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

时间:2019-05-13 19:5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

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

育发展的意见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制度健全、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民办高等教育体系,使我省民办高等教育保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成为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力量,现就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1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民办教育的认识。民办教育事业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增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效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我省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民办教育的认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巩固和提升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2支持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共同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创造性地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切实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法律地位,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给予与公办高校同等支持力度,推动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3加大统筹规划与综合协调力度。把民办高等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省级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建立省教育、发展改革、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审计、税务、工商、广电和新闻出版等部门组成的综合协调机制,研究解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服务监管和综合执法,检查、监督有关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各设区市政府要研究制定配套措施,组织落实相关政策。

4设立发展专项资金。省财政从2012年起每年设立3亿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民办高等教育公共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改革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学研究、表彰和奖励为民办高等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等方面。

二、建立和完善分类管理体制

5实施分类管理。民办高校、高等教育助学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由举办者自愿申报,省级有关部门审核确定。其中非营利性包括捐资举办的学校、出资举办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以及出资举办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要保障各类民办学校的合法权益,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大力支持发展非营利性学校,积极引导发展营利性学校,逐步形成完善的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制。

6探索混合制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方式举办民办高等教育,为不同投资主体、办学主体公平有序地办学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探索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混合制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开展混和制民办高等教育试点工作,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产权明晰、利益共享、学校自治、服务社会”的现代大学制度。

7改进法人登记办法。非营利性学校经省教育厅审核后,由省民政厅依法登记。其中捐资举办、出资举办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登记为民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法人;出资

举办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登记为民办非企业法人。营利性学校由省教育厅审核后,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登记注册为企业法人。

8拓宽筹资渠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探索建立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基金会,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引入公益融资机制,为民办高校筹集资金提供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为民办高校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融资担保体系,对产权明晰、办学规范、信誉良好的民办高校,允许其申请信用担保贷款和长期低息贷款。允许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用非教学资产作抵押、学费收费权作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向民办高校捐赠,并依法落实相关税前扣除政策。

9落实税费和用地优惠政策。非营利性民办高校、高等教育助学机构依法享受与公办高校同等的税费优惠政策。

民办高校、高等教育助学机构从事学历教育活动提供的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向学生收取的高校学生公寓住宿费收入、学生食堂为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取得的收入和为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免征营业税。

民办高校、高等教育助学机构承受的土地、房屋权属用于教育教学的,免征契税。占用的耕地、自用的土地和房产用于教学的,免征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对学校学生公寓和与学生签订的高校学生公寓租赁合同,按规定免征房产税、印花税。水、电、气、采暖、排污等公用事业性收费享有与公办高校同等待遇。

将学校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非营利性学校建设用地享受与公办高校同等的政策;营利性学校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10依法落实合理回报政策。非营利性学校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在扣除办学成本、计提发展基金和国家规定的有关费用后,允许从办学结余中按年度取得合理回报,作为对出资人的奖励。奖励申请由学校决策机构提出,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原始出资额、追加投入额、学费收入和办学结余等情况,综合确定合理回报额,合理回报额可占到办学结余的40%。取得的合理回报继续用于学校发展的,计入新增出资额,并按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营利性学校按企业机制获取回报。

三、健全管理和运行机制

11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依法完善学校办学章程,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灵活多样的优势。依法设立理事会(董事会),规范其成员构成、议事规则和运行程序。建立民办高校监事制度,促进理事会(董事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确保民办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认真执行《陕西省民办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试行)》,充分发挥学校工会组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制定民办高校行政管理的运作规程,保障校长独立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职能,保障教职工、受教育者、社会人士行使法定权利。理事长(董事长)与校长分设。非营利性学校决策机构成员、校长及总务、财务、人事等主要部门负责人之间,实行亲属回避制度。

12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助学机构。严格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助学机构的设置审批,规范名称、宣传、招生、收退费,规范联合办学、出租校区办学。连续两年年检不合格的学校,责令停止招生,经限期整改仍达不到办学要求的,吊销办学许可证。支持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办学条件的民办全日制高等教育助学机构申请设置普通高职院校。

13加强质量监控。健全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督导制度。强化年度检查制度,年检结果作为政策扶持和规范管理的重要依据。建立政府部门、专家学者、高校师生、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民办高等教育质量分类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估机构的作用,定期对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内部管理水平等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14完善退出机制。学校终止办学,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清算,清算和安置方案报审批机关确认后实施。捐资举办的学校终止办学,剩余资产用于公益性教育事业;出资举办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终止办学,按投入额度取得补偿后,其余剩余资产用于公益性教育事业;出资举办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终止办学,剩余资产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举办者、出资者变更,原始出资额须按原值计算。营利性学校的剩余资产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处理。

四、强化教学管理

15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指导、监督民办高校加强教学管理。支持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结合市场需求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16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民办高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办学规模,合理确定招生规模。支持高质量有特色的民办本科高校扩大招生自主权;有条件的民办高职院校实施注册入学。年度新增招生计划向高质量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倾斜。

17扩大办学自主权。支持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在国家专业目录内自主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开设课程、确定教学方式。民办高校在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权上,与公办高校同等待遇。支持具备条件的民办高校申请学位授予权。鼓励民办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鼓励开展科学研究

18鼓励民办高校开展科学研究。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科研课题立项、课题申请、招标、评审、科研成果评审与转化、财政拨付科研经费等方面与公办高校享有同等权利。鼓励民办高校根据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成立科学研究机构。支持民办高校积极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民办教育研究等。

19鼓励民办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鼓励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以多种形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政府在科研合作等方面给予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支持政策。

六、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0建立民办和公办高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民办高校教师应符合国家相应教师资格条件。支持民办高校吸引、培养、稳定优秀教师,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到民办高校任教、任职。组织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开展对口帮扶,派遣公办高校干部、教师到民办高校挂职或任教。经组织同意到民办高校工作的公办高校干部、教师,其原有公办身份和档案关系不变,退休时执行公办高校教职工退休待遇。教师按程序在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之间合理流动的,其工龄、教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等连续计算。

21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民办高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审、考核评价、评先选优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建立民办高校教师在职培训机制,培训经费由省财政按比例给予补助。建立健全民办高校教师人事代理服务制度,按规定办理户口迁移、人事劳动关系衔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档案转接等手续。在政府指定机构办理了人事代理的民办高校教职工,工作变动时,教龄、工龄连续计算。

依法保障教职工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民办高校要参照当地公办高校教职工现行工资标准,制定教职工工资标准,并根据物价水平适时调整;学校法定代表人的工资标准控制在教职工平均工资标准的15倍以内。寒暑假期间,必须保障教职工带薪休假的权利。

22完善教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学校、政府、个人社会保险费用分担机制。确保民办高校和高等教育助学机构教职工依法参加各类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待遇水平,地方财政按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助。

民办高校教职工,凡符合申请当地保障性住房条件的,均作为保障对象纳入保障范围。

七、加强学生管理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

23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团结教育学生的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宗教问题,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在学校内进行宗教活动。

24保障学生权利。民办高校统招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在升学、就业、创业、转学、考试、交通优惠、医疗保险、户籍迁移、档案管理、评奖评优、伙食补贴、公务员招考、“大学生村官”选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招聘、“特设岗位教师”招聘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学生享受同等权利。学校自行招收的非统招生,由学校发放学习通知书,明确学习形式、学习年限、取得证书的类型和办法,收费标准和退费规定,切实保障学生的知情权。

25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民办高校一线专职辅导员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备,每个班级要配备1名班主任。加强辅导员工作研究,加大辅导员培训力度,辅导员专项培训经费和辅导员岗位津贴与公办高校享受同等待遇。

26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学校的法定代表人为学校安全和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机制。推进学校安全保卫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学生法制和安全教育,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八、规范资产和财务管理

27依法保障学校法人财产权。民办高校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和校舍产权,土地使用权证、校舍产权证必须办理在学校名下。学校出资人将所拥有的土地、房屋过户到学校名下时,要不高于原值。未经原批准用地机关批准,不得改变土地教育用途,不得出租转让土地使用权。民办高校出资人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将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资产经有关部门验资确认后过户到学校法人名下。资产过户实行账面原值过户,对资产过户所需缴纳的各项税费依法给予政策优惠。

28严格会计制度。民办高校要对出资者投入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资产以及办学积累形成的资产,分类记入相关资产账户,定期进行清产核资,实行分类会计核算。捐资举办的学校和出资举办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适用公办高校会计制度;出资举办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在有关部门制定专门会计制度前,参照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营利性学校按规模大小分别适用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制度。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收费使用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票据。

建立学校资金年度预算和财政性资金年度会计决算报告制度。学校资金年度预算要报送省教育厅备案。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学校要将接受财政性资金收支情况报告学校理事会(董事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并报送省教育厅备案,同时报送总体收支情况,接受教育经费监测。

严禁民办高校、高等教育助学机构的举办者向学生、学生家长筹集办学资金、公开向社会募集办学资金。

29实行审计监督制度。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由省教育厅认可的会计师事务所,对民办高校年度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年检结论的重要依据。根据实际情况,交由有关部门对民办高校财务收支及资产负债进行专项审计。省教育、财政、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密切合作,督促民办高校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公开透明、运营规范的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防止抽逃、挪用和转移学校资产。捐资举办的学校和出资举办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要逐步建立总会计师制度。

30实行财政性资金专款专用制度。建立非营利性学校银行专款账户主管部门审批制度,将财政性资金分项存入专款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保证专项资金用于指定用途,不得挪作他用。

加强民办高校采购活动监管。民办高校凡使用财政性资金实施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的,要依法纳入政府采购,逐步建立完善民办高校内部政府采购制度和运行机制。同时,对通过政府采购形成的国有资产,依法加强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31建立办学风险防范机制。省教育厅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建立学校办学风险预警及处置机制,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各民办高校、高等教育助学机构每年按学费收入的1%提取风险保证金,统一存入省教育厅指定的银行账户。风险保证金归学校所有,主要用于学校出现办学风险时,退还向学生收取的学费、住宿费及支付其他应急费用。

九、明确部门职责

32明确省级相关部门职责。省教育厅负责全省民办高等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全省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项目审核、管理;省物价局负责审批民办高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研究制定营利性民办高校收费管理办法,查处违规收费、退费行为。

省公安厅负责指导和监督民办高校的治安保卫工作,会同教育、民政、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依法查处非法办学机构、非法招生中介。

省民政厅负责非营利性学校的法人登记工作。

省财政厅负责协同教育、审计等有关部门,制定民办高校合理回报的标准和办法,加强对民办高校财务状况的监管。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制定有关促进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优惠政策,完善社保制度,依法保护民办高校教职工合法权益。

