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民族工作调研分析[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20:0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城市民族工作调研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城市民族工作调研分析》。

第一篇:对城市民族工作调研分析

我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现有少数民族34个,人口2万余人,其中回族占80%,城镇少数民族人口约1万人,主要分布在迎江、大观两区。我市的城市少数民族有以下特点:一是小聚居,大分散,城区主要集中在沿江大南门附近,其它街道也有分布;二是民族成分较多,但其它民族人口较少,回族占绝大多数;三是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较大,经济型精英人才较少;四是城市民族街区基础设施较差,特色尚不明显;五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对涉及本民族的荣辱、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较敏感。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市民委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城市民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走在全省前列。

一、主要情况及基本做法

1、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民族工作的认识得到加强,对民族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几任书记、市长亲自带队深入民族聚居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分管领导深入现场,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如清真宰牛场的迁建、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修缮创建、清真寺消防通道等问题,市领导多次协调、亲自督办,才得以落实。每年开斋节,市几大班子领导都专程到南关清真寺,亲切慰问回族同胞,市财政拨出专款祝贺节日。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各部门积极为少数民族办实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已形成良好的传统,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

2006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庆发〔2006〕8号),提出了加快全市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十一条举措,规范了财政、规划、教育、交通、扶贫等部门责任义务。同时,市政府对进一步明确了21个民委兼职委员单位及兼职委员,专门行文制定了兼职委员职责和工作制度,要求每个兼职委员单位每年至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1至2件实事。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凝聚了各方力量,初步形成了党委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民委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共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实施意见》出台和市民委兼职委员工作制度建立以后,市民委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各界对民族工作的关注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市财政设立了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市规划局出资编制完成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规划;市交通局帮助开通了清真寺消防通道、修建新回民公墓水泥路;市农委积极帮助民族村场开发新农村建设发展项目;市公安局及时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苗头性事件;市教育局将少数民族学生初中升高中由原先加3分改为加5分录取;市体育局配合市民委,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群众体育运动。由于各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拓展了城市民族工作的空间,为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2、注重发挥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市民委加大指导帮扶力度,积极支持民族社居委发展民族经济,创办社会公益事业,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一是以民族团结工作为抓手,努力创建文明和谐的新社区。南水回族社区所在地大南门是我市传统的回族聚居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城市改造后,许多汉族居民相继迁入,回汉之间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街道办事处和社居委充分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努力排除一些不安定因素。专门在大南门街设立了民族一条街的标志牌,严禁在此区域内经营销售回族禁忌的生熟食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这项规定得到了广大经营户的充分理解和自觉遵守。社居委不断加大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周活动,召开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联谊会等形式,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密切了邻里关系,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二是以扶贫帮困为重点,真诚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南水社区内共有少数民族312户,其中生活特别困难的有30户,主要是五保户和夫妻双双下岗户。社居委逐一登记在册,将他们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优先考虑最低生活保障,定期开展慰问。社居委还积极帮他们谋求重新上岗的机会,解决再就业中遇到的困难。社居委还创立了“妇女维权岗”,组织社居委的工作人员、辖区内的公安干警、居住在社区内的司法界专业人士,主动上门处理侵犯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三是以发展经济、弘扬民族文化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社居委积极寻求支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兴办和协办少数民族传统行业和便民商业网点数十家,网点遍布辖区内的大街小巷,既发展了少数民族

经济,又方便了群众生活,还帮助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社居委组建了南水民族艺术团,定期开展自娱自乐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生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设立了“星光老年之家”,使老人们老有所乐。开展了“美在家庭”活动,宣传家庭伦理道德,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社区内少数民族群众和汉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民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南水回族社区先后多次受到省市表彰,被命名为“全省和谐社区”。

