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种植业发展工作计划(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4:2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种植业发展工作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种植业发展工作计划》。

第一篇:市种植业发展工作计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决定》精神,加快全市种植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特制定本规划。

一、全市种植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马铃薯、茶叶两个区域性优势产业带和蔬菜、中药材、烤烟三大地方性特色产业板块。主要经济作物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绿色产业健康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全市7县区整体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县环境评价认定,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218万亩,认定“三品”基地113个,认证“三品”产品59个,提前完成“十一五”100个产地、50个产品的规划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5%以上。

3.农业基础建设逐步加强,种植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到2007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9万亩,水平梯田面积105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64万千瓦,机耕、机播水平分别达到13.3%和14.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气象灾害损失率控制在10%左右,生物灾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有力保障了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4.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农业综合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2007年全市设施农业投产面积1.1万亩,年均培训农民50万人次,市、县两级农业专家及时为群众提供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和产业政策等服务,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建成了1市7县区农业信息网、75个乡镇信息站和558个村级农村信息站的四级信息网络。

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群众温饱基本解决。随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近三年平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7.3万亩,亩产180.0公斤,总产量55.3万吨,人均占有粮食230公斤,群众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二)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条件较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大灾和突发性灾害的能力还很低。二是种植结构及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四是农业投入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有效转化。

(三)发展机遇与潜力

1.发展绿色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商洛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地理区位特殊,生态类型多样,农作物种类和品种资源丰富。独立的地理单元,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优势产业和产品基地初步形成。全市已形成两个优势产业聚集带和三个产业板块,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国家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粮农的直接补贴逐年增加。二是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继续增加。三是国家加大了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四是农民工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五是农业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环境更加宽松。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实施项目带动、科技带动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种植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发展原则。科学配置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化发展;坚持市场导向,提升质量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实施项目带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坡度在25°以下的耕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单产提高20公斤,产量力争达到60万吨,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油料发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经济作物发展到110万亩;建设2个具有规模和效益的优势产业带和3个产业板块;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无公害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在省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培育一批在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种类。种植业总产值达到57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6.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人均达到900—950元。

三、区域布局

(一)粮食作物及其区域布局。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总体要求,认真实施全省《粮食单产提高工程规划》,努力扩大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面积,适度压缩小麦面积,加快重点技术推广速度,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1.小麦:确保市内居民口粮需求,重点发展中筋小麦。实行良种统繁统供,加快良种更新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推广节本增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变混种、混收、混储状况,提高专用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重点建设4个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带,主要布局在洛南、商州、丹凤和山阳等4县区河谷川塬地带。到2012年,全市小麦面积调减到105万亩,单产提高2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12万吨。

2.玉米: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和专用性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优化玉米品种结构,实施订单生产,搞好产销衔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主产区玉米转化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

重点发展山地和河谷川道两个专用玉米优势区。山地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商洛北部4县区海拔900米以上的春玉米产区;河谷川道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丹江、银花河和金钱河流域海拔700米以下的夏玉米产区。到2012年,玉米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单产提高3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30万吨。

3.马铃薯:加大脱毒种薯、地膜覆盖、垄作栽培等三项关键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和提高商品薯质量。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值,提高综合效益。

重点建设高淀粉型马铃薯优势产业带和早熟菜用型冬播马铃薯产业片(区)。高淀粉型马铃薯优势产业带的生产重点区域以柞水、商州、洛南等3县(区)为主的海拔900米以上秦岭南麓沿线山区为主;早熟菜用型冬播马铃薯产业片(区)的生产重点区域以镇安、山阳、商南海拔700米以下的河谷川道为主。基本形成马铃薯生产品种专用化、基地规范化、布局区域化格局。到2012年,马铃薯面积扩大到40万亩,优势产业带(区)的单产、总产分别提高30%,商品率达到65%以上。

4.大豆: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重点发展适宜豆制品加工的大豆,在洛南、商州和柞水3县区重点建设洛源、保安、石门、黑龙口、牧护关、下梁等6个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实现大豆布局区域化、质量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产业化。到2012年,全市大豆面积稳定在35万亩,产量达4.5万吨以上。

(二)主要经济作物及其区域布局。以蔬菜、中药材、茶叶和烟叶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到2012年,全市蔬菜发展到40万亩、油料20万亩、中药材180万亩、茶叶20万亩、烟叶10万亩、蚕桑8万亩、水杂果10万亩。

1.蔬菜:大力实施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规划》,突出抓好以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发展,按照“优质、安全、营养、特色”的需求,扩大种植面积,保障市场供应。引进推广优质抗病品种,合理调整早、中、晚熟品种比例,推广无公害、标准化设施栽培技术,打造商洛蔬菜绿色、特色、生态品牌,提高质量,增加总量。重点发展设施大棚早春和秋延蔬菜,大力发展精细菜、特色菜等商品蔬菜,加大商芝、荆芥、鱼腥草、蘘荷(阳藿姜)和石腊菜等山野菜家栽技术研发。加快标准化、无公害基地建设步伐,全面提升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

