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银行会计控制的作用、方法以及基本过程浅析
摘要:商业银行会计通过科学地把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商业银行在会计业务活动过程中,按照事先确定的经营目标和会计目标会计专业论文定制对其实际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严格的审核、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并刘正业务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防止和限制偏差的积累,以达到业务运营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会计控制方法;会计控制过程;会计控制设想
一、商业银行会计控制的作用
(一)进行银行会计控制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国银行管理遵循的是“三性”、“四自”原则。这就要求银行会计不仅要对经济活动进行事中、事后监督,还要在应用前期资料及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事前预测,使资产负债处于一个合理的结构上,提高经营效益,实现稳健经营与开拓进取的统一。
(二)进行会计控制,发挥其职能作用。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在商业银行管理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的信息控制和监督作用,以此来监控所发生的业务全过程,使之符合控制的内容和要求。
(三)进行银行会计控制是加强银行会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只重视会计事后反映、监督,忽视会计核算在经营管理中的前馈控制。有效的会计控制是全面完成会计任务的基础,是实现银行目标经营责任制的重要手段。
(四)进行银行会计控制能够有效地提高银行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会计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其自身的职能和性质,对员工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遏制会计人员违章违纪,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通过会计控制,及时发现并纠正业务工作过程中的偏差,创造一个良好、高效的内、外部工作环境,取得最佳的工作绩效。控制不仅仅是监督,更重要的是指导和帮助。管理部门可以制定纠正偏差措施,但这种措施要靠职工去实施,只有当职工认识到纠正偏差的必要性并具备纠正能力时,偏差才会真正被纠正。通过控制工作,可以帮助职工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端正职工的工作态度,指导他们采取纠正措施。这样,既能达到控制的目的,又能提高职工的工作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
二、银行会计控制的方法
(一)银行会计的前馈控制。银行会计的前馈控制是指会计业务执行前,按照“两则”、《会计法》、《商业银行法》等法规制度规定,预测、编制目标,确定控制方向,并根据所要完成的会计目标,对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一系列适用于各行情况的各项会计控制制度,其内容主要是用来防止错误行为产生,防止会计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偏差、事故,对正确处理业务有一个正确的导向与规范。
(二)银行会计的现场控制。银行会计的现场控制是一种同步控制,即在活动进行的同时就施行控制。同步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驾驭控制,指在活动进展过程中随时监视环境因素的变动,一旦发现千扰因素介人便立即采取对策,以防止执行中的偏差出现;另一种是关卡控制,它规定某项活动必须经由既定程序或达到某种水平后才能继续进行下去。现场控制是会计控制的实质性阶段,因为此阶段是消除运行结果与既定目标的偏差,为实现会计既定目标而进行具体实施执行阶段。这一阶段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对一切核算过程及时进行审核,把各种可能发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现场控制又称日常控制,具体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会计工作流程、传递手续规范化;另一方面是保证会计核算质量的准确性。尽管会计事后监督对会计业务起把关、堵漏作用,但那时业务已经结束,不良后果可能已经产生。而有效的控制,则是把错误消灭在现场控制中,这才是会计控制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三)银行会计的反馈控制。银行会计的反馈控制是指在业务活动完成之后,通过对已发生的工作结果的测定未发现偏差和纠正偏差。反馈控制实际是一种事后控制,组织中使用的反馈控制包括总账、财务报表、资金报表、信贷报表等。反馈控制对于本次完成的活动己不再具有纠正的作用,但它可以防止将来的行为再出现类似的偏差,可以说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做法。事后控制通过对会计结果进行的综合分析与考核,监督审查各种问题和差错形成的原因,确定责任归属,同时对事后监督本身的工作进行监督控制,提高监督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从而保证其所有核算结果真实、完整、及时,保证会计核算质量。
三、商业银行会计控制的基本过程
(一)建立会计控制标准。会计控制标准,也是会计工作目标,它是以会计法规、制度为准绳,对会计各种管理指标进行检查、考核、对比和评价的依据。一般包括:结算工作、联行业务、制度执行、事后监督、会计核算质量、财务成本预算分析、账款安全、决算编制等。会计控制的目标应经常检查,并定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补充,以保证其符合实际情况和满足会计控制的需求。
(二)刚量实绩,界定偏差,采取措施。对照标准,衡量实际工作成绩是控制过程的第二步。它又分为两小步骤:一是监督控制的过程,就是建立经常性、系统性的审核和监督检查机制,把日常会计工作中发生的实际情况和会计目标标准进行对比,检查是否和要求相符合,及时发现偏差,对比工作既要经常化、具有全面性,又要突出重点,并与监督控制相结合;二是查找原因,纠正错误,在会计控制过程中,发现目标发生错误,应及时采取措施,将差错控制在目标之内,同时必须花大力气找出造成偏差的真正原因,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采取永久性根治措施,消除偏差产生的根源和隐患。
