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叙事的纯化、物化和新闻化
叙事的纯化、物化和新闻化
——谈“正面报告文学”创作的突出问题
丁晓原
2013-3-19 5:43:07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19日 14 版)编者按 以文学的方式,直接对当下的现实生活发声,迅疾地向时代和读者报告,是报告文学文体的特殊性所在。面对新的形势特别是媒介环境的剧变,当下的部分报告文学创作有些力不从心,步入误区,损伤了报告文学整体性的声誉。本版自今日起开辟“问诊报告文学创作”栏目,对报告文学创作的“短板”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求报告文学走上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敬请关注。
在新世纪十余年中国文学的版图上,报告文学的位置卓然醒目。这一时代文体在社会进一步深刻转型的风云际会中,又一次得到了激活,呈现出创作的活跃繁盛之势。就作品的生产量而言,超过了上世纪80年代这一似乎很难复制的“报告文学的时代”。
但是,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影响力是有限的。这既由于新世纪“众声喧哗”后文学声音的进一步减弱,更在于报告文学文体自身存有的问题:报告文学作家介入现实的激情和能力不足,缺少像《天使在作战》《十四家》《矿难如麻》这样直面现实问题、善于思考叩问的“问题报告文学”;反映模范先进人物和重大建设成就的报告文学,多数近似好人好事表扬稿和通讯报道,甚至沦为广告文学,成为人们诟病报告文学的现成材料。而叙事的纯化、物化和新闻化,是造成这类创作低值的重要原因。
时代命题与文体担当
与“问题报告文学”相对应的一类作品,尚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命名。李朝全曾经撰文将其指称为“歌颂体报告”,“描写和表现优秀人物、先进事迹、重大事件或建设项目之类的歌颂体报告”,“这些作品大多通过记录或讲述一些影响较大的人和事,赞美和讴歌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某种人格操守、思想追求或精神力量”。从取材和题旨来看,“歌颂体报告”类似于新闻中的“正面报道”。其共同点都是基于主流价值取向,对人物事件的客体进行讴歌礼赞式的肯定性再现。基于此,可以将叙写先进模范人物、报告改革开放建
设成就的这一类作品,指称为“正面报告文学”。
此前,文学界对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写作方式,理解上有些偏颇,以为报告文学的文体功能更体现为对于问题存在的揭示与批判。其实,理性精神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精神,作品是批判还是讴歌,都当以理性精神为尺度,即批判其不可不批判的,讴歌应当讴歌的。而且批判与讴歌并不绝对分离,以“反”求“正”,以“正”祛“反”,体现了报告文学创作的某种辩证逻辑。
“正面报告文学”既是文体内在的重要构成,同时也体现了现时代的特殊之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但经济化社会所伴生的社会物化,却是现代化建设的陷阱。人的现代化是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关键。所以,在新世纪,强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为一个重大而急迫的时代命题。而“正面报告文学”以非虚构的方式,承载积极的社会主流价值,参与时代所急需的崇高的精神建设,恰好显示着这一类型写作的重要意义。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问题报告文学”,以其思想启蒙、呼吁改革而生成了其时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那么,在行进中的新世纪,以崇高道德、美好人性和伟大业绩给读者以文学温暖、以精神感奋的“正面报告文学”,它的发展则是适逢其时。因此,优化“正面报告文学”的创作,是当前推进报告文学文体建设的重要课题。
纯化、物化与文体失重
非虚构是报告文学力量生成的前提,而报告文学叙事的纯化,实际上是对这一文体规范的异化。受制于“正面”的先验设定,作者对于对象的表现尽可能地去粗取精、去杂提纯,以求取“正面”表达效果的最大化。纯化的作品,其人物的叙写偏于“正大”的一维,或显示出与生俱来的高尚,或大写无我的奉献,或放大舍其无他的特异,总之,人物是零缺陷的;对于工程建设类的叙述,指向数字化的重大成就,遮蔽其中的挫折矛盾,显示出天时地利人和的一帆风顺。
这样的强化处理,人物倒是被提炼得非常纯正,事件叙述也更为顺达圆满,但作品实际的表达效果却大为弱化。因为,这样的处理有违于报告文学所要求的客观真实原则。尽管从局部看,作者没有虚构叙事对象,但由于抽去了对象构成的其他因素,因此,作品所呈现的人物和事项与其实际的存在产生了距离,这样作品的叙事信度就被打折了。
