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独立学院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独立学院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探讨 作者:董 普 韩雨南
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10期
第二篇: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常规考核;学生评价;同事评价;自我评价
原因;为全面、科学、公正地考核和评价我部教师的教学工作,充分激发、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制一套合理公正的评价体系只管重要。制定的评价体系必须能够较真实的反应教师实际情况,并注重教师评价的整体性动态性客观性和激励性。在这套评价体系中我首先设计了常规考核也就是对一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的考核,我认为,一个教师必须具备老师应有的各项素质才能够胜任教师这份工作,进行基本的教学,并进一步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在之后我设计一系列的他评措施,包括学生同事以及上级领导的相关评价。我认为对一个老师的评价吧应该局限于常规考核,从学生即教师教学的受众的评价我们能够对老师的教学工作做尽一步的了解,从同事即教师朝夕相处和共同合作的伙伴对受评人的评价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人品,而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就可以从多角度尽一步了解真实情况,而且自评也体现了评价体系的人性化,尊重评价客体。二级指标:常规考核:
1. 思想品德
原因: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最核心价值体系,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道德意识。尤其对于教师来说,思想道德素质更是需要着重考核的部分,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做好育人工作。
2. 文化业务素质
原因: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道德素质是育人的基础,文化素质是育人的基础。只有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才能做好育人工作。设想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基础的文化知识,很难做好教学工作并赢得学生的尊重。
3. 业务素质
原因:教师具备了基础的教书育人的素质,并不能保证能够很好得进行教学工作。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还要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能够很好的把知识与道理传授给学生,做一个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4. 工作实绩
原因:评价一个教师不仅要从教师的自身素质进行评价。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进行评价,是属于侧重于形成性评价,而一个真正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还应包括终结性评价的内容,而工作实绩就是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面。工作实绩考核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最直接和客观的反应,通过工作实绩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教育教学工作的优缺点,以便对教育教学进行更好的反思。
5. 身心素质
原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优秀尽职尽责的教师必定要具备健康的身体,才能充分的发挥活力与干劲,而且教师必须要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学生、家长、领导等等。一个合格的教师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老师的灵魂出了问题,又怎能培养出心理健全的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二级指标:学生评价
1. 教师的课堂教学
原因:课堂是学习的最基本的场所,课堂中有所学又是学生的基本目的,而学生与老师接触最频繁的场所也是教室,所以学生评价老师的最基本指标应该是学生的课堂体验。
2. 课后的辅助教学
原因:我们常说听在课堂,学在课外,老师对于学生的课后辅导也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而且鉴于学生的参差不齐与课堂掌握程度的不同,课后教师的辅助是相当有必要的,而且从一个教师的课后辅助工作我们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教学辅助。
3. 教师的工作态度
原因:态度决定高度,只有具备正确的态度才能做好教学工作,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态度,而且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由学生来反应教师的工作态度会更加客观
4. 与同学的关系
原因:通过调查教师与同学的关系,可以反应出教师的教育风格以及处理与学生关系的能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老师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更好的树立权威。二级指标:同事评价
1. 思想品德
原因:思想品德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而从同事的角度反应出的受评者的思想品德既避免了领导和个人自评时的主观性
又给我们提供了多角度的评价。
2. 教学准备工作
原因:教师备课工作需要同事间的合作,所以同事是反应受评者教学备课工作最有说服力的一方,而且教学准备工作是教学展开的基础,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3. 评公开课
原因:同事间相互了解教学方法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听课评课,所以同事对于受评者的教学评价相对来说是最专业且最具有参考价值。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互相听课评课,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上课能力。
4. 与同事相处
原因:与同事能否和谐相处是合作过程中所必备的素质,有一个和谐融洽工作环境非常有利于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与同事和谐相处的能力
二级指标:自我评价
1.思想品德
