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如何选择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探究点》有感

时间:2019-05-13 03:5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如何选择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探究点》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如何选择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探究点》有感》。

第一篇:听《如何选择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探究点》有感

——听《如何选择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探究点》有感

培训班嵊州组

3月12日,我有幸在海盐元济高级中学聆听了物理教研组长王建峰老师的精彩讲座——《如何选择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探究点》,王老师用丰富的实践案例、独特的视角诠释了自己对处理教材的深刻理解,令我获益非浅。

王老师有很多精彩的观点是值得老师们思考的,比如他说: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一大突出特征。要正确实施探究式教学,则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选择探究点是极其重要的一步。通过对物理课堂上,教师利用教材资源选择探究点的若干问题的思考,抛砖引玉,交流思想,转变观念和做法,推进课程改革。他这个专题讲座主要是分析了在教材找探究点,从物理概念和规律中选择探究点、从各种插图中选择探究点、从表格信息中选择探究点、从“思考与讨论”“做一做”“说一说”中寻找探究点、从物理实验中选择探究点、从物理例题中选择探究点六个方面给我们作了讲解。从王老师的讲座上可让我们感觉到他对物理教学有很深的研究。

寻找探究点也是老师重新学习探索的过程,我们老师只有自己高屋建瓴,深刻理解把握新课程的内涵,学习理论,开阔视野,与同行交流探讨,寻找探究的办法,做到胸中自有百万雄兵,才能够把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必需。

这一天非常有意义。因为我来听了王老师的报告,能静静的思考一些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

第二篇: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论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已经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逐渐学会独立思考,最终学会自主学习。但是,就现在的教学形式来看,许多学校的物理探究式教学太过于形式化,没有做到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其中,课堂活跃的氛围是具备了,可是却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带动起来,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缺乏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应该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的探究式教学策略,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换,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教师应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去探究

按照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改变,这种改变,并不是笼统地将传统的学习方式改掉,而是说,师生之间的互动应该得到大力提倡,教学应该与实际结合,因课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将书中的重难点讲解透彻,挖掘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问题、学会与人讨论、学会合作共赢,从而实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当学习中的重难点得以解决,学生已经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时,教师可以以课后巩固为目的,精选例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这种讨论不要只流于形式,而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讨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集体讨论。例如,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演练,将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全班同学,进行全班评议,让其他学生指出这种思路的可取之处与不足,并且让学生自己去调整自己的方案,做到精益求精。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口述的形式表述出来,对于讨论的形式,教师没有必要限制,目的就是使学生乐于去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通过这种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信息得到了有效的交流,思维实现了发散,进而走向更高的认识阶段。这种认识靠教师单纯的说教是不能实现的。

二、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人制宜,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各个学科探究类型的习题不断推陈出新,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而实际情况是,普通高中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还没有达到平均水平,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实行探究式教学,效果将不会很理想,并且对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是一种打击。因此,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要把握好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探究水平,选择合适的探究点,给学生一些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探究。这样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偶尔当一下“科学家”,感受物理探究的喜悦,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便得到了提高。

三、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过程,还要重视教学结果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时,一些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对于结果不太重视。而实际上,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与结果都是重要的。一方面,科学探究的大前提是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特别是对于大多数高中学生而言,自身的探究能力本来就很低,就更应该注重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因为探究式学习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运用科学知识。有关研究已经表明,科学知识的掌握与个人智力的提高在教学要求中是同步的,因此对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必须以科学知识为载体,知识的掌握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另一方面,探究式教学中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把握也是相当重要的,虽然我们说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同样重要,但也是要视情况而定的,并不是任何时候二者都是处于同种地位的。教学结果指的就是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在有些时候,知识的掌握就显得相当重要,而有些时候,教学过程地位就更为突出。

