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点石成金”——细节在历史课堂上的妙用
“点石成金”——细节在历史课堂上的妙用
正如高怀举老师所言:作为历史情节的高度浓缩,典型的历史细节有时最能反映历史的本质。因此在平时的历史课堂中教师注重细节对于学生认识历史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略举三例说明细节在历史课堂上的妙用。
1、复原历史
在讲雕版印刷术时,展示动脑筋题:甲:印章是雕版印刷的先驱。已:石头书是雕版印刷的先驱。他们谁说得对?然后让学生做“私戳”和“硬币”(事先要求学生带来)模拟古代“印章”和“石头书”拓片的演示以及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鼓励后总结:雕版印刷术是结合了古代印章的反刻技术和石头书的拓片技术而发明的,由此可以看出,印刷术的发明不是偶然的,它来源于生活的体验,来自于具体的实践,离不开人们的观察、思考、创新。他启示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行动,做科技创新的有心人,去总结、探索、创造、革新,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物。这样做学生既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又进行了新时期的创新教育。
2、神入历史
在讲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称帝时,我结合课本插图突出了一个拿破仑称帝场景中的细节:1804年12月4日,拿破公职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当时教皇举起皇冠要给他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中夺过皇冠自己把它戴在头上,然后又拿起小一点的王冠戴在皇后约瑟芬的头上,他的举动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假如你是拿破仑,当时你是怎么想的?这种神入当事人心理的做法使学生有太多的心理体验。有的认为拿破仑太激动,太心急,迫不及待的想当皇帝;有的认为他想表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反封建的决心;也有的认为拿破仑觉得摆在面前的皇冠是靠自己东拼西搏通过奋斗得来的,自己动手去戴,才与日俱增能证明他的不同凡响等等。总之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对于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拿破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思辨历史
在学习《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时我指导学生看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力量对比表”后,出示了一道“创新思维”题:“当一名小小预言家,预测一下,内战爆发后,国共双方谁会取得胜利”? 由”学生“到”预言家角色的变化,使学生来了学习兴致,同时因为是预测,所以学生对答案正确与否,没有顾虑,能大胆发言,表达看法,从而使课堂气氛很活跃。有的学生从“国共力量对比表”中,国民党“军队数量、武器装备、拥有人口、地区”优于共产党且背后有强大的美帝国主义作后盾的事实得出国民党必胜的结论;而有的学生却能从“而有的学生却能从“国共力量对比”表的假象中摆脱出来,从“民心向背”、“战争性质”、“政权性质”、“国共官兵关系对比”、“十年内战斗争经验”、“地形、地势”、“国民党政治腐败、派系之争”中得出共产党必胜的正确结局。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加强,特别是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形成和发展,也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浓厚的思辨色彩,成为思辨的课堂、思想的课堂。
第二篇:妙用细节描写
妙用细节描写,文章生动形象(第一讲)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水浒》中的打虎英雄是谁,你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武松。那为什么不是连杀四虎的李逵呢?亦或是有着绰号“打虎将”的李忠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李逵杀四虎的情节缺少具体的描写,李忠根本就没打过虎,而武松打虎的情节描绘得具体生动、精彩异常。所以武松是当之无愧的打虎英雄。
记叙文无论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要写的具体生动,有血有肉,只有这样才能形象感人,使人爱读。
写人
写人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语言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这样人物的性格就突出了,就写活了。
原文
我有一个好妈妈,慈祥的脸上永远带着和谐的笑容。因为小时候家里穷,她没有念过多少书,所以总是一个劲地督促我们好好学习,并在生活上、学习上对我百般照顾,无微不至,处处体现了伟大的母爱。
分析
如果后面还有具体的描写,这段话作为开头,当然可以,但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仅仅用“百般照顾”“无微不至”“伟大的母爱”这些空洞的话语,能说明母亲就是个好妈妈吗?
