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全县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33.3万,其中瑶族、畲族等15个少数民族5.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7%,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民族乡村面积最大的县。全县辖有5个瑶族乡镇。
汝城县历届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民族乡镇的工作,把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为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法律和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汝城县委、政府于1996年做出了《关于认真落实民放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汝发[1996]14号文件),把民族乡镇作为为辖区的“西部地区”来对待,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民族乡扶持力度,帮助民族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县民族乡镇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克服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困难,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乡村面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缓慢,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恶劣。少数民族乡镇往往既无区域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山高田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落后。
2、思想观念陈旧。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小农经济意识比较突出,缺乏冒险精神和闯劲,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较普遍。部分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3、基础设施落后。各民族乡成立之初,大都处于“无公路、无电力、无电话广播、无医疗设施”和“缺吃、缺穿、缺住房、缺文化、缺技术”的“五无五缺”状况。近些年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信息闭塞、交通状况、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仍是制约民族乡经济发展的障碍。
4、财政非常困难。财源枯竭,乡村两级发展集体企业难度大,几乎没有支柱财源,加上历史上的各种负债,乡村两级都只能以保工资保运转为目标,无钱办事业现象普遍。
5、文教卫事业发展缓慢。民族地区条件较差,压力大,待遇不高,影响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基于同样原因,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也不愿到民族地区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加上经济条件所限,医疗设施、学校建设硬件设施都相对落后。
三、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建立完善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政策,体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让民族乡镇得到更多实惠,提出几点建议:
1、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新的文件,制定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政策。现有的汝发[1996]14号文件《关于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有许多条款已经过时,如关于农业税、屠宰税的条款,有的已执行完毕,有的标准参照现时太低了。
2、建议各级各部门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民族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族乡镇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指导,帮助民族乡镇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并在资金物质技术上给予帮助。
3、建议加大对民族教育科技医疗事业的投入,适当增加少数民族义务教育补助费,适当减免民族乡镇贫困人口住院治疗费用。
4、提高民族地区干部待遇。在干部选拔上,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民族干部,并建议上级制定鼓励干部、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到民族乡镇工作的优惠政策。
5、建议应继续完善并执行汝发[1996]14号文件中关于在民族乡镇新办企业减免所得税政策和税收返还政策,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第二篇: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推荐)
科学发展县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赵林君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近年来,宜宾县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据调查宜宾县国内生产总值近五年来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2008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优化调整为31:40:29。200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宜宾县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与全国先进县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低,经济活力不足;二是可用财力总量偏低,发展资金不足;三是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不强;四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五是制约发展的因素较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为此,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确立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原则
宜宾县要进一步正确审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谋划原则。坚持用科学的眼光审视发展、用科学的方法统筹发展、用科学的规律谋划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现有基础,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制定发展规划。
(二)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优势优先,依托资源优势,发掘区位优势,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加快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比较优势向竞争与发展优势的转化。要重视市场细分和产业细化,各展其长、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三)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并举,充分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和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统筹产业发展,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依托资源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互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
(四)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原则。坚持激活内力和借助外力相结合,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坚持体制创新,完善市场机制,统筹推进县域各项改革,不断激发内部活力。坚持开放推动、借力发展,通过开放加速破除发展中的观念约束、体制约束和市场约束,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廓清道路。
(五)坚持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因地制宜,选择可行的产业发展路子,实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全民创业。
二、科学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力措施
(一)继续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一是树立“工业强县”理念,集中力量建设具有产业特色和一定规模的工业集中区。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业化发展路子,重点发展优势资源产业。充分发挥工业集中区作为项目引进窗口、项目建设
载体的作用,引导符合工业集中区产业规划的项目和县域工业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工业集中区要突出产业特色,围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要扶小放活,提速增效,提质扩量,培育发展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充满活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培育一批区域性、全国性的优势品牌。二是调整优化县域工业经济结构,发展县域特色优势工业。大力发展能源、食品、物流、化工、畜牧、林竹等县域特色行业。提高特色优势工业行业的集约化水平。抓好一批工业投资项目,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引进、培育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竞争力较强的骨干龙头企业,推进县域企业的重组、并购和嫁接改造,扩大和提升县域企业的规模及竞争力。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出台扶持政策。加快特色产品的开发、特色产业的培植和特有资源的转化,着力培育1-2个主导产业、1-2个工业集中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要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要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结合向家坝移民工程,发展移民经济。
