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干部初始提名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4:1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规范干部初始提名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规范干部初始提名的思考》。

第一篇:规范干部初始提名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干部选拔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启动程序,也是决定干部任用质量的首要环节。近年来,敦煌市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把好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关,不断规范初始提名程序,落实初始提名责任,着力推进初始提名环节的民主化、公开化和制度化建设。

一、突出重点,明确提名

主体

敦煌市在选拔任用干部的实践中,不断扩大提名推荐环节的民主,采取组织提名、领导干部个人提名、干部群众联名提名、公开选拔提名、竞争上岗提名、公推公选提名、全额定向推荐提名等多种方式提名推荐干部建议人选。

1、组织推荐提名。包括市委常委会(全委会)、市委组织部、基层党组织和上级党组织推荐。市委组织部根据领导班子配备需要,结合干部年度考核、平时考核、民主推荐和群众认可程度,召开部务会议,提出拟提拔和调整的干部初步建议人选。市委常委会(全委会)结合干部绩效考核、年度考核和社会公认程度,可提出拟提拔和调整的干部初步建议人选。基层党组织和上级党组织也可根据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同意后,向市委组织部书面提名推荐干部初步建议人选。

2、个人推荐提名。包括领导干部推荐、干部联名推荐和自我举荐。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人选时,必须填写《科级干部推荐表》,并负责地写出书面的署名推荐材料,介绍被推荐人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说明推荐理由和任职岗位建议,注明与被推荐人的关系。干部群众及各级党代表、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可联名推荐干部建议人选,并明确提名任职意向和提名理由等内容。

3、公开选拔提名。包括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提名。2005年以来,敦煌市采取“一推双考”和民主选举的方式公开选拔了18名科级领导干部和7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按照有关程序向市委常委会进行了提名。

二、紧扣核心,规范提名程序

敦煌市不断探索完善提名推荐制度,进一步规范提名程序,从程序上把好了推荐提名的质量关口。一是公告初始提名职位。在每次调整任用干部前,市委组织部都要向市委常委会(全委会)、相关单位公告拟配备、提名的领导职位。二是明确提名原则、条件。敦煌市在提拔任用干部中,提名人选一般从科级后备干部中产生。所有推荐人选必须具备《干部任用条例》中规定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敦煌市对推荐提名的干部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任职资格和德才条件,一一进行审查,不符合任职资格和条件的,不列为提名对象,不提交会议讨论。三是开展民意调查和民意测评。敦煌市在干部初始提名中,坚持民意调查、民意测评和民主推荐,民意集中到哪些人身上,就把哪些人作为提名对象。四是提供初始提名参考人选。市委组织部按照拟配备的岗位要求,综合单位民意测评、民主推荐和干部日常考核结果,按每一职位不少于2名的要求,提出参考人选报市委研究确定考察对象;对于平行调整的领导干部,一般由市委组织部征求各方面意见后,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差额提出人选。市委常委、委员既可以根据市委组织部提出的参考人选进行推荐,也可以署名另外推荐他人;最后,经市委组织部部务会议综合分析,提名考察对象,向市委汇报考察方案。五是进行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和酝酿协商。初始提名人选属提拔任职或平级转任重要职务的,进入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环节;属其他平级转任的,进入酝酿环节。

三、抓住根本,落实提名责任

敦煌市不断健全干部推荐责任制,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个人提名推荐干部,推荐者为首提责任人;党组织推荐干部,其主要负责人为首提责任人。在推荐提名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追究首提责任人的相关责任:被推荐提名人选选拔使用后,发现提拔前存在严重影响任职问题的;领导班子违反规定程序进行推荐的;明知干部人选不符合提拔任职条件和规定,以个人意愿强行通过推荐的;其他原因造成推荐不当,产生严重后果的。党组织推荐人选,未经集体研究提出的,视为无效,对主要责任人给予批评并责令检查;对推荐工作不负责任,推荐的人选在考察时发现有明显问题的,对主要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领导干部个人署名推荐人选,推荐人主观上因照顾关系而推荐不实的,要给予批评教育;推荐情况严重失实的,视情予以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通过进一步明确提名责任,增强了干部初始提名的严肃性,在工作实践中真正落实了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提高了干部选任工作水平。