(三)事后分析考核。对每天会计控制结果应进行综合考核和分析,并与所定会计目标标准对照比较,找出差距,对从中发现的失误、教训进行认真总结,落实责任,层层分解到每个柜员,形成一个会计控制网,杜绝偏差的再次发生。
四、强化银行会计控制的设想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应该自上而下从思想上重视此项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一系列会计控制措施,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系,摸索经验,不断完善。
(二)完善会计信息反馈系统及监控系统。加强对会计工作各个主要环节的主要控制,选择好关键控制点,做好会计柜员制工作,协调好柜员之间的工作,同时又要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控制,完善刽十控制考核制度,对会计工作业务全过程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控制机构,对业务过程中的各种信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分析,对信息反馈的业务中的不良因素以及偏差进行考评、对比,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银行会计控制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银行责任会计制度,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银行责任会计按会计目标将责任分解,落实到责任中心。作为起控制作用的银行责任会计,要对所有中心和各个环节的业务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这样既可以完成落实好各自的责任制,又使各环节得到了控制。它是银行会计内部的控制系统,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推动管理会计知识在商业银行会计控制中的应用。运用现代管理会计基本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国际商业银行的会计控制方法接轨。
参考文献:
[l]傅祖明.未来的商业银行模式[J].现代商业银行,2003,(6).[2]葛清俊.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招术[J].现代商业银行,2003,(3).[3]赵爱玲.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现状评价及思考[J].财会研究,1997,(9).
第二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方法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方法
(一)商业银行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判别商业银行所承受的风险在质上归属于何种具体形态。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且相互交织,需要认真地加以识别,才能对其进行有的放欠的估汁、评价和处理。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有:
1.财务报表法。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获得各种风险指标,如贷款与存款比率、资本与资产比率、负债与流动资产比率等。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不仅要分析风险指标的状况及变化,而且要对银行整个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除了比率、比例静态分析外,还要进行时期、趋势等动态分析。对具体业务,还要对与之往来的银行或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风险分析。采用综合、系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才能准确地确定银行目前及未来经营的风险因素。
2.风险树搜寻法。它是以图解的形式,将商业银行风险逐层予以分解,使之可以顺藤摸瓜,最终找到银行所承受的风险具体形态。因为风险分散后的图形呈树枝状,故称风险树。采用这种建立风险树的识别方法,商业银行可以清晰、准确地判别明白自己所承受风险的具体形态极其性质,简单、迅速地认清所面临的局面,为以后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专家意见法。这种方法操作过程是,由风险管理人员制定出调查内容,以发放调查表的方式连同银行经营状况的有关资料一起发给一些专家。专家根据调奁表所列问题,并参考有关资料各自独立提出自己的意见。风险管理人员汇集整理专家意见,把这些不同意见及其理由反馈给每位专家。经过这样多次反覆,最后由风险管理人员将意见汇总成基本趋势一致的结果。这种识别方法,既能使专家各自提出观点,互不干扰,又能使每个专家从中得到肩发,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4.筛选一监测一诊断法。筛选是指将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类,确定哪些风险因素明显会引起损失,哪些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哪些因素明显不重要应该排除出去,监测是指对筛选出来的风险凶素进行观测、记录和分析,掌握这些结果的活动范围和变动趋势。诊断是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对风险进行识别。
(二)商业银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二个环节。通过风险识别,商业银行在准确判别所承受的风险在质上是何种形态后,随之需要进一步把握这些风险在量上可能达到何种程度,以便决定是否加以控制、如何控制。主要方法有客观概率法、统计估值法、回归分析法等。
1.客观概率法,是指商业银行在估计某种损失发生的概率时,如果获得足够的历史资料,用以反映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发生的经济损失,则可以利用统计的方法计算该种经济损失发生的概率。
