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中专毕业生求职谨防虚假招聘
大中专毕业生求职谨防虚假招聘
眼下,不少大中专毕业生又将忙碌起来,参加各类招聘会谋求工作,但眼下一些人抓住大中专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进行虚假招聘。比如,以招聘之名进入校园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实际上这些单位根本就不招人;一些单位以签约之前先实习为名,招聘廉价的甚至免费的大中专毕业生为其工作,一段时间后,这些单位会找出各种理由将学生辞退,再招聘下一批实习生;某些单位在招聘时故意夸大自身的优势或虚报薪酬待遇,诱骗大中专毕业生与其签约,事实上该单位可能正处在风雨飘摇的状态;更有甚者假借招聘之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
就业应聘是事关大中专毕业生前途命运的大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其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尤其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每一次招聘对大中专毕业生来说都十分宝贵。因此,大中专毕业生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理性、正确的就业引导。而虚假招聘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能提供就业引导,反而乘人之危,处处为应聘者设置陷阱、树立障碍,耽误他们的前途,甚至更可能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伤害。
虚假招聘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方面在于没有针对此类问题的相关立法,这使得虚假招聘者钻法律的空子,大打擦边球;另一方面在于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对招聘者的资格、招聘内容等进行严格审查,使得虚假招聘者能轻而易举的进入校园、招聘会等招聘场所;此外,招聘者与应聘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也为虚假招聘提供了可乘之机。基于这种现实,打击虚假招聘,首先要制定或完善有关法律,从源头上防止虚假招聘的发生,也为执法者打击虚假招聘提供强有力的立法依据;其二,要求相关部门设立相应机构,严格审核招聘者的资质,对于资质不够或虚报浮夸的单位,应禁止其进入招聘场所;其三,要求招聘单位在进行正式招聘前,应事先向毕业生发布有关该单位基本情况、所招聘职位等内容的公告,使学生能在了解所应聘单位的情况下,进行理性的选择。
第二篇:认真查明案件事实 谨防虚假诉讼
认真查明案件事实 谨防虚假诉讼
2012年11月15日,我庭开庭审理了原告张乃传诉被告王寿兴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因被告下落不明,本案适用普通程序审理。
原告在诉状中称:2011年10月7日,被告因做煤生意所需,同一日分两次向原告借款,一次300000元,约定于2011年11月10日归还,一次220000元未约定还款日期。被告长期占用原告资金不还,现起诉要求被告归还借款本金,并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支付借款利息。
庭审中,原告的代理律师的陈述也与诉状一致。向法庭提
交的证据仅为两张被告于2011年10月7日同一天出具的借条。未能提供借款已交付的证据。
由于被告未能出庭,对原告提供的证据不能进行质证,本合议庭本着对当事人负责的态度,认真查明案件事实,对借款的来源、用途、交付的时间、地点等具体问题向原告代理律师作出提问,在法庭的提问下,原告代理律师的回答漏洞百出,最后要求打电话向原告本人核实。电话核实后,原告代理律师改陈述案件的事实为:在2011年10月前被告多次向原告借款,2011年10月7日双方经结账,被告尚欠原告借款520000元,被告对其中的300000元认为在2011年11月10日前能归还,故出具了一张借款300000元,定于2011年11月10日归还的借条,另220000元由于一时不能确定归还日期,所以只写了借款220000元的借条,未约定归还日期,2011年10月7日当日被告并未向原告借款。对于诉状及法庭陈述时出现的矛盾,原告代理律师作出的解释是诉状都其代写的,其将本案与另一案混淆了,本案的事实以电话核实后的陈述为准。
对于原告代理律师的解释,合议庭认为本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并且认为作为一个职业律师出现这种错误,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对法律与事实的不尊重,当庭对其作出了严厉的批评。原告代理律师要求修改诉状的内容,遭到了合议庭的拒绝,原告代理律师当庭撤回了起诉。合议庭认真负责的态度,防止了一件可能为虚假诉讼的案件的发生。
第三篇:关于谨防“虚假安全”的学习和讨论情况汇报(修改稿)
精二分厂关于谨防“虚假安全”的学习和讨论
情况汇报
