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过程控制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
标准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过程控制系统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庄朝基
实验地点:清水河主楼 C2-110
实验时间:2011年11月
实验报告
一、实验室名称:智能控制实验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
三、实验学时:
四、实验原理:
五、实验目的:
六、实验内容:
七、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八、实验步骤:
九、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十、实验结论:
十一、总结及心得体会:
十二、对本实验过程及方法、手段的改进建议:
第二篇:模糊控制实验报告
模糊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一、实验目的1.通过本次实验,进一步了解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模糊模型的建立和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过程。
2.提高有关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能力;
3.熟悉Matlab语言以及在智能控制设计中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
设计一个采用模糊控制的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被控对象为一热处理工艺制作中的加热炉,加热设备为三相交流调压供电装置,输入控制信号电压为0-5V,输出相电压为0-220V,输出最大功率180kW,炉内变化室温~625℃。
三、实验过程及步骤
1.用Matlab中的Simulink工具箱,组成一个模糊控制系统,如图所示
2.采用模糊控制算法,设计出能跟踪给定输入的模糊控制器,对被控系统进行仿真,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1)模糊集合及论域的定义
对误差E、误差变化EC机控制量U的模糊集合及其论域定义如下:
E、EC和U的模糊集合均为:
{NB、NM、NS、0、PS、PM、PB}
E和EC的显示范围为:[-6
6]
结果如下图所示
打开Rule编辑器,并将49条控制规则输入到Rule编辑器中
利用编辑器的”View→Rules”和”View→Surface”得到模糊推理系统的模糊规则和输入输出特性曲面,分别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输出变量U是关于两个输入变量E、EC的非线性函数,输入输出特性曲面越平缓、光滑,系统的性能越好。
将FIS嵌入Simulink
R(t)=400℃时系统阶跃响应
系数Ke变小时的系统阶跃响应
通过本设计可以知道,模糊控制具有能够得到良好的动态响应性能,并且不需要知道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适应性强,上升时间快。与PID控制相比有着很大的优势,采用PID控制虽然稳态性能较好,但是难以得到满意的动态响应性能。当然,模糊控制也有着自身的缺点,容易受到模糊规则等级的限制而引起误差,需要进一步改进。
四、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模糊控制系统》课程实验增加了对模糊调节器的理解,认识到了模糊控制器的优缺点。并进一步熟练了用Matlab中Simulink工具箱的应用,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也使我认识到对Matlab中Simulink工具箱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将来应该加强操作、学习。
第三篇:机电控制实验报告
机电控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运用PLC和电箱实现电热壶中水的恒温控制。
二、实验方法
电箱外接220V电源;PLC和电热水壶都分别与电箱连接,由电箱供电;热敏电阻的铁棒部分伸入热水壶中,另一端与电箱相连,热敏电阻的阻值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通过电箱中的电路,输出了变化的0-20mA的电流量。在输出端串联电阻,使得电流量变为电压量输入到PLC,通过AD转化为数字量,然后通过编程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PLC输出端接电箱,可以控制电箱中某个接触器的闭合或断开,而这个接触器控制了电热水壶的供电。
三、编程思路