2.统计估值法,是指利用统计得来的历史资料,可以确定在不同经济条件下,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在不同风险损失程度下,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
3.回归分析法,是通过找出问接风险因素与直接风险因素的函数关系,来估计直接风险因素的方法。
(三)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个环节,它具体包括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抑制和风险补偿。
风险预防,是指对风险设置各层预防线的办法。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防线是保持充足的自有资本。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将其作为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前所述,《新巴寒尔协议》规定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最低比例为8%,并对风险资产的权重提出了比较规范的计算方法。因此,要达到风险预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主动调整风险资产结构,使之随时与资本状况相适应。此外,在资产份额中保持一定的准备金也能起到良好的风险防范作用。平时分期提取专项的风险补偿金,如风险基金和坏账准备金等,以补偿将来可能出现的损失。
风险规避是指对风险明显的经营活动所采取的避重就轻的处理方式。一是决策时,事先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对超过商业银行风险承受能力、难以掌控的活动予以回避;如对于风险较大、难以控制的贷款,必须规避和拒绝;资产结构短期化,以降低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债权互换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外汇业务,努力保持硬通货债权、软通货债务,规避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二是实施方案过程中,发现不利的情况时,及时中止或调整方案。
风险分散,包括随机分散和有效分散。随机分散是指单纯依靠资产组合中每种资产数量的增加来分散风险,每种资产的选取是随机的。在业务发展正常的条件下,利用扩大业务规模来分散风险。有效分散是指运用资产组合理论和有关的模型对各种资产进行分析,根据各自的风险、收益特性和相互关系来实现风险、收益最优组合。商业银行风险分散的具体做法有:资产种类的风险分散、客户种类的风险分散、投资工具种类的风险分散、货币种类的风险分散、国别种类的风险分散。
风险转嫁,是商业银行通过保险、签订合同、转包等形式把风险部分或者全部转嫁给其他单位,但同时往往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如履约保证金、手续费、收益分成等。转移风险形式主要有:购买保险;签订远期合同;开展期货交易;转包等。
风险抑制,是指商业银行承担风险之后,要加强对风险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争取在损失发生之前阻止情况恶化或提前采取措施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抑制常用于信用贷款过程,主要方法为:发现借款人财务出现困难,立即停止对客户新增贷款,尽力收回已发放贷款;追加担保人和担保金额;追加资产抵押等。
风险补偿,是指商业银行用资本、利润、抵押品拍卖收入等资金补偿其在某种风险上遭受的损失。
(四)商业银行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四个环节,它是指在取得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研究风险的性质、分析风险的影响、寻求风险对策的行为。
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风险效益分析法、权衡风险法、综合风险法、统计型评价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它研究在采取某种措施的情况下,需付出多大的代价,以及可以取得多大的效果。
2.风险效益分析法,它研究在采取某种措施的情况F,需要承担多大风险,以及可以取得多大的效果。
3.权衡风险方法,它将各种风险所致后果进行量化比较,从而权衡各种风险存在与发生可能造成的影响。
4.综合分析法,它是利用统计的分析法将问题构成因素划分为不同范畴的要素,对各范畴内的具体项目进行专家调查统计,评出分值,然后根据分值与权数,计算要素实际评分值与最大可能值之比,作为风险程度评价的依据。
5.统计型评价方法,它足对已知发生概率及损益值的各种风险成本及效果比较分析,进而进行评价的方法。
第三篇:产品质量过程控制及检验方法
产品质量过程控制及检验方法
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设备的性能,因而在设备的整个制造过程中,我方将按照以下检验方案对整个制造过程进行过程控制,具体方案如下:
(1)过程控制和检验
①采购部根据技术部提出的设备材料采购清单采购,主要零部件及材料均向合格供应商采购。外购部件均选用著名品牌产品。
②所有原材料进货时均要求提供材质报告。
③所有外购件进货时均要求提供质量合格证和检验报告。所有材料进厂后,由仓库负责人召集质检部、技术部及车间质检员对材料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验收不合格办理退货手续。
④设备制造严格按图纸和相关的工艺进行,由车间质检部质检员及技术部现场指导员进行监造。
⑤设备制造过程中各零部件均进行首检,自检,检验合格的投入生产,制造后的单件均由过程检验进行逐个检验,制造质量凡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一律进行返修或由技术部负责人批准后作报废处理。
⑥设备制造工艺流程中规定的质量控制点,由车间负责人填写控制点报审表,由质检部召集技术部及相关人员进行点检,并形成控制点质量检验意见,报项目经理审批处理。
⑦设备整机制造完成后,由质检部召集技术部、车间相关人员进行出厂前的预组装及空载试运转及渗漏试验,检验合格后办理入库手续。
⑧设备的生产过程各工序严格按规定的表格填写详细的检验数据。⑨出厂前对设备进行预组装。设备的空载运行,主要进行设备在没施加负载状态下进行的整体试压及运行。以上检验由质检部门及技术人员一起组合并验收,并记录检验报告。上述设备组装和空载运行调试合格后方可出厂。
(2)中间检验
甲方在制造过程中随时派人去制造厂进行中间阶段的考查、抽检、监查进度,我方将在货物具备出厂条件后,提前10天书面通知招标方派人员去制造厂进行预验收,预验收项目包括:
①产品外观检查; ②技术性能检查; ③系统调试检查; ④施工过程文件资料。(3)出厂检验
在净化装置制造完毕后二周内,乙方通知甲方到制造现场进行出厂验收。在甲方检验人员到达乙方制造厂后, 乙方向甲方检验人员提供检验必要的资料(含图纸)二份,检验完成后由乙方向甲方提供检验记录,一式二份。
对甲方提出的整改项目,乙方应在一周内整改完成。并书面通知甲方确认整改项目。出厂验收合格后方可发货。在设备发货前我方将提供设备的检验报告。
第四篇:2016年主管护师考试复习资料(控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范文模版]
为广大考生提供:2016年主管护师考试复习资料、主管护师考试知识重点、主管护师笔记,以及主管护师备考辅导大全,帮助考生轻松应对考试。
第二节 控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一、控制的基本过程
(一)建立标准
标准是评定工作成绩的尺度,是用以衡量实际成果与预计状况之偏差的依据和基础。建立标准首先应明确能体现目标特性及影响目标实现的对象或要素,然后根据计划需要建立专门的标准。如对于卧床患者应首先明确皮肤护理是控制的要素之一,然后建立压疮发生率的控制标准。标准最好定为可考核的目标。
(二)衡量绩效
此阶段是管理者按照控制标准,对受控系统的资源配置、运行情况、工作成果等进行监测,并把计划执行结果与计划预想目标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是否存在偏差,以便提供纠正措施所需的最适当的根据。
(三)纠正偏差
纠正偏差是控制的关键。偏差包括已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两种。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已发生的偏差,根据其不同原因而采取不同的纠正措施。矫正性措施是一种着眼于消除偏差发生的根源,从而使偏差得以纠正的措施;预防性措施着眼于消除未来可能出现的偏差。这一步就是根据偏差分析的结果,制定纠偏措施,并付诸实施,使实际工作重新进人计划轨道。
二、控制的基本方法
(一)预算控制
预算未来一定时期内预期取得的收入和支出所进行的计划工作。预算控制是指通过预算列表的方式,把计划用条理化的数字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管理者不断将实际情况与预算计划对比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以达到控制目的的一种控制方法。
(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的基础是各类质量标准。质量控制主要采取数理统计方法将各种统计资料汇总、加工、整理,得出供控制用的有关统计指标、数据,衡量工作进展情况和计划完成情况,然后经过对比分析,找出偏差及其发生的原因,采取措施,达到控制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分组法、排列图法、因果分析图法等。
(三)进度控制 进度对生产和工作的进程在时间上进行控制,使各项生产和作业能够在时间上相互衔接,从而使工作有节奏地进行。
(四)目标控制
把总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分目标,并确定他们的考核标准,输入被控系统,然后把被控系统的执行结果与预期的目标及标准进行对照检查,以发现问题,采取纠偏措施。
三、实施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完整的护理质量控制系统
医疗服务质量就是“医疗服务在恢复病人身心健康和令病人满意方面达到的程度。”护理服务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控制应以此为定位,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建立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质量控制系统。
(二)强调综合、系统地控制,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护理质量控制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为实现对病人高质量的护理,应对影响质量的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控制,对有关质量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诸要素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同时护理质量是在护理人员操作中形成的,应按照形成规律进行管理。在重视终末质量的同时,也应贯彻预防为主,加强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的控制。
(三)质量控制应标准化、数据化
没有数量就没有准确的质量概念。因此质量控制应注意标准化和数据化,应把每个工作环节的质量要求及其检查评定制成量化或定性标准,形成标准化体系进行管理。
(四)控制方法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
质量控制的方法必须有科学性、实用性。科学性即控制方法要从护理实际出发,符合护理工作规律,反映本质;实用性即指方法要可行,且能见实际效果,要避免繁琐,力求简化。
第五篇:商业银行会计的内部控制策略以及风险防范方法
商业银行会计的内部控制策略以及风险防范方法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内金融新常态改革的进程加快,各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不断增多,且业务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但同时,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也逐渐显露跟不上业务发展的弊端。因商业银行内部的会计控制建设与执行情况,同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以及长期的经营发展息息相关,故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会计的内部控制策略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方法,成为现阶段我国金融领域急需要解决与思考的问题。文章就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其提出具体的控制策略,最后再对商业银行会计的风险防范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策略;风险;防范;方法
