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两委选举实施措施
按照省市区委统一安排部署,我镇村党组织和第十届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两委”)于今年上半年进行换届选举。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村“两委”换届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和推进富民强村的目标,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相统一,大力选拔政治素质高、文化水平高、群众威信高和发展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三高三强”型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推动农业发展、服务农民群众、促进农村和谐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村“两委”换届选举的目标要求是:
1、村“两委”成员素质能力进一步提高,符合“三高三强”标准的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两委”成员分别达到70%、50%以上,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2、村“两委”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45岁以下、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村“两委”成员比例进一步提高;村党组织成员中妇女成员比例有较大提高,村委会成员中应当有妇女成员。
3、村“两委”班子精干高效,村党组织书记依法兼任村委会主任的比例达到80%以上,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到60%以上。
4、村“两委”按期换届率达到100%,一次换届成功率达到100%。
5、村级配套组织健全,村干部管理和村级工作运行机制科学规范。
二、方法步骤
全镇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从现在开始,到2011年5月底基本结束。这次村“两委”换届,先进行村党组织换届,再开展村委会换届。鼓励和倡导村党组织成员积极参加村委会选举,依法兼任村委会成员或村委会主任。
(一)村党组织换届选举的方法步骤
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采取“两推一选”的方式进行。
一是宣传发动阶段。镇党委成立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进行统一部署。各村党组织成立村换届选举工作小组。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党员群众广泛宣传“两推一选”的意义、指导思想、拟选拔的村党组织成员人数、标准条件和方法步骤,增强党员群众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镇党委做好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培训工作。各村党组织要普遍开展一次以“两委换届我承诺”为主题的专题组织生活会,组织全体党员对照党员先进性要求和上级关于严肃换届选举纪律的规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全体党员都要按照“双诺、双述、双评”制度的要求,在承诺书中增加“两委”换届不拉票、不贿选、不违法违纪的内容,并在公开栏进行公示。
三是研究审定阶段。对产生的初步候选人,由镇党委在征求同级纪委意见后,研究审定村党组织委员预备人选,其差额人数不少于应选人数的20%。
四是选举阶段。召开村党员大会,组织党员酝酿讨论镇党委确定的村党组织成员预备候选人,然后进行选举,分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采用候选人数不少于应选人数的20%的差额选举办法进行正式选举;二是先采用差额选举办法进行预选,产生正式候选人名单,然后再进行等额正式选举。实行差额预选时,赞成票超过实到会有选举权的人数的半数的,方可列为正式候选人。当选人少于应选名额时,对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如果接近应选名额,经征得多数党员同意,也可以减少名额,不再进行选举。村党组织委员会选举产生书记和副书记。村党组织换届选举结果报镇党委审批。
4月5日前,完成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
(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方法步骤
一是宣传发动和组织准备阶段。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标语、公开栏、明白纸等方式深入宣传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宣传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重要意义、法律程序、候选人应具备的条件,使广大干部群众人人明白,营造人人关心选举、支持选举、参与选举的浓厚氛围,确保选民能够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同时,抓好换届选举的准备工作。组织农业、财政、审计部门完成村级财务审计和村干部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财务收支、债权债务、集体资产以及基建项目等进行全面审计,审计结果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前向村民公布。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对村民委员会进行调查摸底,分类排队,特别对在选举中可能出现不稳定因素的村,要有针对性地制定预案和工作措施,做到“一村一策”、“一村一案”,确保选举成功。
二是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村民选举委员会推选由村党组织主持。其成员经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由5至9人单数组成,主任由成员推选产生。提倡按照民主程序将村党组织负责人推选为村民选举委员会主任,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工作;接受提名成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应当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对不依法履行职责或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违法违规行为的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应当依法及时终止其资格。
