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和谐社会理念创建和谐公安机关
以和谐社会理念创建和谐公安机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这每一项内容都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公安机关如何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的进程,笔者认为,除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好公安机关 的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外,还应立足于公安机关,以构建队伍内部的和谐关系为切入点,努力创建和谐公安机关,营造心齐、气顺、劲足、风正的良好氛围,为提高公安机关“四个能力”提供可靠保证,最终积“小和”为“大和”,推动全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树立民主观念,建设和谐领导班子什么样的班子最具有战斗力、凝聚力?笔者认为只有民主的班子、团结的班子,才最具有战斗力和活力。民主可使班子成员间的真实意见充分交流,兼闻广纳,使决策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民主可以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制约,防止独断专行和集权,最终能从源头上遏制和消除~。团结则是干事创业的必备要素,也是民主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团结的民主,是没有目标指向的民主,只能是坐而论道,议而不决,各自为阵,将精力和时间消解于内耗,心思用不到工作上;没有民主的团结,则是随声附合,点头举手的机器,是庸俗关系学和明哲保身的混世哲学的表现;团结不是没有不同的声音,只一味追求团结,容易妨害个人意见的自由发表,反而有害于团结,最终也只能助长~,变成集权的附庸。构建和谐公安机关,必须建设好和谐的领导班子,而既民主又团结的班子才是真正和谐的班子。和谐的班子从哪里来?来源于“一把手”的党性、组织纪律性、个人修养和民主作风,来源于班子其他成员在团结基础上的监督、分工、责任心和大胆履行职责。因此,只有加强对“一把手”的教育监督,支持其他成员依法履行职责,才是建设和谐领导班子的必由之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完善和谐的管理机制现在对民警的管理一味求“严”,仿佛民警队伍中的不良思想和行为都是“不严”所致,仿佛只有“严”才是包治百病的灵药,就一定会完完全全的解决队伍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这种看法既不客观全面,也违背辩证法。一个富有创造力、活力的团队,决不是一个只有铁的纪律的、呆板的团队。我们是纪律部队,当然应该严,不严就没有纪律,没有规矩。从“和谐”的角度看,只有严,没有宽,没有爱,是不能称之为“和”的。“和”就是多样性,就是把不同的东西有机地调剂在一起,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朝一个目标前进。我们常说仁者无敌,以仁为根本,严的枝叶才会牢固,才会起作用。“仁”就是人本的理念,人文的情怀,人性化的管理,就是要尊重民警的人格,重视民警的意愿,接受民警的监督,听从民警的意见,关注民警的思想,解决民警的困难,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促其早日成才。据实践看,我们的制度已经很严,“不严”是指对违法违纪的人处理大都从宽或不了了之而言的。因此,笔者认为,严就是要对违法违纪的人决不手软,严肃处理,以儆效尤,警醒来者;对待其他同志,则应该宽爱。之所以违规违纪的人时有出现,不是制度不严,而是处理不严,导致其他人产生出问题也没有啥的想法,重蹈覆辙。所以说,“不严”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执行制度的问题。我们定制度、定工作目标和要求时,要充分考虑民警的承受能力和实际可能,要宽严相济,轻缓有致,欲速则不达,过严过高,反而会挫伤民警的积极性和信心,使制度和要求失去应有的作用。但制度一旦定了,则不能以宽爱为由,放松执行的力度,放宽执行标准,使制度名存实亡,毫无意义。树立大局思想,创造和谐的内部工作环境就公安机关内部而言,与其他同级别的单位相比,我们的分工是细的,职责是清晰的,这既是上级公安机关的要求,也是现代机关单位应具有的特征,更是专业化的必然趋势。但“分”与“和”是对立统一的,“分”到一定程度,必须又要“和”,“分”是“和”指导下的“分”,而不是“分家”,搞单打一。现在公安机关内设和派出机构,承担着不同的职权,权力大小也不一样,客观上讲造成了单位、警种间待遇、经费、保障的不尽相同,使个别单位和警种产生优越感,个别产生失落感,主观上缺乏沟通所需的对等的条件。现在由于事务繁忙,人手较少,各单位、各警种都忙于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少理会别人种啥田,甚至对全局这块“大田”里要长什么都很少关心,不愿管别人,不愿受别人管。所以有些单位和警种间很少打交道或不打交道,致使单位、警种间沟通困难,协调就更无从谈起,合作更是少,形不成合力。单位间相互隔裂,造成信息交流不畅,使政令、警令无法统一,出现“头”动,“手脚”不动,或“手”动“脚”不动的现象,步调不一致,或快或慢,工作上或急或缓,不能整体推进,共同提高,影响了全局。这对于基层公安机关履行职责是很不利的。我们讲和谐,不仅是公安机关外部环境的和谐,更是内部关系的和谐。因此,必须打破单位间、警种间不主动往来的现状,加强统一协调,必须建立起单位间联席会议制度和协作制度,定期通报情况,交流经验,充分交换和使用信息,做到信息共享,平等互助,使各单位、警种团结如一人,整合警力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既分工负责,又紧密协作,既有各自特点,又有集体意识的良好局面,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决现存的信息交流不畅、工作推诿扯皮、警力浪费等问题。树立以能为主的人才观,搭建和谐的育人平台公安工作的重点是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因此,配齐配强基层队所的负责人至关重要。选人用人的标准当然是德才兼备,但本人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人的能力。能力包括学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道德品质能力。道德能力是纲,学识能力是基础,专业能力是保证,组织协调
能力则是道德、学识、专业的具体运用,这四者缺一不可。能力不是天生的,而在于后天的培养。因此,要在全局上下大力倡导“让能人火起来,让干事的人红起来”的观念,以贡献和创造力为评价标准,优化民警的成长环境,提供成才空间。要积极推进岗位交流,努力使民警“一警多能,一警多专”。要努力建立层次式人才培养制度,对每一位民警的从警之路进行精心设计,培育专家型专业人才。树立公仆意识,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宪法》规定了在政治上人人是平等的,《党章》和《人民警察法》也都规定,无论职务高低都是党的普通一员,都是普通一警,都是人民的公仆。因此,从有利于工作的方面来讲,领导与群众、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大与小”“重与轻”的关系,而应该是对等的关系,是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者的关系。其实,领导与被领导者也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矛盾体当然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以辩证的观点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会互相转换。也就是说不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一切,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可决定主要方面的命运。这才是和谐的观念。从这个角度看,被领导者、被管理者对领导作用是否能尽情发挥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平等的观念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开通局长信箱,建立起主动的对话、交流制度,定期接待民警及其家属来访制度,鼓励民警谏言献策,畅所欲言,并适当吸纳民警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列席重要会议,把“主人翁”摆到应有的地位,调动积极因素,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而不是单向的我说你听,我令你从,而是双向的众说众听,众议众行,上下互动,既有利于各项决策的执行,更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最终形成上下级间关系和谐,齐心协力谋发展,聚精会神创佳绩的可喜局面。