原因: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最核心价值体系,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道德意识。尤其对于教师来说,思想道德素质更是需要着重考核的部分,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做好育人工作。
2.文化业务素质
原因: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道德素质是育人的基础,文化素质是
育人的基础。只有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才能做好育人工作。设想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基础的文化知识,很难做好教学工作并赢得学生的尊重。
3.业务素质
原因:教师具备了基础的教书育人的素质,并不能保证能够很好得进行教学工作。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还要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能够很好的把知识与道理传授给学生,做一个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4.工作实绩
原因:评价一个教师不仅要从教师的自身素质进行评价。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进行评价,是属于侧重于形成性评价,而一个真正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还应包括终结性评价的内容,而工作实绩就是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面。工作实绩考核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最直接和客观的反应,通过工作实绩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教育教学工作的优缺点,以便对教育教学进行更好的反思。
5.身心素质
原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优秀尽职尽责的教师必定要具备健康的身体,才能充分的发挥活力与干劲,而且教师必须要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学生、家长、领导等等。一个合格的教师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老师的灵魂出了问题,又怎能培养出心理健全的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
自我评价指标与常规评价指标相同。因为常规指标的评价主要由领导
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不能很好的反应客观实际,而通过教师的自评,领导可以把二者相结合,避免评价过程的片面化。
第三篇:保险公司动态监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二
保险公司动态监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保险公司动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保险公司的发展、创新、诚信、经营、管控等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为实施“分类指导、分类监管”提供基础数据和事实依据。
第一类指标:发展类指标(100分)
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向、发展理念以及其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等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
一、政策执行情况(0-20分)监测要点:
1.是否能够准确把握保监会和上级公司确定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三项功能,坚持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0-10分)。
2.是否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深入研讨国家、地方和上级公
司有关保险业发展的重大政策,使每位员工都能理解和掌握这些政策对于保险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并在经营过程中向社会予以广泛宣传(0-2分)。
3.是否及时研究国家和地方政府大政方针政策中蕴含的保险业发展契机,积极培育和挖掘潜在的保险市场需求;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汇报、沟通,以获得政策支持(0-3分)。
4.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将有关政策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以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0-2分)。
5.是否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深入研讨保监会及上级公司有关保险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和指导性意见,使每位员工都能够准确把握文件精神,并在经营管控中予以贯彻落实(0-3分)。
二、覆盖面(0-20分)1.保险覆盖率(0-10分)计算公式1(用于人身险公司):
市(州)级保险机构保险覆盖率=××市(州)保险机构承保人次/××保险机构所在市(州)人口数量×100% 省级保险机构保险覆盖率=××省级保险机构各市州级保险机构保险覆盖率之和/××保险机构各市(州)级分支机构数×100% 计算公式2(用于产险公司):
保险覆盖率=××保险机构各市(州)分支机构市场份额之和
/××保险机构各市(州)级分支机构数×100% 指标释义:
“××市(州)保险机构承保人次”以保险统计信息系统数据为准。
“××保险机构所在市(州)人口数量”以吉林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为准。
“××保险机构各市(州)分支机构市场份额之和”等于××保险机构在设有分支机构的市州中,各分支机构占当地市(州)的市场份额之和,简单加总即可。
“××保险机构各市(州)级分支机构数”等于××保险机构在省内设立有分支机构的市(州)数,在同市(州)内开设多家机构的按一家机构进行统计,不予累计。
评分标准1(用于成立三年以上人身险公司): 50%以上:10分 10%至50%:7分 5%至10%:4分 1%至5%:1分 1%以下:0分
评分标准2(用于成立不满三年人身险公司): 20%以上:10分
5%至10%:7分 1%至5%:3分 1%以下:0分
评分标准3(用于成立三年以上产险公司): 15%以上:10分 7%至15%:7分 3%至7%:4分 1%至3%:1分 1%以下:0分
评分标准4(用于成立不满三年产险公司): 8%以上:10分 3%至8%:7分 1%至3%:3分 1%以下:0分
2.机构平均保单件数(0-10分)计算公式:
机构平均保单件数=××保险机构监测期承保件数/××保险机构监测期内机构数量
指标释义:
“××保险机构监测期承保件数”指监测期内××保险机构承
保的有效保单件数(即承担了保险责任的保单件数),不包括犹豫期撤单的保单,以保险统计信息系统季报数据为准。