修改
不知什么声音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睁开眼睛一看,厨房里的灯已经亮了,不时传来锅碗的轻响。我伸手拿过桌上的闹钟,借着从厨房里映过来的亮光看了看,还不到五点。今天是星期天,妈妈还和往常一样,起得这么早。
我翻过身,细听厨房里的声响。“哗------”,这是妈妈轻轻地舀水;“哧-----扑”,这是妈妈在开煤气炉。在静静的清晨,这声音是那样的清晰,又是那样的熟悉。
点评
作者用醒来的所见、所闻,具体地写出了妈妈每天起早做饭的情景。这真实、具体、生动、形象的记叙比起对“妈妈”“任劳任怨、辛苦劳作”的空洞赞叹,不知要强多少倍。
记事
要把一件事写得具体,这就要抓住重点详写,要浓墨重彩,要精雕细刻,不能只用那些抽象的语言。
原文
联欢会开得太热烈了,太丰富,太激动人心了!悦耳的歌声,翩翩的舞姿,还有增长才智的文学知识抢答,从下午2点一直进行到8点,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分析
“热烈”“激动人心”只有通过事件表现出来,才是成功的记事。
修改
“水,水落石出。”
“出,出其不意”
“发,发扬光大”
“大,大义凌然”
“然,然„„”这下可把周皓难住了,只见她双眉紧锁,在极力思考。“请周皓表演节目!”班主任曹老师话音刚落“哗„„”掌声雷动,周浩落落大方地走上台,放开歌喉唱起来。那歌声时而委婉低沉,时而高亢嘹亮。同学们一个个听得入了迷,有的手在腿上打着节拍,低声跟着哼唱起来;有的停止了吃东西,脸上一副陶醉的神情。前排的同学挺直了腰板,伸长了脖子,目不转睛盯着看;后排的同学一个个站了起来,有的甚至站到了板凳上。一曲终了,赞许的掌声在教室久久回荡。
联欢会又进行下一个节目。
“现在,我把某个同学的面貌描绘一下,请同学们说出这人谁。”主持人说道:“白皙的皮肤,眼睛虽不大,可炯炯有神,剪着一个游泳头,一副运动员的样子。”
同学们你瞧瞧我,我望望你,突然,不知哪位同学说:“是王玉兰!”顿时,几十道眼光一下子集中到王玉兰身上,既而大家又摇头否认,不对,王玉兰梳着两条小辫子,那是谁呢?几十道眼光像是几十盏探照灯,四处扫射着。
当我的目光一遇到身旁的程兰时,我就像是得了宝贝似的心头一热,脱口而出:“是程兰!”在座的人异口同声欢呼:“对!是程兰!”
笑声、掌声久久不息,程兰难为情地涨红了脸,而我因为是第一个说对的,所以得到了一颗巧克力的奖励。这真是在甜甜蜜蜜、欢声笑语中长知识啊!
点评
修改后的文章抓住了一些关键性的细节,重点突出,具体形象,写得有声有色。
写景状物
原文
说起假山,便想起了苏州的狮子林,狮子林里那些天然岩石构成的狮子神情姿态,极为逼真,一个个栩栩如生。更妙的是,在山底或山腰,连着一个又一个洞,一层层,一叠叠,钻来穿去,妙趣横生。
分析
“栩栩如生”是概括性的语言,文章缺少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无法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修改
说起假山,便想起了苏州的狮子林。狮子林里那些天然岩石构成的狮子神情姿态,极为逼真。有的呲牙咧嘴,昂首长啸;有的瞪着两眼,威风凛凛;有的闭目养神,无精打采„„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它们组成一个个高耸的假山,从山脚到山顶沿路怪石嶙峋,迂回曲折。有时你看得见山上游客的眉目,也听得见他们的谈笑,可就是没法登山。等到你好不容易登上山巅,才会发现,竟有好几条石路可达山顶。更妙的是,在山底或山腰,连着一个又一个洞,一层层,一叠叠,钻来穿去,妙趣横生。
综上所诉,运用好细节描写,文章就会形象生动。写人如见其人,写事如耳闻目睹,写景如临其境,下面介绍几种写好细节的方法。
1、选择典型,以一当十
少一些评语式的介绍,多一些典型的细节加工。
原文
爸爸平生无嗜好,唯一所爱者酒。星期天,节假日,几个朋友聚在一起,海阔天空地神聊,然后喝酒,爸爸每喝必醉,常常闹出笑话,甚至误事。
改文
爸爸平生无嗜好,唯一所爱者酒。星期天,节假日,几个朋友聚在一起,海阔天空地神聊,然后喝酒,爸爸每喝必醉,常常闹出笑话,甚至误事。一个星期天朋友聚会,先打麻将后喝酒,喝得酩酊大醉。那天晚上他坐班,上自习的铃声响起,他匆匆直奔教室,抓起黑板擦往讲台上猛拍,嘴里嚷道:“白皮!”闹得学生们好几个星期见他都叫“白皮”。
点评