第二篇: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思考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思考经验材料

随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颁布实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一步扩大民主,实行阳光操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民主推荐、差额考察、任前公示、试用任职等规范程序,充分落实群众“四权”,让群众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干部选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发现干部

选拔任用的一些具体环节上仍有着较大的改进空间,例如干部任用的初始提名,一直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性质界定,也没有相对规范的程序供参考实施,对于初始提名的主体、客体、适用范围、提名权限等也无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以组织部门、上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人提名为主,权利相对集中。谁来提名、提谁的名、怎样提名、如何接受监督,成为一个时期以来干部制度改革的薄弱环节,也就必然成为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不对现行的提名方式进行科学界定和严格规范,那么,干部制度改革的不少举措就会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我们认为,干部选任的初始提名应该是各级党组织及其组织部门或领导干部,根据所属部门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工作表现以及领导班子建设需要,按照扩大民主的要求,经过民主推荐、公开竞争等工作程序,集中广大党员群众的意愿,研究提出适当的任用或交流干部人选进入推荐、考察、酝酿、研究之前的工作。

近年来,我县在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权的规范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我县在探索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主要做法

我县通过“定岗推荐”、“公推公选”、“荐贤举能”、“公推直选”等方式,充分集中民意,逐步将干部选任初始提名权前移下放,让群众公认原则在干部选任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有效地推进了初始提名的民主化。

1、上下结合,广泛推荐,确保干部提名的公正、准确。一是领导干部个人署名推荐。对被推荐者的范围与基本条件,推荐的方式、程序、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规范领导干部的荐人行为,使领导干部能把工作中真正有用的人才负责任地推荐出来。同时也提高了领导干部直接提名的责任意识。二是“荐贤举能”推荐。不定期举行“荐贤举能”活动,通过定职推荐“候任”、定岗推荐“候选”、定向推荐“后备”等形式,把群众举荐上来的干部,分成候任、候选、后备三类,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工作实绩和实际工作需要,由组织部门提名,县委研究决定任用。2005年3月,采取“荐贤举能,定岗推荐”的形式,顺利完成了县委办主任、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等县直部门正、副职候选人的推荐、提名、任职工作,10名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走上重要领导岗位。

2、公平竞争,好中选优,把德才当作干部提名的核心标准。为了扩大民主,我县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和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探索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由“相马”到“赛马”,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拓宽组织提名的视野,增加干部选用后备库的容积。一是实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2004年12月,按照能力与素质并重,职岗分离、积分选位的方式公开选拔县委宣传部、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台办、外经贸局等12个县乡机关科级助理职干部,竞争优胜者成为提名任用的对象。二是推行县直机关中层干部“缺位预告、竞争上岗”制度。2005年以来,对县法院、检察院、县第三中学等五个部门12个中层岗位,采取“缺位预告、竞争上岗”的形式进行了选任。对县直机关中层干部岗位出现空缺的,提前向本部门或面向全县机关公告,并对所缺职位的任职条件作出明确要求,由党组织推荐或个人自荐,符合条件的人员参与公平竞争,择优提名。

3、“公推直选”,民主推荐与个人展示相结合,切实保证提名任用的质量。2005年,我县以“公推直选”方式选举产生了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在“公推直选”过程中,改革候选人提名人选产生办法,由常规的组织提名转变为组织推荐、党员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把参加民主推荐的范围扩大到了乡镇党组织负责人、乡镇的县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被推荐人选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充分自己的才能,让干部群众对他们有更加全面的认识。经过几轮推荐,由党组织提名能力较强、群众公认度较高的人作为候选人,让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乡镇党委委员、书记、副书记、纪委委员,干部初始提名的权力实实在在地交给了广大基层党员群众。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保障了党员群众权利,推进了干部选任工作民主化进程。将领导干部的初始提名行为前移,干部选用的权力逐步向广大党员群众倾斜,实现依靠基层党员群众选干部,在大多数人中选干部,保障了党员群众“四权”,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广大党员群众的政治热情,进一步扩大了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

二是改变了干部选任方式,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初始提名主体实际上由党组织和领导