第二篇:以和谐社会理念创建和谐公安机关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这每一项内容都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公安机关如何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的进程,笔者认为,除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好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外,还应立足于公安机关,以构建队伍内部的和谐关系为切入点,努力创建和谐公安机关,营造心齐、气顺、劲足、风正的良好氛围,为提高公安机关“四个能力”提供可靠保证,最终积“小和”为“大和”,推动全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树立民主观念,建设和谐领导班子
什么样的班子最具有战斗力、凝聚力?笔者认为只有民主的班子、团结的班子,才最具有战斗力和活力。民主可使班子成员间的真实意见充分交流,兼闻广纳,使决策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民主可以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制约,防止独断专行和集权,最终能从源头上遏制和消除腐败。团结则是干事创业的必备要素,也是民主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团结的民主,是没有目标指向的民主,只能是坐而论道,议而不决,各自为阵,将精力和时间消解于内耗,心思用不到工作上;没有民主的团结,则是随声附合,点头举手的机器,是庸俗关系学和明哲保身的混世哲学的表现;团结不是没有不同的声音,只一味追求团结,容易妨害个人意见的自由发表,反而有害于团结,最终也只能助长专制,变成集权的附庸。构建和谐公安机关,必须建设好和谐的领导班子,而既民主又团结的班子才是真正和谐的班子。和谐的班子从哪里来?来源于“一把手”的党性、组织纪律性、个人修养和民主作风,来源于班子其他成员在团结基础上的监督、分工、责任心和大胆履行职责。因此,只有加强对“一把手”的教育监督,支持其他成员依法履行职责,才是建设和谐领导班子的必由之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完善和谐的管理机制现在对民警的管理一味求“严”,仿佛民警队伍中的不良思想和行为都是“不严”所致,仿佛只有“严”才是包治百病的灵药,就一定会完完全全的解决队伍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这种看法既不客观全面,也违背辩证法。一个富有创造力、活力的团队,决不是一个只有铁的纪律的、呆板的团队。我们是纪律部队,当然应该严,不严就没有纪律,没有规矩。从“和谐”的角度看,只有严,没有宽,没有爱,是不能称之为“和”的。“和”就是多样性,就是把不同的东西有机地调剂在一起,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朝一个目标前进。我们常说仁者无敌,以仁为根本,严的枝叶才会牢固,才会起作用。“仁”就是人本的理念,人文的情怀,人性化的管理,就是要尊重民警的人格,重视民警的意愿,接受民警的监督,听从民警的意见,关注民警的思想,解决民警的困难,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促其早日成才。据实践看,我们的制度已经很严,“不严”是指对违法违纪的人处理大都从宽或不了了之而言的。因此,笔者认为,严就是要对违法违纪的人决不手软,严肃处理,以儆效尤,警醒来者;对待其他同志,则应该宽爱。之所以违规违纪的人时有出现,不是制度不严,而是处理不严,导致其他人产生出问题也没有啥的想法,重蹈覆辙。所以说,“不严”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执行制度的问题。我们定制度、定工作目标和要求时,要充分考虑民警的承受能力和实际可能,要宽严相济,轻缓有致,欲速则不达,过严过高,反而会挫伤民警的积极性和信心,使制度和要求失去应有的作用。但制度一旦定了,则不能以宽爱为由,放松执行的力度,放宽执行标准,使制度名存实亡,毫无意义。树立大局思想,创造和谐的内部工作环境就公安机关内部而言,与其他同级别的单位相比,我们的分工是细的,职责是清晰的,这既是上级公安机关的要求,也是现代机关单位应具有的特征,更是专业化的必然趋势。但“分”与“和”是对立统一的,“分”到一定程度,必须又要“和”,“分”是“和”指导下的“分”,而不是“分家”,搞单打一。现在公安机关内设和派出机构,承担着不同的职权,权力大小也不一样,客观上讲造成了单位、警种间待遇、经费、保障的不尽相同,使个别单位和警种产生优越感,个别产生失落感,主观上缺乏沟通所需的对等的条件。现在由于事务繁忙,人手较少,各单位、各警种都忙于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少理会别人种啥田,甚至对全局这块“大田”里要长什么都很少关心,不愿管别人,不愿受别人管。所以有些单位和警种间很少打交道或不打交道,致使单位、警种间沟通困难,协调就更无从谈起,合作更是少,形不成合力。单位间相互隔裂,造成信息交流不畅,使政令、警令无法统一,出现“头”动,“手脚”不动,或“手”动“脚”不动的现象,步调不一致,或快或慢,工作上或急或缓,不能整体推进,共同提高,影响了全局。这对于基层公安机关履行职责是很不利的。我们讲和谐,不仅是公安机关外部环境的和谐,更是内部
第三篇:以依法行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大任务,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本文先对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依法行政的要求及完善等做了阐述。然后又对担负着把好国门、服务社会重要职责的检验检疫部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法施检、依法行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做了论述。
