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七章挫折与压力

时间:2019-05-13 03:3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七章挫折与压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七章挫折与压力》。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七章挫折与压力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位课程 制作者:阿娜 邮址:aqgcyen@163.com

第七章青少年面对挫折及应对策略 我国当前社会十不和谐

一、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二、劳动关系日益失衡,劳资对立日益显性化;

三、乡流人口与城籍人口利益冲突;

四、城乡发展失衡;

五、地区差距持续扩大;

六、两个文明发展失衡;

七、效率与公平失衡;

八、经发与政法失衡;

九、人与人关系不和谐;

十、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全国人大常委郑功成)“人生未遇苦难者,只能算是半个人”。“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刺伤自己,也可以保护自己”。“挫折,可能是一座埋葬弱者的坟墓,使人在成才的道路上夭折;也可能是磨练强者的火炉,使人百炼成钢,登上成功的高峰”。第一节挫折的概述

一、挫折

(一)挫折的含义

1、《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解释为:失败、失利。

2、《辞海》的解释为:失利、挫败。

3、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挫折指一种情绪状态,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障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

(二)挫折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1、有行动动机和明确的行动目标。动机是推动个体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没有一定的动机和目标,挫折的产生也就无从谈起。例如,大学生为取得奖学金,争取各门功课的好成绩。

2、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个体所感受到的现实的挫折是在他采取一定的手段,为满足一定的需要、实现预期目标的实际行动中产生的。没有满足需要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与行动,即使目标再高远,动机再强烈,也不会产生挫折感,或只能产生想象中的挫折感。

3、有挫折的情境发生。只有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受阻但又不能逾越时,才构成挫折情境。没达到是情境,只是尝试而没达到则不构成挫折情境。如有的大学生一入校就为自己订好了考研的目标,但这个大学生仅把考研究生作为一种尝试,即使没有考上,也不构成挫折情境。

4、主体必须对目标受阻有知觉。如果客观阻碍存在,但人们主观上并无知觉,就不会构成挫折。

5、必须有对知觉和体验产生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具体来说,行为主体在受挫后往往有焦虑、恐惧、紧张、愤懑等。

(三)影响挫折感的因素

1、动机强度:挫折的产生与否和个体的需要、动机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动机一旦产生之后便引导个体行为指向目标。

2、自我期望值:对任何事物的自我期望与现实都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从实际

出发,只考虑主观愿望,人为拉大二者之间关系,就会产生挫折感。? 表现有三种情况:(1)期望值绝对化――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有的学生将生活中的不快乐、学业中的失利、失恋等都看作不应当发生的,认为大学生活应当是圆满而理想的,因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变得束手无策,痛苦不堪。(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使是喜忧参半的事情,看到的只是消极的一面。(3)无限夸大后果――有些人遇到一些小挫折,却把后果想象得非常糟糕、可怕。夸大后果的结果是使人越想越消沉,情绪越陷越恶劣,最后难以自拔。

3、个人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指按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规定的标准。一个人是否觉得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有密切有关。报负水平高的人比报负水平低的人易产生挫折感。

4、个人容忍力(耐挫力):个人容忍力是人们遇到挫折时适应能力的差别。有人能忍受严重挫折毫不灰心丧气;有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会意志消沉;有人能够忍受别人的侮辱,但面对环境的障碍却会焦虑不安、灰心丧气。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因素是指非人力所能及的一切客观因素。例如自然灾害、台风、地震、酷热、洪水、疾病、事故等。???

2、社会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评价体系、行为模式等方面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客观上对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1)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鼓励积极竞争和个人的发展,要求人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原先的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观念正受到挑战。面对这种变化,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合作与竞争等等关系这种冲突会增加人们的挫折感。(2)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直接影响价值观选择。文化心理学家霍兰威尔提出:在某些情况下,外来文化移入压力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有害的影响。这是因为,当一种文化移入另一种文化时,由于文化刺激的泛滥,会造成价值体系的重新认知和整合,使人们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又准确地选择和认同一种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也容易产生心理失调和挫折感。(3)当人们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的心理挫折,3、学校环境的影响(1)校园环境设施的陈旧、安排不合理等。(2)教学内容与管理方式的滞后(3)校园文化的偏差。校园文化出现气氛不浓、品味不高的现象,许多学生社团组织名

