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2010学年《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期末考题
一、说明题(指出下列提问问题的不妥之处,每题2分,共10分)
1、你是不是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2、你什么时候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3、企业改革以后,你觉得你和你的家里人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术能否满足生产的需要?
4、你们班的同学经常“逃课”吗?
5、政府提倡每月有一个“无车日”,你赞成吗?
二、应用题(共60分)
1、某市对服装消费需求调查,通过统计资料得到该市16岁以上居民的年龄、性别构成比例如下,调查样本为800人,根据配额抽样的方法,问对下列项目怎样进行样本分配?
年龄男(%)女(%)总 计(%)
16—25岁961
526—35岁12820
36—45岁181230
46—55负12820
55岁以上9615
总计60401002、某高校有6000人,其中文科学生有3300人,理科学生有2100人,其它学生有600人,现抽取300人为调查样本,按等比例分层抽样方法该如何进行抽样?
3、某单位有3040人,需要160人作为调查样本,问如何按等距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假设第一样本为15,请写出抽样步骤并计算出与第48、92、115及最后一个样本相对应的序号)
三、下列是某调查报告关于使用调查方法的描述,请根据分层抽样方法的要求,谈谈你对该描述的分析和看法,2009─2010学年《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期末考题,调查报告《2009─2010学年《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期末考题》。(共15分)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分层随机抽样问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9份。其中大一的学生454人,大二的学生319人,大三的学生406人,大四的学生150人。来自城市(含城镇)的学生473人,来自农村的学生856人。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恋爱观和婚姻观的各个主要方面,调查资料的原始数据均由计算机保存、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采用Spss12.0系统进行资料处理”。
四、根据题目回答问题.(共15分)
2009年3月到9月,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杨雄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90后女生的综合发展分值比男生高。男生的综合发展、身体状况、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心理健康等都比女生低0。621分、高1。102分、低2。027分、低1。986分、低1。311分、高2。009分,表明90后的男生除了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略高于女生,其它方面都低于女生或与女生持平。
请问在该项调查中,调查者使用的是什么理论分析方法?请简要介绍该方法的内容、类型和运用规则〉
做题的时候不需要再抄题 周四下午上课前的时候必须要交
第二篇: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1.2.3.4.调查课题的类型:理论性课题与应用性课题,自选和委派 选题的重要性:决定调查方向 体现调查水平制约调查过程 影响调查质量 选题的标准:重要性 创造性 可行性 合适性 调查设计的步骤:明确调查目的(描述性,解释性)确定分析单位(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层次谬误)设计抽样方案(确定调查研究抽样对象,抽样设计)制定实施方案(说明调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调查的内容,调查范围 对象 分析单位,调查的理论假设,调查方案,调查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确定调查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
5.抽样一般程序:界定总体,制定抽样框,决定抽样方案,实际抽取样本,评估样本质量
6.抽样方法:概率抽样方法(简单随机,系统,分层,整群,多段PPS 户内)非概率抽样
方法(偶遇,判断,定额,雪球)
7.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总体的规模,估计的把握性与精确性,总体的异质性程度,调查
者拥有的经费人力时间
8.测量的四要素:测量客体,内容,法则,数字和符号
9.测量层次包括:定类测量,定序,定距,定比
10.操作化的方法: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决定一个定义,列出概念的维度,确定发展指标
11.信度的类型: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
12.效度的类型:表面效度,准则,构造
13.问卷的一半结构:封面信(调查者身份,调查内容,调查目的,对调查结果的保密措施)
指导语 问题及答案 编码及其他资料
14.问卷设计的原则: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障碍(主客观)明确与
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调查目的,内容,样本性质,问卷使用方式)
15.问卷设计的步骤:前期探索性工作 设计问卷初稿,试用,修改定稿并印制
16.问题的种类:背景性问题,客观性,主观性,检验性
17.问题的结构:同类集中,先易后难,先次后主,先一半后特殊,先封闭后开放,先客观
后主观
18.问卷设计中常见错误:概念抽象,问题含糊,问题带倾向性,问题提法不妥,问题有多
重含义,问题与答案不协调
19.资料收集方法:自填问卷法(个别发送,集中填答,邮寄调查,网络调查)结构访问法
(当面访问,电话)
20.自填问卷法优点:节省时间经费人力,很好的匿名性,避免某些人为误差缺点:问
卷回收率难以保证,对被调查者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调查质量得不到保证
21.结构性访问优点:调查的回答率较高,调查资料的质量较好,调查对象适用范围广
缺点:调查员与被调查者之间互动影响调查结果,匿名性较差,费用高代价大,对调查员要求高
22.资料收集注意:理解被调查者心理,第一印象,进门和开场白,接触被调查者之前的准
备,提问
23.资料处理:原始资料的审核与复查,资料转换与录入,数据清理(有效范围清理,逻辑
一致性清理,数据质量抽查),统计表与统计图
第三篇: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就是从研究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这部分个体中所得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简言之,就是调查部分以反映整体,这就是抽样调查的基本思想和逻辑。
2、层次谬误:又称区群谬误、生态谬误或体系谬误,指的是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大的集群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小的或非集群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
