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拾金不昧成为精神文明的一种常态

时间:2019-05-13 03:1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拾金不昧成为精神文明的一种常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拾金不昧成为精神文明的一种常态》。

第一篇:让拾金不昧成为精神文明的一种常态

让拾金不昧成为精神文明的一种常态

褚晋

身在漳村矿精神文明办公室上班的我今年已经听说了好多件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最近又听说机关一支部武装部部长郝宏飞做了一件拾金不昧的好事,经核实事情发生在11月6日上午10:40,郝宏飞在长治潞州剧院对面的手机一条街停车位捡到一个牛皮纸信封,内装有1张商业银行存折、2张外币存折,一张邮政储蓄卡。其中还有1张身份证,主人是王金梅,家住长治市城区东州路。郝宏飞捡到物品后感到事情紧急,但又苦于找不到失主的联系方式,随即前去八一路派出所报案并上交实物。很快,下午就找到了失主。据失主说信封里的东西价值70多万。

身为宣传部干事的我本想将这件事情写得再细致具体一些,以作为宣传材料供大家学习。可是,偶然的机会见到郝宏飞部长时,他简单朴实的话却让我的心灵为之一震。他说:“事情很简单,详细情况也没什么好说的。我其实就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宣传表扬就不用了。那个失主见到我时一再对我感谢,还要给我酬金,我当然不能要!我就告诉他,‘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受党教育这么多年,思想政治肯定没问题,拾金不昧是一个党员最基本的素质,捡到东西理应归还失主,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能要!你只要记住世上好人多就够了。’”

质朴无华的话语反射出的是一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格。当今社会道德缺失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感到无奈的一种遗憾,能听到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话语似乎已经不多,所以怎能不让人动容?

拾金不昧其实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一种思想品德,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我欣喜地看到,身边这样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相信未来在我们的一流文明矿区,在我们的国家,拾金不昧将会成为精神文明的一种常态。

第二篇:让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常态

让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常态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对历史的回顾、对现在的反思,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坚持走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党巩固执政地位、增强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最有力的武器,它使我党在革命实践史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保证我党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但是这个有力的武器现在的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一些人却放下不用,或者至多是做为摆设,甚至遗弃,以至于他们与人民越来越远,甚至与广大人民群众背道而驰,使党和人民的事业蒙受损失。为推进“群众路线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必须长期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

敢于接受批评,广纳真言。心底无私天地宽,作为共产党员,要敢于开展批评,敢于在原则问题上毫不含糊,在是非问题上不“抹稀泥”。凡是违背党性原则的,凡是不符合党的宗旨和人民需求的,就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凡是损害党的事业,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就要及时提出批评;有些党员、干部不敢或不愿开展批评,也因为接受了社会上流行的“关系学”的影响,这实质上是因为存有私心。我们要妥善处理党和人民的关系,但不能以感情代替原则,不能搞庸俗的“关系学”。正如列宁所言:“友谊建立在同志中,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中。”走群众路线就

要学会倾听,听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对照自己自我批评、接受批评,广纳真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缺点毛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以致“小疾”拖成“大病”,甚至病入膏肓,不可救药。敢于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批评,不仅是一种德,更是一种才气,也是我党执政之本。能够不断从群众中调查了解情况,虚心接受群众提出的批评意见,敢于正视自己存在的缺点错误,要广大人民群众公开进行自我批评,不讳疾忌医。这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取得广大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斯大林说:“即使批评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真理,也应该欢迎,应该仔细听取并考虑到它们好的地方。”要无私无畏,既能虚心接受正确的批评,也能不为别人一些不正确的批评所刺激而冲动,要经得起误会和考验。

善于处理批评,去伪存真。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党由小到大,以弱胜强,不断取得胜利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经常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地接受批评,通过批评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是每一个共产党员不断成长、始终保持本色的根基,敢于亮丑,严于解剖自己,是自我觉悟的表现,是进步的开始。批评是对错误和缺点提出意见,带有否定性和贬斥性。听起来不像赞扬那样舒服。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形形色色的批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性趁形成不良情绪,出现异常行为或人生悲剧。然而“忠言逆耳利于行”。恰如其分的批评,能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悬崖勒马,纠正客观存在的缺点和错误,走向成功。

孔子说“:过而不改,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一回错不算什么,错了不知悔改,才算真的错了。所以,面对批评意见,唯一要做的就是要认真总结,深刻反思,找出问

题的关键。对于来自基层、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和意见要认真剖析,通过别人的眼睛来查找不足,发现问题,批评中对于那些善意地、实事求是的批评要虚心地自觉地接受,展示的是自己的宽广胸怀和知错就改的勇气,有则改之、无则勉之。批评和自我批评就像是发现问题的“魔镜”,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看清自己、发现自己,促使我们认认真真改正不足,实现自我完善的蜕变,使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知己人。

