电影《立春》后感

时间:2019-05-13 18:3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影《立春》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影《立春》后感》。

第一篇:电影《立春》后感

我只是不甘平庸

——《立春》后感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它好像在一夜间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这是被自己感动了„”

第一次看《立春》时,开篇出现了主人公这样莫名其妙的独白。故事背景是一个八、九十年代的北方小城市。王彩玲生活在之中,跟大部分人一样,梦想办进北京。

我以为王彩玲的高傲和虚荣是个被讽刺的笑话。

当她趾高气昂地让人传话告诉周瑜,他的菠萝她吃了,明天开始教他唱歌;当她在北京等开场后20分钟从黄牛手里买廉价的歌剧票;当她看完歌剧回来后冷漠而急迫地告诉别人,“我去北京了,他们正调我,请我听《托斯卡》”。而她在周围不少人眼里也确实是,因为她的丑陋,因为她的高傲,因为她的不同。这就是我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的王彩玲,我真想冲上去把她捏死,以停止她的做作。我更喜欢芭蕾舞胡老师。

王彩玲真诚地对他说过“我一看见你就觉得可亲近了,你真像个赤子似的”。那个年轻的时候一根筋,就迷芭蕾,啥也不顾,昏天黑地地跳了十几年的胡金全。我还记得他强奸完女学生后,回到练舞场开心地跳了一支舞,那是他与世人决裂的欢欣。“我这根鱼刺,终于从那些人的嗓子里拔出去了......我踏实了,大家也踏实了......实际上我挺高兴的。”他在监狱里面,踮起脚尖,以芭蕾舞姿转了一个圈。在那里,他可以极尽对芭蕾的热爱,没有人会为他的“六指”而惴惴不安。因为监狱本来就是容纳那些不为社会所容的人的地方,胡老师甘于此,也以此为心之归宿。

而王彩玲不是这样。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但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她只是畏畏缩缩地在原地等待,她注定不会与世俗决裂。相反,她是渴望以一种畸形的方式在世俗中获得。她说“你跟世俗生活水火不容;可我不是,我就是不甘平庸。”

我开始怀疑她对歌剧的热爱和忠诚。她偏爱谁也不懂的意大利语;她热衷于炫耀去高档的歌剧院听一场歌剧《托斯卡》;她只瞧得上搞艺术的人“宁吃仙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她喝醉酒,幻想自己是从北京来的女高音,饱受台下观众的追捧。我深以为,她是在利用歌剧高傲的福利在掩饰自己容貌的自卑,她想用一种高端的方式摆脱平庸,摆脱人们对丑陋如她的鄙视。相对于歌剧本身,她是不是更钟爱掌声、膜拜?我想她也不清楚,她的生活就像一堆平庸的尘土。这让她对形成一种痛苦、挣扎、扭曲、变态的情感。

而事实上她想利用的高傲歌剧,也并未给她带来她所幻想的非凡。她在小县城小有成就的歌喉一到北京就变得一文不值——她拉下脸在招人办公室一展歌喉,人家甩过一个白眼“知道是你,你去年来过”,再无反应。她和同为搞艺术、“互相欣赏”的黄四宝缠绵一夜。第二天当她唱起《慕春》沐浴在阳光之中时,黄四宝告诉她“我感觉被强奸了”。她穿上亲手缝制的演出服从塔顶跳下去。我幸灾乐祸——自作孽,不可活。

但是,转眼她又双手缠着绷带,拄着拐杖,在教室教人唱歌了,丝毫看不出前不久她作了跳塔决定。后来,从来傲慢的王彩玲也开始卖猪肉。再后来,梦想像梵高一样被人赏识绘画天才的黄四宝也成了骗子,开着被仇人砸烂的车,打着大哥大交谈业务。那时,一切的尖锐都被淹没在了时间的洪流里,漫长的、平庸的、枯燥无味的生活里。我开始原谅彩铃的做作。

过年了,她坐着破大巴回家,看春晚,家人团圆。正月初一的雪把所有人都显得平凡,那时候大家都只是原本的样子。她靠在屋内,看母亲在外面放鞭炮,我突然觉得她也不是很丑。她抱着领养的孩子,在北京,隔着一条路看天安门,教那孩子顺口溜,和平凡的母亲一样。我才发现,王彩玲跟所有的人不同又相似。