纯化的处理还弱化了非虚构正面叙事的审美感染力。纪实之美,美在真实、真诚。今天的读者对于先进模范人物的接受,并不是因为他的超凡脱俗,而是认为他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人性,在寻常中创造了崇高。郭明义的可敬可爱,不仅因为他敬业爱岗,大爱助人,而且也在于他是一个爱唱歌、会写诗作文,也要发脾气的富有个性的人。李春雷的《幸福是什么》,写到郭明义“人缘好,脾气暴”,导入了郭明义为工作和同事打架的事,“两人都拼命了,皮开肉绽,鲜血淋淋”。过后重归于好,“偶尔还是会有争吵。但即使再着急上火,两人也不打架了,只是互相瞪瞪眼,咬咬牙,在耳朵边大喊大叫几声,再忍不住,就像两头发怒的公牛一样头碰头,拼命地顶撞安全帽,撞得‘啪啪’直响。”这是一个极有表现力的细节,但有人认为影响了郭明义的形象。可见报告文学的“纯化”已经成了定势。
所谓物化,在“正面报告文学”中主要表现为重事轻人,取表丢核。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人物再现应是作品叙事的中心。事由人为,即使是报告建设成就的作品,也应突出人物的活动。但是在这一类作品的写作中,往往忽视了人的存在,人的再现让位于事的叙述。作品中充斥着体现效益的数字,满是描述产值、利润、同比增长等数据,类似于财务报告,还有的作品可算是经验总结。反映工程项目的作品,比较多的是叙述工程的决策、设计、勘察、工程难题的攻克等,专业性强,人本性弱,读来索然寡味。
“正面报告文学”取表丢核,是指作品的表现重事象的罗列,轻内在蕴含的挖掘,作品的主题分量就显得轻飘。这里关联着作者思考能力的问题。报告文学是强调以思想为美的,特别需要作者有思想者的敏锐与深刻。苏州作者唐晓玲的《城市底色》,由叙写苏州好人的道德故事,阐释现代化建设的本旨。作品原来按照《苏州好人》构篇、立意,类似好人好事集。改为《城市底色》这一寓意深刻的命题进行再写作,反映了作者思考的深入。人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底色,这就深化了作品的精神高度和主题价值。
新闻化中的文学性流失
报告文学是新闻文学,它与新闻具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新闻性是这一文体的基本属性。从文体的演化可见,原先的作品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
记的榜样——焦裕禄》就是通讯体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文体的真正独立,需要这一文体有新闻性而无新闻化,成为一种具有自足文学性的报告。新闻化是影响报告文学文学性生成的重要制约因素。
近期有关报告文学名称的分歧,实际上其要点指涉报告文学文学性的不足。“非虚构”构不成对具体文体的命名,但它倡导的纪实写作新的叙事伦理却是值得重视的。“非虚构”所强调的书写“个人关切”“个人经验”,重视现场感和个人性等,是对报告文学叙事新闻化的一种有效反拨。“正面报告文学”新闻化更为突出,源于这类写作有着与通讯为伴的胎记。
所谓新闻化,是指以新闻的方式写作报告文学。其表现为选材立意重视人物事件的典型性,注意突出先进事迹,强化作品的宣传价值,相应地忽视还原人物和事件的本真存在,缺失对于日常生活图景的具体叙述;在结构布局上较多地采用类型写作的模式,比如导语式的开篇,模式化地叙述新闻的基本要素。文本主体突出主题主线,缺少多维而有机的叙事,显得呆板。语言的新闻化是“正面报告文学”新闻化的显性标记。文学的语言与新闻的语言不同,文学语言讲究形象、趣味和语言主体的个性,“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牙齿全部脱落了,满嘴尽是赝品”,这是《木棉花开》开篇描写广东省委原第一书记任仲夷的文字,造型性极强的语言一改以往表现高级干部的俗套。
近期刊发在大型刊物上反映大型国有企业发展史的作品,是一部材料丰富的创业史,但语言的新闻化使作品的文学滋味流失殆尽,“担负历史重任”“建设科研基地”“精神诚可贵,管理出效益”“改制创辉煌,工程振雄风”等,这些用以标题的语词,大多属于经验总结报告类的用语。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报告文学,倒不如说是企业史。
(作者为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教授)
第二篇:教育叙事 新闻
一树树花开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好想把这句话送给我的孩子们。
不是第一次教一年级数学,可是我却常常感到自己思维的局限、固定。每个人都觉得一年级数学很简单,教学任务很好完成。可我不这样认为,我时常想,到底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孩子们乐于思考?以怎样的方式讲课才能让他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一个很简单的知识点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得到的效果最好呢?