省审计厅负责对民办高校的专项审计。直接审计民办高校和高等教育助学机构财政性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

省地税局、省国税局负责依法落实民办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

省工商局负责营利性学校的法人登记注册工作和民办高校广告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对发布违法、虚假招生广告行为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依法查处。

省广电局负责监管全省广播电视等媒体中民办高校的招生广告、办学信息等宣传内容,查处广播电视台擅自播放未经备案的招生广告等违法违纪行为。

省新闻出版局负责监管新闻出版单位、国内媒体驻陕分支机构和记者站对民办高校的宣传报导工作,组织查处相关违法违纪行为。

其他省级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民办高等教育工作。

33推进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推进招生、就业、收费、财务管理等办学信息公开,提升政府科学管理民办高等教育的水平,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民办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推进学校校园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34优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引导和支持民办高等教育中介机构健康发展,发挥其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成立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为学校提供

交流、合作、研究的平台。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新闻宣传纪律,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促进、引导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积极宣传扶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积极宣传民办高等教育先进典型、改革成果和发展成就,营造全社会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第二篇: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管窥

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管窥

肖求如 欧阳勋 章洪波 蒋佳宏

为学习借鉴陕西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经验与举措,我们于6月3日~7日考察了该省民办高职学院发展状况。其间,与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董祥林会长等同志和陕西省教育厅财务总监张新民、民办教育处处长权秋虎进行了座谈,交流了两省的教育方面情况,重点交流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听取了他们对该省近年来出台的扶持民办教育政策和相关措施所作的阐释及说明;在西安市区实地考察了1所民办本科学院和2所民办高职学院。

一、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及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1.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陕西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为大西北的门户,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人口3748万,辖10个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06个县(市、区)。全省地形南北狭长,由北至南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黄土高原,约占全省面积的45%,人口的15%,畜牧业比较发达,能源资源富集;中部是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约占全省面积的19%,人口的60%,是主要的工农业生产和科研教育基地;南部是秦巴山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6%,人口的25%,水力、矿产和生物资源丰富,被誉为“生物基因库”。2012年,陕西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4451.1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8557元,约折合6110美元。全省财政总收入2800.1亿元,总支出3326.9亿元。

2.陕西省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截止2012年年底,陕西全省教育发展基本情况如下:

高等教育 共有高等学校97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79所。全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32.71万人,在校学生102.63万人;研究生招生3.13万人,在学研究生9.43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6.5万人,在校学生19.88万人。

中职教育 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30所,全年招生19.62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在校学生52.67万人。

基础教育 共有小学7994所,招生37.88万人,在校学生234.62万人;普通中学2295所,招生73.02万人,在校学生225.7万人。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分别为99.87%和99.74%。

学前教育 共有幼儿园5784所,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117.4万人。另有特殊教育学校46所,在校残疾儿童6046人。

陕西省全年教育支出693亿元,占财政支出20.8%。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25

所,幼儿园、学前班和特殊教育生均经费分别达到200元、1000元和1500元。按照高出国家基准定额300元的标准,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其中寄宿制学校又提高了200元。以每生每年400元的标准,为普通高中补助了公用经费。省属高校生均财政拨款提高到本科生1.2万元、高职生9000元。营养改善计划、蛋奶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等政策惠及277.9万人。

3.陕西省民办教育发展基本情况及民办高校的发展状况

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和教育厅的同志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陕西民办教育事业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市政协组织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陕西民办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而且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已成为陕西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止2012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机构)4763所,在校学生达140.7万人。其中,幼儿园4191所,在园幼儿64万人;普通小学182所,在校学生12.5万人;普通中学196所,在校学生23.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45所,在校学生14.4万人;普通高校18所,在校学生17.3万人,其中本科高校8所(含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格的1所),万人以上规模的高校10所;独立学院12所,在校学生8.9万人;省管民办高等教育助学机构9所,在校学生2260人;另有民办特殊教育学校10所。

二、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较好的几个因素

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被该省党政主要领导誉为“陕西教育事业一张亮丽名片”,多次强调要加大对民办高校扶持与引导的工作力度,确保“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据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董会长介绍,该省民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大致居全国4~5名。陕西全省高校有在校学生119.1万人,民办高校学生就占了21.99%,达26.2万人。

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之所以发展较好的原因大致有以下4个方面:

1.公办高等院校基础雄厚、规模大,为民办高校发展创造了先天良好条件。新中国建立后,全国按区域设立了大区管理机构,如华北局、中南局、西北局等,代表中央统筹管理本区内各省区行政事务。高校也相对集中在大区所在地。西安市是原西北局驻地,与我省相比,公办高校不仅数量多,而且办学水平高。如陕西省现有公办本科高校57所(不含军事院校)、民办本科高校10所、独立学院12所(相比之下,湖南省公办高校仅32所、民办本科高校2所、独立学院15所)。改革开放后,陕西民办高校充分借助本省公办高校雄厚的人力资源、学科资源、管理资源,迅速发展壮大,在全国异军突起。

2.在对待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政策上基本上做到了“一视同仁”。

这个“一视同仁”,首先体现在生均经费的拨付上。陕西省对凡是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备、财务资产管理规范的民办高校,比照公办高校生均经费的标准拨付。如省管的民办本科高校,从去年起,生均经费拨付标准已提高到1.2万元,民办高职学院生均经费为9000元。除此之外,还允许民办高等院校适当提高收费标准。其次是向民办高校选派推荐校长、党委书记,提高民办高校的管理水平。三是支持公办高校为民办高校培训教师,扶持特色专业。由于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使得陕西省民办高校呈现出运转经费基本不缺,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办学特色日益鲜明,生源充足且招生成本低的独特局面。据了解,由于民办高校享受了生均经费的补助和适当提高收费标准的政策,有较充足的资金用来保障并逐年提高其教师的收入,如民办高职学院教师的年人均收入,一般在4.5万元左右,个别民办高职学院教师年收入达到7万元左右。

3.出台强力措施进一步促进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1年中,国内某民间机构发布了全国各省民办高校排名,显示陕西省民办高校整体水平的排名位置,比上一年略微后移,由第四名后移到第五位。这一信息引起了陕西省党政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指示一定要采取措施,保住陕西省民办高校这张“亮丽的名片”。同年末,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制度健全、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民办高等教育体系”,使该省“民办高等教育保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成为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力量”。并决定省本级财政从2012年起,设立每年3亿元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民办高等教育公共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改革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学研究、表彰和奖励为民办高等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这些信息经各媒体报道后,在全国民办教育界引起了高度关注。据了解,2012年、2013年的该专项资金已经按《意见》的要求如数拨付到了陕西省教育厅的专项账户。前不久,省教育厅已拟定9条标准,拟按标准对民办高校进行逐项打分,然后以项目扶持的方式,拨付这两年的专项资金。据陕西省教育厅财务总监张新民同志介绍,这些钱不会用来给民办高校买设备,主要用于扶持民办高校的教育科研项目、师资队伍建设等。

4.积极引导民办高校走优质、特色发展之路。

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和陕西省教育厅的同志介绍,该省民办高校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学院,大都发展很好,生源较充足,毕业生就业渠道也十分通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校都十分注重优质办学和特色办学。而这,恰恰得益于教育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引导民办高校走特色、优质发展之路,促使“一校一品”格局的逐渐形成,避免同质化竞争,确保民办高校良性发展。

如我们实地参观考察的西安思源学院(本科)和西安海棠职业学院、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等3所民办高校,均体现了“一校一品”的独特魅力。

西安思源学院:强化工科特色,兼及文、管、经、法。

西安思源学院创办于1998年7月3日,其前身是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培训中心,后由西安交大产业集团与该中心联合创办了西安思源学院。经过十余年蓬勃发展,形成了以本科、专科高等教育为主,以工科为主导,涵盖文、管、经、法等多学科专业,多层次的普通本科高校,校园占地1400多亩,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在校生18000余人。该院充分发挥与西安交大的长期专业协作优势,使该院的工科成为强势主打学科,并以创新的发展理念,超前的发展意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以理工科建设著称的民办本科学院。

西安海棠职院:以中医美容为特色,兼及艺、管、工科。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由海棠国际集团于1996年创办,前身为西安海棠专修学院,2004年升格为高职学院。经17年发展,已形成以中医美容专业为龙头,医学健康保健类专业为特色,艺术类、管理类、工学类等并举的专业体系,学院占地500余亩,建筑面积12余万平方米。在校学生13000余人。该院依托企业的背景和资源优势(海棠国际集团下属600多家直营店,数千家连锁经营机构及海外分公司),为毕业生创业和就业开辟了绿色通道。该院以中医美容为主打专业的特色,在陕西省乃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的。

西安汽车科技职院:突出汽车技术教育特色,兼及路桥、机械等工科。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创建于1987年,办学26年来,紧紧咬住汽车专业教育不放松,兼及与汽车密切相关的电子、路桥、机械等专业,先后为社会培养了5万多名汽车专业技术人才。该院占地面积14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在校学生12000余人。该院先后与德国奥迪、保时捷和英国捷豹、路虎等国际著名车企及上海通用、东风标致、北京现代、奇瑞、比亚迪、陕汽重卡等国内大型车企深度合作,开办校企合作班,实行“订单教育”,培养企业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毕业生铺就了高品质、高稳定的就业渠道。

三、四点启示

陕西省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环境应该说是十分优越的,归结起来,有以下4点值得我省借鉴和学习。

1.“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陕西省对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所有民办学历教育学校,基本上做到了与公办学校一样同等对待,不论是招生、评优、教师培训,还是建校用地、科研项目申报和生均公用经费拨付,均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2.“高度重视”的强力扶持举措。陕西省高层领导视民办高校为该省的“亮丽名片”,不仅关注其持续、健康发展,还设立每年3亿元的财政专项经费,重点从民办高校软件建设上给予扶助,促进其办学水平、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这种引导的目标十分明确,即在民办高校的专业建设上给予指导,帮助各校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做精做实“一校一品”,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和无序竞争,又因大量吸引外省学生而化解了生源争夺的矛盾。

4.高水平公办高校的开放性支持。陕西省的公办高校办学实力雄厚,它们对民办高校不仅不排斥,还对民办高校的专业建设和学校管理给予帮扶、指导,有些还与民办高校进行项目合作。该省公办高校对民办高校的开放性支持,促使其办学水平稳步提高。

第三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陕政发 〔2009〕25号 【发布日期】2009-04-10 【生效日期】2009-04-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陕西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意见