[关键词]和谐社会依法行政人性化行政执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及十七大提出的重大任务。和谐是人类所向往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生活状态,和谐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政策、法律、?济、行政以及道德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d调发展问题。对此,胡锦涛总书记从六个方面归纳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即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中,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依法治国、实现法治社会,党的组织、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都担负着重要职责。相对而言,行政机关的地位和作用更有其特殊性。中国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法治发展道路决定了政府在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洛克曾?说过,在所有国家权力中,行政权力是最难驾驭的。行政权力可以是公民权利最大的保护者,也可以是公民权利最大的侵害者。政府在法治建设中扮演的双重角色,决定了其执法行为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政府不当、违法的执法行为干预了社会的正常运转,损害了公民的权利,à大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政府的合法执法行为实现了立法调控社会的功能,还保护了公民的权利。通过执法,政府实现了对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合法、合理地调整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化解利益矛盾,从而达到社会和谐。因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依法行政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人的权利得到充分尊重、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之上。从一定程度上说,公民权利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建立在国家、政府权力的让步之上的。从另一方面说,政府权力源于人民,保障公民的权利既是政府的生存基础,也是法治和依法行政的价值追求。因为政府处于双重角色的地位,所以必须通过依法行政,促进行政主体积极履行其职责,保障公共利益;限制行政权力的滥用,防止其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行政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要通过规范行政权的有序运作,达到限制行政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的目的。
(二)依法行政是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证
与其他国家机关相比,行政在整个国家活动中所占比重最大、涉及范围最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数量也最多。行政机关的管理权涉及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公民“从摇篮到墓地”无所不管。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行政权运用得如何,影响着国家?济和社会生活的走向,直接体现了我国法制建设的程度。行政机关能否公正行使行政权力、调整社会关系、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直接关系到社会运作是否顺畅、社会关系是否合理,进而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因此,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环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证。
(三)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立足中国法治的现实,影响法治进程的最主要矛盾是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矛盾。有学者指出权力与权利的不和谐关系是目前中国最不和谐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权力结构体系中的寻租设租、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各种形式的腐败现象严重。一些地方,基层政权与群众的关系尖锐对立,农民和居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些现象己严重影响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只有依法行政才能限制权力滥用,确保人民群众的权利与利益,妥善解决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矛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而政府严格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四)依法行政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d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贯穿于和谐社会各个层面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之一。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制度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保障;政府行为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所以,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应依法发挥行政机关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的作用。各级政府通过依法行政,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来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满足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五)依法行政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呈现出多发性、多样性的状况。造成这一状况的?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有些政府和政府部门不能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因此,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把维护群众利益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有机统一起来。所以,政府是否依法行政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顺利实现。
二、依法行政的要求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重要实现形式,换句话说,没有完全意义上的依法行政就不可能实现依法治国,也就无法实现和谐社会。因为我们的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中既是组织者、领导者,又是执行者、落实者,所以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能否做到依法行政,怎么做到依法行政是至关重要的。