目标是将水温控制在70℃。由于加热时会有热惯性,因此加热至一定温度就应停止加热,等到水温上升并回落到一定温度后,再加热水一定时间然后停止加热,如此反复,使水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总体思路是:1.只要水温低于某一温度A,无条件加热。
2.若水温低于温度B(B>A),且水温处于下降阶段,加热固定时间后停止。采样和滤波:采样周期是11秒,其中1秒是采样时间。在这一秒内AIW端口的数字量是不停跳动的,若把每个数据都收集下来不仅有许多无用的数据,而且也会对水温是上升还是下降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这1秒内只记录数据的平均值,即每采集到一个数据就把这个数据与之前记录的数据求平均值。这样的求均值的方法中,1秒内前一时刻的数据的权重小于后一时刻数据的权重,不同时刻数据的权重不相同,但也能达到滤波的效果。同时,在11秒钟内的10秒时间中,把前一周期加权得到的数据保存到另外一个寄存器中。
两个寄存器:寄存器VW80和VW90记录了2个时刻的温度。其中VW80记录的是当前周期的温度,VW90是前一周期记录的温度。通过比较VW80和VW90的数值,可以判断目前水温是处于上升阶段还是下降阶段。将采样周期的时间设置的长一些(11秒)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判断,而不会因为采集到的数据的随机跳动影响判断。
加热控制:在达到70℃前提前停止加热,这个动作可以根据2种方法进行控制。一是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然后停止加热;二是加热一定的时间,然后停止加热。实验中我们选择的是第二种方案,每次加热都是只加热3秒钟。没有选择方法一的原因是,采样得到的温度并非实时的,而是每11秒得到一个温度数据;另外,在1秒内采样得到的数据是有波动的,可能发生水的实际温度已超过设定值,而加权平均得到的数据却小于这个值的情况,这会使得水温远远大于所要控制的温度范围。
四、实验结果
温度可以控制在正负1℃内,最好的情况是控制在正负0.5℃内。
五、结果分析
在编程中,我们设定了在温度下降阶段,若小于一定温度,则加热3秒,并且限定了是在计时器T3X开启后,才能进行加热。采样周期是11秒,因此每11秒最多加热3秒。即加热的判定条件有3条:1.采样时打开了总开关 2.温度处于下降阶段3.温度小于一定值。
而热敏电阻所测的温度并非是水的底部,而是中部某点的温度。因此,水的中部一边在接受底部传来的热量,一边又在向水面外的方向散热。当加热水3秒后,只有水的底部温度上升,而中部的温度还是保持原样,有时可能反而又下降了。若在11秒内,底部的水将热量传导到了中部的水,且温度上升,那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中部的水温是上升阶段,不满足加热的条件2,可以顺利地控制温度。若在11秒内底部的热量未传导到中部,或传导的热量不足,使得下一周期测得的中部水温反而比之前低(符合条件2),且温度小于设定值(符合条件3),那么程序可能会判定符合加热条件,又一次加热3秒,这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水的中部温度会大幅上升。最初设置的采样时间为5秒,因此容易出现连续加热的情况出现。
在编程时,我们一直在调整加热时间,设定的温度以及采样周期这三个参数。加热时间越短,使每次水温上升得越小;使设定的温度值接近控制的温度70℃,以使温度控制在更小的范围内;若采样周期长,则这一个采样周期内,底部的热量已经传导到中部并使温度上升,这样就不会造成错误判断,但采样周期过长会导致在一周期内水温已经下降过多,降低了温度控制的下限。
因此,最理想的情况是:最初水从常温加热至某一温度,停止加热,然后由于热惯性作用,水温上升并回落到规定的温度值,在某一周期的采样时,测得本周期水温低于前一周期温度,加热固定时间,并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水温经历了上升并回落至规定的温度的过程,然后继续加热。即最后水温的变化周期即等于采样周期。
这3个控制参数中,加热时间的控制有其局限性。因为电箱中是由接触器控制电热水壶,若加热时间过短,可能来不及响应,且响应太快可能也会损坏接触器。因此我觉得使用我们这个方法控制温度的精度取决于接触器本身。
最终我们选择的参数是采样周期11秒,设定的温度69.5℃,加热时间3秒。结果是最
好的情况是温度保持在69.5至70℃间,最差时是69.5至71℃间。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即是以上所说的,与热量的传导有关。
六、改进与思考
现在的控制精度还不是十分理想。在这个方法下,能做的就是不断调整三个参数,避免发生底部热量还未传导到中部但却再次加热的情况。但这个方法有其局限性,虽然在程序中我们可以调整的是三个参数,但实际上还有许多隐藏的参数。比如水量,热敏电阻的铁棒所处的位置等。
