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数学试题的特征与内容设计的研究

时间:2019-05-13 03:5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究性数学试题的特征与内容设计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究性数学试题的特征与内容设计的研究》。

第一篇:探究性数学试题的特征与内容设计的研究

探究性数学试题的特征与内容设计的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突出科学探究,把探究方法和学习数学内容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科学探究关注的是以数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领会数学知识的本质,学习科学的方法,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现行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性的内容。那么如何检验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

考试评价是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是保证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并不排除考试,尤其是纸笔考试更是目前无法回避的现实,可关键是编制什么样的试题才能正确引导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什么样的试题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及其发展?在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中,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应十分熟悉且得心应手。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体验性目标,用纸笔难以考查。“过程与方法”目标处于这两个目标之间,起着承下启下的关键作用。考察科学探究能力是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最有力的手段。探究性试题是以动手操作或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探究对象,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类试卷。它主要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和探究方法从而得出结论。近几年安徽中考试卷中,每年都有探究性的试题考查,力求促进课程目标落实在实践层面有所突破。那么探究性试题如何编制内容?

一、探究性试题的主要特征

爱因斯坦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这段话深刻切中了传统教育的要害,为改变只重视静态结果而忽略动态构成和发展过程的状况,新的教学要求把数学探究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强调多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探究性学习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和方法,获得一种新的学习过程。探究性试题体现探究的本质,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展示探究问题形成的背景

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关注终结性知识,更着重于让学生通过对科学探究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具有展示知识形成的问题背景,即结合怎样的客观现象针对哪个问题探究,已展开了怎样的探究工作等探究性试题既可以是探究全过程的展示,也可以是部分环节展示,但无论怎样,一定要有一个探究问题的形成,发展和解决过程的展现。更重要的是试题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收集数据等活动,经历提出问题与假设,进行论证和评价等探究过程。如课本勾股定理的形成,首先展示正方形地砖这个情景。验证归纳从而得出结论。整个题的三个问题环环相印。

2、体现实实在在的探究行为

考察探究能力的高低要通过其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探究行为水平高低来衡量。一道探究题要有效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必须将探究内容置于具体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解题中切身经历一次探究活动,而不是凭借回忆以前做过的探究来解决问题。所谓“经历”指学生在考场上答题时具有实实在在的现场探究活动。例如:2011安徽中考试题第18题。考查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论证的能力,让学生经历一次对实验数据比较、推理和归纳计算的过程。一般说来,题目要求归纳出的科学结论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只有在已有只是和经验的基础上,临场施展出“分析与结论”的行为,才能得到题目的答案,才能答到学生的分析论证水平。

3、突出探究方法和手段

数学知识不应是知识的简单堆积,它包含着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思想等。学生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这些思想方法和手段,才能增强探究的能力。获取数学知识方法可分为一是探究的思维程序、过程和步骤;另一是常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逻辑范畴的类比方法、归纳推理法、实验操作法等。更多结合一些研究方法和手段来设计探究性试题,然后在思维方法的引领下,再去考虑操作要领的考查,以促使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考查中对数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进一步认识和感悟。2011年安徽中考第22题就体现考生对动手操作大胆猜测,推理验证的认识有所提高。

4、突出主观开放性

探究本身体现着一种“未知”、一种多元、一种创新,因而探究过程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动性的过程。由于学生对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进行探索和分析,且解答过程往往需要进行文字的组织、叙述和分析。因此探究性试题答案不应要求标准化统一,而应不拘一格。而且要真实反映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性试题要突出主观开放性这一特征。例如安徽省中考第14题、2010年第14题。

5、呈现多样化的题目类型

不同题型有不同特点,其测试的功能也不同,因而只有当题型与恰当的知识和探究内容结合起来,试题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学业考试中,大多数探究题虽然仍采用选择、填空、简答、实际操作等题型,但其中设置一些与探究相关的新情景。此外,还有一些全新形式体现科学探究元素的新颖题型,如阅读与思考,综合型试题。总之,只有实现探究性试题类型多样化,才能从不同层面对科学探究的本质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二、探究性试题的内容设计

1、探究素材的选取

在设计探究试题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选取探究的素材,符合学生实际的好素材,能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素材选取的途径应从一下几种:

(1)从日常生活发现素材。这是素材的主要来源。如汽车刹车时过程与时间成二次函数式,围成矩形篱笆面积长与宽的关系,这些既和已有知识存在密切联系,又不是平时学过的内容,因而能够体现对未知问题真正意义的“探究”。

(2)对课本上原来探究过的问题加以改编增添一些新意,将已经探究过的问题改选更新过运用到试题中。可以让学生在回忆探究过程的同时学会变通,从而把课本上的实验探究学活。可见,让学生用不同的知识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知识、旧问题,不失为一种实用的策略。例如2011年安徽中考的最后一题,便能从课本上找到原型。

(3)从科技科普资料和新闻报道中发掘素材。在生产实际、科技事件、科普资料和社会热点新闻中,有非常广泛的数学问题。其中很多都是编制探究性试题的合适素材。因此,命题人要提高收集试题合适素材的意识和能力。并在其中寻找和挖掘有探究价值的信息去设置试题情景。如在去年安徽中考试题中就有结合汶川地震而编制的中考题;2010年结合房价的调控而编制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一方面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另一面有利于引导在教学中关注科技,关注社会。不过在应用这些素材时,应注意控制试题的难度,以防止适得其反的效果。

2、不同探究水平的设计

考查“知识与技能”时,提到“了解”“理解”“应用”这些不同能力层次的行为动词,我们并不陌生,但对不同探究水平的考查,命题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有关资料探究中,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分别进行了划分和描述。比如,按学生的自主程度由低到高,将问题的来源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水平:直接来自于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但问题不那么直接,需要有所反复或自己体会其含义;学习者从提供的问题中选择,采掘提出问题;学习者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学习者探究的数学问题,在探究教学中,学生探究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或学习材料的指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探究试题的设计应从学生的发展而来。考虑学生不同的、体现问题的梯度,其出发点应使自主程度不同的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都能有用武之地,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对“过程与方法”的描述分为观察、提出问题、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分析概括和信息交流六个能力层次。对每一层次能力的要求考查到什么程度,都应有足够的认识。比如中考出现的动态题往往由二问到三问组成,先有特殊或简单的问题入手,由浅入深,逐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因此在设计不同的探究水平的考查试题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综上所述,探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理论、实践等多个方面。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但又并非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简单集合。当然,新课标注重探究问题,并不是忽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培养,使学生真正学会探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第二篇:生物探究性教学的特征

生物探究性教学的特征

1.实践性。实践性是探究性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全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提升观察、思维、动手的能力。