积极应对批评,变负为正。所谓群众路线,就是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行动,并在群众运动中去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循环,一次比.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树立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利益的理念,真正关注不同群众的利益诉求,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广大人民群众着想,积极应对批评,把批评变成动力,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上的 “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变“要我去”为“我要去”。

古话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真话如金,真话难得。批评就是讲真话。任何人,任何一个领导者,任何一级组织,在施政过程中都难免会有过失和差错。我们发现了,就要善意地、诚心诚意地提出来,帮助他们改正。而不是知而不言,言而不实,当旁门“看客”。也不是以此说三道四,“以一眚而掩大德”,片面夸大问题。要做到这些,让批评成为常态,无疑是个方向。

第三篇:让研学旅行成为常态

让研学旅行成为新常态

杨明生

研学旅行,可能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甚至也许会有人认为研学旅行,其实就是变相组织学生旅游。什么是研学旅行,为什么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为了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学生能够在旅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简单地说“研学旅行”就是利用双休日与假期,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去接受在课堂上、课本内和学校里很难接受到的革命传统教育、历史文化教育、自然环境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品德教育等等。

1.研学旅行的历史渊源

研学旅行,也叫游学。我国历史上游学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期的孔子、明代的顾炎武、清朝的梁绍壬、现代的陶行知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家思想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珍贵组成部分。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中提到,旅行为增长知识、扩大眼界的教育法,有意义、有组织,有计划,修学旅行应该特别提倡,在行设法,将车船价目简之最少,最后减免,以此鼓励。

进入二十一世纪,研学旅行逐步进入新常态,不仅有国民认识的不断提高,更有政府部门的各种政策的鼓励与支持。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发布的《国民休闲旅游纲要》中明确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并提出了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为研学旅行进入中小学课程提供了政策依据。

2014年7月14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对境外研学旅行的教学主题、内容安排、合作机构选择、合同订立、行程安排、行前培训、安全保障等内容提出指导意见。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最近,很多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提出要求,学校须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加以实施,明确了研学旅行课程要做到“五有”,有研学课程计划、有研学课程目标、有研学主题、有研学基地,还要有研学师资。

研学旅行在很多国家都是一种常态的学习方式,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经历。起源于1946年的“修学旅行”,是日本学生最具特色的活动,涉及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参观国家公园、访问历史古迹,到涉及职业选择、自然体验、考察先进企业甚至体验商人活动等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韩国,几乎每个学生都参加过各种类型的“研学旅游”,其中较有特色的形式是毕业旅行。作为现代旅游业诞生地的英国,一直以来就有崇尚研学旅行的风气,被称为“大陆游学”的The GrandTour,实际就是研学旅行。美国家长较少有“望子成龙”的功利念头,孩子参加假期活动主要还是凭借兴趣爱好,研学旅行和夏令营、冬令营一样,为满足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是假期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活动。

2.研学旅行与旅游的区别

关于研学旅行的官方定义,主要源自于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司长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的《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他指出,研学旅行有着非常明显的四大特点,一是校外安排,二是有意组织,三是集体活动,四是亲身体验。特别强调了研学旅行的“两不算,两才算”:一些课后兴趣小组、俱乐部的活动不算,如,棋艺比赛、校园文化等;没有目标要求组织的旅游不算,如周末三三两两出去转一圈,只能算是旅游;以年级或以班级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一起活动,一起动手,共同体验相互研讨,这才是研学旅行。研学旅行重在学生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出去看一看、转一转,要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在一定情况下,应该有对抗演练,逃生的演练,应该有出点力,流点汗,乃至经风雨、见世面。

不难看出,研学旅行,正如字面上所反映的那样,在旅行中研究,在旅行中学习,旅行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旅游则是一种以休闲、放松、娱乐等为主的游玩活动,目的性单一,功利性比较强。难怪民间对旅游有一句非常形象的比喻,“上车就睡觉,到景点忙拍照,回去什么都不知道”,但研学旅行则是带着学习目标而去,满载收获而归。

3.研学旅行的现实意义

从2017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就可以看出研学旅行的现实意义。2017年高考作文题: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文章。

不难看出,没有研学旅行的大视野,死读书、读死书的考生除了在课本上、电视上“见”过“长城”、“大熊”猫以外,对其他的关键词可能会一无所知,写出的作文能得多么分可想而知。通过调查发现,凡是以旅行为线索写出的作文都显得有血有肉,都获得了高分。

当然,开展研学施行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高考,更不是为了写作文。开展研学旅行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二是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三是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4.研学旅行的基本保障

