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姓名:韦圆
班级:12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班 学号:20123303020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摘要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风俗文化又是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来虽然民间风俗文化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也颁布了许多成文法律文件,采取了许多措施保护民间风俗文化,可是民间风俗文化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为了使民间风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抓起,从基础做起,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为民间风俗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主题、开发。
民俗文化是一种人文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这是长期以来不断的消化吸收人类各种文化因素的过程中,不断的被过滤、筛选和沉淀,从而凝聚在民众的心理机构中的深层文化。
一、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二、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价值。
(一)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我国的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
相沿悠久,后者刚刚兴起,但前景十分广阔。自然风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身的传统,但有局限性,就各个分布地域来说,这些历史遗迹只在中国版图上占着有限的一块地盘,且分布很不均匀。民俗文化却在层次和地域上占着绝对优势。它首先是民族集体创造与集体传承,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生仪礼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若进行比较,历史文化(例如陵寝、宫殿、寺庙)是过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却是活的文化,既是传统,又活在民间。例如,春节的社火及其他民间节日活动,无论上层、下层 人民,无论中国、外国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传统。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决定的。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它们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构成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二)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该民族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一项紧迫任务
民俗旅游资源犹如旅游业中有待开发的原料。开发,就是要把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民间的民俗资源,经过发掘、整理、筛选和升华,使其具有招徕游客观光的功能。
在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最早,并且一直作为我国旅游产品的主体。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属刚刚起步。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任其自生自灭,默默无闻。它好象是一位深居闺中而期待出嫁的少女,有待人们认识其娇容与品性。
我国的民俗旅游资源,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待开发的原始矿藏阶段,其应有的光和热还未完全释放出来。积极地挖掘和开发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产品的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一项紧迫任务。
(二)发掘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对于地方旅游业来说,应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对大多数地方旅游业来说,历史文化资源贫乏是自己所短,但民俗资源丰富则是自己所长,故应以开发民俗旅游作为自己的特色优势。全面发掘民俗文化,就是运用调查取证等方法,有步骤地对民俗旅游开发的各个景点或其组成部分进行考察,以掌握大量有利于开发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民俗文化的发展动态。根据人们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突出民族特色,改变民族村单一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对民俗进行合理、综合的开发,赋予民俗旅游产品更深的内涵以提高其品位,肯定会给各地旅游业大增光彩。
(三)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形式和内涵。
一是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如桂林的漓江民族风情园、刘三姐景观园,无锡堰侨乡民办的吴文化公园,当在展览吴地民俗文化;苏州民俗博物馆,主要以实物介绍苏州婚俗;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是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大荟萃;台湾南投九族文化村,是高山族民俗文化的展览。他们都属于以静