商品蔬菜重点建设七县区城郊蔬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和山地夏季蔬菜生产基地,要规模集中连片发展。加大对丹凤等县建设设施蔬菜产业带的扶持力度。特色蔬菜重点建设山阳九眼莲、商州秋紫豆、紫皮大蒜、透心红红萝卜、柞水红油香椿、丹凤香苜蓿、洛南甜椒、黄花菜、菜花等生产基地。到2012年,蔬菜面积发展到4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万亩,年产量80万吨,产值13亿元。

2.油料:油料重点发展花生和油菜。花生重点推广含油量高、不饱和脂肪酸低的油食两用品种,提高单产水平,并进行深加工。油菜以发展“双低”油菜为重点,实行集中连片规范化种植。

重点建设商南花生优势产区和山阳、商南“双低”油菜优势产区。到2012年,油料面积发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其中,花生8万亩,产量1.4万吨;油菜10万亩,产量0.85万吨。

3.蚕桑:实施“东桑西移”项目,按照“区域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思路,加快全市优质蚕桑基地县建设。加大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快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建立健全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开展桑枝、蚕沙、蚕蛹等综合利用开发,多途径提高桑园产值和蚕农收入。

重点建设镇安、洛南、商南等三县优质蚕桑基地,形成适度规模的优质蚕桑生产基地集群化发展格局。到2012年,全市投产桑园达到8万亩,新建桑园优良桑品种推广率100%,年发种15万张,年产优质蚕茧3800吨,总产值达到7600万元以上,蚕农户均收入3000元。

4.水杂果:坚持适地适树和区域化、规模化原则,推广无病毒良种苗木和丰产集成配套技术,合理调整种类及早、中、晚熟比例,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加快良繁、营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加强贮藏、保鲜、加工等产后环节建设,促进转化增值。

引导发展水杂果生产上山进沟。柿子以商州孝义为中心,重点发展柿饼加工专用品种;葡萄以丹凤棣花、商镇、龙驹寨为中心,重点发展酿酒品种;柑橘以山阳漫川为中心,重点发展鲜食品种;桃、杏、李梅、樱桃以商州陈塬、夜村、三岔河、黑龙口,丹凤万湾、黑沟河、桃花铺、铁峪铺,山阳小河口,柞水红岩寺、凤镇、营盘等地为主,重点发展鲜食品种。到2012年,全市果园发展到10万亩,总产量15万吨,年产值达到2.5亿元。

5.烤烟:坚持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为基本方向,实施以烟水、烟路、烤房、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烟草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烟叶生产技术水平,推进烟叶生产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种植,培育一批种烟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

重点建设“一带一片”两大集约产区,形成“五大”规模种植。“一带”即北部洛南、商州烤烟带,“一片”即南部山阳、镇安、柞水烤烟片,“五大”规模种植即洛南县建成5万亩以上的全省烟叶生产大县;全市建成 10个3000亩以上,年产烟叶万担以上的优质烤烟大乡镇、100个300亩以上,年产烟叶千担以上的优质烤烟大村、1000个50亩以上的优质烤烟大片、10000个5亩以上的优质烤烟种植大户。基本形成区域种植、集约经营的烤烟生产格局。到2012年,全市烤烟面积达到10万亩,烟叶产量1.5万吨,烟农收入2.4亿元,财政税收5000万元。

中药材、茶叶产业市政府另有专门发展规划。

四、工作重点

(一)实施三大工程,开展高产创建活动

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以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和良种对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为目标,加快推进生产专业化、经营集团化、加工现代化、包装标准化、管理法制化、育繁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步伐。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形成网络健全、功能齐备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按照建设新型种业体系要求,建立健全县级以上种子管理机构,完善全市种子管理体系。加强种子科研、教学与种子企业的联合,大力开展育种技术研发,通过市场运作、联合开发、委托育种、品种买断、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联合,育成一批有突破性的多抗、优质、专用新品种,提高种子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立高标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通过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清理非农闲置地、提高耕地补偿标准和实行土地开发复垦等措施,确保全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到2012年,新修基本农田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培肥地力100万亩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实现“人均1亩基本农田,户均1亩水浇地”的目标。

继续实施植保工程,完善植物保护体系。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控制,建立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植物检疫和防疫体系建设,提高疫情疫病和有害生物的监测、检测、防范水平。加强农药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用药安全水平,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与控制,保证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安全。

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在全市选择30个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乡(镇),建设30个千亩连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小麦亩产300公斤以上,夏玉米、马铃薯(折粮)亩产400公斤以上,春玉米亩产500公斤以上;高产创建示范实施面积5万亩,辐射带动50万亩,单产较前三年平均增长10%以上,新增粮食5万吨。

(二)建设四大体系,完善服务机制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加快体制改革,创新推广机制,改进推广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