(一)诚然,孩子是贪玩的,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数学相对来说逻辑性比较强,不可过于感性,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有限。但是不管怎么说,游戏、小视屏等形式孩子们是很喜爱的。
在备《比大小》一课时,不知怎么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一个长着大大嘴巴的笑脸形象。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那个卡通形象到底叫什么名字。于是在百度中搜索,结合我头脑中那个形象的特点,终于找到了脑海中卡通形象的名字——吃豆人。吃豆人的大嘴巴还真像大于号、小于号。这个形象最早出现在一款游戏中,估计孩子们的爸爸妈妈接触过。
刚开始,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吃豆人”进入课堂。后来通过搜索发现了一个“吃豆人”和“超级玛丽”对战的搞笑视屏,1分钟左右。有几种版本。长一些的版本吃豆人将超级玛丽的头吃了,有些残忍,我选了那个短一些的。吃豆人果然很受欢迎,在上《比大小》这堂课,特别是放短视频时,孩子们的喜悦溢于言表。看完一遍还想看。这样在孩子们心中建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形象,只要说起大于号、小于号,孩子们就会与有趣的吃豆人联系起来。
“吃豆人很贪心,它最喜欢吃大的东西。”结合这句话,以及口诀“嘴巴朝左大于号,嘴巴朝右小于号,两根横线等于号。大于号、小于号,嘴巴朝着大数笑。”孩子们能够很准确的分清大于号、小于号了。
后面上课,孩子们表现好时,我问他们想要什么奖励。异口同声的都是要看吃豆人。
这节课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但吃豆人的影响还在持续着。课间我很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在玩一种游戏,就叫“吃豆人”。游戏规则大概是:一个人扮演吃豆人,呲牙咧嘴的要咬人,另外人扮演平民就逃跑。虽然游戏规则很简单,但是孩子们玩游戏的那种兴奋、喜悦深深的感染着我。
后来,偶然看到了10班一个孩子的涂鸦——《吃豆人回家过年》,让我更加震撼。虽然只是用铅笔随意画的一幅图,甚至颜色都没涂,可是我却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图画之一。
(二)最近上课讲到解决问题,PPT上有这样的习题,问题是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本题其实是鼓励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分为白兔和灰兔,分为左边和右边。这是很容易想到的。孩子们也的确很快就想到了。
后来有孩子说,可以分为睡觉的和不睡觉的;生气的和不生气的;坐着和没坐着的;耳朵长的和耳朵短的;鼻子大的和鼻子小的;看得见尾巴的和看不见尾巴的;像老鼠的和不像老鼠的„„这个问题让孩子们彻底放开了想,也让我惊喜连连。当我看见一双双举起的小手,以及孩子们兴奋的、积极的、特别想要回答问题的神情,突然觉得一阵感动。孩子们的思维多么美妙啊,他们真实、纯洁、自由、不为凡俗所累,他们的思维像一棵棵开花的树,生机勃勃、恣意盛开。
最后我将问题收回来,问道: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呢?孩子们还是一致认为分为白兔和灰兔,以及分为左边和右边要好一些。因为特征更明显,算式写出来更容易。
(三)一天,有个情商比较高的女孩子给我送来了一封“情书”,上面写着她爱我。纸条上的字幼稚、笨拙、汉字中夹杂着拼音。可是我却觉得这是世间最让人动容的情书。
后来的某一天,一个比较害羞的男孩子同样也送来一张能表达他心意的纸条。孩子的拼音同样稚嫩,甚至还有些小错误。可是看懂这句话的时候,心里的满足感多的都快溢出来了。
教育是一件良心事,其实老师只是希望自己的苦心同样能换来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怎样让孩子理解呢?我想最好的方法是,静下来,闭上眼睛,好好回想自己这么大的时候最希望老师怎样对待自己。别忘了,我们都曾是孩子,有着孩子的懵懂天真,我们的耐心和细心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好的养分。
第三篇:故事化新闻探析
故事化新闻探析
【摘要】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故事化报道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契合受众深层次的视阅需求,扩大了新闻传播效果。做好故事化新闻需要用心构思、凸显主角、突出细节、注重描写。另一方面,故事化新闻应恪守真实性底线,防止对新闻真实性的伤害。
【关键词】新闻 故事化 真实性
新闻界前辈徐铸成曾言,记者好比厨师,做新闻也是一门讲究“烹饪”的艺术,通过前期采访,有了好的原料,在后期编辑时还要精心选料、设计好菜谱。那么,什么样的菜式和特色最惹观众喜欢呢?答案无疑是细节化、情节化、故事化。
