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时间:2019-05-13 19:5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一篇:以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以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中共**镇二十二村支部委员会

**镇二十二村自深入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以来,村“两委”班子从转变领导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入手,充分发挥村代会民主决策监督作用,既深化了村民自治工作,又推动了村务管理向民主化、规范化转变,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一、转变观念,健全组织体系

二十二村是一个较大的行政村。过去,村党支部、村委会几个人直接面对独立生产经营的家家户户,管的人多面大,事务繁杂,整天忙的团团转,心没少费,劲没少使,但村里的各项工作依然发展缓慢。同时,由于村内大事小情都由村干部说了算,使一些农村问题越积累越多。随着以推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规范化、法制化为特征的民主进程的加快,农民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新情况和新形势,结合市委推行“村党组织领导,村代会决定,村委会实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民主治理新模式,使我们的领导观念有了较大转变,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认识到位为农村治理新模式的顺利推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在此基础上,按照新模式的要求,合理地划分了20个村民小组,民主选举出26名村民代表,依法建立了村代会,推选村支部书记于连文兼任村代会主席,通过把村代会建成村中的常设机构,调整和改善了村治结构。为确保村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每月召开一次村“两委”例会,工作需要时随时召开村民代表会,除此之外,还明确了村党支部、村代会、村委会各自的主要职责及工作规范,制定了村民代表会的议事规则和议事程序、村务公开制度、村级财物管理等制度。

二、利用载体,充分发挥作用

村“两委”班子注重发挥村代会的作用,对村民代表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给予了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一是由村民代表将村民代表会上形成的决议反映给自己代表的村民,同时每月将群众的意见反映给党支部、村委会。二是民主监督小组、理财小组,每季对村委会的村务收支情况进行一次审核,提交村代会讨论后向全体村民公开。三是对村内重大村务活动,如:打井、修路、办公益事业,随时召开村代会,听取代表的意见建议,重要工作在村代会成员监督下完成。

三、民主治理,初步取得成效

自实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以来,村中和谐氛围进一步增强,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稳定,夯实了发展基础。一是赢得了民心,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村“两委”班子在思想上认识到位,甘于放权,适时地改变了工作方式、方法,积极融入到村民自治组织中去,而且为村民代表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提供了宽松的环境。通过村民代表会,充分发挥了村民代表的参政议政作用,既能及时掌握广大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干什么,又可根据群众的需求,积极为他们办实事、办真事,从而顺应了民心,凝聚了力量。二是促进了稳定,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以后,干部和群众联系的少了,有事与群众商量的少了,面对面的思想交流更少了。农村基层政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削弱,特别是群众有些心里话不愿或不敢与支部书记说,支部书记通过竞选担任村代会主席,在村民自治组织中争取到了合法地位,并通过发挥村代会的作用,使群众有了相互联系的载体,干部也有了联系群众的舞台,干部与群众沟通了思想,密切了关系,从而促进了安定团结,巩固了农村政权。

第二篇:以创新的理念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以创新的理念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唐贞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是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我国农村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素质偏低、设施落后、发展不够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落实在和谐社会建设目标上。新农村建设绝不能一哄而起、哗众取宠,应循序渐进,从基础抓起,不断向远大目标迈进。

一、解决三个问题,打好工作基础

1、班子领队。村级班子是小康社会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村班子素质高低、能力大小、战斗力强弱直接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党章》和法律规定,将会干事、能干事、肯干事、敢干事、懂经营、会管理、群众公认的能人选进村级班子,选准当家人和领头雁。并帮助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完善相应的目标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创优工作环境,搭建工作平台,发挥村班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将新农村建设成效纳入村级班子考核的首要内容,作为衡量村级班子战斗力强不强和村组干部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

2、规划先行。农村情况纷繁多样,新农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体现创新,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把人文素质提高、乡土人情发展、村居面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文化繁荣、科学社会进步纳入规划的基本范畴,突出农村综合素质提高的关键,有预而行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3、文化推动。以乡风文明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以文化产业、“文化中心户”为抓手,培育和推广一批集学习交流、政策宣传、科技培训、文化娱乐、扶贫帮建于一体的“文化人”,鼓励农村兴办文化产业,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宣传普及先进文化,开展“十佳农户”、“文明庭院”、“生态庭院”、“致富能手”创建活动,塑造文明新风尚,构建和谐新农村,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理顺三个关系,革清发展思路