(陕政发 〔2009〕25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更好地发挥为农民服务主力军的作用,现就支持我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制定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3年以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断改进支农服务,加大支农力度,贷款总量和农业贷款总量均居全省同业前列,在服务“三农”、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不仅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我省作为全国首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八个试点省份之一,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试点阶段的任务和目标总体实现。管理体制首轮改革顺利结束,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家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服务“三农”的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历史包袱沉重,我省农村信用社在转换经营机制、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做大做强和支农作用的全面发挥。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

各级政府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大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部署和要求上来,以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为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全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省联社的工作。

省联社要根据省政府的授权,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全省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

1.加强班子建设。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以思想作风建设、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为重点,突出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严格按照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任用条件,逐步建立竞聘上岗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用人制度,把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管理有方、年富力强的人员充实到领导岗位,持续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实行干部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不断完善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比、奖惩办法。

2.加强风险防控。省联社在指导全省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时,要把防范风险摆在经营管理的首位。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制定高标准的风险控制指标,引导全员树立风险为本的经营理念,抓紧完善覆盖所有业务的风险防范制度;切实加快电子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防控风险的手段和能力;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的风险管理责任,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领导干部设置风险管理的底线,对触及底线的干部要坚决予以撤换。

3.加强执行力建设。要结合全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在执行力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并使之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业务流程、每个网点、每个领导班子,全面增强工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水平。

(二)全面提升农村信用社的“四自”能力。

通过3―5年的努力,使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和法人治理得到明显完善,成为具有“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能力的市场主体。

1.善内部管理。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管理体制变化,抓紧形成覆盖劳动用工、信贷管理、财务会计、稽核检查、纪检监察、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内控制度体系。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防范和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风险。

2.换经营机制。按照把农村信用社打造成服务“三农”的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突出抓好内控管理和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尽快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市场化的劳动用工机制和与时俱进的业务创新机制,全面实施内部问责制度。

3.高队伍素质。全面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逐步实现人才选聘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健全全员性职业生涯教育培训制度,牢固树立大培训、大教育的观念,努力创造人人都可成才的条件,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注重培育员工与“三农”的感情,着力打造一支感情上贴近“三农”、业务上精良专业、作风上扎实过硬的经营队伍。

4.快提高股权集中度。建立股权流通机制,促进股权适度集中。鼓励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引资实现引智、引技以及引进制度和机制,解决历史包袱,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宽机构资金来源,有效改善股权机构,为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创造条件。

(三)切实加强对“三农”的服务工作。

1.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要本着立足在农村、发展在农业、支持在农户、致富在农民的原则,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使每年新增农业贷款的比例不低于80%。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扩大信用贷款授信额度,拓宽信贷支持范围,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提高农户贷款满足率,推进我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2.快金融创新步伐。要创新贷款方式,扩大抵(质)押品种类和担保人范围;创新贷款种类,努力提高涉农贷款比重,切实解决农户贷款难题;合理增设乡镇营业机构,扩大网点覆盖面。依托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的创新,积极为农户提供理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以及银行卡、网银等服务,满足农户多样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使广大农民能够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

3.实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来抓,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加速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努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着力加快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建设,2009年做到全覆盖。到2012年末,评定信用户400万户。

4.点支持“一村一品”发展。农村信用社要发挥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把支持农户发展“一村一品”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按照省上“提升示范村、扩大推进村,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总体要求,加大对推进村特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进对农户的信贷服务,认真开展农户评级授信,适当降低农户贷款利率,简化农户贷款程序,破解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瓶颈,促进农业发展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三、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

(一)要创造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经营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取消在农村信用社的开户限制,鼓励各级财政性涉农资金和基金尽可能多的在农村信用社开立基本账户,主动协调地方所属大中型企业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在农村信用社开立各类账户,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的实力。要积极向农村信用社推荐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村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涉农建设项目,支持农村信用社与金融同业的合作,帮助农村信用社发展优良客户,促进农村信用社调整信贷结构,提高资产质量。

(二)要帮助农村信用社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

对农村信用社接受的基金会贷款,各级政府担保承诺未兑现的必须全部兑现;对各级政府部门拖欠或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定还款计划,落实还款资金,一时难以归还的,要变更或落实担保方式,提供足值抵押物,或者用土地、房屋、林地等优质资产置换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对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或对不良贷款负有担保责任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督促其积极配合农村信用社的清理工作。农村信用社要及时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办理与农村信用社有贷款关系企业的更名、股权变更登记时要依法登记,支持农村信用社防范风险和避免债权的流失。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诉讼案件,司法部门要依法快立案、快审理和快执行,切实解决农村信用社贷款诉讼“难”的问题。

(三)要帮助农村信用社建立风险统筹金。

为进一步增强农村信用社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省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07〕21号)精神,帮助农村信用社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统筹金,落实资金来源。农村信用社应从2008年起连续5年按照上年末存款余额1‰提取风险统筹金列入经营成本。省财政从2009年起至2013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门用于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统筹金,与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情况挂钩,达到考核要求予以拨付。

(四)要减免农村信用社有关税费。

农村信用社接受的抵贷房产,在闲置期间,纳税有困难的,暂不征收房产税;抵债房产出租的收入,按税收管理权限的规定,经批准可在一定时期内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农村信用社的房产补办《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时,免收房屋测量费。土地登记在农村信用社提供四邻签字盖章的地籍调查表、符合要求的宗地图及有关土地登记资料后,只收取证书工本费,以减轻农村信用社费用负担。农村信用社的办公用地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

四、切实加强对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组织领导

(一)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工作的领导。要把农村信用社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综合考虑。要吸收农村信用社作为参加各级党政部门研究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的会议常任单位,主动听取农村信用社的意见。市、县、镇三级政府都要明确一名主管领导负责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定期听取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进展情况的汇报,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市、县都要建立由政府牵头,财政、维稳办、农村信用社和人民银行、银监局分支机构等部门参加的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机制,负责防范和处置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省金融办要加强对全省农村信用社工作的指导,对省联社领导班子任期履职情况和目标责任进行考核,并及时向省政府报告考核结果。

(二)省联社要切实履行好“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要把全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工作作为今后五年工作的重点,将目标任务按年进行细化和分解,落实到县联社、基层社,到岗到人,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确保实现目标。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并向各级政府进行汇报,主动争取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确保进一步深化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三)多方配合,努力形成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合力。各级发展改革、国土、财政、税务、监察、审计、公安、司法、工商等部门要落实好省政府确定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各项政策,帮助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加快发展步伐。人民银行、银监局等中央监管机构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帮助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强风险的防范,努力促进全省农村信用社全面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九年四月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烟草产业发展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支持烟草产业发展的意见

陕政办发〔2012〕74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烟草产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特色产业,烟草产业发展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市场供给、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具有积极作用。陕西是烟叶种植、烟草加工传统省份,基础条件良好,为进一步支持全省烟草产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卷烟上水平”战略机遇,积极转变烟草产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烟叶生产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统领,提高质量,突出特色,重点推进陕南烟区发展。卷烟工业坚持发展“好猫”增效益,合作生产扩规模,加强管理提水平,国际拓展求突破,促进我省烟草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农工商配套、产加销完整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烟草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推动烟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烟叶(种植)生产以陕南为核心,建设特色烟叶示范区,着力打造秦岭特色烟叶品牌,把秦岭烟区发展成为全国烟叶知名产区。到2015年,陕南烟区基本烟田面积达到75万亩,生产规模稳定在100万担左右,建成15个省内一流烟叶工作站,烟叶亩均产值达到3000元以上,烟农收入每年实现7亿元,实现烟叶税1.5亿元,建成知名卷烟品牌

—1—

导向型基地单元12个,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配套,初步形成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烟草加工以陕西中烟工业公司为核心,整合资源,走集团化、品牌化发展道路,着力提高“好猫”品牌的产量和市场份额。到2015年,卷烟产量达到200万箱,其中“好猫”品牌50万箱,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税利130亿元。

二、继续推进烟草农业建设和品牌建设

大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按照“北烟南移”的发展思路,科学制订烟草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烟叶种植主体,创新生产组织形式,推进集约化生产和经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大技术创新与研发力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工作协调与配合,扩大“好猫”品牌省内外市场份额,积极倡导在公务、商务活动中使用“好猫”品牌,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创新合作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合作生产效益,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三、加大政策扶持,促进做大做强

烟叶主产区市、县财政部门要切实支持烟草产业发展。烟草部门要将烟叶生产计划向主产烟区倾斜,每年投入一定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烟叶生产、烟叶大灾救助和烟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农业部门要将烟叶种植列为特色产业,享受特色产业相关优惠政策,对烟区土地流转、“三田改造”(中低产田、梯田、土地综合治理田)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对烟区符合条件的道路,交通运输部门要结合建制村通畅工程,优先安排,优先规划通达具备条件的烟叶基地单元道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将基本烟田种植面积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烟区烟叶收购站点、育苗工厂、烘烤工场及其附属设施建设用地优先审批。水利部门要积极支持烟水工程项目建设、工程管护和质量监督。农机部门要将烟草农业农机纳入补贴范围。各级气象部门要建设专业气象服务观测系统和服务系统,及时组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积极开

—2—

展烟草专业气象服务。电力部门要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用电性质对烟叶灌溉用电、加工用电以及卷烟生产用电执行相关电价,不得价外加价并做好电力保障工作。税务部门要按照税法规定落实对烟草企业的税前扣除政策。科技部门要加大对烟草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做好澄城、旬阳烟厂技改项目建设相关配合、协调工作。

四、强化市场管理,优化发展环境

切实加强对卷烟市场整顿规范工作的组织领导,凝聚执法合力,加大卷烟市场打假力度,强化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相关执法部门对烟草企业的执法检查要统一进行,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各有关部门及原咸阳卷烟厂、延长卷烟厂、汉中卷烟一厂所在地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已关闭企业尽快完成依法破产工作。各地要加强对烟草行业信访稳定工作的支持与指导,积极主动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烟草行业稳定发展。新闻舆论单位要加强烟草行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为烟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设立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农业、财政、公安、工商、质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扶贫、国土资源、农机、气象、烟草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省烟草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全省烟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切实做好政策措施制订和实施工作。重点烟草市、县、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3—

第五篇: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研究报告

<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研究报告> 张伟玦

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国际上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市场化浪潮也影响了我国,80年代初,国家开始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办学。从此,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序幕,民办高等教育异军突起。20多年来的改革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成就斐然。然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艰难的初创和迅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务之急是加强规范发展。