(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走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做优做专粮食、畜禽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林竹(香料)、茶叶、蚕桑、蔬果、烟叶等特色产业,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努力把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比较优势。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积极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按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占总产量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二是做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立足现有资源和加工企业,抓住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主导产品精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三大重点,拉长产业链。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加工体系,重点扶持粮食、畜牧、林竹、果蔬、桑蚕、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培育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格局,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促进农产品增值。三是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龙头企业为重点、特色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专合组织为纽带、科技为支撑、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升级,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有产业优势、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到2011年,在全县形成20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
(三)重点发展商贸服务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一是培育城乡商贸流通业。充分挖掘我县区位潜力,以交通干线和县城、重点城镇为依托,规划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专业性综合批发市场,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农产品流通网络。重点抓好农产品专业市场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的改造。大力培育县域农产品流通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二是培育和扶持服务业发展。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专业农产品信息网络,基本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所有乡镇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农业服务业,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一批农村行业经济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科技、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流通、农业信息等服务。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房地产、金融等服务业。三是拓展县域特色旅游业。发挥县域的旅游资源优势,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开发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投资建设石城山、越溪河、黄山、向家坝等旅游景区景点、旅游基础设施和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农家乐”等服务项目发展,促进全县旅游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
(四)坚持统筹规划,加快城乡建设一是以交通建设为重点,完善县域路网结构。推进县域交通设施建设,提高道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加快对外主通道建设,提高进出宜宾县的便捷性、高效性和舒适性。二是以发展产业为抓手,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坚持产业
兴镇,建设具有特色优势的小城镇经济。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从数量扩张转移到质量提高,沿道路分布的城镇向纵深发展,形成块状城镇。县城建设要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并进,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引导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形成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步建设成为中小城市。加快观音、蕨溪、高场、永兴、白花、泥溪等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三是以路、水、沼气等为切入点,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和兴建沼气池三大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活环境,使新农村示范村做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
(五)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民营经济一是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推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推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形成充满活力的富民经济。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拓展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做大做强重点民营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县域民营企业,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中型企业。要健全完善企业家的培养、使用、激励、约束和保护机制。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以内部资源嫁接外来要素,以外部力量激活内部资源,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支持向家坝电站建设,扶持发展骨干优势企业,搭建起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优势产业平台,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更多的项目进入宜宾县。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加大劳动力输出力度。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出国就业提供信息服务,积极搞好回乡农民工培训工作,促进其再就业。
(六)切实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建立协调机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检查督促。职能部门要为县域经济发展“开绿灯”,尤其要从审批权限、项目安排、资金扶持、信贷投入、能源调度、人才管理和推动全民创业等方面给予县域经济更多的支持。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各部门要树立“全县一盘棋”观念,相互协调,加强配合,齐心协力发展县域经济。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强化发展县域经济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扶持资金,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四是完善奖惩制度。强化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考核办法,实行县域经济发展目标责任制。把县域经济发展的实绩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主要指标列为考核、考评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作者系宜宾县委农工办副主任 赵林君)
第三篇:论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论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哲政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 2009级 赵杰 20090140130)
[摘要]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重要性显著。合理开发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有利于拉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注重国家政策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避免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浪费及掠夺,争取创建和谐的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理论指导 自然资源合理开发 经济建设