四是提名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村委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村委会成员候选人由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直接提名产生;也可由村党组织根据村工作需要和大多数村民的意见提出建议后,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或各村民小组会议,对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进行直接提名。对直接提名的候选人进行预选时,过半数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参加投票,选举有效。村委会成员候选人除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条件,应努力达到“三高三强”要求。要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各类经济能人中发现优秀人才。鼓励支持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所在村竞选。预选时要设立投票站、秘密写票处,并推选出监票人、计票人、唱票人。投票结束后,要公开唱票、计票,根据得票多少的顺序,当场公布候选人名单。提名候选人时不实行委托投票,不设立流动票箱。经预选确定的候选人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2至3人。其中,候选人中应当至少有一名妇女,没有妇女候选人的,以得票最多的妇女为候选人。要加强对村委会候选人的资格审查,防止不符合条件的人进入村干部队伍。正式候选人确定后,按候选人姓名笔划顺序张榜公布,并在5日内进行正式选举。
五是候选人竞职演讲。全面推行村委会成员候选人公开竞职承诺、竞职演讲制度。正式选举前,要引导候选人根据本地“十二五”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目标,围绕村庄发展和服务群众进行演讲、作出承诺,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候选人承诺内容要分别经镇党委和村民选举委员会审核把关,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承诺拒绝协助镇依法开展工作,以及对竞争对手进行人身攻击的内容。
六是精心组织投票选举。组织和动员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到选举大会现场投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加强与登记参加选举的外出村民的联系,提高参选率。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选举期间外出不能参加投票的,可书面委托本村有选举权的近亲属代为投票,每一村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2人,委托投票或者接受委托投票的,应当在选举日的5日前到村民选举委员会办理,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公布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名单。候选人和村民选举委员成员不得接受委托投票。完善秘密写票制度,保证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不受干扰地行使民主权利。从严控制流动票箱的数量和使用范围,确有必要设立的,由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的方法,公开唱票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并张榜公布。村委会选举要坚持“双过半”的原则,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当选人数不足3人或没有妇女当选的,应在30日内组织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所得票数不得少于已投选票总数的三分之一。选举结束,村民选举委员会需当场公布选举结果,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成立,并及时将选举结果报街镇备案。区民政部门和镇自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成立之日起五日内向当选人颁发当选证书。有条件并确有需要的村,可探索引入司法公证程序,对选举全过程进行司法公证。坚持村干部任职回避制度,村“两委”成员中不得有夫妻、直系血亲或者兄弟姐妹同时任职。
(三)总结完善阶段
一是办理工作交接。自新一届村“两委”成立之日起10内,完成公章、财产财务、档案等交接工作。主动做好离任或落选班子成员的思想工作。
二是健全工作机构。及时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明确内部分工,健全完善党务制度,合理划分党小组;村委会选举结束10日内依法推选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小组组长、村民代表、下属委员会等组织,提倡村“两委”成员依法兼任村委会下属委员会、村民小组和村级配套组织负责人,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建立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落实以“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确保新一届村民委员会能规范有序开展工作。其中,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成员数为5-7人,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中推选产生,其中应有具备财会、管理知识的人员。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可以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
三是搞好总结验收。村“两委”要填写有关统计报表,撰写换届工作总结报告,做好材料立卷归档等工作。区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将对镇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四是组织村干部培训。换届选举结束后,要尽快组织新当选的村“两委”会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进行培训。村党组织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般由区集中培训,其他成员由镇组织集中培训。
三、加强对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组织领导
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法律性强,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各级要高度重视,把换届选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全镇村“两委”换届平稳顺利、健康有序进行。