“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今是我国新闻报道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已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被广泛运用,渗透到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何谓新闻故事化呢?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所谓:“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新闻故事化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契合了受众深层次阅读需求,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另一方面,新闻故事化手法的不当运用,也易造成对新闻本质特性的伤害,使新闻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一、故事化新闻的勃兴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两个基本特征,而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最本质属性。对“故事”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由此看出,故事是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对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进行生动的加工创造,适合于口头讲述的、通俗易懂的叙事文学体裁,具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形象鲜明、语言的通俗易懂等特点。不难发现,新闻与故事,有着本质特性的差异。
传统的新闻报道“倒金字塔”结构,强调的是信息发布和传达,对新闻作为故事叙述的生动和文学美感侧重不多。随着媒介的发展、受众需求的拓展,故事和新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把新闻事实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新闻故事化报道方式被大量采用,并且受到了受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也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今,“新闻故事化”表现手法被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竞相运用,因其摒弃了单
一、简单的叙述性报道,充分运用了事件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赋予其新的审美理念和深层意味,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好奇心和阅读欲。
新闻是传播信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故事”是一种文艺娱乐,有人担心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新闻,不仅缺乏信息量,而且还流于庸俗,导致新闻娱乐化。故事化新闻,虽带有故事这个定语,但它仍属于新闻的范畴,具有新闻的本质特性,新闻故事化只是采用故事化这种表现手法来对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新闻的本质真实性和时效性依旧不变。
二、故事化新闻表现技巧
新闻学就是事学,新闻就是报道事实,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离开讲故事,即使是新闻评论,也会艰涩枯燥乏味。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因此,以简练、生动、流畅又逻辑清晰的语言来讲清楚一个故事,应成为一名记者和编辑的基本功。
1、用心构思
有了好的故事内容,还必须构思好,否则,故事就会被浪费了。首先要给故事一个定位,对故事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有个准确认知和把握。故事基本上有两种:单一型故事和复合型故事。单一型的故事,本身具有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并且有头有尾,十分完整,不乏细节。只要将这个故事展开,就非常有趣、有益,这有点类似通常所说的“事件性报道”。复合型的故事,可以看作一个“大”故事、“总”故事,需要把类似的几个事例集纳、综合在一起,这大多用于综述、专稿、特稿、调查报告等。对故事有了准确定位,亦即对故事的内容、形式、价值有了准确判断,将决定你下一步的写作是否成功。
2、凸显主角
新闻是因“人”而生动的。在新闻的诸要素中,新闻人物是主角,是构成新闻的主体。因此在采写新闻时要做到见物更要见人。抓主角,新闻报道才能鲜活起来。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人作为主角,这样读者才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兴趣,才能让你阐述的观点在他们中间引起反响。凸显主角,需要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下功夫。首先记者必须对主角有着充分的了解,不能只是单纯地列出人物的姓名、职业、年龄等等,那样无法让读者去了解你想要刻画的人物,达不到栩栩如生的刻画效果,也不能光说他很聪明、滑稽等,必须细致传神地描述他的言行,通过具体事例和在事件冲突中的表现,展示一个人的性格。
3、题材有趣
趣味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对新闻越感兴趣,新闻的价值就越大。作为媒体,只有让所刊播的新闻让更多的受众记住、认可、产生共鸣,才能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趣味性可以让新闻事实充满情趣、富有人情味、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因此,记者应尽可能地捕捉件中有新意的情节和细节,通过有画面感的描写和场景设置,细致入微地展现新闻现场,让读者如临其境,使听众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主题,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