四、教师要恰当地把握探究性的实验教学过程,并实现师生关系的融洽相处,共同进步

1.探究式实验教学是有基本要素和基本的研究方法的,他的基本要素就是现象、问题、方法,基本的研究方法就是假设、实验、对比,在这样的探究试验教学中,学生的身份从原来的“路人”变成了“主人”,积极参与其中。在探究式实验中,能很好地提升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明白在物理知识学习中资料收集和实验方案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2.探究性教学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依赖探究性实验来解决物理问题,从而获取物理知识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就目前而言还没有成熟的教学案例可以用来借鉴,这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探索,主动查阅相关方面的图书资料,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争取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与推广,应该根据具体地域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地进行科学的探究性教学,切忌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对于普通高中而言,探究式教学应该引导与探究并用,进行引导性的探究,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中,师生思想都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各自的信息也得到了交换,师生之间也更加有默契,且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第三篇: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实验法的应用分析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实验法的应用分析

摘 要: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大量物理实验的过程。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行,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探究实验教学,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本文主要就探究实验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 物理 探究 实验

一、结合情境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根据实际的问题提出假设,进而进行实验论证的一门学科。高中物理教学中,包含有大量的测量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验证性实验。过往的高中物理教学,教师往往容易陷入“填鸭式”教学的误区,仅仅是一味的将这些实验知识传授给学生,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的高中物理教材,其中编有大量的重视锻炼学生能力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结合教材来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某位教师在教学高中物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四个小朋友在冰面上玩耍,他们决定来一场比赛。其中一个胖小孩和一个瘦小孩分别坐在板凳上,两外两个小朋友在后面推,这两个负责推的小朋友力量是一样的。两人推动十米以后同时放开,比较胖小孩和瘦小孩谁在冰上滑得更远。刚接触到这个情境时,学生纷纷以摩擦力的知识来解答,认为瘦小孩受到的阻力小,作用力一样的情况下,应该是瘦小孩滑得更远。结果这位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了一遍刚才的情境,学生都惊讶地发现,最后居然是胖小孩滑得更远。就在学生纷纷猜疑时,这位教师适时问到:“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牛顿定律,瘦小孩质量小,加速度大,所以他加速快,同时受到的冰面摩擦力也小,但是为什么最后却是胖小孩滑得更远呢?这其中必然有科学道理,但是同学们能不看书,自己发现其中的道理吗?”经过这位教师的一番引导,学生纷纷组成了小组进行讨论,有的还拿出了稿纸进行演算。这位教师又给学生放映了其他类似的现象,比如在一堆摞起来的棋子中快速打掉中间的一颗,其它的棋子还是保持原状。在这位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终于有所领悟,得出了“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易改变”这一假设。可见这位教师的课堂设计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根据问题制定方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中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教学内容均和运动有关,描述了物体的普遍运动规律。

某位教师在教学时,对课程内容适当作出了调整,将“对速度的测量”以及“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两个实验探究内容浓缩在了一堂物理课上。这位教师首先是按照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案给学生讲解了时间、位移、速度等基本知识,让学生打好了理论基础。而后,这位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用位移除以时间就能得出速度。那么,在实验室中,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如何设计才能既准确又方便的测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呢?同时,速度随时间的改变是具有相应的变化规律的,我们要怎么设计实验来研究这种规律呢?”在

这位教师的提问和不看书的要求下,学生纷纷开始尝试自己制定一套测量速度并研究速度变化规律的实验方案。经过这位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最后学生提出了“利用一种可以计量单位时间并同时能标明位移的计时测量工具来测算物体运动的速度”的构想,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之后,学生最终将这种构想统一到了“打点计时器”上。

高中物理教学已经由原来的“传道式”教学转变成了现今强调能力培养的动态课堂教学。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当中,学生根据实验探究的理念,可以自行组成合作探究小组,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对学生思维能力上的开发,还要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知道,提问解决方案终究只是纸上谈兵,切实有效,可以操作的实验,才是高中物理教学真正应该重视的地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如上述的学生提出设计“打点计时器”实验的这个例子,其实一开始,学生的构想十分幼稚。因为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学生在一开始,提出了“在光滑的平面上,用弹簧秤拉动小木块做水平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并用刻度尺测量位移,用秒表记录时间,从而计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并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个构想看似可行,但其实具有不可操作性,单就“光滑的平面”这一点而言,就是一个不存在的条件。因此,教师在采用探究实验法进行教学时,不仅仅要将这种思想传授给学生,开发他们的思维,还要敢于放权,让学生真正自主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 结:

探究实验法作为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具有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

[1]胡戈,蒋大桥,皮玉安.“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的设计与实施——Clicker教学系统在高中物理实验探究课中运用的尝试[J].物理教师,2010,,3(6)

[2]胡九明.高中物理探究实验的教学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9)[3]张绍鹏.高中物体探究实验有效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6)

第四篇: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法是今后高中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方法.有效教学模式分类

参与教学活动的要素很多,但基本的或关键的要素只有三个:教师、学生、所教/学的内容.这三个要素构成“教学三角”,形成三种教学关系,也衍生出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强调“教师――内容”边,则会将教学理解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活动,这是对教学最为传统的理解,此时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是讲授教学模式.如果强调“学生――内容”边,则会将教学理解成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等方式,主动地、个性化地建构内容的意义,此时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探究教学模式.如果强调“教师――学生”边,则会将教学理解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的交往对话活动,此时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对话教学模式.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反映了对教学主体地位的不同理解.2 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杜威倡导反省思维,并将反省思维分类五个阶段,即著名的“思维五步”,继而提出了相应的“教学五步”: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要有机会通过运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个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2.2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其三个基本步骤:激发、维持和引导,即促使活动得以启动,维持活动的继续以及避免该活动的随机化发展.布鲁纳认为,教授人们某些学科知识并不只是让他们把结果记在脑中,而是让他们参与到可能性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来.我们教授一门学科并不是要在每个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学科方面的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使学生自己能够以数学的方式进行思考,能够像历史学家那样考虑问题,能够参与到知识的过程中来.认知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2.3 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就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问题为焦点启动课程;第二,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理解开展调查,进行探究;第三,在基于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提供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促进学生进行学习.3 理论探究教学模式例说

3.1 瞬时速度教学

3.1.1 微元法

“微元法”通俗地说就是把研究对象分为无限多个无限小的部分,取出有代表性的极小的一部分进行分析处理,再从局部到全体综合起来加以考虑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许多复杂的物理过程用我们熟悉的物理规律迅速的加以解决,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3.1.2 瞬时速度

教材在定义了平均速度v=ΔxΔt后进一步指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为了使描述精确些,可以把Δt取得小一些,物体在从t到t+Δt这样一个较小的时间间隔内,运动快慢的差异就小些.Δt越小,运动的描述就越精确.可以想象,如果Δt非常非常小,就可以认为ΔxΔt表示的是物体在时刻t的速度,这个速度叫瞬时速度.”

这里的语言很通俗,较清晰地体现了极限的思想,但又回避了严格的极限概念和计算,也没有引入“极限”这个术语.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就按照课本这样来讲述,学生对瞬时速度的概念是能理解的,对极限这样一种思想也是能初步了解的.但由于第一次碰到这样把近似值当成精确值的思想方法,是抱有很大的怀疑态度,认为这是一种近似、模糊的处理方法,在以后碰到同样的问题时,可能不会意识到用这种方法,在这里我们不妨借助习题,来加深对瞬时速度和极限思想的理解.例题 某做直线运动的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x=5t2,x与t的单位分别是m和s,(1)求t1=2 s到t2=3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2)求t1=2 s到t2=2.1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3)求t1=2 s到t2=2.01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4)求t1=2 s到t2=2.001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解 由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式x=5t2可以得到各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1)=xt=5×(32-22)3-2 m/s=25 m/s;

(2)=xt=5×(2.12-22)2.1-2 m/s=20.5 m/s;

(3)=xt=5×(2.012-22)2.01-2 m/s=20.05 m/s;

(4)=xt=5×(2.0012-22)2.001-2 m/s=20.005 m/s.从上面的计算发现,当时间间隔取得越来越短时,物体平均速度的大小愈来愈趋近于数值20 m/s,实际上,20 m/s就是物体在2 s时刻的瞬时速度,它反映了物体在2 s时刻运动的快慢程度.可见,质点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时间间隔趋于零时的平均速度值,用数学语言讲,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极限值.通过这样的计算,容易困扰学生的三个问题也就很好地解决了――

问题1 任何运动是且只能是一个过程,而绝不是一个位置点或一个时刻,那么什么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问题2 即使Δt无限趋近于零,它还是一段时间,并不等于零,那么相应的速度还是平均速度,为什么现在认为是等于瞬间速度而不是近似等于瞬时速度?