“××保险机构监测期内机构数量”包括经保险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省级分公司、市(州)分公司、中心支公司、支公司、营业部、营销服务部,以保险统计信息系统《保险公司机构人员情况统计表》(季报)中的“机构数”项目数据为准。
评分标准1(用于成立三年以上人身险公司): 20000件以上:10分
15000件至20000件:7分至10分 10000件至15000件:4分至7分 0件至10000件:0分至4分
评分标准2(用于成立不满三年人身险公司): 10000件以上:10分
5000件至10000件:7分至10分 2500件至5000件:4分至7分 0件至2500件:0分至4分
评分标准3(用于成立三年以上产险公司): 6000件以上:10分
4000件至6000件:7分至10分 3000件至4000件:4分至7分
0件至3000件:0分至4分
评分标准4(用于成立不满三年产险公司): 3000件以上:10分
2000件至3000件:7分至10分 1000件至2000件:4分至7分 0件至1000件:0分至4分
三、保险宣传(0-15分)监测要点:
1.是否具有完备的品牌宣传规划和组织实施部门(0-2分),并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介对自身进行宣传,打造专业品牌,以扩大知名度(0-3分)。
2.是否在宣传企业自身的同时,广泛宣传保险的意义和作用,以扩大保险业的影响,增强人们的保险意识(0-5分)。
3.是否积极主动举办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并取得社会公众认可,产生较大反响(0-5分)。
四、重大事件应对(0-5分)监测要点:
1.是否建立了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应对预案,以妥善应对各种危机突发事件(0-1分)。
2.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是否及时、周到,并得到有关部门的认
可和客户的认同,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未发生重大危机事件为满分(0-2分)。
3.是否建立隐患事件分析及信息传递机制,及时将隐患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维护企业形象(0-2分)。
五、行业协作(0-35分)1.与监管部门的配合(0-25分)监测要点:
(1)对于保险公司的机构、高管变动事宜是否及时上报,信访投诉处理是否及时、认真,公司内部大事项是否及时告知(0-15分)。
(2)是否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组织实施的工作试点或检查、调研等工作(0-10分)。
2.与行业协会的协作(0-5分)监测要点:
(1)经营活动是否能够自觉遵守共同签署的行业约定或协定(0-3分)。
(2)是否积极支持、参与行业协会的工作,如是否及时缴纳会费,是否按要求及时、认真地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等,以促进行业自律工作的推进(0-2分)。
3.与同业保险公司的协作(0-5分)监测要点:
(1)是否能够就关于行业发展的一些重大事宜与同业公司进行沟通、交流,并达成一致(0-2分)。
(2)是否存在有恶意挖角、诋毁同业等恶性竞争的行为,是否有主动规避同业恶性竞争的制度和措施(0-3分)。
六、其它与发展有关的工作(0-5分)监测要点:
是否开展了除上述工作之外的其它一些促进保险业发展,并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工作。
评分标准(简单累计,以5分为限): 该项工作处于计划阶段:1分 该项工作处于实施阶段:2分 该项工作产生较好社会影响:4分
该项工作卓有成效,产生较大、较好社会影响:5分 第二类指标:创新类指标(30分)
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保险公司在管理、服务、产品、销售等领域开展的创新工作进行监测和评价。
一、管理创新(0-6分)监测要点:
1.是否建立鼓励创新的制度,并有专人负责落实(0-1分)。2.是否针对不同地域特点或行销模式形成新的管理理念,施行
新的管理方式,并得到有效执行(0-2分)。
3.是否及时总结管理创新方面的经验、典型,并得到上级和有关部门的肯定、支持,并加以宣传、深入推广(0-3分)。
二、服务创新(0-6分)监测要点:
1.是否及时总结服务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并加以推广(0-4分)。
2.创新服务是否得到客户的认可,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0-2分)。
三、产品创新(0-6分)监测要点:
1.是否主动根据区域或客户特点研究保险需求,并向上级机构提出产品开发建议或经授权开发新产品(0-1分)。
2.是否针对市场需求对现有产品进行组合销售,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0-3分)。
3.是否及时清理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主要通过零保费产品占保险公司投入市场的产品比例予以监测(0-2分)。
评分标准: 占比50%以上:0分 占比50%至20%:0分至2分
占比20%以下:2分
四、销售创新(0-6分)监测要点:
1.是否建立专门的市场研究、分析制度,并配备相应人员,根据市场实际探索、推广新的销售方式(0-2分)。
2.是否及时总结销售创新方面的经验、典型,并予以推广,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0-4分)。
五、其它创新(0-6分)
监测要点:除上述四方面创新外的其它创新工作,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如:积极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保险试点工作;率先提出关于保险业发展的一些新思想、新理念等。
评分标准(简单累计,以6分为限): 创新工作处于计划阶段:1分 创新工作处于实施阶段:2分 创新工作产生较好效果:4分
创新工作卓有成效,产生较大、较好社会影响:6分 第三类指标:诚信类指标(60分)
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保险公司开展的有关诚信建设方面的工作进行监测和评价。
一、投诉情况(0-40分)
1.投诉指数(0-30分)计算公式1(用于产险公司):
投诉指数=(保险机构监测期内受客户向监管部门投诉次数×60%+保险机构监测期内受客户向公司投诉次数×40%)/保险机构监测期内承保件数
计算公式2(用于人身险公司):
投诉指数=(保险机构监测期内受客户向监管部门投诉次数×60%+保险机构监测期内受客户向公司投诉次数×40%)/保险机构监测期内承保人次
指标释义:
“保险机构监测期内受客户向监管部门投诉次数”指监测期内保险监管部门接到的涉及该保险机构的有效投诉次数(即监管部门转办和立案的投诉),以监管部门统计数据为准,但对于经调查核实后属于客户误解的除外。
“保险机构监测期内受客户向公司投诉次数”指监测期内该保险机构接到的客户有效投诉次数(即保险机构内部予以调查处理的投诉)。此数据由公司自行统计,监管部门抽查复核,对于经调查核实后属于客户误解的除外。
“保险机构监测期内承保人次、承保件数”以保险统计信息系统数据为准。
评分标准1(用于产险公司)3‰以下:30分
3‰至6‰:30分至15分 6‰至10‰:15分至0分 10‰以上:0分
评分标准2(用于人身险公司): 万分之一以下:30分
