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教育电影感后感(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4:4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师德教育电影感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师德教育电影感后感》。

第一篇:师德教育电影感后感

愿成为他们那样温暖的老师

学校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人事处组织我们新进教员认真观摩了三部电影:《叫我第一名》(Front of the Class)、《一个都不能少》、《街头日记》(Freedom Writers)。看完电影之后,我深有感触:为影片主角们所表现出的发自肺腑的精神所感动,这种精神是质朴的,简单的,内心的,所以这种精神是最感染人的,也是最值得我学习的。

《叫我第一名》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患有妥瑞氏症的布拉德科恩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完成成为老师的梦想,并获得了学生、学校的认可。妥瑞氏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痉挛疾病,患者无法由意志控制的、快速的、盲目的影响大部分肌肉群的动作痉挛或者多种声音痉挛。我有一位姐姐就是妥瑞氏症患者,所以对布拉德所承受的痛苦也能感同身受。但是,幸运的布拉德有两位好老师:他的母亲和小学校长。他的母亲教会他虽然患病,但也不能自怨自艾,要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去爱,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在同学和老师都不理解布拉德,认为他是故意捣乱破坏课堂秩序而迁怒于他,嘲笑讽刺他时,在一次全校师生都在的场合里,巧妙的让大家知道布拉德为什么会发出奇怪的声音和不时的抽动。因为他得了一种病,因为这种病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因为校长的几句话一席教育,打开了布拉德·科恩通往全新世界的一扇门。从那时起布拉德·科恩希望成为象校长那样爱孩子的老师。为此,他不懈的努力着,遭遇了无数的失败和冷嘲热讽,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布拉德成为老师之后,也运用自己所领悟出的教学方法,吸引、引导学生快乐的学习、成长,乐观的正面面对命运,面对生活。

《一个都不能少》里的魏敏芝个性倔强,她去寻找张慧科的最初原因,恐怕只是为了高老师承诺的“如果一个都不少,回来我再多奖励你10块”。但真正踏上寻找张慧科的漫漫长路后,她恐怕已经忘记了那10块钱,而是一心想着要找到他,要让他回来上学。当魏敏芝在镜头前哭着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你快回来”,我也哭了。一个十几岁的,本也是孩子的老师,为了自己的学生,走路去到城里,饿了啃冷馒头,渴了喝自来水,困了倚着墙角凑合一夜,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这种执着的精神,真是令我汗颜,也是我应该学习的。

《街头日记》也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主人公爱琳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个情况很复杂的班级教文学。这里的学生,不同种族,大多是底层阶级的孩子,分帮结派互相斗殴。他们深受帮派的伤害,却不能走出来,阶级对立,没有理想,虚度光阴。爱琳用不同的方式消解学生间的敌意,没有经费,自己利用休息时间兼职来贴补;鼓励学生用日记写下在黑帮暴力阴影下的生活,带他们参观参观二战集中营死难纪念博物馆,让学生放下仇恨、学会宽容。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学生们知识,更需要教他们学会宽容别人,用心的爱自己和朋友,开心快乐的生活。虽然电影中那种种族、阶级对立的情绪我体会不到,但我也能感受到爱琳对学生的热忱和鼓励。

像布拉德、魏敏芝、爱琳这样的老师不仅仅只在电影中出现,他们肯定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学校,对教育事业无限热忱,对学生充满爱。我要像他们学习,成为一名让学生感到温暖的老师。

第二篇:电影《立春》后感

我只是不甘平庸

——《立春》后感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它好像在一夜间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这是被自己感动了„”

第一次看《立春》时,开篇出现了主人公这样莫名其妙的独白。故事背景是一个八、九十年代的北方小城市。王彩玲生活在之中,跟大部分人一样,梦想办进北京。

我以为王彩玲的高傲和虚荣是个被讽刺的笑话。

当她趾高气昂地让人传话告诉周瑜,他的菠萝她吃了,明天开始教他唱歌;当她在北京等开场后20分钟从黄牛手里买廉价的歌剧票;当她看完歌剧回来后冷漠而急迫地告诉别人,“我去北京了,他们正调我,请我听《托斯卡》”。而她在周围不少人眼里也确实是,因为她的丑陋,因为她的高傲,因为她的不同。这就是我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的王彩玲,我真想冲上去把她捏死,以停止她的做作。我更喜欢芭蕾舞胡老师。

