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

时间:2019-05-13 02:2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5年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5年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

第一篇:2005年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

Steven 上传Steven 上传Steven 上传Steven 上传Steven 上传Steven 上传Steven 上传

2005年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

我国已成为世界报纸出版大国,但还远未成为报纸出版强国。2005年,中国报业的发展面临着六大挑战。

挑战一:报业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远未得到充分满足。

挑战二:束缚报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弊端仍未根本革除,报业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挑战三:出版资源紧缺与闲臵矛盾日益突出,报业发展模式尚未完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挑战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报业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挑战五:中心城市报业市场趋于饱和,新的增长空间尚待挖掘。

挑战六:新媒体咄咄逼人,报业面临深刻的战略转型变革。

中国报业的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本报告基于当前我国报业的改革形势和发展态势,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传播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提出未来10年中国报业的八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 报纸出版业的集约化水平将大幅提高

未来10年,以党报集团为扩张基础的8-10家大型骨干综合性报业集团,将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报业市场的战略投资者;以10-20家品牌行业专业报为发展基础的专业性媒体集团,将在所属行业确立领先的专业资讯提供商和增值业务服务商地位。报纸出版资源将进一步向以党报为龙头的综合性报业集团集中,向以具备优质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行业专业报纸为核心的专业性媒体集团集

中。跨地区、跨媒体发展将适时进入实质性阶段,为报业集约化发展创造条件。趋势二 我国报业的第四个增长周期即将到来

在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周期性增长中,以数量扩张为主要增长方式的中心城市都市报,将难以成为第四增长周期的驱动力量。预计2006年起,深化报纸出版体制改革所引发的竞争活力,以及转变增长方式所导致的新的增长空间的大力开发,将成为第四增长周期的两个主要驱动力量。新的增量空间将出现在尚未充分开发的区域次中心城市及一般城市,以及尚未深度发掘的、细分的内容服务领域。面向细分读者市场的定位精准的生活服务和其他资讯类周报,将成为中心城市新的报业增长点。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增长空间将转向区域次中心城市及一般城市。

趋势三 中央级和省级党报将确立高端主流大报的领导地位

未来10年,党报的新闻改革将取得丰硕成果,党报的内容和读者定位将不断趋于精准。中央和省级党报将不断巩固和发展主流大报的舆论领袖权威地位。除中心城市党报外,区域次中心城市和一般地市级党报在未来10年可能面临转型的挑战。

趋势四 都市报的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型

未来10年中,都市报的“碎片化”将成为趋势。在遭遇阅读更便捷、资讯更丰富的新型媒体的竞争之后,在更多的市场调查机构有能力为越来越精明的广告主提供精确的广告投放效益报告之后,目前都市报普遍采用的一应俱全的百货商场式的经营模式,将被内容定位更加精确、更加细分的专卖店式的经营模式所取代。新的技术手段将有助于强势都市报品牌向目标社区或目标人群提

供更为细分的、适应窄众人群需要的综合新闻+定制化资讯的内容产品,并由此恢复广告主的投放信心。

趋势五 行业专业报纸将普遍树立资源中心观

未来10年,行业专业类报纸将放弃传统的媒体中心观,树立资源中心观,通过建构和整合细分行业或专业领域的资源平台,在资源平台上部署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内容产品,成长为行业或专业领域价值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报纸直接收入所占报社收入的比重将逐年下降,而依托信息资源平台的内容增值服务收入将取代传统收入成为这类报纸的主要收入来源。具有广阔前景的内容增值服务可能包括:数据库服务,顾问咨询服务,会展服务,商务代理服务,定制化内容产品服务,人力资源培训服务,等等。

趋势六 “数字报业”战略将改变传统报业形态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技术将重塑报纸出版业形态。数字时代将消除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娱乐业、信息产业、家电制造业的传统行业壁垒,使众多关联产业共同整合在内容产业的旗臶之下。未来三五年内,加快战略转型、向“数字报业”发展将在报纸出版业形成共识。报纸出版单位将将顺应发展潮流,树立“数字报业”战略,加快向数字内容提供商转型,发挥新闻和原创内容优势,占据新兴的内容产业的制高点。

趋势七 职业报人和职业报业经理人群体将加速形成随着我国报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办报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程度也将随之提高,职业报人和职业报业经理人群体将在未来几年内迅速成长,合规的、制度化的激励机制将对他们的职业贡献给与合理回报。有别于其他经济领域,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同时肩负起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将是我国新一代报人和报业经理人的职业特征。

趋势八 海外报业市场将成为新的发展空间

未来10年,海外市场,特别是海外华文市场,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内地报纸出版单位前往开发,海外华文报纸出版市场将出现居领先地位的中国资本背景的报纸出版商,出现在海外华人世界具备一流影响力的报纸,从而改变台湾报纸在海外华文市场占据优势的局面。

2005:中国报业的调整之年

调整是2005年我国报业发展的基本主题,是改革进程的必经阶段。调整是为了更好地投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报业即将迎来1990年以来的第四个增长周期,粗放型发展模式日益显现的深刻危机,表明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已无法成为新一轮增长的驱动力量。

未来3-5年,是传统报业朝着面向未来的新型报业变革的过渡阶段,是中国报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报业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着力解决当发展过程中业已出现的种种制约报业快速发展、妨碍报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国报业应紧紧抓住2005年这一关键的调整期,努力实现六大转变:

● 由依靠投资驱动的资源消耗型增长,向依靠技术驱动的内容创新型增长转变;

● 由不切实际的外部制度模仿,向实事求是、精耕细作的内部制度创新转变;

● 由传统的媒体中心观,向以高度整合的资源平台为核心价值的资源中心观转变;

● 由百货商场式的大而全的传统内容定位策略,向更加精准的、适应不断细分的市场需求的现代定位策略转变;

● 由危及报业增长基础的愈演愈烈的低价竞争,向高水平的内容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变;

● 由以新闻纸为本位的传统纸媒体,向以原创内容和信息增值服务为本位的“数字报业”转变。

经过积极调整实现上述转变,才能有效地消除威胁报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危机,才能奠定中国报业面向未来的坚实的发展基础。

2005年,中国报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第二篇:2008中国报业经营报告

2008-2009中国报业经营报告

对于中国报业而言,2008年可谓“喜忧参半”:所喜者,受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和改革开放30周年等喜庆事件的牵引,报业迎来了百年一遇的发展机遇。所忧者,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劳动法》的实施导致报业经营人力资源成本攀升;新闻纸大幅涨价导致报纸运营原材料成本大增;国际油价走高导致报纸物流成本大增;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日益显著,给报社广告经营带来严峻的压力。回顾2008年的中国报业,以和谐为主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化解经营危机为主题,以变革经营模式为抓手,在险恶的环境中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仍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积极应对新劳动法,扎实构建“和谐型报社”