四月份安环例会后,分厂及时的将有关谨防“虚假安全”的文章印发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和讨论。作业区和班组都认真的组织了讨论,作业长、班长写出了有关“虚假安全”文章的学习心得体会。
谨防“虚假安全”的学习和讨论,针对目前冷轧的安全形势很有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特别是文中提到的二战结束后,英国皇家空军统计的在战争中战斗机和飞行员失事的原因及地点,结果令人震惊,夺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敌人的炮火和恶劣的气候环境,而是飞行员的操作失误,而且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竟是在凯旋时即将降落的几分钟里。对比冷轧近期的安全事故,如5月10日的高压触电事故,分厂3月25日的微伤事故都是在检修即将结束或异常处理结束后发生的安全事故,与文章中所反映的的问题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其原因,思想上的放松或意识上不知不觉的松懈是造成此类事故的的重要因素。
针对分厂特点,讨论中大家分析认为:容易产生“虚假安全”的时段有:1)交接班前后、定修、抢修结束前后以及异常作业开始和结束,如:机组生产时的最后几包料、行车作业的最后几吊都会因将近下班而产生急燥情绪,导致安全意识上不知不觉的思想松懈;2)生产任务紧,赶合同,质量要求高的生产作业时段也会产生安全意识的松懈情况。3)一些管理上我们所认为的非重点环节,不为我们所重视或认识管理不到位的地方,容易产生“虚假安全”。4)发生事故后开展轰轰烈烈整治活动之后、突击检查和各类专项检查过去之后的 一段时间里,思想容易麻痹,以为安全太平了,也是“虚假安全”的表现。
如何防止“虚假安全”的发生,克服心理上的一些不良习惯或急燥情绪的产生,应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每位员工(包括外协工)的安全意识,特别是“二长”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防止“虚假安全”的重要环节,但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好的事情,要靠我们长期不懈的坚持,诸如此类的学习和讨论,以及平时的检查与督促或相关的培训。一要坚持抓好外协队伍的管理,特别是行车工队伍的管理,使我们区域的外协员工和我们的员工一样在八小时以内始终保持良好而紧张的工作状态。二要坚持抓好班前安全预知,班后安全小结工作推进,提高班前班后会的质量,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职工容易忽视的环境因素或危险源。三要坚持抓好中夜班人员的管理,现场管理者如何在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和关键作业场所给现场职工以重要的提醒,关注中夜班人员的精神状态。
2、坚持标准化作业,是杜绝“虚假安全”的最好手段,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只要坚持标准化作业就不会给“虚假安全”有机可乘,这除了依靠全体员工自觉执行标准化作业外,还要我们的各级管理人员,要坚持现场第一,加强现场的检查整改力度。为了更好的坚持标准化作业,分厂制定了标准作业推进实施计划,成立了有外协单位参加的标准化作业推进小组以及标准化作业检查小组,通过加强定修、检修,中夜班的检查以及交接班制度的推进和实施,进一步强化现场的标准化作业。
3、为了确保现场管理者能够及时的关注本区域的定、抢修作业,异常作业,分厂要求270机组、250机组以及区域内的行车,因设备故障而进行的检修、故障处理或异常作业,必须通知剪切当班作业长,当班作业长必须到现场协调指挥作业。使现场的检修、异常作业或相关故障的处理得到有效的控制,确保各项作业的有序进行。
4、外协人员多、外发车辆多是我们精二现场的又一特点,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问题,又会使我们陷入又一个“虚假安全”的陷井,如何来防止因外来人员安全意识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分厂提出了新的管理思路和要求,就是发挥成品区域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每个人对自己所在区域的外来车辆和外来人员负起监管责任,逐步使我们甲方的所有员工真正成为所在区域的“主人”和“管理者”。
总之在安全工作面前,任何时候都不应有一丝一毫的侥幸和放松,不仅要在工作紧张的时刻注意安全,在工作缓和时也要密切注意安全,不能有“虚假安全”思想,因为安全事故是不分时间、地点和环境的,连走路不注意都会出安全事故,何况我们在现场与设备、钢卷、汽车和行车经常接触呢。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思想状态,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切切实实把安全工作做好。
精二分厂 2005.5.19
第四篇:大学生求职须谨防个人信息泄露
大学生求职须谨防个人信息泄露
实习生 霍仟 本报记者 来扬 《 中国青年报 》(2011年05月30日07 版)“这个工作你能接受吗?”
“有企业关注你的简历了!”