2.合作性。探究性教学需要师生合作完成,主要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合作。

3.发展性。探究性教学是自主性与独立性并存的教学模式,是围绕问题展开,自主解决,重在发现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以追求发现而学,为追求自身发展而学,老师的教学是一种促进的作用。

二、探究性教学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意义

1.通过探究性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在实验操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亲身体验学科研究的乐趣。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做生物实验,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表达问题,同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探究。

2.探究性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探究性教学的组织方式多以小组为主,教师会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在生物实验实践操作中,每一个小组的同学的是在向共同的目标努力,大家会为了完成目标积极合作,努力沟通,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逐步得到培养。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每个学生有不用的解决方法,但是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通常会通过商量以一个最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是在不断交流和磨合中完成的。小组探究中也存在着竞争性和个体化的活动,在小组探讨的过程中得以贯彻,让实验凝聚着小组学生的智慧,让群里效应在实验中得以有效发挥。在生物实验研究性小组学习中,学生会感受到群里的力量是个人所不能比拟的,同时也享受着合作的快乐。

3.探究性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实践是老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合作的一个过程。课堂氛围的好坏能直接反应老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探究性教学营造一个积极主动、轻松和谐的课堂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精力集中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探究性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1.建立情境、发现问题。在生物教学开始前,老师需要准备问题情境,在课堂上通过问题给学生营造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与困惑,进而提出问题。再通过问题与实验的结合,学生就会在实验中思考学习,在思考中发现问题。

2.通过问题提升学生探索欲。在探究性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的发表见解和观点,融入教学中,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3.收集资料、实验探究。当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后,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问题设想做好引导,收集一些资料,制定实验方向和方法。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捷的方法获取信息,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最后汇总资料,挑选有用资料,通过多种平台获取。

4.交流与评价。这是探究性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交流相互展现实验和探究结果,同时,让学生自己对成果进行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老师总评价等肯定成绩,找出改进的地方,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提升探究能力。

四、总结

探究性教学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奠基作用,未来高中生物教学实验中的探究性教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所以,学校、老师、学生应当对这一学生方式给予重视,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有效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模式。

作者:李素文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安市华山中学

第二篇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情境教学,即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课堂学习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学习过程更加直观、形象。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生物的认知程度。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呢?上课前,教师可以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情境;在课堂提问时,创设激发学生探索思维的情境;在反馈训练时,可以创设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情境„„情境教学应该贯穿于高中生物教学的始终,只要我们有心,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使用情境教学法时,我们要注意各种情境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情境教学,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作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所学的每一门课程都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联,生物课也不例外,它和生活、生产都有着紧密的关系,我们学习生物就是为了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传统的单纯讲授知识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觉得生物课所学的知识是遥远的、不切实际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到生物知识的实际功用,从而产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讲细胞膜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得到解答后,学生不但会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而且会对学习生物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

三、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种学习方式,其中探究式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的。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激起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不但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而且亲身参与了整个阶段的实验、研究过程,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亲历性和独自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很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生物兴趣自然就会得以培养。

四、用游戏互动激活学生兴趣

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尤其是在课堂上,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游戏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所以,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时加入一些游戏元素,利用游戏将学生带进欢乐的学习环境中,与学生互动,利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使学生摆脱严肃、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关系,激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五、总结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兴趣的确应该值得教师思考。以上论述的提高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仅是个人的一些建议,仅供广大生物教学者作参考。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生物教师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探索,摆脱定式思维的约束,大胆革新,勇于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作者:曾祥慧 单位:广东省南雄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导学案的编写要考虑课时的因素,将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单元,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调整课堂教学的质量容量和难度,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效率。其次,学习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在学案的编制中,要设置相关的教学问题,教学问题要在学生理解的范围之内。再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现状,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案的设计上,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设置难度不一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2.学案的备课模式

导学案备课的模式为:前期备课———基体讨论———优化教案———教案讲授———教学反馈的备课过程。首先作为学科组组长,要召开学科教师就本学期讲授的内容进行研究,包括知识体系、讲授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流程等。通过小组研究,将教学的方案通过讨论、审查和审定之后确定终稿。教学将教案文本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近期的教学知识,学生可以读教学方案提出疑问。

3.学案的授课方式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教师做到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学生正确的学习。授课方式多样化,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难易程度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难度大的教学内容可以选用指导和协作的教学方式,而对于概念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实践操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些教学方式中,学生对知识点有个初步的认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性,其次是采用归纳的方法总结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进行巩固练习。

二、导学模式的实践运用 1.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基本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学案的编写要依据课堂教学的时间、目标,符合学生的理解层次,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创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的模式不是知识点的堆积,而是对知识点的优化组合,由易到难,层级渐进和专项突破的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网络,整个课堂教学思路为:命题方向———知识总结———重点记忆———知识延伸———专项训练。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遗传学成为考试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考点结合实例考察对分离定律的理解与应用,以及相关概率的计算,推测后代中性状表现及概率、个体基因型和性状显隐性综合呈现等。

2.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高中教学中的一个缺陷,其教学效率不高。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结合基础知识、实验原理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制定试验计划,规范操作实验,高效的完成实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的内容和学生的素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如以细胞膜的制作为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取材和操作等细节进行分析实验的效果。在实验中,实验小组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完成实验。实验课程要改变以前以课本为标准的实验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协作能力,也提出一些创造性的实验方式。因此,教师依据课本实验内容变换个别实验材料、条件完成相关实验要求。以细胞膜的制作为实验内容,可在实验的基础上鉴定红细胞的成分和功能,如蛋白质成分的鉴定,细胞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的鉴定,以及温度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等。

三、对导学案教学模式发展的思考

导学案模式使课堂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使学生明白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但是,导学案教学模式不是作为科学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的完善。教案是教师个人的杰作,在编写教案的过程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编写教案,致使出现教材的目标与教学的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要发扬团队合作的精神,发挥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共同研讨,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难点需要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对于学生疑惑的问题要详细的解答,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知识点。

四、总结

总之,导学案还有更广阔的研究前景,需要不断深入细致地研究挖掘出其蕴藏的巨大潜力,使之适应现代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从而大面积、全方位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王浩宇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第四篇