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情信息服务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整合农业信息服务资源,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用三年时间完成信息入村工作,基本实现村村都有信息站,使政策、技术、市场信息的覆盖面达到90%以上。

加快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每县区要新建或改扩建1-2个具有一定规模、规范经营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建立起以农民及其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拓农产品交易市场,实施农产品网上交易,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市级和7县区的检测中心(站),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检测网络。

(三)抓好五大产业,推进种植业业结构调整

着力抓好马铃薯、茶叶两个产业带和蔬菜、中药材、烤烟三个产业板块共五大优势产业,继续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挖掘生产潜力,加大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推动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把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筛选确定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发展。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推广七项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推广粮食高产集成技术,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使品种和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广经济作物优质高效技术,促进农民增收;推广园艺作物生态安全生产技术,推动主要园艺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广优质专用新品种,挖掘良种良法增产潜力;推广重大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水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配肥技术,提高地力,加强耕地质量监督监测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田墒情和旱情监测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品种改良、新品种选育、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和高新技术应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转变。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把科研和生产对接起来,把成果与效益结合起来,切实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水平。不断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加快推广先进实用、效益显著的农业生产技术。认真组织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加强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组装配套技术的研发应用,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加快农业推广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机制社会化、推广方式多样化,促进各种先进实用技术向农业渗透,增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种植业生产尤其是粮食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强对种植业生产的指导和宏观调控。建立强有力的农业领导体系和支农责任制,把耕地保护、粮食安全、设施蔬菜生产及农民收入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二)加大农业投入。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种植业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制订配套发展措施,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形成政府财政支持农业的长效保护和支持体系。市、县区两级财政对粮食高产创建和设施蔬菜工程要安排一定的预算资金予以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利用国债资金、银行贷款、企业资金和民间资本等形式,努力增加农业投入,为种植业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实施项目带动。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工作,要将规划中提出的各类重点项目,统一纳入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计划项目通盘考虑。通过项目带动,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在搞好技术服务的同时,不断提高政策、执法、信息和减负等综合服务水平。着力增强政策落实及协调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的能力,指导种植业健康稳定发展。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规范程序、科学管理、强化监管为重点,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保护农民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农情信息的收集、发布为重点,加强农情调度和信息网络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改善服务手段,提高农情信息为领导决策、指导生产、结构调整和产品营销的服务水平。以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和土地流转管理为重点,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二篇: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

**县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县农委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联系我县经济建设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体系网络的优势,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全面推进我县种植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将我县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种植业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为主,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为辅。全县耕地面积约105万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32万亩以上(统计局口径),其中,小麦70万亩,水稻49万亩,玉米12万亩,大豆2.5万亩,山芋1.5万亩。实际种植面积约150万亩左右。其中水稻约50万亩,小麦79万亩,玉米18万亩。全县粮食总产2007突破10亿斤大关,达51万吨,2012年突破12亿斤大关,达60.59万吨。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水稻、玉米、小麦单产水平分别达到600公斤、410公斤和400公斤以上。近年来,除2013年发生重大旱涝和病虫灾害情况下略有减产外,呈持续增长态势。2014年全县粮食实现面积、单产、总产超历,分别达到154万亩、479.22公斤和73.8万吨。2007年、2013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5年被省农林厅授予2004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12年被授予江苏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集聚资源要素,加强两大园区建设

1.成功创建省级成子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是加强基础配套,扩大园区承载力。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860万元,新建水泥路21.2公里,桥19座、泵站3座、渠涵闸165座,架设电力线路4千米,栽植绿化苗木1.2万株,基本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优质高效产业园区。二是坚持产业定位,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其中在优质稻米区,建成1.2万亩高标准农田,并以南粳9108为主推品种,稳步推进优质稻米基地规模化建设。

2.创新建设生态家庭农场集群示范区。一是制定《**县家庭农场集群建设规划》。集群内已建成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16个,经营面积约7300亩,集群南紧邻北窑沟以南还有3个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经营面积约4300亩。二是建设卜湖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惠丰家庭农场现有条件基础上,投资600多万元,开工建设占地约15亩的服务中心,建成后可为周边15-20个粮食种植家庭农场的粮食烘干及粮食、农资、农机存放等提供服务,服务面积约1万亩,解决园区内水稻不能及时收割、小麦不能适时播种的矛盾。

(二)打造特色产业,做优稻米产业

积极发展优质稻米产业,极力打造泗阳优质稻米品牌。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10万亩优质稻米基地为目标,在卢集、高渡、裴圩等沿湖乡镇重点试种南粳9108共1.5万亩、在新245省道沿线乡镇推广宁粳4号和连粳7号6万亩,全县优质稻米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比例达到85%以上,优良品种种植实现全覆盖,2014年水稻平均单产达600公斤以上。高渡于家龙家庭农场试种南粳9108,建设有机稻米生产基地300亩,打造“泗水明珠”品牌,每亩增收200元,并与连云港米厂签订26万斤订单。