1、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关系。新农村硬环境建设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展示规划科学、建设有序、文明清洁的良好态势。新农村软环境建设就是要注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大力推进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等农民自制组织的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律观念和自治能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协调发展。硬环境为新农村构造框架,软环境为新农村增添灵魂,要始终坚持统筹兼顾、齐头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2、近期发展与长远规划的关系。近期发展的重点是繁荣农村经济,摆脱贫困状况,夯实小康社会建设基础,通过大力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乡村经济,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创造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以加快小康社会建设为目标,在持续繁荣农村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3、整体推进与分步实施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关键在政府。要坚持政府引导的原则,切实履行对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全面的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依靠群众智慧,实现奋斗目标。同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贫困乡村,由于底子薄、观念旧、条件差等原因,任务重,难度大,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其长期性和复杂性,既不能望难兴叹、碌碌无为,更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要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分步实施的关系,条件好的可先行一步,条件差的积极工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做到年年有发展、年年有变化。

三、发挥三个效应,形成整体合力

1、典型示范效应。宏观上,通过办点示范,丰富内容,完善规划,创新模式,积累经验,发挥典型引导作用。微观上,要注重培养和发掘农民群众中的致富典型、建设典型,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一人带出一户、一户带出一片、一片带动全村的建设目标。

2、分类指导效应。因自然条件、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的异同,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注意乡镇与乡镇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的区别,在整体规划和发展模式上做到风格各异、百花齐放;在建设进度上做到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比学赶超。

3、部门服务效应。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规划建设、国土资源、交通运输、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劳动保障、经济金融、农业水

利、广播电视等各个方面,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自觉担负起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职责,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整合资源,积极服务,广泛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新农村建设千帆竞发、百舸争游的良好局面。

四、坚持三个结合,务求建设实效

1、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寻找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的结合点,促进城乡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在规划上,融会贯通,大胆尝试规划建设小城镇型新农村;在建设中,合理布局,有效开发土地资源,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使其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形成规模;在发展中,创新思路,在稳步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拓宽经济空间,适度适时培育农产品、工业品交易市场,发展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增强后续力,将新农村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2、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能起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产业,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服务措施,加大招商力度,创优投资环境,引进经营业主,利用民间资本,培育市场机制,整合农村资源,盘活一片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同时,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有效发挥交通区位、自然生态、政治经济、历史人文、林特土产、休闲娱乐、红色旅游等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打造品牌,培育亮点,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3、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把扶贫开发纳入新农村总体规划,加大对公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及产业基地的扶贫力度,重点实施一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移民搬迁、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扶贫项目,带动新农村建设。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邑县卞桥镇党委

第三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一、长寿区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和能力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后,我区始终按照胡总书记“314”重要部署,紧紧围绕重庆市“一圈两翼”总体发展战略,抓住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积极融入主城发展,力争把长寿建设成为重庆的“工业高地、都市农业基地、旅游休闲胜地、区域物流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一流的生态大城市、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2007年,全区完成GDP总量125.3亿元,同比增长1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4亿元,同比增长42.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51.4%;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32 %;农业增加值17.7亿元,同比增长10.8 %;农民人均纯收入4158元,同比增长19.5%。

近年来,我区农业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优势日渐显现,逐步形成了柑橘、蛋(肉)鸡、有机水产品、能源甘薯四大优势产业和蔬菜、生猪等潜势产业。目前,我区已发展柑橘面积21万亩,蛋(肉)鸡500万只,10万亩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进程加快,长寿湖生态鱼已获得绿色有机鱼和国家名牌农产品认证,能源甘薯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柑橘产业发展规划》、《蛋(肉)鸡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规划》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区以“生态养殖——清洁能源——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为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我区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条件。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大、加快、加强”的总体要求,以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现代工业的成果武装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发展水平,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化解产业空虚、解决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首要大事来抓。

(二)构建完善“五大体系”

1.现代农业装备体系——下大气力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的支农力度。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及现状,我区及时调整思路,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即:以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土地规模经营相结合。在最近五年内,区财政将以产业扶持为重点,配套建设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总投入约5亿元,其中水利建设投入1.8亿元,交通建设投入1亿元。