根据伊斯兰教的民族特点,市民委注重发挥伊斯兰教协会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独特作用。在深入调查摸底,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指导市伊协及时换届。现任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文化水平、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真正成为政府联系广大信教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纽带,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3、加大《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的贯彻力度,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保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颁布十多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严格按照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一是加大《条例》的宣传力度。市民委多次编发《条例》宣传小册,指导社区开设宣传栏,组织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扩大了干部群众的知晓面,为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积极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支持伊斯兰教协会筹资130万元对南关清真寺进行大修,全寺面貌焕然一新,不仅为广大穆斯林群众开展宗教活动提供了一个优美的场所,也为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尊重少数民族特殊的丧葬习俗,全市城乡兴建回民公墓达十处。市政府重点解决了城区回民公墓用地问题,帮助兴建了回民公墓。公墓的规模和管理水平在省内均属一流。2007年,市民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文,为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全部办理养老、医疗保险,解除了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大力弘扬和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06年,市政府协调市文化局将回族古建筑探花第交给市伊斯兰教协会,开辟为**回族历史文化陈列馆,两年来共接待省内外参观人员近万人,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展示**良好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2007年,经国家民委领导实地指导和严格把关,陈列馆顺利通过了审批,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民委领导来我市隆重举行授牌仪式。为加强传统回族聚居区建设,挖掘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突显民族特色,市民委、市规划局和迎江区、建设路街道办事处组成联合考察组,赴西安等地考察,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市、区两级财政拨款30万元对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进行规划。四是做好清真食品的服务和监管工作。2006年,市、区两级政府投资119万元在城郊新建了清真宰牛场,实行生牛集中定点屠宰,彻底解决大南门环境污染问题;2008年,市财政又拨款8万元对宰牛场进行维修,消除安全隐患。市政府还协调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五年内免收一切费用目前,清真宰牛场运行正常,确保了市内清真牛肉的供应;,支持清真网点建设,加强清真饮食服务,在确保清真饮食经营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民族、商务等部门妥善解决了百年老店马永兴清真饭店的问题,现该饭店已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发包,修葺一新,重新开张营业;近年来,我市清真饮食业有了较大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市经营清真饮食的少数民族个体工商户约有120余家,其中市区接待能力超过百人的规模较大的清真饭店3家,基本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需要。五是扶持重点民族企业发展。在省民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民委的共同努力,2007年,柏兆记清真食品厂、清怡针纺织品公司被国家民委批准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2008年两家企业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加强设备改造,进行技术更新,扩大生产规模。柏兆记实现了年销售额3000万元,再创历史新高,清怡针纺新建了2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购置了新设备,实现工业总产值1亿3千万元。

4、努力维护民族团结,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营造优良环境。一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每年九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市政府分管领导发表电视讲话,进行宣传动员;几大班子分管领导亲自走上街头,宣讲民族政策;市民委精心组织,细致安排,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举办民族政策知识竞赛,组织广场文艺演出,召开民族工作座谈会,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等。目前,市文广局、市民委正在积极创作一台以**回族历史人物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融合为主题的黄梅戏《民族英雄马大用》。通过不懈努力,党的民族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遵守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在全市上下形成了维护民族团结、关注民族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突发事件。制定了《**市处理涉及民族方面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了应急工作机制,为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注重对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民族部门及时介入,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积极发挥作用,确保将矛盾纠纷全部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三年来,我市先后妥善处理大大小小涉及民族方面纠纷近20起,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一方稳定。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城市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真食品的监督管理无章可循。长期以来,我市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只接受工商和卫生等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民族工作部门基本没有参与进来。个体清真食品工商户均未通过市、县(区)级民族工作部门认定,国营清真食品企业也没有经过市、县级民族事务部门审批。清真食品生产,尤其是个体经营,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监督管理无章可循,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清真不真”的现象,一些个体工商户乱打“清真”招牌的现象非常普遍,回族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难度加大。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加上一些人员主动接受管理的意识不强,使得户籍管理等有关部门对其情况难以掌握,在管理和服务上的难度加大。外来少数民族人员来宜经商等逐年增多,其风俗习惯有时得不到当地汉族群众的尊重和理解,一些侵害少数民族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突发性事件增多。

3、城乡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清真食品行业仍是城市民族经济的主导产业,虽在近年有了一些发展,但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各民族村(场)基础条件差、生产形式单

一、增收渠道狭窄的问题仍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4、城市民族工作开展不够充分。由于城市少数民族居住比较分散,人数少,容易被忽视,加上人员职业构成复杂,各行各业都有,工作开展的难度很大。基层部门对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民族工作的性质、内容理解片面,对民族工作存在着畏难情绪。

三、对策及建议

1、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民族政策宣传力度,尽力普及民族知识,增进汉族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的了解和尊重,增强相关部门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意识。各级政府应按照《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的要求,加大对民族村(场)、民族企业的扶持力度。

2、建议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广泛调动少数民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

3、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巩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4、制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办法,建立健全解决民族问题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