2008年新修订的《劳动法》正式实施。该法的突出特征是规范企事业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权益加以切实保护。由于国内大多数报社存在不规范用工行为,发行部门将基层发行员视为“临时工”,既未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也未落实其养老保险等社保福利待遇,基层发行员的假日加班费也未能兑现。在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各地报社克难奋进,积极落实新劳动法,掀起建设“和谐报社”热潮。落实新劳动法的核心是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尤其改善报社基层弱势边缘群体的生活福利。2008年起各地报社陆续将临时工转为合同工,不少报社还大幅提升和改善发行员的待遇: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投入巨额资金为基层发行员购买了社保;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发行公司不仅为员工办理了社保,提高了基层发行员待遇,还兑现了发行员节假日加班费,基层发行员平均月薪达到1700元,最高可达3000元„„这些温馨实惠的人文关怀举措提高了基层员工的积极性,营造了“和谐报业”新局面。

二、应对“巨媒体”危机,“微媒体”开创“长尾效应”

长期以来,国内报社致力于生产规模的扩充,行政主导的报纸合并导致一些报社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指标以几何级速度增长,但报社的员工规模、日常支出等亦急剧膨胀,总体经济效益不升反降,出现了所谓“巨媒体综合症”,引发了一系列危机。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报业经营者已不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转而开始重视“恰当的小规模报纸”。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一些大型报社危机重重,但面向县镇发行的社区报纸依旧生机盎然。可见,报纸的规模并未越大经济效益越好,基于窄众传播理念而生的微型报纸,投入小且经营灵活,因而具有更好的经济回报。2008年国内微型报纸获得较快发展:一是县域报纸的活力凸显,取得了骄人业绩。浙江萧山日报社充分发挥“内容提供商”的优势,整合新闻资源和社会客户资源,年经营总收入已达5000万元。随着国内经济的波浪式推进,一些县级城市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其报纸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心城市。未来一段时间内,县域报将是报业经营的“蓝海市场”。二是掀起DM报刊的创办热潮。DM报刊将使新闻和商品信息合二为一,具有针对性强、投递精确、信息攻势猛烈、免费阅读和经营灵活等优势。2008年国内一些

报社创办DM报纸,拓展新的广告市场,如温州日报集团发行有限公司创办的《温州发现》已经初现成效。微型报纸的出现,使得处于广告市场“尾部”的中小型广告市场被重视,报业经营的“长尾效应”将逐步显现。

三、变革经营模式,报纸发行渠道网络对接电子商务

我国正处于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近年来国内电子商务交易额保持了50%至60%的增长速度。随着电子商务发展日趋成熟,跨区域的物流日益重要。但我国物流配送服务业还较为落后,这种情势为传统报纸发行业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即报社通过整合现有报纸发行网络资源,对发行队伍进行改造升级,使得报纸发行渠道网络与电子商务有效融合,将传统的报纸发行实体转型为物流配送企业。顺应电子商务时代的市场需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发行中心对报纸发行网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再造发行终端。过去,发行站多为承租场所,不仅费用连年上涨,而且环境较差,难以适应电子商务配送的需要。从2005年起,杭州日报集团投入数千万元购买了一批临街店铺的产权,并进行了全新装修,设置报纸分发区和商品配送展示区,将发行站改造成营销终端连锁店,使发行站由单一的报纸分发场所转型为复合型的商务终端。二是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发行中心与杭州网、《每日商报》达成三方协议,由杭州网搭建网上商城,《每日商报》负责品牌和广告宣传,发行中心负责商品配送,形成“三位一体”的整合营销网络。三是再造发行队伍。发行中心从发行员队伍中选拔出业务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精干力量组成“星级营销分队”,开展商品的宣传和配送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杭州日报发行网络的改造已经初显成效,目前已经有50多个厂家的200多种产品加入发行配送网络,电子商务配送年经营额超过1000万元。发行中心的发展思路是以绿色农副产品配送为主导,打造“两小时生活服务圈”,从客户打进热线电话订购产品起两小时内将产品免费配送到户。

四、新媒体建设提速,报社网站经营获得突破

受新闻纸涨价和节能减排两大现实因素的影响,报纸的“无纸化革命”再次成为热点。2008年10月28日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将于次年2月停止出版纸质日报,而把注意力转移到网络平台,网络版日报将每日更新。不管报纸的无纸化是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加快报纸的数字化建设已是刻不容缓。虽然国内报纸的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早,但绝大多数报社所属网站长期亏损,陷入“投资巨大、收入微薄”的苦境。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亦有青岛新闻网等极少数几家报社所属网站实现了盈利。青岛新闻网系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网站,它较早进行体制创新,实行独立公司化运营;较早借鉴商业化门户网站运营模式,开展全方位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其经营业务包括新闻、手机短信、互动社区、实用信息、商务应用、报纸广告和户外广告、楼宇电视广告发布等6大板块。据2008年3月日志统计分析,该网平均每天已有70万台电脑登陆访问,注册用户已近200万,仅社区论坛项目,同时在线使用人数即逾4万,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省访问量最高的网站,其经营总额已经接近传统报纸广告,且盈利状况明显优于纸质报纸。青岛新闻网的经营实践表明,传统报纸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打造成一流的商业化网站。

五、汶川地震事件助推,“媒体公民”意识觉醒

近年来在社会越来越强调社会责任的趋势下,“企业公民”的理念得到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用这一新的价值观构建自己的发展体系与战略,规范自己的行为。“企业公民”这一概念蕴含着社会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意味着企业是社会的公民,应承担起对社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我国绝大多数报社实行“企业化管理”,有其合理的经济利益,但更须强调社会责任,它考虑的不但是作为“经济人”要追求利润和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强调作为“社会人”,要承担对社会、公众和自然环境等所有利益相关人的责任,以合理的方式回馈社会。媒体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不但要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而且更要做一个合格的“媒体公民”。汶川地震事件的发生,唤醒和激发了媒体的公民意识。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各地报纸不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报道,发表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而且以高度的责任感参参与系列慈善活动。在三天的国家哀悼日中,各地报社积极相应中央号召,三天内不刊登广告,但报纸版面和内容质量均保持较高水准;在在央视举行的《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募捐晚会上,“媒体军团”的表现得到各界高度赞扬,一些典型的捐款单位分别是:人民日报社1000万元、解放日报集团 655万、深圳报业集团650万、光明日报社 600万、经济日报社600万元、中国日报社 600万、广州日报集团500万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500万、南京日报集团500万等。在汶川特大地震慈善活动中,报社的行为刷新了新中国报业的慈善记录,标志着我国报业“媒体公民”意识的新觉醒。