依法行政指一切行政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即行政机关在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符合法律规定,完全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依法行政的标准。
依法行政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要求
依法行政的主体必须是依法设立的并具备相应的资格和条件的行政机关。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和组织条件及人员条件,即行使行政权的行政机关的设置、性质、地位、职权以及编制等都必须符合行政机关组织法与编制法。
(二)内容要求(行政行为要求)
依法行政的内容,即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行为要合法,包括:行政行为要有法律或法规的依据;必须在法定的权限内进行活动;应当有合法、正当的目的、动机;行政行为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和人们普遍遵守的准则;行政行为要合乎人们的正常理智的判断;行政活动的依据和政策公开,行政活动的过程公开,行政信息、情况公开等。
(三)程序要求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体做出行政行为须符合法定程序,即作出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和时限、顺序应严格依照法规的规定。我国目前尚无行政程序法典,对行政行为所依程序的规定散见于各单行法中,这导致行政规定不统一,不完善。二战后,各国行政程序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其法律形式的法典化,一部融入听证程序、公开程序、说明理由程序等的完备的行政程序法典必将有助于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
(四)监督要求
对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监督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司法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等。虽然我国具备比较完整的监督体系,但有的监督并未发挥其诮有效力,如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常因其上下服从关系,复杂的人事关系而可能有失公正。社会舆论监督虽更客观真实,但不具有强制效力。所以为实现依法行政,应当加强行政法制监督等的建设,使监督体系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五)救济要求
依法行政还要求建立完备的救济体制,如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制度,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合法的行政行为侵害时能采取有效的救济手段。同时,因为救济途径的存在,也使得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依法做出,而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依法行政建设
(一)大力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使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理念深入人心。
依法行政的推进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土壤,这就是一个社会的成员所具备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在我国,人治历史悠久,法泊传统薄弱。一些群众法制意识不够强,他们在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不是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是习惯于à关系、找熟人,千方百计寻门路。所以,要在公民中进行普法宣传,让公民习惯以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权利,在生活中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
(二)完善行政法制,以健全的法律制度来推进社会和谐建设。
没有法治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和谐社会首先要健全法制体系,依法行政的前提就是要建立完备的行政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行政法律制度。但在实践中,行政立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行政立法中部门保护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明显;部门与地方规章相互矛盾、对立的情形时有发生,行政立法的调研工作薄弱;公众参与程度较低。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行政立法,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以完善的行政法律制度为和谐社会奠定法治基础。
(三)规范行政执法,坚持公正文明执法,保障社会的安定有序。
依法行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立法,二是执法。法律、法规能否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作用,最终要靠行政执法来落实。人民群众往往是通过行政执法来认识和评价政府和法律。行政执法是否公正、廉洁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威望和法律的权威,关系着依法行政的成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
目前,违法行政问题突出。如:行政执法主体混乱、行政执法“利益化”、执法程序“随意化”、执法不严及违法难究等。所以,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确保整个社会的安定有序和良性运转。包括;规范行政执法主体,明确界定执法权限;严格行政执法程序;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
(四)健全行政监督,塑造阳光、廉洁、高效政府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入都容易滥用权力,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依法行政不能仅仅靠行政权的自我约束,还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和外部制约机制,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行政不作为行为,从而塑造一个阳光、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化人大监督,使人大的地位实至名归;完善行政内部监督制度;加强司法监督;强化人民监督;积极推进政务公开。