5、将清真食品的监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探索清真食品监管途径。一是联合工商、商务等部门对全市的清真饮食网点和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加强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支持市伊斯兰教协会参与清真食品监制工作,适时推行清真标志监制挂牌工作,遏制乱打“清真”牌的现象;二是继续加大对重点清真食品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养少数民族优秀管理人才和骨干力量,落实好对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三是支持民族村场建立肉牛养殖基地。充分发挥民族村场肉牛养殖传统优势,将肉牛养殖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制定优惠政策,争取资金扶持,支持联户经营,扩大养殖规模,形成产业效应。在增加民族村场群众收入的同时,缓解牛肉市场供需矛盾,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牛肉价格过高的问题。

第二篇: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

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免费文

秘网免费公文网

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2010-06-29 19:11:2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2)

我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现有少数民族34个,人口2万余人,其中回族占80%,城镇少数民族人口约1万人,主要分布在迎江、大观两区。我市的城市少数民族有以下特点:一是小聚居,大分散,城区主要集中在沿江大南门附近,其它街道也有分布;二是民族成分较多,但其它民族人口较少,回族占绝大多数;三是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大,经济型精英人才较少;四是城市民族街区基础设施较差,特色尚

不明显;五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对涉及本民族的荣辱、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较敏感。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市民委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城市民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走在全省前列。

一、主要情况及基本做法

1、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民族工作的认识得到加强,对民族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几任书记、市长亲自带队深入民族聚居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分管领导深入现场,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如清真宰牛场的迁建、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修缮创建、清真寺消防通道等问题,市领导多次协调、亲自督办,才得以落实。每年开斋节,市

几大班子领导都专程到南关清真寺,亲切慰问回族同胞,市财政拨出专款祝贺节日。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各部门积极为少数民族办实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已形成良好的传统,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2006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庆发〔2006〕8号),提出了加快全市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十一条举措,规范了财政、规划、教育、交通、扶贫等部门责任义务。同时,市政府对进一步明确了21个民委兼职委员单位及兼职委员,专门行文制定了兼职委员职责和工作制度,要求每个兼职委员单位每年至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1至2件实事。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凝聚了各方力量,初步形成了党委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民委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共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实施意见》出台和市民委兼职委员工作制度建立以后,市民委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各界对民族工作的关注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市财政设立了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市规划局出资编制完成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规划;市交通局帮助开通了清真寺消防通道、修建新回民公墓水泥路;市农委积极帮助民族村场开发新农村建设发展项目;市公安局及时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苗头性事件;市教育局将少数民族学生初中升高中由原先加3分改为加5分录取;市体育局配合市民委,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群众体育运动。由于各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拓展了城市民族工作的空间,为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2、注重发挥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

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市民委加大指导帮扶力度,积极支持民族社居委发展民族经济,创办社会公益事业,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一是以民族团结工作为抓手,努力创建文明和谐的新社区。南水回族社区所在地大南门是我市传统的回族聚居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城市改造后,许多汉族居民相继迁入,回汉之间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街道办事处和社居委充分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努力排除一些不安定因素。专门在大南门街设立了民族一条街的标志牌,严禁在此区域内经营销售回族禁忌的生熟食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这项规定得到了广大经营户的充分理解和自觉遵守。社居委不断加大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周活动,召开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联谊会等形式,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密切了邻里关系,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二是

以扶贫帮困为重点,真诚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南水社区内共有少数民族312户,其中生活特别困难的有30户,主要是五保户和夫妻双双下岗户。社居委逐一登记在册,将他们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优先考虑最低生活保障,定期开展慰问。社居委还积极帮他们谋求重新上岗的机会,解决再就业中遇到的困难。社居委还创立了“妇女维权岗”,组织社居委的工作人员、辖区内的公安干警、居住在社区内的司法界专业人士,主动上门处理侵犯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三是以发展经济、弘扬民族文化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社居委积极寻求支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兴办和协办少数民族传统行业和便民商业网点数十家,网点遍布辖区内的大街小巷,既发展了少数民族

第三篇:XX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最新】

XX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最新】

海陵区全区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人,常住少数民族584人,分回、满、蒙古等29族别;随着我区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高速发展,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加,我区外来经商人员日益增多,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日渐增多,主要来源于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区,年流动人口近1000人,族别构成复杂,其中以回、维吾尔族少数民族为主。全区现有清真网点30多处。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积极支持下,区民宗局把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为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和法律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扶持力度,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一、城市民族工作基本情况

1、建立健全组织和信息网络,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推进我区民族团结发展,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民宗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并解决了涉及民族宗教工作的一些疑难、重大问题。区民宗局围绕工作重点,健全信息网络,建立协调城市民族关系新体制,加强街道民宗助理、社区民宗信息员建设,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及时与信访、公安、国保等部门联系,互通情况,化解矛盾。为了进一步强化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根据我区务工的少数民族人员构成情况,按照不同省份、地区明确少数民族召集人,组织他们学习有关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第一时间了解少数民族情况,遇到突发事件,通过他们做好各自老乡们的工作。