时代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跨越,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的当务之急,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关乎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创建。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这里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国土资源、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农牧产业资源。合理的开发少数民族地区资源,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有理论指导、国家政策倾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
一、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指导
少数民族社会要发展进步,不能没有理论指导。理论指导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坚实基础,有了理论指导,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有了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方法。
首先,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从中华民族问题的实际出发, 尊重民族发展规律, 将民族问题作为当前每一时期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 克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 依据变化的实践提出新思想, 制定新政策, 采取新措施, 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不断发展;第三, 依据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现实, 确定发展是解决当代民族问题的核心, 为准确把握和正确驾驭民族问题提出明确目标;第四, 在全球化背景下, 执政党对国内民族问题的驾驭能力成为国际社会评判其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 同时还需要面对某些强势国家以人权等为借口, 攻击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借民族问题进行“西化” 和“ 分化” 活动现实, 充分认识当代中华民族问题的世界性特点, 对于党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
着重要意义;最后, 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是党驾驭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 体现着社会主义本质和特点, 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根本利益, 有力地保障了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利益, 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着根本性影响。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重在发展,贵在科学。其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科学谋划区域发展路径,确保地区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经济是一切事务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才能搞好上层建筑。因此,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必须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1.大力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优先发展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产业,从而改善民族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最主要的是交通,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不断地被贫困地区的发展所验证。
2.加大政策扶持
国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倾向于民族地区,给予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最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的投入和税收的减免。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一词国家可以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等搞好旅游事业,也可以将东部发达地区好的发展思路引入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
二、合理开发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拉动经济发展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西部地区的一大优势,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充分开发利用,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应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有指导性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起源于环境保护,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保护环境为的是保证发展,这是江泽民同志环境保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合理的开发矿产资源可以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资源储备。如果实行盲目开采,不加管制的增加开采速度与力度,那么几十年内就会把资源开采殆尽,这不但不会加速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针对目前西部矿产资源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力度:第一,加强地质勘探工作的投入力度,这是扩大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物质
基础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由于资源勘探投资风险大,且带有一定的社会公益和经济安全性质,尤其是一些带有战略性的矿产资源,应该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进行勘探。第二,加大大型矿山企业的建设,建立综合开发的企业集团。要以国家紧缺矿产资源为重点,以优势矿产资源转化为主体,走企业集团化道路。以科技为先锋,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要充分认识到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活力。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倡科学开采。避免掠夺式开采,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
我们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大力开采资源,为了GDP而造成资源浪费,为了东部地区发展而忽视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在战略高度上重视这个问题,引进新设备,提高矿产的开发利用率;加强监管力度,避免资源的浪费;制定新规则,合理的配置资源。例如:资源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许多战略性资源都被贱卖给外国,如稀土。不合理的开发还会造成环境恶化,西部地区气候寒冷,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一经破坏短时间内将很难恢复。
旅游资源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但是近年来为了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旅游业的开发,破坏了许多自然景点,造成了旅游地区的环境破坏。我们要正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盲目上项目,造成旅游资源的含金量下降。首先,制定长远发展规划,避免短期发展造成旅游资源浪费,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其次,引进新技术,解决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问题,如使用可降解纸袋、餐盒等;第三,加强监管力度,严惩违规者。对于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地区要严惩,景区内对于游客乱扔垃圾破坏环境问题要加强监督,严惩违反规定者;第四;反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于旅游收入要用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上,形成良好的资金链循环,避免资金外流,民族地区经济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二)合理配置民族地区资源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与民族地区资源外流,得不到合理配置有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优势突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已经探明储量矿产130种。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的钾盐、天然气等13种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的50%以上,处于绝对优势。铅矿、铜矿等9种矿产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储量占到全国的30--50%。煤、油等能源矿产丰富,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能源接替基地。此外,还应看到,虽然西部地区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较低,但其新矿产地的潜力确是巨大的。其中矿业产值占其工业产值的比例,有一半省(区)超过25%。但是资源的配置上存在很大问题,造成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后环境问题恶化,经济发展得不到提高。
1.矿产资源的配置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开发利用程度低,本地区资源配额少,绝大部