四、检验检疫部门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全球?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我国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济水平,进出口发展迅速;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因为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等因素,不惜铤而走险,触犯检验检疫的法律法规,案件也不断增加。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的调整,劳动力及各种?料成本的增加,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多。这就给我们检验检疫部门的行政执法带来严峻的考验,而如何应对考验是我们所面临的新的课题。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和谐。
(一)梳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为依法行政打好基础。这可以说是当前检验检疫部门依法施检、依法行政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与其他法律法规相比可以看出,检验检疫的法律概念重、线条粗、专业性强、操作难、不符合新形势,并且从没有司法解释为检验检疫法律做明确的指导。作为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法律,本身规定不明确,又没有权威的司法部门对其中比较模糊的问题做出明确的解释,这就给检验检疫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非常大的疑惑与困难。所以,要梳理完善法律法规、技术性规范,对法律规定比较模糊的地方出台司法解释,为检验检疫部门依法施检、依法行政提供法律基础和支持与约束。
(二)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
这是切实履行检验检疫职能和职责、应对压力和挑战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检验检疫工作对社会?济发展有效性的必然要求。检验检疫是以技术为依托的行政执法部门,科技实力和技术手段是履行检验检疫职能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因此,检验检疫公务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从事本职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和公文写作、英语、计算机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另外,作为国家涉外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不但要具备一般国家工作人员应有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学素养外,还应当具备胜任检验检疫工作所要求的法律素质,即能够按照法律?则、法定目标和要求,依据注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确保出入境检验检疫法律法规正确实施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更要善于执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正确运用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依法施检、准确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三)人性化行政执法、服务企业
在我国,一些企业管理不规范,人员素质不高,外贸专业人才稀缺,对国际法律法规不了解。这都使得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陷入被动,甚至会因对法律的不熟悉而导致违法。虽然,行政违法并不以当事人的主观过错为要件,但一味强调行政执法强制性的一面,往往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检验检疫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把好国门,一个是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即把关与服务。如果只注重把关作用,而忽视子服务功能,检验检疫的工作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我们要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把监管寓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监管。将把关与服务相结合,将我们的检验责任提高到对社会?济发展的责任,注重检验检疫把关服务、服务外贸的社会功能,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施检与执法,通过监督检查的手段,采取适当的处罚、整改措施,在监督检查中提供服务和帮助,促使行政相对人规范检验检疫行为,从源头上杜绝违法行为,推进对外贸易发展,实现检验检疫部门职能,促进社会和谐。
(四)标本兼治、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作为执法主体,我们的执法活动不能首先把相对人假设为违法主体,不能为处罚而执法。而应当和相对人建立起沟通合作的桥梁,“提示在先,教育在后,普法在先,处罚在后”,采用规劝、引导、教育、服务的方法执法。根据具体案件的不同情况,分析企业违法?因,在对企业进行处罚的同时,指出企业存在问题,对其进行法律和职业道德、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其改正错误,促进企业的发展,从根源上杜绝违法现象。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既代表国家行使检验检疫职能,又肩负着服务人民利益的重担,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参与者。我们更应加强依法行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总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在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各级行政部门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快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步伐,才能及时化解矛盾、妥善处理纠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以和谐理念引领学校教育创建和谐校园
以和谐理念引领学校教育创建和谐校园
邓南中心小学张经才
同志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为使这一《决定》在学校领域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根据学校党支部安排,今天由我上一次党课。党课的题目是《以和谐理念引领学校教育,努力创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
一、什么是和谐?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校园?
何谓和谐?安顺谓和,协调为谐。从社会学角度看,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和谐一般分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内心的和谐和国家社会内部的和谐等方面。