存实亡;校园人际关系也变得庸俗化,同学之间相互猜疑、妒嫉、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现象时有发生,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利益关系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现象使不少学生心理难以平衡,产生心灵的孤独感、寂寞感与强烈的不适应感。(4)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生心理带来的冲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的改革,上学交费制度的实施,淘汰机制的推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毕业分配政策的完善等,无不冲击着心理脆弱、社会经验不丰富的学生。

4、家庭影响(1)家庭的一些潜在或显性的条件:(2)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

(二)主观因素

1、个体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身体、容貌、健康状况、生理缺陷等先天素质所带来的限制。

2、生活环境的不适应。青少年在生理上多已发育成熟,但其心理发展远没有成熟,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

3、自我认知偏差。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当取得一点成功时,自我评价偏高;而当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就会产生失败感或焦虑苦恼的情绪而低估自己甚至自我怀疑与否定。

4、人际交往不适。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对友谊、对朋友有着热切的依恋和期望。由于交往经验与技巧的不足,交往过程中沟通不足、关系失调、人际冲突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心理挫折。在集体生活中往往不合群,受到周围人的排斥甚至孤立,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冷漠、猜忌甚至敌意。??

5、动机冲突。动机冲突也是引起大学生挫折的重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如果这些同时并存的动机不能同时获得满足,并且在性质上又出现彼此相互排斥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的心理现象。?一般而言,动机冲突主要有四种形式:(1)双趋冲突 :“鱼和熊掌不可能兼得”时,就出现了难以取舍的冲突。例如大学生在先升学还是先就业,(2)双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冲突。(3)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面临两难选择。(4)双趋双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个目标,存在着两种选择,但两个目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使人左顾右盼,难以抉择的心态。如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能举棋不定而陷入这种冲突中。

6、性与恋爱问题。他们有了强烈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需要,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学校规章制度、家长的约束等因素的制约,与恋爱相关的问题如单相思、被动卷入恋爱、失恋等都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挫折感,也有的学生因性压抑、性幻想、性自慰而产生心理挫折。第二节受挫后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一、挫折后的心理反应受挫后采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人在挫折与冲突的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一般心理挫折的反应可以分为两大类:积极心理防御、消极心理防御。

(一)积极心理防御:这种反应方式是正视挫折,承认挫折,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争取积极的行为方式,最后战胜挫折。主要表现为:坚持、表同、补偿、升华

1、坚持:指个体发现目标难以达到,要求自己做出加倍努力,并要求通过个体不断的努力,使目标最终实现。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翁阿甘就是一位智商并不高,他面对挫折的方法就是忽视它并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赢得了自己的事业,也获得了自己的生活。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成功就在于最后的坚持之中。

2、表同: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时,将自己比拟为某一成功者,藉以在心理减弱挫折产生的痛苦;或者迎合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人,按照他们的希望去支配自己的思想、行动,来冲淡自己的挫折感,并以此求得内心的满足。?? ?

3、补偿:即当个体行为受挫时,或因个人某方面的缺陷而使目标无法实现时,往往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目标,以其它方面的成功来补偿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升华:即用一种比较崇高的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目标代替,借以弥补因受挫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减轻痛苦。升华是最积极的行为反应,从古至今演绎出绵绵佳话。如古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写《左传》;孙膑跛脚修《兵法》;司马迁受辱著《史记》。

(二)消极心理防御:是指当大学生遭受挫折后所表现出来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非理性行为。常见的情绪行为方式有以下几种。

1、固执:当个体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到同样的挫折,就

第二篇: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育的转折和关键时期,因而中学不仅要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现代化建设者的重要举措,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的重要保证。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原因;对策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问题。学习问题是目前青少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由于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因为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最具普遍性。目前,由于学生课业

