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监督组5月总结

时间:2019-05-13 19:5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俗文化旅游监督组5月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俗文化旅游监督组5月总结》。

第一篇:民俗文化旅游监督组5月总结

民俗文化旅游监督组5月份工作总结

为加强对民俗文化旅游推进委员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督促落实,民俗文化旅游监督组根据全年工作计划和每月推进安排,对梨花节的举办和民俗文化旅游项目进行了重点监督,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多措并举,确保民俗文化旅游监督工作见实效

1、加强学习,不断提升督查质量。举办民俗旅游专题座谈会,采取集体学习和分组讨论、理论知识与现实经验相结合的模式,学习民俗旅游的相关知识,了解国内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达到互动交流的目的,形成了监督组成员积极向上、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监督检查质量。

2、加强引导,形成督查工作长效机制。民俗文化旅游督查组根据不同业务工作特点和时效性,明确了每月督查的工作内容,形成5月至12月的详细工作计划。并按工作要点,进行了分步推进。对我市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进行任务分解。同时,要求各相关部门“一把手”要带头,严格按照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确保我市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顺利实施。

3、加强监督,确保督查工作取得实效。民俗文化旅游督查组将督查工作与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紧密结合,把项目

建设的前期、中期、后期工作与各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有效结合起来,纳入民俗文化旅游工作内容,共考核,同督导。对工作开展扎实,服务项目建设突出的部门进行表扬;对办事拖拉,工作不认真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有效提高了各相关部门对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的服务力度。

二、成效明显,民俗文化旅游工作全面推进

1、成功举办了中国•龙井2011“延边之春”苹果梨花节。对梨花节的举办全过程进行督查,确保整个活动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求各成员单位建立畅通的工作机制,加强领导、统一协调、形成合力。并把整个活动的宣传列为全州年度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突出宣传的多样化,扩大宣传实效,真正达到宣传推介延边、宣传龙井和“以节促旅”、“以节促商”的目标。

2、对景区项目建设进行全面督查。为确保梨花民俗广场、马蹄山高尔夫球场旅游项目能够按计划顺利实施,对项目建设推进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成功完成了海兰江9洞高尔夫训练场的果岭建设、排水及喷灌等设施建设,保证了梨花节开幕式上民俗文化广场的正常使用。

3、广泛宣传,不断营造民俗文化旅游氛围。结合我市梨花节活动和“5.19”全国旅游日宣传活动,协调市旅游局,组织旅行社在市影剧院开展了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印制发放了1000份旅游宣传单,使广大群众能够真正理解民俗文化

旅游项目建设的意义,形成了浓厚的民俗文化旅游氛围。

三、深入推进,扎实开展民俗文化旅游监督组六月工作 6月,民俗文化旅游监督组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严格按照全年计划,按部就班的开展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做好对梨花民俗文化广场项目和海兰江9洞高尔夫训练场的建设督查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2、要求各相关部门做好松茸节的前期准备工作,搞好宣传推广工作,力争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推销特色产品,节庆旅游线路;

3、对龙井琵岩山风景旅游项目相关手续的办理和规划的设计进行监督,确保各相关部门作用的发挥;

3、对马蹄山高尔夫球场项目的果岭建设、排水及喷灌等设施建设进行实地考察,确保此项目能够按计划顺利实施。

龙井市民俗文化旅游监督组

2011年5月30日

第二篇:旅游民俗文化

旅游文化公选课论文

题目:旅游民俗文化专业班级:采矿本10-3班学号: 姓名:日期:2011.10.2

2旅游民俗文化

摘要:本文从民俗文化视角出发,分析了民俗文化的特点,认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实用文化,并且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同时本文阐述了民俗文化在与现代文化和旅游经济的交融发展中如何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问题