有关专家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都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占主体地位的非对抗性矛盾一般不采取对抗和冲突的形式,能够达到矛盾各方面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决定》突出强调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学校作为重要的社会基层单位,理应为实现社会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什么是和谐校园?就学校教育系统而言,和谐表现为一种学校教育生态的平衡、协调有序的发展状态。我们认为,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和学校教育规律而构成的教育生态的平衡系统,它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系统要素。就内部环境来说,体现为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包括师生和谐,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干部与群众和谐相处等。就外部环境来说,学校应与家庭、社区和谐相处。就教育本质来看,和谐教育是一种提供适合孩子天性的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因而,必须从观念上完成从“学生适应教育”向“教育适应学生”的转变,着眼于学生主体性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处理好教育教学关系。和谐校园这一生态平衡系统应当具有科学、民主、人文、开放四大特征。科学是和谐校园之基石。所谓“科学”指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教学,使校园生活有张有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民主是和谐校园之根本。所谓“民主”,指校园内的所有人与人的关系都应当是平等、尊重的,尤其是师生关系的调整,使人格得到健康发展。人文是和谐校园之灵魂。教育的真谛是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精神感召。所谓“人文”指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开放”是和谐校园之源泉。现代教育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单一的课程观、禁锢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激发,创造活动
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和谐校园的建设宗旨是为师生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使师生能在这校园和谐的生态平衡系统中,体验校园生活的愉悦,具有幸福感、满意感与成就感,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成长成功的园地。
二、推行人本化学校管理模式,促进师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近年来,我们以和谐理念引领学校教育,在建设和谐校园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认为,要构建和谐校园,首先必须实施“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本化学校管理模式。
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实践体现和谐有序。教育和谐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师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上。为适应新世纪、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在深入调研,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校情,于2001年6月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师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把办学目标定位在“学校规范加特色,学生优良加特长”的基点上。为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几年来,学校致力于构建并实践一种全新的素质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做到“六个学会”,达到“十项指标”。我们冲破只重视智育、偏科、偏育、不和谐的“应试教育”怪圈,全面关注并瞄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要素,精心设计并认真实施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谐教育理念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初步摸索到一条既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又特长明显,个性鲜活的和谐育人之路。应该说本次课改的宗旨,各门新课程的设计开设的目的都是为了促使学生能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要求每位教师在施教中,做到 “两有生”(即学习有困难、思品有问题的学生)一视同仁;要像重视智力开发那样,关注学生五育和谐发展,开齐开足并上好五育各类课程,引导教师紧紧围绕优化课堂教学这条主线,展开“六个优化”的系列研究,建构起开放生存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和谐生态课堂和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在实施和谐教育中,我们严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做到动静交错,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项活动合理安排;做到大型活动(如:运动会体育节、科技文化艺术节、读书月、新生入学教育、夏令营、成人宣誓仪式等)、中心工作与学校常规工作互不干扰,党政工团各项活动与教育教学行政服务各项工作互不冲突。为此,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重视抓好学校各项工作活动的计划安排,并事先告知,注意抓好各项活动的组织实施、督促检查、考评总结等各环节工作,做到环环扣紧,协调有序。促使校园生活既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又有张有弛,协调一致,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发展。
素质教育工程和课程改革和谐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学校由知识传授为重点,向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转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使学校出现和谐向上的勃勃生机,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办学效果。学校连续获市级办学水平综合评估先进学校;以书画为龙头的艺体教育和德育优化、校风良好成为学校办学的亮点、特色,学校荣获“区教育局教育先进单位”和“德育先进学校”荣誉称号。