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课堂教学过死,亲人要求过高,促使学生精神越来越紧张,心理越来越脆弱。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学习困难,甚至厌学等。据调查中学生群体中学习困难、厌学的学生已超过四分之一,中学生缺乏自信心的情况非常突出。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产生的结果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从通常的意义上讲,它是指人下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存在形式。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指人与人这间在情感上的寄托,信息沟通和合作共事中的心理距离在这些人际关系中,有的对学生的心身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学生和父母家人,亲朋好友以及老师,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有的作用却无关紧要,如学生和那些偶然相遇的人的人际关系。如青少年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在学习,生活,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功能才能使自己的交往活动更具有自觉性。很多青少年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被心理问题困扰着,他们一方向为自身的心理问题担忧,一方面也因为不能很好地定义是否属于心理异常,盲目地担心患有心理疾病而痛苦着。

3.情感类心理问题。青少年时期,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的成熟,因此情感类心理问题逐渐突出来。进入青春期后,性的意识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异性疏远期。这一时期为性发育的开始阶段;第二阶段:“牛恋”期,这种偶像心理对缓解青少年愉的焦虑有一定的作用;第三阶段:异性接近期。此时的男女青少年往住分不清好感,友情与爱情的区别一方面渴望接近异性,一方面又感到不安和困惑;第四阶段: 两性恋爱期。此时的青少年男女开始以自己的标准即兴趣,爱好,审美观来选择自己理想的恋爱对象。在青春期,青少年的情绪较为敏感且不稳定,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自然添加了许多的情感困惑,甚至出现心理困惑。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变革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

2.社会因素

第一,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尊重的主流文化。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前提和背景,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源于他们所在的背景文化。青少年对环境是非常敏感的,可以说,青少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颓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从青少年的“集体同一性”中,我们可以推断一个社会的兴奋点。反之,我们也可以说一个社会的兴奋点决定了该社会中青少年的“集体同一性”。

第二,社会中需具备良好的成人模型和成人榜样。青少年对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完全凭空臆想的,在他们心中一般会有一个值得效仿的对象。有时他们对心中偶像的向往,大大超出了我们设想的程度。青少年的追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自己喜爱的名星身上,对他们的各种行为进行模仿。如果我们的社会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些他们认为值得效仿的成人榜样,就可以借此去引导青少年去学习,使青少年自发努力成为他们所尊崇的对象。

第三,民主的环境和包容的气氛。我们的社会如何期待青少年的成长,决定了我们所给予青少年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成长气氛。我们应该特别强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重大影响,如果社会不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出现成人社会对“垮掉的一代”,对青少年犯罪增多,对“现在的青少年怎么了”的感叹、疑问、指责和“普遍”伤感也就不足为奇了。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可以理解为社会病态的反应,孩子的社会就是成人社会的一面镜子。

3.学校教育

第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中心,无休止地“应试战争”,对学生统一要求和一味追求升学率,再加上作业负担沉重,学生失去思考的时间,个性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也剥夺了青少年自我探索的机会。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理想中,“为创造力而教”也只是口号。对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塑造人格没有做到有机的统一。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各种新的教育举措能否真正带来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和优化,我们还需拭目以待。而且,由诸如“减负”所带

来的问题以及学生“减负”后的心理空间该如何填充,如何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确立自我,也都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

第二,学校中的归属感。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象马斯洛所称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选择消极同一性,从而出现问题并给社会带来危害。

4.家庭教育

首先,家庭环境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在儿童自居的基础上形成的。父母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首先要综合这种早期认同。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是错误的或混乱的,势必会影响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其次,亲子关系是另一个影响因素。提倡民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与身体健康、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一同发展的一个连续过程,而文化科学的教学又是学校的主要渠道。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的融入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既不脱离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又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最佳选择。

2.在课程计划中设置心理健康课

学校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进程讲授相关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知识。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

健康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确对待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困惑。教授给学生调节人际关系和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以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有效交流,达到促进学生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而且,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还可以推进“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

3.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人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严谨求实、方法科学的工作,它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甚至是引领学生构建合理的价值观。因此,学校必须配备经过正规心理专业知识教育,受过正规心理辅导技能训练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广大师生提供理论指导、技能训练、心理咨询等服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依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针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所遇到的共性问题,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心理知识讲座,组织心理调节活动。尤其是他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并进行科学的测评数据分析,提供严谨的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报告,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并积累原始数据。通过心理测评的数据分析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问题,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依据科学理论的指导,采取1+1的心理咨询模式,有计划地进行发展心理健康调节,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增强自信,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师还承担培训其它老师的任务,对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渗透课和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指导,以保证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此外,教师因工作压力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要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以疏导,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课题研究