分输送到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造成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是西部少数民族的,但是利益却被瓜分了,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留下的微乎及微。国家应该反哺民族地区,为资源的开采支付资金,用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是资源收归国有,国家统一配置,用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这不符合西部少数民族的切身利益。本地区的资源被用于另外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相信谁都不会满意这个结果。这样长久下去容易激发少数民族的独立心理,造成民族问题事件频繁发生,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稳定发展,不符合当前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
2.水、电资源的配置
西部地区多处高山高原地带,降水丰富,水利资源优势明显。而且西部地区落差大,水力发电前景广阔。建国后,西部地区的水力资源得到重视,已建成多处大型水力发电站,尤其以三峡水力发电站最大。近年来西南地区规划了许多水力发电站,这将为我国的电力供应提供广大支持。虽然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多余的资金来建水电站,也没有那个经济实力,全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划下建成的,但是作为本地区的资源,民族地区对于发电站建成后的电力供应应该享有优先权。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产业建设正大力发展,是急需能源、电力供应的时候,作为建在本地区水力资源优势上的水电站,应该优先供应本地区经济建设需求,而不是一味的输送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周边小国家,虽然这样会卖出一个好价格,但是和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比起来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意思,也不符合长远战略眼光,只有全民都富有了,中国才是真正地富强、民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保障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中国政府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从战略眼光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设,适当超前。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好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
(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这是推进西部开发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同时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由国家无偿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苗木,对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坚
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先搞好实施规划和试点示范。试点的规模要适当,不宜铺得太大,防止一哄而起。要加强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点要高,不能搞重复建设。要抓住我国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时机,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农业基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工业调整、改组和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
要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现有科技力量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在办好高等教育的同时,特别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千方百计使用好现有人才,采取积极措施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大力培养各类人才。
(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实施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研究适应新形势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特别是要采取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城乡商品市场,逐步把企业培育成为西部开发的主体。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际,解决民族问题,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合理开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避免造成环境破坏,不能先开发后治理;同时加大对本地区资源的反哺力度,大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促进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提高人民的资源意识;提倡科学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中国成长为富强、民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参考书目] 吴仕民 《中华民族理论新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李普者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
张雷,傅晓峰 《21世纪中国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2012年2月 古德生 《对西部矿产资源开发问题的思考》 2001年
中国西部开发网
第四篇: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数学课堂教学在内容,理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前,我们对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新理念的支撑下引发了一些思考,旨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能更快地适应对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 :课堂教学现状 调查 思考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这次新课改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学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对新内容,新理念,新方式,教师能否适应?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这些问题要求我们要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新课改的得失,以便更好地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健康向前发展。2008年9月起,我对融水县边远的红水乡,拱洞乡,大年乡,白云乡,良寨乡等5所初中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作了调查研究和分析思考,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能更快的应对新一轮课程的教学。
1.本次调查的目的和基本情况
1.1 调查目的:了解在新课程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初中生数学课堂学习态度,为有针对性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打好基础;
1.2 调查时间:2008年9月1日至2009年1月20日;
1.3 调查对象:融水苗族自治县边远的红水乡,拱洞乡,大年乡,白云乡,良寨乡等5所初中学校的数学教师和全体学生;
1.4 调查方式:发放问卷、深入课堂听课、召开座谈会、个别交流谈话、查阅档案资料等。2课堂教学现状的主要表现
2.1 学校乘新课改的东风,积极投入,大胆尝试,课堂教学大有改观,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2.1.1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学资源逐年更新,教科技术逐步普及。各级政府在“普九”验收合格后,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增强重教意识,社会支教扶困力度大,“普九”成果得到了巩固,这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与时俱进提供了保障。这5所学校均建有多媒体教室,开通数学教学资源共享网络,配备有投影仪和教材配套的教具,彻底改变了过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的“四个一”的模式。
2.1.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基本完成硬性指标,全部开足课程课时。无论是毕业班还是非毕业班,不管是课程表安排还是实际课堂教学,5所学校都开齐科目,开足课时,数学课没有出现多开或少设的现象,学校都严格执行了课程计划;
2.1.3认真上课,勤于工作,讲求奉献。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贫困落后,师资缺乏,环境恶劣,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艰巨,数学教师往往兼有多个科目的课程。此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许多上了初中的学生并没有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每每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师都要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缺补差,长此以往,教师基本处于“ 白天上课,傍晚辅导,深夜备课”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然而,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都是这样一天天忙忙碌碌,有条不紊地和学生打成一片而乐此不倦、无怨无悔,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虽然疲劳,但他们依然在这教学主战场上倾情投入,认真上课。调查显示,5所中学95%的数学老师上课有详案,课堂练习量足够,且及时讲评,课堂教学严谨。