若是实际应用在电热水壶的温控装置,则应该有更多考虑。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调整参数是在水量不变,热敏电阻铁棒位置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实际应用水量是不可能保证不变的。因此,采用每次加热固定时间的方式可能不恰当。而加热至某设定温度然后停止加热也不合适,原因也是与热量在水中的传导有关。比较合理的方法是每次加热的时间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之前采集的各个时间点的温度,以及之前各次的加热时间,来计算出本次合适的加热时间。采用PID控制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但是程序会变得更加复杂。并且,由于热水壶本身的特性未知,控制中的参数也需要进行标定。
七、实验感想
首先我觉得这次的机电实验非常有趣。之前在电工实验中,也有一次PLC的实验,但所实现的功能都是比较简单的,控制灯的亮暗之类的,实现的方法比较单一。但是这次实验中要实现控温,可以有多种方案,具体如何实施,不是看教课书上如何讲而是靠自己进行判断的。
之前做过各种实验,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电工实验,力学以及热学的实验,每种实验都是事先按照已经规定的方法进行的。有的实验甚至只需要按几下按钮,采集一下数据就结束了。而这次实验操作性很强,并且的确能够学到东西。比如实验中,需要特定温度所对应的数字量时,刚开始我考虑的是根据温度,电阻,电流输出量以及外接的电阻计算所对应的数字量,但之后发现这样并不精确。各个器材本身是存在误差的,即使理论上是线性对应的,但是实际并非如此。理论值的计算只能是个参考,要确定各个温度所对应数字量只能实际进行测量。
本次实验的特点就是操作性和开放性。不过在这次实验中主要的工作是温控方案以及梯形图的编写上。如果在接线上也是开放性的就更好了。
第四篇: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
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
钱皮曾经说过,管理学早已经走入末路,没有什么创新的了。万变不离其宗,古老的管理学思想一直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案头或书架上总是少不了《易经》、《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这些古籍,常读常新。常读的没有变化,常新的只是皮毛。
近期,一些管理学界的人士又开始向企业界推介他们的“最新”管理思想,那就是所谓的“强调结果”。最近在书店里看到几本关于管理的书,如《请给我结果》、《不要任何借口》等等。粗粗翻看一下,都是强调结果的重要性的,但又不是目标管理的套路,实际上可以说是没有“路数”,因为它只要结果,不管过程(而过程中存在的影响达成结果的问题往往被视为“借口”)。从中也可以再次看出管理学似已真的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再也变不出什么新的名堂了。看作者头衔和业绩介绍来头不小,销售员说书卖得不错。书中表达的管理思想和要传达的理念来看,不仅偏离了管理学的一些基本共识,还扰乱混淆了许多基本概念。
“目标管理”并不是一种新的东西。按照一种定义,“目标管理”是指企业针对目标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行为。它强调目标的重要性,提醒管理人员不要把过程和结果分离。
类似的管理思想还有价值工程(VE),也是为了提醒设计人员不要偏离了目标,不要为技术而改进技术,不要搞过剩质量。
一个正常的人,又称为“理性人”,之所以谓之理性,就是在其行为与动机之间具有逻辑一致性,也就是说,理性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目标动机的,也就是说其行为都是冲着目标而去的。
管理,是一种理性人的行为,即有目标动机的行为,换句话说,原本所有的管理行为都可以冠之以“目标管理”,即理性人的行为属于“结果(目标)导向”的。
但是,因为有些人错误地将过程与结果相分离,变成了为管理而管理,所以才会有“目标管理”这种看起来很多余很滑稽的“管理思想”应运而生。
然而,矫枉过正,有人将目标管理、VE这些管理思路错误地解读成为只要求结果,不必拘泥于手段和过程。这样一来,只强调结果,就变成了听天由命坐视结果的发生,放弃了对形成目标结果的过程的控制与操作,是一种不作为的、非理性的表现。
实际上,片面地强调结果,往往强调的是一个不完整的结果。例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只强调成功的结果,而完全无视尸横遍野的绝大战争成本。例如,质管人员可能会只顾产品质量,而忽略了产品质量所服务的目标——利润。例如,经营者只注意眼前的利润,可能放弃企业的长远目标。
管理本就是一个过程,是通过过程的积累达到目标的,如果目标庞大,就不是一个人在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对目标进行分解,分到不同的时段或分配给不同的人去完成。因此,目标管理的基础是细致有效的目标分解。如果分解得不恰当不完善,承担子目标的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就很有可能会做出背离管理者原来所设想的总目标的事情来。