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教育科研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可以收到多重效果。第一,引领教师关注心理健康理论学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复性,使得教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而忽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尤其是缺乏对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了解。在教育科研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使教师有意识地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理论的学习可以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第二,推动教师探索教法改革,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 “以生为本,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心育这四个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心理健康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掌握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法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第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高水平教师。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优秀教师的拉动,也需要有结构合理、不断进取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作支撑。开展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可以加快提高新参加工作的教师的业务能力,使之尽快熟悉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也为其今后的进一步成长打下基础。可以提升骨感教师的能力,使其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专长,结合其原有的教学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名优教师。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家庭和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者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适应生活,创造幸福的未来。

参考文献

苏立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2,(3).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2.姚本先.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5).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第1版.济南:山东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周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7).

第三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①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

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②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③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

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性。“咨询心理学始终要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模式。咨询对象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适当的应变能力。”④可见,心理咨询者被认为是正常的人而不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里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倒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4)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有一个特点是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实行连贯性的跟踪教育。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状况作为档案保存下来,方便我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还可以作为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可靠指标。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尽可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有利于系统、连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攀比,制定一些过高或根本就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因校制宜。

第四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翟静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现代人类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且这一现象最突出在中小学生及大学群体中。最近我国曾对中小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出现考试焦虑占22.6%、担心发生可怕的事占16.1%、自备占37.4%、性格暴躁占18.7%、想自杀占14.3%。

近期对万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心理脆弱、孤僻、自私、狭隘、冷漠、不合群等心理异常的孩子占32%以上。北京、上海学龄前独生子女心理障碍占32%以上。我们曾对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4.1%、心理为题占16.2%。最近我国对1.4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17%的学生存在负性情绪,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占退学总人数的54.4%,目前中小学生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响自身家庭,还会残及后世,对未来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我国的专家曾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作为每个学生,将来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所作为,不仅取决于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健全的人格。大家都知道目前对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指针是心理健康,在当前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何谓心理健康呢?简单的讲,就是人格健全、智力良好、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压力有良好的承能力。具体应具备 以下8条标准:

一、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条件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的心理保证,人的智力划分往往通过智力测验,90以上是正常智力,70以下是弱智,智商并不一定与学习成绩成正比,有的学生智商高,但学习成绩不好,在校的学生90%以上智力水平相等,但是为何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习不好,关键是情商。智商是成才的基础,情商是成才的关键。情商是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情商低的人表现意志不坚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易冲动、做事不规范、任性、不负责任。

2、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3、心情开朗、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情绪稳定、热爱生活、对工作和学习不是为负担,应视为乐趣,努力把自己才智在学习中发挥出来。

4、与人为善、乐于人交往、和同学和睦相处、对同学充满热情、能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同学尊重、信任、不产生嫉妒、憎恨。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6、控制能力好,没有不良行为、不良习惯和嗜好。不良行为包括:说谎、逃学、不守纪律、顶撞父母和老师、离家出走、痴迷游戏机、网吧等。不良习惯:咬指甲、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抽动症。不良嗜好:吸烟、喝酒。

7、、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时注意力集中、休息时善于放松、睡眠好。

8、人格完整:行为举止符合一贯的行为模式,有稳定兴趣。

二、常见的心理问题

1、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表现情绪不稳定、情绪脆弱,受到挫折易出现情绪问题,表现如下:(1)抑郁情绪:主要表现情绪低、自卑、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并有轻生之念。(2)情绪不稳定:主要原因是从小养成不良性格,从小娇惯、任性、以我为中心、稍不如意而发脾气,此外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离异,造成性格苦闷、孤独、猜疑等。(3)强迫症:由于平素性格

胆小、拘谨、呆板、对任何事思虑过重,易出现强迫行为,表现反复关门、煤气、电灯、反复洗手、强迫性怀疑,如怀疑患艾滋病、性病等。

2、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主要表现:说谎、逃学、不守纪律、打架动殴、痴迷电子游戏机、网吧,通宵不归。据我们调查初中生行为问题占16.1%,最近报道,武汉有12万中小学生几乎天天玩游戏机,南京报道,17岁的中专生猝死在游戏机室。