一、“先学后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高中生物人教版对每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都要明确的标注,重点难点层次分明,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在体系的编排上教材还穿插了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知识链接、与生活的联系及技能训练等扩展知识,以此来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适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而有的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兴趣和注意力转移较快,往往在“先学”中抓不住重点,因此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应加强在“先学”的示范和指导。首先是“先学”。(1)开启学生思绪,创设教学生活情境;如果将一些具有使用价值的实例创设成教学情境引入到教学中会收获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盐》中有学生反映在家养花时发现有烂心的现象,爸爸说是有害虫,找点农药喷喷,但学生自己认为应该是缺少化肥。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这位学生将疑惑说出后,情境展示后,大多同学都很有同感,这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十分有用的,学生也引发了很热烈的讨论。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明白了植物中的无机盐种类及其功能,学生在此过程中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动笔划出重点;针对陈述性知识,学生可以边阅读边用笔勾划重点,以此来增强理解,教师也可帮助学生对关键字、词、句进行勾划。(3)图文结合;生物学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通常学生都喜欢看图,但终究无法揭示图中的隐含知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看图时与图中文字结合一起来挖掘隐藏知识。(4)通过实验,突破难点;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之一,也是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途径。如在学习植物吸收水分作用时,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是学习此节课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渗透作用和水分流动的演示实验课件,让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教学内容,理解教学重点。(5)与教学模型相配合,解除教学疑点;对生物的形态结构全面的描述可以加深学生的对学习内容的印象,一般教材中都配有挂图和模型,应充分将这些模型利用到生物教学中,解除“先学”中的教学疑点。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自学检测题来提高“先学”的效率,题型设计可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含有一定的思维量,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时带着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智力思维能力。其次是“后教”。

“后教”时由于学生在前期阅读和实验中都用去了大量时间,教师在“后教”的过程中只能采取精讲。在内容上教师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不单纯是对量的要求,更主要体现在“质”。精讲语言在于对授课内容重点总结,教师要善于将生物活动的动态过程使用生物名词等学术性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且富有启发性。以此来启发学生探究生物的规律和本质。在精讲方法应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在后来的演示实验中,教师要利用生物现象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使学生由原先的未知过渡到已知,学思结合,更为直观的感受生物学。

二、“先学后教”价值分析 1.摒弃传统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仍然是目前多所学校的主要方式,班级授课又称课堂教学,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教师按照班级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全面授课,这种班级式的教学能保证学生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且人数固定,方便教师展开集体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还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思想政治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多元化发展,对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其人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事物一般都具有两面性,体现优越性的同时也透漏着局限性,如不利于因材施教;学习时间、内容和进程都较为固定,没有多余时间去接受全新的知识体系;教学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班级制教学比较注重统一,学生个别差异难以照顾周到。“先学后教”虽然在教学模式上也借助班级,但它改变了班级授制的时间、空间格局及教学结构流程,它在集体教学中融入了个别指导与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的创新。

2.对中国本土教学理论的积极贡献

目前,我国教学理论一直被边缘化,国外教学理论虽然逐渐磨合成“本土化”,但运用起来还是无法正确领略其精髓。因此,创造属于中国独有的教学理论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理论的构成和教学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先教后学”就是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独创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此理论正好源于中国本地,其教学模式正是对我国教学理论的贡献,虽然微小,但惠及了中国受教育者,它的实践也源自我国实际课堂教学,可以说其自身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

3.对课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深刻变革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是由教师一手教出来的,教师设计了相应的教育情境让学生获得知识,由此可以得出“先教后学”的教学观念。其实教师不能传授的知识还有很多,如为人处世态度、程序性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技能需要学生自行体验后内化才能了解,而程序性知识与技能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获得。所以,要赋予学生学习的权利和责任是“先学后教”的首要任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以往依赖性的学习状态。从“先学后教”主张的学习观中也可看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它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解放,也与新课改的发展方向相同。

4.大力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要依据学的法子”,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进行教学设计,“先学后教”的教育模式也和这点相同。此教学模式创设人不断的提醒教师,它不是单纯的字面意思,是要利用先学的成果后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由此也可看出“以学定教”的内在运行机制。如果教师把要讲的内容全部告知完毕,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那么学生就不会产生求知欲,课堂也逐渐变成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各种内在问题都不会暴露,从而教师也就错过了学生的成长,则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三、具体教学案例分析 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3)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4)教学方法:采取“先学后教”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5)教学过程:教师在授课前要先有目的性的导入,通过对细胞增殖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看一个视频,向学生发起疑问: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有哪些?你认为哪种物质可能是遗传物质?为什么你认为DNA更可能是遗传物质?教师:(设置悬念,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新课做准备)进行科学研究时首先遇到的是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并向学生发起疑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生物,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观看格里菲思的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教师:你认为格里菲斯的实验能否说明遗传物质是什么?如果不能,你如何利用上述材料进一步改进,证明什么是遗传物质?学生:蛋白质和核酸,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因为这样的生物结构简单,含有的物质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容易得出结论。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四人为一组,得出细菌因加热可能会失活,加热杀死的细菌能够使无毒细菌转化成有毒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遗传的。其他小组有不同答案,得出细菌不会因加热而失活,因为细菌含有多种成分,必须把每种成分分离,分别与不同细菌混合。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即起到过渡的作用,又开始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经典实验,重温探究过程,然后通过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的能力,教师再及时的将教材重点内容穿插进来,充分发挥“先教后学”的教学效果。

四、案例调查结果

关于上述教学案例,共向500名学生发起调查问卷,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主要针对“先学后教“模式学生是否感兴趣,兴趣调查表内容可设为:我很希望上生物课;我的思维在生物课上十分活跃;如果课前知道生物上不能上了,我会很高兴;上生物课时我经常希望快些下课;我很愿意解决难度较大的生物问题;我经常请教别人生物问题;我们生物老师的每一堂课都非常成功;我有时会把今天的事情留到明天去做;我喜欢所有课程等。从上述结果可看出,学生在应用“先学后教”后,学习兴趣明显提升。

五、结语

我国的基础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随着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先学后教”就是中国本土化教育理论,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定学习目标,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潜力,课堂效率也有所提升,值得应用和推广。作者:罗丽亚 单位:云南省大理州民族中学

第五篇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一)分组时要做到科学合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组的合理与否对教学的最终效果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基本目标,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合理分布在各个组,各组间的实力要平均,在某些简单的课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组,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二)明确小组中每个人的任务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工作要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的安排每个学生的任务,使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完全的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案例

在实际的教学中在两个班级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将年级两个成绩相差不大的班级作为研究的对象,我们将其设定为甲班和乙班,在甲班的生物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乙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共同进行生物课本中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的教学。在甲班中,根据学习成绩,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八个人,有两个成绩较好的同学,四个中等的同学以及两个班级中的后进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小组中每个人的职责,或者让学生主动申请自己所愿意做的工作。让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进行讨论,根据学生自己对生长素的理解,提出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可能造成的影响,然后每个组的发言人向教师传达本组讨论的结果,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间的交叉解决,例如在第一组中提出的问题先让其它小组试着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整个班级就成了一个整体,提出的问题变多了,解决的问题也就多了,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思路的拓展。在本章教学结束后,对甲、乙两个班进行小的测验,测验结果显示,甲班的平均成绩要比乙班高六分左右,而且甲班的其它学科的成绩也有普遍的提高。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分析