4、突出细节
细节是新闻中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当新闻报道过后,在受众的脑海里逐步消减,形象日趋模糊,而传神的细节,如一句话、一个细小动作等,往往能触动人的心灵,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感情,“扑通”跪倒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这些点滴的感人情节,很能打动人的心灵,读后让人留下隽永印象。
5、注重描写
没有场景描写,故事就没法讲。一个好的环境描写包括了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四个部分。在写作中,记者要注重描述,运用各种感觉,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描写出来,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也就是说,不要直接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用自己的描写让他们去感觉发生了什么。如路透社消息《美国提案被击败中国将进入联合国》一稿中,就写到:“联合国的代表们今晚击败了美国为保住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所作的努力,从而为北京进入联合国铺了道路。代表们在走廊里大声发笑,他们唱歌,欢笑,喊叫,拍桌子,有人甚至跳起舞来„„”这些形象的描写,把读者仿佛带回到那个场景中。
此外,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语法、文法、逻辑、修辞等文字的基本方面也不能忽视,要注重运用文字的魅力来叙述好故事。一要尽可能做到具体,不要大而化之地用模糊语言,多用实在的具体的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二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动词使人不感到枯燥,形容词使人对新闻产生疑虑。三要简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四要有交谈感,作者给读者的感觉是个别聊天,而不是在体育馆里听演讲。五要有连贯性,故事要顺畅,一气呵成,不阻梗,不中断人的兴趣。为此,就要解决好过渡段落,写好转折和过渡;交代来历出处,以证实信息的可靠性;解释说明,不让读者纳闷和产生困惑。
三、如何找到好故事
既然讲好故事,对新闻的成功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好的故事?好的故事素材靠发现、靠寻找、靠筛选。
首先,要有故事意识。故事意识即故事敏感,如果新闻感麻木,就会对故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白白错过。其次是要广泛阅读,从有关出版物和文字材料中寻找选题,从采访对象的有关总结、报告、讲话、笔记等书面材料中寻找故事,包括故事线索、故事的蛛丝马迹。
找到好故事,还要广交朋友,多和“消息灵通人士”沟通,通过他们提供故事信息;和采访对象多聊天,闲谈、侃大山,看似非正规的采访,往往是发现故事线索的最佳途径,随和地放下架子的聊天,往往能听到一些你所求之不得的故事。
四、新闻报道泛故事化隐忧
新闻报道泛故事化的现象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故事情节来说,在新闻报道采编制作过程中,记者难免会有故意展现故事情节曲折性、夸大或扭曲人物形象,以表现故事的离奇,从而忽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记者过多的人为安排和主观情感的记录,使得新闻故事多有失实。如近年来媒体发生的纸馅包子、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逼出跟踪潜艇、女老大包养16男等,虽然故事性十足、绘声绘色,但没有了真实性,给媒体公信力造成极大损害。其次,情节讲究逻辑性,很多媒体也因没有那么多传奇色彩的人、事作素材,出现泛故事化现象,导致人物形象很是苍白,很多报道、节目显得越发矫揉造作,不伦不类。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争取受众的最大化,一些媒体过分倚重故事化,也带来新闻报道流于浅薄,“三俗”现象一度泛滥。新闻报道本身承担着规范社会的功能,大众媒介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承担着媒介责任和道德约束等职能,不能只是一味的迎合和满足受众的需求,还应该对受众进行合理的引导,发挥媒介的导向作用。
第四篇:浅谈新闻的“故事化”发展
浅谈新闻的“故事化”发展
摘要平民化改变了过去那种“媒体本位”为“受众本位”,树立受众意识,改变过去那种“你听我说”、“你播我看”的报道方式、用平民化的视角叙述新闻,成为新闻故事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过去的报道中,我们一度忽视了受众的情感需求,今天我们再次对新闻“故事化”进行探索,就是让我们重新挖掘新闻报道的细节,用新闻故事实现新闻报道的深层变革。
关键词 新闻 故事化平民视角 在当前媒介日益丰富,受众对新闻等各类媒体节目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挖掘新闻节目的深度、广度和新奇度,从而激发受众的认同感一直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作者在经过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后,发现新闻节目正在努力朝着新闻“故事化”这个方向发展,而受众也愿意接受这种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方式。