改文抓住拿起黑板檫当白皮的细节加以描写,典型生动,十分传神地刻画了父亲贪杯的形象,读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2、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如果细节是一个动作过程,可以将其分解成一连串细微动作,运用最为精炼传神的句子、最为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来表达人物的精神面貌。
原文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呀!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
改文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我分明感觉到她得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抚摸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
点评
原文用“愣愣”一词来摹画妈妈的眼神后,总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小作者没在最能体现母爱的“眼神”上停留,没有形成叙事的高潮,文章的感染力就不是很强。改文将妈妈看我那一动作进行了分解,用一个慢镜头将妈妈看我的那一瞬间延长,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细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妈妈的目光从从我的头发上移向我的眉毛,我的眼,并用细腻的心去揣摩妈妈的心理,这样便把母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3、分解画面,简笔描摹
分解细节是准确传神地描写人物的重要手段,如果细节是一个静态的画面,我们可以运用白描的手法对表现人物的细节进行分解,将其分解成若干个点进行简笔描摹。
原文
外面北风呼啸,风雪满天。晚上,父亲从风雪中匆匆归来。昏黄的灯光下,他仿佛是一尊未完成的泥塑,任你是再无情的人,看了也要顿生怜惜之情的。
改文
外面北风呼啸,风雪满天。晚上,父亲从风雪中匆匆归来。昏黄的灯光下,他仿佛是一尊未完成的泥塑,头发和眉毛上的土被雪润得湿湿的,过去曾湛蓝的中山服,现在已经褪色得不成样子了,而且被里面的棉袄撑得鼓鼓的,雪在鞋的边沿上开始消融,连同泥土一块儿渗透到地下,留下两个鞋底形状的泥圈儿。
改文
原文写父亲从风雪中归来,只有一句“未完成的泥塑”,比喻虽然形象,却过于简单。改文抓住泥塑的细节进行分解,描写被雪润湿的头发和眉毛,被棉袄撑得鼓鼓的已经严重褪色得中山服,以及沾满积雪的鞋子。更妙的是:还进一步分解到了父亲鞋子“边沿儿”开始融化的雪,地下印下“两个鞋底形状的泥圈儿”,呈现出强烈的现场感,准确传神地表现了父亲雪夜晚归的艰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原文
我战战兢兢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他夸奖我说:“说得非常好!”并且向我递过一个咱学的眼神。这眼神,让我从头到脚都感到暖洋洋的,我回敬老师一个微笑。
改文
我战战兢兢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他夸奖我说:“说得非常好!”并且向我递过一个咱学的眼神。这眼神,犹如冬日里送来的一缕阳光,让我从头到脚都感到暖洋洋的;又像沙漠里的一汪清泉,清澈、清凉,滋润我干涸的心;更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整个心房。这个眼神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关爱、勇敢和自信,嗅着这样的味道,我回敬老师一个微笑。
点评
改文运用比喻形象而生动,再用排比将三个比喻组合起来,铺陈烘托“眼神”带给自己的感受。比喻和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有力地刻画了老师那眼神的神韵。
5、联想类比,增加内涵
原文
语文老师讲课又一个习惯性动作,讲着讲着,他就会将眼睛向上看,令人忍俊不禁。当他沉浸在他描述的文学世界里的时候,他得眼光就会一点点远离我们,开始望向天花板,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呀!