二是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采取“集中财力、集中时间、集中投向”的方式,集中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薄弱环节。把各部门、各行业性质相似、功能相近的专项资金适当归并,统筹安排,“打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或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建立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展开,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延长产业链条

根据国际国内、市内市外“农”情形势,通过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格局,并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出“打造重庆都市农业基地”,到2012年建成全市农业产业“四个第一”,即:最大的无公害柑橘基地,规模达40万亩;最强的无公害蛋(肉)鸡基地,规模达2000万只以上;最大的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规模达10万亩以上;最大的能源甘薯生产加工基地,年加工生产乙醇60万吨。

同时,我区十分注重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发展城乡关联产业,打造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产业链。这种关联产业链目的是把千家万户的小市场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以及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产业连接起来,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与市内外大市场连为一体,实现农业市场化,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需求、农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我区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关联产业。引导城镇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在新建产业上,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农用生产资料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第三产业等城乡关联产业为主。

3.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生产力。我区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按照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对技术队伍的高新技术教育、对企业管理者的现代化管理教育,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逐步建立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一是尝试实行科技研发课题招投标制。二是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承包制。三是大力推行校地、企地合作。

4.现代农业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狠抓源头治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我区要重点围绕柑橘、蛋(肉)鸡、水产、生猪、蔬菜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以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过程监测、市场准入等手段为突破口,强化农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

打造渝东物流中心,促进农产口市场流通,逐步建设起完善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按照我区农业产业规划布局,统筹规划发展农产品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批发市场与中转市场、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建设科学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个市场流通主体,有效地解决了农资产品、农副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

(三)培育造就“一个主体”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之计。

1.培养新型留守农民

一是通过开办农民夜校或农民学校,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中青年农民开展大规模培训,或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手把手”式的现场上课,不断提高留守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未升入大中专院校在家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三是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规模经营大户、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一些技术性较强岗位的骨干农民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大批种植、养殖技术能手。

2.加强外出务工农民培训

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我区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管理,创新培训制度,实行高、中等职业培训与企业岗位定向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实用职业技能,促进农民广泛就业和稳定就业。

第四篇: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助推器”,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变革

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中一件带有方向性的大事,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全区的农机化事业比较落后,耕种收运脱管灌加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上处于人工和畜力状态。牵引靠人畜,提水靠辘轳,运输靠独轮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资料显示:1978年,全区农机总动力为5.31万千瓦,拖拉机仅为802台,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为零。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的农机化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超常轨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69.03万千瓦,较1978年增长13倍,农机总值达到3.4亿元,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2.36亿元。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626台,是1978年的12倍。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 1163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达到222台(套),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机械27台(套),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机308台。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小麦联合机收率达到99%以上,玉米机收率达到50%以上,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68%以上,全区实现保护性耕作3万多亩,玉米秸秆还田25万亩。农村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从岱岳区的机械化发展情况看,农业机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已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日益增加。

二、优化环境,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农民迫切要求降低农业劳动强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努力加快农业机械替代人力、畜力,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和整齐度,推动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应遵循的原则

总体来看,发展农业机械化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创新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发展。在具体操作中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原则,发展适合农民使用、农民欢迎的农机装备,满足农民群众最迫切的农机作业需求;二是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原则,注重农机与农艺相配套,推进农机产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三是坚持突出应用、注重效率原则,逐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切实提高农机装备的通用性和动力配套比,提高农机资源利用率;四是坚持依法管理、规范发展原则,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二)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1、创新推广机制。由农机推广站与生产(销售)的厂家、农机经营大户和种粮大户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经营场所作为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共同开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通过演示现场会、建设示范基地、培育示范大户等有效形式,大力引进推广农业生产需要、农民急需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形成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补贴引导、农民购机”的推广新机制,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步伐。

2、完善投入机制。近年来,“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贯彻落实,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持久、强劲的动力,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作为购买农业机械的投资主体的农民还难以承受大中型农机的价位,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逐步解决农机投入不足的问题。首先,利用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特别是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并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机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其次,争取把农机化发展项目列入各级财政投资计划,出台补贴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再次,引导农民的投资方向,将农民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发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上来,使其产生最佳效益,最大限度增加农民收入。