关键词: 民俗文化 旅游经济 旅游业

近年来,民俗风情游、古民居游等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一展风采,民俗村、民俗风情园等新建的人文旅游资源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俗文化在进入旅游业的伊始就以其对旅游者强大的吸引力而备受青睐。旅游业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于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需要。在旅游领域,尤其是在旅游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今天,人们常常寻求对之毫不熟悉或不知道的东西为旅游对象,不仅要在自然风光中摄取精华,还要通过旅游的亲眼所见,了解某地区的文化状态,对整个风貌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旅游部门如何才能满足游客的这一愿望呢?除了将旅游项目搞得丰富多彩外,还要弘扬民俗文化精华,这是民俗文化能成为优秀旅游项目的基础。旅游文化在发展中,必定要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二者之间的联络点,民俗文化恰好在这一联络点上。从2001年国庆黄金周各地的旅游项目来看,以民俗文化作为旅游项目的活动深受游客欢迎。如山西开发的黄河民俗游、河北开发白洋淀水上风情游就是其中的两项。在今天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冲击面前,如何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并保持自己的特点,使开发的民俗旅游项目令人耳目一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是断裂的,文化的发展建设并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它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民俗文化是文化内质和外层的显象,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重要一翼,它是人类全部生产实践和创造生活凝聚而成的智慧结晶,它具有实用与审美统一的特征。桂林山水传说、龙船歌、傩舞、民间曲艺等都具

有这种特点。它们是特化的精神产品,关联着民间对自然风光的审美情趣,傩舞所表现出来的则是那种对劳动的热爱,如《纺织娘》展现的是具有农村妇女善良、温柔、心灵、手巧的媳妇形象,桂林傩舞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可以让人从不同的侧面窥见其实用的审美观。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很早就出现在桂林的历史上。甑皮岩的先民不但精心烧制陶器,而且还在陶器的表面拍上绳纹,把自己的生活感受描绘在实用器物上。民俗文化植根于人民大众生活之中,它一出现并经过实践的检验,便形成好大的“民俗圈”,形成一种传统。因而今天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时,要发挥民俗在旅游中的作用就应该继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民族性精华,开发多样化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重视民俗文化实用与审美统一的价值规律,从而实现民俗文化更大的旅游价值。

在当代生活中,人们讲求实效,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花钱出外旅游不仅仅是为了看看风光,而是想从中摄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西方人来中国是想探索一下东方神秘主义,国内游客到异地旅游是想领略异地风情,如果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时把具有东方特点或地域特点的文化感弃之不顾,不重视自己的文化结构,急功近利甚至于只一味迎合游客的心理,流于媚俗的层面上,这种做法美其名曰宣传本地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其实是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一种糟蹋和浪费。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好旅游的大文章。文化学告诉我们,民俗具有传袭文化成果、调节文化生活等功能,它能够形象地解说我国各民族悠久的历史,领略我们民族美好的道德情操,同时也满足了游客了解我国历史的愿望。如有着秀丽山水风光的阳朔县同样有着淳厚的民风,就连阳朔街头的小吃“印子粑”也给外国人带来东方文化的享受。有一位美国客人在他的《东方旅行》一书中专门写了他对阳朔粑粑的文化感受:“在中国阳朔吃的粑粑,其馅和糯米粉完全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间每一粒分子甚至更小都共同拥有了,那口感、那情感完全叫渗透„„难怪阳朔的农人们把恩爱夫妻也比喻成‘两块扯不开的粑粑’,其中不正包含这东方中国那种坚贞的爱情吗?嚼着这阳朔粑粑,实令人联想很多”。过去阳朔仅有山水旅游景点,留不住游客,如今有了风情独具的阳朔西街、阳朔田园游、以漓江渔民鱼事活动发展而来的渔火节等自由来去的项目不仅吸引了回头客,还使不少的外国青年落户阳朔。它给旅游者带来异彩的、情趣浓郁的快乐,并极大地吸引了游客

扩大了客源。民俗文化还是一种实用的文化,它具有实用意义,它能够深层次地展示我国各民族特色。这在节日文化中最为明显。外国游客在参加我们的节日活动时就能真切地体会到节日的文化感。如今各地都利用节日活动展示民俗文化,这也是发挥民俗文化作用的一种积极做法。