六、应对成本危机,国内报纸发行进入“新价格时代”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都市类报纸相继进入“彩报”和“厚报”时代,报纸生产成本不断提升,但报纸发行价格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统计显示:中国大陆同类报纸的销售价格是美国的1/7,香港地区的1/8,日本的1/12,以色列的1/30,台湾地区的1/12,比利时的1/33,是全球报纸销售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在部分城市,报纸零售价仅0.2元,甚至出现了“零元发行”和“卖报纸不如买废报”的怪现象,超低发行价格给报业经营带来沉重压力。由于报纸发行市场竞争激烈,加之读者形成了订购“廉价”报纸的惯性,各地报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敢轻言提价。进入2008年后,报纸广告市场低城市报社的共识,提价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个别提价,即某些城市的个别强势报纸率先提价,但同城其他同类报纸并未提价。如2008年1月,《华商报》率先将其零售价提到每份1元,7月《半岛都市报》将零售价提为1元(青岛市区单价0.8元)。由于同城其他报纸不跟随提价,故而个别报纸提价后面临发行量下滑风险。二是同城集体提价,2008年南京、成都、上海、武汉、北京、济南等地报纸达成协议,全城都市类报纸集体提价,大多数都市报单价由原0.5元提至1元,涨幅达50%。经过本轮提价,不少都市类报纸售价已接近成本价,国内都市类报纸告别“超廉价”模式,进入“新价格时代”,这将对报纸的采编、广告和发行等产生重大影响。

七、应对新闻纸价格波动风潮,报业“市场感应力”得到提升

2008年我国新闻纸价格经历了一个罕见的“倒V型”波动曲线。上半年,受国外纸浆提价、原油价格暴涨、人工成本抬升、雨雪冰冻灾害及北京奥运会等因素的影响,新闻纸价格从年初的4850元/吨涨至6月份前后达6100元/吨,到达最高点。进入10月后,随着国际原油价下跌及金融海啸等因素影响,新闻纸价格逐步回归理性,至年底降到5800元/吨。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报社要减少损失,就需要敏锐的市场感应力。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国内外新闻纸价格波动中,并非所有的报社均遭受重创,部分报社还利用这次的新闻纸涨价得到出人意料的收获。如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早在2006年新闻纸价格走低时,有预见性地做出经营决策,签订了连续3年的新闻纸购买合同。在其他报社因为新闻纸涨幅过大而被迫提高发行价格时,该报没有涨价,新闻版面也没有减少,在新闻纸涨价中静收渔翁之利。2008年新闻纸价格波动风潮是对国内报社经营团队市场感应力的一次大考,而具有经营优势的报纸则可以借这个机会顶住涨价压力,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效果,形成新一轮的跑马圈地。可见,报业经营的市场感应能力,就是要求报社运用科学的预测机制,提前决策,趁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还在观望、犹豫之时,先发制人,抓住第一波的市场机会积累发展优势。

八、省地联姻,报业跨地区发展“曲线”推进

在报纸经济属性日益彰显的产业化进程中,报业市场区域越来越与经济区域相重合,而与行政区域重合的离心力日渐增长。尤其是一些资本实力雄厚、产品扩张意识较强的报业集团,出现跨越行政区域而追逐经济区域步伐的跨地区发展现象已是大势所趋。2008年国内报业集团跨地区发展分两个层次推进:一是省内跨地区发展,即报业集团在省内其他城市创办或联办新报纸,新疆经济报系与巴音郭楞州党委联合出版《巴音郭楞日报》。经过几年的运营,报纸面貌焕然一新:版面规模由联办前的对开黑白4版扩为4开32版,发行量由原1万份增加到5万份,广告收入由原300余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由于跨地区扩张停留在一省范围内,加上当地政府的支持,省内跨城市发展相对较容易实现。二是跨省发展,南方日报传媒集团和云南出版集团开展资本合作,联合打造《云南信息报》。《南方都市报》以其品牌优势、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客户优势和管理优势在报社处于大股东地位。改版后的《云南信息报》以“打价值战”为核心诉求,由原对开16版大报改为4开64版小包,报纸售价大幅提高,但发行量和征订量快速上升,取得了初步成效。这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继2003年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办《新京报》之后又一次跨地区的尝试。因跨省发展牵涉到更多的行政利益主体,在操作中难度较大。但从长远看报业集团跨省发展势不可挡。

九、推进报纸“多媒质化”进程,手机报迎来黄金发展期

面对网络、电视等媒介的激烈竞争,报社单纯发行“纸质”报纸已不能适应读者需求,利用电子技术对报纸呈现介质进行全新包装,推进报纸“多媒质化”发展成为必需。手机报最大的优势就是随时随地随身,彻底摆脱了传统纸媒介的时空限制,让读者随时随地挑选和阅读最喜欢的报纸内容。手机报还能高效快捷地实现读者与报社的互动,读者于手尖击键之间就可为报社提供新闻线索。2008年手机报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全国手机报突破300种,全国手机报用户数已超过5000万,北京、广州、杭州、上海等多家手机报发行量超过20万份,取得了初步的经济收益。当然,现阶段手机报大多还停留在手机短信新闻的层面,随着3G业务的启动,手机报的外延将得到扩展,尤其是手机报内容也将突破文字加图片的表现形式,打破信息包含标题、文字、图片的传播方式朝多媒体整合的趋势迈进,包括标题、文字、图片、影像、互动等菜单。依托流媒体的形式,手机报用户不仅可以选择最佳的阅读方式,而且不同媒体的传播效果将形成差异化的冲击力和互动性。另据统计,2008年全国手机用户数超过5.2亿户,手机普及率已达39.9%,因而手机报尚有广阔的挖掘空间。

十、积极落实传媒“走出去”战略,安徽日报集团开展跨洋合作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报业经济实力大增,但报业运营主要局限于国内,报业“走出去”工程极为迫切,却又十分薄弱。2008年经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审批同意,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南非米拉德(MIH)传媒集团联合组建的新安传媒有限公司在合肥正式挂牌成立。新安传媒有限公司为省属大型国有控股文化传媒企业,注册资本2.4亿元,其中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占63%的股权,南非米拉德(MIH)传媒集团占37%的股权,主要经营广告、发行、印刷等业务。南非米拉德(MIH)集团是全球第五大传媒集团,旗下拥有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网络电子媒体和印刷、发行等各类子公司,在包括中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媒体项目。新安传媒公司合作项目是安徽媒体首次引进境外资本项目,也是全国首家经国家批准的党报集团中外合作项目。它是我国报业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一个重要突破,为扩大国内报业经营管理视野,探索中外传媒经营合作模式开辟了新路。

第三篇:《中国报业》杂志

《中国报业》

简介:

是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4629/G2;国际刊号:ISSN1671-0029;邮发代号:82-300;经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中国报业》刊期自2011年起由月刊变更为半月刊(京新出报[2010]848号)。《中国报业》(下)秉承《中国报业》杂志长期以来形成的风格和品位,定位于“报业传媒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以便更好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强学术理论的权威性。《中国报业》(下)主要聚焦报业传媒,文化产业的变革和发展,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行业的发展,重点报道我国报业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交流业界经验,以前瞻性、实用性、创新性为特色,面向传媒、文化单位、各大院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编辑、记者、媒体经营管理和研究人员。主要栏目设有:特别策划、传媒新论、理论探讨、新闻评析、文史论坛、经营管理、产业前沿、经济观察、媒介教育、图书编辑、出版新论、传媒党建、传媒科技等。