3、建立长效机制。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为抓手,逐步建立促进农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和推广农机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和农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档次。

三、岱岳区农机化发展目标与思路

当前,就我们岱岳区而言,全区农机化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围绕建设现代农业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实施农机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目标,继续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布局,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努力实现农机的科学发展,促进全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1、突出抓好农机结构调整,强化“四个转变”。一是由抓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突出抓好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免耕施肥播种等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保护性工作。二是由抓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转变。全面试验示范大蒜、薯类、蔬菜、水果等生产机械化技术和机具,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机械化。三是由抓农田生产机械化,向畜牧、水产养殖生产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畜禽、水产养殖设施设备。四是由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种子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机械化。

2、突出抓好保护性耕作,改变耕作模式。针对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和土壤裸露耕作法,根据本地土壤及其种植特点,全力推广玉米免耕播种机、免耕施肥播种机、深松机、少耕作业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应用,改变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逐步实现保护性耕作,有效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力争到2014年,全区基本实现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同时,通过机械化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秸秆机收打捆回收以及秸秆粉碎做食用菌基料等工程技术,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秸秆打捆机、秸秆青贮机、秸秆还田机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以及工程技术应用,使秸秆变废为宝,清除污染源,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

3、突出抓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和示范区建设。继续深化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大力加强农机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全区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建设保护性耕作、大蒜种植收获、蔬菜、大棚田园管理、等农业机械示范创新基地,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4、突出抓好农机社会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壮大农机服务组织。按照“自主创办、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这一思路,健全和完善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机服务组织,使合作服务组织在扶持引导中崛起,在机制完善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壮大,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真正起到骨干带动作用。

二是落实优惠政策。积极落实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服务等优惠政策,帮助协调有关部门,为其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同时积极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组织指导参加跨区作业,提高其面对市场的竞争能力。三是完善利益机制。引导农机服务组织逐步建立完善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推广“农机经营户+农机服务组织+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机经营户与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5、突出抓好农机投入,确保总量增长。一是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补贴资金,推动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使用,确保党的惠农政策兑现于民。二是建议区政府加快对农机化扶持资金的投入。在实施好对农机补贴的同时,应对农机作业及农机燃油、农机创新示范、新技术推广、农机化示范区,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机合作组织,农机机耕道路、库房建设给予资金扶持或补贴。三是建立农机信贷贴息机制。由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或银行金融部门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帮助急需购机而暂时缺乏购买能力的农民解决购机款。通过加大农机投入,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结构升级,确保农机总量稳步增长,实现全区农业机械化的更好更快发展,加快推进“强区富民、振兴岱岳”目标和和谐岱岳进程。

第五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XXX县劳务经济发展问题调查

XXX县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196个村、16个居委会,全县6.1万户,1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万,共有劳动力11.5万人(男劳动力6.4万人,女劳动力5.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9.7万,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5.3万,除在乡镇企业工作和从事二、三产业1.5万人外,可输出劳动力3.8万人,具有较大的劳务经济发展空间。

一、基本情况

XXX县的劳务输出“八十年代刚上路,九十年代迈大步,二十一世纪成气候”,现已成为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朝阳产业。2003年到2006年四年累计输出劳动力达12.1万人次,创经济收入6.2亿元。2006年全县劳务输出3.7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12027人,创收2.3亿元,全县人均增收126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861元的67.8%,劳务收入撑起农村经济的大半壁江山。2006年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全省第一批劳务输出示范县。

二、劳务输出取得的成就和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一)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家乡面貌。2003年至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15元增加到1861元,净增446元,劳务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增加到67.8%,以2006年为例,全县劳务收入2.3亿,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人外出务工,有的甚至全家外出务工。劳务收入直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县有48%的农民从土墙房子搬进砖混结构的新房。池河镇五爱村80%的农民靠外出务工修起砖混结构房,家里购臵了现代家用电器。