2、发挥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一是加大推进民族工作进社区力度。XX年,区民宗局开展了民族工作进社区工作,在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社区多次举办汉民与少数民族群众、学生一起的联谊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密切邻里关系,营造和谐社区的生活氛围。城东街道春晖社区、试采社区民族工作被省民委表彰为民族工作示范社区。二是对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流动少数民族经营生活中遇到困难开展帮扶。区民宗局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经费用于少数民族困难户的帮扶,针对生活困难且因病、灾等加重经济负担的少数民族家庭,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政策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困难家庭落实最低生活保障。

3、加大《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贯彻力度,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提供根本保证。一是加大《条例》的宣传力度,每年我们都举办少数民族法制培训班,请少数民族群众来听法律讲座,宣传《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江苏省清真食品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引导他们依法开展活动。二是支持伊斯兰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我局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群众过开斋节等宗教节日费用,保证他们在泰能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为尊重少数民族特殊丧葬习俗,我区提供专门的回民公墓。三是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针对少数民族在我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们认真办理恢复和更改民族成份、为少数民族考生办理加分审核等手续,少数民族经商人员子女上学遇到的种种问题与教育局以及相关学校联系对接,均得到圆满解决。在对清真网点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清真餐饮店经营证照不全,管理中时有矛盾发生,在加强对清真餐饮业主宣传教育的同时,主动与卫生、工商等部门协调,优惠为他们办好相关手续,使清真店做到了合法经营、放心经营。四是培育民族经济健康成长。在泰州市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过程中,对泰州市主城区唯一一家清真馆的易地扩大规模重新营业争取了5万元三产扶持引导资金,解决了清真食品供应点建设问题。

4、努力维护民族团结,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区民宗局将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印成传单,到市中心进行发放,向广大市民宣传民族政策。区各街道、社区精心组织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召开民族工作座谈会,举办元宵联谊会,近期举办了端午包粽子比赛等;通过全区上下不懈努力,党的民族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遵守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在全区形成维护民族团结、关注民族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突发事件。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民宗部门及时介入,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少数民族人士积极发挥作用,确保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去年,我区先后妥善处理6起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主要特点

我区城市少数民族有以下特点:

1、小聚居,大分散。城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城东地区,社区内少数民族群众和学生较多,其他各个街道也都有少数民族群众分布;

2、民族成分较多,其中回族占绝大部分,其他民族较少;

3、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占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小;

4、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对涉及本民族的荣辱、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较敏感。

三、存在问题

我区的城市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真食品需要规范化、科学化的经营管理。虽然在城市民族管理中我们对清真餐饮店政策扶持,主动与卫生、工商等部门协调,减免相关费用为他们办好各类证照,但仍有不少清真餐饮店未领取营业证照,处于非法经营状态;一些个体工商户乱打“清真”招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清真不清”的现象,回族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我区唯一一家清真食品供应点虽然经过政府资金扶持,但由于经营理念陈旧,生产经营处于亏损状态,需要对企业发展各方面加大支持。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加上一些人员主动接受管理的意识不强,使得户籍管理等有关部门对其情况难以掌握,在管理和服务上难度加大;随着外来经商的少数民族人员的逐年增多,其风俗习惯得不到本地汉族群众的尊重和理解,一些侵害少数民族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突发事件增多;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外来经商少数民族人员违反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行为也成日益增多的趋势;不同省别、族别的少数民族人员在经营范围等方面矛盾也时有发生。

3、民族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清真食品行业是城市民族经济的主导行业,虽然近年来得到一些发展,但规模小、基础条件差、生产形式单

一、增收渠道狭窄等问题仍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对策及建议

1、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民族政策的宣传力度,普及民族知识,增进汉族对少数民族生活风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方面的了解和尊重,增强相关部门对少数民族服务的意思。

2、全面推广民族工作进社区活动,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广泛调动少数民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

3、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干部、优秀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民族经济社会、巩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4、设立城市民族工作“110”。一是经营“110”,对清真网点科学引导,培育他们健康成长;加强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教育培训,推广清真标志挂牌工作,遏制乱打“清真”牌现象;加大对重点清真企业的扶持力度,针对清真企业的亏损状态,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经营理念更新,着力培养少数民族优秀管理人才。二是帮扶“110”,对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流动少数民族经营生活中遇到种种困难开展帮扶。三是突发事件“110”,在做好排查民族领域不稳定因素的基础上,以民族召集人为工作抓手,大力开展民族领域维护稳定工作。一有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有关部门沟通,将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保证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