投稿须知:作者须提供的材料

请在文章开始部分提供文章摘要(2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本刊提供)。

请在文章结束部分注明作者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邮箱。

请附作者个人简介(包括单位、部门、职务、学历等)。

文章(2P)字符数控制在4000字符以内。

关于稿件的技术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注释)请一律标明在文章末尾。

引文为中文专著,应依次写明[国别]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年份,页码。引文为期刊论文,应依次写明作者:文章名,刊物名称,年份,期数,页码;

引文为中文文集,应依次写明作者:文章名,主编名:文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年份,页码。来稿严格遵循本刊选稿规定和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规范性、可读性相统一的原则,自觉恪守学术信誉,来稿须注明无抄袭、不涉及保密、署名排序无争议等,严格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来稿方式:信箱:qklww163@163.com(注明刊物)责任采编:赵编辑 q q: 523174340快捷咨询:***,更多期刊登陆:163期刊论文网

第四篇: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2014年12月

目录

一、新闻事业概况

二、公共管理体制

三、传统媒体发展

四、新兴媒体发展

五、媒体融合发展

六、队伍构成及权益保护

七、职业道德建设

八、对外交流合作

一、新闻事业概况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闻事业,对新闻事业的发展予以积极支持和扶持。新闻行业组织努力推动新闻队伍建设,提高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和业务素质。新闻媒体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当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公共管理体制逐渐完善,新闻媒体发展环境越来越开放。逐步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媒体管理和服务体系。新闻环境越来越透明,新闻报道越来越及时。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越来越便利。

2.媒体综合实力增长迅速,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报业大国,广播电视产业加快发展转型,媒体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升。新华社逐步建成拥有强大实力、覆盖全球的全媒体机构。新兴媒体成为中国最活跃、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媒体形态。

3.传媒领域改革不断深化,融合发展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国家战略。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指引了明确方向。

4.新闻队伍建设常抓不懈,探索建立职业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新闻界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受到业内外广泛好评。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下大力气净化媒体环境。新闻道德委员会试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逐步建立。

二、公共管理体制

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支持新闻工作依法开展,并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和工作指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进行行政管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监督管理工作。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制定和维护行业标准。新闻单位实行社长(台长)或总编辑负责制,内部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在法制框架下,中国媒体依法享有各种职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媒体管理和服务的主要做法有:

1.坚持依法管理。国家法律是中国新闻工作的行为准则,各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中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许多法律中都有关于新闻工作的规定,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方面还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既规范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又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例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制定《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等。2008年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保障公民、法人依法获取政府信息。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将《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的主要原则和精神以长效法规固定下来,为外国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在华采访提供便利。该条例同1990年公布的条例相比有了重大变化。比如,外国记者来华采访不再必须由中国国内单位接待并陪同,外国记者赴开放地区采访,无需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等。

2.加强行业内部约束。媒体从业人员要遵守新闻职业基本准则,加强行业自律,恪守职业道德。中国建有完善的记者行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如中国记协、地方记协、专业记协等组织体系,新闻行业内部实行自我约束;制定了系统的新闻行业自律规范,如《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手机媒体自律公约》等,对不同领域媒体从业人员提出职业要求。3.加强权威信息发布。中国确立了“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基本原则,完善了相关制度规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相关地方和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允许境内外记者现场采访,对谎报、瞒报、迟报、漏报重要信息的,严肃追究责任。在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中,有关地方和部门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主动发布权威信息。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一个月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邀请20多个部门和机构举行25场新闻发布会,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4场新闻发布会,提供了充足的新闻信息。

4.提高媒体服务水平。中国努力为境内外媒体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在党代会、全国两会、奥运会、世博会、青奥会等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中设立新闻中心,为境内外记者提供采访线索,帮助联系采访对象,提供必要工作设备,提供生活便利。党的十八大新闻中心,共接待境内外记者2700多名,包括1700余名境外记者,为记者免费提供公共广播电视信号和新闻图片,提供从驻地到人民大会堂的摆渡车,组织记者到周边地区采访等。中国记协定期举办“新闻茶座”、“记者沙龙”等活动,邀请中国知名专家学者和官员,围绕国际热点问题和涉华议题,与境内外记者现场交流,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5.支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媒体记者有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责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倡导并支持新闻媒体“依法监督、科学监督、建设性监督”,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支持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自1994年创办以来,选择群众关心的话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发展与进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年来广受观众关注和喜爱。众多报纸、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媒体开设“曝光台”栏目,及时反映群众诉求,帮助解决群众关注的问题,凝聚社会正能量,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三、传统媒体发展

(一)报纸出版业发展情况

中国的报纸出版业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推动产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改革、发展、管理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历史性变化。1.中国是世界报业大国。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8月《二〇一三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统计,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共出版报纸1915种,总印数482.4亿份,总印张2097.8亿印张,定价总金额440.36亿元人民币。2013年,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76.7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87.7亿元。2.报纸种类齐全,报业结构较为合理。中国报纸出版业经过近年来的宏观调控及综合治理,结构不断优化,布局趋于合理,逐步形成以党报为龙头,区域性城市类报纸、生活服务类报纸、行业报、读者对象类报纸、文摘报等各门类报纸共同发展的格局,能充分满足读者多层次的阅读需求。在目前出版的1915种报纸中,党报约400余种,约占报纸总数的20%;区域性城市类报纸近300种,约占报纸总数的15%;行业专业类、读者对象类报纸共700余种,约占报纸总数的40%;生活服务类报纸200余种,约占报纸总数的12%。

3.日报出版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发行总量最大的报业市场。近10年来,世界报业与新闻出版者协会(WAN-IFRA)公布的全球发行量最大的100家报纸排行榜中,中国内地已有20余种,约占“百强”的四分之一。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8月公布的统计数据,2013,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平均期发行量314.32万份,《参考消息》平均期发行量288.47万份。

4.报业经营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报业多种经营日趋活跃,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出现,逐步形成以广告和发行经营为主,会展、培训、行业顾问、信息定制等多种经营方式相互补充的经营模式。一些报社还成立了各类子公司,以多种方式实现上市融资,开创了传媒融资的新渠道。

5.加强报纸集团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报业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10家报业集团的总体经济规模居于前列。6.积极推动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中国政府推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第一批拟转制为企业的3388种非时政类报刊中,已有3271种完成了改革任务。中国还积极推动已转企并符合上市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尽快上市。在内地上市的出版传媒企业中,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九州阳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公司涉及书报刊等业务。7.积极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全国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68亿元,建成60多万家农家书屋,所有的书屋均配备各类图书、报纸、期刊,供农村及民族地区群众免费阅读。

(二)广播电视业发展情况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加快转型,事业建设加快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绩。1.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公信力明显增强。2013年,全国电视观众对新闻类节目的喜爱率高达74.77%,比2012年增长8.59%,新闻类节目首次超越电视剧,成为中国观众最喜爱的节目。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收视份额达到3.07%,比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增长65%。“最美系列”、“倾听系列”报道以及“中国梦”主题报道,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可亲可敬、励志陶情,创新和丰富了典型报道的实践和理论。2013年广播电视制作公益广告3万余条,累计播出近1000万次,总长超过600万分钟。一些公益广告运用故事化表达,增强感染力,有力传播了正能量。