近20年来,湖南民办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年的发展,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由创始阶段的蜂拥而上进入了规范调整提升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相关法规连续出台,发展环境得到改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民办高等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意味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是所有民办高校办学者和教育行政管理者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然而,同时也是抓住机遇提升飞跃的关键时期。在新一轮的发展竞争中,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夯实基础、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加快发展,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立足于加快制度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开拓发展新思路,在中部崛起和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抢抓科教优势的先机,迅速做大规模、提高质量、提升品质,开创湖南民办高等教育新局面,为加快构建和谐湖南作出贡献。规范发展湖南民办高等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湖南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和谐湖南题中之义。本课题即从当前存在问题入手,着眼于长远发展战略思考,提出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的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我省的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落实科教兴省战略,为推动湖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全面崛起作出贡献。目前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主要有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传统学历教育机构。这类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资格。学校教师和学生与国家举办的公立高校教师和学生享有同等法律地位。学校招生纳入国家统一计划,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学制基本上是2~3年的高等专科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湖南现有10所,其中本科2所。

第二类是文凭考试教育机构。这类属于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自身不具备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资格,必须按其所在省、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录取分数线统一招生,通过国家、省或直辖市、学校三级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2005年国家教育部发文要求停止招收学历文凭学生,这一类今后会慢慢向第一类和第三、四类转化。

第三类是自考助学教育机构。这类主要属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考辅导机构,不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的资格。学校招生不受国家招生计划限制,授课方式采取面授或函授,培养与考试相分离,其主要任务是按自学考试规定的教材、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学业期满,颁发结业证明,只有完成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并考试合格者,方可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

第四类是延伸办学教育机构。这类不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的资格,一般没有长期稳定的办学层次,多是依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教育延伸的方向和层次,确定学校的定位。其主要任务是,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岗位技能培训,满足学员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的要求。

此外,还有附属于公办高等学校的民办二级学院,即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展,部分地区的公立高校进行试点,引入民办机制,设置独立办学、独立核算、独立招生的二级学院,属于学历教育部分的招生计划分别来自普通高校或者成人高校的指标,最后发放与母校有区别的写实性毕业文凭。因独立学院非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本课题研究范围为第一类,即民办本科高校和高等专科职业学院。

一、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一)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近20多年来民办教育事业的兴起,给湖南高等教育体制注入了活力,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民办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催生下,在各级政府的呵护和扶持下,逐渐成长起来,形成湖南高等教育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以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文件的颁布,给民办教育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发展天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湖南民办高等教育主要有如下成就: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日益加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专业具有特色,学科建设开始起步。学生培养注重素质,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管理逐步规范,社会声誉继续提高。政府监管得到加强,平等法律地位问题得到改善。据湖南省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截止2005年7月,全省有教育部备案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10所,占湖南高等学校总数的11%,其中本科民办高校2所,占湖南本科院校总数的9%,专科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8所。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60余个。根据2003的湖南教育年鉴统计,普通民办高校有在校学生46977人,占湖南整个高等教育9.2%,固定资产155690.5万元。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当年毕(结)业学生19094人;当年招生数31168人;在校生75573人;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校本部共有教职工达7193人,其中专任教师3932人。目前,全省10所民办高等院校6所在长沙,常德、衡阳、永州、娄底各1所。2003年湖南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湖南民办高校基本办学条件表(2003年)

项目名称 职工(人)校舍建筑面积(平米)学校占地面积(平米)计算机台数(台)固定资产(万元)教学仪器(万元)高等民办学校 4060 609667 105108 689 155690.5 24023.88 非学历

机构 133 86022 92321 196 36995.35 6916.85 资料来源:湖南教育统计年鉴(2004)

(二)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和主要特色

一是发展呈现非均衡性,基础好的民办学校脱颖而出。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起步比较晚,但发展快。尤其是一些办学者善于抓住机遇,高起点、大规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招生规模一年一个台阶,迅速成长起来,有的已经有了全国性影响。到2005年,湖南已有2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和8所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成就在全国是排在靠前的。表2 湖南已经教育部批准的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学校名称 创办时间 学历层次 在校生规模 总投资额(亿元)主管部门 所在地

长沙医学院 1990 本科 12,000 6.5 省教育厅 长沙市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1997 本科 25,000 6.7 省教育厅 长沙市 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 1980 专科 1.2 省教育厅 永州市 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 专科 1.2 省教育厅 衡阳市 潇湘科技职业学院

专科 省教育厅 娄底市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专科 4,000 0.66 省教育厅 长沙市 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 专科 6,000 省教育厅 长沙市 湖南同德职业学院 1994 专科 5,500 0.9 省教育厅 常德市 长沙社会安全职业技术学院 专科 4,000 省教育厅 长沙市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专科 7,200 省教育厅 长沙市 资料来源:中国高等教育网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和长沙医学院。由中国校友会(cuaa.net)网和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等联合组织评选的中国首个民办大学排行榜-----“2005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日前揭晓,西安外事学院荣登榜首,黄河科技学院位居第二,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第三,长沙医学院列第22 位。2005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根据评价委员会全体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国民办高教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系统、客观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由办学设施、人才培养和综合声誉等构成。其中办学设施包括学校固定资产、教学仪器设备价值、教学科研用建筑面积及生均面积、校园面积、图书馆藏书量及生均藏书等指标。人才培养包括在校学生数、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专任教师总数及师生比、专任教授副教授人数及占教师比例、学历教育本专科专业等指标。在评价指标的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操作上的诸多客观因素,更多关注指标技术性的要求。充分考虑指标的综合性,尽量保证指标体系简明,同时保证数据获取渠道的畅通和数据的时效性、权威性及客观性。

这些相对比较成功的民办高校办学主体多样性、办学特点各不相同,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声誉,办学质量比较稳定,在相关领域都有一定竞争力,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和长沙医学院代表了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同时湖南高等职业培训也涌现出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形成了品牌效应的学校,以上8所高等职业学校也代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

二是教育功能分类明晰化。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一个初创期后,各类机构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出现功能分类日益明显的趋势,逐渐形成了湖南民办高等教育清晰的层次结构。首先,目前湖南具有学历教育的10所民办高校纳入了国家统招计划,这些高校脱颖而出,学历教育的功能日渐加强,不仅在省内有影响,在全国都有一定竞争力,其竞争优势相对其他民办高校日益凸显;其次,2005年国家停止招收学历文凭考试后,我省原有的几十家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正在逐渐分化,或上升为学历教育的普通民办高等学校,或下降为自考助学机构或职业培训机构,或者进行资源组合,合并成其他类型的学校;其三,现有的自考助学学校,有的将主要发展培训业务,为企业培训高层次人才或各级职员、技工人员进修服务,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长沙竞男女子专修学院,其现在的培训已经在企业界少有名气;其四,有些高等教育机构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转向或转行。三是办学运作机制的准市场化。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已具有明显的市场化运作特征:第一,办学资金筹集市场化。学校一般以企业、企业集团、社会团体、外资或个体等社会力量的投入为启动资金,依靠政府在土地、税收方面的优惠以及银信部门的信贷支持,加大了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同时,学校通过大规模招生实现滚动发展,收取学费作为学校日常运转和加大投入的资金来源。第二,招生紧扣市场发展。生源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体,向两头延伸形成了包括高考落榜生、社会待业青年、职业中学毕业生在内的广泛的生源渠道。第三,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有的实行“定单”教育,创立了品牌,形成了特色。第四,培养模式灵活自主,依据专业特色和生源的实际水平与要求,灵活调整修业年限,采用面授、函授、传统学历教育、文凭考试教育、自考助学教育、延伸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第五,办学定位以市场为依托,以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基点,上下延伸。向上延伸发展为学历本科教育,向下延伸创办各类岗位培训、非学历教育、大专预科等层次的教育。

四是办学途径呈现多样化。随着环境的改善、办学者的不断成熟以及学校的发展壮大,办学形式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加强了校企联合,一些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因相互的需求而结成联盟,企业提供办学所需资金,学校为企业培训所需人才,获得了双赢;加强了中外联合,随着WTO规则生效,外国教育投资机构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纷纷寻求本地合作者,本土的人脉资源和国外的品牌相结合,获得了新的市场份额,这种趋势方兴未艾;加强了校校联合,民办与公办联合、民办与民办联合,学院与学院联合、专业与专业联合等形式,拓宽了办学资源,延伸了办学渠道,提高了办学效率。

五是发展和管理逐步纳入规范化轨道。湖南省在营造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方面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1998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通知》的文件,为规范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建立了行业管理组织,相继成立了省民办教育协会和各市、州民办教育协会,加强了自律、自主管理。

(三)湖南民办高等教育主要经验 一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二是巨额的资金投入。三是准确的办学定位。四是成功的市场化运作。五是依法办学取得的良好社会信誉。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005年5月,教育部批准了15所民办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我省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榜上有名。近八年的艰苦办学,涉外经济学院已经成为国内民办高校中一颗闪亮的巨星。

涉外经济学院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务委员陈至立,原国家教育部部长朱开轩,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湖南省一些主要领导也曾来涉外视察。每年暑假招生期间都会有2万多名家长和学生到涉外参观考察。

办学不到八年的民办高校———涉外经济学院为什么能有今天的辉煌成绩?涉外经济学院为什么能招收上万学生?涉外经济学院的学生就业率为什么能如此理想?主要有以下特色:

首先,硬件设施丝毫不“软”。

湖南涉外经济职业学院占地面积达1700亩,校舍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学校建筑中,有26000平方米的图书馆、15000平方米的体育馆、24000平方米的理工大楼、8500平方米的艺术大楼以及数万平方米的教学大楼,有20余栋学生宿舍和30栋教师公寓,标准田径场、篮球场、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食堂、计算机网络中心、科技楼等一应俱全。

其次,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涉外采用“外语+专业+技能+创业素质”的培训模式,要求学生毕业时须获得大学毕业证、外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汽车驾驶证和相关职业资格证,这契合现代人才市场的需求。目前,该校设有外语系、经济系、计算机系、信息与电子工程系、管理系、法律系、音乐系、美术系、中文系、体育系、五年制大专部、公共课部等12个系(部),有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中英文文秘、国际法、经济法、房地产管理近40个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六大类学科。

再次,高就业率是学生的一颗定心丸。

出口顺才能赢得进口畅。涉外的学生凭借“五证”优势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搏得了先机,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学院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有毕业生就业办事处,每年将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给学院,各系部再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对毕业生进行定向培养。2003年3月,经有关部门批准,涉外建立了长沙河西大学生人才市场,为学生就业开启了方便之门。(摘自《湖南日报》)