例如,为了完成一个目标,首先要求有人来做事,要有人出勤,连人都没有一个当然工作无法开展了。但出勤并不是完整的目标,偏偏就有人将这个子目标变成了“出勤不出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例如,城市里人口密集需要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因此设立了清洁工,专门扫马路。但是,把马路扫干净并不是原本的完整目标。偏偏有些清洁工就只管扫马路,把尘土扫得漫天飞扬,全然不顾路上路边的行人和临街饭馆的食客,把清洁工作变成了另一种污染,还有些清洁工干脆把飞扬不起来的垃圾直接扫进路边的窨井里,还有把扫到的树叶等可燃物在路边直接焚烧了事。
这种事情同样发生在企业里。清理清扫本来是为了获得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但是很多
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
时候这个目标被异化了,变成了应付检查的行为,检查过后一切照旧。
例如,公交车的原本目标是将旅客安全运送到目的地。但是,经常有公交车“甩客”的现象,因为公交公司考核司机的准点和耗油量,而载不载客难以考核,所以,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司机就只管开车不管载客了。
例如“滥竽充数”,由于听者把吹者有没有鼓腮摇头等当做判定是否好乐师的标准,才给滥竽充数者留下了充数的可乘之机。
例如,求量不求质。生产者只管数量,不管质量。植树节原本是为了推动绿化活动而设立的,但不少地方植树节年年搞,只管每年种下了几棵树,却不管成活率高低。
例如,环保设施是为了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而设立的,但一些企业的环保设施形同虚设,是设给上级看的,有检查的时候就开动起来,检查人员走了就关掉。有些管理部门也只抓“同时设计同时上马”,却对“同时运转”网开一面。
例如我之前帖子讲到的那个庸医治驼背的故事。驼背者的家属将目标简单化为“只要把驼背弄直就行”,庸医就不顾死活地弄出个直挺挺的尸体来。
……
因为有如此这般种种的“走过场”行为,“目标管理”就“被推出”了,目标管理概念的提出其实也可以看做是管理学界用近乎多余的手段来对付“走过场”现象的无奈之举。
管理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个路径,管理工作的对象,尤其是对于生产性企业而言,都是针对过程进行管理。当然,毫无疑问,这个过程和路径是针对目标的,不存在手段和结果的背离。手段一定是为目标服务的,因此,不需要撇开过程控制而片面强调结果。以往有这种偏差,即把手段和过程当作目标,为管理而管理,为改革而改革,这是需要纠正的,但不能矫枉过正,转而忽略过程。
如果大家还承认管理者面对的是趋利避害的理性人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理性的厂商其实从来都没有偏离过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利润最大化。因此,管理学家在厂商面前谈论目标管理,其实是多此一举,实属班门弄斧,关公面前耍大刀之举。
过程与结果,这对基本哲学范畴的关系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就人的行为来说(管理、生产),过程就是行为,是手段;而目标就是结果,是动机所在,因此,过程与结果之于人的行为来说就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问题,是动机与行为的关系问题。
管理,本身是一种人的行为,而且是理性人的操作行为,即有目的的主动行为。理性人之所以谓之理性,就是因为其行为的目的性,是行为与动机之间具有逻辑一致性,即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如果现实当中出现了过程与目标背离的现象,一定是目标不明确或表达不完整。有时,来自上级的目标要求由于表达不清而导致对下级执行行为产生错误的指引。有时上级将一个目标默认为“众所周知”“理所当然”,但下级很可能并不“周知”,或者下级所默认的理解实际与上级心目中的要求并不一样。
“结果”,这是“过程”的终点所站立的那个检验员所要的东西,是最高管理者所要的东西,是客户写在采购合同条款里的内容。而最高管理者之下的管理人是处在“过程”之中,而不是集聚在“过程”的终点上,他们所面对的是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他们的职责恰恰就是过程控制,而非结果诉求。
如果把“结果”分解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之上,那就是目标管理当中所说的目标的“分解”了。而片面地强调结果的做法,早已经是过时的、初期的管理思路了。而如今,质量管理体系的思想已经是“一切以预防为主”、“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工作质量决定了产品质量“等等,因此,质量管理工作早已经从过去的结果控制变成了过程控制,而