干部个人向广大党员群众延伸,提名主体的扩大,拓宽了传统的干部选人范围,实现了广纳群贤,让那些群众信任、无私奉献的实干型人才,有更多的选用机会,有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三是有效地预防了干部选任上的不正之风。对于干部选任初始提名权的探索和实践表明,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程序,是规范和监督领导干部用人权的关键所在。通过扩大提名主体,让党员群众参与提名,通过规范运作,既使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用人建议权得到体现,又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提名时的合理制约,能够有效防止干部问题上由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的现象,防止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的产生。

二、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党员群众民主参与意识不够强。由于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仍有部分党员群众片面地认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上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事,与一般党员无关,对参与干部选拔民主提名工作表现出不关注或无动于衷,民主意识不强,政治参与意识淡薄,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挥,党员“四权”落不到实处。

二是个别党组织党内民主渠道不畅。党内的民主气氛不浓,党员的民主权利不被尊重或一定程度上受到遏制,影响了党员参与干部选任提名工作的积极性,导致提名人选范围狭窄,上级党组织对经提名的人选了解不全面,影响到提名工作的质量。

三是提名程序不完善。干部选任提名工作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搬,缺少详细、完备的方法和形式,导致民主提名工作操作上的千差万别。

四是缺乏必要的监督措施。干部选任提名工作是扩大党内民主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干部工作逐步完善的过程,只有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才能稳步推进干部选任工作改革进程,不断完善和落实干部选任提名制度。

三、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相关思考

一是如何提高干部群众的参与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初始提名方法、程序及其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初始提名,增强广大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参与初始提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干部选任中,更广泛地运用民意,把群众意愿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标准之一,真正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加大公开力度,切实营造干部选任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是如何扩大提名工作的民主程度。扩大提名工作的民主程度,必须在初始提名的准备程序上下功夫,通常情况下,民主推荐是初始提名的基础,民主推荐的范围越广,程序越规范,初始提名的质量就越高,就越能体现初始提名的民主程度。一要科学界定提名主体的范围。单位规模不是很大,领导与干部职工之间相互比较了解,人员容易集中的,应实行全员推荐;对规模比较大,或者所属单位比较分散,人员不易集中的单位,在确定推荐人员时,除了让全体领导干部、机关干部、所属下级单位负责人参加外,还应到部分基层单位推荐或由部分群众代表、服务对象参加推荐。确定推荐的范围,应把握的一条原则是,有条件的,要尽可能让多数群众参加,使广大群众都享有民主权利。二要创造好民主推荐的环境。要提前向群众公开推荐职务和条件,给群众充分的酝酿时间,允许其作必要的调查以至讨论酝酿。推荐时,要作好充分的动员,消除群众的顾虑,明确推荐的具体事项,减少群众推荐的盲目性,提高推荐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三要科学分析推荐结果。推荐结果虽然可以反映一定的民意,但不能简单地以票取人。在工作中要多做考察了解工作,多方面听取意见,在辨别意见真伪的基础上,正确分析个别人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看法的关系,干部小节与主流的关系,从而对推荐结果作科学的判断。四要适当公开推荐结果。为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推荐结果可在参加推荐人员范围内公开,既能够将干部选任工作置于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也可以增加广大群众参与干部选任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是如何以制度规范初始提名行为。探索推行缺位预告机制。在民主推荐之前,应该对所有拟选任的岗位进行描述,把空缺职位、任职资格和条件、选拔方式和程序等提前向群众公开,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掌握必要的信息。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机制。领导干部个人向任免机关推荐干部人选时,要实事求是地填写领导干部推荐报告,并附上署名的推荐材料。推荐材料要包括推荐人选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和民意情况。要如实地反映推荐人选的优缺点,对推荐失真失实、造成用人失误的,要追究推荐人的责任。实行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此制度在浙江等地已经先期实行,主要适用于提名乡镇和重要职能部门正职干部。这样,既使“一把手”应有的用人建议权在确定参考人员名单的过程同步中得到体现,又受到全委会委员民主提名的合理制约,能够有效防止用干部问题上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把提名上的失误控制在最小程度。探索试行差额提名制度。采取明确推荐职位、任职条件,召开领导干部大会进行定向“海推”,差额考察,书记办公会差额提名,常委会差额票决的方式。