(一)落实领导责任。成立镇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镇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办事处总支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认真履行职责,全力以赴靠上指导。建立换届选举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思想不重视、工作不到位、措施不落实、未能按时完成换届选举任务或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视情节轻重,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强协作配合。镇党委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村“两委”换届工作。民政部门负责抓好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农业、财政和审计部门做好换届前的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财政部门落实好换届选举必需的工作经费,纪检监察、宣传、政法、信访、司法、共青团、妇联等机关和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发挥好职能作用。
(三)强化分类指导。开展调查摸底,做好对现任村干部的考核、测评和审计工作,逐村分析村情选情,坚持成熟一个、选举一个。对重点村、难点村,要找准问题症结,制定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确定镇领导干部联系,选派工作组驻村指导,限期完成换届选举。对治安混乱、选情复杂的村,司法、公安等部门要提前介入,为换届创造有利条件。
(四)搞好宣传引导。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标语、横幅、召开群众大会、上门宣传、印发宣传材料、出动宣传车等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换届选举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基本程序、资格条件和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宣传换届选举中涌现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密切关注舆情、网情的动向和变化,健全应对机制,防止恶意炒作换届选举的负面新闻、不实信息和突发事件。
四、形成风清气正的村“两委”换届环境
(一)严肃换届工作纪律。细化换届程序、规定和纪律要求,采取广播、报纸、公开栏、明白纸等形式广泛宣传,使参加选举的党员和村民人人皆知。结合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村级党组织换届前,普遍召开一次严肃换届纪律专题组织生活会,组织农村党员、参与竞选人员等开展“换届我承诺”活动,对规范自己言行、严守换届纪律、公平阳光竞争作出承诺,向党员和全体村民公开,自觉接受监督。全面推行镇党委和参与竞争人员集体谈话制度,引导他们采取合法、正当方式,公平公正有序参与竞争。镇要向每个村派驻换届工作指导员。切实做到换届政策纪律知晓率不高的、参选人员公开承诺不认真的、镇党委没进行集体谈话的、换届工作指导员没到位的、选情复杂不能确保换届选举有序进行的,不得正式启动换届工作。机关党员干部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二)完善防范监督措施。采取设立选举监督工作小组,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担任监督员等措施,健全选举监督体系,加强对换届选举全过程监督。对村党组织委员、村民选举委员会推选、村“两委”成员候选人提名、候选人公开竞争、投票选举等选举的各个环节,都必须由选委会和参与竞争人员“全程签字”认可。镇加强对换届工作指导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政策培训,监督他们严格依法依规指导换届工作。
(三)坚决查处贿选等违法违纪行为。认真做好群众举报和来信来访受理工作,镇选举工作机构将公布办公地点和举报电话,畅通举报渠道,就地受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持有访必接、有报必查,凡情节具体、线索清楚的要限时办结。镇纪检监察、公安、民政等部门要依纪依法严肃查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拉票、贿选等违纪违法行为。对造谣生事、诬告干扰换届选举,参与或指使他人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票数等手段,以及利用宗族宗教等破坏、妨碍选举的,依法严肃查处;对以不正当竞争手段参选的,一经查实即取消参选资格,已经当选的,宣布当选无效;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换届选举中查处的典型案例,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两委”选举工作汇报
XX镇MB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
XX镇MB村是今年全县村“两委”换届选举的两个试点村之一,自6月18日正式启动,到7月15日完成选举工作,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在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德保县201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把换届选举工作作为全镇阶段性工作的中心任务,及早研究,稳妥推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我就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是摸清底子,了解村情民意。这次村“两委”换届工作的试点MB村地处二级公路沿线,有7个自然屯1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25人。在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深入调查摸底,全面掌握村班子的状况及宗族、家族宗派等情况,详细排查出影响换届选举的各种不利因素,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从而真正做到底子清、心里明。如今年初在发动群众开展甘蔗种植工作中,该村部分群众对此项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对村“两委”的工作有一些看法。为此,在“两委”换届工作前期,我们专门组织挂村干部深入该村向群众进行说明,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打消群众的抵触情绪。