(三)提高综合配套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保证粮食生产面积。从2003年以来,**县粮食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30万亩以上,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0%以上。

2.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整合实施土地增减挂钩、优质稻米基地、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部省级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等项目资金,强化农田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加强耕地质量,做好高标准粮田建设。2013年完成高标准粮田建设规模1.6万亩,总投资800万元。2014年底,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达55.93万亩。

4.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新建电站2座,过路涵、桥共6座,防渗渠27.78千米,景观沟780米,水泥路6.1千米,砂石路4.5千米,平田整地700亩以及其它配套实施。

(四)培育新型生产主体,提高粮食规模经营水平1.注重家庭农场培育。根据中央及省市要求,我县加大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培育,鼓励扶持当地农民、返乡青年流转土地,创办家庭农场,从事农业规模经营。到2014年底,全县共注册各类家庭农场1271个,实质性运作的有903个。其中粮食种植、园艺种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分别为492个、196个、52个和142个,分别是54.5%、21.7%、5.8%和15.7%。

2.搞好家庭农场服务。在城厢、卢集境内设立了生态家庭农场集群示范区,探索家庭农场培育发展的模式、规模、扶持的方式、方法,推动全县家庭农场的发展。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家庭农场集群示范区建设卜湖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添置12吨仓容烘干机组12台套,建成以粮食烘干和粮食、农资家、农机存放等服务内容的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烘干机房和农资、农机库基础建设,预计5月底前建成投入运营。3.加强示范家庭农场培育。2014年,按照“运营管理规范、家庭劳动为主、经营规模适度、产出效益较高、生产技术先进、质量安全可控”的标准,培育上报省市示范家庭农场16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5个。

(五)推广普及农业技术,提高科技支撑水平

1.利用项目为载体,推广农业“三新”。一是实施主要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增效项目。实施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片7个,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片12个,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片1个,平均亩产分别达到552公斤/亩,639.1公斤/亩和804公斤/亩,使全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稳步提高。二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14年采样土地样品355个,稻麦完成试验示范28个,发放施肥建议卡8万份,稻、麦、玉、菜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3万亩次,平均亩增产35公斤,亩增收83.3元,测土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减少不合理用肥每亩2公斤,亩节本增效8.2元,累计节本增效12169.5万元。三是实施商品有机肥补贴及耕地质量综合示范区(有机无机复混肥)补贴建设项目。2014全年计划补贴有机肥6000吨,完成5300吨,农户每购1吨有机肥,省财政补贴150元,已完成补贴79.5万元。四是实施2013-2014年农业科技“三新”展示基地项目。布置了小麦新品种试验24个、新技术项目5个、新产品展示3个以及1个小麦超高产攻关田和1个百亩高产示范方。引进的多个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如小麦品种淮麦20、烟农

19、济麦22等,水稻品种徐稻4号、徐稻5号、连粳7号、Ⅱ优

42、两优培九等,玉米品种郑单958、苏玉

29、江玉501等、大豆品种如泗豆288。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50多项。

2.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利用农民职业技能和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科技大篷车送技术入乡进村。2014年举办技术培训88场次,培训人员6000多人次。二是通过12316短信平台、电视网络媒体、培训教材、明白纸等方式发送农业技术信息。2014年发放培训教材2万多本,技术明白纸9万多份,通过泗阳电视台发布农情农事信息电视预报17期共160多次,通过泗阳农业网发布农情农事信息80余条。三是通过稻麦科技入户对农民进行入户到田指导。县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根据对象示范户实际情况分别进行跟踪指导,做到田间考察指导常态化。2014年技术指导员平均入户时间在150天以上,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

3.农机农艺相结合,提高机械化水平。一是积极推广先进农机装备。2014年落实中央及省财政农机购机补贴1848.2万元,全县各类农机具保有量达5万台套,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25%。机耕、机播、机电排灌、机植保、机收、机脱粒水平分别为98.8%、80.6%、94.2%、74.5%、85.9%、98%。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二是大力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2014年我县夏季小麦种植总面积75.59万亩,据第三方核查夏季还田面积为64.12万亩,还田率达84.83%;秋季水稻种植面积为47.53万亩,实际还田面积达38.997万亩,还田率达82.05%。三是推进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4年底全县拥有实体化农机服务组织80家。

(六)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实施农民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水稻、玉米、棉花、小麦、油菜等农作物良种补贴等农民种地补贴。2014年通过“一折通”发放到农户资金达1亿元,惠及全县近20万农户,增加了农民政策性收入,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小麦“一喷三防”,完成中央财政“小麦一喷三防”资金304万元,发放补助物资到位,实施面积79.8万亩,有效地控制了小麦穗期病虫害的发生和早衰,实现我县有史以来小麦产量最高水平。

(七)加大农资监管力度,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1.深入开展农业法律法规宣教及服务指导工作。2014年3月20至3月27日,组织开展了**县“2014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出动执法及科技人员共计86人次,举办现场咨询培训4场,接待咨询群众0.35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近0.75万份,挂横幅标语、拱门9条,受理群众举报2起,展销优质种子近1000公斤,货值超万元。

