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喻在作文中的妙用
比喻在作文中的妙用
比喻如果用得恰当,可给文章带来客观的姿色。当代文学家秦牧曾说过“美丽的比喻简直就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先像是一种什么化学剂,把它投入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可见,比喻是语言表达中不可缺少的修辞方法之一。
比喻是一种基于联想,抓住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精巧的比喻,喻体必须要超越本体,更准确的表达主观感情。多数文章,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文中用一个或几个比喻,使文章增添了不少亮点。现就比喻的表达方式及其在文中的作用表达一些浅显的见解。
一、比喻的表达方式:
1、直接博喻式:博喻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在博喻中深深体味主题的意韵,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如 “拥有诚信,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溅起整个海洋------”取喻形象,色彩鲜明,引人深思,极为精巧也极具形象感和饱满的感情色彩,构成了文章的亮点。
2、比喻加感悟式:有时写完一个或几个比喻就再不去关照它,好似意犹未尽,其实还应在每个比喻后面进行一番感悟,或者将整个比喻的具体内容挖掘出来,或是通过这个比喻感悟出更深的人生哲理来。有一篇题目为《坚守善良》的文章,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叫柯曼的医生,在雨天深夜到一个极其偏僻的小山村,去抢救一位病人。可他的汽车车灯坏了,面对漆黑的雨夜和崎岖的山路,他还是依然发动了车子。当他摸黑驶出自家院子时,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原来,对柯曼医生汽车声音极为熟悉的附近居民,一刹那全都打开了窗户,拧亮了门前的灯盏,把道路照得一片光明。柯曼医生行进在一片光明中。就此作者写道“善良是人生的雨露甘霖,是人类温暖心灵的火焰;善良是洞穿黑暗的阳光,是心与心的亲和与信赖,是爱与爱的共振与交融。善良让世界充满仁爱,让岁月充满温馨。善良虽博大如东海之水,巍峨如万仞高山,但又是那么简单而平易。有时,它是风雨中悄然为你撑开的一把伞;有时,它是黑暗中倏然为你点亮的一盏灯。更多的时候,善良是危难时毫不犹豫地向你伸出的一双帮扶的手;是你在走投无路时向你坦然敞开的收容的门。仁爱是通往善良的路径,真诚是开启善良的钥匙。要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柯曼医生那样,心存仁爱,忘我无私,坚守善良,那我们的人生道路就会永远有和煦的春风萦绕。要知道,多
一个善良的人,这世界便会多一份温暖,多一颗善良的心,人类便会多一份福荫。”没有空洞的说教,比喻加上深刻的感悟,激活了文句,点亮了文旨,升华了主题,点明了事理:雪中送炭,坚守善良,得到的将是一片光明的回报。
3、设问加比喻式:先用一个设问提出问题,再用一个或一组比喻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这是一种常用的方式。如“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首歌,一首唱尽哆来咪发梭拉西的歌;青春是一幅画,一幅画满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画;青春是一页诗,一页写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诗。青春需要纵情歌唱,需要挥墨如泼,需要细细斟酌。”先提出问题,然后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来回答,且每一个分句都是比喻句,让人在不经意间认清了“青春”的本质,产生了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是一种享受,从而使得文采斐然,诗意盎然。
二、比喻在文中的作用
1、标题设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有一个简洁醒目动人出采的标题,就会产生让人眼睛一亮的效果。如《参考消息》刊登了一篇标题为《萨达姆:美国手中捧着的刺猬》,一个生动的比喻把美国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欲进不能欲退不甘的境地,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2、开头设喻。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要想使文章引人入胜,给人以美感,在开头上要下工夫。