2.节目创新创优取得重要突破,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成果初显。2013年,全国生产制作广播节目总量为739.12万小时,同比增长2.82%,增幅较上一年有所降低;全国生产制作电视节目总量为339.78万小时,同比下降1.12%,但优秀节目和原创节目大幅增强,公益、文化、原创三大趋势逐渐显现。广播电视节目发展正逐渐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超级演说家》等一批类型多样、形态各异的优秀文化节目涌现出来。综艺类节目总量减少,总体品质明显提升。《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等一批大片级综艺节目持续火爆,以专业品质赢得了大众市场,综艺节目水准和品牌效应大幅度提升。中国节目模式市场雏形形成,一批中国原创电视节目走出国门,进入欧美,跻身全球优秀电视节目行列,成为文化走出去的新生力量。全国各级广播电视台拿出专项资金,设置节目研发部门,创新创优开始常态化、制度化。3.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加快升级。2013年,全国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向数字化、网络化、交互化、融合化加快演进,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的传输覆盖体系。到2013年年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79%和98.42%,同比增长0.28和0.22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设播出机构2568座,包括电台153座、电视台166座、教育电视台42座、广播电视台2207座(其中含县级广播电视台1996座)。上述播出机构共开办4199套节目,其中广播节目2863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65种语言对外广播不计在内)、电视节目1336套。

4.广播影视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13年年底,中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29亿户,入户率达到54.14%,数字电视用户1.72亿户,占有线广播电视用户的74.95%,付费数字电视用户3498.41万户,占数字电视用户的20.39%,双向覆盖近9500万户,开通双向业务用户超过2457万户。高清电视、3D电视成为数字电视用户的标准配置,地面电视数字化加快推进,300多个城市已完成地面数字电视发射验收工作,卫星电视用户全部数字化,户户通用户达1310万,村村通用户达1909万。广播电视制播数字化取得新进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面实现数字化,省级台、地市台、县级台的数字化率分别超过90%、70%和50%。各级电视台大力推进高清制播能力建设,截至2013年底,中央、省、地市三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经批准共开办高清电视频道50个,其中高标清同播频道44个,新增高清开路频道2个,高清付费频道4个,全国范围内高清节目播出规模扩大。电影高新技术应用全面推开,数字化程度领先全球。农村电影全部实现数字化放映,城市电影放映基本实现数字化,影片卫星传输系统加快建设。

5.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加快升级。全国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整体提升。2013年,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等一系列惠民工程深入扎实推进。12个省区市已提前完成“十二五”村村通建设任务,8个省区基本实现户户通。全国农村广播电视正处在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由看得上听得上向看得好听得好、由覆盖网络建设向服务网络建设升级的关键阶段。部分省区市结合当地需求,在“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基础上,实施“村村响”、“渔船通”、“广电低保”等项目,使广播电视覆盖到所有用户。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伴随国家城镇化战略进入新阶段,许多地区由流动放映向定点放映、由室外放映向室内放映、由服务农村居民到服务农村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升级。

6.广播电视产业增幅收窄,进入转型提质的关键阶段。2013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达到3734.88亿元,创收收入3242.77亿元,同比增长15.67%。广告收入在全国广播电视创收中处于龙头地位,2013年达到1387.01亿元,同比增长9.19%。有线网络收入754.91亿元,同比增长14.21%,全国每个用户月平均收入(ARPU值)27.5元,比上年增长7.3%,扣除CPI因素,增长4.7%。

(三)通讯社发展情况

中国有两家通讯社,新华通讯社和中国新闻社。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是涵盖各种媒体类型的全媒体机构。在全国除台湾以外的各省区市均设有分社,在台湾派有驻点记者,在一些重点大中城市设有支社或记者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设有分支机构,在境外设有180多个分支机构,建立了比较健全、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形成了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日文8种文字,向世界各类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和经济信息产品。

近年来,新华社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加快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初步建成融通讯社业务、报刊业务、电视业务、网络业务、金融信息业务、新媒体业务和多媒体数据库业务等为一体的全媒体机构,走出了一条以事业体制为主导,以五大公司和其他社属企业、社办报刊为市场主体,与市场经济成功对接、多元运营体制并存的事业发展新路子,在国际传媒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正阔步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和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加速迈进。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

四、新兴媒体发展

在中国,互联网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领域。互联网的新闻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人们及时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

新兴媒体是继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媒体。作为传播技术进步的产物,新兴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传播符号和手段的有机结合,以其巨大的信息负载能力、数字化技术、超时空传播、易复制易检索、互动性强等优势成为媒介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成为中国最活跃、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媒体形态。

(一)中国新兴媒体的发展历程

自1994年4月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新兴媒体经历了从萌芽到高速发展再进入稳定增长的历史阶段。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首开先河,拉开中国报刊电子化序幕。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上网,标志着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在网络传播领域开始迈步。1997年,中国新闻媒体形成第一个上网高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开始建设自己的网站,推动新闻信息上网传播,网易、四通利方(新浪前身)和搜狐等商业网站开始创建。1999年以来,中国网民规模迅速膨胀,商业网站不断在海外上市,进一步带动了中国新兴媒体热潮。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应用深度和广度快速扩张、信息传播形态更为多样,新兴媒体在发展中逐步走向规范,新闻传播特性日益突出。2004年7月,中国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问世。2007年以来,中国新兴媒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受众群体不断扩大,网民上网浏览新闻、发表评论成为一种普遍习惯,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应用发展迅猛。近两年,移动新闻客户端快速崛起,逐渐成为用户从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的主流方式。艾媒咨询2014年3月3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达到3.44亿,手机新闻客户端在手机网民中渗透率达到60.4%。

经过2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电子版,到网络版、门户网站,再到新闻客户端、微博客、即时通信工具、自媒体写作平台等的中国新兴媒体,正经历逐步专业化、媒体化和互联网化的发展过程。无论是网民的人数、技术的应用、新闻的发布,还是对社会的影响、对产业的参与,都全面接近甚至部分赶超世界水平,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媒体民族品牌。

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中国新兴媒体应用移动化趋势明显,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越传统PC上网比例,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在中国网民各类网络应用中,网络新闻用户比例接近80%,网络新闻受众超过5亿。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中国知名网站,每天刊载的新闻信息在1万条以上,每天的页面访问量过亿,甚至达到十几亿。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新兴媒体的基本构成

当今中国,几乎所有传统媒体和新闻机构都利用自身资源、品牌优势开展网络新闻传播,满足人们的信息消费需求,已形成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一批综合新闻信息服务网站,不仅扩大了权威新闻信息传播的广度,而且为传统媒体自身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4年6月30日至7月6日,新闻网站日均覆盖人数达4473.8万人,有效浏览时间达2205万小时。人民网作为人民日报社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于2012年4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第一家在中国A股上市的新闻网站以及第一家在中国A股整体上市的媒体企业。