2.精心组织,扎实开展种子“双打”工作。到目前为主,种子“双打”专项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93人/次,检查种子企业数13个/次,检查种子经营门店数602个/次,专项整顿种子市场35个/次,立案查处经营违法违规种子案件11起,结案11起,受理群众举报案件3起,共查获违法违规种子7247公斤,货值金额5.466万元,没收种子147公斤,没收违法所得0.68万元,罚款5.25万元。

3.强化监督抽检,确保种子质量安全。2014年抽查种子样品41个,常规检测样品(水分、发芽率、净度)32个,对近似品种名标注TM的水稻、玉米及小麦种子送省质检中心进行品种真实性鉴定9个,经检测不合格样品3个,全部抽检样品合格率达95.12%。

4.深入开展种子生产基地巡查,强化种子田质量检验。一是加强种子生产规范化管理,及时核对种子生产许可证、生产品种、生产地块等信息,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核查授权情况、委托制种合同、亲本(基础种和原种)来源、生产面积、隔离情况等情况。二是加强种子田质量检验,在企业自查的基础上,全面加强种子田田间质量检查,重点检查生产档案记载、防杂保纯措施、田间纯度,逐田逐品种进行检查,坚决淘汰不合格种子田。2014年共检查种子生产经营企业13个/次,检查生产基地面积达5500亩。

5.继续开展企业生产经营资质清查。在去年种子企业生产经营资质清查专项行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企业生产经营资质清查,进一步健全企业生产经营资质动态监管机制。重点检查了持证企业经营资质、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和发证机关档案文件。通过到省级发证的江苏省泗棉种业有限公司检查,其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三、存在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但仍有相当部分沟、渠、涵、闸年久失修,不能发挥灌排作用,旱作田块基本上不能实现自由灌排,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整合资金,实行区域治理,提高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项目实施进展缓慢

以农技推广中心为例,近三年实施的25个项目中,尚欠17个项目资金近2600万元,严重影响到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有些已经影响到项目的申报和争取,甚至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较慢 目前农村留守劳动力大部分为“6038部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受到制约,影响到粮食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同时,由于农村养老体系还不健全,留守人员仍以土地为生,不求多收,但求有事做,制约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规模经营,影响到粮食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农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技队伍力量薄弱

1.农技人员年龄老化,人才断层。目前,我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相当比例的技术人员年龄偏大,接近退休,而年轻技术人员数量少,流动性大,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农技人员数量偏少,人手不足。农业农村工作纷繁复杂,涉及面广,业务量大,农业战线各部门都存在缺编情况,有些部门还存在农技人员被借调在编不在岗的情况,人手严重不足,仅有的农技人员常常处于“疲于奔命”状态。

3.农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农技人员由于年龄较大,知识结构陈旧,对于农业方面的新技术,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农业生产上的一些新思路、新模式不够了解,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条件不足,生产水平与经营规模不匹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发展,对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和政策因素,相应配套设施与经营规模不对称,如机械配套不足,晒场、仓储等设施受经济、用地指标的制约不能配套到位,致使不能及时收割、播种,不能发挥经营土地的最大产出率。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以市委扩大会议观摩点项目为抓手,抓好园区建设,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

1.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园区承载能力。完成南卜路西延与成子湖旅游公路对接及防渗护坡工程(2.6×1×0.07m)1950米建设;完成联迎路硬质水泥路260米×5米(南卜路至吴洼河堆段)及城南蔬菜基地道路建设;完成园区牌楼建设。

2.卜湖家庭农场集群示范区。完成卜湖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园区服务能力。在惠丰家庭农场原有基础上从南卜路向南新建六米宽水泥路,与新建服务综合体大门相连,大门东侧新建成东西向烘干房及配套设备设施,西边新建成东西向钢架结构农资(机)库,完成12台套烘干机组安装、调试;院内空白地建成水泥晒场,将院内东侧粮仓及西侧、南侧办公生活用房统一刷白,院内环境整洁到位。

(二)以优质稻米产业为抓手,扩大产业规模,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

巩固发展10万亩优质稻米基地建设成果,新扩建1万亩南粳9108种植面积,新建500亩有机稻米生产基地1个。重点在卢集、高渡、裴圩三个乡镇和省级成子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施优质稻米高产创建工程,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加大“成子湖”、“泗水明珠”牌大米宣传营销力度,初步形成集品种引进、栽植推广、加工销售、品牌营销于一体的优质稻米产业体系。

(三)以壮大培育家庭农场为抓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规模经营发展

1.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严格按照省、市示范家庭农场标准,重点培育发展以粮食种植、果树栽培为主的家庭农场60个,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0个。