(四)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它为湖南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的合格人才,缓解了我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矛盾。据统计,在全日制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就读的学生中,应届或往届的高中落榜生约占95%;中专、职高毕业和部分放弃在公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学习机会到民办高等学校选学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学生约占5%。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民办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把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摆在重要位置,办出了许多社会急需的特色专业,开设包括先进制造、电子电器、电脑技术、模具加工、商务文秘、外贸英语、旅游管理、公关礼仪等紧缺实用专业。特别是某些专业的开设,还填补了我省一些特殊专门人才培养的空白,培养了一批市场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满足了新兴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对初、中、高级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其次,增加了对湖南教育的资金投入,缓解了政府的办学压力。20多年来,湖南民办教育投资达77.9亿元,加上近200万毕业、结业学生的培养费,两项合计共计120亿元。1999年的高校扩招,我省公办高等教育的资源显得非常紧张,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缓解了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这一矛盾,极大地调动了社会上蕴藏着的巨大投资潜力,将社会的一部分闲散资金吸引到教育事业中来,填补了我省教育资源的缺口,缓解了省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压力,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节约了资源,为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资源。同时,民办高等教育不仅充分挖掘了我省的教育资源,而且盘活了大量国有资源,例如民办高等学校租用或收购许多濒临倒闭的企业厂房,乡镇企业等,使这些闲置的资源能充分发挥作用。此外,民办高校还优化了我省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对我省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1.湖南省高等教育投入情况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湖南省教育统计年鉴

再次,创新了湖南高等教育的体制,为湖南高等教育改革开辟了新路。打破了公办高等教育沿袭了半个多世纪的计划办学模式,摸索出符合我国国情新的投资、管理市场化高等教育模式。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异军突起”,深化了我省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初步改变了政府包办高等教育的局面,为我省教育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开辟了道路。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艰苦创业、依法办学、从严治校、引进外资、规范管理的办学典型,像湖南涉外职业学院、长沙医学院、湖南软件职业学院、长沙南方职业学院等,为加快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范例。此外,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为我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提高我省的高等教育质量做出了贡献。

最后,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推动湖南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动了我省的教育消费,全省10多万民办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生活费用,可以形成近10亿元的教育消费规模,这些教育消费又产生投资乘数,拉动了我省居民的教育投资,20年民办各类机构为湖南约300万不能进公办学校学习的青少年提供了求学成材的机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我省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为我省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主要问题及成因 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在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和湖南社会经济发展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表现出:“规模小与类型多;基础弱竞争强;呼声高地位低;发展快提升慢”等矛盾并存,发展还很不成熟,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还是一个需要大力扶持的弱小群体。从全局上讲,无论是发展速度、规模,还是结构、层次,质量和效益等都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西部地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是排在全国前列的,中部地区江西、河南、河北等省发展速度快,广东、山东、浙江等东部省份民办高等教育起点高,突出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相比之下,与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较快的省市比较,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经过深入调研分析,我们认为,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还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办学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1、过度市场化与诚信问题

其一,片面强调市场化,以盈利为指挥棒,导致以下现象:专业设置趋同。湖南民办高校专业主要分布在公共关系、市场营销、会计、文秘、旅游、酒店管理、外语、医卫、计算机等实用型、工具型专业。这些专业的共同特点是短、平、快。从长远发展来看,无法支撑起学校后续发展。其二,专业设置不规范。有些民办高等学校举办者缺乏市场预测和分析,一哄而起,只看眼前,看现在哪样赚钱,就办哪样,五花八门的专业名称都有,纯粹是依照社会上的热门职业而设置的。但是这些新的专业没有充足的师资保证,没有全面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支持。

其二,招生行为不规范,竞争无序。目前,我省民办高校为了自身的生存,招生压力很大,加上公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挤压,民办高校的“招生大战”正在愈演愈烈。各学校专业设置雷同,容易产生恶性竞争。一些学校的招生宣传广告内容不真实,或者避实就虚,或者抬高自己贬低他人,严重影响了我省整个高等教育的招生秩序,反过来又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和自身信誉。

2、学科专业层次不高与办学质量较差的问题

其一,办学层次比较低,不能满足社会越来越高的需求。图2.湖南民办高校各种办学形式所占比例

数据来源:湖南省教育统计年鉴

从2003年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出现“民工荒”,确切的说是“技工荒”。据相关信息显示,眼下广东短缺的技能人才涉及模具、数码机床、电子、机电、设备维护、铸造、高级车工、焊工、铛工、铣工、钳工、汽车维修和美容、服装设计、网络维护、计算机操作等多个门类。南方人才市场测评中心经理熊国兵分析道:“近年来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和升级,科技含量高、对工人素质要求高的产业逐渐替代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简单来料加工型产业,这些新兴高科技产业自然也对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南本地也出现类似情况。显然,作为技工输出大省的湖南,大多数民办高校没有充分的准备,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和长远性。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协调,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湖南本地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与湖南优势产业发展不相称,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湖南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有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建筑材料、造纸产业等,相关的专业人才、技术工人需求旺盛。然而,全省民办高校专业主要分布在公共关系、市场营销、会计、文秘、旅游、酒店管理、外语、医卫、计算机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共同特点是短、平、快。有些民办高等学校举办者缺乏市场预测和分析,一哄而起,只看眼前,看现在哪种专业热门,就办哪样,从长远发展来看,无法支撑起学校后续发展,影响学生就业,又有与湖南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脱节的危险。其二,重效益轻质量,整体办学水平与人们的期待还有距离。表现在一方面,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学质量有待大幅度提高。根据我们对湖南民办高校的调查,湖南目前民办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也问题很多,一是专业教师缺乏。许多专业的有些课程缺相关教师,但因为是热门专业,学校请些老教师或相关专业的教师苦撑着;二是专职教师比例少。民办高校专业教师短缺,素质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大;三是教师整体水平偏低。高素质的教师招不来、留不住等等,少数学校为了招到教师,就降低录用标准。四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年龄结构呈“哑铃”状,大部分是退休教师和刚走出校门大中专毕业生,缺乏中坚力量,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2005年全国民办高校综合评比中,设置了包括学科建设、学历教育本科专业数、学历教育专科专业数;科学研究、科研成果,包括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省级以上科研奖励、开展的科研课题数;科研设施,教学与科研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等软项目。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湖南的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问题,而这些正好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软件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一些急功近利的办学者或学校管理者不愿意多投入。

3、超常规发展与内部治理失序的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井喷”现象,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大规模扩张,相应的带来教育市场的繁荣的同时,也难免泥沙俱下,问题与发展速度一起增长,隐患比较大的主要是学校内部治理问题。表现有: 一是治理机构不规范。一所大学现代意义的大学,理应实行学术自治、民主管理,国外民办高校也积累了良好的管理经验,其核心理念就是管、教分离。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湖南某些民办高校的治理结构不规范,出资者和管理者关系没有分清理顺,家族式管理或校企不分的管理体制问题相当严重。有些民办校就是“家校”或“企校”,沿用家庭管理模式或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缺乏应有的民主机制和监督力量,与现代大学管理理念相距甚远。即使实行董事会或校委会管理的某些民办高校,也没有严格按照章程操作,管理机构形同虚设。

二是教学管理有不规范现象。部分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有的学校过度扩招,相关基础设施和管理力量跟不上,像某些民办高校对学生和老师的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随意性也很大,有的学校严得像军校,对学生进行过度的所谓“磨砺教育”,甚至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的学校教学管理松散,课程开设相当随意。一些高校教学计划不严密。教学计划缺乏严肃性,有计划也是朝令夕改。有些学校学生学习几个月就把他们“推荐”出去,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太短,学校成为劳务输出的中转站。有些学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不规范,甚至对学生进行不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使学生对金钱、名誉、就业产生不正确的认识。

三是财务缺乏监管,风险潜在。民办高等教育是社会的公益事业,其利益多则牵涉到几万学生,少则是上百的学生,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利益应该得到保证。但是,现在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财务管理没有严格的规定,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举办的学校收入全部上缴,再下拨办学经费,存在侵占收入的问题;有些民办高校举办者回报率收取太高,影响了民办高校应有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投入。有些民办高校负债率偏高,办学风险比较大;这些,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规范。

(二)发展方面相关问题

1、生存发展的法律地位与现实状况不相符问题

《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湖南省在营造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方面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1998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在土地征用、建设立项、信贷支持、税费减免、师生待遇、招生管理、教育教学、评估奖励等方面,要把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现实情况是:首先是地位上与公办教育不平等。表现为:一方面师生待遇方面不平等。教师评职称、与公办学校之间的流动、福利待遇等带有明显的歧视,学生评奖学金、助学贷款、买车船票等同样受到歧视。教师培训、教学科研、评奖评先份额方面考虑民办学校少。另一方面党群组织建设重公办忽视民办,在调研中,部分学校反映师生政治生活没人管,找不到主管部门,一些学校没有工会组织等。其次是优惠条件不能落实,乱收费严重。《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对民办教育在工商、税收、土地划拨、融资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难以落实。公办与民办实行的两把尺子,不同对待,更有甚者在部门利益驱动下,对民办学校巧立名目,索拿卡要,严重损害了民办高等教育举办者的利益,给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2、资金需求增大与融资渠道缺乏的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潜力大,但资金约束影响规模扩大。银信部门收紧信贷,民办高校早几年那种大规模吸纳银行信贷进行外延扩张的情况越来越少。资产抵押、土地抵押控制得很严,有的学校甚至日常周转都出现困难。而举办学校尤其是现代大学,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有战略投资。以下学校都是入选过“十大万人著名民办高校”或“中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20强”的民办高校,他们的基础设施大多在创办之初5—10年完成,即每年不少于2000万的净投资。以目前的金融政策看,靠银信部门贷款增加投入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资金投入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

表3.几所万人大学基本情况表(2002年)项目学校名称 学生人数(人)校园面积(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师资总数(人)学校总资产(亿元)西安翻译学院 30000 2000 50 2000 6.0 西安欧亚职业学院 20100 1000 31.5 1995 4.7 西安思源职业学院 20950 1351.3 25.7 528 2.8 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 11096 1200 21 946 5.78 北京吉利大学 18000 1600 32 800 4.5 江西蓝天职业技术学院 22200 2201.5 53.4 502 5.5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23500 1700 46 956 6.7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

3、行政管理体制与市场化运作不协调问题

政府管理体系不完善。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管理机构不健全。2004年,省教育厅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现在民办高等教育归教育厅计划处管,有点名不符实,并且其管理范围太大,职责不很明确,权威不高,所以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无法进行协调和处理。再有,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地市、州,各地人员配置和政策措施各异,造成了我省民办高校管理的不统一。审批和监管不够规范。一方面,我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的设置审批出现前松后紧和部门脱节的问题。使得民办高校由开始的一哄而上到现在的徘徊不前。尤其是一些领导看到民办学校出现了一些问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关紧了民办高校发展之门。另一方面,对现存的民办高校监管不到位。市场化运作是民办高校的主要特征,这种运作方式对行政的调控、规则的制定、信息的透明化要求很高。当前,学校的资质、信誉度等信息不健全、不透明,学校鱼龙混杂,民众无法确切地选择,阻碍了品牌学校的脱颖而出,一些学校出现问题让政府措手不及,疲于应付,主管部门在出现问题时应对措施不多,总是处于被动等,导致出现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都不满意的现象。