电子游戏成瘾带来的后果:

(1)、心里总惦记如何通关,为此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

(2)、长期沉缅游戏机室,造成视力下降、生活节律紊乱,造成睡眠障碍。

(3)、情绪低、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全身不适。

(4)、产生人格改变,变得自私、自卑、失去朋友和家人的信任,想吸毒一样,不择手段拿家中的钱,借钱贷款打游戏机,甚至犯罪。

成瘾的孩子与自身心理因素有关:(1)、受过挫折的孩子。(2)、家庭不和睦。(3)、没有特长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突出,心情压抑。(3)、环境变化,对环境不适应。

三、早恋问题

由于青少年期处于性机能发育期,有的同学往往流露出爱的倾向,而产生早恋现象,但是这种早恋绝不是性机能的发育,往往是一种个体与社会交往的尝试,心理学的观点说,是因为青少年期社会意识增强,所以在寻找自己生活的价值,探索人生的意义,当发现异性之间的联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富有的情感联系时,便不顾一切地企图亲自构建它,有的男女同学之间虽然表达了爱慕之情,但随时间的推移,一方对另一方逐渐疏远、冷淡,又与另一同学要好,这样就感到失恋、被抛弃感、沮丧、苦闷、怨恨,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可产生自杀行为。如何对待早恋问题:

1、对自己的生理变化有充分认识。

2、你们正处在发展智力和情感的关键时期,要认识到对异性的情感寄托,将随年龄的增长,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每个同学都面临多次选择,过早的把情感寄托在一个特定的人身上,不合乎实际,不利于心身健康发展。我国曾做过统计,中学生早恋的失败率高达90%以上,所以同学们应把精力用在学习上,男女同学可以正常交往、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消除对性的神秘感,树立理想、奋发向上,把精力用在学习和发展智力上。

四、如何讲究心理卫生

1、掌握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坚定、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调节自己的情绪。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热爱生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3、注意保护大脑,有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用脑,造成大脑疲劳

4、经常锻炼身体。

5、去掉不良嗜好。

6、多与老师、家长沟通、与同学团结。

7、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8、迂到心理困惑,应及时找心里医师倾诉。

第五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①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

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②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

显。”③ 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性。“咨询心理学始终要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模式。咨询对象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适当的应变能力。”④ 可见,心理咨询者被认为是正常的人而不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里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倒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4)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有一个特点是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实行连贯性的跟踪教育。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状况作为档案保存下来,方便我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还可以作为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可靠指标。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尽可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有利于系统、连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

下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七章挫折与压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七章挫折与压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健康与压力应对

    心理健康与压力应对 大家都知道,身体健康很重要,虽然说拥有健康不等于拥有一切,但是失去了健康无疑失去了一切。当我们非常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的时候,就需要了解目前影响人们身体......

    压力与挫折概述[大全5篇]

    第一节 压力与挫折概述 一、 压力概述 (一)心理压力的界定 1.什么是心理压力 我国学者黄希庭对压力的界定:“心理学上所说的‘压力’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现实存在的具有威......

    如何面对挫折——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面对挫折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懂得人生免不了要经历挫折,人们的受挫能力不同,挫折所造成的后果也不同。挫折能磨练人,挫折孕育着成功。 2、介绍减轻心里压......

    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

    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 挫折和压力即人在追求自己人生目标过程中所受到的困难阻力。挫折和压力的产生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在人生旅途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不同的挫......

    学习压力损害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五篇范文)

    学习压力损害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 【埃菲社北京3月30日电】中国的年轻人每天学习超过10小时。很多年轻人不相信任何人,而父母“望子成龙”的压力使很高比例的年轻人患上心理疾......

    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钟怡萍 (湛江师范学院信息学院09电本2班·湛江·52404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质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市场经济不断的取代了计划经济最终成为我国......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总结材料

    2011年度 重兴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总结材料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学校和家庭,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已经......

    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 识 讲 座 和 咨 询 活 动 后 总 结为全面维护青少年权益,促进青少年与心理健康的同步发展,10月12日上午我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教义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