改文
语文老师讲课又一个习惯性动作,讲着讲着,他就会将眼睛向上看,令人忍俊不禁。当他沉浸在他描述的文学世界里的时候,他得眼光就会一点点远离我们,开始望向天花板,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呀!我曾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见过,那寿镜吾先生的眼神是对古代文化的陶醉和沉迷;我曾在都德的《最后一课》里见过,韩麦尔先生的眼神是对法兰西语言的热爱和崇敬;我曾在《时间简史》的扉页上见过,霍金先生的眼神是对科学王国的探索和追求。
点评
原文的细节描写其实也很生动,甚至说不出什么毛病,但改文通过联想,把老师的眼神和文学做平中的诸多眼神联系起来,于是这眼神便是对古代文化的陶醉和沉迷,便是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崇敬,便是对科学王国的探索和追求,一个简单的眼神,其内涵和意蕴一下子变得如此丰厚起来。
第三篇: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
【侯马五中历史教研活动案例】
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
活动时间:2016年6月8号 活动地点:侯马五中教研室
参加人员:徐林芳 常雁鸣 李改玲 李新娣 杨彩萍 崔河燕
杨晓华 张美荣
形式:课例研讨 做课教师:常雁鸣 主持人:李改玲 记录人:张美荣
研讨主题: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活动流程:确立主题 课题由来 备课回放 课例示范
课后反思 交流研讨 提炼总结 布置任务
一、主题由来
主持人: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那些勇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历史课教学多数教师固守的是“讲解-接受”的模式,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性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长此以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如今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为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天我们就依托常雁鸣老师的《民族团结》这节课谈一下《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
二、理论学习
主题确定后,我们按市教科局教研室的要求,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自主学习,并召开了集体学习研讨会,对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加深了认识。
三、集体备课,确定课例
课例: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 主讲教师:常雁鸣老师
四、课堂实录,印证预设
《民族团结》教学实录 侯马五中政史地教研组 常雁鸣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二)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一目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几幅插图的观察,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描述,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一)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二)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八年级学生难以把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法建议】本课采用分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课前布置导学案。
第一组问题包括:我国的民族关系概况?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建议?
第二组问题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西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开始于哪一事件之后?
第三组问题包括:请举例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中央提出实施()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第四组问题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学法指导】
(一)分小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参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乐学。
(二)运用教材中的几幅插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三)多使用图片,尤其是和时事有关系的,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遥远,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能力,也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片断 导入新课。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在第一、二小组的问题回答完之后,进行以下方面的引导与探讨:
1.引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第一段,用多媒体设备给出我国的56个民族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使学生理解三个问题:一是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是民族团结的概念。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三是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2.用多媒体设备给出教材中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重点指出: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成部份。
3.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归纳: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 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三)各民族共同发展
第三组问题回答完之后进行以下内容:
1.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如: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在学生对少数民族发展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①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③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④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⑤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⑥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宽于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
2.第四组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总结以下内容: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得益于政府重视,给予政策保障和多方支持(人力、物力、财力)。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大发展,且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谁能说说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做出的贡献?除课本上的,你还知道哪些事迹。活动与探究
用直线将少数民族歌曲与它所属的少数民族连起来
(五)巩固练习
导学案自主测评部分
(六)布置本课作业
了解身边有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
五、课例示范 由常雁鸣老师做示范课:《民族团结》
六、交流研讨
(一)做课教师进行课后反思:
由常雁鸣老师结合本次研讨主题做课后反思,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
常雁鸣: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教研的主题是《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所以顺应新课改的形势,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分组合作自主学习为主。就本节课的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下回顾:第一,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本中提供的基础的历史信息。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和应用。第二,把课堂中的大量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通过一些教学活动,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加深了教学内容 的理解和掌握。本堂课以党的政策,民族的发展、民族情和畅想未来为线索,按照激情阅读—理解—掌握的有效教学步骤,循序渐进的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首先,把学习的提纲发放给学生,给学生的学习以提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又升华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之前以一首《爱我中华》之曲,把声情并茂,56个民族的图像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民族知识知多少”和“谈一谈你身边的民族团结的事例”的常识提问作为本课导入,这一设计也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不错。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有利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供线索,引发学生思维。结尾又以一首《我的中国心》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既照应了开头,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最后老师送给学生历史歌谣《五十六个民族团结歌》。第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了解仅体现在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通过本课教学之后,学生从课件中形象直观地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分布及其存在的优势,让学生看、听、思相结合,从而认识到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以及党对民族地区的开发加强民族 团结的必要性,为下文《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第三,用故事激趣,在故事中明理、导行。