民俗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明间性,总是与一方水土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它既是一种局限性,又是一种特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社会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肠液,选择的空间十分广阔。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而得以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民俗旅游是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过程。民俗精华在交流传播中有着使其加快、巩固、深入的强化作用。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俗文化五彩斑澜。1995年国家旅游局隆重推出了’95中国民俗风情游,把民俗旅游列为当年的旅游主题,大大推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发展,使之成为最有特色的旅游,也翻开了民俗文化作用于现代化崭新的一页。云南的旅游自1995年以来日渐炽热,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除了得益于其独特的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条件,还得益于她拥有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游人每到一处都能领略民俗风情。无论是在阿诗玛的故乡石林,还是到西双版纳都有引人入胜的民俗旅游项目。他们在集中财力开发秀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集中财力开发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并且有目的地加以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起来的民俗旅游为游客更好地了解云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丽江古城、纳西古乐就是在保护中得到更好地开掘,成为人们了解纳西文化的一个窗口。彝家的挂包及服饰也是保护和开掘中成为畅销的旅游纪念品,彝家姑娘则在游人眼里成了美丽的阿诗玛,是石林景区最好的导游。在开发和保护中一支支民俗表演队走出村寨到都市、到各旅游城市一展风采,在桂林的不少旅游景点中也有他们歌声舞影。云南这种全民旅游全民办的良好态势,原因之一是政府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时充分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并因势利导对民俗中的糟粕进行扬弃,使之以更美更好的形象立于旅游市场,这种扬弃民俗糟粕的过程无疑是一种保护优秀民俗文化的过程。因而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形成了双赢的喜人结局。

民俗文化进入旅游业,便从单一的自娱自乐变成了“旅游商品”。它需要符

合市场规律、应注意市场导向与资源导向的有机结合才能得以生存。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时,刚开始还保留民俗的本来面目,后来因市场的冲击则以牺牲民俗的“清纯”为代价,做些移花接木、鱼目混珠的买卖,其结果是既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又不宜于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保存原则: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的反映文化与真实的方音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的次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经面目全非,与外界不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时常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固然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划定为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对与不同的时期的民俗尽量给予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出了极少数野蛮愚昧的无知的民治之外。民俗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 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该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俗才是世界的,失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 可持续发展。

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商品后,它便披上了商品的外衣,功利性大大增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清醒地认识到保持民俗文化特色的重要性,这是保持民俗文化生命之所在。民俗旅游文化价值是由其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三者所构成的。民俗文化的精神价值表现在它能使旅游者从民俗风情中触摸到民族的性格,从其表现的思想内涵中感受到一种民族的精神。龙舟风俗能给人以一种奋发向上、团结奋进的团队的精神。侗族以拦路歌迎客的礼仪体现了侗族待客的热情性格。民俗文化参与旅游经济在为社会创造精神价值的同时完善自身的文化价值。民俗是传承自身文化创造成果的一个重要方式,民俗风情展演、民居旅游等项目都给游人以文化上的享受。民俗风情一方面调节了旅游者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有效地展现自身的文化内涵。游人在白天的游览观光后,能在晚上舒心地欣赏一台有着当地民俗特色的文艺节目无疑是一大享受。在旅游城市桂林,八十年代时,旅游项目只有三山两洞一条江,游客到了晚上无处可去,九十年代开始旅游部门看准了民俗旅游的良好前景,于是引进外资办起了民俗风情园,近年来民俗旅游吸引游客的优越性更是使经营者自觉地去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如今不论你在景点还是在市里都能欣赏到好看的民俗风情歌舞。民俗的文化价值经过开掘更

能使人领略深厚的民族历史感。“陕西社火”是被人称作土得掉渣的民间艺术,而经过陕西文化部门去芜存菁的有效工作后,其作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项目远赴德国柏林并引起轰动。那神奇威严的社火脸谱的安塞腰鼓令德国人为之震撼。他们从陕西社火中真切地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神秘魅力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民俗参与旅游不仅可以完善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参与旅游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如果说陕西社火只是展现民间艺术的话,那么,第13届大连服装节开幕式文艺演出中的节目:OK,大连!(神调)则是以古老的祭祀说唱艺术来为现代文化服务,它融民俗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于一体,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样,山东潍坊风筝节的举办,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使具有编扎风筝传统的潍坊杨家埠年产风筝140万只,风筝销往五大洲64个国家。山西民间锣鼓队,则舞出了民间艺术的雄风,他们以经济实体的形式经营,鼓声响遍全国。广西龙脊壮乡原来是贫困乡,自从被辟为民俗风情旅游区后,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现已脱贫致富。可见,立体地展现民俗旅游文化价值是取得最大“效益”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从目前旅游业对民俗文化的开发情况来看,在如何将民俗文化更好地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如何完善、精化民俗旅游产品等方面仍需作一定的努力。旅游业开掘民俗文化资源要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作用,多方位立体地体现民俗价值,在开发中要牢牢树立保护意识。这种保护性开掘意义在于使民俗旅游深深植根于民俗沃土,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篇:云南民俗文化旅游浅谈