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新应用新服务发展势头良好,受到广泛欢迎,使中国新兴媒体的发展充满活力。微博客、微信等成为使用人数最多、传播力最强的新媒体形态,以移动化、便捷化、及时化的传播方式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阅读需求。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75亿,中国微博客账号为12亿左右,网民使用率为43.6%。其中,手机微博客用户数为1.89亿,使用率为35.8%。截至2014年7月底,移动即时通信工具用户账号总数突破10亿,其中微信用户账号突破8亿,最新月活跃用户接近4.38亿,已经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超过20种语言版本。在微信平台上,已开通的公众账号超过580万个。中国新兴媒体正快速向移动化发展,加速与社会融合。由新兴媒体发展而产生的微政务、微电影、微视频构成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微时代景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闻网站相继推出手机报、手机电视以及适合各种移动终端的应用客户端,形成了全媒体的立体化传播格局。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公众新闻接触新入口。

(三)中国新兴媒体的总体状况与评价

最近几年,中国正从新兴媒体大国迈步走向新兴媒体强国。在全球新兴媒体快速普及和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中,中国新兴媒体在发展方式、文化特质等方面越发彰显民族品格和中国特色。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大数据、云计算等已经广泛运用于新兴媒体中。

多元多样的新兴媒体正以优质的信息内容、丰富的表现形式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从中获取新闻资讯。每个网民都不再仅仅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成为发布者、传播者。很多热点新闻都来自网民发布的几张图片或几条微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推动新兴媒体报道更加精彩纷呈,可穿戴设备等终端的不断普及,推动网民更加便捷地运用新兴媒体。

新兴媒体不仅在满足人们不同信息消费需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也日益成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新兴媒体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与新兴媒体相关的产业被列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型战略性产业之一。据《2014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统计,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体规模达8902.4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移动互联网对传媒产业增长贡献率达30.3%。

新兴媒体为中国政府和民众沟通交流搭建了新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通过新兴媒体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鼓励、大力推动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开设政府网站和政务微博。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网等4家网站经过认证的政务微博账号共有258737个,政务微信公众账号总数超过6000个。网络问政、网络助政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网络发言人、网络新闻发布会等政治创新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兴媒体就政府工作表达意见建议,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

新兴媒体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汇聚正能量,共筑中国梦。近年来,“最美妈妈”、“最美教师”等一个个“最美”人物在新兴媒体传播放大,在全社会激荡起一股向美向善向上的强大正能量。2014年中国农历春节期间,多家网站联合发起“2014春节回家顺风车”公益活动,有10万人获得帮助踏上了温暖的回家路。

新兴媒体给中国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使人们更为便捷地获取医疗、教育、娱乐、休闲、商务等信息,也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丰富知识;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交流沟通,密切相互间的关系。

(四)中国新兴媒体法律法规、基本政策与实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媒体取得蓬勃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同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依照法律管理新兴媒体。这方面有关的中国法律是公开透明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秩序,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促进新兴媒体繁荣发展。1994年以来,中国颁布了一系列涉及信息传播规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主要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努力让新兴媒体的管理、运用、服务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按照这些法律法规,中国依法保护网上言论自由,保护网上知识产权,禁止利用互联网散布违法信息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网络新闻传播事业,先后制定了一批利好政策,投入大量资金构建新兴媒体的基础设施,积极引入和研发新兴媒体技术,始终致力于营造健康有序的新兴媒体发展环境,构建更加开放、安全、可信,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中国新兴媒体。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新闻、跟帖评论、博客、社交网络、视频分享等各种网络应用都在中国迅速发展,满足人们的新闻信息需求和交流沟通意愿。网民踊跃参与网上信息传播、参与网上内容创造,大大丰富了互联网上信息内容。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新兴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人们通过互联网反映的问题,要求各级政府及时调查解决,并向公众反馈处理结果。目前,中国97%以上的中央政府部门、100%的省级政府和98%以上的地市级政府部门开通了政府门户网站,为了解民意、服务群众发挥重要作用。

(五)中国网络信息自由与信息安全

新兴媒体使中国公民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中国网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言论。网上交流、网上言论活跃,已成为今天中国新兴媒体发展的一大特点,新闻评论、论坛帖文、博客文章数量之巨大,在世界各国都是难以想象的。中国的网站十分注重为网民提供发表言论的服务,约80%的网站提供电子公告服务。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有上百万个论坛,4.44亿个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2.75亿个微博客用户。根据对中国最有影响的10家网站的统计,网民每天发表的论坛帖文和新闻评论达300多万条。

新兴媒体为人们交换看法、切磋互动提供了便捷渠道,但不时出现的虚假新闻、淫秽色情信息、个人隐私泄露等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对网络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共利益带来危害。要充分释放信息自由流动的红利,就必须消除信息安全的隐患,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基本共识。信息自由流动和安全流动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不可偏执一端。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信息流动就容易失序,新兴媒体的科学发展和有效利用就难以实现。中国对新兴媒体发展秉持自由流动与安全流动相统一的原则,依法保障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基本权利,中国网民的网上言论表达空间空前广泛,极大促进了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不损害国家、社会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律义务。

中国政府一贯注重维护网络安全,为新兴媒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对违法有害信息,依法予以遏制、阻断和清理。近年来,中国政府持续开展以打击网上淫秽色情信息为目的的“净网行动”和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为目的的“剑网行动”,净化网络空间内容。中国政府重视对网站的安全防护,积极开展专项行动防范治理黑客地下产业链。

五、媒体融合发展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意见》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意见》的出台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指引明确方向,对媒体领域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新兴媒体裂变式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传统媒体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在这种形势下,传统媒体要赢得生存空间,就必须积极适应媒体格局的变化,加快推进媒体融合。

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进展顺利、态势良好。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上线短短八个月,粉丝量突破千万。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两个月下载量超过500万。新华社开通新媒体专线,构建个性化、定制化的新华通集成服务平台,推出多个媒体融合重大集成产品;“新华社发布”党政企总客户端上线并快速发展;开办“我报道”、“新华国际”等客户端近50种,全面覆盖主流移动终端应用市场;开通“新华社法人微博发布厅”,粉丝数突破2260万;“中国网事”和“新华视点”系列微博粉丝数分别超过700万和1700万;手机媒体产品达100余种,用户超过2.3亿。中国视听新媒体产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成为视听传媒产业主力军,其与传统广播影视的融合,深刻改变着视听传媒的发展格局。各级网络广播电视台在促进台网融合、占据新兴舆论阵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网络电视台以重点产品为抓手,发力构建覆盖多屏的新媒体传播体系,央视网月度独立访问用户数突破5亿,“央视影音”客户端下载量突破3.3亿。央广新媒体推出《倾听中南海》、《央广快新闻》等移动客户端。湖南卫视2014年4月启动独播战略,“芒果TV”视频网站点击量实现了从百万级到数千万级的飞跃。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针对母婴市场、老年群体等不同需求,面向市场打造新型传播产品,受到广泛关注和支持。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28亿,网络视频使用率为69.3%,同比增长15.2%和3.4%。2013年,中国在线视频市场规模达128.1亿元,同比增长41.9%。