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二:30分至20分 万分之二至万分之三:20分至10分 万分之三至万分之四:10分至0分 万分之四以上:0分 2.投诉处理机制(0-10分)监测要点:
(1)是否建立并保持投诉处理程序和客户服务热线电话,及时接受客户的投诉和咨询(0-3分)。
(2)是否对咨询投诉处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核实、分析和反馈,并进行整改和跟踪监督(0-1分)。
(3)是否建立投诉处理工作的奖惩机制,并予以兑现、落实(0-1分)。
(4)是否有固定签约的律师事务所或专、兼职法律事务人员,并在变动时及时向监管部门备案(0-5分)。
二、诚信宣传和教育(0-5分)监测要点:
1.是否建立诚信教育机制,并在日常管控中加强宣传、贯彻落实(0-1分)。
2.是否建立诚信奖惩制度,并对诚实守信者表彰奖励,对欺诈误导者严厉惩处(0-1分)。
3.是否建立了“黑名单”制度,并有效落实(0-2分)。4.是否对一些好的诚信宣传和教育经验及时总结,并加以推广(0-1分)。
三、公司信誉度(0-10分)监测要点:
1.是否建立完善的客户回访制度,并建立客户回访档案,有效传递客户信息,以提升公司服务水平(0-2分)。
2.是否被有关部门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0-2)。3.客户对保险公司提供服务的评价和满意情况(0-6分)。注:对于此监测点,监管部门将采用抽样的方法进行测评。即从保险公司户档案中抽取部分客户的资料,进行访问,然后综合计算其对保险机构的评价情况,最后以此确定该项监测点的分值。
四、其它与诚信有关的制度和措施(0-5分)
监测要点:保险公司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还施行了哪些诚信建设的制度和措施,产生了哪些良好效应。
评分标准(简单累计,以5分为限): 该项工作处于计划阶段:1分 该项工作处于实施阶段:2分 该项工作产生较好效果:4分
该项工作卓有成效,产生较大、较好社会影响:5分 第四类指标:经营类指标(180分)
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能力和业务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同时根据产、寿保险公司的不同情况,将全部指标分为产险指标、寿险指标两个部分,由统研处、中介处负责监测。
一、产险指标(180分)1.保费增长率(0-20分)计算公式:
保费增长率=(监测期保费收入-上年同期保费收入)/上年同期保费收入×100% 指标释义:
“监测期保费收入”指监测期内××保险机构的规模保费收入,以保险统计信息系统数据为准。
评分标准: 30%以上:20分
10%至30%:10分至20分 5%至10%:5分至10分-5%至5%:0分至5分-5%以下:0分
2.应收保费率(0-20分)计算公式:
应收保费率=监测期应收保费/监测期保费收入×100% 指标释义:
“应收保费”口径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对应项目的口径相同。
“监测期保费收入”指监测期内××保险机构的规模保费收入,以保险统计信息系统数据为准。
评分标准: 8%以下:20分
8%至15%:20分至10分 15%至25%:10分至0分 25%以上:0分
3.综合费用率(0-20分)
计算公式:
综合费用率=监测期(业务及管理费+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分保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摊回分保费用)/监测期(自留保费-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00% 指标释义:
业务及管理费、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分保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指标的口径与《保险公司利润表》对应项目的口径相同;
“自留保费=保费收入+分保费收入-分出保费”,各项目的口径与《保险公司利润表》中对应项目的口径相同。
评分标准: 30%以下:20分
30%至40%:20分至10分 40%至50%:10分至0分 50%以上:0分
4.综合赔付率(0-20分)计算公式:
综合赔付率=监测期(赔款支出+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分保赔款支出-摊回分保赔款-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监测期(自留保费-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00% 评分标准:
50%以下:20分
50%至55%:20分至15分 55%至60%:15分至10分 60%至65%:15分至5分 65%至70%:5分至0分 70%以上:0分
5.承保利润率(0-20分)计算公式:
承保利润率=监测期(承保利润)/监测期(自留保费-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00% 评分标准: 5%以上:20分 3%至5%:20分至10分 0至3%:10分至0分 0以下:0分 6.结案率(0-20分)计算公式:
结案率=监测期内××保险机构结案案件数量(件)/监测期内××保险机构立案案件数量(件)评分标准:
90%以上:20分
80%至90%:10分至20分 75%至80%:0分至10分 75%以下:0分
7.营销员持证率(0-20分)计算公式:
营销员持证率=监测期内××保险机构持证营销员人数/监测期内××保险机构营销员总数×100% 注:此指标计算结果以吉林保监局中介监管处统计数据为准。评分标准: 100%:20分 100%以下:0分
8.商业险车均保费(0-20分)计算公式:
商业险车均保费=监测期内××保险机构商业车险业务保费收入/监测期内××保险机构商业车险承保车辆数
指标释义:
“车险业务保费收入”、“承保车辆数”以保险统计信息系统数据为准。全省商业车险车均保费水平以保险统计信息系统数据为准。
评分标准:
达到全省车均保费水平(误差在±50元以内):10分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每100元扣减2分直至0分;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每100元加2分直至20分。9.交强险已赚保费综合赔付率(0-10分)计算公式:
交强险已赚保费综合赔付率=监测期(赔款)/监测期(已赚保费)×100%。其中,赔款=赔款支出+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已赚保费=保费收入-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评分标准: 50%以下:10分 50%至60%:10分至6分 60%至70%:6分至0分 70%以上:0分
10.交强险已赚保费综合费用率(0-10分)计算公式:
交强险已赚保费综合费用率=监测期(经营费用)/监测期(已赚保费)×100%。其中,经营费用=专属费用-摊回分保费用+分摊的共同费用;已赚保费=保费收入-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评分标准: 30%以下:10分 30%至40%:10分至6分 40%至50%:6分至0分 50%以上:0分
二、寿险指标(180分)1.保费增长率(0-20分)计算公式:
保费增长率=(监测期保费收入-上年同期保费收入)/上年同期保费收入×100% 指标释义:
“监测期保费收入”指监测期内××保险机构的规模保费收入或代理保费收入,以保险统计信息系统数据为准。
评分标准: 30%以上:20分