2.1.4 新的教学方式开始走进数学课堂,教师逐步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努力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尝试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学生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
是他们的亲密朋友。从调查问卷和听评课的活动中反映,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渐渐注重数学人文,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和谐课堂,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质量有所改善。
2.2 数学课堂教学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对新的教学理念理解没有透切,加上山区教学资源不够丰富,课堂教学迎来新挑战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时效性低,增加工作量成为了数学教师们提高教学成绩的主要手段。社会的进步,需要“整钢性”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那种“汗水+时间”、“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做法必须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此次调查所看40余节数学课,89%的教师的教学还是围绕“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耳听老师口,眼看老师手,思维跟着老师走”状态,教学活动从开始到结束都紧扣教材,照本宣科(有时还没宣完,如课本中编拟的思考题,相当部分教师根本就不与学生来研究),课堂呈现的学习材料学生感到陌生;整个课堂由旧知铺垫到新知巩固,彻头彻尾为了传授知识不走“弯路”,没有迂回余地,学生的学习是在神经绷得很紧的环境中进行的。观念滞后,教法陈旧致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能够调动起来,基本靠老师“牵”着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利用休息时间编写练习,课堂强化训练,重复讲评,“疲劳奋战”。
2.2.2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少,思维没有得到经常性的激活,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很少从学习中享受到快乐,“学困生”所占比例大,觉得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在对2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有76%的学生认为“我不大喜欢数学课”,86%的学生“没有主动回答问题”,81%的学生“很少拓展思维”。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数学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也不断加大,学生知识结构出现衔接不上的现象十分严重,50%以上的学生上初三后就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常常由于学生的消极对待而难以维持。
2.2.3传统教学方式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没有融合,课堂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地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开始,却又悄然无声地以“传统接受性学习”结束,至今,没有探索出一条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可行性课堂教学方式。调查中,5所学校都以“立足新课标,尝试新教法”为指导思想,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每个学期每名教师均安排有教改课公开课,并通过听,评课进行研究探讨。然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教改课”一般上成“活动课”,教学缺乏严谨性,没有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而是孤立,生硬地强加一些讨论,查阅资料的环节进入课堂。因此,这些“教改课”只完成课时,无法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于是,每个学期期中过后,老师们为了能把学生成绩提高,又纷纷回归到了传统的“灌注式”教学,加大练习量,强调学习结果,忽视教学过程。如此循环,课堂教学改革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几点思考
3.1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如何更新?
转变观念,摆正“教”、“学”位置。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为使课堂教学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教育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自主地“学”起来,教师必须从原来充当知识“搬运工”、“传声筒”的角色解脱出来,转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尽可能地从讲台到学生中间,全程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
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学生应从原来的学习方式单一(记忆、模访和训练)、被动、知识“接收器”中解脱出来,转向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改变,师生关系将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播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3.2 教师负担过重, 如何减负?
由调查知, 教师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在于“考试压力大和教学难度大”, 占71%。因此, 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减轻教师的压力。应尽快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改变以中考成绩为衡量教师唯一标准的状况。应建立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保证教师有充足的专业成长时间和学习机会。要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新课程实验的积极性, 鼓励、支持并帮助、指导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改。校本研究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师专业成长途径, 要注重发挥它的作用、完善它的机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将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与交流的学校文化, 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 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3.3 学生学习感到困难, 如何解难?
由调查统计知道, 学生学习感到困难的原因有: A 教材难20%;B 学习内容多22%;C 学习数学的习惯没养成33 %;D 学习方法不当25%, 这些原因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通过个别访谈和课堂听课, 笔者发现教学中存在着最突出的两个问题:一是围绕着考试的“题型教学”没有得到改变;二是高容量、高强度的课堂练习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题型教学”是一种“短见”的教学, 它也许暂时能起到应付考试的作用, 但从长期来说,它的效率并不高, 很多学生在考试之后就忘记了“题型”,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理解“题型”背后蕴含的概念和思想, 而这恰恰是数学学习最重要的。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思想, 而不能仅仅作为技能来看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他的发展才有后劲。例如, 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数学中是很重要的。但在听课中, 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讲代数、函数、几何等内容中很少画图, 而将精力主要放在推导和证明中, 这就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的很多机会, 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同时, 虽然在数学的学习中, 做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做一定数量的题目是必要的,但不是“多多益善”, 对题目要选择, 对学生要指导。除了做习题, 数学学习还应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能力, 数学阅读能力,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等等。把数学学习仅仅限制在解题范围内是不够的, 也不是最有效的。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的另一个问题是课堂容量过大。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有的教师在对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 常常希望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介绍给学生, 通过高强度的练习使学生“熟悉”这些情况。实际上, 这种教学方法更多的是造成“夹生饭”。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内容, 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内容的特点做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不是讲得越全越好。讲得过多过全, 容易使学生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内容相混淆。忽视了对本质的理解。这样, 教学的实际效果反而不好。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如何理解数学的概念、如何掌握数学的技能。除了讲授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外,教师还应当采取其他多种教学手段, 例如通过问题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思维, 学生之间就某些问题的深入讨论, 学完一段知识后的自已总结和概括等等。
3.4 面对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碰撞”, 如何整合?