第一,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成绩。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可以发现,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班级,学生的整体成绩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后进生的成绩,提高十分明显。此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回答问题时更有自信,而且语言组织也变得更好,在实验课上的动手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增强。

第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班级中,学生在日常中的互助行为明显增多。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虽然会出现很多的不同意见,学生之间也难免会有激烈的争吵,但是这对于学生都是有利的,这些关于知识的争吵和讨论,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使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第三,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也能吸收小组中其它同学的一些想法,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

四、总结

以上就是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进行的分析。首先介绍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方法,然后根据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案例,说明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对高中生物教学的积极影响。目的是为了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这种方法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整体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对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希望通过更多有关人员的努力,在教学中有效的开展这种教学方式。

作者:林青淑 单位: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

第六篇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强化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之外,更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教学工作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让生物教学更加高效。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生活因素。

1.教学设计之中融入生活因素

在生物教学中,教学设计是组织开展好生物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精心设计教学的流程,将知识点渗透到各个环节并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要增加大量的生活因素使教材更加丰富,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例如,在基因工程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选取基因工程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案例来帮助学生了解这一研究的意义、价值和广泛前景。从转基因蔬菜到动物克隆,基因工程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可以选取大量的生活案例作为教学补充信息,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再比如在人类遗传病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遗传疾病入手作为教学案例,也能够让学生提高感知效果,从这些疾病的典型症状、遗传规律入手,结合学生所见到生活中的一些同类型患者,能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效果。

2.课堂教学之中融入生活因素

在人教版高中思维课本中,每一章节的开头都有问题探究,这一设计能够有效推动探究型学习的开展,而且强化了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这一项目,为学生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只有营造了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才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进行迁移,达到增加知识积累、提高技巧能力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蛋白质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浓厚的教学氛围,向学生提问在超市购买食物时有没有关注包装上的成分说明,尤其是有没有关注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通过这样的情景化教学将生活因素融入其中,学生学得更有兴趣。笔者还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举例说明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并引导他们研究蛋白质在生命中的价值、意义,进而探究添加氨基酸制造食物的原因,有了这样的生活化情境,整个教学探究活动显得更为生动有效。

3.实验设计之中融入生活因素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设计方面,课堂实验较多。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对学生实验操作要点和规范流程的指导,还应当将实验与生活化结合起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实验,让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巩固生物学知识,提高参与的兴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实验生活化设计中,教师应当从实验的器具、实验的内容、实验的目的等方面进行综合设置,尽可能融入更多的生活化因素,强化生物教学和生活的联系。

4.课外实践之中融入生活因素

高中生在生物学习中具有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要依据这样的特点积极拓展教学活动,将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生物素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学后,笔者引导学生对本地区生态稳定性与环境保护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这样的拓展性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课外进行自主研究,在生活中寻找存在的问题,并在调研报告中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建议。这样的生活实践活动不仅有效巩固了学生对保持生态稳定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而且也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了调查研究和分析能力,许多内容的课外延伸都可以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教师将学生带进这样的社会生活之中,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效。

5.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当有效融入生活因素,给予教学更多的活力与魅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强化对教学效果的研究,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深入研究开展解决,让高中生物教学与生活实际实现更为紧密的融合。

作者:贾曙明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滩中学

第七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生物的探究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究欲望,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入电子白板教学,能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容易理解的、直观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身边熟悉事物的欲望,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愉快的环境下对知识进行学习与探究.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情境,能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同时也能够对新知识加深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学习协助扩散的知识时,首先通过3dmax软件模拟出葡萄糖分子和红细胞,并通过Flash动画,向同学们展示了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情景,利用电子白板,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动态情景.通过这样具体、形象的展示,同学们就能理解什么是协助扩散并能更好的把握协助扩散的特征了.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给学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动态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Flash动画的展示,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究欲望.

二、强化课堂上师生互动,更好的引导学生探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反馈和总结,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或者较为抽象的生物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及时的解除学生对生物问题的疑惑,让学生以最快、最好的状态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另外,利用电子白板授课,学生不再需要边听课,边记笔记,让学生们全心身的投入到课堂中,课下可以自主学习探究,在增进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更好的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节课的内容时,就利用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生物实验:在三支试管中,以动态的形式分别注入2ml葡萄糖溶液、2mlATP注射液、2ml蒸馏水,然后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已不具有荧光的萤火虫的发光器研磨成的粉末,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看到只有2mlATP注射液的试管中有淡黄色的荧光出现.根据电子白板展示的这个实验,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问题1: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是什么呢?问题2:我们平时所说的葡萄糖、脂肪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吗?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出生物实验,并根据具体的生物实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一旦学生对实验产生疑问,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回放,从而更好的强化了生物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利用电子白板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促进高中生物教学

电子白板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的突破生物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生物知识,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高中生物关于遗传学的章节学生学习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仅仅通过图片、口述等方式是很难把微观的知识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这样就使得高中生物的教学效果欠佳.如果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这一问题了.例如,在遗传学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利用电子白板展示一些诸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方面的微观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电子白板的多重层叠功能,进行多知识的对比,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从而大大促进了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

四、总结

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利用其交互功能更好的展示教学内容,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搭建有利的平台,同时强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树立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说电子白板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信息技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作者:杨进福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福建省南安市第六中学

第八篇

一、内容选择不恰当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对高中生物课程的一部分内容具有针对性,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程都适合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很多生物教师盲目推崇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把合作学习运用到生物课程的每一堂课中去,导致了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但实际课堂效果并不理想的现象。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但是有质量的高中生物教学也需要传统教学方式的跟进,生物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性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二、学生独立性不高 合作学习的特点就是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来获取某一问题的准确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一部分接受能力好的同学的优势,以这部分同学的进步带动其他同学的发展,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容易导致一部分同学过度依赖其他同学或教师的思考成果,盲目跟随别人的思路,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导致了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丧失。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教材中的重难点例如细胞的新陈代谢、生物体生命活动调节和遗传等内容时,教师要在听取交流结果前,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在课前把需要解决的问题留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进行小组交流,不仅能保证教学进度有序的进行,还能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课堂气氛不和谐

合作学习的弊端就是由于不同学生的自制能力的差异性,学生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有些纪律性比较差的同学以参与讨论为借口,与其他同学谈论一些与生物课程无关的问题,例如在“细胞的增殖”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讨论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讨论这个问题的声音还夹杂着其它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而教师在学生讨论的情况下也不能进行有效管理,因为制止的力度过大,反而会打消一些认真参与合作学习的同学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往往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导致课堂气氛的不和谐,使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在分组时有计划地在各个小组中安插纪律性较强的同学,对其他“投机取巧”的同学形成约束,同时教师还要适当地树立自己的“威信”,促进课堂秩序的有序和课堂气氛的和谐,使全体同学都能更好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