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课教学时,教师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布置了学生搜集有关民族团结的故事,同时又充分学习文中《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榜样的事迹成了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不仅让学生思想上受到感染,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学生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课件相机出示反面的事例,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理、导行。对学生提出做人的要求。第四,设计活动,强化学生的明理、导行。结尾设计的《畅想未来》篇让学生畅所欲言,又一次把课堂推向高潮。大多数同学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要求回答问题,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及时地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思想引向一个新的境界,特别是某某同学的发言与众不同,提出:长大后即使到西藏地区工作,也不愿牺牲在西藏,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了讨论给与了肯定。体现了生命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第五,在教学中,给与学生学习的时间还是有点过少,总想多讲。课堂练习设计缺乏科学性,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处理的过于简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认识,由于水平有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二)集体研讨 主持人:下面我们就围绕本次研讨的主题,针对这节课上体现的得与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的做法以及存在的困惑,展开讨论交流,希望各位同仁积极发言。(主要内容)
李新娣:首先,可以肯定一点,常老师的这节课应该算是上的很成功的。他教学中始终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为学生们自主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地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杨彩萍:常老师在教学中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点值得我学习,我觉得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本节课最后问学生“你觉得我们还应该掌握哪些内容”,让学生找问题,必然会动脑筋。总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
崔河燕:我很同意刚才老师的意见,教会学生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常老师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为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他采用记分办法,进行比赛,并将得分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会高起来,自然自主能力会提高。杨晓华: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符合学生心理,如:学生们感兴趣的音乐就进入了这节课。常老师用音乐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用兴趣激发学生们自主合作的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有意这么做的。我在上七下第二课《“贞观之治”》时,我先展示了一幅李世民的画像。学生看了以后,马上有人说:“唐太宗李世民!”我说:“对,是李世民,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给大家讲一讲好吗?”学生说:“看过有关他的电视剧。”我问:“有多少同学看过?”这时,看过的同学纷纷举手。我说:“那好,大家说说,你们对李世民有一个什么印象?”有同学说:“英明!”有同学说:“谦虚!”也有同学说:“武艺高!”……我说:“那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说说你的理由,好吗?”学生兴趣盎然,一一阐述了自己的理由。所以自主、探究式学习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让学生感兴趣,用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同样能够把课堂还给学生。
张美荣:在常老师这节课上我学到了在历史课堂上要努力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主教学模式。有了这个模式,学生们才有自主学习的氛围。在这节课堂上常老师始终围绕事前分好的组来教学,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很好。我在教学中也如此做过:如在讲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做了这样的尝试,根据本课内容精心设计了研究课题:将全班同学组成一个联合考察团,假想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进行寻访考察。这个团队由旅游观光者、考古学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四种不同身份的人员组成,将分别为大家介绍沿途景色、考古发现、贩运的物品、传播的文化等。提前一周下发活动预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身份,组成四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和丰富、合理的想象来完成本组的主题,准备好回答相关的提问。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通过阅读课本、同学间相互交流、查找课外资料、网上查找等多种途径进行整理搜集。在讲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及时点拨、指导、适时鼓励。整个过程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缩短了与史实的距离,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对比较枯燥的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多种能力。
李改玲:我很欣赏常老师在教学中始终鼓励学生。如:“第一个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我们给他掌声”“第一个回答对的同学我们给他掌声”“第一个女同学回答问题的我们给她掌声”......在鼓励中,学生们就会愿意自主合作回答问题。
徐林芳:常老师从始至终以一种温和的口吻和学生们对话,这样就能让学生们觉得和老师是平等的,没有了紧张感,老师提到的问题也就愿意去思考,我觉得这样学生们自主能力一定会得到锻炼和提升。
七、活动总结
主持人:今天我们聚到这里,共同来探讨这个主题是非 常难得的。各位老师的积极性很高,大家都能积极发言,而且都能亮出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交流中又质疑了一些新的问题,有待我们继续研讨。对《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这一主题,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一)精心设计问题和组织学生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三)引进竞争机制,分组比赛,学会合作。
(四)鼓励质疑,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总之,在历史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和目标,从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出发,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强烈意识和思路,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八、布置任务 提出下次研讨主题《如何激发学困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四篇: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
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
——历史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东良中学 王XX 活动时间: 2011年11月8日 活动地点:东良中学
参加人员: 刘校长、教研组长、李利敏老师、李颜存老师、赵志清老师、谢荣霞老师
形 式:课例研讨 做课教师:王焕存
主 持 人:李利敏
记录人:李利敏
研讨主题: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活动流程:
确立主题
课题由来
备课回放
课例示范
课后反思
交流研讨
提炼总结
布臵任务
一、主题由来
主持人: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历史课教学多数教师固守的是“讲解-接受”的模式,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性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长此以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甚至弃学。
如今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为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体意识,培养自主 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天我们就依托王焕存老师的《民族团结》这节课谈一下《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
二、理论学习:
主题确定后,我们按县教研室的要求,以校为单位进行了自主学习,并召开了集体学习研讨会,对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加深了认识。
三、集体备课,确定课例:
课例: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 主讲教师:东良中学王焕存老师
四、课堂实录,印证预设: 《民族团结》教学实录 东良中学初中综文组 王焕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2、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一目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几幅插图的观察,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 历史使命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描述,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
相互 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2、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法建议】
本课采用分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课前布臵导学案。
第一组问题包括: 我国的民族关系概况?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建议?