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
且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演化成为一个非常成熟完善的针对全程控制的体系,即大家所熟知的ISO质量管理体系。
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不是到企业里去抽样检测产品的质量,而是对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到销售及售后服务全过程进行考察,评估这个过程的程序是否可以保证达到所设计的质量目标。影响产品质量的五大因素(人、机、料、法、环),无一不是过程当中的问题。
现在的采购经理,也早已不是坐在家中写采购计划给供应商下采购单这么简单了,而是要派采购员或者亲自出马到供应商的生产现场去,去落实供应商的质保体系是否可靠,去干预供应商的制造过程,甚至要求生产者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文件、检测方法标准等等。即便是能有效控制市场的大型厂商的采购都已经是这种模式了。对于过程当中有明显问题的供应商,要么按照要求进行整改,要么另寻供应商。而作为供应商的厂商,也逐步适应了这种市场形势,并将这种状态总结成为一个信条,叫做“随客户一起成长”。“我只要按时交货就行了”这种回答已经无法应对采购经理们看似过分的要求了。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成败在于细节”,“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认真”、“细节”、“预”,这都是针对过程而言的。如果企业管理者对这些名言古训还有所认同,就不要再对被管理者喊叫“给我一个结果”了——被管理者需要的是明确的管理指令。
第五篇:外包过程质量控制
外包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1 目的
加强对外包合格供方的评选、管理,加强产品对外包(不含采购)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其满足规定要求。2 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产品的外包过程管理。
注:释义①----本程序中:外包(公司原称为的“外协”)过程即产品实现过程中某一过程或子过程的外包设计、加工、检测等,分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的外包,其中生产加工过程的外包有供方包工包料和公司提供材料、供方只进行工序施工两种形式。
释义②----本程序中:外包分为产品外包和工序外包,产品外包指按蓝图要求完成全部工序的零件或部件的外包;工序外包指只完成蓝图要求的一个或部分工序的零件或部件外包。3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程序的引用而成为本程序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程序,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程序。
QS/CB 04.001-2009
文件控制程序 QS/CB 04.002-2009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QS/CB 08.005-2009
过程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 QS/CB 0X.00X-2009
进货检验控制 QS/CB 0X.00X-2009
人力资源管理 4 职责
4.1生产管理部负责对外包的审核、实施和外包制造过程的管理。
4.2质量管理部负责制订外包供方(以下简称供方)评审验收标准,负责组织对供方核查、确认、撤销和复评,负责对生产部外包工作执行情况及对供方进行监督抽查,对外包产品的验收。
4.3工艺部、企业管理部、财务部、生产管理部参与质量管理部组织的对外包相关文件的拟定和对供方的核查、评审、和检查。4.4财务部负责外包产品的结算和支付。工作程序
5.1 合格供方的基本条件和分级 5.1.1 合格供方的基本条件
a)有合法的工商和税务注册登记;
b)有固定(包括租赁)的生产工作场所;拥有(包括租赁)5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 c)有相对稳定的生产和管理人员队伍;
d)所承接的零部件有能满足质量、进度要求的主要加工设备和加工能力; e)有必须的、有效的检测设备、工具和计量器具; f)有合格的质检人员和符合要求的检测记录;
g)工艺流程受控,特殊过程经过确认和再确认并有监控记录; h)有与所从事业务相应的赔偿能力,财务状况良好; i)企业无严重违法违纪情况。5.1.2 合格供方的分级
生产加工过程外包的合格供方按A、B、C进行分级。