四、效果评价不及时

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非常重要,它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信心,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但是出于一些特殊的个人心理,学生对评价往往采取敷衍的态度,在实际评价中一律评优,使评价有名无实,对参与合作学习的教师和学生都不能起到一个有效的促进作用,针对这一现象,生物教师应及时进行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不仅重视结果性评价,还要重视过程性评价,提高评价的真实性。

五、结语

以上这些误区常常在高中生物教学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我们只有充分了解这些误区出现的根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这些误区的扩散,才能不断完善、补充生物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推动其朝着更新颖、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作者:戴文懿 单位:贵州省贵阳一中

第九篇

一、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养成

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科学素质养成的核心,只有具备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促进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升。比如: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中讲到了“生长素的发现”,这是学生学会研究方法的较好范例。教师要学会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施以良好的教学设计,将教材中达尔文的胚芽鞘生长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做成动态效果投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形成学生自己的推想,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推想与达尔文的推想进行比较,进而激励学生大胆的设计证明达尔文的推想。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们的各种推想方案进行分析讨论,对学生们的设计给予鼓励认可,让学生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学习和领会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们科学思维能力的养成。

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态度

科学的实验态度是学生科学素质养成的基础。实事求是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也是学生们应该具备的实验态度。教师要引导学生真实的报告、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选好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思路,学会实验对照,实验完成之后帮助学生实事求的撰写实验报告,让学生真正在实验的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同时,教师要善于学会利用伟大生物学家的故事感染、教育学生,让学生们了解生物学家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遵循以及坚韧不拔的科学意志、严谨细致的科学方法,从而为培养学生们科学的实验态度树立良好榜样。

三、强化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重要原则。比如:教师在讲授“细胞的癌变”时,可以联系实际讲到癌症的预防;在讲授“种群的特征”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生物科学活动,去试着调查公园山坡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各样的调查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比如:引导学生与当地卫生保健部门联合起来调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调查遗传病,让学生们推测其遗传方式。这种类似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操作技能,发展个性品质,将学生们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四、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教师要结合生物教学过程,着力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生物科学方法。要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这是学生们进行科学认识的关键环节,是学生们在参与科学研究中获得感性认知的必备环节。在教学观察中,要帮助学生们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手段,对观察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从而帮助学生学会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从上至下等生物学常用的科学观察法,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们的实验方法,让他们学会了解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等方法,学会“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这一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水平。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对学生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相信,只要广大高中生物教师真正理解、准确把握科学素质的内涵,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创新方法方法、搭建丰富载体,努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养成,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态度,强化学生科学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为把学生培养成新时期的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高静波 单位: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第十篇

一、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我国虽然大力宣传素质教育,但是素质在我国高中学校的普及率并不高,部分高校仍旧采用“考试成绩第一”的应试教育。生物教师只注重重点考试内容,忽视学生学习生物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掌握生物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学习内容。最终,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被扼杀,导致学生自主能力学习下降。

二、启发式教学概述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手段。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进行直接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一定方式启发学生,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融合了多种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特殊情况进行引导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使学生不只是简单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多的是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提高自我的创新和自主意识。另外,启发式教学对学生学习之外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它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更完整更积极地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三、启发式教学应用分析

(一)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生物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效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向其阐述生物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引起学生学习生物的欲望,培养其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二)通过情感教学启发学生

传统教学中教师为授道传业的人,而学生是接受知识用来解决问题的人,表面上双方不存在情感上的联结。然而,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越来越多,当代社会分工也需要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联系。教师与学生亦然。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感,而有的学生则对教师比较反感。情感教育可以很好的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他们之间的罅隙,协同合作,努力提升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有个人情感上的需求。教师应多详细了解学生的情感特点,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为自己的针对性教学做好准备。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其学习和生活的能动意识。

(三)通过课外教学和实验教学启发学生

生物教学不能只是单调的进行知识教学,同样应该重视课外教学和实验教学。由于生物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整合各方面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在课外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建立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其自身一步步解决问题,加深知识在其头脑中的印象,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记忆。另外课外教学将学生从课堂释放到大自然中,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深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通过亲身观察了解大自然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为其课堂上生物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以互动合作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

学校是一个融合了多种个体的集体,脱离集体的学习和生活难以维持。实践表明,集体合作中的学习趣味性更强,对学生的启发也更大。因此,在启发性教学中开展合作形式的互助学习十分重要。在集体合作中,学生之间自由的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看法,学生可以综合各种观点建立自己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其之后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也应和学生加强交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为其高效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我国教育形式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本文分析了我国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教学制度和政策亟待优化。启发式教学有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另外,启发式教学也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各方需团结互助,学校合理利用启发式教学,最终促进我国生物教学乃至整个教学事业的进步。

第三篇: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主要研究内容

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主要研究内容

学科指教育教学中的科目。它是根据一定教育任务及一定年龄阶段和学历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按照教学理论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一定科学门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体系[1, 2]。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学科一方面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又高度综合。交叉学科的出现,促进了科学向整体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学科创立、成长和发展,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是科学知识体系化的象征,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深入开展学科研究,总结学科发展规律,明晰学科发展方向,对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并衍生新兴学科,继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速科技革命具有重要意义[3]。

近现代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园林绿地作为唯一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以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主要阵地的高校在学科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科研院校不断加强办学规模、师资引进和人才培养力度,科研成果数量与日俱增[4]。

园林规划设计学科是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内容。其理论的发展,手段的创新,以及项目的建设,推动着该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将风景园林学科领域确定为“传统园林学、城市规划和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1]。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园林规划设计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园林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园林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入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景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园林设计。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的研究内容就是以园林规划与设计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其所属学科的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在实践领域中的应用。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术研究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于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自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5]。本文对我国开设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

1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定位与内涵

在《自然科学学科辞典》中,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定义为:研究、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并使之付诸实施的实用性学科[6]。园林规划设计学科属于城市建设规划学科的分支,以园林艺术原理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城市规划、园林植物、园林工程、测量学、园林制图学等课程有直接联系,与艺术、历史、文学有密切联系[7]。本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是一门集工程、艺术、技术于一体的课程,既要求有科学设计的精神,又要有艺术创新的想象力,还要有精湛的技艺。园林规划设计以保护城市生态平衡、创造舒适优美的 生产、生活环境,美化市容,为人们提供休息、游览 和进行文化活动场所为研究对象随

着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作为风景园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领域与范围也不断扩大。