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德法并重,管理策略呈现刚柔相济、和谐共生。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建章立制,按制度办事,依靠制度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新的一年,在用制度管人管事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到位,注重“六项常规”科学管理,力求做到德法并重,刚柔相济,依法按章治校,依法以德从教,促使学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的和谐发展轨道。
人本化管理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但这种和谐并不是人与人之间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要以先进、正确、公正的思想行为代替落后、错误和偏私的思想行为,从而达到协调一致,和谐共生。为此,在对师生的管理上,我们要继续坚持用法规道德、科学理论、良好校风、正确舆论和高尚情操去武装、引导师生,坚持管理中带深情,把教育、引导、激励人和尊重、理解、关爱人有机结合。在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方面,遵循“爱之当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规律,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力求教育活动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能走进学生心灵,富有人情味、亲和力和感召力,并能张扬学生个性。近几年,积极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三项基础教育,进行了以基础文明道德法律规范养成教育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人格教育”实验;注重对“两有生”的教育转化,要求每位教师和党政干部结对帮教一名重点“两有生”,倡导教工特别关爱家境困难的学生,开展爱心捐助活动;注重树立学生中先进典型,开展“榜样示范激励上进”专题教育,健全完善了对学生的表彰激励机制和适度惩戒机制,不轻意处分违纪学生,实行“违纪通知、预警教育机制”;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五个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和科学育人,取得良好的全员育人效果,连续多年保持学生无犯罪。近几年来,在对教师的教育培养方面,我们十分重视抓好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启动实施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百优工程”,坚持以爱心教育为重点,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广泛开展“新世纪教师形象”师德教育大讨论,认真抓好评优评先活动,通过学习引导,典型示范等多种活动,及时表彰先进,颂扬亮点,弘扬体现我校师表形象的“五种精神”(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严谨创新,团结进取,争创一流),采用“综合评教法”,探索构建“教师自我评教 — 家长、学生评教 — 学校评教”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教师的运行机制;以法制教育为重点,规范师道、教育教学行为。开展清除“教育忌语”、“教育忌事”活动,引导教工严格遵守《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对不规范的施教言行,采取会上点评现象,会下促膝谈心,促使教师依法以德从教;以继续教育为重点,磨练师能,掌握师技。制定并落实本校教师教育五年规划和《校本教研培训实施方案》,促使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技巧、创新型教学风格。采取表彰激励措施,倡导干部、教师读书学习、“人人学电脑”活动,构建学习型组织。努力提高教师理论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以培养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为重点,构建教师梯队。逐步形成“新秀 — 骨干 — 名师”的梯形培养目标。健全完善本校《青年教工管理条例》,抓好青年教师研究会工作,坚持开展“以优带新,互学共进”活动,开展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三项技能教师基本功比赛,促使青年教师早日成为师德高尚、一专多能的业务骨干。
我们注重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班子成员以“团结、实干、高效、廉政、自律”的作风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坚持校务公开,广开言路,党政干部应以包容的心态,听取并尊重群众意见;我们要重视“凝聚力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党政工团、教代会、民主党派、退协等各方面办学的积极作用,科学民主管理好学校。从政治、业务、生活上关心教工,在教师进修医疗、福利待遇上多办实事,为教工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我们要坚持新教师到校后,学校领导有关干部同其座谈、老教师退休校级领导上门走访的制度,继续实行教职工定期体检和定期参加教育考察的制度,坚持实行对教职工订阅教育教学杂志给予适当补贴的规定;党政工团、离退休协会组织围绕队伍建设,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升教工的品位和生活质量,促进教师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育人和谐软硬环境,构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
优美文明的育人环境,安顺稳定的校园秩序,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高雅的学校文化,师生幸福,人民满意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做好以下工作:
打造平安校园。安全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首要和必要条件,我们采取多项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规章、安全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以及安全应急预案等安全防范管理机制,保障师生的交通、人身、食品等安全和教育教学多项活动的安全顺利开展,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心工作学习的平安校园。
优化软硬环境。在软环境开发方面,要加强文明校风、学风、教风和政风建设,开展文明“三争创”活动和尊师爱生活动,构建互相尊重理解、互相体贴关爱、民主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人与人关系,努力营造一种气顺心和、宽松和谐、团结文明的良好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环境。为促使每位师生能形成个人内心和谐的心理环境,我们要注重对师生开展心理疏导。还要坚持广泛开展党员找一般群众谈心,党政干部定期找教工谈心交心,教师定期家访找学生谈心疏导活动。我们还要加强与社区、家庭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文明家风和社区风气,创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社会人际环境。