王彩玲真诚地对他说过“我一看见你就觉得可亲近了,你真像个赤子似的”。那个年轻的时候一根筋,就迷芭蕾,啥也不顾,昏天黑地地跳了十几年的胡金全。我还记得他强奸完女学生后,回到练舞场开心地跳了一支舞,那是他与世人决裂的欢欣。“我这根鱼刺,终于从那些人的嗓子里拔出去了......我踏实了,大家也踏实了......实际上我挺高兴的。”他在监狱里面,踮起脚尖,以芭蕾舞姿转了一个圈。在那里,他可以极尽对芭蕾的热爱,没有人会为他的“六指”而惴惴不安。因为监狱本来就是容纳那些不为社会所容的人的地方,胡老师甘于此,也以此为心之归宿。

而王彩玲不是这样。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但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她只是畏畏缩缩地在原地等待,她注定不会与世俗决裂。相反,她是渴望以一种畸形的方式在世俗中获得。她说“你跟世俗生活水火不容;可我不是,我就是不甘平庸。”

我开始怀疑她对歌剧的热爱和忠诚。她偏爱谁也不懂的意大利语;她热衷于炫耀去高档的歌剧院听一场歌剧《托斯卡》;她只瞧得上搞艺术的人“宁吃仙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她喝醉酒,幻想自己是从北京来的女高音,饱受台下观众的追捧。我深以为,她是在利用歌剧高傲的福利在掩饰自己容貌的自卑,她想用一种高端的方式摆脱平庸,摆脱人们对丑陋如她的鄙视。相对于歌剧本身,她是不是更钟爱掌声、膜拜?我想她也不清楚,她的生活就像一堆平庸的尘土。这让她对形成一种痛苦、挣扎、扭曲、变态的情感。

而事实上她想利用的高傲歌剧,也并未给她带来她所幻想的非凡。她在小县城小有成就的歌喉一到北京就变得一文不值——她拉下脸在招人办公室一展歌喉,人家甩过一个白眼“知道是你,你去年来过”,再无反应。她和同为搞艺术、“互相欣赏”的黄四宝缠绵一夜。第二天当她唱起《慕春》沐浴在阳光之中时,黄四宝告诉她“我感觉被强奸了”。她穿上亲手缝制的演出服从塔顶跳下去。我幸灾乐祸——自作孽,不可活。

但是,转眼她又双手缠着绷带,拄着拐杖,在教室教人唱歌了,丝毫看不出前不久她作了跳塔决定。后来,从来傲慢的王彩玲也开始卖猪肉。再后来,梦想像梵高一样被人赏识绘画天才的黄四宝也成了骗子,开着被仇人砸烂的车,打着大哥大交谈业务。那时,一切的尖锐都被淹没在了时间的洪流里,漫长的、平庸的、枯燥无味的生活里。我开始原谅彩铃的做作。

过年了,她坐着破大巴回家,看春晚,家人团圆。正月初一的雪把所有人都显得平凡,那时候大家都只是原本的样子。她靠在屋内,看母亲在外面放鞭炮,我突然觉得她也不是很丑。她抱着领养的孩子,在北京,隔着一条路看天安门,教那孩子顺口溜,和平凡的母亲一样。我才发现,王彩玲跟所有的人不同又相似。

如果王彩玲是地上一只屎壳郎,却梦想吃天上仙桃一口;如果她只是唱功平平,却妄想进入中央艺术团的歌手;如果她只是一个相貌丑陋的老处女,却渴望以歌剧这种与众不同的形式受人尊重,得到赏识。那么,又怎么样呢?注定被人嘲笑她的虚妄的幻想么?当做一个笑话看看么?这世上出色的人注定很少,平庸的人却应有许多。难道因为平庸,就连幻想也不行么?我们在看着王彩玲的时候也是在看我们自己。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它好像在一夜间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这是被自己感动了。”这立春的感动和渴望在平庸之中开出一朵花来,聊以在生命的洪流里留下一丝宽慰。

谨以那盛大的歌剧先给王彩玲,她只是不甘平庸。

第三篇:师德培训后感

一言一行,乃责任使然

——师德培训有感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有幸在入职前参与了此次师德培训,让我对未知的教师生涯有了些许的了解,同时也给了我些许面对未知挑战的信心。

从古到今,教师一直被视为圣贤,教师的言行举止一直被社会所关注着、所批判着,容不得有任何过失。是的,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在现在众多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不经意的一个招手、一句评价,就能让一个孩子从此改写人生。这就让我明白,这种约束不仅仅是社会给予的,更是一个高尚教师从内心对自己的要求。这就是师德!