一、如何实现新闻故事化
美国新闻作家麦尔文·曼彻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他还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体会:“我不去陈述,不去解释,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去替我说话。“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写作手法上,就叫“新闻的故事性”
二、新闻故事化的需求
大量的各种素材在现实生活中是唾手可得的,为什么要用故事的形式呢?美联社特稿部主任德希尔瓦说,讲故事实际上是一种很特别的报道形式。研究显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地罗列事实,而是真实的生活。新闻的故事化具有下特征:
1.本质的新闻特征。新闻即是对新近发生事实以及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事实对于新闻来说,无疑就是第一性的。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没有真实,也就没有新闻,正如徐宝璜所说的,“新闻者,确实都也,凡不确实都,均非真正新闻”。因此,真实是新闻的首要特征和最基本特性。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特征,新闻所特有的一种优势即新闻使人信服的力量才得以产生
真实性是新闻故事化的生命,叙事报道的力量在于事实胜于雄辩。真实性也是区分新闻故事化与文学不同的最具特色的标签,也是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的本质区别。即使故事化的新闻用尽故事写作的各种技巧,但真实性的特点决定了二者的本质差异。文章中的每一件事例、每一句话都是记者采集回来的,不允许丝毫的虚构与想象。有的记者为了弥补采访缺失或者采访不够深入,在新闻写作中进行想象,这样将新闻报道变成了文学创作,便失去了作为新闻的意义了。
2.用形象的事实说话,突出情节和细节。“故事”是一种稳定的内容,它可以从一种媒介转移到另一种媒介,从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转移的过程不会破坏故事自身的稳定性,故事对受众来说不是直接可以接受的,只能通过文本所展示的情节来把握它。在叙事情节时,对于细节的处理非常关键。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斗争,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事件的跌宕起伏都是靠细节来完成的。悬念和冲突是故事的基本构成要素。曾获得普里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当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偶然碰到一个复杂的情景,他的遭遇和反映就是情节的展开。用故事化的手法写新闻,就是强调对事件的过程的展现,及事件内含的悬念、冲突等。有了故事性的新闻一般都很注重人物的言行、事件的细节、环境的画面等等,注意挖掘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情境,展现人性的真善美,从而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也优化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新闻故事化实质上就是借用文学的技巧写新闻,使新闻的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新闻故事化手法突出强调趣味性、人情化和矛盾冲突,注重新闻事件的画面、细节,重在技巧的运用,而对新闻的时效性以及新闻的来源重视不够,这对新闻的真实性无疑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所以,记者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时,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在追求审美效果的同时,绝不可能忽略新闻真实性的要求。3.平民化。在过去,新闻一向都是板起脸孔说话,居高临下叙述,让人不敢接近。如今,在以商业文化为表征的消费社会的环境下,受众成为新闻传媒存在的社会基础,是社会信息的源泉,也是新闻传播效果的最终实现者。因此,改变过去那种“媒体本位”为“受众本位”,树立受众意识,改变过去那种“你听我说”、“你播我看”的报道方式、用平民化的视角叙述新闻,从终极关怀走向当下关怀,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成为新闻故事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视角的平民化,是新闻报道以受众为依据的价值取向,是亲平民性的一种写作策略。
平民化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讲故事的新闻作用的对象通常既不是重大事件,也不是名人高官、大腕大款,更不是专家学者。他们采写的多半是普通人的普通故事。这些普通百姓面对记者,谈起自己的生活,或者议论起国事来,往往是直言不讳,甚至是滔滔不绝。
三、新闻“故事化”对新闻发展的影响
一个成功的新闻或节目必须考虑到它的受众,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把观众的口味和要求放在首位。因此一个节目能否引起观众的收看兴趣,题材的选择尤为重要。