doi : 10.3969 / j.issn.16730194(2016)11-0025-02
银行会计作为商业银行从事任何经营活动的基础,对于商业银行这种需要承担经营风险的企业来说,会计工作所占的位置极其重要,保障了商业银行对外界风险的防范。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指,商业银行为了充分保障银行本身及银行客户资金的安全,保证内部的会计信息具有真实度、准确度及可信度,保证银行工作与经营能够正常的运行,有效防范外界的金融风险,而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与银行会计的特点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与程序。故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并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制,是商业银行防范社会金融风险的主要办法。商业银行会计的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金融业发展的现状、潜在风险及存在问题,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其中明确要求了国内各家金融机构必须构建起科学化、合理化且规范化的内部控制机制。现执行的是2007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各商业银行应当实施与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风险特点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各家商业银行按照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与机制,虽然基本覆盖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各方面,但并没有完全深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了我国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商业银行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新兴金融产品日益出现,特别是商业银行会计业务中逐渐引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多元化、分散化及复杂化,同时也为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1]。
1.1 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缺失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有:一是落后性。因计算机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多的便利,不但使业务操作更为方便与快捷,而且使商业银行的运行发展走向了智能化与自动化。但同时在全新的操作方式下各环节存在的风险加剧,因传统操作方式中部分会计制度与方法没有跟随业务的发展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革,这就导致了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产生了落后性。二是盲目性。因新兴金融产品的层出不穷,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发展已无法跟上银行业务发展前进的步伐,体现在会计内部的控制机制覆盖范围分散,缺乏针对性,只是单纯停留在重要业务的层面及业务产品上;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形式出现了机械化及僵化的状况,导致了会计内部控制的盲目性。
1.2 员工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理念及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
根据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现状来看,虽然大多数商业银行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构建了较为全面、效率较高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但该机制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相应的执行力,银行只是将其用作应付政府检查及内部制度检查的工具,完全忽视了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情况与执行力度。提高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策略与风险防范方法
2.1 建设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奠定内部控制基础
积极建设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体系,加强对内部控制机制的管理力度,促进控制机制与银行全部业务的融合统一,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商业银行与内部控制机制的共同发展。因为现阶段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会计电算化发展速度较快,故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内部控制机制的投入度,为员工添设更多的控制知识培训场次与课堂,创造员工之间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在大力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制定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奠定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确保业务操作时的规范性与标准化。针对银行的实际发展情况及内部情况作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结合现阶段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努力配合好市场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最终制定出一套操作性强、安全系数高、科学化且系统性能广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