关于这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之深,我没有很深刻的体会。但是,我却知道,“责任”一词与任何事情都是有关联的。有句话叫“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很多时候,这句话是作为反例的,教导人们做事不能得过且过。但是,现在我有了新的理解,做一天和尚,就该撞一天钟。和尚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撞钟。但这撞,也是有名堂的。撞,要撞得撞得准时、撞得响亮。把这一项每天都做的小事、单调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做,去热爱。当教师也是一样,站在这个讲台上,就要把这个讲台站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到近乎完美。何况一名教师的工作并不小,也许你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国家栋梁。一名教师的工作也并不单调,能遇到不一样的学生,体会不一样的感动。

如果单把教师当成一个职业来看待,那么,师德就可以理解为职业精神。只是教师需要恪守的职业精神更为严格。什么是职业精神呢?职业精神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一个人一旦从事特定的职业,就直接承担着一定的职业责任,并同他所从事的职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对一定的职业的整体利益的认识,促进其对于具体社会义务的自觉责任。这种自觉责任可以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并进而升华为职业精神。这是职业精神的相关涵义。

按照这样的理解,教师也必须有一定的自觉责任意识。更何况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它是项良心活儿,作为教师,要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一篇课文讲的细致入微还是草草一讲,全评老师的良心了,这个谁都无法去评价谁都无话可说,可是学生的受益就有差别了。所以作为老师的人,要随时记住我们是带着责任工作的,大一点说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的生活富强的责任都在我们肩上扛着呢,不要把中国的比尔盖茨扼杀在摇篮里。

有了责任意识,自然就能做出负责之举。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其位谋其政,努力的做好自己的本分,甚至更多,学生也会从你的身上体会到一些对人对事的态度。所谓的言传身教也正在于此。

一个好的教师,在“传业、授道、解惑”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学生、尊重“教师”这个称呼,把责任意识深深埋在心里。不仅仅因为责任做事,更要发自内心的,把责任由心底散发出来,成为一种潜意识,显现在一言一行之中。

范玲玲

第四篇:观电影《钱学森》后感

观电影《钱学森》后感

上大学以来,电影看了不下百部,却从未想过写个观后感,可是看完《钱学森》这部电影后,不得不拿起笔来写下对钱学森先生的崇敬之情。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1964 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多个视角讲述了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的人生,看完电影我的体会就是学有所成必为民族所用。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后,围绕着一批在美国留学的爱国有志之士回国效力之事,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同美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美国人怕钱学森回国后帮助新中国发展航空工业,正如片中美国军方给钱学森的评价,“一个钱学森,顶五个海军陆战师”。他的地位与影响力不言而喻,他要离开令美国军方深感不安,百般阻挠。钱学森归国路上的曲折艰难,与美国特工斗智斗勇,他们网罗罪名对钱学森进行逮捕、软禁。而钱学森不惜被抓入狱,仍然坚定归国的信念,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同祖国联系,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心和部署下最终促成他返回祖国。从美国人不放钱学森回国这点看,主要是怕他回国后帮助中国发展航空工业,在军事斗争中具备同美国抗衡的力量。外国势力的观点就是学有所成要为我所用。

钱学森归国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下,为了民族的安全着想,他毅然决然地领导了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钱学森,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 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的带领下,我国很快建立了导弹武器研制系统。导弹与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独立掌握制造和使用核武器的能力。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导致世界格局被重新定义,中国的大国地位得以树立。钱学森率领老一辈航天人科研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坚定信念,研制出我国的导弹武器系统,奠定了中国航天的基石,给我们后人树立了丰碑。中国航天人的观点就是学有所成要为民族所用。