10%至30%:10分至20分 5%至10%:5分至10分-5%至5%:0分至5分-5%以下:0分
2.新单保费增长率(0-20分)
计算公式:
新单保费增长率=(监测期新单保费收入-上年同期新单保费收入)/上年同期新单保费收入×100% 指标释义:
“监测期新单保费收入”指监测期内××保险机构新单业务的规模保费收入,以保险统计信息系统数据为准。
评分标准: 35%以上:20分
15%至35%:10分至20分 10%至15%:5分至10分 0至5%:0分至5分 0以下:0分
3.新单期缴业务比率(0-20分)计算公式:
新单期缴业务占比=监测期内××寿险公司新单期缴保费收入/监测期内××寿险公司新单保费收入×100% 指标释义:
“新单期缴业务比率”以保险统计信息系统数据为准。评分标准: 50%以上:20分
40%至50%:15分至20分 30%至40%:10分至15分 20%至30%:5分至10分 10%至20%:0分至5分 10%以下:0分
4.标准保费增长率(0-20分)计算公式:
标准保费增长率=(本年标准保费-上年标准保费)÷上年标准保费×100% 指标释义:
“标准保费”按保监会《关于在寿险业建立标准保费行业标准的通知》(保监发[2004]102号)的规定折算。
评分标准: 10%至25%:20分
5%至10%或25%至35%:20分至8分-5%至5%或35%至60%: 8分至4分-5%以下或60%以上:4分至0分 5.短期险赔付率(0-20分)计算公式:
短期险赔付率=(赔款支出+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分保赔款
支出-摊回分保赔款-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短期险自留保费-提取短期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00% 评分标准: 45%以下:20分
45%至55%:12分至20分 55%至65%:0分至12分 65%以上: 0分 6.退保率(0-20分)计算公式:
退保率=监测期退保金/(上年末长期责任险准备金+监测期长期险保费收入)×100% 指标释义:
“退保金”的口径与《保险公司利润表》中对应项目的口径相同;
“长期险责任准备金”为《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寿险责任准备金与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之和;
“监测期保费收入”指是指1年期以上的人寿保险、健康险等人身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
评分标准: 1%以下:20分
1%至3%:20分至15分 3%至5%:15分至10分 5%至8%:10分至0分 8%以上:0分
7.承保费用率(0-20分)计算公式:
承保费用率=监测期(业务及管理费+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分保费用支出-摊回分保费用)/监测期自留保费×100% 指标释义:
“业务及管理费、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分保费用支出、摊回分保费用”的口径与《保险公司利润表》对应项目的口径相同;
“自留保费=保费收入+分保费收入-分出保费”,各项目的口径与《保险公司利润表》中对应项目的口径相同。
评分标准: 10%以下:20分
10%至20%:20分至10分 20%至30%:10分至5分 30%至35%:5分至0分 35%以上:0分
8.每元保费现金净流量(0-20分)
计算公式:
每元保费现金净流量=监测期内××寿险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监测期内××寿险公司保费收入
指标释义: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口径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表》中对应项目的口径相同;
“保费收入”的口径与《保险公司利润表》对应项目的口径相同。
评分标准: 0.7以上:20分
0.65至0.7:10分至20分 0.55至0.65:0分至10分 0.55以下:0分
9.营销员13个月留存率(0-10分)计算公式:
营销员13个月留存率=13月前新增人力监测期末仍然在职的人员数量/13月前新增人力×100% 评分标准: 50%以上:10分 35%至50%:4分至10分
20%至35%:0分至4分 20%以下:0分
10.营销员持证率(0-10分)计算公式:
营销员持证率=监测期内××保险机构持证营销员人数/监测期内××保险机构营销员总数×100% 注:此指标计算结果以吉林保监局中介监管处统计数据为准。
评分标准: 100%:20分 100%以下:0分
第五类指标:管控类指标(80分)
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保险公司的内部管控能力进行监测和评价。
一、内控有效性(0-30分)监测要点:
1.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涵盖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0-5分)。
2.是否建立并保持书面程序,对各类风险进行持续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与评估(0-5分)。
3.业务控制、财务控制、资金控制、信息技术控制是否能得到有效执行,控制措施能否实现控制目标(0-5分)。
4.是否建立并保持书面程序,持续识别、收集、处理、报告涉及保险机构目标实现及经营管理有效运作的内外部信息,以确保经理层能够及时、准确了解业务信息、管理信息、重要风险信息;确保其他所有员工充分了解相关信息,遵守涉及其责任和义务的政策和程序;确保及时、真实、完整的向监管部门和外界报告、披露相关信息;确保在出现紧急情况或重大突发事件时,相关信息能够得到及时报告和有效沟通(0-10分)。
5.是否对内控进行持续性监控,并针对内控缺陷持续改进(0-5分)。
二、管控组织架构(0-10分)监测要点:
1.管控组织架构是否按上级要求建立健全,部门及岗位设臵是否遵循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协调运作的原则(0-2分)。
2.是否明确各机构、部门、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传达至每一名员工,使其清晰的了解其岗位的职责和标准(0-2分)。
3.人员是否到位,是否具备岗位要求的相应知识、经验和技能,以确保其有效履行岗位职责(0-2分)。
4.是否明确各岗位的上下级报告关系,并实行有效措施保证履
行职责需要的信息(0-2分)。
5.管控措施实施是否落实,如是否设有专门部门或岗位负责有关措施的监督、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已执行管控措施进行评估,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0-2分)。
三、合规情况(0-40分)计算公式:
违规指数=监测期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次数×10+监测期内受到没收违法所得、责令予以撤换、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处罚次数×9+监测期内受到10万元以上罚款处罚次数×7+监测期内受到10万元以下罚款处罚次数×5+监测期内受到警告次数×4+监测期内受到责令改正、责令退回所收保费、责令转回财产处罚次数×3+监测期内受到通报批评、监管意见书、监管谈话次数×1 责令改正、责令退回所收保费、责令转回财产与其他行政处罚措施并处时不计入违规指数。