二是积极动员,确保参选率。MB村具有选举权的18岁以上人口1467人,外出务工人员达300多人。为此,我们把动员联系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加选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们要求村、社干负责统计好外出务工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通过镇政府的短信平台发送选举通知,同时动员外出选民的亲戚朋友进行联系。对于确实不能返乡参加选举的选民,按照每一位选民接受其他选民的委托投票不得超过3人的规定,详细列出受委托人、委托人的名单进行登记,确保选民的投票率。在党支部委员会选举中,该村53名党员中,有13名党员外出务工半年以上,有2名党员属年老体弱生活不能自理,按要求不列为到会参加选举人数,我们对这些党员一一进行联 1
系,并在党员大会上进行表决通过,保证了党员大会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的五分之四,确保了选举程序的合法、有效。
三是把好“审计关”,强化纪律要求。村级财务历来是群众关注的焦点,MB村虽然没有什么大的集体经济收入,但不能小视村财务的审查审计工作。为此,我们成立了财务审计小组,对村民委员会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查,形成审计报告在村民代表会议上通报,并在村务公开栏上进行公示,还村干部一个清白,也给群众一本“明白账”。我们还十分注重换届纪律工作,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作为主要抓手,镇党委与村“两委”成员签订换届纪律承诺书、责任书12份,明确纪律和要求。同时,发放各种关于严肃换届纪律资料600多份,提高群众对严肃换届纪律要求的知晓率。在这次选举工作中,没有发现请客送礼、拉票贿选的违法行为。
四是依法选举,按程序运作。这次村“两委”换届选举,要求严,政策性强。换届选举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举的程序是否合法,群众对选举工作是否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我们严格按照选举工作的流程,从组织准备、登记推选、推荐选举、总结交接等各个阶段,按程序一步一步的走,做到一个步骤不省略,一个细节不忽视。特别是在投票环节,严把“投票关”,MB村这次村“两委”选举,共设有一个投票站和7个流动票箱,每个流动票箱都做到由选举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以及包村干部3人以上共同保管、负责。在组织群众投票时,我们要求工作人员注意把握好说话的分寸,不能带有任何意图指导群众填票,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在计票环节,坚持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和计票人、监票人等工作人员进行唱票、计票,禁止为了尽早完成选举工作,由其他人员帮着唱票、计票、封票,等等。总之,在这次村“两委”换届试点工作中,我们做到了党的领导,依法选举,各项工作秩序井然,实现了村“两委”班子的平稳过渡。
第三篇:农村两委选举
对于不稳定的村,我们要杜绝一切不稳定因素产生,严防上访、寻衅滋事等恶性事件发生。
真正做好正常落选和非正常落选干部的思想工作。新老干部交替,不断输入新鲜血液,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也是我们的队伍充满活力的关键所在。杜绝一切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产生。我们把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了如下总结:
一是农村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问题。换届选举期间容易成为农村矛盾问题集中爆发的时段,除了反映换届选举的问题之外,还包括征地补偿、干部作风、村级集体财产管理、村级利益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因为村干部处事不公、办事不明,在一些关系群众根本利益的事情上处理不妥善;有的是因为班子成员之间不团结、争权夺利、人心不稳、村风不正,遗留问题较多;有的问题是竞选对手互相“拆台”、“摸黑”,故意制造矛盾。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在换届选举中集中暴露,影响换届选举。
二是宗派势力、家族势力干扰换届选举的问题。近年来,村级换届选举夹杂宗亲、派系利益关系现象越来越多,其目的就是要在所支持对象当选后获得更多的利益回报。这些宗亲、派系往往会形成互相抗衡的势力,各自为政、互相攻击,各选各的代言人,致使选票分散,选举难以成功。还有的甚至利用家族势力,左右换届选举活动,故意制造事端。
三是选举中的请客送礼、宴请拉票贿选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村干部待遇提高等一系列保障机制的建立,村干部岗位越来越具有吸引力,选举中宴请拉关系争取选票的现象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的蔓延,对那些工作踏实肯干,却因为没有拉票落选的村干部不公平,助长了不正之风。
第四篇:农村两委现状措施
农村两委现状措施
农村工作实践证明,村支部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简称‘两委”阳关系虽小”,但直接影响到党在农村战斗力能否有力发挥、影响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能否有效开展。这是困扰当前农村、制约今后发展的一大难题,很值得深入研究。
一、案例透视;农村“两委”关系现状分析
去年以来,我们就‘两委”关系问题在湖南长沙、岳阳、衡阳、怀化、永州等地抽样调查了500个村,运用实地调查、访谈、问卷等方法,了解和积累了不少发人深思的事情。经过案例分析和统计归类,我们把当前农村“两委”关系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案例一:协调型、河湾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老支书赵志民是全县的“王牌支书”。1998年该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养殖大户王建江当选村主任。两人干得很投机,上级领导也很满意,人称“黄金搭档”。该村大事原则上先由“两委”共同研究,拿出方案,再交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然后由村委会具体执行。村支部支持村委会的工作,村委会也定期向村支部汇报上作,“两委”工作比较顺利,各方面反映都个错。
在这一案例中,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素质都较高,往往志趣相投,不少方面互补,又能依法办事,这是“两委”关系能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案例二:包榄型、1998年,东四村养殖专业户李顺以绝对优势当选为村主任。他在竞选中承诺要为群众多办实事,说公道话,扭转村经济混乱局面。但上任一年多,村里大事小事,一切由支部说了算。他对财务收支情况知之甚少,连开支几百元为群众订科技杂志都无权拍板。村里年均收入13万余元,但却累欠Zo余万元,欠在哪里?亏在哪里?对群众和村委干部来说是个谜!
在这一类型案例中,村支部包揽一切,完全失去监督,村委会是个摆设。即使新任村委主任踌躇满志也是枉然。作为一个富村也会变成穷村。任其发展,将导致干群对立、组织瘫痪。
案例三:游离型。位于城郊河街村的张军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基建包工头,曾多次写申请要求人党,老支书自知难以驾驭他,总说条件不符合。在1998年的村民直选中,张军当选为村委主任。上任后,在镇领导的帮助下,张军接管了村集体经济管理权。自此以后,他带领村委一班人忙村里的几个公司。有时也能听上级领导安排完成一些工作,但村支部却无法对他进行‘领导”。