园林规划设计包含观赏树木学、花卉栽培学、土壤学、测量学、建筑学、市政工程学、文学、绘画、美学、生态学、城市环境保护等多种学科内容,是多 学科的边缘性学科。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当前主要研究内容:①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构成上的艺术效果,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作用,由此而涉及到对园 林植物的品种选择、引种驯化、病虫害防治和运用遗传学培育新品种等;②园林绿化用地的地形地貌利用 和改造,包含不同地理条件下的水文地质与相应的工 程技术和自然空间的组合艺术;③现代园林建筑的功 能性质与艺术形式,包含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的 研究和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形式的创造;④园林 规划设计工作的新程序与新手段。

园林规划是指综合确定、安排园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基础设施、空间综合分布、建设分期和投资估算的活动[7]。在工程建设初期,综合考虑工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和近远期发展、控制远景等原则性问题如某风景区总体规划、某公园总体规划等,主要解决功能分区、导游线组织、景点分级等大问题。园林设计指对组成园林的山形、水系、植物、建筑、基础设施等要素进行的综合设计[8]。

2园林规划设计学科发展概况

现代意义上的园林规划设计及其教育在国内只有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学科专业体系与行业环境尚不完善。其学科建设、专业教育、设计实践及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成熟。研究中国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现状和发展,对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国际趋势的景观规划和设计的高级人才,创造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9]。

国内外优秀园林规划设计院校的教学理念、教育目标、管理制度、课程设置等各有特点,同时对国内农林院校、建筑院校、艺术院校、地理学专业中的景观教育的不同专业背景和教学模式也有不同侧重点,提出了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景观学科的途径和方法。

风景园林学在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下设六个二级学科,即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与景观设计、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技术科学。学科领域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规划和大地景物规划。分支学科有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在国外:“大地景观规划”阶段,涵盖了景观评估与规划、基地规划、细部设计以及都市设计等内容,成为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科学于一体的极其综合的学科。学科体系涵盖了规划、设计、研究、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在同一教育层次根据发展方向,又分为不同的学位。

就目前而言, 风景园林的学科基础依然不太明确, 相关的学科门类比较广泛。海外Landscape Architecture研究生教育的体制和我国建筑学一级学科的学科设置模式。一般来说, 国际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研究生课程分理论型和设计

型。比如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的风景园林硕士学位(MLAI和MLAⅡ)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以选择设计选修或者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12],这也是我国清华大学当前的景观建筑学(LandscapeArchitecture)硕士的培养模式。一些英语国家和地区也称为研究型课程计划和授课型课程计划, 比如香港大学建筑系的Research Programmes(MPhil/PhD)和Taught Master Programmes。当前, 我国的建筑学一级学科下设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含: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建筑技术科学4个二级学科。此外,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还设置有设计学硕士和设计学博士的2个专业学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已经在我国学科目录中设置多年。而且, 它对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意义像建筑技术科学之于建筑学一级学科一样, 是风景园林领域非常重要的支撑系统。

3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主要研究内容

3.1规划与设计理论研究

该学科主要包括中外风景园林史、风景园林理论(theory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及风景园林评论。随着各种外文原始文献和翻译著作以及出国考察或留学的机会增多, 对西方丰富的传统园林史和现代园林史的系统性的介绍还会持续增多, 而中外园林比较史、现代园林设计思想演变史方面的研究也必然会成为热点。风景园林理论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元理论, 即风景园林存在的意义、风景园林的学科、风景园林的价值观以及风景园林的基本概念。这些都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基础, 是融合历史实践经验和研究者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想象的知识系统, 也是指导风景园林评论的基本理论。多年来, 中国风景园林的传统性、地方性和国际化的问题是不能回避的, 盲目自大或全盘西化肯定都是不可取的, 两者的衔接必须从基本理论的研究开始。风景园林评论已为学术界所呼唤[3, 10-12]。所谓的评论, 必须是在某一个理论框架或流派的思想下进行的, 评论不应是自我推介。随着我国风景园林建设事业的进展, 每年都有大量的设计项目建成或者设计竞赛发生, 如何建立一套独立的第三方评价体系, 提高本学科和行业的设计水准尤为迫切。当风景园林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时候, 过去贵族的艺术将成为平民设计, 如何在设计师和使用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以及互动的机制, 也是风景园林评论的一个重要使命。评论还能影响一个学科的思维方式[13], 当前各种设计类论文沦为项目介绍或方案文本, 也是因为绝大多数作者依然没有得到系统的风景园林评论的知识训练。历史、理论和评论是3个紧密联系的领域。

3.2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主要实践研究

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对应理论:景观美学;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

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对应理论:景观生态学;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对应理论:景观行为学。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一样,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5]。

按空间位置和尺度划分, 至少包括3个领域: 场地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大地景观规划。一般来说, 场地设计的范围和内涵比较明确, 是对一个特定场地的所有景物的布局与设计。现在, 园林设计所处理的对象往往是有特定边界但不一定有围墙围合, 所以成为一种对场地景物统筹的设计[14]。当前, 城市设计也是建筑师或者城市规划师或风景园林师均可单独涉猎的领域。就风景园林师所掌握的知识而言, 其方案一般是“城市景观设计”, 这依然是一种在合理安排空间关系基础上的景象设计。就目前风景园林师的教育知识体系和从业范围而言, 一般是对散点的城市公共设施和连续的建筑界面的具体设计, 而不是一种整体性的城市风貌特色的保护控制和规划引导。就我国目前的用语习惯而言, 大地景观规划与景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规划的历史渊源存在差异。尽管当前风景园林界滥用“景观规划”一词, 但是它更适合景观生态学家使用;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规划则分别是地理学界和国土资源部门以及环境科学界和环境保护部门所常用的。只有大地景观规划才基本上是风景园林学科所专用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是2个重要的规划领域。当前, 城市绿地系统从建成区扩展到规划区、甚至整个市域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些拓展也因为所处理的对象的复杂性要求风景园林师和其他学科的工作者密切配合。风景名胜区的规划, 人们也日益注意到不仅仅是景点的再设计和游赏线路的规划与设计,景区容量也不能再简单按游人占有的面积简单核算, 风景名胜区内的村镇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游客使用和生态恢复的关系、林相改造的问题同样突出。其他的领域, 比如旅游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区域规划、国土规划也将成为空间规划的热点, 如何合理调整风景园林师的知识结构或者制订相应的教学培养计划去应对实践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15-17]。

参考文献

[1] 金昌海主编黄勇张景丽.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A卷 图文版 经济教育[M].延吉市: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5: 350.[2] 谢新观主编.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M].北京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9: 346.[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 2009-2010[M].北京市: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143.[4] 陆支悦.基于研究生培养的中国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0.[5] 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2006.[6] 姜振寰,孙光裕,王新荣等.自然科学学科辞典[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7] 宋会访.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市: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254.[8] 娄娟,常俊丽.园林规划设计[M].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293.[9] 李炜民.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2(10): 50-52.[10] 夏建统编.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M].北京市: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2: 266.[11] 曲薇主编.景观规划设计原理[M].沈阳市:沈阳出版社, 2011: 291.[12]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 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315.[13] 陈蓓.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8(03).[14] 张绮曼编著.2009中国环境设计年鉴[M].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369-373.[15] 谢占宇主编郝鸥陈伯超.景观规划设计原理[M].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 303.[16] 北京吉典博图公司主编.2012中国建筑表现集成 1 规划设计、景观设计[M].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320.[17] 娄娟主编常俊丽.园林规划设计[M].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293.