有一考生的佳作《温柔的枕头》开头写道:“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约翰·可里斯朵夫》中这样形容诚信„洁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而洁白的良心最重要的内容便是诚信‟。”既交代了文章的标题的出处,又自然的巧借名言中的比喻引出自己的观点,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3、主干设喻在文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巧妙的比喻可状难明之理。有的道理非常抽象,难以具体表达清楚,或是表达出来了,别人理解不深刻。如果用上恰当的比喻,可使枯燥抽象难懂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如 “人生就像在跷跷板上行走,跷跷板的左端站着我的观点,右端站着别人的建议。而人生的追求则是在上下摆动的跷跷板上使自己不断地运动并不断寻找平衡点。真正的人生属于勤劳的人和勇敢的人,他们不辞劳苦的奔走在跷跷板的两头,偶尔,也会因为失误而跌到在跷跷板的一头,但是勇气和自信鼓舞他们从右端爬起,拍拍身上的灰土,向前方奔去;别人的激励也使他们从左端站起,寻找成功的另外方向。”作者把“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一抽象的道理,用人人熟知的跷跷板游戏作比,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巧妙的比喻可绘难绘之景。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有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很难描述,可以用比喻借助其他东西来写。如“梦是天边漂浮的一种悠悠的白云/梦是山沟里升起的一束淡淡的青烟/梦是巫山峡壁上缀着的那团闲适的白雾/不知何时来,何时去,去向何方/梦是三月绚丽的风染绿了的秃枝/拂开了红桃白李银梨粉杏的芳裙/梦是一道伸向阿里的若隐若现的彩虹------”作者将梦这一难绘之景,运用比喻化为白云、青烟、白雾、秃枝、风、彩虹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象,渲染出梦的绚烂多彩,营造出执著追梦的美妙意境。也让人通过这些鲜明生动的意象,了解了梦为何物。
③巧妙的比喻可抒难抒之情。有时作者的思想感情难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即使表达出来了,也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把这些思想感情化为直观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就会表达得畅快淋漓,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树不直,无以成栋梁。让我们在彼此的信任中开启合作的„大门‟,让我们在彼此的信任中放飞心中的喜悦。留住信用,我们的眼睛便成了忘记的„监视仪‟;留住信用,我们的耳朵便成了背约的„除尘器‟。人间纷繁芜杂,留些信用给自己,我们才能日不怕雨淋,夜不怕霜打。”作者连续以“大门”、“监视仪”、“除尘器”为喻体,将自己渴望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结尾设喻。古人说,结尾如撞钟。如果这个钟撞得响亮,就能使主题深化。如“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每一次美丽谨慎的选择,必将如高山流水,洗尽铅华,洗尽躁动。还生命一股清流,一眼甘泉,用晶莹的浪花奏出生活浩然大气的乐章。”作者用了恰当而优美的比喻来扣题,形象的说明了正确选择的重要,极为精彩。
恰当的比喻就如同我们做菜用的佐料,能给菜增色增味,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欲大增,回味无穷。但是,如果佐料用的过量(不足)或者用料不当,就会使菜色香味俱失,让人大倒胃口,作文中的比喻也是如此。因此,在作文中用上恰当的比喻,就会给文章增色。
第二篇:在作文中妙用环境描写
在记叙文中妙用环境描写
作品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
欣赏:
1、李寻欢打了一个哈欠,将两条长腿在柔软的貂皮上尽量伸直,车箱里虽然很温暖很舒服,但这段旅途实在太长,太寂寞,他不但已觉得疲倦,而且觉得很厌恶,他平生厌恶的就是寂寞,但他却偏偏时常与寂寞为伍。
2、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万里飞雪,将苍穹作洪炉,溶万物为白银。
雪将住,风未定,一辆马车自北而来,滚动的车轮碾碎了地上的冰雪,却碾不碎天地间的寂寞。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在文章中穿插三言五句或点到而止的简要环境描写,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或映衬人物的意志、品格和形象,突出中心思想。怎样进行环境描写呢?