如果王彩玲是地上一只屎壳郎,却梦想吃天上仙桃一口;如果她只是唱功平平,却妄想进入中央艺术团的歌手;如果她只是一个相貌丑陋的老处女,却渴望以歌剧这种与众不同的形式受人尊重,得到赏识。那么,又怎么样呢?注定被人嘲笑她的虚妄的幻想么?当做一个笑话看看么?这世上出色的人注定很少,平庸的人却应有许多。难道因为平庸,就连幻想也不行么?我们在看着王彩玲的时候也是在看我们自己。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它好像在一夜间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这是被自己感动了。”这立春的感动和渴望在平庸之中开出一朵花来,聊以在生命的洪流里留下一丝宽慰。

谨以那盛大的歌剧先给王彩玲,她只是不甘平庸。

第二篇:观电影《钱学森》后感

观电影《钱学森》后感

上大学以来,电影看了不下百部,却从未想过写个观后感,可是看完《钱学森》这部电影后,不得不拿起笔来写下对钱学森先生的崇敬之情。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1964 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多个视角讲述了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的人生,看完电影我的体会就是学有所成必为民族所用。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后,围绕着一批在美国留学的爱国有志之士回国效力之事,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同美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美国人怕钱学森回国后帮助新中国发展航空工业,正如片中美国军方给钱学森的评价,“一个钱学森,顶五个海军陆战师”。他的地位与影响力不言而喻,他要离开令美国军方深感不安,百般阻挠。钱学森归国路上的曲折艰难,与美国特工斗智斗勇,他们网罗罪名对钱学森进行逮捕、软禁。而钱学森不惜被抓入狱,仍然坚定归国的信念,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同祖国联系,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心和部署下最终促成他返回祖国。从美国人不放钱学森回国这点看,主要是怕他回国后帮助中国发展航空工业,在军事斗争中具备同美国抗衡的力量。外国势力的观点就是学有所成要为我所用。

钱学森归国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下,为了民族的安全着想,他毅然决然地领导了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钱学森,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 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的带领下,我国很快建立了导弹武器研制系统。导弹与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独立掌握制造和使用核武器的能力。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导致世界格局被重新定义,中国的大国地位得以树立。钱学森率领老一辈航天人科研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坚定信念,研制出我国的导弹武器系统,奠定了中国航天的基石,给我们后人树立了丰碑。中国航天人的观点就是学有所成要为民族所用。

通过观看电影,从他身上使我对“报效民族”这四个字的理解更加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就是要高标准、严要求做好本职工作,一切为了民族复兴,为我们的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我们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新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他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将永远被国人传颂。

2012年5月11日晚

第三篇:观电影《决裂》后感

电影《决裂》观后感

电影《决裂》拍摄于1973年,当时的中国正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所以观看完这部电影,虽然里面有着很多“高大全”的影子,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产生的电影也是最能反映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的面貌,从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的深层次的东西,如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农村农民的争取自己在社会主义社会下进大学读书的权利,社会主义改造后的中国教育的情况等。

个人认为电影《决裂》不仅反映出了很浓的时代特色和时代背景,让我们了解到那个离我们远去的时代的人和事,同时也真实地展现了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封建思想、顽固派斗争的艰辛历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通过这样的一部影片还是可以收获到很大的思想教育的。当然在影片中,也有着一些社会主义改造经验中的偏差,正是因为存在着糟粕,我觉得这样的一部影片才更值得观看,因为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更要辨证地来看待这部影片对我们的教育意义。

电影《决裂》主要讲述的是共产主义农业大学的故事。影片详细描述了共产主义农业大学的建校、招生、开课过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故事。《决裂》是一部关于一所所为农业大学的极具戏剧性的影片,极好的图解了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曾指出年轻人是他的“革命接班人”,然而他却认为他们不必受太好的教育,因为教育使人自以为高人一等。是优越于其他人的精英。他认为大学不应该采取严格的入学规定,因为这样会把农民和工人排除在外。而《决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故事。看完了影片,有几个场景是我映像十分深刻的,也是给我反思最多的地方。