在硬环境的建设方面,要十分重视校容校貌、班组容貌的美化,开展“创建文明优美校园、评比文明优美班组,优化育人环境”的活动,鼓励师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高品位的优美环境。制定并落实有关卫生制度,净化、绿化、美化校园,搞好新校人文环境建设,美化大操场内墙,添置教学区、实验楼名人名画,搞好校内人文景观的布点设计,添置假山盆景等,精心布置美化各班教室和实验楼各室以及各办公室环境,定期出好板报、橱窗,广泛开展各种有益师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审美塑美、文学艺术、体育等高雅的文化活动,切实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室内外大小环境氛围充分体现了五性(教育性、生动性、启迪性、凝聚性和多元性)充分发挥大小环境、板报、广播、校训、校规牌等激励向上和谐育人的功能。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建设和谐校园是我们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具体实践,我们将继续团结带领师生员工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创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创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内容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自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继承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和谐文化,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近年来,“幸福指数”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了,但不少人却感觉不如以前幸福了,以至于有人说,“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空间越来越小,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生活到处都是烦恼”。究其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恐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精神的滋养和文化的浸润。舒心、幸福的生活,不仅需要充裕的物质条件,也离不开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
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社会来说也是这样。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证,也需要良好的文化条件。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建构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支撑。和谐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创造和谐文化和建构和谐社会的思想既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的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创造和谐文化和建构和谐社会的科学论述的当代发展和理论创新,同时又是对以和谐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说,和谐文化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的一次具有标志性的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文化创造。
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需要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确保和谐文化健康发展。
促进科学发展需要建设和谐文化。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发展最终是为了人,为了人民群众。能否实现科学发展,首先取决于人们是否有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意识。比如,在经济发展中,很多地方认识到“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而有些地方仍固守“环保环保不如财宝”的观念,这必然导致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效果。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新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刚刚闭幕的第八次全国文代会和第七次全国作代会也将和谐文化作为现阶段文化建设主题,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自觉。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反映。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谐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文化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依。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和谐文化就是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基础。建设和谐文化,使和谐的理念与和谐发展的思维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有效地开发出来,从而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整合社会力量、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整合人民内部不同利益诉求,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提升和规范多样性,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加强文化自身的发展,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加强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维护最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样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最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有利于培育和谐文化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在我国,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武器和具体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各种法律的、制度的、道德的规范体系,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呈现一种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