第四篇:民族工作调研

加强民族工作 实现同步小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翻番”,强调要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我区提出了到2017年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康”要求,为推进少数民族与全区实现同步小康,我区成立了专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调查整理、系统的研究分析,现就全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民族工作基本情况

市中区地处乐山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多民族的散杂居区。全区共有38个民族成份,662812人,其中少数民族常住人口3895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59%,流动少数民族人员常年保持在1000多人。少数民族以彝、回、藏族为主,其中彝族1686人,占全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3%;回族566人,占15%;藏族460人,占12%。

少数民族人员主要集中在社区、院校,少量散居在农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以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有的甚至不懂汉语,因此多数人不得不从事那种不需要较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行业,他们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或在建筑工地、工厂、餐馆打工,人均年纯收入普遍低于当地的汉族群众。来乐经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常年保持在500多人,主要来自新疆和阿坝州,在乐山城区经营点(含流动点)有20多个,主要经营烤羊肉串、兰州拉面、销售葡萄干、哈密瓜和饰品等。据调查,他们的市场竞 争力相对较弱,总体收入也较低,但大多数人认为与家乡相比,经济收入有所提高。

二、开展民族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抓宣传,促进民族团结

团结、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近年来,市中区把加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手段,制定下发《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各部门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学校、会议、党政网、宣传橱窗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民族工作的先进典型经验,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涌现出的模范事迹。各民族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抓项目,带动经济发展

1、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主要手段。市中区通过政策引导、争取资金、项目引进等措施,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通过实地调研,形成可行性报告,连续四年每年向省、市民委争取了散杂居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万元,扶持剑峰乡、白马镇、青平镇少数民族群众发展基础母牛和肉牛养殖、村道建设等。以上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带动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转变观念,依靠科技增收致富;另一方面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积极为少数民族企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落实相关民族政策。申报少数民族龙头企业“四川罗城牛肉食品有限公司”为民 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并积极向上争取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推动少数民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该公司被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委评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企业”。

(三)抓维权,保障平等权益

1、依法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在衣食住行、婚娶殡葬等方面,切实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一是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的文件标准执行,在征兵、升学等方面按照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群众实行优惠,对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少数民族职工给予每人每月5元的伙食补助。二是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八届区政协委员安排少数民族5名,其中:回族3名、藏族1名、蒙古族1名,区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1名,目前我区有副科级以上少数民族领导干部4人。三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征用九峰镇明月村5.4亩土地作为回民墓地,使得党的民族政策“穆斯林群众去世后可以实行土葬”落到实处。

2、引导基层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群众的政策服务。及时帮助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家庭办理低保、子女上学、就业培训等相关手续,帮助他们享受国家相关政策,在医疗保险上,与全区汉族群众享受同等待遇;同时利用基层资源,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寓教寓乐的活动,逢重大节日,特别是少数民族节日,开展联谊、走访慰问等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同胞参与,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归属感。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有不少少数民族群众缺乏敢闯敢拼的市场意识,对新的发展路子难以接受,有的甚至习惯于“等、靠、要”,习惯于传统农作物的种植,导致经济来源单一,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致富步子慢。

(二)民族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清真食品行业是城市民族经济的主导行业,虽然近年来得到一些发展,但市中区目前还没有符合清真条件的屠宰牛、羊的屠宰场,屠宰牛基本上集中在杨湾乡,屠宰羊的活动分散在市区城乡结合部,选址布局不尽合理,基本是在自家宅基地上进行生产,环保设施落后,屠宰加工水平偏低,大部分以传统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进行屠宰活动,在部位分切、细分包装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肉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与市中区地处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核心区不相适应,从源头上制约了清真食品行业的发展。乐山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每年来乐旅游、经商的少数民族群众不计其数,目前市中区境内还没有一家上规模的回民餐馆,现有的回民餐馆接待能力较差,不能满足国内外回民游客的饮食需求,同时经济效益也不尽理想。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加上一些人员主动接受管理的意识不强,使得户籍管理等有关部门对其情况难以掌握,在管理和服务上难度加大;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外来经商少数民族人员违反行政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行为也呈日益增多的趋势,如 牛咡桥、黑桥一带少数民族群众占道经营、销售管制刀具现象,相关部门虽然多次送法上门,但收效甚微,还有发展状大趋势。再加上一些人员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遇事易抱团,使得城市管理执法的难度增大。