六、队伍构成及权益保护

中国大陆新闻单位的采编、广告、发行、经营、新媒体及行政服务等人员总数约有100万名,其中报纸出版单位26.31万人,期刊出版单位约10.91万余人,广电及其他新闻单位从业人员60余万人。在新闻从业人员中,符合领取新闻记者证条件的采编人员共有25.8万余人,其中报纸出版单位记者10万余人,期刊出版单位记者7000余人,通讯社记者3000余人,广播电台及电视台记者14.5万人,新闻电影制片厂记者近400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记者700余人。在新闻从业人员中,中央新闻单位共有持新闻记者证采编人员2.6万余人;地方新闻单位共有持证采编人员22.8万余人,其中超过1万人的省份有江苏、河南、广东、山东、浙江、四川等。

从性别比例看,中国新闻记者男女性别比例基本持平,男性144,087人,占55.87%;女性113,791人,占44.13%。从学历看,中国新闻记者群体拥有较高学历,大专学历68,613人,占26.61%;本科学历169,328人,占65.66%;硕士18,318人,占7.10%;博士728人,占0.28%;其他学历881人,占0.34%。从年龄结构看,老中青搭配比较合理,中青年记者占了绝大多数,30岁以下的39,928人,占15.48%;30至40岁的100,357人,占38.92%;40至50岁的81,734人,占31.69%;50岁以上35,859人,占13.91%。

中国记协高度重视新闻工作者权益保护工作,采取多项措施保护新闻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1.受理维权投诉。建立投诉登记专人负责制度,公布投诉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受理全国新闻工作者的维权投诉。对于侵犯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的突发事件,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对影响重大的事件直接出面协调,一般情况委托地方记协、专业记协办理,通常采取调查了解、声援、慰问、要求赔偿道歉、督促依法惩处肇事者等方式。2012年受理新闻工作者维权投诉30件次,办结率80%。2013年接受电话、信件、来访100余件次,办结率90%。2013年,海南省《南岛晚报》记者杨琼文因发表批评报道《万宁某小学校长给钱让幼女陪睡》被逼辞职,中国记协介入协调,最终促使报社对其重新聘用。

2.设立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为保障新闻工作者依法进行采访报道,中国记协自2012年开始筹备设立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研究起草《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实施办法》、《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接受社会捐助办法》,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记协应急启动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慰问受伤记者,实施经济援助7万元。2014年1月3日正式颁布《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实施办法》。

3.颁布《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授予办法》。2013年7月19日,中国记协颁布《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授予办法》,对在新闻采编岗位做出突出贡献的新闻工作者授予荣誉称号。为因公殉职的中央电视台记者翟树岩、海口广播电视台记者邱航亮举行追授仪式。4.研究制定《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工作者应急援助办法》。2013年,中国记协召开抗震救灾记者座谈会、余姚水灾报道座谈会,将及时介入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提供应急援助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工作者应急援助办法》正在抓紧起草。

七、职业道德建设

近年来,新闻战线采取多项措施,规范行业行为,治理突出问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倡导恪守“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真实,改进新闻报道作风文风,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办网,积极履行媒体社会责任”的职业道德,探索建立行业自律长效机制。

1.广泛持久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从2003年至今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2011年,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2011年8月起,在新闻界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推动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提高新闻队伍能力素养,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水平。“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各地记者热情参与,上高原、下矿井、进农村、入社区,走进了以前少有记者关注的地方,与最普通的群众、最平凡的人物面对面交流。记者们推出了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作品。中央电视台《新疆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通过跟拍新疆贫困地区孩子一路翻山涉险求学的艰辛,引起社会各界对贫困地区的关注。媒体关于西部山区中小学生午餐难的报道,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中国政府拨款160亿元、地方政府配套安排数百亿元专项资金,实施西部学生营养午餐计划。《浙江日报》“佳友民情直通车”专栏记者深入丽水、台州、温州等地,帮果农卖水果、帮村民解决饮水工程选址问题,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2.进一步加大整治突出问题的力度。针对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新闻敲诈、虚假报道等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2014年3月开始的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查处和通报了一批新闻敲诈和假新闻频发、社会影响恶劣的媒体、非法网络公关公司和从业人员。中国特产报社记者利用新闻采访谋取非法利益被查实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吊销该报出版许可证,吊销涉案记者新闻记者证。中国经济时报社驻河南记者站记者,多次借采访报道之名谋取不正当利益,被终审判处有期徒刑6年6个月,该报河南记者站被撤销。

3.进一步完善职业道德规范。2009年11月27日,中国记协公布了最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这是准则自1991年通过后第三次修订,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重大调整:一是首次写入“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和服务对象”;二是深入阐述“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三是详细规定“新闻真实性原则”;四是丰富拓展“发扬优良传统”。新版《准则》已经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的重要遵循,是一份指导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4.试点建立新闻道德委员会。新闻道德委员会是新形势下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队伍建设的创新之举,是依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四管齐下、综合治理的新平台,是解决新闻界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新闻战线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举措。2013年,在河北、上海、浙江、山东、湖北五个省市试点建立新闻道德委员会。2014年4月底开始,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新增试点14个,包括13个省区市新闻道德委员会和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新闻道德委员会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新闻行业监督作用。各试点省区市和单位按照“举报查处为重点,惩治引导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在接受社会举报、开展新闻评议、通报查处案件、推选正面典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加强行业自律、接受社会监督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5.开展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试点工作。从2014年起,为推动新闻媒体更加自觉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探索建立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推动媒体每年定期公开发布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报告,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首批11家试点媒体包括《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等5家中央新闻媒体和新闻网站,《河北日报》、《解放日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台、浙江卫视、《齐鲁晚报》等6家地方新闻媒体。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前,经由中国记协和地方新闻道德委员会评议,并提交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核实相关内容。2014年6月9日,11家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全文在中国记协网统一发布,获得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八、对外交流合作