A 级:生产综合实力强、加工、测量设备齐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有稳定的员工队伍,员工素质高、资金雄厚、拥有较高的固定资产。B级:从事某专业工艺、特殊过程或产品、工序单一。C级:设备普通且主要从事来料加工。5.2 供方的选择、评审和确认
依据QS/CB07.005《供方的评审与选择程序》规定,选择和确定合格供方。新的合格供方的选择,原则上根据对供方质量体系、产品实现过程的能力的调查及提供的首批样品的评价情况,通过生产部初评,认为合格后,向质量管理部申请评审,评审合格的,经公司总质量师批准,确认为合格供方。5.2.1 供方的选择
5.2.1.1 调查:拟选择的供方由生产部推荐,填写“供方推荐表”(本程序采用QS/CB07.005《供方的评审与选择程序》文件的有关表格,QSG 09-XX),然后进行书面调查,对拟选择供方的技术水平、质量体系、生产实现过程的能力情况进行书面调查,填写“湘电长沙水泵厂有限公司采购产品供方调查表”(QSG 09-XX)),对一些著名企业,其提供的调查资料经生产部验证,认为其技术、质量保证能力和生产实现能力能够满足本公司要求,即可提交初评;对特别重大、精度要求高、性能要求高的供方,所提供的书面调查资料对其技术、质量保证能力和生产实现能力不足以建立信任或其他情况,生产部认为需要进行现场调查的,生产部应组织相关人员(设计、工艺、生产、质量、财务等人员1人或多人)进行现场调查。调查人员在调查前应制定调查提纲,以便调查有的放矢,避免遗漏,调查后应编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作为初评的依据,并纳入供方档案保存,调查人员对调查情况负责。5.2.1.2
初评。在上述调查完成后,生产部可组织进行初评。根据书面和现场调查资料对其技术、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实现能力(设备能力、检测能力、人员情况、特殊过程的确认、过程控制及体系认证情况等与外包过程能力有关的情况)进行评审,经初评合格者,由生产部办理“例外采购审批单”(QSG 09-XX)经生产副总经理批准后进行首批试生产。5.2.1.3
首批(样品)评价:首批(样品)完成后,质管部质检员按“有关首批检验的规定”进行首批检验与评价,编制首批(样品)检测报告,填报“供方首批(样品)产品检验/试用评价表”(QSG 09-XX)。
5.2.1.4
申请公司评审:首批(样品)检验合格后,生产部填好“外包供方资质审批表”(QSG 09-XX),向质量管理部申请公司评审。
5.2.1.5
公司评审与审批:质量管理部组织相关部门对生产部提供的供方资料进行核查,必要时,到现场实地核查,核查完成后,组织评审,对符合公司合格供方条件和标准的,经公司总质量师批准,确认为合格供方;质量管理部对合格供方进行A、B、C级分类,代表公司统一发给合格供方认可通知书(?),并编制公司合格供方名录,在名录中注明合格供方等级,发给公司监察部审计人员、质量管理部、生产管理部和财务管理部,评审资料存入质量管理部。
5.2.1.6
产品设计及产品检测的外包其供方资质按相应规程进行评审、确认和管理,并同时经总工程师批准。5.2.2
复评
5.2.2.1 合格供方资质有效期为一年,截止前一个月质量管理部应组织复评、再确认。有效期内如果供方产品质量有较大波动或供方生产经营发生较大变化时,或生产进度、售后服务不能达到公司要求、有弄虚作假行为,可提前复评或直接撤消。5.2.2.2 复评主要根据供方业绩(包括质量、服务、价格等),长期未供货,或供方经营机制发生较大变化、供货质量不稳定时应重新进行调查。5.2.3 对合格供方的监控和管理
5.2.3.1 生产部必须对供方履约情况、质量情况按(QSG 09-XX)作好记录,并按(QSG 09-XX)建立供方业绩档案,每季度向质理管理部书面报告,若有重大问题则应及时报告。5.2.3.2 生产部应将进货检验及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供方,并督促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不断完善和提高供方产品质量。
5.2.3.3 供方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较大质量问题时,质量管理部应要求供方到现场及时商量处理,必要时,可要求本公司有关部门派遣相关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前往供方协助进行分析、改进,或对其进行第二方审核。
5.2.3.4 对一些重要产品或零件,质量管理部可派相关专业人员在供方制造过程中实施监造或参加检测试验。决定在供方进行监造或派员参加检测试验时,应在合同中写明。监造和参加测试的人员必须提供监造测试报告。质量管理部应结合各自外包过程的特点,对实施监造或参加试验的有关事宜编制详细及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进行有效的管理。
5.2.3.5 生产部应收集分析有关外包过程的信息和验证记录,发现供方不能稳定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或产品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时可暂停或终止与该供方业务往来,质量管理部对供方的质量状况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及时书面通知生产部暂停或终止与该供方业务往来。