4、轻视党群组织建设及忽视政治思想教育问题

民办高校都是有一定规模的事业单位,教职员工、学生等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是人员密集的小社会。一方面轻视党群组织建设问题突出。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高校的党员和党组织找不到自己的上级组织,没有主管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教师联合会等群团组织,有的建立起来了但工作运转不正常,发挥作用成效少。教职工没有归宿感,缺少团队精神。学生和青年缺少主心骨。另一方面忽视政治思想教育问题突出。不重视相关课程,教师队伍和政工队伍建设被忽视。党的建设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些学校的盲区。

(三)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成因 以上规范发展的问题许多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乃至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的共性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此就其中的主要原因进行相关分析。

1、体制原因

首先,对民办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不同的认识。近20多年的中国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主管部门一直试图在适度放开的同时保持与原有制度的接轨。政府既想利用民间力量缓解高等教育的市场压力,又不愿意把高等教育的办学权、管理权彻底“还政于民”。包括民办高校的公益性问题、赢利性问题,一直是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争论的焦点,看法一直无法统一。

其次,思想观念不解放,发展环境不优。教育属于战略性事业,一方面决策者要有战略眼光;另一方面决策者要善于抓住机遇。湖南属于内陆省份,前沿性的发展观念相对不够,创新动力相对不足,加快发展的胆略稍微欠缺,体现出发展战略上的内陆特性。民办教育以及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也没有逃脱这一窠臼,一方面少数领导缺乏战略思维和把握机遇的能力,在制定政策和策略上、在扶持力度上畏首畏尾,错失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大好时机。另一方面部分领导不重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包括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瞧不起民办教育,甚至歧视民办教育。对发展民办教育采取消极态度。以上种种,造成了发展的政策环境、社会认知环境、舆论环境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2、机制原因 依法管理不到位。行政管理措施不力,管理体制落后;政策措施不配套,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一方面,由于国家没有出台有关民办教育管理机构设置及其工作经费渠道的相关文件和规定,使得很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依法管理”难以落实到位。例如: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依法对民办学校实行督导,促进提高办学质量;组织或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评估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所需费用既不能向学校收取,又很少有教育主管部门能对这一无利可图的工作安排足额的经费,“依法管理”也不可能得到很好落实。另一方面,由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比较笼统,管理与监督的责权不清晰,教育主管部门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导致在民办高校的招生管理、教育教学、财务运作、安全管理、政治思想建设、督导评估和淘汰机制等方面出现制度性缺位。这样,造成民办高校管理的失控,也给一些以办学为名牟取私利的“学贩子”以可乘之机。

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投融资渠道不多。投资民办高等教育对主办者素质要求高,高等教育产业的专业性比较强,因此,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范围不广泛,许多想投资民办高等教育的人因为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对高等民办教育不敢贸然投资,这也影响了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多样性,造成了民办高等教育资金的筹集比较困难。又加之国家把教育作为公益事业,对其赢利有诸多规定和限制,有些管理者也错误理解了民办高等教育的赢利问题,造成民间资本投资民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受阻。因此,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不广。加上国家政策规定民办学校固定资产不得抵押贷款,造成银行对民办学校的信贷意向紧缩,信贷门槛被抬高。我省民办高校正处于投资扩张时期,金融部门授信日趋谨慎,其他融资渠道也受政策限制,加上办学者融资方式和手段欠缺,资金瓶颈将长期制约我省民办高校上规模、上层次的发展。

民办教育政策延续性差。我国民办教育的历史不长,办学政策正在探索之中,因此,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延续性不够,也是造成我省民办高校规范发展问题的原因之一。比如,2005年关于取消民办高等教育的学历文凭考试的政策,给我省许多举办了学历文凭考试的民办高校当头一棒,造成了其当年招生的困难,影响了学校的稳定。

3、发展策略原因

办学者观念偏差。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者有不同类型,办学动机也是各不相同。有企业办学的、社会组织办学的、慈善家办学的、财团办学的、个人办学的。其动机也是五花八门,有企业发展需要的、有为了振兴教育事业的、有为了社会发展的、有把教育当作事业的,也有极少数想借办学捞一把的。民办高等教育出现的问题,相当部分是因少数民办教育投资者和举办者办学思想不端正而造成的。

办学者能力或眼界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条件很好的学校包括硬件、软件、师资队伍等,其发展速度不快,规模和品牌没有做起来。原因是学校决策层原来都是教书的,治学很严谨,但是办事业相对缺乏气魄。相反,有的其他办学机构学校条件很差,一台电脑上一次多达3-5人同时上机,请的老师是老技工,没有上岗资格证,但它打广告一次可以招1000-2000人。通过对调研学校情况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办学者素质的高低对学校发展有直接影响。随着民办高校规模和层次的提升,要求办学者即要熟悉教育规律,又要资本运作和社会管理。因此,湖南民办高校中极需能力比较全面、眼界比较开阔的办学者。

三、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战略选择

(一)加快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出现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和多边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以综合国力为主的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作为世界有影响的大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同时要在国际新格局中找到自身的位置,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十分强大。实施科教兴国是我们增强国家竞争力,迅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长远战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出台,确定了我国发展教育事业新目标,其中把社会力量办学看作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是满足人民教育需求不断增长的理性选择。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终身教育将伴随每一个人。发展高等教育要立足于大众化目标,满足人民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从实现教育的机会公平和资源分配公平出发,大力发展各类高等教育,使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证。

是解决国家办学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教育投入的增长率明显低于GDP增长率,面临大规模扩招情况,各级政府投入捉襟见肘。投入严重欠帐的公办高校不堪重负,而社会资金强大的投资冲动也没有较多释放渠道,社会力量办学的呼声日隆,加上国际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两相夹击,催生了我国民办教育新生命。

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自然结果。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必然冲击原有的教育体制,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滥觞,传统的政府包揽公共产品供给的模式受到质疑,追求效率和公平的公共产品的市场化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高等教育的民营化趋势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要把握市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立足于建立新公共管理机制和模式,加快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用新理念发展高等教育这样的社会公益事业。是适应对外开放加快崛起的现实需要。湖南是中部省份,面临促进中部崛起的重任。同时,面临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任。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后发跃进式发展。因此,发展战略的选择成为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湖南有近6700万人口,是人口大省,也是科教大省,劳动力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在新世纪实现湖南的崛起,要发挥比较优势,必须坚定不移的走科教兴省的道路,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湖南的崛起步伐。

(二)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的主要原则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与允许适当回报相结合的办学原则。《民办教育促进法》已就相关问题作了原则性阐述,《<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办法》相应作了明确规定。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文化等现实情况,制定细则和操作性规定。湖南民办高校都还处于扩张期,一方面要以公益优先,加强对收费的监管,要严格控制回报比例,尤其要控制当期消费支出;另一方面要通过财政税收杠杆鼓励加大投入。

坚持规范管理与促进发展相结合的监管原则。规范管理是现阶段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提升水平、提高质量的必然要求。但规范管理不是整顿,目的是促进发展,先有规模后有质量,只有做大才能做强。湖南民办高校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大了,而是小了;整体层次不是高了,而是相对较低。因此,规范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坚持加强宏观调控与独立自主市场化发展相结合的发展原则。民办高校人、财、物都是独立自主,其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这是其效率和灵活的优势所在,是对公办高校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实践,符合当今社会建设趋势。然而,民办高等教育市场提供的公共产品非一般商品,教育产品公益性和消费的长期性要求加强政府监管,要立足于长远规划和整体质量控制,保证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立足于服务地方发展与开放办学相结合的市场原则。社会的需要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各级地方为民办高校提供优惠政策扶持发展,民办高校提供高等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当地民众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因此,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就体现在提供地方发展急需人才和知识上,世界上诸多成功大学带动一个地方的兴起是为先例。同时,大学的开放是社会发展逻辑使然,也是大学自身发展逻辑必然,大学的学术自治、民主管理、创新思想是其开放的基础。我们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广阔的教育市场,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树立走向世界的信心、胆略和理念。

坚持加强技能培训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治学原则。工业化导致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者培养的专门化,专门人才的生产促进单科和多科大学的发展,这是技术本位的传统工业社会大学发展模式,符合湖南工业化中期现状。但是过度专门化培养会导致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下降,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办学模式的综合化。民办高校必须把当前任务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担负起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职责。

坚持培育优良学风与增强学术底蕴相结合的建校原则。大学是知识的宝库,是创新的源泉,是社会良知的底线,是发展的发动机。大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产品,更是人文传统教育,不仅要教学生技能,更要教学生做人,要重视大学生思想品德,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的同时,培养合格的公民。民办高校既要追求高质量的硬件设施,更要培育良好的学风和培养浓厚的学术底蕴。

(三)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的战略任务

形成建立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大学发展格局。建立在市场机制上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当市场提供公共产品更有效时,政府管制就应该让位于市场,最终建立“大市场、小而能的政府”。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的各国政府效能改革,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其中包括像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日本、香港、印度等大学的私有化和民营化。我国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教育改革计划,社会资本重新进入教育领域,并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实践证明,这是克服现有教育体制弊端,在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民办高校的效能和灵活,必然在公平竞争机制中很快赶上公办高校,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将会形成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格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完善教育发展的公平游戏规则。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放开教育市场进入限制。

打造民办高等教育的强势品牌。民办高校旺盛的生命力必然为其创造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立足于“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以特色创品牌”发展思路,实施品牌战略,即品牌就是特色,特色就是品牌,在各层次办学主体中培育一批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优秀特色民办高校。

聚集新兴高等教育强大学术群体。唯有名师,才有名校。唯有强大的学术力量,才有高质量的学校。要发挥民办高校机制灵活、勇于创新的优势,采取灵活用人机制,吸引一批学术精英和学科带头人,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培育出新的学术群体,壮大民办高校的科研队伍,培育高质量应用型民办高校。

创建各类技术人才输出基地。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方兴未艾,强大的潜在需求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尤其是工业重型化过程中,各类中高级技工的需求急增,而供给市场严重短缺,一些熟练技工向发达地区转移,直接影响了像湖南这样的中部发展地区用工。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创造了良好的产学结合的氛围。可以通过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实行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并根据联合办学协议向职业教育提供一定的经费、必要的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和选派部分专业教师,承担部分实训项目教学活动,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赢取巨大的人口红利,在于提升人口素质,促进就业。把潜在的教育需求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民办高校正好可以扮演中间转化的角色。这是民办高校占领市场、扩大规模、积蓄实力重大机遇,通过各类职业培训发展壮大,逐渐提升层次,把民办高校办成各类实用技术人才的主要输出基地。