在这一类型案例中,村支书一般由于能力、素质、健康等因素难以驾驭民选村主任,双方各有一定势力,矛盾虽未激化,但党的领导无法体现,党的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案例四:对立型。张家村从解放以米,村支书一直由大户人家对付仁担任。1985年,刘付仁退位,其子刘春生接班。1999年,在县市工作组的监督下,张家村产生民选村委会。但选举后,村支部却一直不把村财务移交给村委会。村委则依靠自己的一帮人开展部分工作。在收取集体企业管理费上,也是先下手为强,谁收准支配,各有一本帐。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县审计事务所对该村进行了审计,发现财务很乱、帐目不清、白条下帐太多,但也没查出实质性的大问题,最后问题不了了之,“对立”的局面仍在继续。
这一类型案例中的“两委”,往往依靠各自势力,互不买帐,损害了党组织的形象,也影响了村民自治的有效开展,严重损害了村民的利益。
案例五:一体型。傍依大河的鲁陂村有着丰富的河沙资源,但由于“两委”班子意见不合,耽搁了发展机会,致使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集体经济“空壳村’。1998年村委会换届,乡党委决定由支部书记曹永安兼任村主任。曹永安当选后,与“两委”其他成员协商,实行分工负责制,确立和实施了以开发河沙资源为主体的村办企业新思路.不但搞活了集体经济,还安置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村里的日子过得十分红火。
这种做法的好处就在于村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更容易、更直接,遇事不易扯皮,从而成为不少地方解决“两委”矛盾的权宜之计。但监督艰难,也容易产生“家长制”的作风,而且对书记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
在分析中,我们发现,协调型、包揽型、游离型、对立型、一体型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o.1%、39.8%、5.8%、3.5%、1o.8%。由此可见,当前农村“两委”关系正由传统包揽型向现代协调型转变,但良性化的水平还不高。主要原因有:
一是职权问题。《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简称《组织法》)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简称《条例》)规定,农村党支部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但在职权上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在调查中,有65.6%的支部书记把“领导核心”理解为:对各项事务具有决定权,其中包括财产管理权和财务审批权。近95%的村委主任刚提出《组织法》关于“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财产由村民委员会依法管理”的决定、村支部无权干预。这是造成“两委”关系不顺的直接原因。
二是素质问题。部分“两委”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偏低、法纪观念十分淡薄。近1/2的受伤支部书记不能正确对待《组织法》,习惯“一元化’”领导,习惯里里外外“一把手”,不甘心所谓的“大权旁落”。大部分村委主任则认为支部书记只应管党员、理党务,自己是民选的,具有更广泛的合法性,理应代表村民管理一切。这次被调查的村委主任中,非党占15%,其中近1/5希望实河“无拘无束”的自治。
三是机制问题。目前农村支部书记基本上是由上级党委拟定、党员选举产生,而农村党员普遍存在“最少质差”的状况,这样难以避免“矮了甲边拔将军”的问题。特别是村委成员实行直选后。一些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人当选后,内心不服只经“少数人”选举产生的支部成员;支部成员则怀有上级“铁定”的优越感,难以认同民选的村委成员。受访村委主任有96.7%要求村支部干部也实行公开选拔。这种机制引发的“互不买账”的心态也成为“两委关系”紧张的诱因。
四是历史问题、由于长时期以来,村支部一直处在农村改革的风口浪尖上和各项工作的夹缝之中,或因工作方法不当、作风粗暴引起村民的不满,或因执行计划生育等政策与人结怨。而这些“历史账”很容易界在村支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身上,部分村民倾向于把跟村支部唱对台戏的人选作自己的“代言人”,少数人本身就怀着这种“出气”的心态参加竞选、这些人一上台便忙于争权。在这次调查中,关系紧张的村有近1/3是由这种原因引起的。
二、对策建议;积极推进机制创赢、领导创流、环境助铁,加快“两晏”关系良性化进程
积极推进机制创新,确保“两委’”良性互动。各地实践发明,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两委”关系良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就目前而言,需要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调整权力机制,实行管理权与监督权的分离。根据《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是村民“两会”的执行机构,享有村务管理权,又负责召集“‘两会”、组织村务公开,而“两会”和村务公开是对村务管理进行有效监督的主要形式。这在法理上势必造成村务管理权和监督权集于一身,在现实中导致村支部不愿放权而成为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实际拥有者。因此,必须实行村务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分离,把村务管理权(包括财产管理权和财务审批权)交给村委会,而把召集“两会”和组织村务公开的权力赋予村支部,让村支部享有真正的监督权,从而避免“两会”召开和村务公开的随意性,真正体现党的领导的本质意义,确保村支部结束“一元化”体制后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二是健全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要本着村支部领导村委会,村支部管方向性、政策性、全局性大事,村委会管事务性、技术性、具体性事情的原则,对“两委”的决策范围、主要内容和程序作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确保村支部在重大问题决策中始终处于领导地位.确保村委会成为村民自治高效运转的工作机构,从而实现“两委”决策的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建整力度。要改变过去村级组织建设“重村支部,轻村委会”、“政出多门、力量分散”的做法,形成建设合力,进一步完善中央提出的“五个好”基层组织建设目标体系。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两委”关系抓好“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建设,把‘两委”关系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整考核的主要指标,用“两委”的良性互动带动农村工作的健康发展。