评分标准: 15以上:0分 15至10:0分至10分 10至5:10分至25分 5至0:25分至40分
主题词:保险公司
分类监管
工作规程
通知
内部发送:局领导,办公室,财产保险监管处,人身保险监管处,保险中介监管处,人事教育处,统计研究处。
编录:孙瑶 校对:高媛 中国保监会吉林监管局办公室 2007年 8月6日印发
第四篇:高校财务风险模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财务风险模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 作者:刘文华
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01期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加快了高校融入社会的进程,高校经济活动内容日益广泛,财务风险在不断加大,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统一了核算口径、提供了财务分析指标,但财务分析指标中没有事业发展速度、经济效果等内容,分析指标不健全;同时,长期以来忽视财务分析,没有研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经验分析数据。另外高校财务管理缺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各高校要么不知道如何评价财务活动而放弃财务管理,要么不知道财务状况的好坏而造成财务控制不力,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建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财务适应新形势和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价界限具有模糊性,在实际工作中有部分指标很难用经典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故可以对高校财务风险状况的分析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
第五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推荐)
关于印发《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2002年版)及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的通知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文件公交管[2002] 35号
关于印发《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2年版)及《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交通管理局、处,建设厅(建委),北京市市政管委,重庆市市政管委,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北京市交通局,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重庆市交通委员会:
根据公安部、建设部《2002年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总体方案》的有关规定,在总结2001年畅通工程评价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方便评价的原则,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和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1年版)的结构、适用范围、指标定义、指标评级进行了修改,增减了部分指标,并对各项指标在衡量城市整体交通管理水平中的意义、作用,指标测定的具体方法及相关依据做了说明。现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2年版)及《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印发给你们,请迅速转发各地并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在实施畅通工程工作中,要结合本地实际,充分运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2年版),检查、指导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二○○二年四月十九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公共交通部分)
(一)交通管理体制、政策与规划
1.交通综合协调机构
定义:是否建立了由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参加的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根据交通需求和城市发展要求,进行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
说明: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是使城市交通相关政府部门协调配合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组织保障。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反映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视程度及协调能力。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提供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名册、相关政府文件、协调会议记录或工作简报等。
2.交通规划
定义:是否在进行了居民出行调查、公共交通调查以及道路交通流特性等必要的交通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城市交通现状与存在问题,对交通需求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本地特点,确定交通的发展目标及方向。特大型城市应制定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公共交通规划,规划中应反映交通枢纽规划和停车规划的内容;A类和B类城市应制定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规划中应反映公共交通规划、交通枢纽规划和停车规划的内容;C类城市应按照常规要求制定综合交通规划。
上述规划(单行本)要求通过专家论证,政府批准实施。
说明:交通规划是保证交通建设、管理的科学性、避免重复建设和决策失误的最重要环
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不同的城市规模,交通方式构成和主体交通方式不同,因而对交通规划的类型要求也不同。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特大型城市要求提供包括交通枢纽规划、停车规划、交通需求管理规划等内容的综合交通规划文本以及包括轨道交通规划和常规公共交通规划在内的综合交通规划文本或单独的上述内容的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市政府批准的文件。