四、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要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问题,还得从解决群众的教育问题着手,扶贫先扶智,只有素质提高了,认识到位了,思想开放了,观念更新了,才能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和方向。在民族教育工作中,一是抓好学校教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提高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特别是要重视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二是抓好社会教育,要充分利用相关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树立发展信心,形成各民族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抓好科技文化知识学习,让群众掌握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提高群众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落实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民族工作机构网络 一是在中心城区,以街道、社区为单位设臵一名兼职民族工作人员,负责本辖区内涉及民族工作内容的第一手资料情况收集、整理、上报。二是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应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民族工作,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三是应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信息台帐,及时掌握辖区内流动人员动态,加强与公安、工商、城 5 管等执法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形成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提升服务和管理效能,优化各部门协同合作模式。

(三)合理规划,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的特点是能够在较小的区域内聚集很多的生产要素,这其中就包括劳动力这个最活的要素。城镇化程度越高,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越强,产生的辐射效应更强。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会相应增加,随着留在农村的农民数量的减少,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会相应增加,劳动生产率也会随之提高,经济收入会明显提升,这样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长期、稳定、协调发展,推进小康进程。

(四)政策资金扶持,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加强协调沟通,积极争取上级在资金和开发项目上的扶持,用足用活现有政策,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是可在区境内选址建现代化牛、羊定点屠宰加工中心,依托现有少数民族企业“罗城牛肉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对杨湾乡原屠宰牛的经营户以及其他屠宰羊的经营户进行整合。规范牛、羊肉定点屠宰,既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产品品质,又可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非物质遗产苏稽跷脚牛肉品质的提升,促进全区优势产业的壮大和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谓是一项一举多赢的惠民工程。二是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就业的引导,帮助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困难户、城市改造建设中的拆迁户进行自主 创业,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帮助他们小额融资贷款,在办理各项手续以及经营过程中酌情减免有关费用,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发展经济尽快脱贫致富。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企业帮家庭,汉族群众帮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群众互帮互助的办法,携手并进,共同发展,齐奔小康。

2013

乐山市市中区委统战部

年10月 7

第五篇:城市民族工作材料2

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为改革开放和首府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南宁市人民政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先进事迹

南宁市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有壮、汉、瑶、侗、回等51个民族成份。全市总人口685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8%,居全国省会首府城市之首。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牢牢把握城市民族工作的特点和主题,紧紧围绕在全区富民兴桂新跨越中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南宁的发展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有力措施,创新民族工作机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弘扬民族特色文化,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了民族工作的创新和突破,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认真贯彻落实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不断提高民族工作水平

坚持把民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民族工作作为事关全局,事关发展,事关稳定的大事来抓。坚持把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民族工作情况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2004年5月,针对行政区划调整,横县、宾阳、马山、上林、隆安等五县划归南宁市管辖后,民族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委作出了市、县区两级财政按1:1的比例拨出经费,落实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的配套资金;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修路、供电、人畜饮水等方面的问题;给予三个瑶族乡成立20周年各补助35万元等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决策。2005年,将“民族团结”列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内容,同步部署,同步落实,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工作的深入开展。