2.积极推进领导创新,切实改善党的领导。村支部在摒弃传统的包揽型领导方式之后,如何坚持而不是放弃、加强而不是淡化党的领导,如何处理好同村委会的关系?关键是推进领导创新,探索和丰富党的领导方式,改善党的领导。
一是加强村支部班子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要改变传统村支部成员的产生方式,积极推行四川等地已经试行的公开选拔村支部成员的办法,把党内民主与走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把素质最高、能力最强、群众最拥护的党员选为“领头雁”,从而提高村支部成员的群众公认程度和整体素质,为党的领导打下坚实的干部基础。
二是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增强党组织的辐射力。把有知识、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农村青年团结在党团组织的周围,适时吸收进党员队伍;同时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使之真正成为农村“三个代表”的实践者,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党组织的渗透力。要改正过去那种标语口号式、大会号召式、行政命令式、你打我通式的旧做法,切实搞好思想政治了作的队伍建设和载体建设,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机制和奖惩机制,充分发挥村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其他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帮助村民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增收致富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影响力。
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影响力。四是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增强党组织的约束力。要狠抓制度建设,把党的正确主张和组织意图贯穿到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村务管理规则之中,化作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切实做到用严格的制度去约束、规范“两委”和村民的行为。
3.积极推进环境创新,为“两委”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在目前“乡政村治”的压力型体制下,村一级担负较多的行政功能,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两委”之间的矛盾往往由此而起。因此,“两重”关系的良性化有赖于环境的创新。
一是创新舆论环境。要从战略的高度正确看待“两委”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看主流,不要因为出现一点矛盾、磨擦和失误,便大惊小怪,或片面强调党的领导,置《组织法》于不顾,企图恢复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消极对待村民自治:或把党的领导视为村民自治的障碍,企图取消党的领导。要多宣传“两委”中的正面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为“两委”关系良性化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是创新服务环境。要树立“领导和指导都是服务”的观念,加大宣教力度,使《组织法》深入人心,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民主素质;加大协调力度,克服“两张皮”的倾向,对“两委”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处,不姑息、不偏袒。不得过且过,避免矛盾升级、关系恶化;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面的培训教育,提高“两委”成员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执法执纪力度,定期检查《组织法》、《条例》的执行情况,对违法乱纪的人和事严肃处理,坚持党的领导,维护村民自治的合法权益。
三是创新政策环境。上级党政部门要摆正与“两委”的关系,依法行政,把农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利落脚点,多领导、不包揽,多指导、不指令,多分优、不伸手.多解难、不责难,理解和支持“两委”工作,不出台与《组织法》相违背的“土政策”,不下发令“两委”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的文件,不布置层层加码、劳命伤财的任务,共同帮助基层克服历史沉淀下来的困难和改革过程中的阵痛,共同构筑“两委”良性关系,合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XX年》于,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欢迎阅读XX年。
第五篇:农村两委现状措施
农村工作实践证明,村支部委员会与村民委 员会(简称‘两委”阳关系虽小”,但直接影响到 党在农村战斗力能否有力发挥、影响到基层民主 政治建设能否有效开展。这是困扰当前农村、制 约今后发展的一大难题,很值得深入研究。
一、案例透视;农村“两委”关系现状分析
去年以来,我们就‘两委”关系问题在湖南长 沙、岳阳、衡阳、怀化、永州等地抽样调查了500个 村,运用实地调查、访谈、问卷等方法,了解和积 累了不少发人深思的事情。经过案例分析和统计 归类,我们把当前农村“两委”关系分为以下五种 类型。
案例一:协调型、河湾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 村,老支书赵志民是全县的“王牌支书”。1998年 该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养殖大户王建江当选村主 任。两人干得很投机,上级领导也很满意,人称 “黄金搭档”。该村大事原则上先由“两委”共同研 究,拿出方案,再交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然后由村 委会具体执行。村支部支持村委会的工作,村委 会也定期向村支部汇报上作,“两委”工作比较顺 利,各方面反映都个错。
在这一案例中,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素质都 较高,往往志趣相投,不少方面互补,又能依法办 事,这是“两委”关系能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案例二:包榄型、1998年,东四村养殖专业户 李顺以绝对优势当选为村主任。他在竞选中承诺 要为群众多办实事,说公道话,扭转村经济混乱 局面。但上任一年多,村里大事小事,一切由支部 说了算。他对财务收支情况知之甚少,连开支几 百元为群众订科技杂志都无权拍板。村里年均收 入13万余元,但却累欠ZO余万元,欠在哪里?亏 在哪里?对群众和村委干部来说是个谜!