(二)缓解了就业压力。通过劳务输出,为城乡劳动力拓宽了就业门路,全县有农村富余劳动力3.8万人,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约3000人需就业安臵。本县就业机会和岗位有限,劳务输出就成为转移就业最有效的途经,2006年全县输出37998人,其中城镇累计外出务工人员达2145人,有效缓解了城镇就业安臵压力。2001年至2006年全县应安排的942名大中专毕业生已有647人外出务工找到就业门路,占应分配人数的68.6%,是近三年已安臵就业人数的2.9倍。通过劳务输出,使我县近年在下岗失业人员集中增长的情况下,登记失业率一直稳定在4%以内。

(三)提高了劳动力素质,更新了观念。外出务工创业造就了大批有市场经济头脑、有经营管理能力、掌握了大量用工信息,拥有一定资本的劳务输出能人大户和典型。全县有务工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能人357人,其中拥有资产100万元以上的38户,池河的徐小安、成千,迎丰的邬述清、沈兰军等个人资产达千万元以上。涌现出了务工致富不忘家乡,把务工收入用于家乡的教育、公益事业,修小康路,建致富桥,捐赠希望工程,发展公益事业的王传莉、陈文斌、阮明华等。他们以勤劳、吃苦、诚实、守信的精神面貌走南闯北、艰苦创业,又把外面的先进观念、技术、资金带回家乡,从“洗脚”进城到

“洗头”还乡,成为改变家乡面貌、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代新型农民。

(四)拉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劳务经济对县域经济的反哺和拉动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农民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学到了现代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进程加快,一大批务工人员进城购臵了房产,转入城市生活,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二是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劳务产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的一项新产业,本县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创造了2亿多元现金收入,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带动了技术、信息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县经济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接轨。三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为退耕还林等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运用学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积累的资本,回乡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加快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步伐。四是为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培训并储备了产业工人力量。一大批务工人员在外地企业学习和工作,掌握的先进生产技术可以直接推动本县相关企业技术革新,一些企业也可以直接招收到技术熟练的工人,可以大大加快工业强县步伐。

三、劳务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技能素质差,没有形成“劳务品牌”。从文化程度看,我县劳务输出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1%,高中(中专、中技)以上文化程度占15.9%;从技能方面看,全

县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只占外出务工人员的5.5%,持有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更少。大多数务工人员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高技能高素质人员少,难以形成“喊得响、规模大”的劳务品牌,整体质量不高。

(二)组织化程度低,成建制输出人员少。据调查统计,我县有组织输出人员占总输出人员的31.6%,自行在固定地方务工的人员占30%,盲目流动输出人员仍占38.4%。农民工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务工能人大户、村组干部传、帮、带,这部分组织输出人员占输出总人数的19.6%,并呈家族地域集中输出的特点。由于农民工组织观念淡薄,品牌意识薄弱,自由散漫,加之公共职业介绍宣传不到位,致使务工人员对公共职介缺乏信任,政府和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组织输出人员仅占12%,我县一个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庆达职业介绍服务部也因组织不到人员而倒闭,使全县劳务输出组织工作和品牌战略实施举步维艰。按照省上的要求,有组织输出人数要达到50%以上,我县与这一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农民工维权难,后遗症较多。外出务工人员维护合法权益难度大,工资被拖欠、工伤待遇难落实、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参保率低、遭遇黑职介、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超时工作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问题突出,由于本地人劳、工会、司法部门到外地维权打官司有力不从心、爱莫能助、鞭长莫及的感觉,发生工伤事故后,务工人员一般都采取私了或放弃上诉权,听凭用人单位处臵,留下许多工伤事故后遗症。据调查,务工人员中50%遇到过拖欠工资等劳资

纠纷;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至2006年,外出务工人员受到不同程度伤害的3416人,死亡约460人,平均每年受伤244人,死亡34人,死亡一人祸及三代的悲剧时有发生。部分务工人员患职业病或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经济赔偿,伤残回家,成为新的贫困户。

(四)务工人员家属无人照顾,有后顾之忧。青壮年和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短缺,工价飞涨,耕地粗放种植或大量撂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留守农村的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辍学、失学人数增多,这部分孩子可能成为未来农村的低素质劳动者。务工人员的父母老人无人照料,年龄大了还不得不在地里劳动,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也成为问题。有的村子因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劳动力少,社会治安不稳定,有的夫妻感情不和谐,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财政投入偏少,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调。我县2006年劳务输出3.7万人,政府投入的组织、宣传、培训、中介、维权费用、专项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总共不足100万元,但一年的劳务收入却达2.3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30,没有任何一项产业效益能与劳务输出相比。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劳务输出组织服务体系不健全,劳务产业链脱节,维权法律援助不到位,服务手段落后,服务质量低,一些务工人员在外地务工期间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孤立无援,就对政府有看法,有意见,甚至是失望和冷漠,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及时改进。