3、分析单位:一项社会调查中所研究的的对象(注意,并非调查对象,也不是研究内容或研究主题),我们称之为分析单位。
4、样本: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5、抽样框:又称作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候总体中所有元素的名单。
6、统计值:也称样本值,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7、分层抽样含义:又称类型抽样,它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8、整群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调查的样本的方法。
9、抽样单位: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10、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换句话说,信度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或者说这一测量工具是不可信的。
11、效度:也称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12、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说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的同时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13、结构访问法:调查员依据事前设计好的调查问卷,采取口头询问和交谈的方式,向被调查者了解社会情况、收集有关社会现象资料的方法。
14、资料的审核:是资料处理的第一步工作。它是指研究者对调查所收集回的原始资料(主要是问卷)进行初步的审查和核实,校正错填、误填的答案,剔除乱填、空白和严重缺答的废卷。其目的是是的原始资料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从而为后续资料整理录入与统计分析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简答题
1、抽样调查的优点:
(1)抽样调查非常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这也许是最突出的优点(2)抽样调查可以十分迅速的获得资料数据
(3)抽样调查可以比较详细的收集信息,获得的内容丰富的资料(4)抽样调查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5)准确性高
2、选题的标准:
(1)重要性。即是调查课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实际就是调查课题所具有的用途和用处。
(2)创造性。也可称作创新性或独特性,他指的是调查课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3)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调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4)合适性。指的是所选择的调查课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3、抽样的一般程序:
(1)界定总体(2)制定抽样框(3)决定抽样方案(4)实际抽取样本(5)评估样本质量
4、系统抽样的具体步骤:
(1)给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按顺序编上号码,即指定出抽样框;
(2)计算出抽样间距,方法是用总体的规模除以样本的规模。假设总体规模为N,样本规模为n,那么抽样间距K就由下列公式求得:K=N/n;
(3)在最前面的K个元素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元素,记下这个元素的编号(假设所抽取的这个元素的编号为A),它称作随机的起点;
(4)抽样框中,自A开始,每隔K个元素抽取一个元素,即所抽取元素的编号分别为:A,A+K,A+2K,…,A+(n-1)K;
(5)将这n个元素合起来,就构成了该总体的一个样本。
5、操作化的方法:
从大的方面看,操作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界定概念,二是发展指标。界定概念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
(2)决定一个定义
(3)列出概念的维度。
(4)确定发展指标。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下面两种方式来发展概念的指标:①寻找前人和利用前人已有的指标,尤其是对一些测量人格、态度方面的量表,往往经过多次的运用和修改,常常可以成为我们可用的指标。也可适当修改。②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探索性调查,采用实地观察和无结构式访问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的初步工作,尤其是与被调查者中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的交谈,从这些人那里获得符合实际的答案。
6、问题的顺序:
(1)把简单易答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复杂难答的问题放在后面;
(2)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他们紧张或产生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
(3)把被调查者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把他们感到生疏的问题放在后面;
(4)一般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意见、看法方面的问题;
(5)个人背景资料一般在结尾,但有时也可以放在开头;
(6)若开放式问题,则应放在问卷的最后面。
7、结构访问法的优缺点:
优点:调查的回答率高;调查资料的质量较好;调查对象的适用范围广。
缺点:调查员与被调查者间的互动有时会影响到调查的结果;访问调查的匿名性比较差;访问调查的费用高、代价大;对调查员的要求更高。
三、抽样设计
四、计算题
1、根据组距分组资料求平均数、标准差、离散系数平均数:XXXfXf或X nfn(XX)2(XX)2f标准差:S或S
nn离散系数:CVS100% X2、从某校随机抽取300名教师进行调查,得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2岁,标准差为5岁。求在95%的置信水平下,该校全体教师平均年龄的置信区间是多少?
Z(1-0.05)=1.96 42±Z(1-0.05)*(5/17.32)=42±1.96*0.29=42±0.57, 因此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为:41.43—42.57岁
3、从某高校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抽烟的比例为15%,现要求在95%的置信度下,估计全校学生中抽烟比例的置信区间。
4、某厂职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990年时为11年。1995年从该厂抽取100名职工进行调查,得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标准差为2年。问1995年该厂职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1990年相比是否有变化?