创新民族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注重健全民族工作网络,加强城市民族领导。市、县区两级都成立了由民委、公安、城管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市民族关系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坚持召开1-2次协调会,研究解决民族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民族工作机构,在2001年机构改革中不仅保留了市、县民族工作机构,还首次设立了城区民族事务局,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也首次明确了分管民族工作的专(兼)职人员,从而健全了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三级民族工作网络。同时,在人、财、物上给予民族工作部门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市民委机关人员由2002年的12人增加到现在的15人;从2004年起,每年递增市级民族工作专项经费10万元,即由原来的30万元提高到2006年的50万元;2004、2005年市政府共拨款39万元,更换和增添了工作用车和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备,改善民族工作部门工作条件,强化了工作手段。积极探索基层民族工作新途径,2003年在全区率先推动民族工作进社区,举办民族工作业务培训班,培养城区、街道、社区干部500多人次,把民族工作融入到社区工作中,从而形成了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部门主动、社会联动、各方互动、齐抓共管的民族工作新机制,进一步促进民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将民族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近几年来,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我市壮文进校实验工作的意见》、《南宁市民族教育条例》、《关于加强南宁市寄宿制民族班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地方性法规。今年,又将制定《南宁市清真饮食条例》列入2006年立法计划,为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统筹兼顾,采取重点倾斜扶持的政策和措施,加快我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2001年、2002年累计投入资金3050万元,解决了22万少数民族群众饮水难问题。2004年,在实施城市建设“136”项目工程的同时,开展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三大会战”,着力改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两年来,共投入6.09亿元,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216万人出行难和饮水难问题。以三个瑶族乡筹备乡庆为契机,市财政投入3547.83万元建设连接三个瑶族乡的“民族团结友谊路”和农田水利、生态文明村等基础设施工程;在安排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发展资金等专项补助项目资金时,加大对民族乡倾斜力度,安排给民族乡资金额是一般乡镇的2-3倍以上;在实施扶贫、产业改造、农村公路改造项目时,优先照顾民族乡;积极帮助民族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金银花、黑山羊、瑶山香鸡生产,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切实抓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2003年区划调整后,增加了马山、隆安两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和上林自治区扶贫重点县,全市共有贫困村 317个,贫困人口47.4万人,大部分是壮族。南宁市委、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实行挂村帮扶,安排1004个市县区直机关开展定点帮扶贫困村活动,扶贫攻坚成效显著,贫困人口从“九五”期末的83.01万人下降到“十五”期末的32.68万人。2005年3月,出台了 《南宁市分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分三批实施“整村推进”工作,优先将少数民族贫困村列入首批“整村推进”实施计划,重点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到2010年每个贫困村90%以上村民稳定解决温饱问题。

大力支持民族用品生产的改革和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优惠政策,做好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的重新核定工作。目前共有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21家,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十五”期间,共为民族用品定点企业落实贷款贴息1001.75万元,发放技改贷款700万元,返还贷款贴息40万元。通过大力扶持,为企业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特殊需要,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帮扶兄弟民族地区动真情,求实效

积极支援兄弟民族地区发展。顾全大局,充分发挥首府人才、智力和物质等优势,积极支援老少边区建设和发展。2003年撤销原南宁地区设立崇左市调整南宁市行政区划时,南宁市接收了原南宁地区移交的五个县和部分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并从2004年起,南宁市在5年时间内每年专项上解自治区财政2000万元资金专项补助崇左市,减轻新建崇左市的压力;在崇左市成立庆典和今年2月,先后共捐赠了500万元支援新建设崇左市建设。在开展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时,南宁市划拨480万元支持河池市和东巴凤三县建设党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部教育、师资培训、旅游、招商、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和帮扶。2005年2月,南宁市四大班子领导结合到百色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捐赠百色市100万元发展教育。通过加强支援和合作,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

加强民族关系协调工作,增进民族团结

切实加强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以“三个离不开”思想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将民族理论纳入党校教育内容。南宁市坚持把每年9月作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月,利用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广泛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积极推进《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宣传教育进社区,市、区两级都成立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把责任层层落实到街道、社区,并采取市里给各城区补助5000元、各城区配套专项经费的办法落实宣传教育经费,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使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取得实效。坚持每5年开展一次全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到2003年已先后召开了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各行各业涌现的民族团结模范集体274个、先进个人754人,使评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过程成为检验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进步成果的过程,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不断发展的过程,营造了民族平等团结的良好氛围。

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大力支持壮、瑶、侗、回等少数民族举行“三月三”、“盘王节”、“冬节”、“开斋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既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服务“南博会”,突出抓好清真饮食专供工作。由于东盟十国中有三个是穆斯林国家,其他七国也有部分穆斯林信徒,为保证“南博会”穆斯林来宾的特殊需要,通过市财政补助和向上级争取资金等方式,投入380多万元修缮了清真寺和清真饭店,加强联系协调,从区外引进优质菜牛、羊品种,丰富品种花色,分别在各城区设立清真肉食专供点。尊重回民丧葬习俗,市财政拨款140万元修建回民公墓殡礼厅及其他附属设施,妥善解决回民公墓用地纠纷问题。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针对来邕经商旅游少数民族日益增多,涉及民族关系的问题时有发生的情况,发挥市民族关系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帮助来邕经商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解决经营场所等问题,教育他们自觉遵纪守法、服从管理。按照“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关系方面的矛盾和纠纷。如:2001年,妥善处理新疆维吾尔族“库尔班伤亡案”及上访事件;2004年,妥善处理外来少数民族群体销售管制刀具和假药案;2005年,妥善处理新疆籍派系械斗事件等。五年多来共处理涉及民族关系的矛盾和纠纷共50多起,及时消除影响民族关系的不安定因素,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影响全局的重大矛盾纠纷,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营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注重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开拓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成功举办了7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推出了以《妈勒访天边》、《大地飞歌》、《美丽的壮锦》、《风情东南亚》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文化精品,获全国和自治区奖励,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挖掘和整理了壮族八音、马山三声部、舞春牛、扁担舞、板鞋舞等民族艺术瑰宝。把投绣球、毽球、珍珠球、三人板鞋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了中小学生体育必修课;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全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促进了少数民族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编纂了《南宁百科全书·民族分编·壮族分编》、《南宁市民族志》等书籍。