通过观看电影,从他身上使我对“报效民族”这四个字的理解更加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就是要高标准、严要求做好本职工作,一切为了民族复兴,为我们的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我们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新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他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将永远被国人传颂。

2012年5月11日晚

第五篇:观电影《决裂》后感

电影《决裂》观后感

电影《决裂》拍摄于1973年,当时的中国正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所以观看完这部电影,虽然里面有着很多“高大全”的影子,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产生的电影也是最能反映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的面貌,从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的深层次的东西,如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农村农民的争取自己在社会主义社会下进大学读书的权利,社会主义改造后的中国教育的情况等。

个人认为电影《决裂》不仅反映出了很浓的时代特色和时代背景,让我们了解到那个离我们远去的时代的人和事,同时也真实地展现了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封建思想、顽固派斗争的艰辛历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通过这样的一部影片还是可以收获到很大的思想教育的。当然在影片中,也有着一些社会主义改造经验中的偏差,正是因为存在着糟粕,我觉得这样的一部影片才更值得观看,因为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更要辨证地来看待这部影片对我们的教育意义。

电影《决裂》主要讲述的是共产主义农业大学的故事。影片详细描述了共产主义农业大学的建校、招生、开课过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故事。《决裂》是一部关于一所所为农业大学的极具戏剧性的影片,极好的图解了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曾指出年轻人是他的“革命接班人”,然而他却认为他们不必受太好的教育,因为教育使人自以为高人一等。是优越于其他人的精英。他认为大学不应该采取严格的入学规定,因为这样会把农民和工人排除在外。而《决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故事。看完了影片,有几个场景是我映像十分深刻的,也是给我反思最多的地方。

在《决裂》中,龙校长是一名狂热的毛泽东主义者,他受命接管一所大学,而这所大学的原主管人不准没受过教育的农民和工人入学。龙校长询问年轻人,同意一名热情的青年入学,只是因为他曾经做过工人。其他的农民则推荐一名革命前曾受一名地主的欺凌,而现在已是一个稻田专家的女子入学。当龙校长问她是否识字时,她写下了“毛泽东是我们的大救星”这样的字样。充满胜利的喜悦的音乐于是雄壮的响起,她随即也就被批准入学了。龙校长接着还把他的政策强加给保守的原主管人。在我看来,我是十分欣赏龙校长的这种“不拘一格录人才”的做法的。作为一所共产主义农业大学,它本身的建校目的便应当更多的让农村上的文化程度低的工人和农民有进入大学里学习知识技术的权利。而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副场景:在共产主义农业大学报名的大门外,无数的青年农民和工人应为没有初中毕业的文凭便被教务主任拦在了校门外,根本没有权利进入学校里头学习的机会。很多想学习、想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男女不远万里来到报名点,而留给他们的是一扇关的紧紧的大门。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本来新中国成了了,人民也当家作主了,可是我们的亿万农民、工人却连接受教育的权利都享受不到,教育的特权始终把握在了资产阶级的手里面,那这样我们的国家又能怎么够说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呢?

而这一切随着龙校长的到来得到了改变。龙校长这个人本来是当兵的出生,从小也没有接受什么教育。只不过在延安时,接受几年毛泽东思想,上了几年的学。可以说他是一个最能体会广大工人农民兄弟想获得只是的心的人了。他录用学生并不看来报名的学生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他看重的是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及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只要有一颗肯努力学习的心,那便足够了。在招生现场,他甚至请了德高望重的老村长来作为招生负责人。这种精神我是十分敬佩与感动的,我想教育是每个人都应有的权利,并不能因为一个人现有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剥夺学习的权利。而至于学习那是一个很长久的过程,现在的学历不高并不能够剥夺一个人想要学习、想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因为只要努力就会能学习好。

对于龙校长的更注重学生的品德这一点我也是十分赞同的。一个人只有品德好,才能做好其他的事。所以品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更需要的就是这些良好道德情操的人。在影片中,有一个学生,他很聪明,学习知识很好。可是他的爸爸送他来上共产主义农业大学的目的是学会兽医。而当这个学生学会给猪牛羊看病后,他爸爸竟然要他去给村里生了病的猪牛羊看病,并且还暗中收钱。甚至在老师发现后,即时劝导也不听,这位父亲而是要孩子直接退学。而教这个学生的老师就是教导主任。当初龙校长找过教导主任谈过关于这个孩子的看法,龙校长说这个孩子聪明是聪明,可是在他爸爸的影响下,思想品德并不能够端正。而事实也证实了龙校长的预言。当教导主任看到这位父亲要带孩子退学时,他的心里无比心痛。当然在影片最后的批斗大会上,这位学生勇敢地反抗了他的父亲,与他父亲决裂,更是与他父亲所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决裂,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表现的一个主题吧。