态游览为主的项目。这类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可使游客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有效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但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因此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这一类型的游览方式可以使游客从中亲身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悦和熏陶,大大提高了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二是民俗商品的开发。天津“泥人张”彩塑、吴锡大阿福泥塑、浙江东阳的木雕竹编、河北蔚县的窗花、陕西延安的剪纸、江苏扬州的鞋花、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山东临沂虎形绣件、贵州玉屏的箫笛、西南少数民族的蜡染、天津杨柳青年画、吉林雪柳绘画等等民俗商品,林林总总,浓浓的民族味,重重的泥土香,为欧美游客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四)注重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的有机结合。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可移性。民俗活动除了在本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还可以移到自然风情区和其他旅游城市进行表演、交流,从而实现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有机结合,可利用现开辟的民俗旅游线和建成的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娱乐城等形式带动民间绝技绝活、民间歌舞、民间小吃、民间蜡染、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将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自然风景旅游区,以及国内外旅游城市,作为固定或流动性项目,参与到观光旅游和文物古迹游中,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还可以通过增加民俗旅游资源的魅力,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充分开发近似、异特与拟古资源。旅游心理学认为,两种知觉对象如果相似,易为人们知觉,并乐以接受,这就是“求似”心理。旅游者看到似为相识的民俗事象,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同自身联系起来,产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对侨居国外异域的华人来说,往往由此激发起强烈的归属感、民族感和爱国心。对这类旅游对象,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近似越好,以充分满足“寻根求源”的欲望。至于“求异”,则更易理解,因为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求异”的欣赏活动,这对外国游客来说特别重要。他们往往有猎奇求新的心理。对这类旅游对象来说,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异特越好。当然,一定
不要违反民族政策,不要做出有损少数民族形象和有伤民族情感的事来,至于“求古”或“求旧”,这是游人的另一种心理需求。当今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生活的氛围,故对越古旧的东西越喜爱,以满足怀古怀旧的欲望。故民俗设施宜旧不宜新、宜拙不宜丽。用得好,一旧值千金;用得不好,一新废万金。一边破坏民俗旧物,一边花重金建设民俗新物的蠢事,千万不要再干了。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产资源,因地取材,就地利用。
姓名: 韦圆
2013年12月31日
第二篇: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发挥我市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加快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培植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条,着力打造特色农业旅游商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市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为指导,以发展旅游产业为载体,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特色、规模、效益农业”的总体要求。选择具有竞争优势或潜在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作为特色旅游农产品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实施扶优扶强战略,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农产品产业集群,从整体上提升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我市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瞄准现实需求,着眼潜在需求,统筹规划,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开发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用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旅游农产品产业。加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无公害、绿色、有机化,打造安康旅游农产品名牌,构建特色产业群体,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三、开发目标
1、特色农产品的确定
我市特色农产品品种多、分布广,依照特色农产品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结合“市场竞争力强、开发增值潜力明显、技术成熟、规模相对较大、对农民增收贡献率高、见效快”的原则,确定以腊肉、蚕丝、茶叶、魔芋、绞股蓝、木瓜食用菌、富硒菜油、富硒大米、皱皮柑为十个优先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并进行系列产品开发。
2、目标任务
到2012年,实现“五个一批”和“两个提高”,在全市培育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安康乃至西部区域特点、知名度高的特色产品品牌,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带或产业区,建成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农民致富,推动我市特色农产品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发展,显著提高特色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我市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腊肉
以现有镇坪美味佳公司为龙头,扩建、兴建年加工腊肉50吨的加工企业2—3家,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打响“镇坪腊肉”、“八仙腊肉”、“南宫山腊肉”品牌,实现生产腊肉200 吨,同时按照旅游方便食用的思路,进行产品系列开发,满足市场需求,催生产业效益最大化,年产值达到 1亿元。
开发品目:腊肉、即食腊肉干、腊肝、配套洋芋干、干竹笋
承担单位:镇坪美味佳公司、平利县八仙农家腊肉厂、岚皋县南宫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山腊肉加工厂
(二)金州丝绸
以安康市巴山宝业丝绢公司、巴山丝绢公司、石泉县永宏丝业有限公司、鎏金蚕家纺有限公司为龙头,进行蚕丝被、真丝衣、真丝手绢、围巾的系列开发。
承担单位:旬阳县冬青村柑橘协会、汉滨区九里湾柑橘协会
(十一)安康绿壳蛋