《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思考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思考经验材料。

第三篇: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问题的调研与思考[定稿]

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提高选人用人质量的关键。谁拥有初始提名权,谁就有提拔干部的权力。在这个阶段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导致最后选人用人的失败。如何从理性上扩大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将提名决策权前移?带着这一问题,我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工作实践,对部分前沿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和探索。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各地在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问题上进行了大胆的、有益的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程度难把握,衡量标准不够明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确定考察对象时,应把**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推荐的结果作为干部初始提名的重要依据。但最后“得票数”不能作为干部初始提名的唯一依据,必须结合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组织部门在综合分析时,很难把握好这个尺度。例如,评价一个干部究竟要有多少群众认同,才算得上群众公认;得票数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干部的群众认可程度和实际能力等。对某一岗位应该选用什么人,不该选用什么人,没有限制性规定,具体操作时不好把握。此外,按照什么比例产生提名人选没有硬性规定,没有操作依据。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程序不够规范,提名环节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推荐提出考察对象。也就是先**后提名。现行的提名推荐方式有组织行为,也有个人行为;有正式的书面形式,也有个别领导口头推荐等等。对哪些“组织和人员参与”无具体规定,不同地方的提名方式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地方不同的领导之间、同一个领导对不同的职位,甚至同一个领导在不同时期对有关职位的启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实际上是先提名后**,即先提出建议人选,再去征求意见,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可供操作的行为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失察失误责任难追究。提名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了提名权的责任主体很难确定,使得推荐者只行使提名权力,却不承担提名责任。对于推荐造成的失察失误责任也很难追究。少数领导干部在干部任用中掺杂个人意志,通过“走程序”的形式实现个人目的,造成“程序上看似中规中矩,实质上体现个人意志”的现象。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在深化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工作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但从总体上看,制度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如:如何提名、怎样提名、提名范围如何界定,在操作层面上还没有制度可循,在操作过程中不好掌握等。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推荐反馈机制,群众只参与了测评、推荐过程,而不知道推荐结果,对**测评和**推荐结果缺欠认真的研究分析。个别地方党委领导干部对**推荐结果,合意的就强调“必须尊重民意”,不合意的就强调“不能简单以票取人”,**推荐结果运用的权威性不足。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社会氛围还不够浓。职位空缺调配信息尚欠明朗化。就传统做法而言,领导职位出现空缺后,组织上考虑进行配备时,对外公开一般都是到**推荐阶段时在目标推荐单位进行小范围公开,其他主体很能难获取信息,限制了其他主体参与的机会,不利于调动其他主体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干部选拔任用群众公认原则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群众提名权不明确,导致群众参与选择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干部选任的准确度,增加了干部选任的风险成本。完善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办法的建议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扩大**,完善程序,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开透明度,有效避免少数人选人,实现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化、规范化。

第四篇:关于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中的初始环节,也是充分发扬民主、科学选任干部的重要环节。实施干部选拔任用流程管理以来,??县把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作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创新干部初始提名方式,从源头上探索民主用人、科学用人、规范用人的干部选任新路子。

一、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工作的主要做法

初始提名人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的用人结果,???县全面落实群众在干部选任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扬民主,从竞争择优入手,积极拓宽提名人选范围,不断规范提名程序,严格提名责任追究,有效避免了在少数人中选拔的弊端,保证了初始提名工作的公平公正,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关注、支持。

1、始终坚持竞争择优,积极拓宽初始提名范围。

一是让干部群众推荐提名。干部的优劣和表现,群众最有发言权。??县采取鼓励群众积极推荐,组织乡镇、县直部门干部职工全员推荐和召开全县领导干部大会全面推荐等方法,扩大群众在干部选任初始提名环节的参与面,把群众公认体现在源头上。近年来,新提拔的??名科级干部全部按照这一程序提名推荐,干部选任工作充分体现了民意,提高了社会公认度。

二是在优秀干部中推荐提名。???县坚持凭实绩用干部,把干部的初始提名与工作业绩挂起钩来。对考核被评为优秀的干部,优先受理提名请求;对目标责任制考核处于末位和因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党风廉政等因素被一票否决的单位和个人不予提名。同时注重从基层和经济建设、信访维稳等一线干部中提名推荐干部。两年来,县委提拔重用的干部中,基层和经济建设一线干部占68%。