2.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植保、农机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服务带动作用,年内各乡镇(街道)新增农机、植保合作社各1家,培育市级以上“五好”示范社19家。3.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企业示范基地+家庭农场+服务组织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做好产业规划,带动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增收致富。

(四)以项目申报为抓手,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为我县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1.积极申报争取项目。重点抓好2015年标准粮田建设等项目的申报。

2.扎实推进实施项目,以项目推动农技推广工作再上新台阶。①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②认真做好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项目建设,做好有机无机复混肥推广补贴工作;③做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实施监督与管理工作;④继续做好小麦、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工作;⑤做好稻、麦“三新”基地项目工作;

3.对项目管理做到责任到人头,目标到田头。实行绩效管理,实行会办制度,及时查摆问题,纠正问题,抓好项目档案资料建设,指定专人负责,扎实推进,确保项目按照序时进度不折不扣实施完成。

第三篇:2019年种植业工作计划

2019年种植业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工作重点

(一)认真做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工作的资料收集、核实、归档;完成特惠补贴的数据汇总及资金拨付。

(二)完成全县粮食生产统计工作。

针对全县每年粮食作物生长情况,对全县粮食产量进行全面的测产与预估。2018年全县作物种植农作物面积46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23.9万亩,谷子种植面积9.2万亩,其他杂粮种植面积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7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0.6万亩,豆类2万亩,其他作物(油料作物、中药材等)2万亩。

(三)做好全县设施蔬菜建设工作

按照市农委的工作要求,对全县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建设进行面积汇总上报。并对2019年全年新建(扩建)设施蔬菜大棚进行摸底、扶持等工作。

(四)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调查上报

通过上级领导、单位提供我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有力数据,并且根据进村入户的调查和收集的有效数据,做好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报工作。

(五)全县种植业保险保费工作

负责对特色农业保险面积的核实、收缴保险保费工作的监督与督促,对全县种植业所遭受的灾情进行实地查勘、协助各保险公司做好灾情查勘的损失程度与理赔资金的比例等工作。

(六)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工作

制定印发《武乡县2019年创建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实施方案》、《武乡县2019年创建特色示范县实施方案》,成立绿色有机旱作发展领导组,组建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专家指导组。按照“一年示范、两年推广、三年辐射”的路径,全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

(七)旱作节水农业和地膜减量高效技术的推广

制定印发《武乡县2019年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农水节约增效工程实施,在全县范围内针对特色产业推广应用可降解地膜施用栽培技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促进我县农业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八)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

根据《武乡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方案》(武农发[2018]1号)文件要求,认真做好全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目前该项工作已经完成部署、图件测制、第一次公告公示阶段,正在准备进行第二次公告公示。

(九)继续做好农情信息工作。农情信息工作作为各级领导掌握农业生产动态、了解情况的主要渠道。进一步抓紧抓好。确保做到情况明了,上报及时、数据准确。

(十)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按照局领导的安排,完成集中统一学习,义务劳动,协作合作等各项工作。

2019年4月12日

第四篇:市农业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事迹材料

市农业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事迹材料

**,男,汉族,中共党员,**市农业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科级。

**同志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在农业部门,1997年以来在农业部门的主要业务科室生产综合科和种植业管理科工作,从业农业生产管理16年。多年来,能始终秉承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热爱本职工作,在工作中扎实肯干,恪尽职守。在过去的一年里,兢兢业业,努力并圆满完成岗位要求的各项工作任务。

在思想政治方面,一方面,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家,市重点龙头企业268家。农民人均纯收入6599元,已超过了全省的平均水平。能经常深入县乡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品种布局、新技术推广、科技服务等方面有自己的见解,能在生产的关键环节及时为领导指挥农业生产出谋划策、提供服务。今年3月上旬,正值我市小麦处于雌雄蕊分化的四分体时期时,我市突遇强降温天气,温度由近30度,降到2度左右,造成小穗枯死;4月中旬,我市气温再次由20多度降至零下2-4度,此时正在扬花的小麦授粉不良。冻害发生后,一是及时建议并组织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并邀请农科院、气象局专家,共同分析形势,研究对策,提出了浇水补肥的具体措施,并将专家会情况上报市政府。二是广泛宣传。利用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小麦冻害的危害和加强后期管理的重要性,号召群众抓紧浇水补肥,认真落实后期“一喷三防”等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三是强化技术指导。深入乡村,深入所包村组,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同时,对来访和电话咨询的群众耐心讲解,帮助农民尽快落实应对措施。在今年部分小麦受冻的情况下,我市夏粮仍然取得较好收成。据统计部门实产调查,全市夏粮平均亩产428.7公斤,较上年增加1.8公斤;总产43.45亿公斤,较上年增加0.46亿公斤,再次实现了丰产丰收。

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工作16年来,坚持把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搞好技术服务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每年有关键生产时期都要参与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和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一年来,直接参与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10多次,培训人数300多人次,接待群众来访及电话咨询80多次。起草、制定农业生产技术意见和技术总结、生产信息、生产进度、工作汇报、领导讲话等材料400多篇。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工作任务紧时,加班到次日凌晨。