A、B类城市要求包括公共交通规划、交通枢纽规划、停车规划等内容的综合交通规划的文本或单独的上述内容的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市政府批准的文件。
C类城市要求提供综合交通规划的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市政府批准的文件。
3.交通管理规划
定义:是否在进行了交通流特性等必要的交通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城市交通现状与存在问题,制定近期和中远期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并通过专家论证,政府发布实施。
说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指导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文件,反映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程度、计划性和领导的重视程度,是有效利用现有交通设施的重要保证。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等材料。
(二)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
1.交通影响评价
定义:建成区内实施大型项目建设开发时进行交通影响分析的项目占应进行交通影响分析项目的比率。
说明:交通影响分析是保证大型项目开发建设不导致开发对象周边交通服务水平下降的重要措施,是避免土地超强开发的规划控制措施。
关于交通影响分析的对象:
(1)非交通设施项目的建设规模和项目开发性质满足下述条件之一,应进行交通影响分析。
●非交通设施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在城市中心区或交通敏感的区域,建筑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定,下同);在中心区外围的市区或交通相对宽松的地区,建筑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
●非交通设施项目的开发性质:使用性质及开发规模发生变更;小区规划;在城市重要干道两侧的开发和改造;重要的公共建筑;产生交通量变化大的其他或临时用途建设项目等。
(2)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项目均须进行交通影响分析。
(3)交通影响分析应在项目报建审批阶段进行。但当非交通设施项目的建设规模超过规定标准的8-10倍,或建设项目属于大型交通设施,或政府主管部门指定的其他开发项目,在项目的选址、立项阶段需进行初步的交通影响分析。
关于交通影响分析的内容:
(1)交通影响分析的主要内容至少包括:分析范围确定;现状交通分析;交通量预测;交通影响评价;改进措施;结论与建议。
(2)分析范围确定:分析范围应包括拟建项目对道路交通产生显著影响的区域。一般情况下,应选择拟建项目所在的由城市主干道围合的区域。对于需在立项阶段进行初步交通影响分析的项目和对交通影响较大的项目,分析范围应适当扩大。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当年进行了交通影响分析的项目文件和所有大型项目的情况,以及这些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报告。当年的大型项目包括所有在建项目、当年内通过审批的项目。
2.公共交通优先政策
定义:制定和实施公交优先发展的战略,落实公交优先的措施。
说明:切实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政策,是调整交通结构、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和交通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必须通过政策、规划、投资、管理等综合措施促进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评价内容中站点设施主要指公交站点的站牌、座椅、线路示意图等。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特大型城市、A类城市和B类城市要求提供市政府颁布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政府或规划部门批准的公交线网规划等文件,提供公交优先车道、路口、港湾式停靠站名称等资料;C、D类城市要求提供市政府颁布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等文件,提供港湾式停靠站名称等资料。
3.公共交通分担率
定义:近年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选择公共交通(包括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率。
说明:此指标是促进公共交通发展、城市交通结构合理的重要指标。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最新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及相关资料,并注明年限。
4.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
定义: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公共交通车辆标台数。
说明: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是反映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和交通结构状况的指标,同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一起,是判断交通发展战略是否明确、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和措施是否落实的参考指标。按建设部《城市建设统计指标解释》(建综[2001]255号)规定的方法,将公共交通车辆(包括大中型公共汽车、电车、轻轨、地铁和城市铁路等)折算成运营车数。人口数为城市非农业人口。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2002年统计资料。
指数确定: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确定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并换算为相应指数。各地上报材料,最终由建设部核实。
5.公共交通车辆安全运行间隔里程
定义:公共交通车辆总行驶里程与行车责任事故次数的比率。
说明:公共交通车辆安全运行间隔里程是反映公共交通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的一个客观反映。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各路公交车行驶里程、所有公交车行驶总里程的数据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认定的行车责任事故次数。
指数确定:现场检查与查阅文件、资料相结合。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确定公共交通车辆平均安全运行里程,并换算为相应指数。