在《决裂》中,龙校长是一名狂热的毛泽东主义者,他受命接管一所大学,而这所大学的原主管人不准没受过教育的农民和工人入学。龙校长询问年轻人,同意一名热情的青年入学,只是因为他曾经做过工人。其他的农民则推荐一名革命前曾受一名地主的欺凌,而现在已是一个稻田专家的女子入学。当龙校长问她是否识字时,她写下了“毛泽东是我们的大救星”这样的字样。充满胜利的喜悦的音乐于是雄壮的响起,她随即也就被批准入学了。龙校长接着还把他的政策强加给保守的原主管人。在我看来,我是十分欣赏龙校长的这种“不拘一格录人才”的做法的。作为一所共产主义农业大学,它本身的建校目的便应当更多的让农村上的文化程度低的工人和农民有进入大学里学习知识技术的权利。而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副场景:在共产主义农业大学报名的大门外,无数的青年农民和工人应为没有初中毕业的文凭便被教务主任拦在了校门外,根本没有权利进入学校里头学习的机会。很多想学习、想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男女不远万里来到报名点,而留给他们的是一扇关的紧紧的大门。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本来新中国成了了,人民也当家作主了,可是我们的亿万农民、工人却连接受教育的权利都享受不到,教育的特权始终把握在了资产阶级的手里面,那这样我们的国家又能怎么够说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呢?

而这一切随着龙校长的到来得到了改变。龙校长这个人本来是当兵的出生,从小也没有接受什么教育。只不过在延安时,接受几年毛泽东思想,上了几年的学。可以说他是一个最能体会广大工人农民兄弟想获得只是的心的人了。他录用学生并不看来报名的学生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他看重的是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及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只要有一颗肯努力学习的心,那便足够了。在招生现场,他甚至请了德高望重的老村长来作为招生负责人。这种精神我是十分敬佩与感动的,我想教育是每个人都应有的权利,并不能因为一个人现有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剥夺学习的权利。而至于学习那是一个很长久的过程,现在的学历不高并不能够剥夺一个人想要学习、想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因为只要努力就会能学习好。

对于龙校长的更注重学生的品德这一点我也是十分赞同的。一个人只有品德好,才能做好其他的事。所以品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更需要的就是这些良好道德情操的人。在影片中,有一个学生,他很聪明,学习知识很好。可是他的爸爸送他来上共产主义农业大学的目的是学会兽医。而当这个学生学会给猪牛羊看病后,他爸爸竟然要他去给村里生了病的猪牛羊看病,并且还暗中收钱。甚至在老师发现后,即时劝导也不听,这位父亲而是要孩子直接退学。而教这个学生的老师就是教导主任。当初龙校长找过教导主任谈过关于这个孩子的看法,龙校长说这个孩子聪明是聪明,可是在他爸爸的影响下,思想品德并不能够端正。而事实也证实了龙校长的预言。当教导主任看到这位父亲要带孩子退学时,他的心里无比心痛。当然在影片最后的批斗大会上,这位学生勇敢地反抗了他的父亲,与他父亲决裂,更是与他父亲所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决裂,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表现的一个主题吧。

《决裂》中还有两个场景令我映像深刻。一个是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那位种稻能手的妇女在自己村里的稻田里发现了害虫,不顾一切地往学校赶希望发动学生的力量来一起灭虫,因为当时生产队里的人都有事出去了,而如果不及时灭虫,则稻子会有很大的损失。而明天就要考试了,大家都在教室里面学习,而在听到这一个消息时,大家都一致地选择了放弃考试,而去灭虫。甚至不顾老师的阻拦,因为更重要的是庄稼而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考试。这种精神是令我感动的,因为这种一切为公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尽管后来他们受到惩罚,但是最终龙校长的到来使得他们又重新回到了学校,但是至始至终我都认为这种做法是没有错的。

还有一个场景便是龙校长在到其他农业大学学习交流的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去大学里看孩子的农村大妈。那位大妈带上了村里人送的东西满怀着骄傲与高兴去看她在大学里读书的儿子。可是到来大学,当她拿出红枣、花生时,孩子的反应是现在还有谁吃这些东西;当她拿出亲手做的鞋子时,儿子的反应是都穿皮鞋了,这种布鞋多么的老土了。面对这种场景我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种感慨我和龙校长一样有着。我觉得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身居何种地位,我们都是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的。