建立假设 H0:M=11,H1:M≠11 选择显著性水平a=0.05,由检验表查的Z(0.05/2)=1.96(选其他值的同学也算对)然后各值代入公式得 Z=(12-11)/(2/10)=1/0.2=5 由于Z=5> Z(0.05/2)=1.96,所以拒绝虚无假设,接受研究假设。即从总体上说该厂职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1990年相比有变化。
5、某校去年新生中女生的比例为40%,在今年招收的新生中,随机抽取100名进行调查,发现女生为38人。问今年招收的新生中女生比例是否有所下降?
第四篇: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课后习题1——4
一、什么是抽样调查?为什么实际生活中抽样调查的应用远比普通调查广泛?
答:
抽样调查就是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得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与普通调查相比,抽样调查具有更多的突出优点:1 抽样调查非常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2 抽样调查可以十分迅速地获得资料数据;3 抽样调查可以比较详细的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4 抽样调查的应用十分广泛;5 准确性高。
二、1979 年以来,社会调查方法受到哪两种来源的影响?这二者之间的差别?
答:纵观 30 年来调查方法受到两种不同来源的影响,一种是以毛泽东农村社会调查和国内老一辈社会学所作社会调查为代表的‘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另一种来源则是以现代西方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为代表的‘现代的’社会调查方法。二者之间的差别:1 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式上看,前者往往选取少数几个个案或典型作为调查对象,并且这种选取所依据的也主要是研究者的主观分析和判断;而后者则往往采取从总体中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相当数量的个案构成总体的一个子集作为调查对象,并且这种抽取所依据的也是某种客观的规则或程序,2 从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上看,前者往往采取取结构的自由访问、座谈会等方式,而后者则主要采取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自填式问卷或者结构式访问的方式;3 从调查资料的分析方法上看,前者主要依靠定性的分析方法,而后者则主要依靠定量分析的方法;4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前者所适应的是以封闭性较强、同质性较高、流动性小、变动速度较慢为特征的传统社会,而后者测是以开放性较强、异质性较高等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5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有着不同来源的调查的调查方法类型,则反映着社会学中人文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两种不同的传统、不同背景、不同的基础之间的区别。
三、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并用图示法画出这一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答:选题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分析阶段,总结阶段
四、研究社会的基本方式有哪四种?社会调查这种方式的基本要素包括哪几种?
答:基本方式: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社会调查的基本要素:抽样、问卷、统计分析。第二章节
五、选择一个恰当的调查课题,对于整个社会调查工作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1 决定调查的方向;2 体现调查的水平;3 制约调查的过程;4 影响调查的质量。
六、调查课题的可行性是什么意思?调查课题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创新性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可行性是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调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这三条标准之间存在着某种层次上的联系:重要性是最基本的标准;独特性则是在它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标准;可行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课题选择中的决定性标 准,这三种标准层层深入,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将一个理想的调查课题从最初众多不成熟的想法、思路和课题雏形中,逐渐分离出来。
七、什么是调查课题的明确化?为什么要对调查课题进行明确化的工作?
答:课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调查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将最初比
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调查主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 围或者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对调查课题进行了明确的 界定和清楚的表述,那么这项社会调查的质量和水平,以及整个社会调查过程 的顺利进行,从一开始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第三章节
八、描述性调查关注的焦点是什么?列举两例常见的描述性调查的例子。
答:焦点是通常在于回答总体的各种结构和分布是怎样的,即它回答的主要是人 们的特征、行为或者态度‘是什么’,或者研究的现象的特点、分布以及趋势 ‘怎么样’这样的问题,而不在于回答为什么存在这样的结构或者分布。
例子: 1 当前我国社会中的离婚现象,例 2 美国总统选举的民意测验、针对社会热点 问题的民意调查。
九、试述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二者的特点及其关系。
答:描述性调查在方法上要求做到系统性和全面性。描述性调查可以说是一种对现象的全面的清查和系统的反映;描述性调查所得到的是有关这一现象的整体照片,或者说是一幅缩小了的总体模型。解释性调查旺旺要求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
二者关系:解释性调查在调查方案的设计上,除了与描述性
调查一样,具有系统性和周密性之外,解释性调查在调查方案显得更加严谨,针对性也更强,十、举例说明社会调查中的分析单位、调查对象,并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分析单位:个人、群体、组织、社区。调查对象:个人。
二者关系:分析单位是一项社会调查中所研究的对象; 调查对象则是研究者收集资料时所直接询问的对象;分析单位和研究对象有时可能会有同一种对象承担着。
第四章节
十一、什么是抽样中的随机性?为什么概率抽样的方法能够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 表性?