协调有关业务站,安排部署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肥料、农药新产品试验示范、粮食作物品种展示等试验示范活动,负责示范过程的技术指导和验收;协助局领导组织开展病虫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减少病虫危害。

第五篇:关于发展我社区种植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养白牛社区发展山区种植业的调查报告

作者:王建寿学号:1053004457213

养白牛社区在全县是最贫困的社区之一,长期以来,社区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作为典型的山区,几乎全部人口都为农业人口,种植业是农业社会的基础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以,在养白牛发展具有特色的山区种植业,是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方法。

一、养白牛社区具有适宜发展种植业的优越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养白牛地处山区,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呈中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由于海拔不同,海拔在1800-1900米,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光照充足,冬暖夏凉,积温多,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8℃(11.9~17.5℃),极端最高气温33.7℃,极端最低气温-3.9℃。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60毫米(900~1200毫米),雨季降雨量充沛,具有良好的水利灌溉设施,能够满足旱季灌溉所需。耕地1558亩、林地8000亩,土地储量充足,气候适宜。

适宜生长的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包谷、蚕豆、马铃薯、红薯、荞、黄豆、刀豆、杂豆等3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籽、胡麻等20多个品种;蔬菜有青菜、白菜、花菜、萝卜、葱、大蒜、菠菜、茨菇、韭菜、瓜类等30多个品种;用材林有华山松、云南松、水冬瓜、杉树、柏树、桉树、银槐树、楸木、樟木等;灌木林有栎树、野梨枝、小红木、水马桑等;果木林有桃、梨、核桃、板栗、枣子、柿子、软枣、拐枣、花红、石榴、山渣、柑桔、黄果、杏、李等。

(二)具有富余的劳动力

全社区有336户农户,农民1323人,除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外,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农业劳动生产,具有富余的农村劳动力。

(三)种植业发展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随着近年来周边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养白牛社区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的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逐步转变,开始种植各类经济作物,以菜豌豆、青花、白花、刀豆等蔬菜为主,部分林地种植核桃、竹子,已初具规模。随着现在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野生植物、原生态食品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养白牛林地丰富,有着多种野生植物资源,如蕨菜、野生菌、药材以及多种山林野果等等。

二、良好的发展山区种植业,还有多种制约因素

(一)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绝大多数山区农民仍然把传统种植生产作为收入主要来源和生活保障,但由于山区土地瘠薄、耕地资源分散,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加之退耕还林实施后可用土地有限,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生产状态。山区的农业生产现状,致使种植业效益低下,与坝区相比,同样的投入亩产收益山区只占坝区的30%左右,山区种植业的增收空间和潜力小。

种地是一项大学问,从种到收,几乎每个环节都很有讲究,包括节气的掌握、良种的选择、耕作方式、设施的运用、田间的管理、适时的收获、高效的储运和销售等等,无不渗透着科学技术有形无形的作用。但很多农民习惯了传统的种植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们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山区出现了一些新型农民,懂得经营土地,懂得科技应用,但大多数山区农民虽然体格健壮却缺少新的生产技能,仍然采用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耕作方式,生产技术落后,土地利用率低,产出低。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任何技术培训,没有一技之长。表现在,一方面劳务输出人员中技能型人才极少,大多数从事强体力、高难度、多危险、低收入的苦力劳动,挣的“血汗钱”,劳务增收潜力不大。另一方面,因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低,掌握不了一些农业及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技术,现代农业新技术推不开,制约和阻碍了农业内部增效和产业发展。

(二)没有形成独特的山区种植特点

尽管养白牛社区随着当地总体产业结构转型也就行了转型,比如改变了传统的种植粮食作物的习惯而种植蔬菜,但由于山地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改为种植蔬菜难以精耕细作,管理难度大,种植出的农产品比起坝区种植的品质也相对较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坝区少见或没有的山地作物及野生植物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缺乏山区种植特点。

(三)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

当前的种植业发展,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种什么,怎么种,都由自己说了算,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由此造成种植的农产品品种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给社区种植业的总体发展起不到积极作用。

全社区没有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企业带动,无法引进先进的管理和种植技术,种植业的发展缺乏排头兵。

(四)销路不畅

农户种植了农产品,最终的目的是就行出售,获得经济效益。但养白牛地处山区,距县城20公里,距澄川二级公路3公路,距离县城附近的农产品收购市场15公里,运输不便且成本高,给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了很大不便。部分居民小组地处偏远山区,道路交通十分不

便,遇到下雨等情况,只能眼看着种植的农产品烂到地里而无法出售,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对发展山区种植业的意见