6.公共交通车辆进场率
定义:全市公共交通停车场所能停放车辆数与公共交通车辆总数的比例。
说明:公共交通车辆进场率是反映公共交通场站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加快公共交通场站建设,有利于公共交通车辆的停放、调度和运营管理,减少占路停车。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公共交通停车场数、面积可停车辆数、现有车辆数等相关统计资料。
指数确定: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确定公共交通车辆进场率,并换算为相应指数。
7.公共交通车辆更新率
定义:公共交通车辆实际更新数与应更新总数的比例。
说明:车辆的更新是保证公共交通安全的重要措施。公共交通车辆更新率应该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达到环保的要求,也能间接起到缓解交通拥挤的作用。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确认的2002年公交车辆应报废数及实际报废车辆数等相关数据资料。
指数确定:现场检查与查阅文件、资料相结合,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确定公共交通车辆更新率,并换算为相应指数。
8.出租车空驶率
定义:在单位时间内出租车空驶里程占总行驶里程的比例。
说明:出租车空驶率是反映城市出租车拥有量是否合理的指标。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2002年全市出租车有效行驶里程和行驶总里程的有关统计数据。
指数确定:任意抽查10位出租车驾驶员询问前一天运营情况,取平均值。如果抽查情况明显不符合资料提供情况,且当地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以抽查结果作为该项指标的计算依据。如果抽查情况和所提供的资料相符,则按所提供的资料计算出租车空驶率,并换算为相应的指数。调查空驶率可与P53同时进行。
(三)道路基础设施
1.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
定义:最近三年(包括当年)市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占最近三年(包括当年)市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说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是保证交通供给满足交通需求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城市道路投资、公共交通投资、交通管理设施投资。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提供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以及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数据等相关统计资料。
2.道路网密度
定义: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道路指有铺装的宽度3.5米以上的路,不包括人行道)。
说明:路网密度是衡量路网构成特征的指标,是道路交通管理的基础条件,也是制定道路交通管理对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反映城市交通建设水平。
评价要求:统计指标。要求提供2002年建成区3.5米以上全部道路长度明细表及建成区面积数据等统计资料。
3.主干道密度
定义:建成区内主干道长度〈含城市快速路)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
说明:主干道密度是衡量路网构成特征的指标,反映道路交通管理的基础条件,是制定道路交通管理对策的重要参考指标。有关道路等级分类依据参照《城镇道路规范》和《城镇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评价要求:统计指标。要求提供2002年建成区内所有主干道长度明细表和建成区面积数据等统计资料。
指数确定:根据提供的数据,计算主干道密度,并换算为相应指数。
4.人均道路面积
定义:建成区内平均每个非农业人口拥有的道路面积(道路指有铺装的宽度3.5米以上的路,不包括人行道)。
说明:人均道路面积是衡量道路建设总体水平的指标,反映道路交通管理的基础条件。评价要求:统计指标。要求提供建成区2002年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数据和所有3.5米以上道路面积明细表等统计资料。
指数确定:根据统计资料确定人均道路面积,并换算为相应指数。
(四)队伍建设情况
1.群众对城建监察管理工作满意率
定义:市区人口(含暂住人口)中对市容环境、城建监察执法形象、管理表示满意的人数占被访问人数的比例。
说明:群众对城建监察管理工作满意率是衡量群众对城市监察工作的认可程度,反映城建监察人员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
评价要求:调查指标。
指数确定:通过发放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另行下发)方式进行随机调查,调查样本不少于30人;被调查的市民应包括不同文化程度(大本以上、大专、中专、初中以下等)、不同工作性质(农民、个体、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无职业人员等)以及不同年龄结构的人。可与P39指标合并进行。根据市民的答题情况计算群众对城建监察工作的满意率并换算为相应指数。
(五)交通秩序情况
1.违章占用道路率
定义:建成区内违章占用的道路面积与道路总面积之比(道路指有铺装的宽度3.5米以上的路)。
说明:违章占用道路率是衡量城市静态交通秩序的指标,反映了群众的守法意识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效果。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2002年城市3.5米以上道路面积一览表及各条道路的违章占用面积情况一览表等相关资料。
指数确定:核实所提供资料并换算为相应指数。
(六)交通安全状况
1.万车事故率
定义:全市每万辆机动车的年交通事故(一般以上事故)次数。
说明:万车事故率是衡量一定机动化水平下的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效果的综合反映。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2002年全市交通事故次数和机动车数量。指数确定:核实所提供资料,并换算为相应指数。
2.万车死亡率
定义:全市平均每万辆机动车的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说明:万车死亡率是衡量一定机动化水平下的交通事故死亡情况的重要指标,是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效果的综合反映。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2002年全市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和机动车数量。指数确定:核实所提供资料,并换算为相应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