在这一类型案例中,村支部包揽一切,完全失 去监督,村委会是个摆设。即使新任村委主任踌 躇满志也是枉然。作为一个富村也会变成穷村。任其发展,将导致干群对立、组织瘫痪。
案例三:游离型。位于城郊河街村的张军是 当地小有名气的基建包工头,曾多次写申请要求 人党,老支书自知难以驾驭他,总说条件不符合。在1998年的村民直选中,张军当选为村委主任。上任后,在镇领导的帮助下,张军接管了村集体经 济管理权。自此以后,他带领村委一班人忙村里 的几个公司。有时也能听上级领导安排完成一些 工作,但村支部却无法对他进行‘领导”。
在这一类型案例中,村支书一般由于能力、素 质、健康等因素难以驾驭民选村主任,双方各有一 定势力,矛盾虽未激化,但党的领导无法体现,党 的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案例四:对立型。张家村从解放以米,村支书 一直由大户人家对付仁担任。1985年,刘付仁退 位,其子刘春生接班。1999年,在县市工作组的监 督下,张家村产生民选村委会。但选举后,村支部 却一直不把村财务移交给村委会。村委则依靠自 己的一帮人开展部分工作。在收取集体企业管理 费上,也是先下手为强,谁收准支配,各有一本 帐。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县审计事务所对该村 进行了审计,发现财务很乱、帐目不清、白条下帐 太多,但也没查出实质性的大问题,最后问题不了 了之,“对立”的局面仍在继续。
这一类型案例中的“两委”,往往依靠各自势 力,互不买帐,损害了党组织的形象,也影响了村 民自治的有效开展,严重损害了村民的利益。
案例五:一体型。傍依大河的鲁陂村有着丰 富的河沙资源,但由于“两委”班子意见不合,耽搁 了发展机会,致使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集体经济 “空壳村’。1998年村委会换届,乡党委决定由支 部书记曹永安兼任村主任。曹永安当选后,与“两 委”其他成员协商,实行分工负责制,确立和实施 了以开发河沙资源为主体的村办企业新思路.不 但搞活了集体经济,还安置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村里的日子过得十分红火。
这种做法的好处就在于村支部对村委会的 领导更容易、更直接,遇事不易扯皮,从而成为不 少地方解决“两委”矛盾的权宜之计。但监督艰 难,也容易产生“家长制”的作风,而且对书记的 个人素质要求很高。
在分析中,我们发现,协调型、包揽型、游离 型、对立型、一体型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O.1%、39.8%、5.8%、3.5%、1O.8%。由此可见,当前农 村“两委”关系正由传统包揽型向现代协调型转 变,但良性化的水平还不高。主要原因有:
一是职权问题。《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简称 《组织法》)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简称《条 例》)规定,农村党支部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 作的领导核心”,但在职权上没有作出具体明确 的规定。在调查中,有65.6%的支部书记把“领导 核心”理解为:对各项事务具有决定权,其中包括 财产管理权和财务审批权。近95%的村委主任刚 提出《组织法》关于“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财产由村 民委员会依法管理”的决定、村支部无权干预。这 是造成“两委”关系不顺的直接原因。
二是素质问题。部分“两委”干部思想政治素 质偏低、法纪观念十分淡薄。近1/2的受伤支部 书记不能正确对待《组织法》,习惯“一元化’”领 导,习惯里里外外“一把手”,不甘心所谓的“大权 旁落”。大部分村委主任则认为支部书记只应管 党员、理党务,自己是民选的,具有更广泛的合法 性,理应代表村民管理一切。这次被调查的村委 主任中,非党占15%,其中近1/5希望实河“无拘 无束”的自治。
三是机制问题。目前农村支部书记基本上是 由上级党委拟定、党员选举产生,而农村党员普 遍存在“最少质差”的状况,这样难以避免“矮了 甲边拔将军”的问题。特别是村委成员实行直选 后。一些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人当选后,内心不 服只经“少数人”选举产生的支部成员;支部成员 则怀有上级“铁定”的优越感,难以认同民选的村 委成员。受访村委主任有 96.7%要求村支部干部 也实行公开选拔。这种机制引发的“互不买账”的 心态也成为“两委关系”紧张的诱因。
四是历史问题、由于长时期以来,村支部一 直处在农村改革的风口浪尖上和各项工作的夹缝 之中,或因工作方法不当、作风粗暴引起村民的不 满,或因执行计划生育等政策与人结怨。而这些 “历史账”很容易界在村支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身 上,部分村民倾向于把跟村支部唱对台戏的人选 作自己的“代言人”,少数人本身就怀着这种“出 气”的心态参加竞选、这些人一上台便忙于争权。在这次调查中,关系紧张的村有近1/3是由这种 原因引起的。
二、对策建议;积极推进机制创赢、领导创流、环境助铁,加快“两晏”关系良性化进程
1积极推进机制创新,确保“两委’”良性互 动。各地实践发明,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两 委”关系良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就目前而言,需 要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调整权力机制,实行管理权与监督权的 分离。根据《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是村民“两 会”的执行机构,享有村务管理权,又负责召集“‘两 会”、组织村务公开,而“两会”和村务公开是对村 务管理进行有效监督的主要形式。这在法理上势 必造成村务管理权和监督权集于一身,在现实中 导致村支部不愿放权而成为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实 际拥有者。因此,必须实行村务管理权和监督权 的分离,把村务管理权(包括财产管理权和财务审 批权)交给村委会,而把召集“两会”和组织村务公 开的权力赋予村支部,让村支部享有真正的监督 权,从而避免“两会”召开和村务公开的随意性,真 正体现党的领导的本质意义,确保村支部结束“一 元化”体制后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二是健全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要本 着村支部领导村委会,村支部管方向性、政策性、全局性大事,村委会管事务性、技术性、具体性事 情的原则,对“两委”的决策范围、主要内容和程序 作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确保村支部 在重大问题决策中始终处于领导地位.