第二组问题包括: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
西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开始于哪一事件之后? 第三组问题包括:
请举例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
中央提出实施()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第四组问题包括: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学法指导】
1.分小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参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乐学。
2.运用教材中的几幅插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3.多使用图片,尤其是和时事有关系的,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遥远,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能力,也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堂实录〗
1.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片断导入新课。
2.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在第一、二小组的问题回答完之后,进行以下方面的引导与探讨:
(1)引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第 一段,用多媒体设备给出我国的56个民族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使学生理解三个问题:一是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是民族团结的概念。民 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三是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2)用多媒体设备给出教材中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重点指出: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成部份。
(3)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归纳: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3.各民族共同发展
第三组问题回答完之后进行以下内容:
(1)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国家在 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如,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在学生对少数民族发展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 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①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 力度。③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④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⑤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⑥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宽于 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四组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总结以下内容: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得益于政府重视,给予政策保障和多方支持(人力、物力、财力)。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大发展,且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4、问题探究 动脑筋
谁能说说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做出的贡献?除课本上的,你还知道哪些事迹。
活动与探究
用直线将少数民族歌曲与它所属的少数民族连起来
5、巩固练习
6、布臵本课作业
了解身边有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
五、课例示范
由王焕存老师做示范课:《民族团结》
六、交流研讨
(一)、做课教师进行课后反思:
由王焕存老师结合本次研讨主题做课后反思,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
王焕存: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教研的主题是《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所以顺应新课改的形势,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分组合作自主学习为主。就本节课的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下回顾:
第一,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本中提供的基础的历史信息。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和应用。
第二,把课堂中的大量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通过一些教学活动,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加深了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堂课以党的政策,民族的发展、民族情和畅想未来为线索,按照激情阅读—理解—掌握的有效教学步骤,循序渐进的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
1、首先,把学习的提纲发放给学生,给学生的学习以提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又升华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之前以一首《爱我中华》之曲,把声情并茂,56个民族的图像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民族知识知多少”和“谈一谈你身边的民族团结的事例”的常识提问作为本课导入,这一设计也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不错。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有利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供线索,引发学生思维。
结尾又以一首《我的中国心》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既照应了开头,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最后老师送给学生历史歌谣。《五十六个民族团结歌》。
2、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了解仅体现在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通过本课教学之后,学生从课件中形象直观地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分布及其存在的优势,让学生看、听、思相结合,从而认识到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以及当对民族地区的开发加强民族团结的必要性,为下文《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用故事激趣,在故事中明理、导行。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课教学时,教师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布臵了学生搜集有关民族团结的故事,同时又充分学习文中《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榜样的事迹成了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不仅让学生思想上受到感染,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学生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课件相机出示反面的事例,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理、导行。对学生提出做人的要求。