云南民俗文化旅游浅谈

张茜

【摘要】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以分析云南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特征,资源优势,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认识云南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关键词】:云南 民俗文化 旅游开发 旅游资源

【Abstract】: As the region's most distinctive culture, folk cul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ourism culture.To develop the regional folk culture tourism and forge the typical culture of folk-custom, we sh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folk culture tourism features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unnan and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cultural tourism.【Key Words】: YunnanFolk CultureTourism DevelopmentTourism Resources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旅游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民俗文化旅游。所谓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爱好、风尚、传统和禁忌。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民俗文化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一 民俗文化旅游概况

1.1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民俗生活习惯。民俗文化的出现时平凡的群居人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形或无形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体现。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的核心就是传承。

民俗是来源于人,传承于人,规范与人,同时又隐藏于人们日常生活与习惯之中,民俗文化正是将民俗体现于大众眼前,被大众所知晓。因此民俗文化是传承民俗的重要渠道之一,而民俗亦成了民俗文化的核心要素。

民俗文化因民俗的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民俗的工艺文化、民俗的装饰文化、民俗的饮食文化、民俗的节日文化、民俗的戏曲文化、民俗的歌舞文化、民俗的绘画文化、民俗的音乐文化、民俗的制作文化等等。

自90年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已经不再被大众所认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开发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多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名族村、民俗城、民俗园。因此在很多人迹罕至的地区的宁静也被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打破,许多即将销声匿迹的民俗文化正在被知识分子挖掘,然后作为民俗文化旅游的资源展示在大众面前。在下面的叙述中将以云南的民俗文化旅游为例,阐述云南以民俗文化旅游为主打项目的原因,及其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2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要了解民俗文化旅游就要先了解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而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旅游者通过参加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二 云南民俗文化资源概况

云南民俗文化概况及特征

全国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就已经占有了51个,其中人口聚居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就有25种,是中华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另外,就是在这些少数民族中,白、傣、佤、怒、哈尼、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德昂、独龙、傈僳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特有的。各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共同发展,和谐相处,形能改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为世人展示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使云南赢得了“民族风情大观园”的美誉。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文化同时亦成为云南旅游资源构成了一大特点。

概括起来,云南民俗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由于民族众多,各民族的风俗各异,而且同一民族由于所居住的地域环境不同,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有现象,就民族节目而言,以主题来分类,可分为以农事生产为主题的农事节日,以祭祀神灵祖先为主题的祭祀节,以歌舞,娱乐恋爱为主题的主会娱乐节日,以欢庆丰收为主题的庆祝节,以追念崇拜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的纪念节,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高业性节日等六大类.从大年初一到年三十,一年十二个月,云南月月都有民族节日,全年云南共有民族节日一百多个。

2、民俗文化明显的特有性

中国14个民族的大部分和全部居住在云南,这就意味着14个民族的民俗在云南的表现具有代表性和独有性,如回族是全国性的民族,分布极广,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云南回族的民族风情就没有什么代表性和独特性而言,而象白族,傣族就不一样,白族虽然在四川1,贵州,湖南也有分布,但人类极少,而大理地区的白族则世人皆知提起“三月街”都知道是大理白族的节日,说到婀娜多姿,万般风情,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人们自然只会想到孔雀之乡西双版纳.这就独具“人无我有”的优势.3、民俗文化表现的层次性

民俗文化表现层次多样,但大多数层次都较低。民俗本无表现层次高低之分,但民俗实际上是民族生活,文化的一种表现,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层次低是指因为其社会,经济落后,具体表现在生活上相对原始和落后,云南所拥有的民族较多,所以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不一样。在解放初期,占云南大多数人口的汉、白、回、彝等民族象内地一样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傣、藏等民族处于农奴制社会形态;小凉山的彝族处于奴隶制社会形态;而基诺、独龙等族则处于原始公社的诸形态。