以旬阳县兴农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和岚皋县秦巴生大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标准化养殖技术,是蛋产量达到100万枚。
承担企业:旬阳县兴农畜禽养殖有限公司
岚皋县秦巴生大农业有限公司
五、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要把开发十种农业特色旅游商品提高到丰富安康旅游内容、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增强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和提升安康形象的高度来认识。旅游、农业、文化、工商等各部门要相互协调,共同营造研制、开发、生产、销售旅游商品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谋求安康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二)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发展规划。政府应发挥宏观引导职能,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注重从政策和资金投入方面扶持农业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项目,促进旅游业六要素的协调发展。要有一个明确的旅游商品发展规划,可邀请有关专家,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发展规划。
(三)加强产品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安康特色旅游农产品的开发要按照“优质、特色、安全”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步伐。同时由市农业局、双创办、旅游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联合组织开展安康特色旅游农产品标识认证活动,从而提高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质量。
(四)明确开发思路,提升整体水平。把特色农业旅游商品逐步培育成旅游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加快旅游商品发展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精品为龙头,突出地方特色,提升旅游商品形象,推进安康旅游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系列化、礼品化和便携化。
(五)强化品牌营销,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资源优势,以政府权威性为基础,将一批质量上乘、文化品位高的特色农业旅游商品作为公务礼品的首选商品,扩大市场影响力;利用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展销安康旅游商品;积极参加全国性的旅游商品交易会,推介安康旅游商品;举办面向省内外的旅游商品设计、征集大赛活动,评选出构思独特、设计新颖的旅游商品进行开发;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网络等,扩大安康旅游商品信息发布的区域范围。
(六)营造购物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可建设大型旅游购物中心,设立网上品牌专卖店,联络全国主要旅游商品批发市场,发展品牌加盟销售商等;进一步健全旅游购物市场的投诉制度,加强旅游购物市场监督检查力度,尤其要依法打假维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维护旅游者和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起旅游商品行业自我保护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实现安康特色农业旅游商品经济健康发展与旅游者满意的双赢目标。
(七)设立专项基金,建立长效机制。参照国际比较通行的做法,设立安康特色农业旅游商品开发专项基金,建立政府引导性的投入机制,培育、扶持一批重点特色农业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和销售专业市场,尽快将特色农业旅游商品这一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第三篇:论民俗体验式旅游的开发
论民俗体验式旅游的开发
安苏威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系,赤峰024000
摘要:民俗文化是各地所特有的民众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因此具有地区特色,它既是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又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民俗旅游必然会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外出旅游需求已经上升为精神层面,不仅仅只是观看民俗活动,了解民俗知识,而是要求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异地的民俗风情,实现民俗体验式旅游,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本文就民俗体验式旅游的开发进行了论述,就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关键词:民俗;体验式旅游;开发
一、民俗体验式旅游的定义及开发意义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均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民俗。从狭义上说,民俗也可说是民族风俗。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1】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体验经济反映了消费形态的改变,是人们新需求-体验需求的产物。体验经济对旅游业影响深远。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消费能力的飙升,人们的消费观念正悄然发生变化。“上车睡觉,下车看庙,走到景点拍拍照,回来一问什么也不知道”已被人们逐渐抛弃。加之现在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早已不满足走马观花、急行军式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希望通过旅游放慢脚步,体验慢速生活,放松身心。比如到农民家中体验田园生活,自己到园子里摘菜,体验农家乐;到蒙古族的牧民家中体验蒙古族风情;去国外入住当地人家等等。所谓“体验式旅游”,可以解释为旅游者不只是观看山水等自然风景,更多的是参与到活动中,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获得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打从“心眼”里感悟旅游的真谛。体验式旅游正是满足了旅游者追求精神享受的心理,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成为现代旅游最具发展潜力的部分。加之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民族风俗均不同,把民俗和体验结合在一起,推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民俗体验式旅游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与融入性,强调游客对另外一种文化的历史的、生活的、习俗的体验。民俗作为吸引物,体验作为旅游手段,更能满足当代人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二、民俗体验式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民俗体验式旅游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但是在民俗体验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1、频繁舞台表演,使民俗商业化,失去民俗的本真