答:抽样中的随机性就是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同等的被抽中的可能性。之所以能保证,因为它能够很好地按总体内在结构中所蕴涵的各种随机事件的概率来构成样本,使样本成为总体的缩影。
十二、分层抽样与整体抽样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怎样的?二者之间有何异同?什 么情况下应选用分层
抽样、什么情况下则应选用整群抽样?
答:当某个总体是有若干个有着自然界限和区分的子群所组成,同时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很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差异不大时,则适合于分层抽样的方法;反之则特别适合于采取用整体抽样的方法。
十三、如果条件允许,多段抽样中应尽可能扩大哪一级样本的规模?为什么?
答:多段抽样适用于范围大、总体对象多的社会调查,由于它不需要总体的全部名单,各阶段的抽样单位数一般较少,因而抽样比较容易进行。由于每级抽样 时都会产生误差,故这种抽样方法的误差较大,可以相对增加开头阶段的样本数而适当减少最后阶段的样本数来减小误差。
十四、在实际社会调查中,有哪些因素影响到研究者对样本规模的确定?
答:
一般情况下,社会调查中样本规模的确定主要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 总体的规模;2 估计的把握性和精确性要求;3 总体的异质性程度;4 调查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
第五篇: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
一:1.研究社会的方式: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调查研究
文献研究
2.实验研究的优点:实践性、可操作性、可重复、可揭示因果关系
缺点:实验组和参照组的选择难以具有充分代表性、实验过程难以有效控制
伦理困境
3.实地研究的优点:直观性、可靠性、非介入性、直接接触
缺点:表面性和偶然性、受时空限制(微观调查)、观察误差大、耗时长、资料难以量化
4.文献研究的优点:超越时空限制、非介入性(无反应性、不失真)、可重复、费用低、效率高
缺点:纸上得来终觉浅、文献的时代烙印、落后于现实、难以找全
2.社会调查包括三要素:抽样、问卷与统计分析
3.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选题阶段
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分析阶段
总结阶段
选择问题===> 调查设计===> 自填问卷===> 资料整理===> 报告结果
抽取样本
邮寄问卷
单变量分析
变量测量
结构访问
双变量分析
问卷设计
电话访问
多变量分析
第二章
3.选题的标准:1.重要性(意义或价值,值得去做、分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最基本的标准
2.创造性(与众不同、独特)新的标准
3.可行性(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完成调查的主客观条件)决定性标准
4.合适性(这个课题对于研究者是不是最好)更进一步标准
第三章
调查设计的工作主要包括五方面: 1.明确调查目的(描述和解释)
2.确定分析单位(个人、群体、组织、社区)
3.设计抽样方案:抽样对象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所采用的对象或单位。4.设计收集资料的工具与方法 5.制定实施方案
-----描述性调查:关注的焦点通常在于回答总体的各种结构和分布是怎样的,即它回答的主要是人的特征、行为或态度“是什么”或者研究的现象的特点、分布以及趋势怎么样这样的问题,而不在于回答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结构分布。注重描述的准确性和概括性,在方法上要求系统性和全面性
-----解释性调查:目标是回答“为什么”,是解释原因,是说明关系,理论色彩往往更强。要求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分析。
分析单位的分类: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层次谬误
层次谬误:又称为区群谬误、生态谬误或体系错误,指的是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大的集群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一种比较小的或非集群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
第四章 重点
1.抽样的概念:指的是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或者说,抽样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选择或抽取样本的过程。
2.参数值:即总体值,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3.统计值:即样本值,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两者重要区别:参数值确定不变、唯一的、通常是未知的,统计值是变化的,并且是有差别的,一般从样本的统计值来推论总体的参数值。)4抽样的作用:
1.基本作用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实现“由部分认识总体”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2.在社会调查中,抽样主要解决的是调查对象的选取问题,即如何从总体中选取一部分对象作为总体的代表的问题。
5.抽样的类型:P60 6概率抽样的原理:在于抽样概率能够很好地按总体内在结构中所蕴涵的各种随机事件的概率来构成样本,使样本成为总体的缩影。7.抽样分布:是根据概率的原则而成立的理论分布,显示出:从一个总体中不断抽取样本时,各种可能出现的样本统计值的分布情况。
8.抽样的一般程序:界定总体→制定抽样框→决定抽样方案→实际抽取样本→评估样本质量 9.概率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PPS抽样、户内抽样(重点)10.简单随机抽样:将总体内所有个案都编上号码,然后根据等概率的原则,运用随机数表、随机数码或抽签的方式从总体中直接获取样本。
11.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或间隔抽样。它是把总体的元素进行编号排序后,再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元素来组成样本的方法。