研学旅行组织的不好,极容易步入旅游的误区,引起家长的误解,引发社会的不满,甚至会出现安全事故。必须通过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机制,把研学旅行工作做实做好做出效果。

政策保障。研学旅行要有政策支持,离开政策保障,研学旅行会遭来一片反对声。好在国务院、教育部等政府部门都出台了相关文件,研学旅行在政策层面上有了保障,但还需要用好文件,宣传好文件。

宣传保障。研学旅行最为关键的是要取得家长的支持,还要取得学生的认同。所以,研究旅行要有一定的宣传保障。要向社会及家长宣传,让全社会都理解支持研学旅行,让家长消除顾虑,鼓励支持孩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要向学生宣传,让学生全面了解研学旅行的目的意义,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学主题,做到有的放矢。

组织保障。学校不仅要成立专门的研学旅行管理部门,还要建立一支专门的研学旅行辅导员队伍。管理机构可以挂靠在学校团委或少先大队,也可以安排在政教处旗下。研学辅导员队伍主要来自于广大班主任及热心于研学旅行的青年志愿者。研学管理人员及志愿服务人员主要职责是宣传发动,线路或目的地的推介,全程服务与指导,学员的管理及研学日记的批阅等。研学辅导员必须具有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身体健康、应急能力强等特点,还要具有最为基本的旅行常识,因此,作为研学的管理机构,必须建立常态的研学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训与考核机制。

制度保障。各中小学要制定研学旅行的相关制度,对研学目标、旅行线路、研学时间、课程主题、研学辅导员的待遇、研学旅行的组织与管理等提出规范性要求,确保研学旅行制度化、常态化。

课程保障,研学旅行不是一种活动,应该成为一门课程,而且是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是新兴的,各地各校也是不同的,不同层次的学校课程目标各异。因此,研学旅行课程也是地方性或校本的。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是开展好研学旅行的先决条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应该开发以下相关主题的课程方案,并根据课程方案选择研学目的地:红色革命传统教育、非物质文化教育、科技文化教育、自然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高校校园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海洋自然环境教育、古文化教育、农业科技教育、国际文化交流、台湾(香港、澳门)文化教育交流等。

基地保障。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应该具有研学的价值与内涵,可以说不是所有的旅游景点都可以作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因此,各中小学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层次,以及研学旅行的课程纲要与标准,开发一批适合本校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基地,并做出科学而有计划的安排。为了方便开展相关活动,可以给一些研学目的地授予“研学旅行基地”,避免研学目的地的随意化。

安全保障。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出游安全的警钟一直长鸣,这项非常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旅行活动不得不因为学生的出行安全问题被叫停或被学校自我废止。研学过程中确实存在安全风险,如何规避风险,让我们的研学旅行更安全,则是我们开展研学旅行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在开展研学旅行时,必须做到四个“选择好”,即选择好旅行社,采取定点旅行社的方式,让放心的旅行社承担研学旅行服务;选择好出行车辆,不仅要保证车况良好,还要选择好驾驶员;选择好研学目的地,适合中小学生旅行,安全风险小的景点成为首选;选择好旅行时间,要错开公共假期等旅游高峰期。

如果说孩子们在校园里读万卷书是学习,那么在大自然和社会上行万里路也是学习。我们就是要通过行万里路,去学到万卷书上学不到的东西。

作者: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校长

杨明生

237400 Tel:

*** 简介: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首批正高级教师,安徽省江淮好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第四篇:让读书成为生活常态(本站推荐)

让 读 书 成 为 生 活 常 态

阳建文

竹溪县延坝中学 手 机:

***

QQ号: 595712405 邮 箱:

YJW19760925@126.com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可见读书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何等的重要。

而教师作为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传承者,肩负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教师的素质往往决定一所学校的素质,影响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素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不读书对于一所学校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不是一所真正的学校。”由此我们也不难想到,不读书对于一个教师又意味着什么呢?在我们的周围,但凡那些在学校里赢得学生爱戴、受到家长好评、获得社会赞誉的老师,大都是那些热爱读书和思考、有人文底蕴、思想高尚的老师。在老师的成长生涯中,我想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书。

提到读书,有些老师会说,每天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哪有时间去读书。其实不然﹐正如鲁迅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总是有的。”我想,那些说没有时间去读书的老师,无非是在为自己不愿读书寻找借口罢了。也许有些老师又会问,那老师应该去读哪些书呢?首先; 作为一个老师,专业知识的阅读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是我们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其次;老师更要广泛涉猎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不仅能丰富我们的头脑,更能让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进而信手拈来。再者;老师还要多读些国学经典书籍,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大学》等等。去感悟古圣先贤们的治学治世之智慧。

那么,老师应该从读书中学会一些什么呢?