☆方法借鉴:
一、连串式描写
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可以自然地展开情节。在一篇以《关心》为题的中考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开头是这样描写的:
“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不断剪不断的丝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中间接着说:
“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
结尾的时候,作者再次写到了景物:
“我呆呆地伫立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
同样写雨,却用了三段情感不同的文字,情节自然。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脉络分明,极富情感。
二、情景式描写
把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外物之中,这就是“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如:《芦花荡》结尾中写到:“他狠
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把老头子复仇成功后的喜悦舒畅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三,对比式描写
环境描写,还可以将人物在不同年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感受,通过景物体现出来,这种景物的对比可以突出中心。
如:“首次看见外国,感觉是那样的新鲜,边境线上耸立着的那一个个哨所就像是一处处景点,全副武装巡逻的战士就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那一块块界碑就像一面面永恒的风景。”
“日子久了,在叶子的眼里一切都变了,神圣的界碑不再是风景,只是块刻着国名的石头罢了。„„就这样,今天踏着昨天的脚印,明天再踏着今天的脚印,在巡逻道上走了今天再走明天,成天连人影都见不到,肯定能把人弄傻了。”
《界碑》——周京东四、五觉法描写
“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口、手等)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表达方式(光、声、味、嗅、触等)对物体的多重感知。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如果我们对所需要描写的相对静
止的状态加以每一种感觉的分解、描摹,便会联想得更加丰富多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如: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涛冲击岩石的声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幕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听潮》 五:组合式描写
描写景物时,既有“特写”,又有背景式的画面“广写”。所谓“广写”,就是把众多的场景艺术地组合起来,展现出一幅生动广阔的画面。常见的组合方式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周围到中心”等空间组合式,还有“春夏秋冬”、“晨午昏夜”、“四季四时”等时间组合式。
如: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地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子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烟囱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着矮凳,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跑,或者蹲在乌柏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驰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忧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
☆环境描写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环境描写不真实、不典型。恩格斯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环境描写要真实,要典型,才能“创造”人,才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感情的人。
误区之二:环境描写详略不当,喧宾夺主。茅盾曾批评过某些青年作者为写景而写景的作法:“有些作品,开头写了几百字的‘外景’,而后写到室内的人物,展开故事;这一段‘外景’与室内发生的故事不相关联。因此,‘外景’的描写成为赘瘤。”(《关于艺术的技巧》)
误区之三:人物的思想感情没有渗透到环境描写之中。描写环境的目的是刻画人物,通过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不要把描写当成一贴膏药硬往文章中贴,或当成一种装饰品,去从形式上美化文章。只有在描写中融进真情实感,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环境描写不能为景而写景,更不可“情不够,景来凑”,应该学会让景物说话,这样它才能为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
☆写活景物的秘诀:
一、观察要全面调动感觉器官
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文章就犹如一幅静止的平面画作。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麽文章会生动许多。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
二、要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
一年四季的草有着不同的特点: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同样的草木在不同季节展现出迥异的风姿。
三、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
把观察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起来,景物就可以突破有限的眼前,达到无限的世界。
四、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三篇:作文中虚写的妙用
“虚”出美文 ——谈谈虚写的妙用