(一)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

除了农忙季节,只要到村子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人聊天或喝酒,碰到红白喜事,三亲六戚都要杀猪宰羊喝上几天,不醉不罢休,风俗习惯特别的不好,他们好象固守着一个模式,有饭吃就足够了,从没有想方设法去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那怕是三代同堂地住在十几平方米的茅草屋里,等、靠、要的观念很严重。思想观念一旦形成,我们要改变它是非常困难的。尽管社区及小组干部经常宣传发动,但效果不是很好,仅仅靠说教的方法来改变他们的思想是很困难的。一方面要带他们出去外面看看别人是怎么发展的,别人的居住环境是怎么样的,让他们心里有个触动。另一方面,我们要着力树立了一些致富典型,其它地方的到致富典型说服力不强,毕竟不同的地方,基础不同,主客观条件不同,可比性很低,有些是无法比的。但是如果我们树立起本地区的典型,这是群众有目共睹的,实实在在感触到的,让这部分致富带头人起示范的作用,就会逐渐地扭转了本地区群众的观念,改变了本地区的种植产业结构。

(二)抓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一要立足于“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专业农民”的思路,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通过培训,造就一批“拓展产业项目、带动一方农民、发展一片经济”的人才队伍,带动引导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二要加强技能培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通过带出去、引进来、榜样带动的办法,使现代农业科技知识逐步推广到田间地头,渗透到种植业的每一个环节。

(三)建议组建一个中型的农产品收购市场

销售难制约着山区农副产品的种植。许多蔬菜收购商都到村里收购,行情好时,本地收购商恐吓威胁外来收购商,让外来收购商不敢来收购,以达压低价格的目的。一些种植的面积比较少,产量较少的品种,没人来收购,农民要么用车运到距离15公里的蔬菜交易市场去卖,要么拿去农贸市场零售贱卖。不仅费时费力,还买不上好价钱,那份辛苦可想而知。建议组建一个中型的农产品收购市场,指定专人管理,不仅可以改善市场环境,对社区一定创收,更能方便群众出售各类农产品。

(四)充分发挥山区特殊优势,发展山区种植业。

养白牛社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当地带来了很多具有特色的野生植物资源,各类山地野菜如蕨菜、香椿、梁王茶等纯天然无公害野生蔬菜不仅价格高而且很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山区林地中改良林木品

种,发展核桃、竹子等经济林,同时林地出产的野生食用菌、药材在市场上有着很好的销售价格和竞争力。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野生植物资源给当地老百姓创收才能在种植行业中享有有一席之地。

(五)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实施基地带动战略,以“点”为中心,主要着手建设周期短、效益高、见效快的示范基地。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把种植大户引进来了,盘活我们的土地资源,种植大户一来,就把先进的技术、思想带过来,可以充分利用我们多余的劳动力,还能带动当地种植业的发展,给当地种植户起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具有山区特色的野生植物资源。比如开展林区野生菌规模化种植,发展香椿、梁王茶规模化种植等,不仅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山区环境,而且成本低,产出高,效益好。

(六)因地制宜,发展与保护并重

养白牛地处高原湖泊抚仙湖流域,当地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周边环境及抚仙湖水质。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种植业,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尤为重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同时要因地制宜,保护好生态环境,确保现有生态环境不被破坏,避免过度开发,毁坏林地,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充分发展生态经济,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确保农产品生态、绿色、无公害,从一开始就给消费者形成生态、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形象,进一步提示市场竞争力。

如何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种植业,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它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当地老百姓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但我们相信,随着市场的转变,科技的进步,在政府和当地百姓不断努力下,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山区百姓会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澄江县2011年统计年鉴》

2、《中共澄江县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工作报告》

3、《澄江县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下载市种植业发展工作计划(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种植业发展工作计划(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发展我社区种植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养白牛社区发展山区种植业的调查报告 作者:王建寿 学号:1053004457213 养白牛社区在全县是最贫困的社区之一,长期以来,社区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作为典型的山区,几乎......

    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联络站典型案例

    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内部监督工作联络站建设及监督职能发挥情况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区纪委监委《关于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一定四化”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建立派驻综合监督单......

    种植业年终总结

    每一次的工作总结都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回顾分析研究,以此找到不足并改正,是一个提升自己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种植业年终总结,欢迎阅读参考!【范文一:农业局年终......

    种植业科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

    种植业科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2010年丽江市的种植业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按照农业局中心工作,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明确工作......

    2017年种植业管理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

    2017年种植业工作总结与2018年工作计划 兴宁市农业局种植业管理股 1、2017年度种植业工作总结 今年种植业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围绕农业局中心工作,以保障国家......

    贵阳市2011年种植业发展实施方案[优秀范文5篇]

    贵阳市2011年种植业发展实施方案按照中央、省相关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提高执行力、抢抓新机遇、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见》的......

    我国种植业(教案)

    种植业(教案) 教学目的: ①使学生知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农业的五个部门和产品,理解耕作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部门。 ②让学生记住小麦、水稻、棉花、油科作物、糖料作......

    种植业座谈会汇报材料

    种植业工作座谈会发言材料近年来,我区积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现就2015年上半年种植工作完成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指导思想 坚持围绕北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