5.2.3.6 供方不得对公司外包合同转包,凡有转包行为的,一经查实,取消合格供方资格。供方对公司外包合同中某工序进行分包,按以上程序经公司评审合格后方可进行,否则,一经查实,取消合格供方资格。
5.2.3.7 与顾客签订产品附件或配套件外包合同时,对其供方资质认定、过程监控、检验验收,按本程序执行。5.3 外包过程控制 5.3.1 外包过程的确定
5.3.1.1 固定外包过程由设计部、工艺部在设计开发过程中输出的“外协件明细表”确定。5.3.1.2 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外包时,产品外包由生产部提出申请,填写“外包件生产审批表”(QSG 09-XX),经生产副总审核,技术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会签确认无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时,报总经理批准后方可实施;
工序外包由生产单位提出,填写“外包件生产审批表”(QSG 09-XX),经生产部审核,报生产副总经理批准后即可实施。
5.3.1.3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由公司管理;技术等级划分由科管部负责组织设计工艺分类。5.3.1.4 核心技术及关键技术原则上不允许外包,确需外包时,需经科管部审核,其中关键技术由技术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或其授权人批准,核心技术由总经理或其授权人批准,且均必须与供方签订保密协议。
5.3.1.5 各制造单位、生产部首次将零、部件改外包时,必须经生产部、质量部、工艺部会签,确认外包后,与供方签订质量、技术协议,同时相应技术文件应及时修订。
5.3.1.6 对于产品设计及产品检测外包的,设计部、工艺部、质量部门应及时与供方联系沟通,并保存相关记录。
5.3.1.7 生产部从事产品外包的人员应进行外包过程控制等相关业务培训,将培训要求纳入每年上报人力资源部的人员培训计划中,按《人力资源管理程序》QS/CB06.001-2009实施。经考试合格后,由人力资源部授权上岗。5.4 合同管理
5.4.1 与供方签订合同、协议是实现对供方控制的基础,合同必须符合合同法规定,合同、协议除商务内容外,必须明确以下内容的全部或部分: a)
技术质量要求(如图样、规范、标准等),必要时派员进行技术交底; b)
验收准则与检测记录要求;参数调试的要求; c)
不合格品返修及让步批准要求(对重要、关键件);
d)
特殊、关键过程的过程确认或认可要求(包括设备、人员、工艺参数、方法)、工艺参数监控记录要求;
e)
质量争端处理及索赔要求; f)
质量体系认证要求;
g)
提供的图样、规范等技术资料处置规定,包括保密要求; h)
提供工装的处置规定。
5.4.2 B级和C级供方只能承接本供方生产工艺及能力范围内的业务或合同;A级供方可承接C级供方的业务或合同,具有特殊生产工艺能力的供方,还可承接特殊加工的业务或合同。
5.4.3 产品设计外包,设计部门应与供方签订技术协议,明确输出的要求及设计控制的要求,产品检测应明确检测项目、检测方法等的要求,并必须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5.5 检验与检查
5.5.1 外包件进货检验按《进货检验控制》QS/CB0X.00X-2009程序执行,必须规定验证与检测项目、检验方式(全检或抽样及抽样方案)放宽或加严检测条件和程序,以及记录表格。
5.5.2 外包件不合格品的处置, 验收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按QS/CB08.007《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规定执行,承委供方对外包件的质量全面负责。
5.5.3 产品设计外包的检查验收由科管部根据协议、合同进行。
5.5.4 外包件由供方直接发运至顾客处的,需经质量管理部门对供方业绩考核合格、或评价合格、或在供方验收合格后,方可实施。
5.5.5 生产部每月将本单位外包进厂检试验情况报质量管理部(QSG 09-XX)。
5.5.6 由质量管理部牵头,每季不定期对生产部外包工作执行情况及对外包供方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开出整改通知单并实施考核,生产部应按要求制定纠正(预防)措施,积极组织整改。6 质量记录
下列资料均为本文件的质量记录,按QS/CB04.002-2009规定执行,由相关部门分类标识,编目保管,保存期不少于5年。QSG 09-XX 采购产品供方调查表
QSG 09-XX 供方首批(样品)产品检验/试用评价表 QSG 09-XX 供方推荐表
QSG 09-XX 外包供方资质审批表 QSG 09-XX 外包件生产审批表
QSG 09-XX 外包合格供方业绩记录表 QSG 09-XX 外包产品进厂检验汇总表 QSG 09-XX
进货质量检试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