文章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真实是写好文章的前提。那么,我们作文能否虚构呢?答案是肯定的。著名作家茹志鹃对中学生说:“写作用虚构法好不好?我以为好。这样从小就可以锻炼想像力。”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积累的素材,常常都是很普通的。作文时,如果把这些素材像“镜子”一样原原本本地摹拟和照像出来,那么你的文章定是平淡乏味的。如果能适当地“虚构”,采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材料就会典型生动,那你的文章定会光彩夺目!
必须明确的是:虚构是一种写作需要,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虚构决不是胡编乱造,它需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想像,它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这里笔者结合实例,向你介绍几种,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移花接木,让人物更鲜明。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假如直接根据一个什么真人来描写,结果根本成不了典型,只能得出某个个别的、例外的、没有意思的东西。而我们需要做的恰恰是从一个人身上撷取他的主要特点,再加上我所观察过的其他人的特点,那么这才是典型的东西。”这就要学会“移花接木”。如我们在清晨看见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在街灯下卖包子,无人的时候,她就拿出课本来看,问及其父母,才知道一个去世了,一个生病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场景和人物,要写成文章显然不行。但我们又被小女孩的精神所感动,非要写点什么,于是,有人就虚构出另外几种场景,让它和上文中真实的场景“嫁接”合成,结果“虚”出了华章:如有人为了表现小女孩刻苦学习的精神,虚构出她在学校里有很多授奖的场面以及其它刻苦攻读的场面,以此为文章开端,中间回顾女孩在街灯下读书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图景,这就成了一篇美文。又有人为了表现小女孩的爱心,虚构出许多她捐献的场面,以捐献的场面为开端,引出她在街灯下卖包子的情景,再回到捐献场面,这样小女孩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二、添枝加叶,让故事更完美。
作文时描写某一真实事件,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者只是一个轮廓梗概,这就要发挥想像,“虚构”出一些细节,使之曲折生动,使故事更完美。
例如有个同学在作文时使用了这样一个素材:妈妈做小本生意,无意间收到一张五十元假币,几天的辛劳都白费了。晚上,妈妈带我到水果摊前,摊主是位老奶奶,她热情地招呼我们。妈妈用那张假币买了一个大西瓜,老奶奶毫无察觉地收下了它。这种素材写成文章,虽然很真实,但是妈妈这种嫁祸于人的行为是可憎的,主题不积极,没有教育意义。而且这种素材俗浅,缺乏新意。怎么办呢?高明的小作者添枝加叶“虚构”出这样一个结尾:
老奶奶摸了摸那张假币,放进了钱箱里,笑吟吟地说:“这张钱倒是真的。有次我收了张假钱,白辛苦了几天。唉!”妈妈听了老奶奶的话,顿时满脸通红,犹豫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刚才给你的 钱上我记了个电话号码……换一张吧。”假币又回到了妈妈的口袋里。
面对艰辛的老人,这位母亲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良知被唤醒。我们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也都会这样去做的。这个素材虽然经过了虚构,但仍然是真实的生活。添上这个美丽的尾巴,故事就揭示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思想积极,富有教育意义。
再如一位作者周末放假回家,因事走得晚,太阳快落山了还没到家。远在乡下的母亲骑自行车来校探望,中途母女相遇回家。这事很简单平淡。但作者巧妙地虚构出这样一个情节:
突然,前面吵嚷的人群挡住了去路,我只好下了车子。原来前面出了车祸,听围观的人说,被汽车撞伤的是一个骑自行车的女孩。这时,一个熟悉而又奇异的声音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个妇人几乎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冲进人群:“孩子呀,我的孩子!”但很快又从人群中出来。我这才发现,这不是我的母亲吗?我丢下自行车跑过去,被母亲紧紧地搂在怀里,她用颤抖的双手抱着我的头说:“可把娘吓坏了,里边撞伤的也是你这么大的女孩子。”
一次平常的相遇被虚构成罕见的奇遇,构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虚构的精当。
三、改头换面,让主题更深刻。
即写作时将记叙的人、事、物、景加以更换,使之更有利于表达主题。如有一篇写见义勇为的文章,题目叫《残疾大叔》,说的是:有一天,街道旁有两个“黄毛”看见一小男孩用一百元大钞买了一个红薯,找回了一沓零钞。小男孩刚走开两步,就被他们拦住了,并硬 说小男孩上次借了他们九十元,强迫还账(其实他们互不相识,小孩根本不欠他们的钱,这是一种变相的敲诈、抢劫)。小男孩被逼得泪流满面,有口难辩,无奈只好把钱掏给了他们。在场的人怕惹祸上身,不敢制止。修车的低下头,炸油条的不吭声,烤红薯的憋着气,走路的直着眼。在这关键的时刻,走来了一个拄着双拐的残疾大叔,他一声怒吼吓住了两个“黄毛”。但“黄毛”定神一看是个残疾人,便不减“威风”地扬言要他少管闲事。残疾大叔自知不敌黄毛,于是急中生智地指着对面骑车过来的一对男女,说是小男孩的爸妈来了。这样才吓跑了黄毛,留住了钞票……事后了解到:其实小作者见到的大叔并不是“残疾”人,文中的“修车的、炸油条的、烤红薯的及路人”表现也不尽相同,但小作者如此虚构就是用所谓“健康”的修车的、炸油条的、烤红薯的及路人的冷漠行为来与“残疾”大叔形成反差,从而突出残疾大叔见义勇为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的,有力地体现出文章的主题。
我班有个学生写《我的爷爷》很感人,说有个周末学校未放假,爷爷见他没按时回家,在阴雨连绵的假日跋涉在泥泞的小路上及时给他送来钱和菜(鱼)。爷爷告诉他,这钱是他捡破烂攒的,鱼是他在小河里钓的,爷爷还再三叮瞩他好好照顾自己。小作者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与爷爷相见的情景和激动心情。后来,这个学生自己说此文作了大手脚改换:自己家庭条件并不差,送钱菜的是他爸爸,钱也不是捡破烂得的,那天天气也很好。试想若照原样实写,绝无感人之处,虚构才使文章如此出彩。
第四篇:作文中的联想与比喻
作文中的联想与比喻”教案
授课内容: 作文中的联想与比喻 课 型:
作文活动课 教学目的:
1、由某物引发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作文中运用恰当精彩的比喻。教学重、难点:
用恰当精彩的比喻为作文填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讲述数字笑话:
A、1对7说:“你别以为把头低着我就不认识你!”