在一些民俗旅游景点,开发商将一些比较正式的节庆民俗和婚俗、礼俗,甚至祭祀风俗加以改编,搬上舞台,天天演出,以满足游客了解当地民俗的愿望,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使旅游者一睹为快,但是同时也失去了民俗的本真性,对当地居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那些表演者一般都是当地居民,长期机械的舞台表演使他们觉得民俗与歌舞表演并无大的差别,从而将那些世代传承的民俗视为赚钱的工具,根本不会去思考如何保护民俗。其次,对民俗的随意改动,使演出市场的需求取代了日常生活,成为民俗存在的社会基础。例如,原来都市人来草原旅游,回到牧民家作客,牧民长期生活在草原上,都特别纯朴,见到客人,特们会拿出自己家制作的奶食品给游客品尝,游客给钱可能还会不收,那是在草原上,能充分感受到蒙古族牧民的热情、纯朴。可是现在景区中到处是浓厚的商业因素。有些草原景区甚至找一些人扮成蒙古族牧民,为游客服务。这种做法破坏了民俗的真正内涵,虽然当时可以赚到钱,但就长远来说,对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2、重结果而轻体验过程
在民俗风情浓厚的地区,只是让游客品尝食物,试穿民族服装,观看民族舞蹈,却忽略了过程。游客看到的只是结果,并没有体会到过程的快乐。例如蒙古族风情浓厚的草原,众所周知,蒙古族的三项技艺是骑马、摔跤、射箭,着装是穿蒙古袍,饮食为奶食品,肉食(烤全羊、手把肉)居住在具有特色的蒙古包中。游客来到草原,大多只是观看一下一望无际的草原风光,买点民族工艺品就回去了。但是仅仅这样是不能完全展现民俗体验旅游的真正内涵的,到头来游客还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留下了几张照片。
3、民俗体验景区众多雷同,模仿较严重,没有特色
民俗文化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不是随意照搬,盲目建设。因为近年体验旅游势头较好,所以各地纷纷建设主题公园或集锦性民族村寨,盈利最好的要数深圳的中华民俗村和锦绣中华了。其他各地纷纷模仿,业建设了不少民俗村寨。比如云南民族村,投资在1亿左右,与深圳民俗村开业时间相近,但是1993年却面临亏损、倒闭。据统计,全国旅游主题公园近80%已关闭,给中国旅游业已造成3000多亿元的损失,其中的代表是投资上亿的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开业不到8个月就倒闭。武陵源为了保住“世界自然遗产”这一金牌,不得不拆除违规建筑,耗资3.45亿元,【2】相当于1990年到2001年底武陵源所有门票收入的总和。景区产品缺乏创新、模仿、跟风严重,内容雷同,不能满足游客获取不寻常体验的需求。
4、缺乏资金投入,忽视基础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民俗风情较浓厚的地区都相对偏僻,交通不方便,消息叫闭塞。虽然民俗风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如果基础设施落后还是会制约旅游发展。从众多民俗村建设中不难看出,设施对旅游多么重要。深圳的民俗村是移植各地的风俗民情,受到欢迎。要论民俗内涵,那肯定是真正的民俗发源地浓厚了,但为什么真正的民俗发源地门可罗雀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深圳的经济较发达,有大量的流动人口每天集中在那里,从而吸引了大量游客,所以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民俗体验式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民俗地区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现在是市场营销时代,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不进行大力宣传,很少有人知道。民俗地区一般地处偏远,虽然民俗资源丰富,但是人们却没听说过,即使听说过,也不知道在哪,这就阻碍了民俗旅游的发展。
6、缺少专业人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民俗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需要专业人员对游客讲解,使游客体会到民俗文化的深邃,从而更乐于参与到民俗活动中。尤其在导游环节,导游是传播文化的使者,所以一定要精通当地的民俗风情,才能对游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解答,使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民俗。
三、开发民俗体验式旅游的建议
1、淡化商业因素,恢复民俗的本真面貌
虽然发展旅游是为了赢得利润,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不能过分商业化,处处以金钱至上,这样长久下去,会使民俗文化逐渐被同化,不再具有它本身的特质,从而失去旅游吸引力,对民族传统文化来说也是致命的破坏。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给与相应的补贴)鼓励居民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按照民族本身的习俗生活,当地居民还是按部就班的生活,游客到景区游览,可以入住当地居民家中,收取一定的费用,而不是为了游客到来,刻意的每天机械重复一样的的演出。自然的才是最美的,只有让民俗地居民按照原来的方式生活,才能使民俗一直传承下来,保持它的本真,民族才不会被同化,从而保持各异的特色。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更加具有旅游吸引力,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重视旅游过程中的体验经历
民俗浓厚地区不仅具有衣食住行上的各异风俗,还会有许多民俗活动。例如蒙古族就有许多娱乐竞技活动。一般情况下,游客草原就是骑马、穿蒙古袍照个相,喝点奶茶,吃点烤全羊。旅游者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圈,没有亲自体验,是不会领略民俗内涵的。对于这一现象,可以安排旅游者住在牧民的蒙古包中,而不是只是当做装饰的蒙古包中,组织游客亲自动手为自己搭建蒙古包,有一位牧民作指导,游客住在自己搭建的蒙古包中,别有一番体会。游客吃到奶食品,但从来不知道奶食品是怎么制作的。可以组织游客现场参观奶食品的制作过程,设计一些活动让游客参与,比如摔跤、射箭,举办篝火晚会,教游客跳安代舞等等。蒙古族有很多婚礼形式,其中有最为有名的弘吉剌婚礼,当地可以组织游客参加弘吉剌婚礼的表演,使游客亲身体验、感受,才能获得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游客往往都会买一些纪念品,还可以让游客参观民族工艺品的制作,激发游客的兴趣,并通过特色的纪念品将个人体验与他人共享。