(四)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的基本策略

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发展上,要结构合理、层次搭配、树立品牌、打造精品。二是管理上,要行政引导、自我规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流动有序、管理科学。三是质量上,要严要求、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四是规范上,要依法管理、法律健全、奖惩分明、扶优汰劣、进退有序。

发展上:结构合理、层次搭配、树立品牌、打造精品。建立金字塔式民办高校结构和层次,以职业培训、自考助学、成人教育等形式为基础,达到每个县、区都设立相关学校;其次是巩固职业技术学院等专科层次高校,达到每个市(包括地级市、县级市)都设立相关学校;上层就是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和独立学院,达到每个地级市设立一所以上;最顶端的是研究生教育层次高校,当前相关条件还不具备,但要积极筹划。每个层次都培育一批重质量、讲信誉、社会认可度高的品牌学校。着重在职业技术学院和普通高校层次,培育办学时间长、发展前景好、达到一定规模的、有全国影响的精品学校。研究生教育 本科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培训、自考助学、成人教育

金字塔式结构示意图

管理上:行政引导、自我规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流动有序、管理科学。推行自主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方式,行政主管部门立足于行使把握方向、加强引导、执行监督的职能,引导学校建立符合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和市场化要求的治理模式。学校要根据发展情况不断提高管理绩效和管理质量,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和理念,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作业,迅速提升办学档次。

质量上:严要求、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包括发展质量和办学质量都要严格要求,主管部门要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引导已办学校立足于严格规范,扶优汰劣,实施强强联合、以强带弱、重新整合等,进一步清理办学市场,打造强而优的品牌和精品学校,增强核心竞争力。新办学校必须按照新标准执行,对资本金充足率、硬件设施、软件建设、师资力量等划定入门底线,以引进战略投资为目标,阻断投机者,欢迎真正的办学者。

规范上:依法管理、法律健全、奖惩分明、扶优汰劣、进退有序。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操作细则,完善法律法规配套,修订部门法律冲突条款,依法管理。畅通进入和退出管道,建立预警防范机制,严明奖惩纪律,保证能进能退。

(五)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1、办学模式和筹资方式多样化

继续鼓励发展独立投资、企业投资、社会组织筹办、国有民办、捐资办校、集资办校等办学模式。其中,要鼓励企业战略投资和独立学院独立自主发展;鼓励现有独资学校的股份化;鼓励中外联合办学、强校联合、学校兼并等形式。

探索新的投资形式,拓宽筹资渠道。如实行参股或发行教育债券形式;实行土地参股形式;MBO形式;代建代管学生公寓形式;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外资形式;学校互相参股形式;产学研相结合等形式。

2、创新民办高校管理理念和模式

加强行业管理。成立民办高校联合会,建立完善的行业协会管理机制和相关制度,实行法人独立、经费自筹、政府扶持、自我管理的新模式。同时加强相关制度管理、舆论监督。

3、落实质量兴校要求狠抓质量提升

首先,要树立先进办学理念,以社会责任培育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发展教育振兴国家为目标,以学术自治、民主管理为依托,致力于知识的传播、文明的传承。

其次,培育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将优势学科建设和特色专业设置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潜力,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再次,培育浓厚的校园文化、形成深厚的学术氛围、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设置科研能力强的专业学科、建设一流的硬件设施。通过民办高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活动,加强与社会的互动,通过各种形式活动创建校园文化。通过加强交流、职业培训、引进学科带头人等,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从而带动专业学科建设和学术培养。

4、依法规范办学促进发展

出台《湖南省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细则》、建立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督导评估制度、设立奖励基金、建立惩治违规、违法制度、建立强制退出机制。

四、我省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的着力点

时代赋予民办高等教育以新的使命,经济社会发展开拓了民办高等教育壮大的广阔空间。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抢抓发展机遇,为湖南民办高等教育书写新的辉煌。因此,我们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贯彻新的办学理念,创新发展体制,运用新的办学标准,促进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发展。当前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从而带动整体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即加强监管,加强科学规划和宏观调控,建立规避风险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建立与民办高校体制和机制相适应的教学评估体系,建立依靠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奖惩机制。另一方面要促进发展。即制定发展规划和策略,制定实施《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细则,创造和保护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灵活多样的办学融资渠道,重点加强职业教育扶持和投入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学科体系。

(一)在规范发展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展具有现代大学特征的社会主义民办高校。

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首先,要始终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坚持人才强校,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着眼于“三个面向”,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社会公民为己任,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市场需求、注重社会需要、注重人才的后续发展等。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大到教育目标的确立,特色课程的设置,教育质量标准的建立与评估,小到学生饭菜是否可口,饮食中的含钙量是否足够,鞋带的长度是否适宜,再到取消教师手中的教鞭和刺耳的信号铃声,代之以教师真诚的微笑和动听悦耳的音乐,等等,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其次,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定位、办学特色、教育理念、发展速度、学生规模、办学层次与社会需求、国家政策导向之间的关系。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能力培养方面要力争与湖南的经济社会建设协调,为湖南“三化”建设继续培养合格人才。要求学校举办者从学校的长远利益着眼,为学校的后续发展积累资源和力量,不要贪图一时的利益,不要计较眼前的得失,要倡导良性竞争,加强交流和沟通,增进互信和团结,塑造良好的形象。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举办者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办出有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才能办出民办名校。最后,要制定科学的规范发展策略。在发展战略上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品牌发展战略和整体优化战略;提升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监督水平,协调湖南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发展,努力实现两者的资源共享;推动民办高等教育逐步跨越经验型管理和家族式管理阶段,进入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阶段,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实现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的新突破,达到民办高等教育为湖南经济服务,湖南经济促进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搞好科学规划和宏观调控

1、政府要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

政府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首先是科教兴省的重大战略决策的需要。要按照全省统一规划,把我省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作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契机,从宏观上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调控,使之适应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力争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高等学校与民办高等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一是加强规模调控。要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规模调控。自从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民办教育在规范中不断壮大,国家实行的扩招政策对民办高等教育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民办教育事业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期。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民办教育工作制定了更详细的规定和管理措施。已有的民办高校继续做大做强,一些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也纷纷投向民办高等教育领域,民办高校的发展速度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同时,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出乎人们预料。从规范高等教育秩序、保护广大群众的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考虑,政府必须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同年7月教育部下发通知,从当年开始取消民办高等教育中的学历教育考试招生,政府着力扶持那些办学真正有成效的学校,打击和淘汰那些“学贩子”和难以为继的办学者。

二是加强层次调控。一方面,要加强办学层次的宏观调控。我们需要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扶持做强一些本科层次民办教育;我们也需要一大批职业技术人才,要大力发展有市场需求的职业学院,并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专业的宏观调控。既要鼓励民办高校发展短、平、快的工具型专业,又要引导其发展高、精、尖的技能型专业。因此,要鼓励发展一批高等职业院校,并且注意在地域分布上搞好统筹。

(三)进一步优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环境

民办高等教育相对于强大的公办高校,属于弱势群体,需要一定的空间和环境才能发展壮大,只有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法制环境等得到合理的设置,湖南民办高等教育才能规范发展。政府要为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为其发展营造一个更为合理、规范、相对宽松的法规与政策环境。

营造宽松投资环境,落实扶持政策。这种环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引导。这些政策包括招生制度、就业、师生待遇、基建用地、校办企业等都应在政策上同等对待。平等的政策、评价和平等的竞争环境能增强每所民办高校的信心和责任心,促进民办高校之间的团结,从而形成民办高校整体的协调发展。只要政策上平等,要求统一,把民办高校同公办高校一样引导到以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中求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实践中,不仅要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也要规范政府的行为。政府应从民办学校办学活动中退出来,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营造公平发展环境,落实办学政策。一个与国办学校公平竞争的环境,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基本要求。平等对待、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法则。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和优惠条件,是民办高校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湖南省在营造民办教育环境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通知》,通知要求,在土地征用、建设立项、税费减免、师生待遇、招生管理、教育教学、评估奖励等方面,民办学校要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平等对待。通知中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学生升学、参加考试、评优评先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学生同等的权利。民办学校教师在计算工龄、教龄、职务评聘、评优评先、培训、考核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对待。加强对民办高校党群组织的领导和管理,保证师生正常的政治生活需要,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将民办高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研机构建设、科研项目的设置等纳入高校整体规划进行扶持。

营造规范规则环境,落实回报政策。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得益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但就其总体和实践而言,公平、规范的政策环境并没有建立起来,甚至可以说,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许多运作机制并没有得到法律和政策的保障,这使本来就先天不足的民办高校的发展更加困难,因此,必须优化民办教育的政策环境。《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通知》就民办教育的产权归属、能否营利等一些焦点问题首次给了明确说法:民办学校中按公益事业由政府划拨的土地、接纳的社会捐助所形成的办学财产属国家所有;举办者对民办学校投资所形成的资产归举办者所有。允许投资者通过合法办学获得正当营利,逐步收回办学成本,并获取合理回报。允许按生均培养成本确定民办教育学杂费和住宿费收费标准,但任何民办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教育储备金。

(四)完善管理、监督和约束机制

首先,健全行业自我管理约束机制。其次,加强行政监管督导工作。最后,建立风险管理和退出机制。通过相关机制建设规范民办高校管理,建立产权清晰、结构合理的新治理模式。逐步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质量。

规范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民办学校的内部管理也应该遵循管理科学的规律。民办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要遵循民主、科学、高效的原则,坚持专家管理,完善学校董事会制度。同时,政府要赋予民办高效的办学自主权,支持民办高校搞好内部管理。作为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希望能在减少干预的环境下得到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但从目前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在招生计划、招生批次、招生分数、招生区域等方面,基本上还是用计划经济年代的老办法来进行管理;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几乎还是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有关部门一方面提倡个性,另一方面又强调统一性,这种自相矛盾的管理办法使得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自主权受到损害,民办高校办学活力被抑制,难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规范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为此,湖南民办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与市场联系紧密的特长,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明确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在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上下工夫;要正确处理数量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采取稳步发展的策略,保持适当的规模和良好的办学条件,避免盲目地、急速地扩大规模;民办教育也同样要重视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所贡献;要进一步完善民办学校的经营管理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领导层的“集权化”、“家族化”和“老化”问题;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合理控制成本,确保收支平衡,优化支出结构,规避经营风险(如防止债务过大等);注重学校的品牌和形象。