12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它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一个优点是在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抽样的精度;另一个优点是非常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的层次的情况,便于对总体中不同的层次或类别进行单独研究,或者进行比较。13.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调查的样本的方法。
14.多段抽样又称为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它是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具体做法是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大群(组),然后再从这几个大群内抽出几个小群,这样一层层抽下来,直至抽到最基本的元素为止。适用于范围大、总体对象多的社会调查。
15.PPS抽样::其原理可以通俗地理解成通过阶段性的(或暂时的)不等概率抽样(按元素
规模的大小)换取最终的、总体的等概率抽样的方法。叫做“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为解决多段抽样中的不等概率问题而设计。做法:在第一阶段们每个群按照规模被给予大小不等的抽取概率(群越大,被抽取的概率越大)。但到了第二阶段,从每个抽中的群中都抽取同样多的元素。正是通过这样两个阶段上的不等概率抽样,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最终具有同样的被抽中的概率。优点:最终抽出的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大。缺点:需要知道每一个群的规模。
16.户内抽样:从所抽出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个成年人,以构成访谈对象的样本。17.非概率抽样方法: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
18.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1.总体的规模 2.估计的把握性与精确性要求 3.总体的异质性程度 4.调查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
19.抽样误差:样本的统计值与总体的参数值之间的误差。主要取决于总体的分布方差和抽样规模。
第五章
测量
1.测量的四个要素:测量客体,测量内容,测量法则,测量所需要的数字和符号。
2.测量层次:分为四种: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
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数学特征是“等于”或“不等于”(或者“属于”或“不属于”)。常见的有人们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特征的测量。
定序测量:不仅可以分类还可以排序,数学特征是大于或小于,不仅具备对称性(即同类与不同类)还具备不对称性。常见的有文化程度、城市规模、社会地位、生活水平等等级排列
定距测量:不仅可以区分类别和等级,也可以确定相互之间的距离和数量差别。常见的例子有测量人的智商和测量自然界中的温度。
定比测量:除了分类、排序以及确定相互之间的距离和数量差别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0点(有实际意义的0点)。常见的对人们的收入、年龄以及某一地区的出生率、性别比等所进行的测量,都是定比层次的测量,测量结果都能进行乘除运算。
3操作化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者说,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是测量社会现象的关键一步。
4.操作化的方法:1.界定概念:1.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
2.决定一个定义
3.列出概念的维度
4.确定发展指标
2.发展指标:1.寻找和利用前人已有的指标,作一定的修改或补充
2.研究者通过探索性调查工作获得符合实际的答案。
5.李克特量表:1.围绕要测量的态度或主题,以赞成或反对的方式写出与之相关的看法或陈述若干条,对每一陈述都给予5个答案:非常同意、同意、无所谓、不同意、很不同意,并分别赋予1、2、3、4、5分
2.先选择一部分对象(不少于20人)进行试测
3.统计每位受测者的每题得分和全部得分
4.计算每一条陈述的分辨力,删除分辨力不高的陈述。
6.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的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7.效度:指的是测量标准或所用的指标能够如实翻译过某一概念真正含义的程度。
第六章 问卷设计 重点
1.问卷的一般结构: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及其他资料 2.阻碍问卷调查的各种因素:1.主观上的障碍(心理上思想上)
2.客观上的障碍(自身能力条件)3.明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1.调查的目的 2.调查的内容
3.样本的性质
4.问卷的使用方式
4.问卷设计的步骤:1.探索性工作 2.设计问卷初稿 3.试用
4.修改定稿并印制
5.题型以及答案的设计:问题的形式:填空式、二项选择式、多项单选式、多项限选式、多项排序式、矩阵式
答案的设计:与所问的问题协调一致、并且使答案具有穷尽性、互斥性。6.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1.语言简单 2.陈述简短 3.问题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 4.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 5.不能用否定形式提问
6.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7.不要直接询问敏感问题
7.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1.概念抽象
2.问题含糊
3.问题带倾向性 4.问题提法不妥 5.问题有多重含义
6.问题与答案不协调
第七章 资料收集
1.P151
图7-1资料收集方法示意图
2.P168调查的回收率=实际完成调查的个案数/计划完成样本总个案数*100%
有效回收率=实际完成调查的有效个案数/计划完成样本总个案数*100% 第九章全部看书 第十二章
P270调查报告的撰写步骤 P274学术性调查报告的结构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