四、发展劳务经济的形势和潜力

(一)外部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向非农产

业转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无论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最终都取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决于减少农民。中央1号文件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6]70号)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这篇大文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口指标和就业比例标准,农业人口的比例在50%以下,城镇人口应在50%以上,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在25%以下,二、三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应在75%以上。XXX的农业人口占81.3%,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84.3%,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劳动力的29.7%(除外出务工人员外),这就足以说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从外部环境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有一定的空间和潜力。同时,我县现有的劳动工资水平和发达地区、矿产主产区之间仍有较大差距,直接吸引了务工人员外出。

(二)内在动力。首先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已经将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一项产业来做,在15个乡镇建立了社会保障服务站和6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落实了专门的工作人员,村组落实了劳务输出信息联络员,县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正在加强,劳务输出按照产业发展模式在运作。其二是已积累了劳务输出四轮驱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宣传发动、能人带动)的成功经验,劳务输出正在稳步发展。其三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的实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劳务输出能人大户和典型的辐射带头作用等都将对XXX的劳务输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为劳务输出的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广大农民为快速致富,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最理想的选择就是外出务工,劳务输出的潜力将被充分发掘。

四、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准确定位,齐抓共管。把劳务输出定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就业,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高度,稳定数量求质量,提高质量创品牌,擦亮品牌出效益。建立以政府统筹协调,人劳、农业、工会、计划等部门密切配合,扶贫、财政部门筹措资金,司法、公安部门保驾护航,农业、教育、职介部门组织培训,工青妇共同参与,县、乡、村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探索出以政府指路,政策铺路,市场引路,法制开路,能人带路,达到人人有出路,人人都致富的目标。

(二)加强培训,打造品牌。按照中央一号文件 “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的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将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并入职教中心,开展联合办学培训,部分专业可委托县域有实力、有资质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二是培训机构直接与省内外大中企业签订培训输出订单,实行订单式培训。三是县级财政每年给培训机构预算拨付培训补贴资金,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减半收取培训费用和职业技能鉴定费用,发放职业等级资格证书,免收职业介绍费,所有培训机构享有同等的培训补贴优惠政策,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补贴一人,让每一个培训输出的人员都成为我县劳务人员的一面

旗臶。四是职业培训机构根据市场就业趋势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臵专业,促进培训向“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五是建立劳动预备制度,县域内每一所中学从初一开始都设臵职业培训基础课程,并纳入学校考核。六是加强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对有培训愿望和要求的农民工,及时纳入培训,提高劳务输出整体质量。七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争取市技术学院在我县设立分院,增强培训能力,方便参培人员;抓紧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扶贫培训、农民培训“温暖工程”等三大培训项目,逐步探索和形成具有XXX特色的培训品牌,从而创出我县的劳务品牌。

(三)建立基地,强势维权。务工增收是劳务输出的最终目的,针对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较严重的实际,经过多年探索、思考和借鉴其他市县的经验做法,建议我县应尽快在劳务人员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和矿区建立民工维权服务基地和组织,专门负责劳务信息收集、发布,安臵本县输出人员,与当地劳动、司法、工会等部门联合为本县务工人员提供强势的法律援助,协助解决劳务纠纷和工伤事故,与务工人员沟通感情,增强交流,找准务工人员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使我县外出务工人员有人管,彻底解决劳务输出后续服务脱节的问题。服务基地和组织人员可由乡镇分流人员、县直机关赋闲的主任副主任科员、法律工作者和机关事业单位志愿者组成,在不影响原来一切工资福利待遇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奖励扶持,并允许工作人员在外取得合法收入。只

有加大财政投入,帮农民工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服务到位,务工人员对政府的失望和冷漠才会有根本改变,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才会更强,劳务品牌战略才能顺利实施,劳务经济才能得以更快地壮大。