注重抓好壮语言文字的使用。抓好壮汉双语教学,全市共有21所小学开设了壮汉双语实验教学,还在7所民族中学开设壮文初中班教学实验,实施“双语”教师津贴补助制度,壮文进校实验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法定名称牌匾一律使用壮、汉两种文字,全市道路标志牌均冠上壮文,重新制发国家行政机关印章,冠上壮文;根据东盟许多国家的民族与广西的壮族同源异流的情况,在公共场所设置的挂牌、标志牌冠上壮文,显示了南宁市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的民族特色。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近年来,先后兴建了16所希望小学和4所民族团结小学。出台了《关于加强南宁市寄宿制民族班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启动资金每县15万元由市财政拨付,学生的学习生活补助费用由县财政解决,目前在7所中学设立了寄宿制高中民族班,在校生800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偏远山区的读书难问题。原南地五县划归后,给每个县划拨100万元加强和改善中学教育和办学条件。2004年,我市出台了《南宁市民族教育条例》,明确规定市、县(区)人民政府要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资金,对各类民族学校、民族班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适当补贴,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四免一补”(即减免学费、杂费、课本费、寄宿费,补贴生活费)。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也从工资、技术职称指标等方面明确了照顾办法,推动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筹集资金,实施“爱心助学”工程。2003年以来,市财政投入600万元,资助9000名特困生入学;争取自治区民委优秀少数民族特困生入学补助16万多元,帮扶31名大学生、45名高中生入学;2004年以来,争取社会力量在南宁市一中开设民族教育助学班,招收学生97名,每生每年补助2000元,为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夯实民族工作基础

全面加强干部培训工作。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把加强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干部、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来抓。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把此项工作纳入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特别是从2002年起,共投入1400万元,连续四年开展了“干部教育年”活动,全面实施干部教育“十二大工程”,全面轮训全市的在职干部,提高整个干部队伍的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素质随之得到了提高。突出抓好党校建设,为充分发挥党校培训干部的主阵地作用,2003年,投资2亿多元,将市委党校从望州南路迁到相思湖新区建设,新校园占地360亩,整个项目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已完成总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并投入使用。原南宁地区五县划归南宁后,专门拨给每个县100万元用于改善党校办学条件;加强干部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100多万元开通了中央党校远程A级教学网站,并建立了覆盖全市190个乡的远程教育网,提高了干部教育工作的整体档次和水平。

不断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坚持每年举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十五”期间,共培训292人(次)。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占全市干部总数的52%,其中地厅级32.2%,县处级36.7%,一大批优秀年轻的少数民族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不断调整和充实少数民族干部库,为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提供良好的人才保证。

下载对城市民族工作调研分析[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城市民族工作调研分析[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荆门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报告(2012年)(精选五篇)

    荆门市城市民族工作情况汇报 为深入贯彻全省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我市城市民族工作,根据省民宗委•关于开展全省城市民族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部署,专题就全......

    对城市拆迁工作的调研思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就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拆迁工作展开了了热烈的讨论,并结合工作实际,对过去的拆迁工作进行了认真回顾,对今后的拆迁工作如何实施进行了初步思考......

    对城市拆迁工作的调研思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就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拆迁工作展开了了热烈的讨论,并结合工作实际,对过去的拆迁工作进行了认真回顾,对今后的拆迁工作如何实施进行了初步思考......

    城市化对城市民族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城市化的推进,加强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联系。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转移到城市,在增加了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同时,也将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带入城市,使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得到加强,......

    对做好珠三角城市民族工作的思考 2

    充分发挥社区和少数民族社团的作用,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促“双向适应”,做好城市民族工作,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之外,还必须有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重要的是要充......

    对节能降耗工作的调研分析

    资源的有限性与随经济发展日益扩大的对资源的需求是一个突出矛盾,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节约资源确立为基本国策,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

    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塔额盆地南缘、准噶尔盆地西缘,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全县总面积6106平方公里,边境线......

    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为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我县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彝族文化为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