……
尽管已经找到了工作,但华中科技大学船海学院应届毕业生袁杰的电子邮箱每周都会收到某求职网站发来的类似邮件。
此外,袁杰还经常收到系统群发短信,提醒他将有招聘会召开。但这些短信所提供的信息大多对他的求职没有帮助。
袁杰在求职期间,他把自己的电子邮箱和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公布在网上。时间长了,每当看到这些用处不大的邮件和短信时,他心里难免会烦。
像袁杰一样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受到垃圾邮件或垃圾短信困扰的大学生并不少见。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因为社会阅历不足等原因,忽视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进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后带来的种种烦恼。
“有几次,我在一些校外招聘会结束后的现场看到满地的求职者简历时,心里总会为那些简历的主人捏一把汗。这可是求职者个人信息泄露的一大隐患啊。”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有些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简历的处理较为随意,这可能会导致求职者个人信息被泄露。
即便是电子版的简历,也同样有被泄露的风险。
记者注意到,许多招聘、求职网站都需要求职者填写较详细的个人信息,个人手机号和电子邮箱等信息都是必填条目,求职者如果不填写完整就无法进入下一步骤。一些网站也将公布“不完整、虚假或不准确的简历资料”列入用户协议中的“禁止条款”。
在58同城网上,用户只要注册一个账号成为会员后,就可以每天查看10份他人的简历,其中包括手机号、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
“电子版的简历因为其可复制性、易传递性等特点,一旦不留意保护,其泄露概率更大。”王丹提醒说。
王丹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因个人信息泄露而遭遇诈骗的案例。
正在上自习的大四学生小余接到一连串的骚扰电话后,几近抓狂。对方打过来却不说话,反反复复几次,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学习,小余关掉了手机。
没过多久,小余的父母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在电话中称小余因突然病倒住进了医院,急需8000元做手术,小余的父母必须一个小时内把钱打到指定的银行账户上,否则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小余将会有生命危险。
小余的父母打电话向小余核实,却发现小余的手机持续关机。好在小余家离学校较近,不放心的小余父母便亲自到学校核实。在询问了小余所在学院的老师、辅导员和小余的室友后,仍不知消息是否可靠。正当小余的父母不知所措时,正碰上上完自习回来的小余。后经警方调查,原来小余在一些招聘网站上登记了家庭住址和家庭联系方式等资料,行骗者正是从网站上获得了小余的详细资料。
王丹告诉记者,目前,整个社会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尚不健全,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也有很多种,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须谨防个人信息泄露。否则,轻则受到会垃圾短信和垃圾邮件的骚扰,严重的可能像小余一样遭遇诈骗。
王丹表示,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了,受害者在寻求权利救济和责任追究时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因此,为避免出现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烦恼,大学生在求职时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对提交个人信息可能带来的风险要做好自我评估,“填写身份证号、个人电话等个人信息时,一定要想清楚相对方或信息平台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
她建议,大学生在求职时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投递简历,不要为了获取工作机会大量盲目地投递简历。此外,在填写简历时,提供用人单位能及时联系到自己的联系方式即可,尽量不要填写家庭住址和家庭电话等个人信息。此外,可以尝试在投递的简历上注明“本简历上的内容属于个人信息,仅供求职使用”的字样,提醒用人单位慎重处理。
“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有必要对学生开展就业法律、政策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前、充分告知学生谨慎处置个人信息的必要性,并进行相关能力和技巧的训练。比如,清华大学从2004年开始,就在职业规划课堂上加入了就业法律制度的内容,每年还逐一进行院系宣讲,为毕业生介绍就业政策和求职注意事项,同时常年为同学提供相关的职业咨询和就业政策解读服务。此外,作为学生的教育培养单位,高校也应当保护好学生的个人信息,不随意向他人提供,避免学生的个人信息泄露。”王丹说。
第五篇:网上求职谨防骗子的要领
网上求职谨防骗子的要领
招聘专家提醒网上找工作要注意几点:
如果你是应届毕业生,建议你不要为了很多无关紧要的面试,奔波在别的城市,这样会花费很多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也会让你的心态变得越来越差。
1、看准再去,对于没有把握或没有很大兴趣的,不要轻易到别的城市去;
2、不问能力的或者没签就要钱的,肯定是骗子;
3、多关注学校或同城的招聘会;
另外还要注意以下7项:
1、去正规人才网,因为正规人才网对企业是收费的,还有企业的信息是进行了企业资质审查。些企业都是获得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的,因此是相对可靠的,一旦出了问题是能够找到企业的。
2、在投简单时或打电话过来让你去面试,要先在网上查下确认该企业基本情况;得查查那家公司,看是不是正规。
3、正规企业不会让你交什么钱的。在应聘过程中不要交给任何招聘单位或者招聘人任何费用,招聘中收取如何费用都是非法的;
4、公司名称的话,有些小企业是用大公司的名义来吸引人;
5、有些公司有子公司的,也就用总公司的名义招子公司的人员,因为分公司可能新成立没有什么人员。
6、网投最好找正规的公司,不要盲目一把抓;
7、你要去口碑好的人才网,有些非专业的人才网都是些虚假、骗子公司。最好建议
1、网上找工作首先要准备一份既简单又能吸引用人单位的求职信和简历。
2、应聘者在网上投递简历的之前,应该对你要投简历公司及职位要求的情况进行了解,仔细阅读公司介绍以及招聘职位任职资格要求,确定合适自己之后对自己的简历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表达出自己合适该招聘职位的理由和想要获得该职位的愿望。这样一定会增加你的面试机会的。
3、发送简历是网上求职关键的一步,如果是自己在网上通过e-mail发简历,应该以“应聘某某职位”作为邮件标题,把求职信作为邮件的正文,再把简历直接拷贝到邮件正文中,这样既方便对方阅读又杜绝了附件携带电脑病毒的可能性。如果通过人才网站求职,可以直接把填好的简历发送给招聘单位,网站的在线招聘管理系统还能把个人简历以数据库的方式存储起来,根据求职者的要求,供招聘单位检索和筛选。
网站:福州就业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