(四)开拓市场,三路进军。按照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目标和输入地经济发展速度对劳动力素质、规模的要求情况,稳定现有劳务市场,开拓新市场,兵分三路,抢占劳务经济制高点。一是稳住东南沿海和长三角、珠三角劳务市场,充分利用其近几年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和较规范的用工制度等有利条件,特别是苏陕交流、常州与XXX建立友好市县的工作基础,抓好定向劳务输出合作;二是放眼华北、东北,锁定山西、河北、河南,建立劳务输出维权服务组织,重点强化对中原地区铁矿、金矿、煤矿、建筑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合法权益及妇女、未成年工的保障(保护)措施。三是下大力气抢占西北劳动力市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西北劳务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应该专门研究针对这块市场的输出策略,使务工人员尽早在此立稳脚跟。四是在对全县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基础上,从劳动力结构按年龄、文化、性别划分,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转移输出:对18-30岁左右的劳动力,大都是初、高中毕业生,在市场就业竞争中最活跃,最适合未来城镇化建设需要,同时也是外地企业招聘的主要对象,重点输往跨省发达地区,以借地生财和发展;对30岁以上40岁以下的劳动力,大都已成家,上有老,下有小,文化水平和技能基本固定,立足本省和邻省各市县区,既季节性打

工挣钱又回家种田,内外兼顾,进退有路;对4050(女40岁、男50岁)人员在本市内就近就地转移,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发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五)强化服务,放手发展。只有加强劳务输出各个环节的服务工作,才能让外出务工人员放手拼搏,将劳务收入和经济社会效益放大到最大化。一是加快建设以县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主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站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为骨干,村组(社区)联络员为网络,民营机构为补充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务输出管理服务体系。通过政策、信息免费服务,培训办证指导服务,电话、信函跟踪服务,亲自组织输送服务,维权保障援助服务,为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输出环境。二是健全信息网络体系,对本地的劳动力资源按年龄、文化、专长和就业意愿逐一登记、造册、建卡、入库、上网,按照规范化管理、合理化布局、网络化运行、信息化传递、社会化就业、一体化服务的要求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劳务信息一天之内到组入户,五天内组织好人员集中输送的信息服务目标。三是实现三个转变:从自发输出向合理、有序、有计划输出转变;从体力型劳务向体力与技术并举型劳务转变;从规模数量制胜型向质量效益并重型劳务转变,最终让政府有形的手将劳务经济推向市场经济无形的手来调节管理。四是要出台“筑巢引凤”优惠政策,让外出务工创业有成的人士回乡投资创业,反哺家乡。要改革户籍制度,让成功人士能优先转入城镇定居,享受外商投资办企业同等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有利于他们

创业,使“借鸡生蛋、孵出小鸡、鸡又生蛋”的劳务经济活起来,严防“杀鸡取卵”。五是要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工作,定期评选表彰优秀务工人员和创业杰出人才,宣传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六是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按照中、省、市关于做好农民工工作的相关要求,做好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清欠、社会保险缴纳和接续、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入托、计划生育服务、卫生疾病控制、户籍迁移、房地产和财产转移、土地流转承包等各项服务工作,让其平等享有和履行民主政治权利义务,不因外出务工而有任何不公和歧视,达到社会公平、和谐。

2007年4月10日

下载以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浅议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体......

    发挥组织核心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发挥组织核心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简介黄家庄村位于来紫堡乡最东端,宛川河下游北岸,8个村 民小组961户3962人,村党支部下辖八个党小组89......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农村建设依然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或者说建议。 一整体布局统一规划。......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汇报材料

    我们乌鸦泡镇依山村有3个自然屯,444户,1888口人,耕地面积4767亩(其中江堤外洪泛地1300亩),人均2.5亩。2001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04年开始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两年来,在省、......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盖晶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

    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城镇化水平却相对滞后,影响城乡......

    创建和谐平安乡镇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创建和谐平安乡镇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阿子滩乡政府乡长:侯小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突出重点狠抓管理加快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突出重点狠抓管理加快**村新农村建设步伐**村党总支书记***2011年7月20日全体党员,同志们:现在,我代表**村党总支部委员会向大家作三年来工作报告,请予审议。一、三年工作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