3.2 向心加速度教学

3.2.1 “从平均值到瞬时值”渗透极限思想

本课教学中,理论探究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逐步推进.先是提出课题:如图2所示,已知质点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大小为v.经过时间Δt,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试求该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学生会觉得一筹莫展,教师提醒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从简单到复杂”,不妨从特殊到一般,若Δt=T呢?这个启发使学生受到了鼓舞,有了探究的热情,很快得出

(1)Δt=T,Δθ=2π,Δv=vB-vA=0,a=ΔvΔt=0.第一步探究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向心加速度竟然会是零?学生讨论之余,教师应“旧事重提”:瞬时速度v=ΔxΔt是如何得出的?从而使学生“恍然大悟”,加速度也有平均值和瞬时值之分,一周内的平均值为零符合实际.学生的探究热情逐步高涨,顺理成章地按以下步骤展开探究,具体矢量图对应图3所列.(2)Δt=T2=πrv,Δθ=π,Δv=2v,a=ΔvΔt=2v2πr=0.64v2r.(3)Δt=T3=2πr3v,Δθ=2π3,Δv=3v,a=ΔvΔt=33v22πr=0.83v2r.(4)Δt=T4=πr2v,Δθ=π2,Δv=2v,a=ΔvΔt=22v2πr=0.90v2r.(5)Δt=T6=πr3v,Δθ=π3,Δv=v,a=ΔvΔt=3v2πr=0.96v2r.(6)Δt=T12=πr6v,Δθ=π6,Δv=6-22v,a=ΔvΔt=3(6-2)v2πr=0.99v2r.至此,学生自然猜想到当Δt→0时a=ΔvΔt=v2r.这个过程看似繁琐,对思维要求却不高,结果令人信服,教师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3.2.2 从“小量近似”渗透曲与直的辩证关系

在数学推演过程中,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看似途径不同,本质都涉及曲与直的辩证关系.如图4所示,当Δt→0时,Δθ→0,弧长与弦长近似相等,即AB=AB=vΔt.根据vA、vB、Δv组成的矢量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ABO相似,可得

Δvv=ABr=ABr=Δθ=ωΔt,于是a=ΔvΔt=vω=v2r=rω2.4 反思

(1)教学中学生充分感受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如基于“小量近似法”的理论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2)教学过程充分关注“极限”、“变恒辩证关系”、“曲直辩证关系”等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抽象思维能力.(3)在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学”而不是“教”,学生进入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以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人对问题的探究理解力来建构有意义的知识,而教师则扮演问题设计者、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求:必须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将学习过程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知识的主动获取转化,即通常所说的探究教学法。然而许多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感到深不可测,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是探究式教学?不知道怎样开展探究式教学?以为探究就是做实验,实验就是探究。这样理解是不全面的。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探究教学法。所谓探究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或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充分地讨论,充分地发表见解,全面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从而培养它们自觉探索知识能力;同时又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教师对探究目标、探究途经等方面的调节和控制。

那么,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怎样开展探究式教学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进行。

一、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的开展关键是怎样创设值得探究的问题情境,以便让学生提出假设并进行证实。我们所说的值得探究的问题情境必须具备的特征有三个。第一是新颖性,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有新鲜感,以激发它们探究的兴趣;第二是难度可控性,所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让学生能尝到胜利果实,足以引发它们继续探究的欲望;第三是可持续性,所提出的问题既要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又要能使学生能不断进行假设和验证,这样的问题才值得探究。

鉴于现行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多为陈述性的,所以,值得探究的问题的提出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总结起来,我认为我们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从身边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其实,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是非常多的。只要我们能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就能提出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来。

例如,我在《电路分析及其应用》一课中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师:在傍晚特别是在夏天的傍晚,当我们把电灯打开,大家会发现这时的电灯的亮度与深夜时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暗一些。师:为什么?

生:因为打开的用电器多。

师:为什么打开的用电器多灯就会暗?