一、老师要学会拥有一颗平常心,做一个心灵高尚、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人。老师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在社会上的地位、收入等与其它行业还有着许多差距。但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老师应时常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盲目攀比,要能够耐得住寂寞。不刻意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做一个心灵的富有者。

二、老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做一个豁达的人。俗话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老师也不例外,我们会经常遇到许多来自于社会、家庭、工作之中的不愉快,而且往往在不经意间表露在脸上并传染给周围的人,尤其是我们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们注意了,在我们走进课堂,面对学生的那一刹那,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让学生看到一个面带笑容、精气神十足的老师。

三、老师要学会如山般做事,如水般做人。做事如山,就是说做事的信念要像山那样坚定、不动摇,勇于面又对各种各样的难和挫折的挑战,压不跨,推不倒,矢志不渝。做人如水,就是说做人应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四、老师要学会沟通与交流的艺术。国学大师翟鸿燊曾说:“沟通是信息的传递,是感觉的互动。”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最忌讳的是老师面无表情、一脸死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才会更好的学到知识、煅炼能力、领悟智慧。因此老师应努力学习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以寻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五、教师应学会做一个带领学生学习知识、感悟智慧的智者。孟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识本身并没有价值,其价值全在于应用,应用的恰到好处知识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古人也说:知识可以学来,能力可以练出来,但人的修养与智慧是悟出来的。可见,老师不仅要做学者,更要做智者,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更要引领学生体悟做人之道、修身养性之道。

有位哲人说过:“人生最贫困的是胸无点墨,最富有的是胸藏万卷;人生最大的凄凉是没有一个完整的书橱,最大的孤独与悲哀是一生没有与书为友,而内心变得空虚荒芜;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生活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居室再小,也要藏书,交住世俗,也要送书。”老师是传播知识,播种文明的使者,我们要用人类全部的知识去营养自己、充实自己、提升索质、升华境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天道酬勤书中得,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经典文章,享幸福人生”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须,让我们的人生因读书而精彩,让我们的祖国因读书而充满希望!

第五篇:让表演课成为常态课

让表演课成为常态课

每一次去听课学习,都会有所收获,感叹上课老师那近乎完美的教学设计和令人为之振奋的教学方法。教师从热身活动,复习,到引人,到学习新知,到重难点的突破,到开展小组活动,到知识拓展,到小结等等,每一步都经过了老师的深思熟虑,使整节课思路清晰,过度流畅,课堂在高潮跌出中进行,学生在快乐和近乎玩游戏状态中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引导下,掌握了新知识,思维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一节课下来,学生身心愉悦,教师也为自己的付出得到学生的认可而感动满足和快乐,师生关系融洽,这也许是作为教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了。然而对许多学生来说,这只是难得一见的表演课,只有在上公开课时才可以享受到。上完课后会听到学生这样的感叹“如果每一节课都能这么上就好了”。

一位教师,特别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上课、听课、评课之后,对如何上一节优秀的展示课已胸有成竹,每一个环节如何处理都了如指掌,而且已意识到上完这一节课后评委如何评论了,因此要给他上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并不难。上周轮到我上中心组活动的展示课,上完课后,得到各评委和各校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但突然醒悟:这只是一节表演课,平时我可不是这么上。许多老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知道如何上一节优秀的表演课,但平时的常态课很少会这样上。如果我把这样的表演课放到平时的常态课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这么差吗?学生还会这么厌学吗?我们还会这么生气吗?师生关系还会这么僵吗?一切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不可否认,由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要把每一节课都设计得如此的完美,每一环节都深思熟虑是不可能的,但每一节课的精华我们不应该省掉,像英语课中的热身活动,小组活动,学生表演等等因时间关系我们常常会省掉,但这样会造成课堂的单调和失去活力,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随之就会出现许多问题。让我们把每一节常态课都上成表演课吧,这样一切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覃文荣

2013.12.07

下载让拾金不昧成为精神文明的一种常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拾金不昧成为精神文明的一种常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

    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要求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中,以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教材,聚焦严守党的......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结草衔环、卧冰求鱼,这四个典故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它们用一个共同的词汇可以概括,▲即“感恩”。翻翻史书,我们不难发现,五千年......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让读书成为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二(4)班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五(3)班的杨巧依,今天我很高兴能来到你们班级展示我的读书生活,这次活动最吸引我的,是能和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读书生活,因为我觉得自己就像是......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能使学生受到情感陶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全国各地围绕课外阅......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湖北襄樊2010年)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那个层次、何总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

    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让节约成为一种时尚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