当然,影片《决裂》是以毛主席对龙校长和共产主义农业大学里学生行为的强烈支持而结束的。在这部影片里主要谈论了决裂这个主题。社会主义要同封建残余决裂,要同小资产主义决裂。但是在影片中我也深深地思考,同一些旧的思想,不对的行为决裂是好的,但是有时候影片中的行为是否又是决裂了过了头了呢?这也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埋下了种子。当然这是在那个特定年代的故事,我也无可厚非,只不过感觉有种历史的必然。

第四篇:观电影《活着》后感

观电影《活着》后感

对于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一家来说,活着是一份幸运又艰辛的事,而从这部电影中,我深深体会到生命的重要性。生命如此脆弱,我们应懂得好好珍惜它。

这部电影主要述说了从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福贵一家的悲喜沉浮。影片讲述了几个有关富贵的生活的重要事件,其中,福贵家从富贵人家变为贫穷子弟的过程,而正是福贵性格发生一大转变的一个重要事件。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许一个人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然而当每个人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悲壮,或许每个人都能如福贵一般改过自新。在这里我们能明白到自己活着的时候并不单单为了自己,还有我们身边至亲至切的人。或许在平日时候我们毫无察觉,而但当自己真正经历了,才知道活着是那么的美好。

而在电影的第二个事件中,我深深地为富贵不幸的遭遇而感伤。这个事件发生在福贵回到家后。当时,母亲的黯然长逝,女儿的耳聋口哑。这无疑让原本感到幸福的富贵拉到了伤心的低谷。然而他却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现实,并无怨地继续生活着。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敢和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遭遇挫折与失败,然而我们却经常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着,并常常抱怨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应好好学一下主人公富贵。从主人公中,我明白到,当现实走来时,我们都不得不去面对,而当自己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坦然的态度去对待时,我们会活得更好更加精彩。

莫泊桑的《项链》写着: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在这部电影中,如果当初福贵没败坏了家产,或许死得人就是他了。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到:千姿百态变化无常,可是我们终究是要活着,就如同福贵在失去了那么多至亲之后,甚至连儿子和女儿也失去了之后,他依然坚强地活着,并对于未来满怀希望。的确,无论发生什么事时,我们都要继续地活着,精彩地活着,因为活着是对自己,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电影以福贵一家的悲喜沉浮折射出人们活着并不容易,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我们的人生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人生本就是一次又一次充满危险与机遇的挑战。而自己活着不单单是为了自己,因为我们都有为活着而活着,为他人而活着,为未来而活着。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如同浮萍般浮沉,在世态炎凉中感受冷暖人生,让我们看的时候不由得问问自己——我自己又为何而活着?

在这部电影中,我明白到:活着,是一份自己应承担的使命。我们的生命不是给我们任意挥霍的,活着的本意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本意,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现在或将来的路不同,但我知道我们都仍活着,我们都有自己的使命——让自己更好地活着。在人生中,我们都应好好地活着,因为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最好的承诺。

第五篇:观电影辛亥革命后感

观电影《辛亥革命》后感

今年是辛亥革命九十周年,为特别纪念这次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有导演特拍摄了《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其实我本来是对这种红色影片不怎么感兴趣的,迫于上课要求看下去,却发现我被其中的故事和人物深深感动了。不得不说,片中人物塑造得很好,有血有肉,有自己的灵魂。虽说故事情节自然是不如一般娱乐电影那般曲折丰富的,但这部电影给人的教育意义,其中那些伟人领袖,英雄烈士给人的思想感化是一般电影绝对无法企及的。

辛亥革命是众所周知的大事件了,但人们总有一个毛病,一般人都只记得我们成功的时候,却往往忽略成功前那一次次坎坷和失败。辛亥革命自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辛亥革命是胜利了,是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在这之前的一次次失败可都是付出了沉重的血的代价换来的。我也是看了这部电影才深刻了解了这一艰辛的过程。在中学课本上就学过孙中山写的《黄花岗烈士序》,语言悲怆,激昂人心,可活生生演出来那就更是感染人心,激荡心魄了。这让我感到了电影的力量,一部好的电影就是人类绝佳的精神食粮。