3、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
文化是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民俗旅游的实质是追求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因此,在民俗体验式旅游开发过程中,不要一味的模仿,要挖掘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注意突出特色,创新出奇,体现本民族的建筑风格、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风民俗等要素的特色,显示其独特性,以特色取胜。
4、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制约各民俗旅游地发展的一个因素是设施较差。旅游地要量力而行。根据民俗文化的要求为旅游者提供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所必须的设施。例如景区应设立指示牌指示方向,景区进入处应设有一个景点区位图,以便游客找到游览地的位置。
5、把民俗活动与商贸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宣传
中华民族众多,民俗各异。如西藏的雪顿节、云南的泼水节、四川的火把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等,都各具民族特色,这些对异国他乡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许多地区正是以民俗活动为吸引物,积极开展经贸洽谈与商品展销会,从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川凉山举办火把节期间每天
【3】设3000多个商业摊点,日销售额比平时增加7倍。所以,把民俗活动与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宣传,扩大影响,真正做到“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花,贸易结果”。
6、培养开展民俗体验旅游的专业性人才 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角度来说,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体制。培养和开发既懂当地民俗,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的素质,在当地开展各式培训,培养旅游人才。
中国的旅游业正蓬勃发展,民俗体验旅游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旅游形式。因为中华民族众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以民俗风情为依托,必然会吸引异地游客的目光,另外,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渴望利用假期离开居住地去异地体验一种独特的风情来放松身心,获得精神的满足,所以体验旅游应运而生。把民俗与体验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开发,一定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Joseph Pine,JamesH.Gilmore.Ww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Ha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8):97-105.
[2]邹统钎.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1):41-44.[3]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周晓梅
第四篇:呼和浩特市简介及特色旅游开发情况
呼和浩特市简介及特色旅游开发情况
这个视频介绍了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地理位置,文化,和旅游市场,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科研方向。让我们从多方面了解呼和浩特这个有着神秘色彩的城市。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位于华北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全市总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1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91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满、回、朝鲜等36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塞外名城。
近年来,随着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大力发展,带动着其旅游业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我市的旅游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旅游业收入占全市 GDP的 8%,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下面介绍下呼和浩特市特色旅游开发的情况。
第一,呼和浩特旅游资源独特。呼和浩特旅游资源独特,产品丰富多样,已经形成了一个中心、三大特色、五大系列、六条精品线路的旅游业发展基本格局。一个中心就是“旅游区域中心”。便捷的交通、完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已经使呼和浩特成为自治区最大的旅游区域中心和集散中心。三大特色是草原民族风情旅游特色,召庙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商务、节庆、会展旅游特色。五大系列是休闲度假系列、农家乐旅游系列、工业旅游系列、冰雪旅游系列、红色旅游系列。
第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为了发挥乡村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我们积极鼓励农户开展以观光采摘,农村生活体验,观赏田园风光,品尝土特食品,参加民间节庆的农家乐旅游活动。组织相关人员赴四川等乡村旅游发展先进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对全市农业旅游资源进行了普查,确定了我市农家乐发展的总体思路。经过几年的发展,呼和浩特“乡村”旅游在各旗、县、区已成规模地发展起来,各地利用民俗文化和乡村生态等特色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体验、娱乐、休闲等综合服务。特别是武川县五道沟、托县一溜湾、土左旗哈素海、和林县姑子板村、赛罕区舍必崖村等地的“农家乐”旅游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武川县的五道沟、得胜沟、托县的一溜湾农家乐为代表的景区依托型农家游;以土左旗与清水河县为代表的扶贫安置型农家游;以和林县、新城区、赛罕区为代表的农业观光体验型农家游,以回民区和玉泉区为代表的城郊休闲型农家游。目前,全市共有“农家乐”旅游接待户 103家,截至今年 8月底,共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收入近2000万元。通过发展“农家乐”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