《决裂》中还有两个场景令我映像深刻。一个是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那位种稻能手的妇女在自己村里的稻田里发现了害虫,不顾一切地往学校赶希望发动学生的力量来一起灭虫,因为当时生产队里的人都有事出去了,而如果不及时灭虫,则稻子会有很大的损失。而明天就要考试了,大家都在教室里面学习,而在听到这一个消息时,大家都一致地选择了放弃考试,而去灭虫。甚至不顾老师的阻拦,因为更重要的是庄稼而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考试。这种精神是令我感动的,因为这种一切为公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尽管后来他们受到惩罚,但是最终龙校长的到来使得他们又重新回到了学校,但是至始至终我都认为这种做法是没有错的。

还有一个场景便是龙校长在到其他农业大学学习交流的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去大学里看孩子的农村大妈。那位大妈带上了村里人送的东西满怀着骄傲与高兴去看她在大学里读书的儿子。可是到来大学,当她拿出红枣、花生时,孩子的反应是现在还有谁吃这些东西;当她拿出亲手做的鞋子时,儿子的反应是都穿皮鞋了,这种布鞋多么的老土了。面对这种场景我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种感慨我和龙校长一样有着。我觉得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身居何种地位,我们都是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的。

当然,影片《决裂》是以毛主席对龙校长和共产主义农业大学里学生行为的强烈支持而结束的。在这部影片里主要谈论了决裂这个主题。社会主义要同封建残余决裂,要同小资产主义决裂。但是在影片中我也深深地思考,同一些旧的思想,不对的行为决裂是好的,但是有时候影片中的行为是否又是决裂了过了头了呢?这也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埋下了种子。当然这是在那个特定年代的故事,我也无可厚非,只不过感觉有种历史的必然。

下载师德教育电影感后感(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师德教育电影感后感(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电影《活着》后感范文大全

    观电影《活着》后感 对于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一家来说,活着是一份幸运又艰辛的事,而从这部电影中,我深深体会到生命的重要性。生命如此脆弱,我们应懂得好好珍惜它。 这部电影主要......

    观电影辛亥革命后感

    观电影《辛亥革命》后感 今年是辛亥革命九十周年,为特别纪念这次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有导演特拍摄了《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其实我本来是对这种红色影片不怎么感兴趣的,迫于......

    观电影焦裕禄后感

    观电影焦裕禄心得体会观看了《焦裕禄》,深入了解了焦裕禄同志的生平和先进事迹,感到很有意义。以前对焦裕禄同志事迹的详细情况不是很清楚。通过这次电影的再现,可以说,近距离地......

    观看电影焦裕禄后感

    观看电影《焦裕禄》有感近日,我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观看了电影《焦裕禄》,我看完电影《焦裕禄》后,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焦裕禄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让人们永远缅......

    观电影《雷锋》后感

    观电影《雷锋》后感 假期,我被一部电影吸引住了,这部电影叫《雷锋》。我是被雷锋那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 雷锋一生勤俭节约。乔大山帮队友们洗衣服时,把雷锋的袜子......

    电影《有一天》感后感

    有爱相伴,就有明天 ——《有一天》观后感 在学校的作业栏里,有几部电影,要求写观后感,我没怀多大兴趣的随便搜索了一个电影《有一天》,打算简单的看一遍,看着看着,就被电影里面一个......

    圆明园电影观精辟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大家想必都想知道为什么吧 首先还是简要介绍一下圆明园吧。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郊的海淀区,于颐和园相连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三园构成,占地超过16万......

    教育故事感后感

    观《背起爸爸上学》有感温依珠《背起爸爸上学》是一部撼人心魄、催人泪下的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就发生在贫困山区的故事,影片的主人公——石娃,真名叫李勇,于1980年4月出生在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