第四篇:80后消费行为与特征研究

企业管理课程论文,论文题目:“80后”青少年消费行为与特征研究”

后”青少年消费行为与特征研究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80

1.引言

在几年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80后仅仅代表一群不成熟的青少年,而如

今,以及集体“奔三”的80后已经长大了,他们逐渐在各个领域成为主流力量,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很多领域的消费主力军,他们的消费

心理和行为特征深受营销与企业界的格外重视。80后一代具有独立个性、有思

想、追求酷、彰显个人本色,这一切与目前的主流营销观念——体验营销与象征

性营销思想十分吻合。从字面定义上来说,80后是指在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群,但很显然,80后的实质意义远远不是字面意义解释那么简单,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现象。他们存有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今天的成就的完整记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珍贵特别的童年时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前沿接触新生

事物、成为新千年第一批彰显个性的族群的少年时代。

2.“80后”鲜明的性格特点及其究因。

80后一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长大的,改革开放也赋予了80后鲜明的性

格特点。

(1)包容性强。改革开放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向世界开放,开放的结果必然是

互相流动,这主要体现在西方文化、社会习俗甚至饮食习惯流进中国来,而中国

人开始走出去,去留学、考察、观光、做贸易。先是表面的流动,然后逐渐进入

更深的层次,从知识方面、精神方面和文化方面开始流动。

(2)以自我为中心。因为8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被父母宠爱,以

自我为中心,养成了被认为是自私的个性,不太顾及别人的利益和感受,父母对

他们的过分容忍养成了他们的霸王个性。

(3)理性和感性的平衡。80后的一代人,最大的缺点可能是以自我为中心,互相之间的相容性不够。但也恰恰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敢于坦率直言他们的利

益和需求,为了使彼此之间避免伤害,他们一定会寻找一种新的透明的社会分配

机制和交往机制,达到在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满意的状态。

(4)崇尚创新,勇于挑战。80后是喜欢问为什么并怀疑一切存在的一代,他们在寻找这些存在背后的合理性,如果发现不了合理性,他们就会按照自己的理性来重建秩序。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对80后产生恐惧的人,很多是有着固

定的权威,不太愿意使既定秩序改变的人。

80后是一直亲眼见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新一代,因此他们的精神和生活状态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就这一时

期的80后来说,主要可以归结如下:

(1)职业不稳定。“跳槽”对于80后是个高频词汇,由于刚刚踏入社会不久,80后的年轻人都希望将来有好的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稳定,这与80后一代乐

于接受挑战的性格也不无关系。

(2)收入相对微薄但追求生活的高品质。工作经验缺乏,资历尚浅,总体来说80后的收入仍显单薄,但是80后对生活的品位起点却很高,注重生活品质,这也导致很多年轻人“入不敷出”,出现了“月光族”“啃老族”等新兴群体。

(3)对父母的依赖。这种依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不管是学生还是走进了社会,80后都还未在身心上达到成熟,面对买房、买车、结婚等重大开支,80后大多数仍无法实现独立。

消费心理指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消费者心理受到消费环境、消费引导、消费者购物场所以及个人因素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为获得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物色、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称为消费者行为。“80后”一代虽然还未完全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导者,但他们是未来的市场中坚力量,只有了解他们独特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才能帮助我们如实分析和预测未来中国市场的消费结构,引导企业作出正确及时的营销和广告策略调整。

3.“80后”消费特点

(1)天生逆反,寻求独立:从消费者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过多的呵护反倒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他们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间,而不需要其他人过多地干预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不愿意去关心别人,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立的。可见在这一代人身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小。

(2)喜欢新鲜,追求刺激:80后一代讨厌墨守成规,喜欢多变、刺激和新颖的生活方式。他们喜欢新产品,但忠诚度一般不高,习惯将各种品牌换来换去,因为他们是在海量广告的浸泡中长大,遭受产品和各式信息的缠绕,但是,他们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同时,也擅用搜索工具寻找答案。作为不少消费领域的消费先锋,80后一代更注重品质,他们追求时尚,倡导个性,价格不是80后一代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有很强烈的消费冲动。

(3)注重个性,追逐时尚:这一代的青年人,成长于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发展时期,生活水平较上一辈也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独立、自我的个性特点。他们打破了“计划”时不变的“蓝色”、“绿色”,不满足于标准化、模式化,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他们认为“我就是我”,“Nothing is impossible”,“just do it”,崇尚个性化,风格化的价值观念,于是需求变得多样化,消费变得复杂化,一切都因为“我”有“我”的特定需求和消费欲望。“我”产品只属于“我”,他们带有“我”的情感色彩和特定的选择价值,能够体现“我”的消费品位,消费文化和消费追求。而整个的消费过程也带有了极度的自我VIP化,甚至每一个“我”都可以成为商家的一个细分市场。

(4)感性冲动,超前消费:新一代的青年,由于从小处于家庭的核心,在成长中备受关注,形成了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理念,并有很强的敏感性,因此,在消费中崇尚属于自我的消费选择——“我的选择我喜欢”。而这种选择同时又大都带有强烈的自身情绪因素影响,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受影响的弹性很大,尤其当感官受到广告传媒、促销人员、价格折扣、外部环境、群体消费趋向等等各种因素,或其综合作用影响时,其消费行为变得情绪化、感性化、冲动化,期望借此来体现自身的独特,消费的重点有时甚至脱离商品本身,热衷于其衍生的各种附加价值。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的消费类型已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与发展型”转变,尽量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超前消费被大学生们广泛认可。

4.结论

80后一代选择产品或品牌的准则不再基于“好”或“不好”这一传统的理性认知观,而是更基于“喜欢”或“不喜欢”的感性情感态度观。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是产品或服务能提供的一种感觉或附加价值。80后的消费主张就是“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它充分反映出了这群消费者对“个性”张扬的追求特点。他们对商品的情感性、夸耀性及符号性价值的要求,早已超过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及使用价值。80后消费需求的日趋差异性、个性化、多样化,促使现代社会进入了重视“情感满足”胜过“机能价值”的时代。“80后”这股新生力量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力军,其消费理念有其时代特征。调查显示,“80后”群体更加追求品牌消费,但不崇洋媚外;更加注重享受生活,注重家庭多于事业;此外,与“70后”、“90后”相比,“80后”的交际范围也更加广泛。