规范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在现有管理体制下,一旦学校出现经营风险,成千上万的学生利益谁来保护,我省也缺乏相应的防范措施。因为民办高校既是市场化经营,就不可能保证它永远赢利,它也有退出和倒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是,民办高校的退出或倒闭,不应该让学生为此买单,因为其公益性应该保证学生的利益。所以,民办高校应该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有风险预警机制,有风险防范措施,必须加强审计和财务透明化工作。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民办高校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师资,是未来民办高校品牌的基础和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为此,民办高校必须改变家族式的办学模式,实现办学的科学化和专门化,为引进人才创造畅通的渠道和有利的条件,建设多样化的师资队伍。在发达国家,私立高校对教员的聘用非常严格,校方一般都会力争挑选一流的教授,以保持自己的声誉,其中美国和日本私立高校的教授比例一般都在70%以上。我省的民办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切实加强人力资源投入,保障教师工资与福利待遇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年富力强、具有科研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自己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创建自己的师资品牌,减少对公立高校的师资依赖。

(五)加强民办高等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和理论研究

近年来,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化建设严重滞后于其发展速度,如何通过制度化促进规范化的问题,现行管理体制突现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尽管我们已将不少涉及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列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也开展了不少民办教育理论探讨。但从总体上说,民办高等教育的科研,无论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还是在实践总结上,都远远滞后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同时,同步推进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的作用,全面系统地、有计划地对民办教育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和探索。要支持民办高校比照对公办教育办学水平评估的做法,将民办教育科研工作情况纳入对学校的评估考核内容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内容。尽快把民办教育理论研究从过去停留在以经验性、评价性、表象性研究为主,导向到理论性、实验性、本质性研究的轨道上来,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教育科学体系。

五、我省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发展,是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为我省在中部崛起提供人才的需要,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潜力很大,其本身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作用也不可忽视,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采取措施,规范发展我省的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不是完全的市场化经营,是一种准公益性的产业,它对政府的政策依赖性比较大;同时,它具有先天的市场化性质,只有通过自主和竞争才能促进其健康发展,政府在其中要更好地扮演服务者角色,通过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等等。因此,依据课题组调研情况,提出发展湖南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建议如下:

(一)制定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远期规划

总的思路是:加大扶持力度,放手大力发展我省民办高等教育。首先,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明确我省民办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其次,要根据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结合我省提出的“三化”目标和中部崛起战略考虑,在“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将民办高等教育纳入全省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中进行通盘考虑、分类指导。第三,坚持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一视同仁的原则,坚持多样化发展的原则,坚持发展与规范相结合的原则。以民办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发展壮大民办高等教育。尽快形成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平等发展、统一发展、协调发展、竞争互促、共同提高的格局。

(二)强化依法行政,切实落实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

1、强化依法行政,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法制化。《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是我国关于民办教育的重要法律和法规。对民办学校的地位作用、设立程序、组织活动、资产财务、管理监督、教育奖励、变更终止和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对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核心精神在于对民办教育的发展要鼓励、要支持、要促进。强化依法管理,关键是要在依法鼓励和促进上下工夫。当前,最主要的就是落实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同等法律地位”问题。首先,要切实维护好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同等法律地位”其次,要切实维护好民办高校教职工与公办高校教职工的“同等法律地位”第三,要切实维护好民办学校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法律地位”。

2、尽快出台湖南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实施细则。首先,应进一步明确界定我省教育行政部门民办教育管理机构的权限,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设置民办教育专职管理机构,根据民办教育的事业的发展实际需要确定人员编制和工作专项经费。其次,应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可依法采取独立办学、股份制合作办学、与政府部门及公办学校联合办学等。加快高等学校师资人才市场的建设,要制定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的评先、评优、评职称等方面的政策,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和住房公积金等政策落实。第三,鼓励办学者通过各种形式依法筹集办学资金。企业用税后利润投资办学的与其投资额对应的企业所得税的地方所得部分,应由同级财政列收列支予以返还,全额用于办学。要允许民办学校以股份制形式筹措办学资金。允许民办学校按生均培养成本收费,制定奖励政策,实施财政资助,适当增加经费投入,允许民办高校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即按照省政府湘政发(2002)12号文件精神,允许民办教育投资者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建议明确规定一个积累和回报的分配合理比例。制定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即把民办高校的教学、科研、师资、财务、招生、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管理纳入到整个教育事业管理范畴,制定和完善民办高校的设置标准和管理规定,严格把好审批关。

(三)加强行政监管,建立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1、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管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领导,在加大扶持力度,为民办高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管体系。我们建议:成立由教育、劳动、人事、物价、税务、财政、公安、工商等部门负责人所组成的民办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及时研究处理民办高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要健全办学许可证制度和年检制度,加强审计监督,严格民办高校的财产监督和管理。要建立对民办高校的督导评估制度,完善评估体系,督促民办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加强学校整体质量监控,引导学校加强软件建设。要把办学者和管理者的教育培训纳入主管部门重要议事日程,提高其整体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借鉴国内外对民办高等学校质量评估和考核的成功经验,结合湖南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湖南现状的质量评估考核体系。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包括抬高办学者的准入门槛,新入行者必须达到一定的资质,起点要高,具备一定的抗风险的能力;设立一套风险指标体系,从规模、硬件、资产、学生就业、社会声誉等制定量化指标,依据相关指标确定风险等级,把高校分类分别监控。重点监控对象实行学期检查,一般监控对象实行检查。分向社会公布信誉、声誉较好的学校名单。

(四)扶持发展行业自律组织

政府出台政策并采取措施,要充分发挥民办教育协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民办教育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教育事务的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民办教育协会和民办教育评估事务所,明确其性质和职能范围,建立起多层次、多样化的民办教育中介组织体系。通过民办教育的自律和联合,促进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相互交流、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抓好民办高校的人员培训,委托他们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资格、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进行评估。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分担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管理工作的监督职责。

(五)启动民办高校党建及政治思想教育工程

一方面加强民办高校党群组织建设。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纳入我省高校党建工作计划,理顺民办高校党组织隶属关系,加强对党组织的领导,制定规章明确民办高校党组织与董事会、校委会、工会及其他群团组织的关系等。明确工会、妇联、共青团、教师联合会等群团组织隶属关系,加强领导,督促其开展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民办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将民办高校政治思想建设纳入省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计划,确定专人负责。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措施督促其搞好相关课程、教师队伍和政工队伍建设。

(六)加大扶持职业教育发展力度

大力扶持发展与我省优势产业相关及涉农的职业教育。与我省优势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相对应,发展与产业链相关专业的民办高等教育。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引导力度,在引导民办高校发展方面,要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原则。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这个大局。当前,我省工业化的核心是打造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统筹我省高等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与产业链相配套的高等教育势在必行。湖南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有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建筑材料、林纸产业等。相关的专业人才、技术工人需求旺盛。政府要鼓励民办高校和其他民办教育机构围绕我省20个优势产业链和10大优势产业及其集群,定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实行产教结合是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近年来各地的实践证明,产教结合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一条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的成功之路。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从根本上为产教结合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职业教育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的出发点和归宿。

(七)引导创新办学模式,促进跨越式发展

一是鼓励民间资本、企业财团投资民办高校,民间资本与企业财团投资民办高等教育,是一种双赢的选择,省政府应该制订出鼓励政策,吸引他们投资,发展和壮大我省的民办高教育。二是引导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外资进入我省民办高等教育,是一条可行的融资途径,也是我省加入WTO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我省各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制订有关法规和政策,引导外资投入我省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三是采取强强联合、兼并收购等措施,做好我省民办高校的资源整合工作。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现在已经起步,并且有了一定的发展,当前重要的任务是规范发展,创立品牌,打造民办高校的名牌。因此,必须整合现有民办高校的资源,促进强校与强校合并或联合,促使弱小和办学效益差的民办高校退出,使其兼并或收购到办学效益好的民办高校中去,形成我省民办高校的知名品牌。

(八)构建促进发展的新平台

一是组建教育发展投资公司。可以通过政府投入启动资金的形式;可以通过股份制向社会募集资金;可以是大财团筹资;可以是民办高校联合参股形式等等。建立规范的企业运作模式,采取担保、直接融资、协助募资等方式,为学校提供资本金。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的利用市场配置教育发展资源,避免那种单打独斗、惨淡经营单干做法。既充分调动了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的积极性,又能在短期内提升民校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发展教育园区。集约式和集聚式发展符合大规模办学发展要求,在人口达到50万以上的大中城市,可以根据发展需要建立教育园区。促进教育资源的适度集中,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硬件投入的成本分担,减轻发展期投资的压力。

三是成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基金会。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给私立高校的资助;政府资助的目的,一是减轻私立高校的财政压力,促使其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二是降低私立高校的收费,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三是通过制定获得资助的条件,对私立高校进行必要的管理。世界各国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金补助在逐年增加。如美国、日本、印度,他们在法律上都明确规定对民办学校的鼓励和扶助政策。二战以后,日本私立大学资金困难,文部省在大藏省的支持下,开始为私立大学教学人员的工资费用提供一半的补助,以后又逐步发展到为私立大学的日常费用提供一半补助。社会捐资助教;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工商业界慷慨解囊,资助民办大学上台阶、创名校。同时,民办高校应主动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广开财路,诸如与企业联办、引进外资、搞校办企业等,利用多种渠道集资,以创造更好条件吸纳更多求学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大学不仅仅是管理大学,更重要的是把市场机制和理念引入办学体制,即学会经营大学。因而,学校在资金的管理上,要体现经营的理念,进行全成本核算。对不同渠道来源的办学经费,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能够体现“谁投资,谁受益”,权责利有机结合。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金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金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延政发〔2010〕78号 延安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支持金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泉港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若干意见

    泉港政综„2011‟134号 泉港区人民政府关于 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山腰街道办事处,区直有关单位: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福建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稳定生猪生产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稳定生猪生产的意见 陕政发 „2011‟39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测绘工作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测绘工作的实施意见 陕政发 〔2008〕37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

    关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可分为初创、试办,快速发展及规范发展3个阶段,并逐步形成了办学体制多元化、办学模式多样化、注重培育各自办学特色、重视......

    浅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合集五篇)

    浅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摘要: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广大家长和青年学生对成才的渴望,民办教育已成为一个消费首选的重点领域;此外,社会教育观念及教育消费模式的转变为民办教育的......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优秀范文五篇]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 陕政发 〔2011〕34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于进一步支持工会工作的意见

    XX县关于进一步支持工会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工会工作的意见》(XXX„2010‟89号)文件精神,根据我区实际,就进一步支持工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