三是在后备干部中推荐提名。后备干部是领导干部的预备队,为防止提名的随意性,县委规定被提名的干部,原则上必须是后备干部,较好地解决了“备而不用”和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去年上半年县委调整的??名干部,初始提名人选全部在后备干部库中产生。

四是推动公开选拔推荐提名。公开选拔是广纳优秀人才的最有效途径,提名范围更广,条件更宽,只要符合招考条件,就可以参与推荐提名。近几年来,县委先后组织了4次公开选拔活动,42名优秀年轻干部通过公开选拔提名走上科级领导岗位。另外还有126名优秀年轻干部通过竞争上岗提名走上股、所长岗位。

2、始终坚持公开透明,不断规范初始提名程序。

一是强化公开意识,推进了提名过程公开化。首先是职位公开。提名前,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拟选任的职位、任职资格条件、提名主体范围、提名方式等,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初始提名。其次是提名过程公开。无论是组织提名还是个人提名,都公开进行,提名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保证了提名过程“阳光透明”。去年,我们将空缺的县监察局党外副局长职位、任职资格和条件进行了公布,面向全县进行个人自荐提名,社会反响比较好。

二是强化民主意识,推进了提名主体多元化。我们进一步规范领导提名,改进组织提名,扩大群众提名,尊重自荐提名,推动竞争提名,明确了组织部门提名、单位党组织提名、领导干部个人提名、公开选拔提名、个人自荐提名、全额定向推荐提名和重要岗位人选全委会上差额推荐提名等七种提名方式。与传统做法相比,提名主体范围明显扩大,形式更加多样,更多的人有了提名权,参与了提名工作,既拓宽了荐举渠道,开阔了选人视野,又增强了广泛性,使选拔工作更加民主。

三是强化责任意识,推进了提名行为规范化。我们研究制定了《???县选拔任用科局级干部初始提名试行办法》,对干部初始提名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规范。无论是单位党组织还是个人,凡向组织部门提名推荐干部,必须填写《选拔任用干部初始提名推荐表》,详细写明推荐人选的基本情况、推荐职务和推荐理由,属组织提名的加盖单位党组织公章,属个人提名的签署个人姓名。同时还明确规定了提名理由不充分,提名人选不符合资格条件,未按要求填写初始提名登记表,超职数提名,党组织提名未按要求进行集体研究等5种不受理情况。去年以来,先后有???名同志因提名不符合要求而未受理。规范的程序和运作,克服了提名工作的随意性,维护了干部工作的严肃性。

3、始终坚持权责对称,合理界定初始提名责任。

责任追究是制约提名权滥用、避免选人用人腐败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增强初始提名准确性的关键所在。???县按照“谁提名、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了提名主体即为责任主体。单位党组织和干部个人在提名人选时,不实事求是介绍被提名人的情况,明知不符合任职条件,却隐瞒事实,坚持提名推荐的;被提名人选在提拔重用后,发现提拔重用前有严重问题影响任职或提拔重用后两年内出现重大问题的,要对初始提名主要责任人实行问责。

二、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工作的初步成效

1、开阔了选人用人视野。通过七种形式的广泛提名,大量优秀干部被推荐出来,组织部门通过各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视野来认识和了解干部,掌握了大量优秀干部的信息,提高了识人选人的水平。仅通过09年考核就储备了156名后备干部,县委和组织部门可以根据职位要求和工作需要,在更多的干部、更广的范围内初始提名人选,选人用人视野进一步开阔。

2、扩大了选人用人民主。规范初始提名后,向群众公开了空缺职位,提名条件,明确了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等多种提名方式,打破了干部选任在初始提名环节暗箱式、神秘化的做法,让广大干部群众知情,实现了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到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转变,进一步落实了群众的“四权”,真正选出了人民群众满意、需要、拥护的干部,真正扩大了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