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记者组织和新闻媒体积极与世界各国新闻界开展真诚、友好、平等、共赢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中外新闻界的联系和沟通,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有关政府部门通过举办媒体对话或论坛、参加国际会议或活动、开展境外新闻人员专业培训等方式,推动媒体开展国际合作。中国广播电视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主管部门和主流广电机构签订了100多个合作协议,在新闻交换、节目制作和技术合作方面取得了务实有效的成果。中国政府多次派代表参加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互联网名称和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大会、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ABU)大会、亚太广播发展机构(AIBD)大会、国际电联(ITU)等重要国际或区域性会议,并成功搭建了中非媒体合作论坛、中阿广播电视合作论坛、中德媒体对话、中韩媒体高层对话、中日媒体人士对话、中美互联网论坛、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中韩互联网圆桌会议、新兴国家互联网圆桌会议、中国与东盟10+1新闻部长对话、中俄媒体合作分委会等国际交流平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广播电视专业人员培训力度,为100多个周边、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广电主管部门和电台电视台编辑记者共1500多人提供了培训。中国记协作为中国新闻界的代表,通过组织互访交流、举办论坛研讨会、参加国际会议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媒体交流、搭建合作平台。中国记协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记者组织开展新闻交流活动,与其中60多个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关系,通过定期派团互访,增进了中外新闻界的了解与友谊。2013年,中国记协共接待美国、俄罗斯、日本等21个国家25个团组179人来华访问和采访;组派21个中国新闻代表团166人出访美国、俄罗斯、德国等34个国家;组团出席韩国“2013世界记者大会”,参加伊斯坦布尔“世界媒体论坛”,参加亚非媒体联盟成立大会。中国记协与日本新闻协会、韩国报纸广播编辑者协会联合举办中日韩新闻研讨会,目前已经举办四届。1992年以来,中国记协共组织84个大陆团组997人次赴台湾进行新闻交流或采访。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以来,中国记协共接待台湾新闻界来大陆参访85个团组1368人次。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已举办十三届,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已举办十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已举办十九届。2013年,中华广播影视交流协会接待了埃塞俄比亚、朝鲜等来访团组以及黎巴嫩、加蓬、刚果(金)、印度等国摄制组。

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东盟与中日韩媒体合作研讨会,环球时报社与德国罗伯特·博世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德媒体论坛,环球时报社公益基金会与法国戴高乐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法媒体论坛等多个项目成为中国媒体与外国媒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新华社发起并成功承办世界媒体峰会及主席团会议,颁布《世界媒体峰会章程》,设立“世界媒体峰会全球新闻奖”;与18家联合国所属机构建立高层往来关系,与9家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联合举办“关注儿童”、“关注粮食安全”等一系列全球性公益活动。中央电视台与“亚视”、香港电台深化合作关系;与澳门澳广视开展了节目葡语、粤语化合作;与台湾中天电视台联合,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两岸知识大赛。四川广播电视台与香港特区政府合作开办广播专题节目《精彩香港》。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自2001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六届。

第五篇:中国消费品市场发展报告(模版)

中国消费品市场发展报告(2005--2006)

——消费品市场将呈现八大趋势

商务部网站

为全面分析和总结2005年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和问题,展望2006年发展环境和趋势,近日,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组织编写了《中国消费品市场发展报告(2005--2006年)》,旨在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提供宏观调控和管理决策依据,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更为充分的信息和服务。

报告认为,2005年是“十五”最后一年,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消费升级趋势更加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十五”时期,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作用下,国内市场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持续加快。2000-2005年,全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11.1%,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

1.6个百分点。2005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77亿元,比“九五”末期增长7成多,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增速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高于gdp2.1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5000元,达到5153元,比2000年增长6成多。其中,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与城市的增速差距,由2004年的4.0个百分点,缩小到2005年的2.1个百分点。在国家宏观调控作用下,2005年国内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部分消费品供大于求的状况有所缓解,物价涨幅总体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涨幅低于上年2.1个百分点。消费结构继续升级,汽车、住房、餐饮、旅游等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品牌和服务消费发展迅速,全国各区域消费品市场呈现均衡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报告指出,在2005年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高度关注。一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亟待提高,二是部分地区农村市场基础薄弱,秩序混乱,三是突发性公共事件等影响市场稳定的因素增多,四是居民消费意愿持续减弱,储蓄倾向增强,不利于消费的扩大,五是部分消费品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压力逐渐显现;六是商品周转慢,物流成本高,流通效率偏低等。

报告认为,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总体看,消费品市场发展面临较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一是国家继续实施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国民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仍然较强,为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国家进一步重视扩大消费的作用,经济工作的重点将突出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三是居民收入水平将随着经济增长而稳步提高,特别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有望保持快速增长,消费能力继续提高;四是国家进一步重视流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流通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将逐步显现,为完善消费设施、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开拓农村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是随着国家对市场秩序整顿和监管力度的加大,商品质量特别是食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有利于居民消费信心的提升;六是世界经济发展仍处于平稳增长周期,国际需求旺盛,原油等原材料价格呈稳中下降趋势,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平衡。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2005年以来,粮食价格持续走低,而农资价位仍然较高,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二是在消费品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多数行业产能继续快速增加,国内市场供求压力加大;三是住房、汽车带动消费升级的力度有所趋弱,将对家电、纺织品、装潢材料、家具、五金电料等商品市场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四是突发性公共事件,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增多,影响市场的稳定;五是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市场蕴藏的风险增大。

报告根据消费品市场面临的国内外有利和不利因素,预测2006年消费品市场运行将呈现以下八大趋势:

一是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发展的态势。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消费规模持续扩大,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7.5万亿元,增长13%左右。

二是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会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改善和供给结构的调整,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将继续好转。调查显示,2006年上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比重同比上升1.5百分点。

三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继续提速。2006年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市场流通设施和环境将逐步改善,农村消费有望快速增长。预计2006年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达到11.5%以上,与城市的差距会进一步缩小。

四是餐饮业将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餐饮业仍将是消费品市场增长的一大亮点,预计全年餐饮业营业额将突破1万亿元,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五是不同区域消费品市场发展协调性增强。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消费将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各省区消费品市场增长差距进一步减小,中、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继续上升。

六是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衣着类比重继续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等比重持续增加,城市居民开始向舒适享受型消费发展,农村居民将加速向温饱小康型消费发展。

七是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品牌、绿色消费成为时尚。2006年除汽车、住房、通信等继续热销外,餐饮、旅游、健身、教育、文化、节假日传统特色产品和服务等将快速增长,居民消费向品牌化、环保化、个性化、时尚化方向发展。

八是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将以稳为主,但受价格改革等因素影响,价格总水平略有上升,预计在2%-3%之间。

下载2005年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5年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13~2014)全文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13~2014)全文 2013年,在国民经济趋稳向好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坚持贯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抓住机遇,稳中求变,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一、总体运行趋稳向好 (一)社......

    2008中国粮食发展报告

    目 录 2007年中国粮食发展概述 1 第一部分 粮食生产 一、2007年粮食生产特点及启示 8二、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成本分析 12 三、2007年国家扶持粮食发展政策 15 四、2008年粮食......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2-08-07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 国家人口计生委于近日发布《中......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内容概要 时间:2011-10-13 来源: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利用2010年国家人口计生委106个城市流动人口动......

    中国电力行业2015年度发展报告

    中国电力行业2015年度发展报告 2015年,电力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战略方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着力践行能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作者: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2年第01期 —《中国文化蓝皮书—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出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80后新生代流动人口过半中新网9月10日电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今日介绍,新生代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在20岁之前就已经外出的比例......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综述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王辉耀200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3.9万人。2011年,这一数字增至33.97万人,增长了近8倍。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