第三,工业旅游取得较快的发展。呼和浩特工业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4年,蒙牛工业园、蒙丰锦绣园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2008年,伊利工业园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通过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活动,使我们对工业旅游的发展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也为我市开展工业旅游奠定了基础。伊利和蒙牛两大工业园,通过不断扩大、完善自身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不仅宣传了自身的产品,建立起企业忠实的消费群体,也为提高我市草原都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出了贡献。
截止目前,我市工业旅游接待人数近150万人次。工业旅游的快速发展,在丰富我市旅游产品的同时,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企业文化,企业产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我市的工业旅游正在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第四,红色旅游快速发展。呼和浩特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这里出现了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并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物。目前,我市共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7个,包括国家级 3个、省区级 4个、市级 22个、旗县级 48个。这些资源为我市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借助“乌兰夫纪念馆-乌兰夫故居”、“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被列入全国 100家红色旅游经典项目的有利时机,我们编制完成了《呼和浩特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全市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普查和分类,为红色旅游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第五,冰雪旅游正在兴起。呼和浩特市位于中国的北部。每逢冬季,总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特别是每年的 1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 15摄氏度左右,积雪深度在 10~15厘米之间,是开展滑雪运动的理想场所。冰雪旅游是大自然赐予呼和浩特的“白金产业”。这种“买不来、夺不走”的资源优势,决定了呼和浩特必须千方百计地打好冰雪旅游“这张牌”,最大限度地集聚人气和财气,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把飘雪的冬季变成收获的季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旅游企业的不懈努力下,呼和浩特已建立起北极光、太伟两座滑雪场。其中,北极光滑雪场拥有中级、初级雪道,主要面向普通旅游休闲群体。太伟滑雪场拥有高、中、初级雪道,为中高端旅客提供服务。良好的冰雪旅游基础设施,使呼和浩特的冰雪旅游迈上了新的台阶。
最后,想说一下呼和浩特市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1)旅游景点分散、规模偏小、没有精品景区,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开发。(2)现有景区各自为政,没有一个鲜明的城市整体旅游形象。(3)对我市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的企业实力还不是特别雄厚,受资金制约,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旅游项目档次不高,以低层面的观光为主,极少有参与性、娱乐性产品。(4)文物古迹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深度不够。一些景区年久失修,影响了观赏价值。(5)旅游开发缺乏统一引导,资源整合不够,基本上是局部开发,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存在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6)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旅游基础设施有待改进。(7)我市没有 4A级以上的全国知名旅游景区。要想旅游业蓬勃发展,一定要靠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来打造美丽的青城。
第五篇:永宁县成“十大民族(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
永宁县成“十大民族(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近日,在第十九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盛典暨2013大中华区旅游文化榜颁奖仪式上,永宁县从3195个旅游目的地市/县中脱颖而出,荣膺第十九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并被组委会评为“大中华区十大民族(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也是本届银川市唯一获得该奖的县区。
近年来,永宁县围绕“旅游强县”和“打造中国回族文化展示地”目标,深挖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永宁旅游品牌。在保障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框架下,大力招商,引进了黄河金岸·华夏河图项目、三沙源国际生态文化旅游项目、中华回乡文化园二期、世界穆斯林城项目四大重点旅游项目,总投资815亿,目前所有项目均已开工建设,部分工程陆续完成,即将投入营运。“大中华区十大民族(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的荣誉,将提升永宁县旅游业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后续的旅游业繁荣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永宁信息2013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