4、民俗文化的多元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特殊的区域关系,云南的民族民俗文化背景的多元性非常突出:一是文化特色鲜明;二是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文化及外来文化交融,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现象;三是宗教文化影响的多样性。云南不仅有许多原始的宗教,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极深,如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而佛教文化在云南影响最大,既有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也有汉传佛教,在一个地区三大佛教派系共存,这在佛教传播发展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5、民俗文化的神秘性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云南不仅民族众多,而且有的民族支系繁多,民俗不尽相同,长期以来的封闭与落后,许多民俗不为外人所知,其神秘色彩浓厚。云南民俗文化的特点鲜明,这就为究分发掘民俗旅游资源,推动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 云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优势

3.1 资源优势

云南具有丰富的、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以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民族文化为背景形成的云南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奇异性及多重景观组合优良的特点。不仅自然景观丰富多样,而且以民俗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奇异多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自然文化景观与人文文化景观之间组合优良,相得益彰。不少景区、景点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位(如香格里拉、丽江古城),适宜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产品的条件。具有邻近东南亚、南亚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通过建设国际大通道,配合云南境内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和水运建设,有利于与周边国家和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并融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

3.2 基础优势

经过多年来对旅游业的大力投入和培育,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创建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精品景区景点,全省目前已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14个;拥有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位居全国第三;有4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为我省国土面积的3.3%,其比例位居全国前列;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 五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保山、腾冲、威信三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省经各级人民政府正式审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4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102个,旅游综合运输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相对于西部其他省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比较优势,为云南“十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市场优势。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客源接纳国,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接待国际旅游者将达到1.37亿人次,占世界市场总份额的8%。同时,随着我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需求日益扩大。这将为云南省旅游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全面实行“政府主导、全面出击、加大投入、勇创名牌”。

四 云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建议

4.1 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1.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除昆明旅游区外,其他地州市的旅游设施较差。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程度低,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4.1.2、旅游管理差

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往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相当的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云南旅游地的形象。

4.1.3、保护意识差

旅游业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一系列的因素而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人为破坏和建筑性破坏均应是在资源开发中注意的部分。尤其是人为破坏,在游客游览过程中免不了有些素质低的游客会故意破坏旅游资源。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身边的诸如建筑、自然等资源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因此才会导致旅游资源现象严重。

4.1.4、开发资金不足

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因为缺乏资金,很多旅游项目搁浅,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市场需求相适应。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2 对资源开发的建议

针对云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在以后资源开发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和扶持。

2)、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以满足旅游发展。

3)、建立完备的旅游资源开发体系。

4)、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上,应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循序渐进的立体开发网络。

(1)集中开发,建立民俗旅游点

(2)联合开发,开辟民俗旅游线

(3)系列开发,建立民俗旅游区

5)、把民俗资源的开发与其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有机组合可增强资源的吸引功能。自然风光与文物古迹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旅游价值。

综上所述,由于世界旅游发展趋势的要求和中国加入WTO后旅游业所面临的冲击与挑战,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异常丰富,进一步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对云南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显得非常重要,只要开发得当,肯定会使云南旅游业再创新高。

五 总结

云南民俗文化旅游因其在旅游发展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这对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为加快云南旅游市场的发展,必须立足云南旅游发展的实际,抓住对内外开放的有利时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为向导,来培育精品旅游资源。用创新旅游营销为手段,一区域旅游合作作为契机,以推进科技应用为动力,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市场的开发和拓展。相信在未来云南民俗文化旅游将成为旅游经济的一个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 施仲军:《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云南财经学院报,2006年版