确保村委 会成为村民自治高效运转的工作机构,从而实现 “两委”决策的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建整力度。要改变 过去村级组织建设“重村支部,轻村委会”、“政出 多门、力量分散”的做法,形成建设合力,进一步完 善中央提出的“五个好”基层组织建设目标体系。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两 委”关系抓好“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建设,把‘两委”关系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整考核的 主要指标,用“两委”的良性互动带动农村工作的 健康发展。
2.积极推进领导创新,切实改善党的领导。村支部在摒弃传统的包揽型领导方式之后,如何 坚持而不是放弃、加强而不是淡化党的领导,如何 处理好同村委会的关系?关键是推进领导创新,探 索和丰富党的领导方式,改善党的领导。
一是加强村支部班子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感 召力。要改变传统村支部成员的产生方式,积极 推行四川等地已经试行的公开选拔村支部成员的 办法,把党内民主与走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把素质 最高、能力最强、群众最拥护的党员选为“领头 雁”,从而提高村支部成员的群众公认程度和整体 素质,为党的领导打下坚实的干部基础。
二是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增强党组织的辐射 力。把有知识、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农村青年团 结在党团组织的周围,适时吸收进党员队伍;同时 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使之真正成为农村“三个代 表”的实践者,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一个党员 一面旗”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党组织的渗透 力。要改正过去那种标语口号式、大会号召式、行 政命令式、你打我通式的旧做法,切实搞好思想政 治了作的队伍建设和载体建设,健全思想政治工 作的责任机制和奖惩机制,充分发挥村支部的领 导核心作用和其他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帮助 村民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增收致富上下功夫,不 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影响力。
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影响力。四是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增强党组织的约 束力。要狠抓制度建设,把党的正确主张和组织 意图贯穿到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村务管理 规则之中,化作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切实做到用 严格的制度去约束、规范“两委”和村民的行为。
3.积极推进环境创新,为“两委”创造有利的 工作条件。在目前“乡政村治”的压力型体制下,村一级担负较多的行政功能,工作千头万绪、纷繁 复杂,“两委”之间的矛盾往往由此而起。因此,“两重”关系的良性化有赖于环境的创新。
一是创新舆论环境。要从战略的高度正确看 待“两委”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看主流,不要因为出 现一点矛盾、磨擦和失误,便大惊小怪,或片面强 调党的领导,置《组织法》于不顾,企图恢复党的 “一元化”领导体制,消极对待村民自治:或把党的 领导视为村民自治的障碍,企图取消党的领导。要多宣传“两委”中的正面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 示范作用,为“两委”关系良性化提供强有力的舆 论支持。
二是创新服务环境。要树立“领导和指导都 是服务”的观念,加大宣教力度,使《组织法》深入 人心,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民主素质; 加大协调力度,克服“两张皮”的倾向,对“两委”中 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处,不姑息、不偏袒。不得过且过,避免矛盾升级、关系恶化;加大培训 力度,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面的培训教育,提 高“两委”成员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加强执法执纪力度,定期检查《组织法》、《条例》的 执行情况,对违法乱纪的人和事严肃处理,坚持党 的领导,维护村民自治的合法权益。
三是创新政策环境。上级党政部门要摆正与 “两委”的关系,依法行政,把农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 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利落脚点,多领导、不包 揽,多指导、不指令,多分优、不伸手.多解难、不责 难,理解和支持“两委”工作,不出台与《组织法》相 违背的“土政策”,不下发令“两委”左右为难、无所 适从的文件,不布置层层加码、劳命伤财的任务,共同帮助基层克服历史沉淀下来的困难和改革过 程中的阵痛,共同构筑“两委”良性关系,合力推进 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2009年农村两委现状措施》来源于,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欢迎阅读2009年农村两委现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