1910年底,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黄兴与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然而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电影中这一情节便是孙中山写《黄花岗烈士序》的原因了。广州起义就这样失败,那一具具烈士遗体任由雨水打淋,鲜血成河,面对如此惨状,革命党人也从未放弃希望。黄兴自我宽慰地说:“不就是失败了吗,又不是没失败过。”他不是不在乎,他心痛于那些年轻的生命,恨不得自己代他们去死,可事已至此,他无法选择消沉,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有摔倒了再站起来的勇气。他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全天下的百姓和死去的战士们而活。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为革命牺牲,就算革命胜利,他们不是也看不到吗?信仰!那是一种极为坚定的信仰,坚定到让人们愿意为它付出一切。在我们这个时代,真的是很难理解这样一种信仰了,有人说这是一个缺少常识的时代,而这又何尝不是个缺少信仰的时代呢?这应该是我们该向革命党人学习的,也是电影的部分意义所在。

孙文说:革命是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多么精辟的解释,正因如此,才有一代代人为此奋斗。选择革命其实就是选择了无私,选择了献身,选择了付出,选择为了活着的其他人。

电影中有句诙谐的话。袁世凯问:孙文是怎样的人?答曰:高谈阔论的孙大炮。这其实是对孙中山很真实的写照,同时我认为也是一种极高的赞赏。他的高谈阔论不是普通的演说,那是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是要拿出不怕死的决心与勇气的;他的高谈阔论是挽救中国的良药,是一种石破天惊的言辞!

电影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林觉民这一人物,他不顾家中新婚妻子还有孕在身,毅然投身革命,还在临走前写下《与妻书》表达必死的决心。要知道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还未出生前便决定为革命献身,永远无法见孩子一面,哪怕只是一面啊,这是多么让人心酸的事!并且当大清官员对他说教洗脑时,他却拖着流血的脚硬生生撑着椅子站起来,反过来对大清官员慷慨陈词。我只能说,这是一个真英雄,真汉子!他最后那句“大清索我命,我诛大清心”,实实在在铿锵有力,也预示着大清必将颠覆,大清会有这样的英雄吗?

我感叹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得到了何等的幸运!我们现在的生活正是那一群有和我们一样鲜活的生命的年轻人用生命换来的。

看过此影片我对革命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英雄已逝,新的时代还等着我们去开创!

下载电影《立春》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影《立春》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电影焦裕禄后感

    观电影焦裕禄心得体会观看了《焦裕禄》,深入了解了焦裕禄同志的生平和先进事迹,感到很有意义。以前对焦裕禄同志事迹的详细情况不是很清楚。通过这次电影的再现,可以说,近距离地......

    观看电影焦裕禄后感

    观看电影《焦裕禄》有感近日,我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观看了电影《焦裕禄》,我看完电影《焦裕禄》后,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焦裕禄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让人们永远缅......

    观电影《雷锋》后感

    观电影《雷锋》后感 假期,我被一部电影吸引住了,这部电影叫《雷锋》。我是被雷锋那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 雷锋一生勤俭节约。乔大山帮队友们洗衣服时,把雷锋的袜子......

    电影《有一天》感后感

    有爱相伴,就有明天 ——《有一天》观后感 在学校的作业栏里,有几部电影,要求写观后感,我没怀多大兴趣的随便搜索了一个电影《有一天》,打算简单的看一遍,看着看着,就被电影里面一个......

    圆明园电影观精辟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大家想必都想知道为什么吧 首先还是简要介绍一下圆明园吧。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郊的海淀区,于颐和园相连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三园构成,占地超过16万......

    电影《黄埔军魂》看后感

    电影《黄埔军魂》观后感 在看《黄埔军魂》这部电影之前,作为一名军校学员,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作为一所军事院校,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将帅辈出,扬名海外靠的......

    观电影《喜丧》后感(最终五篇)

    观电影《喜丧》后感丧事从字面上大多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毕竟我们长对失去亲人的人说,节哀顺变。但对于本影片,反映了(上世纪20年代)农村那一代人普遍存在的现象,膝下子女众多,可几......

    雨人 电影感后感(精选5篇)

    电影雨人观后感世间总有一种温情让人难以忘却割舍,那就是骨肉亲情。这种亲情在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里正受到种种欲望的挑战时,人们选择了什么?电影《雨人》告诉了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