[2] 喻学才:《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

[3] 欧阳国斌:《云南优势资源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

[4] 吴宝璋:《云南英语导游》旅游出版社 2009年

第四篇: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

长江三峡以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历史的文人墨客,歌咏三峡的诗篇也就连绵不绝,清人有“西陵风俗由来厚”的说法,从文化角度来说,长江三峡是一条长长的文化沉积带,是民族文化的富产地带。历代游历三峡的诗人们,不仅留连于这里的山山水水,更喜欢这里的民俗风情。从他们留下的华章美句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巴山楚水的雄伟壮丽,也可以领略到巴风楚韵的古朴纯正。节日民俗文化是三峡文化中绚丽多姿、情韵生动的美丽小花,历代文人爱从诗歌欣赏的角度来赞美三峡,而现在我们从三峡旅游欣赏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节日民俗文化。

在风土民情古朴淳厚的三峡地区,我们的先辈们在此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丰富多彩的风尚习俗,历史上三峡也是是楚文化与巴文化交融发展的区域,因此我们在探讨三峡民俗文化的时候,不得不提及的就是这引人入胜的巴风楚韵了。

三峡地区古朴忠烈的民风一直是历代被世人广为传颂的话题,先不提及在早期三峡民风的案例,单从三峡水库工程百万大移民中,广大移民群众由原先的“家园难舍,故土难移”的无奈情怀逐渐转换为“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一意为国家”的举动,由固守其土而为举家搬迁,勇敢走出三峡,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安家立业,这实际上是千百年来三峡民众忠烈,劲勇的人文品格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再现,也是古老“质直好义”品格的发扬光大。其次,三峡地区神秘的巫文化,也是三峡民俗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巫文化起源于大溪文化时代,再经过多个世纪的传承和发展,由原先的野蛮,愚昧的迷信,逐步向文明的靠拢。并且巫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神秘的祭祀鬼神信仰,一直也是三峡地区一个显著的特征。再者,巴楚两地的岁时习俗也是三峡民俗文化的一个部分,岁时习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如春节,楚人长幼穿戴整齐,按次序拜贺;端午节,挂菖蒲,戴艾叶;重阳节登高饮酒等,都是三峡民俗文化的瑰宝。最后是葬俗和婚俗。在长江三峡两岸的峭壁上,经常会看到大大小小的悬棺,悬棺葬也是三峡地区特色的葬式,是指将盛有死者的棺木安置在悬崖上的葬俗,悬棺的搁置上岩也一直是人们好奇的话题,有的说其采用的是长绳吊放和倚岩搭架的方法,有的说是借助涨水之机搁置岩上。婚俗方面,古夔州婚俗和土家族婚俗也是独具个性的婚礼习俗。如古夔州的上头开脸,土家族的哭嫁。

当今旅游,游客们不仅追求风景的美感,同时也注重亲身的体验,我们学习三峡地区的风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在现代旅游中融入这种民俗元素,以此来增加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帮助旅游者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美学修养和旅游鉴赏水平,增加旅游者的兴趣和愉悦度。三峡古朴的忠烈民风有利于我们在开发三峡旅游资源中给予游客一定的信赖,其次神奇的巫文化和悬棺葬文化有助于我们在开发三峡旅游产品中注入更多的神秘色彩,以此来吸引游客,最后,婚俗文化有助于我们在开发旅游产品中加入更多的游客体验的成分。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三峡民俗文化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又由于三峡地区民俗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品位知名度高,游客吸引力强,三峡民俗文化旅游必定前景辉煌。

第五篇:民俗文化与旅游

民俗与旅游文化

[日期:2008-03-13] 来源:旅游系作者:旅游 [字体:大 中 小]

(1)教师简介

刘慧,讲师,旅游文化硕士。

(2)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通过对中国各地的民俗和其他相关旅游文化的概述,系统地介绍民俗旅游的概念、种类、基本理论和架构,详细阐述了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的民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旅游文化学的基本原理对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3)预备知识

历史学、地理学、旅游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学习目标

民俗与旅游文化是一门为本科生开设的以中国民俗和中国旅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公共选修课课,它是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各地区的民俗呈现给学生。其目的就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学习和感受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多彩的民俗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5)重点和难点