B、7对2说: “下跪干什么啊?”
C、6碰到9,(大吃一惊): “哎,兄弟,怎么倒立着走路啊? ”
D、学生猜:
0碰到()
,0不屑地说: “胖就胖呗,还系什么裤腰带啊!教师:瞧,这些数字多么会联想啊!这节课让我们也好好表现一下,怎么样?
板书课题: 联想
(二)、活动阶段:
1.教师:我们先做一个小小的练习,造一个句子
”我由_____想起了_________"。
下面请同学们把造好的句子念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 学生发言 ] 教师:赞评(以上同学善于联想,句子选得很好,请掌声鼓励)
2.教师:接下来,我给大家几个词语,请告诉我你联想到了什么。a.“窗户”(板书)
学生回答: 玻璃,眼睛,明亮,破碎……(教师点评,板书)b.“美丽”(板书)学生回答: 玫瑰,四大美女,生活,天空,宝石……(教师点评,板书)c.请学生互相出题,互相回答,充分展开联想。
(三)过渡阶段:
教师:大家回忆一下,平时我们写作文的情况,往往是思维比较狭隘,想象不够丰富多彩,这样的作文是很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的。同样,如果我们能在构思作文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运用恰当精彩的比喻,那么作文就如同披上了彩色的外衣,使人眼前一亮。
(四)范文分析阶段:
教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唐朝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教师:这段对琵琶声的描写,成功地运用了各种比喻,十分经典。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它用了哪些比喻?
学生稍作讨论回答,教师点评,明确:
a.“如急雨” “如私语”使大弦小弦的声音非常形象化。
b.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和前面相比,更使得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同时显露。c.“莺语花底” “泉流冰下”写出了流畅和冷涩的乐声,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使琵琶声达到高潮。随即收拨一画“如裂帛”,嘎然而止,却余音袅袅,回肠荡气。
(五)欣赏阶段:飘 走 的 纱 巾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有一块美丽的纱巾。它的颜色是那般鲜艳,是橄榄绿,可又带着几分鹅黄的底子:是如烟的柳绿,可又像那葱郁的草色,纱巾上,镶着几朵金花,正如暮春万绿丛中闪耀着几朵不凋的迎春。它轻柔,飘逸,是我童年的爱物之一。
然而,有一天,它飘走了……
那时,我还是个三年级的小娃娃。一天下午,天刮起大风,尽管风吹得我走不动,但我还是很高兴:我可以戴那漂亮的纱巾了。相形之下,走不动又算什么!我走在街上,脖子上纱巾向一边飘,仿佛是两片嫩嫩的翠叶在飞舞,忽然,天上飘起了雪花。噢,那原来是路边的孩子乘风用纸片“造”的雪花。我也要让天上下雪!一个念头在我幼稚的头脑中闪现。可是我没有纸呀,一低头,我看见了纱巾。
我摘下纱巾,风吹着它,它舞着,跳着;我笑着,叫着。忘情的欢乐,使我不由自主地松了手。一阵风,将它那轻柔的身子推举起,飘然而去。它越飘越高,打着旋儿,折着筋斗,时而被吹开,时而拧成一团,就好象收不住舞步的姑娘。我奋力要抓回纱巾,但却无济于事,它依旧飘得那般高,那般轻柔。纱巾飘啊飘,终于不见了,或许溶入了空中的风,化作了天上的云,而留给我的只是一片泪光……
这是童年的旧事,那飘走的纱巾也永远不会寻回,而今天,我确实又得到了一块美丽的纱巾,那就是青春。
它并不能围在我的脖子上,但却充满了我的整个的肌体,心灵。它依旧是迷人的绿色—跳动的绿色正是希望,生命与活力的象征;它依旧有金花,那正是闪耀在青春年华中的欢乐,友谊,幸福。这与童年的爱物相比,更是无价的珍宝。今天,它正在我的手中,但它会不会像那纱巾一样随风而去呢?怎么不会!越是美妙的东西,就越容易逝去。只要稍稍把握不好,它就会永远地离开我。童年飘走的纱巾,留给我的是一片泪光,逝去了青春,留给我的将是眼角的皱纹,两鬓的霜雪。泪水洗不掉心中的悔恨,叹息也换不来流驾的岁月。失去了纱巾,可以再去购买;失去了青春,又去哪里寻回?让青春从我身边飘走,又是何等的可悲!要想把握住青春,就要依靠那双有力的手。
童年,我曾飘走了一块纱巾。今天,我要紧紧把握住这块更美的纱巾,再不让它飘走……
评析: 一块美丽的纱巾由于童年的不慎飘走了,永不能寻回,而今天“我”又确实得到一块美丽的纱巾—青春—更是无价之宝。纱巾丢失,可以再买,青春失去,哪里寻会?要把握住青春,就要依靠自己的双手。这就是《飘走的纱巾》这篇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令人深思。
(六)拓展阶段:
上文将青春比作纱巾,请你同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 于600字的作文,体裁不限,要求展开联想,运用比喻,写出真情实感。
第五篇:《围城》中比喻的妙用)
《围城》中比喻的妙用