1.新闻故事要真实、新鲜、贴近,有收视价值。对于广大电视观众来说,现实生活是平淡无奇的,在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热衷于对奇闻异事的窥视与探究,从而填补平淡生活的空白,我们在选择新闻选题的时候,也要尽量选择一些个性鲜明、情节曲折、悬念迭出、引人人胜的新闻事件,通过电视手段,整合成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传奇故事,来娱乐、感化观众。贴近观众、反映生活、传达真实情感、新鲜奇特的新闻事件总是能吸引观众并打动观众的心。另外,节目的内容要找到和观众理解水平相当的平衡点,而不是提升到复杂专业的只有专家能够理解的高度。
2.新闻故事要以人为本,以人物为故事载体,体现人文关怀。每个故事都需要有一个主要人物,即新闻当事人。观众关注的焦点是人,发现人的成长变化、关注人的行为、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是观众最为关心的事实。我们要从人性化的角度来挖掘故事的思想深度,让人物的命运来打动观众的情感并引起观众的关注。3.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调动一切手段,讲好故事。内容并不是电视的一切,形式也可以成为制胜的手段。除了新闻故事本身的内容,讲述故事的方法也要讲究技巧,要选择戏剧化的叙事风格“讲述”给观众,避免简单化、公式化地把新闻“读”给观众,最好每则新闻故事均应该具有小说、戏剧的特质。新闻故事的讲述者只有成为讲故事的行家,并能淋漓尽致地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才能把一个新闻故事说得妙趣横生、感人肺腑并发人深省。
四、结束语
总之,把电视新闻当成故事来讲,让电视充满故事性是吸引观众的一大法宝,增加新闻的故事性,就是增强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我们还有很多方法可以提高新闻故事的魅力指数,比如我们在讲述新闻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融入一些娱乐因素,让新闻的表现形式跟上时代的潮流,如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配合适当的音乐或音响,使人或紧张或轻松、或感动或深思,也可以应用电视剧、电影中的经典片断,引出新闻故事的由头,或者采用漫画艺术,形成讽刺漫画的效果,甚至还可以采用时下流行的flash,来展示某一个故事或者生活片断,但这些手法,均属于增加新闻故事性和深化故事主题的辅助手段,形式最终还是要为内容服务,内容才是“新闻故事”的核心所在,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始终是新闻的重要生命和元素,这一点也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工作中绝对不能动摇的一大原则,叙事策略的谋划必须在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
第五篇:新闻故事化采写要求
学习与交流:
中心领导在关于新闻中心如何“解放思想、谋划发展”问题上,多次与科室长座谈,反复强调,有些稿件浮在面上,基本上是空对空的东西,有的是材料,有的要素不全,有的对领导讲话不能把握要旨,甚至引起歧义。为此,要求新闻采访写作要“告诉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不能断章取义。”
尚书权 2008.11.8
新闻故事化采写要求
中心领导在关于新闻中心如何“解放思想、谋划发展”问题上,多次与科室长座谈,反复强调,有些稿件浮在面上,基本上是空对空的东西,有的是材料,有的要素不全,有的对领导讲话不能把握要旨,甚至引起歧义。为此,要求新闻采访写作要“告诉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不能断章取义。”
此后,中心主管领导召集新闻采编部门负责人前后两次进行讨论,提出了具体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必须弄懂什么是新闻故事化
所谓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臵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这种报道方式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类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实现新闻传播的价值。
二、充分认识新闻故事化的优势 1.故事化新闻写作能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平面化和现场感不强是纸质媒体的缺憾,而故事化新闻写作引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使得平面化的新闻报道变得丰满而立体,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魅力。
2.“找故事”使新闻采编更注重新闻性
新闻的故事化要求记者在寻找线索时会更注重重要性、贴近性、趣味性等新闻要素,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故事化新闻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提升了新闻的内涵、拓展了新闻的影响力。