(学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联的电阻越多,总电阻就减小,电路中的总电流就增大,导线电阻分得的电压就会增大,电灯分得的电压就会减小,从而变暗)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只要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察觉的现象就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跟着老师的引导探究出答案,从而把简单电路分析中电阻、电流、电压的变化关系理解透彻,既达到了知识目标,又达到了能力目标。

第二是从实验中提出问题。

物理中有许多有趣的小实验,而这些小实验往往能反映出很多物理知识来,所以,从实验中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多思考、多动脑筋。例如,我在《自感》一课中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让几个学生手牵手与自感线圈并联再与两节1.5伏的电池并联,当开关闭合后再断开时,学生的手会感到有微麻。

师:为什么小小的两节电池会产生这么神奇的威力? 这个新奇刺激而又不危险的实验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从而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也引起了他们极大的探究欲望。

二、注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探究中不断提高与创新,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教师在开展探究活动时有两个作用:一是选择和创设值得探究的问题情境,二是要启发、帮助学生把搜索到的资料与问题情况密切联系起来,不断校正继续探究的方向。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探究问题是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必须从最简单的现象或实验入手,然后引导学生从现象中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假设,并引导他们逐一解决。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鼓励和表扬学生先从他们所想的方法去探究(即使方法是错的),然后再从中引导他们从正确的方向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多做准备,在课堂中反应要较敏捷。

举个例子来说吧,在《电路分析及其应用》一课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当我们晚上走在路上,很多时候都会看到路灯坏了,这时我们都会想到什么? 生:这是路灯的质量问题。

师:那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假如有一盏路灯,无论安装质量多好的灯泡,没过多久就会损坏甚至烧掉,而且还发现它经常在深夜时烧。这又是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得出它的原理跟刚才电灯变暗问题的原理是一致的,它只是刚才分析过程的逆过程)

师:假如你是路灯维修员,你怎样使路灯寿命增长呢?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生:讨论。

生:并入一个电阻。师:设定一些实际数字,让学生计算在很多用电器关闭后要使这盏路灯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应并入的电阻阻值,再计算如果并入电阻后其它用电器正常使用时用户两端的电压。(例如:假设原来路灯与九个“220V,25W”的用电器并联,且刚好这时的电压是220V,路灯的规格也是“220V,25W”,关闭了九个用电器后,路灯两端的电压就会增大,要使路灯两端的电压还是220V,如果并联一个电阻,则并联的电阻阻值是215欧姆,如果在正常使用九个用电器和路灯时这个电阻一直并联在电路中,那么这九个用电器和路灯两端的电压就会变为116V,所以如果并联一个电阻的话会影响到整个电路中的用户。)生:通过计算知道并联的电阻阻值要比较小,而这个小的电阻会使整个电路正常工作时用户两端的电压小很多。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并联一个电阻是行不通的。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串入一个电阻。

师:那这个电阻不就白白消耗一部分电能,从长远的角度看,切合实际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生:把两盏路灯串连起来。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本来傍晚电灯暗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教师又再提出一个路灯问题,从逆过程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之后教师又向学生提出“路灯寿命增长”的问题,这样层层深入探究,使学生对简单的串、并联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路灯寿命增长”问题的讨论中,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并不急于表态,而是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去探究,发现错误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到真正的答案。这样,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学生能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究,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三、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发现并解决要探究的新问题: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是很容易发现到新的问题从而引起探究行为的。

再来举一个例子吧,在《薄膜干涉》一课中,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先让学生用稠度适中的肥皂液做第一个实验,即透过自制肥皂膜,观察酒精灯火焰在肥皂膜上的图像及其变化。(学生动手做实验,个个十分投入,很快学生中就发出阵阵小声的赞叹声,兴致很高,每组学生都能做出同课本插图一样明显的干涉图像。)这时我适时依次地给出以下问题:

⑴ 干涉条纹有何特点?

⑵干涉条纹是哪两个面的反射光叠加形成的? ⑶干涉条纹为何是水平的?

⑷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为什么可用干涉法检查工件表面是否平整?