钱钟书的《围城》,描写了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过洋化教育的上层知识分子,在感情和名利场中互相倾轧的灰色生活,展示了他们内心的彷徨无助、精神的空虚无聊和爱情的虚伪无奈。小说展示的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实质隐喻着整个人类的宿命。
而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其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它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让人常常拍案叫绝。其中,比喻又是最显眼的亮点,它新奇而又贴切,绮丽多彩而又变化无穷。
一、深入浅出地喻“围城”
“围城”是人生和社会普遍存在的难以逃避的困境,钱老引述了英国和法国的古语作喻。“结婚手是说说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这两句比喻将一个抽象的人生问题、哲学问题说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围城”困境的内涵和本质。
二、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
小说刻画了一群畸形的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态和嘴脸,而比喻更使它们穷形尽相。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那张“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的黄面粉馒头”,“刮得光滑的黄脸发亮像擦过油的黄皮鞋”,活现了一张道貌岸然的酒色之徒的嘴脸。那个自称和外国人来往惯的张先生,“总是喜欢在中国话里夹些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的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这些精彩而睿智的比喻,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剖析了种种人物怪象,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三、幽默诙谐地说爱情
《围城》里的爱情故事没有轰轰烈烈、惊世骇俗,没有缠绵悱恻、扣人心弦,没有崇高伟大、超凡脱俗,倒是弥漫着无奈、伤感、世俗、滑稽、可笑的味道。钱老用精妙的比喻对他们的恋爱和爱情观作了生动的描述。如出身名门、高傲自负的苏文纨,对爱情一向“待价而沽”,于是“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子里,过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落伍了,有些自怅后悔。”可见,苏小姐不过将爱情当作名与利的交换物。爱情需要志同道合,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很难糅合在一起。所以,“他们虽然亲密,方鸿渐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线,无论彼此距离怎样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成一体。”
钱钟书这种独创性的学者式的比喻,不仅能将这些深奥的哲学命题讲得通俗易懂,而且化严肃为轻松,化挖苦为调侃,化长枪大戟为冷眼旁观,显示了一位智者的宽容。
围城的比喻到底有何特点?
老师说《围城》比喻的特点有二:一是拿抽象的东西比喻形象的东西;二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看似不相干。记得没错应该是这两点吧。如果在没看围城之前,你如果和我说这么专业的东西,我想你前头说,我后头就忘。我的观点有四:一是作者博采,他视野广阔,只要入他眼的东西,他就能很巧妙得信手拈来,用来比喻他想要比喻的东西,以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形象。二是比喻往往让人意想不到。我想,这一二两点结合,基本和你的二是相吻合的。让人意想不到,不就是因为本体和喻体在常人看来是不相干的吗?如果他不博采,又怎能比喻得这么巧妙呢?三是夸张和拟人等手法结合运用,您所说的用抽象的东西来比喻形象的东西,就比如说比喻小孩子眉间的距离宽得像害相思病似的.用你的话说就是用抽象的东西来比喻形象的东西.而作为我们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不能把这作为比喻句的。我们只能说这是个夸张句,有比喻的成分。记得以前有个专家说过,兼而有之的情况下就看更偏向于哪种修辞手法了。我的第四点就是,他的幽默往往也是通过这千姿百态的比喻来体现的。他的比喻自然贴切,他的幽默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