2.2 全面提升会计内部控制理念及风险防范意识
要想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主要方式有:第一,全面树立正确、科学的会计内部控制理念,如此才能有效发挥好内部控制机制的性能与作用。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员工对于内部控制机制重要性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将内部控制机制应用在商业银行中。第二,在商业银行建设内部控制理念,并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内控合规文化,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商业银行员工之间的交流,为员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银行高层领导的管理负担,全面实现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目标。第三,加强对内部控制机制的宣传,使更多的员工领悟到内部控制机制对于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作用及重要性,在整体上提高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力度。第四,制定管理制度,合理配置人员。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内部人员与控制机制的作用,使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更快地适应好新兴市场与新业务的需求[3]。
2.3 构建预警制度、及时反映金融风险
第一,及时构建并建设预警制度,能够及时反映金融风险,有助于银行对风险进行准确的把握与防范,有效发挥出银行会计对于风险的敏感识别力度。第二,构建强力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预警制度,能够增强日常业务的操作性,有助于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第三,将预警制度放置在业务办理之后,能够对业务进行再跟踪,减少意外状况的发生,并可以让银行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对金融风险作出准确判断与客观评价,推动内部控制机制的整体运行。第四,创建会计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使银行内部在执行控制机制时有一个标准的参考体系,最终形成客观的评价。第五,关注社会上相关中介机构对于银行的内外部评价,听取有用的意见并改进,促进自身的发展。
2.4 结合科学技术、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管理
随着21世纪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飞速提高,促使了科学技术在人民群众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结合方便、快速及有效的科学技术,推动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发展,可以在整体上提高会计控制的机制。及时更新银行主要业务的办理及操作,并使用先进性的计算机技术与其他的辅助设备,这样能够有助于银行人员使用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熟悉度,降低人为操作的概率,提高技防实效。构建先进化的会计内部控制信息系统,能够起到强化会计内部控制的作用,加强内部控制对于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效果,还能够使银行各个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操作。及时检查与预测信息系统中分析出来的数据,防止意外情况与风险的发生,防范操作风险。加强对银行会计人员的管理与约束工作,强化授权管理,能够全面提升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一定缺陷,只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将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合理的运用在商业银行中。本文就商业银行会计的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员工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理念及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缺失等问题,提出了提高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策略与风险防范方法,即全面提升会计内部控制理念及风险防范意识;建设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奠定内部控制基础;构建预警制度、及时反映金融风险;结合科学技术、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管理。通过这样的做法,能够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促使其实现更好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薛岚松.商业银行的会计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研究[J].时代金融,2014(36):112-113.[2]韩阳.浅析城市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控制[J].中国外资,2013(2):107.[3]王喜娥.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征信,2013(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