时代特征决定了“80后”的压力要高于其前辈“70后”和“60后”,压力的来源主要是角色冲突和职业发展。而解压的主要方式是玩电子游戏、去咖啡厅、酒吧消费以及走亲访友。中国的“8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调查数据显示,互联网充斥着“80后”生活的每个角落。他们网上聊天交友、网上购物、玩网络游戏的比例在过去三年里均呈现出增长势头。其中,网上购物发展尤其迅速,而网络游戏和聊天交友也保持着两位数的上升速度。

总之,80后的消费是新式的,他们的消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选择我喜欢”,更多的是在乎自己的感受,感性消费为主。

第五篇:初中语文探究性试题研究(模版)

《初中语文探究性试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目的和意义

根据“促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1999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中考命题明确提出:“命题要注意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个背景下,2000年全国中考评价组又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要加强题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注重考查学生学习潜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于是再2000年全国中考试题中,都设计了各样的开放性试题。近来随着《新课程标准》地颁布以及探究性学习地开展,在开放性试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性试题,而且再试卷上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同时面对新题型,许多学生不了解题型的特点,不能很好把握题目的要求,导致严重的失分。市教科所统计表明:2004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第19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满分是5分,整个温州市考生的平均得分只有1.4分,还有很多同学得了0分,十个同学里面大概只有三个回答正确。可见学生对这类试题缺乏了解,必须引起教师高度的重视。

研究探究性初中语文试题的目的在于把握探究性试题的趋势,了解探究性试题的特点,形成探究性的解答策略,更有效指导学生解

答探究性试题,更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堂教学。

二、课题内涵和研究内容

探究性试题摆脱以往只注重知识内容综合的陈规,彻底改变传统

题主霸天下的死板风格,以考查学生阅读、观察分析、探究能力和创

新意识为目的,选用编拟了一批情景新颖,切合社会实际,立意深刻的新颖题目,从问题的情景出发,对所获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制定

相应的解题策略和科学探索过程,寻找结论和提出假设,从而在较深

层次上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科学素养。这类题目不但具备了开放型

试题答案的开放性,同时加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思考过程的考察,它代表了教学改革的潮流,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符合考试改革的方向。

本课题主要围绕初中语文探究性试题,其中以中考语文中的探究

性试题为基础展开研究,主要内容有:初中语文探究性试题现状和走

向研究,初中语文探究性试题命题的指导思想研究,初中语文探究性

试题命题方式和编制方式研究,初中语文探究性试题形式内容归类研

究,初中语文探究性试题解题方法研究,初中语文探究性试题评价方

式研究,初中语文探究性试题复习策略研究,初中语文探究性试题和

课堂教学关系研究等等。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方法是分析和实践,但是根据研究的需要,还采

用相关的方法。充分占有资料是课题研究的基础,所以收集资料是本

课题的首要问题。资料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有关初中语文探究性试题的书面资料和学生对探究性试题认识的资料。对于书面资料的收集,主要应用文献查阅方法和网络搜索方法,充分发挥文献的权威性和网

络的便捷性,多方面收集资料。对于学生的资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上课的方式。占有资料之后,便需要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深入细致的分析总结,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是实践法,通过上课

讲座测试等形式检验效果,及时反思总结,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课题研究步骤

1、初期:2005年3月~2003年6月,课题目标的构建与课题内容的确立;组员工作分工;书面资料的收集和学生现状调查与分析。

2、前期:2005年7月~2006年1月,主要任务:充分收集资料。每个组员根据分工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初步分析,形成初步成果;课

题人员开会,交流提升。

3、中期:2007年1月~2007年7月,主要任务:分析运用。在这个

阶段除了继续收集资料外,主要侧重于分析运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

写成研究报告。还进行相应的开课活动,并结合中考,检验研究成果。

4、后期:2007年7月~2008年1月,主要任务:总结提升。总结经

验,补充新资料,形成最后的成果,并推广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二)撰写相关论文和案例,并在各级刊物发表。

(三)制作初中语文探究性试题相关网站。

(四)编辑《初中语文探究性试题研究论文集》。

(五)编辑教学辅导课本《初中语文探究性试题》,争取正式出版。

六、研究组成员及条件分析

成员名单

主要参加者

姓名性别职务职称

刘明文(负责人)男 教师中教一级

王萍珠女教师中教二级

郑新生男教师中教一级

张金高男教师中教二级

有利条件

首先,各级领导重视教科研,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整个学校的具有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次,本课题前期工作以及开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5年制作“语文探究性试题复习”相关网站。2005年3月吴积兴老师参加三明市初三复习会议开示范课《语文探究性试题复习》。2005年4月吴积兴老师为乐清市初三老师作《语文探究性试题复习》专题讲座。再次,课题成员中的老师都具有较高的教科研水平,都曾参加过市级的课题研究,教学论文多次曾获奖。曾参与多个课题研究,比如全国课题子课题《快速作文学习方法分层指导》、负责市级课题《初中说明文写作现场演示教学法研究》、参与负责市级课题《校园文学和作文教学研究》。论文多次获奖并在《语文教学通讯》、《作文成功之路》、《等报刊杂志发表教学论文10多篇。参与《新课程教学案例》、《语文新课程导引》、等书本的编写工作。

下载探究性数学试题的特征与内容设计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究性数学试题的特征与内容设计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仿生设计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第一章设计仿生学,它是在仿生学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学形成的一个新的交叉学科,主要涉及数学,生物学,电子学,物理学,控制论,信息论,工程学,心理学,材料科学,力学,色彩学,工程学,经济学,伦理学,美......

    有关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3 今天有幸参加了嘉兴市教科研基地学校教科室主任研修的第一次活动。上午聆听了朱建人处长的指导性讲话,以及两位优秀教科室主任的经验介绍,有很大的触动。下午在阮望兴所长的......

    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

    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 摘要: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新课改的落实情况,提出了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从而构建了有效的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的课堂......

    市场细分与老年人特征研究

    3.1ZARA背景介绍ZARA品牌隶属于西班牙Inditex集团,是一家集团子公司,主营服装业。Inditex集团于1974年创建。它在全球53个国家拥有近2100多家分店,是西班牙的老大,全球排名第三......

    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特征与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特征与内容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与关系战略管理、愿景和使命的概念。企业文化的概念与功能战略的构成与层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与培育五种竞争力模型......

    我对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考与研究

    倡导“探究性”提高实效性 ——我对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考与研究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张新元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

    二次函数探究性教学策略研究

    二次函数探究性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将“数学学科为本”转变成“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探究性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阐......

    浅谈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精选5篇)

    浅谈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论文关键词:自主型 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策略论文摘要: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新课改的落实情况,提出了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