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森林调查技术》教材使用的讨论说明和效果评价
《森林调查技术》教材使用的讨论说明和效果评价
我系森林工程技术与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所使用的《森林调查技术》教材,是由魏占才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的,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林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十一五”规划教材。
教材以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为指针,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以学生能力培养、技能实训为本位,紧贴当今社会实际,着重介绍有关森林调查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教材在内容上,主要是提供与森林保护技术相关的开展森林调查、研究、分析的手段和方法,是促进林学与森林保护技术的有力工具。课程的目的在于为森林测定提供直接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技术手段,为树木、林分、森林生长和森林采伐利用提供准确的资源数据,为森林合理经营、林地质量评价和森林多种效益评估提供实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这本教材在每章之后配有技能训练和阅读练习,并且配有相应的思考与练习,这不仅方便老师备课、布置作业,而且也方便学生。
当然,这本教材虽然体现了高职高专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性和实用
性都较强,但教材在编写的文字和公式上还存在有些地方标注不够准确等情况。
第二篇:《森林经营技术》教材使用的讨论说明和效果评价
《森林经营技术》教材使用的讨论说明和效果评价
我系森林工程技术专业所使用的《森林经营技术》教材,是由刘进社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的,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林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十一五”规划教材。
教材以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为指针,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以学生能力培养、技能实训为本位,紧贴当今社会实际,着重介绍有关森林调查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教材在内容上,森林经营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森林评价、森林经营管理决策、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等。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只有学生较好掌握有关预修课程的前提下,在认真学习课堂讲授内容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才能较牢固地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这本教材在每章之后配有技能训练和阅读练习,并且配有相应的思考与练习,这不仅方便老师备课、布置作业,而且也方便学生。
当然,这本教材虽然体现了高职高专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性和实用性都较强,但教材在编写的文字还存在有些地方标注不够准确等情况。
第三篇:《林火调查与统计》教材使用的讨论说明和效果评价
《林火调查与统计》教材使用的讨论说明和效果评价
我系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所使用的《林火调查与统计》教材,是由张思玉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是森林公安高等教育系列教材。
教材以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为指针,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以学生能力培养、技能实训为本位,紧贴当今社会实际,着重介绍有关森林调查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教材在内容上,林火调查与统计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体系,调查所涉及的对象不仅仅是开放的森林生态系统,而且还广泛涉及到与林火有密切关系的人。因此,不论是调查中的数据采集,还是整理、分析、提取原始资料所包含信息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都需要较全面、系统、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这本教材在每章之后配有相应的思考与练习,这不仅方便老师备课、布置作业,而且也方便学生。
当然,这本教材虽然体现了高职高专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性和实用性都较强,但教材在编写的文字还存在有些地方标注不够准确等情况。
第四篇:《新闻评论》教材使用的讨论说明和效果评价
《新闻评论》教材使用的讨论说明和效果评价
我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所使用的《新闻评论》教材,是由吕智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是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
教材以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为指针,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以学生能力培养、技能实训为本位,紧贴当今社会实际,着重介绍有关新闻评论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教材在内容上,特别关注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观点和材料新颖、典型,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实际,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其实用性、简明性和通俗性,不强求理论上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学科性,能够把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列举大量实例,使学生在获得广泛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他们的实际运用和操作能力。
这本教材在每章之后配有“思考与训练”,并且配有相应的评论作品,这不仅方便老师备课、布置作业,而且也方便学生,弥补了学生做作业难于找作品,学习无范文的艰难窘境。
当然,这本教材虽然体现了高职高专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性和实用性都较强,但教材在编写的语言上还存在有些地方用语不够准确和小标题不能够很好地概括和揭示下面所写内容等情况。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使用的讨论说明和效果评价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使用的讨论说明和效果评价
我系语文教育专业所使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是程光炜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参与编写的成员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五所高校的学者承担,充分体现了编写者各自的研究专长和他们在某一领域里的学术积淀,其学术水准和叙述特色。
阅读教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变迁和历史意识的调整,促使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资源、社团杂志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变得更为丰富和复杂,对它的“重评”,不光在一般平面上展开,而且也在多种侧面上立体地展开,以至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外部研究”,越来越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这本教材,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单纯是一部“作家作品史”,同时也是文学观念的发展史、社团杂志史、外国文学的影响和接受史。在文学史重新建构的过程中,除了作家、作品和批评等传统的研究范畴,作家与都市、社团、媒体的互文关系,以及对文学与社会事件、转型之间关系的“重审”,也都更积极和有效地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从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看,某一文学现象的形成过程,并不只是来自“文学内部”因素的激发,同时也与文学的“外部因素”有显而易见的互文作用;某一流派的孕育过程,除其观念、审美维度的刺激,同样受制于文学制度、出版、圈子意识等因素的诱导与推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在叙述风格上,即不是居高临下的叙述姿态,那种带有“教训”意味的为文风格,而是以一种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展开对各种文学现象、创作和作品的细致叙述,以一种力图逼近文学史真实的态度,跟阅读者一起“重回”文学史“现场”,在掌握必要的知识的同时,获得文学的美的享受。
这本教材虽然注重了学术性和知识性,但教材还应突出地域性和针对性。这本教材是大学本科生使用的,而我们学校是高职高专类院校,相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这本教材还缺乏职业针对性。所以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类型的教材以供选择,而地方院校在教材编写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选用教材还比较被动,相关职能部门和出版机构应加大地方性教材出版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