三、各种新闻题材都要体现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不仅体现在通讯中,各种题材都有故事化的要求。消息,一般要求是新闻要素齐全,简单明了,交待清楚,但这中是最基本的要求,较高的要求是,消息要有事件、有背景、有分析,有观点,同时,消息中也可以有故事;通讯,勿庸臵疑,要求故事性强,有深度,背景清楚,主题突出,情节生动;现场稿:要有亮点,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故事;对领导活动的报道及引用领导讲话,要把握准确,突出重点,概括全面,尽量用原话;特别要强调的是,油田生产单一,各种措施大同小异,如果不深入采访,稿件内容容易干枯。因此,一定要有现场,见人物,听对话。写出每一个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故事新闻故事化。
1.用形象的事实说话,突出情节和细节。悬念和冲突是故事的基本构成要素。一个好的完整的新闻故事应该有明显的现场感和紧张感”;“提供给读者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新闻故事化重描述、冲突、情节——这是新闻故事这种信息表达方式的体现。故事要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要强调对事件的过程的展现,及事件内含的悬念、冲突的表现。要用故事化的叙述,选取一幅幅画面,一幕幕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也可选用鲜活的直接引语,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度,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在回味中领略其深邃的内涵。
2.以人为故事主体,以人的视角写故事。在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近年来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跃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崇高美。故事化的手法,使那些看似单调乏味的事例变成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感人故事。
3.建立多维的、立体的故事叙事视角。新闻是一门叙事 的艺术,用故事化手法叙事的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叙述的视角选择。一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二是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记者像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三是第三者的叙事视角。即借他人的眼睛对事实进行客观的叙述。
四、落实“三贴近”,转变工作作风
新闻故事化不仅仅是写作要求,而是对作风、文风、人品的要求,也是开展三项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新闻故事化的根本途径。
1.贴近实际,切实做到重心下移。原油上产,难点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原油上产的故事也在基层。过去那种靠打电话、泡材料写稿子的现象必须坚决杜绝。只有贴近实际,写出有吸引力的作品,才能推动工作,推动油田上产。贴近实际,就是要重心下移,把新闻采访的重点放到基层。“记者蹲点抓基层”就是贯彻贴近实际、重心下移的体现,就是注重实践、注重实效的体现。
2.贴近生活,主动对接员工需求。新闻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而贴近生活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接员工需求,从员工需求中寻找故事,用故事把油田领导的要求同群众愿望统一起来。
3.贴近群众,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深入群众、贴近群 众,是一个老话题。为什么要“老调重谈”,这是由我们新闻故事化宣传任务所决定的。员工群众是新闻故事的汪洋大海,这个大海中,新闻故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五、强化业务学习,坚持新闻创新
新闻故事化实质上是用各种新闻技巧写作新闻,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要增强故事性,必须强化业务学习,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创新新闻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手段,满足读者意愿。
一是新闻视觉要创新。新闻采写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善于运用新的眼光看问题,运用新的新闻视觉审视新闻事件、身边的新事物、新变化,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分析新问题、新现象、新发展、新趋势。
二是事实内容要创新。就是抓住新闻实践中那些代表事物发展趋势,透过表象抓住能体现事物内在本质的东西,写到新闻作品中来,体现到作品主题上去,做到以小见大,一滴水折射阳光,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三是写稿角度要创新。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大主题,小切口;新视觉,深挖掘,找准切入点,通过巧妙选取角度,达到作品高,形式活,有创意,有吸引力的目的。
四是语言创新。要注意吸收社会转型期的新思想,新变化、新事物和与此结应的是新概念,新提法,新词汇和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前沿的新闻报道绝不能一 个调子弹到底,必须跟上时代,进行语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