⑸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的薄膜厚度怎样变化?干涉条纹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这五个问题除了问题⑵和问题⑸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以外,其他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课本以及讨论来解决。

接着我又让学生做实验二和三,即先后用较稠肥皂液和最稠的肥皂液做实验,引导学生比较前后实验现象的不同,进一步得出结论:条纹宽度与薄膜厚度有关,膜越厚条纹越密,当膜厚到一定程度,条纹过密以至于看不见干涉条纹,并引导学生用刚学的干涉知识去解释。

这样,问题和实验环环相扣,使整个课堂教学紧凑有序,同时,让学生亲手做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起,始终保持着对所研究问题的高度兴趣,从而达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探究教学的实质是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从而培养他们自觉探究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包含了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在学习《电路故障分析》这一问题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图略)对于图甲来说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如果电路中的L4烧掉了,这个电路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问题二:如果L1、L2、L3其中的一个烧了呢,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问题三:如果L1、L2、L3其中一个被短路呢?为什么?

(先提问学生各问题中可能出现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做实验,最后做出解释)问题四:灯泡的亮暗很容易反映出电路是哪里出了问题,但如果不是灯泡而是电阻(图乙),你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电路不正常工作的问题出在哪呢?例如:如果发现通过R4的电流突然增加了,你能否知道问题所在呢? 问题五:如果给你一个电流表或一个电压表,你怎样检测出电路的故障出在哪里?

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从直观的灯泡故障问题转移到抽象的电路故障问题的探究中,并学会了使用基本仪器来检测电路的方法。这种做法使学生把刚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当中,使探究能继续进行。

五、注意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

实施探究教学应采取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探究(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只要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就完全可能在课外去做他们有兴趣又能够去做的事,这就使知识得到拓展,使探究得到延续。所以教师应该注意把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注意把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和对个别学生的要求结合起来,以达到分层辅导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电路分析及其应用》中把简单电路和复杂电路的分析和应用学习完后,我就让学生举一些有关电灯的其他物理现象并做解释。然后再自己给出下面的几个例子,留给学生课后去探究。

第一:为什么同一时间段距离变压器的用户的电灯比距离远的要亮?

第二:大家都知道灯泡的灯丝是用钨丝来做的,当灯泡亮了之后,钨丝会有什么情况出现?(钨丝温度升高之后会升华)升华之后它的温度如何变化?电阻值又如何?功率呢?

第三:当灯泡烧了之后,很多人会摇一摇,把断了的灯丝搭上了再用,但是,这里就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个重新搭上的灯泡,与原来相比,消耗的功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安全性又如何?

然后再引导学生,单单一个灯泡就有这么多的问题可以去研究,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么多用电器,就应该有更多的问题值得去研究,所以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自己去进行研究,有问题可以跟老师一起讨论和研究。

类似的引导可以用一两分钟去完成,并不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但却能提起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达到知识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我认为:从根本上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还有待于教材的进一步改革,有待于教育理念的彻底转变。高中阶段应进一步强化研究性学习,并逐步将探究学习引入课堂,摸索经验,为进一步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创造条件。

下载听《如何选择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探究点》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如何选择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探究点》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究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中的创新点

    探究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中的创新点 摘要: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是每个初中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目前,全国各地早已实行新课标,若想有效快速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确立探究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确立探究点 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白琼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历史课中故事的选择要为教材

    历史课中故事的选择要为教材、教学服务 摘要: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如照本宣科,只注重知识性而不注重趣味性,会枯燥无味, 使学生厌学 ,影响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如何选取实用而且......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究(5篇范例)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究 山东省即墨市萃英中学于波 高中物理 摘 要: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实......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合理选择切入佳点搞好物理概念教学

    合理选择切入佳点 搞好物理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环节,但往往又是教与学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个步骤。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相......

    听讲座有感 教师在课堂中

    听讲座有感 教师在课堂中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讲座《活力课堂:课改后的课堂走向》。周教授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课程改革是“改课”还是“改人”。周教授强......

    听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识字有感

    听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识字有感 叶丽明 今天听了低年级的一节语文阅读课,感受颇深,李惠兰老师的随文识字教学很值得探讨。 “随文识字”顾名思义就是在感悟课文时认识生字,......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探究式教学中猜想能力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中猜想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很重要的不同就是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