第二至第八章为本课程的重难点章节。

(6)模拟试卷

本课程为考查课,没有模拟试卷。

(7)题库

本课程为考查课,没有题库。

(8)参考资料

1、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3、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4、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5、吴忠军.中外民俗与礼仪.东北财大出版社,2007.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7、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贾蕙萱,沈仁安.中日民俗的异同和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9、焦宏昌.中外禁忌与礼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0、阿兰〃邓迪斯编,陈建宪,彭海斌译.世界民俗学.上海文艺社,199011、王献中.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书局,1991.12、赵锦元.世界风俗概览.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13、吴忠军.中外民俗.东北财大出版社,200514、崔唯,肖彬.世界民族服饰.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15、覃光广.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8.16、穆子尧.中外传统习俗1001.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17、戴平.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8、王锡龄.中华风情大观.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19、王景海.中华礼仪全书.长春出版社,1991.20、张世满.中外民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1、杨英杰.中外民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22、赵建峡.中外民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23、张世满、王守恩.中外民俗概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4、张世满.旅游与中外民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5、石通扬.塞上江南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6、徐华龙.浦江淞沪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7、徐艺乙.江南水乡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8、石通扬.贺兰山下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9、叶春生.岭南百越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0、刘筱蓉.赣江流域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1、色音.内蒙草原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2、王天津.明珠海南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3、萧放.荆山楚水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4、段友文.汾河两岸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5、云中天.节俗——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36、王军云.中国民居与民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37、云中天.礼仪——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38、鸿宇.堪舆——中国民俗文化,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39、云中天.民居——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40、云中天.相术——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41、李少林.中华寺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42、邱扶东.民俗旅游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43、云中天.服饰——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44、郭泮溪.民间游戏与竞技,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6.45、云中天.禁忌——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46、李少林.中华饮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47、叶大兵.头发与发饰民俗:中国的发文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48、蒯大申,祁红.中国人的民俗世界,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49、(美)邓迪斯 著,户晓辉 编译.民俗解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0、陶犁.民族民俗风情赏析,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51、余志超.细说中国民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52、江帆.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3、徐赣丽.民俗旅游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民族出版社,2006.54、云中天.鬼神——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55、陈建勤.生肖趣谈——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56、河南省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57、中原民俗丛书,海燕出版社,1997.58、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59、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60、刘魁立.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61、李英儒.春节文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62、崔普全、刘国荣、崔逸.大年前后——中国传统节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63、黄诗洁、黄兵.中华传统礼仪,气象出版社,2004.6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65、张岩松.现代交际礼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6、宋兆麟、李露露.中国传统节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67、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68、邓永进.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69、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70、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71、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72、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文物出版社,1991.73、周旗.南阳旅游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74、刘克、许宛春.南阳民俗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75、乌丙安.民间文学概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76、林惠祥.民俗学,商务印书馆,1943.77、陶立瑶.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78、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下载民俗文化旅游监督组5月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俗文化旅游监督组5月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宁民俗文化与旅游(本站推荐)

    南宁民俗文化与旅游 【摘 要】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 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采......

    民俗文化如何应用于旅游5篇

    民俗文化如何应用于旅游在现今社会中,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加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这一休闲娱乐的方式去享受生活或是缓解生存压力。旅游业无疑也......

    论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大全)

    论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以宝山石头城为例08级5班 08068005 王俏摘要: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也是变异文化,它是认识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更是关注现实人生、变迁滞后文化的......

    南京民俗文化旅游研究发展

    #旅游资源#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南京民俗文化旅游优化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李娜,楼嘉军;(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上海200241);摘要: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发......

    挖掘民俗文化 创意乡村旅游

    挖掘民俗文化 创意乡村旅游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专注于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的规划与设计。尤其在乡村旅游规划上积累大量的经验,专家们的工作平台已经从最开始的规划与设计......

    浅谈山东民俗文化与山东旅游发展

    摘要 :通过对民俗文化旅游概念、发展现状的了解,理解山东民俗文化的内涵,重视山东民俗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的效益。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端午节“小长假”即将来临,济南很......

    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浅析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使旅游丰富化。一般来说,旅游业包括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而民俗文化涵盖了每个地区、民族居民的吃、住、行、游、购......

    支教音乐组月总结

    杨下支教音乐组月总结 很荣幸能成为杨下的一员,通过一个多月的支教,贡献出我自己的力量!老师、孩子们将信任的担子交到了我们肩膀上,责任和义务让我明确了自己的信念。作为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