提倡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的显著特色。时下的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等几乎都是采用探究性学习。对于接受性学习大家有些谈之色变, 唯恐避之不及.而由调查知,平时的教学中63%的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太浪费时间, 以致于很少或没有实施过探
究式教学。那么, 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到底哪一个的教学效果更好?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有以下一些认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各有所长, 各有自身的基本特征。接受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①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②以掌握系统知识为基本任务;③信息传输呈直接性;④学生认知活动具有可指导性、可控性。由此可知, 接受性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方面我国的教育成就是举世公认的, 美国中等教育专家也认为应该借鉴中国模式。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①以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为主要方式;②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③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教学呈非指导性;④关注探究性认知过程[ 1 ]。由此可知, 这些特征的支持系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兴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主动积极性, 因此, 兴趣是探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内动力。教学时, 为了使学生探究的主动积极性持续而长久, 教师可利用情境创设, 恰时恰点构建探究任务,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学生愿意学习, 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时, 才可能成为探究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不排除接受性学习, 且探究性学习也离不开接受式学习。两者看似矛盾, 实际却是相辅相成, 探究过程是在已有知识体系的支撑下: 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分析、论证的学习过程。两者是互补关系, 相得益彰[ 2 ]。总之, 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教学方式。实际教学中,最好的办法是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和教学内容, 灵活选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或接受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或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互交叉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 1 ] G?豪森, C?凯特尔, J?基尔帕特里克.数学课程发展
第五篇: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xx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xx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把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近几年来,xx市私营个体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以高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增长速度,为xx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已成为关系双辽市全局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增强城乡经济活力,实现双辽县域经济突破的战略之举。为此,在赴长江三角洲考察学习期间,围绕如何优化政策环境,促进私营个体经济更快更好发展这一课题,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认真解读和吸纳了长江三角洲部分地市的政策意见精华内容,结合xx市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思
考意见:
一.放开政策,放开手脚。
可以说,哪里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哪里的经济总量增长就比较快,社会就比较安定,人民生活水平也会显著提高。因此,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县域突破、富民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全民创业是掀起我市民营经济发展高潮的基矗发展的关键是观念和行动。我市在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硬件条件(资源、气候等)不差,差的就是外部环境(社会~、人们的观念等),在号召全民创业的同时,各级政府要率先行动起来,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做法、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要使各级领导从允许民营经济发展转变到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来;使各相关职能部门从消极的“管”转变到积极主动服务上来;使广大群众从“小富即安”转变到积极创业上来。进而,使我市的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一切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
要通过制定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办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要允许私营个体经济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投资创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幼儿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义务教育以及学生公寓、食堂等教育后勤设施;投资文化、体育产业化项目和科普、旅游、民政社会福利设施。建议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市财政应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一部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提供创业辅导和服务、提供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对接服务、提供教育培训及信息咨询服务、提供标准与检测服务、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等。加快形成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市可安排部分财政性资金,同时募集社会资金,建立双辽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并对其他由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进行资源整合,打破现有归属原投资部门管理的界限。鼓励法人资本,民间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设立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切实解决担保机构的风险分但问题,贯彻银行、担保公司、地方政府(财政)三方合理分担办法。
三.加强对私营个体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培训提高。
要积极开展面向私营个体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要把私营个体企业家培养纳入到全市企业干部培养计划,鼓励私营企业家参加有针对性的理论培训,管理培训和技术培训。私营个体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在调干、调工立户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对流向私营企业的人员,原单位要按规定办理工作调动和有关保险结转手续,不得以任何理由设置障碍。
四.加强对私营个体企业的引导和规范。
引导私营个体企业规范发展。私营个体企业要注意维护自身形象,自觉做到守法经营。依法建帐,确保会计资料完整、真实,定期进行财务预(决)算,不做假帐。不断强化质量监督和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确保产品合格,服务到位。对私营个体企业要加强消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监察,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企业信用记录档案。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档案数据库为主,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资料库,根据企业经营信用、资本信用、质量信用、纳税信用和法人行为信用等情况,实行企业信用记录备案查询制度。建立经营者信用管理制度。实行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帮助企业提高信用透明度和知名度,要由资信评估机构对私营个体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级,对信用度高的,可优先获得贷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