4、设计活动,强化学生的明理、导行。
结尾设计的《畅想未来》篇让学生畅所欲言,又一次把课堂推向高潮。大多数同学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要求回答问题,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及时地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思想引向一个新的境界,特别是某某同学的发言与众不同,提出:长大后即使到西藏地区工作,也不愿牺牲在西藏,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了讨论给与了肯定。体现了生命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人文本的重要性。
5、在教学中,给与学生学习的时间还是有点过少,总想老师多讲。课堂练习设计缺乏科学性。缺乏面向全体学生,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处理的过于简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认识,由于水平有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及同仁批评指正。
(二)、集体研讨
主持人:下面我们就围绕本次研讨的主题,针对这节课上体现的得与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的做法以及存在的困惑,展开讨论交流,希望各位同仁积极发言。(主要内容)
刘校长:首先,可以肯定一点儿,王老师的这节课应该算是上的很成功的。她教学中始终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为学生们自主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地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研组长:王老师在教学中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点值得我学习,我觉得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本节课最后问学生“你觉得我们还应该掌握哪些内 容”,让学生找问题,必然会动脑筋。总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
李颜存老师:我同意刚才老师的意见,教会学生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王老师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
过程中为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她采用记分办法,进行比赛,并将得分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会高起来,自然自主能力会提高。
赵志清老师: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符合学生心理,如:王老师用音乐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用兴趣激发学生们自主合作的能力。我在平时的 教学中也是有意这么做的。我在上七下第二课《“贞观之治”》时,我先展示了一幅李世民的画像。学生看了以后,马上有人说:“唐太宗李世民!”我说:“对,是李世民,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给大家讲一讲好吗?”学生说:“看过有关他的电视剧。”我问:“有多少同学看过?”这时,看过的同学纷纷举手。我说:“那好,大家说说,你们对李世民有一个什么印象?”有同学说:“英明!”有同学说:“谦虚!”也有同学说:“武艺高!”……我说:“那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说说你的理由,好吗?”学生兴趣盎然,一一阐述了自己的理由。所以自主、探究式学习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让学生感兴趣,用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同样能够把课堂还给学生。
谢荣霞老师:我很欣赏王老师在教学中始终鼓励学生。如:“第一个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我们给他掌声”“第一个回答对的同学我们给他掌声”“第一个女同学回答问题的同学我们给她掌声”......在鼓励中,学生们就会愿意自主合作回答问题。
七、活动总结
主 持人:今天我们聚到这里,共同来探讨这个主题是非常难得的。各位老师的积极性很高,大家都能积极发言,而且都能亮出
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儿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交流中又质疑了一些新的问题,有待我们继续研讨。对《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这一主题,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一)精心设计问题和组织学生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三)引进竞争机制,分组比赛,学会合作
(四)鼓励质疑,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总之,在历史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和目标,从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出发,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强烈意识和思路,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七、布置任务
提出下次研讨主题《--------------》
第五篇:《在课堂上》
题目:在课堂上
文章的开头情节: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学生李刚把一只刚出生几天的小狗带进教室,放在抽屉里,小狗汪汪的叫声,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要求:根据材料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不少于400字。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在课堂上
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学生李刚把一只刚出生的小狗带进教室,放在抽屉里,小狗汪汪的叫声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老师停下了正在写黑板字的手,转身疑惑地扫视着教室里的同学们,“是什么声音啊?是小狗的叫声么?”,李刚的同桌小红站起身来,得意洋洋地说:“老师,是李刚,李刚把小狗带进了教室!”,老师听了,急急忙忙地走向李刚“李刚同学,这是真的么?你怎么可以把小狗带到教室里来,这是不允许的啊!”李刚满脸委屈地望着老师,随后小心翼翼地把还没有睁开眼睛的小狗从抽屉里拿了出来,并导出了其中的原委。
原来,在上学的路上,李刚发现了在路边的这只刚出生的小狗,他可怜地蜷缩在破烂的纸盒里,颤抖着发出呜呜地叫声。“这可不行,要是把它放在这里不管,小狗肯定会被冻死的!”李刚心想,于是他便大着胆子,将小狗从纸盒里抱出来,想先带到教室里让他取暖,谁知稍微恢复了体力的小狗竟让叫了起来。老师听了李刚的讲述很感动,她低头摸了摸小狗,说:“可是,你把小狗带进来会影响同学们正常上课的。”说完她便低头沉思了起来,李刚紧张地看着她,生怕老师会叫他把刚刚死里逃生的小狗送回去。“这样吧,你先把小狗送到传达室赵大爷那里,让他先照看一会,一会下课了我们再来想办法解决好吗?”李刚同意了,和小红一起把小狗送到传达室去了。
教室恢复了平静,同学们又开始专心致志上起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