3、规范了选人用人行为。通过规范初始提名后,使集中在组织部门和县委书记、组织部长、县级部分领导等少数领导干部的提名权得到了有效制约和化解,科学规范了领导干部的用人行为。另外通过向干部群众公开初始提名相关工作,将提名的职位、范围、条件、程序等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强化了对领导干部用人行为的监督,从源头上有效防止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去年???县在县委全委会上组织参会人员对干部选任工作进行了评议测评,测评综合满意率达到了99%,广大干部群众对选人用人工作较为满意,选人用人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4、激发了干事创业活力。通过规范初始提名,组织选人视野更加开阔,用人更加注重实绩,更是为干部个人搭建了一个展露才华的平台。干部个人可以向组织进行毛遂自荐,主动走入组织视野,让一些平时一些不被组织了解又想干一番事业、确实有胜任领导岗位能力素质的干部看到了希望,促使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扎实工作,加强锻炼,提高素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接受组织的挑选和考验。2008年以来,先后有1000余名年轻干部主动向组织申请到经济开发区企业、重点项目建设、信访部门等一线锻炼,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三、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工作的启示

1、领导带头是关键。规范干部初始提名工作,制约了领导干部在人事任免方面的权力,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改革干部任用制度的气魄、胆识和自觉性,否则初始提名环节将处于“空转”状态。实施干部选任流程管理以来,县“四大家”领导认真学习贯彻四项监督制度、《干部任用条例》和流程管理系列办法,带头严格执行了“五个不准”规定,即:不准搞临时动议,突击、频繁提拔干部;不准违反《条例》规定插手和干扰组织部门正常工作;不准为亲朋好友、身边工作人员说情;不准向组织部门口头打招呼提名推荐干部;不准搞非组织活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营造了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确保了规范干部初始提名工作顺利推进。

2、民主公开是基础。民主公开是选任干部的必经程序和基础性工作,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不断增强初始提名工作的透明度。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公开提名的程序、方式和内容,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初始提名,营造初始提名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将民主推荐作为初始提名的主要渠道,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参与初始提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更要注重群众公认,广泛地运用民意,把群众意愿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标准之一,初始提名人选民主推荐得票率达不到50%的,一律不准进入考察程序,对得票靠前、票数相当的初始提名人选,坚持在第二轮推荐中先述职再推荐。

3、健全制度是保证。为了配合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工作的推进,首先要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工作制度,坚持备育、备用结合,为初始提名做好人才储备;其次要积极完善“三级推荐”机制,进一步扩大群众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的参与面,真正实现群众公认、领导公认、组织公认的有机统一;最后要配套建立权责对称的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按照“谁提名、谁负责”的原则,对初始提名主要责任人实行问责。同时要设置人机双重把关制度,按照初始提名环节设置的4个大项和43个小项指标把关,没达到“硬杠”要求的,一律“亮灯”提示,确保“不合格产品”不能进入下一程序。

第五篇: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提高选人用人质量的关键。谁拥有初始提名权,谁就有提拔干部的权力。在这个阶段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导致最后选人用人的失败。如何从理性上扩大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民主,将提名决策权前移?带着这一问题,我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工作实践,对部分前沿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和探索。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地在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民主问题上进行了大胆的、有益的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民主程度难把握,衡量标准不够明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确定考察对象时,应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干部初始提名的重要依据。但最后“得票数”不能作为干部初始提名的唯一依据,必须结合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组织部门在综合分析时,很难把握好这个尺度。例如,评价一个干部究竟要有多少群众认同,才算得上群众公认;得票数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干部的群众认可程度和实际能力等。对某一岗位应该选用什么人,不该选用什么人,没有限制性规定,具体操作时不好把握。此外,按照什么比例产生提名人选没有硬性规定,没有操作依据。

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程序不够规范,提名环节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也就是先民主后提名。现行的提名推荐方式有组织行为,也有个人行为;有正式的书面形式,也有个别领导口头推荐等等。对哪些“组织和人员参与”无具体规定,不同地方的提名方式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地方不同的领导之间、同一个领导对不同的职位,甚至同一个领导在不同时期对有关职位的启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实际上是先提名后民主,即先提出建议人选,再去征求意见,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可供操作的行为规范。

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失察失误责任难追究。提名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了提名权的责任主体很难确定,使得推荐者只行使提名权力,却不承担提名责任。对于推荐造成的失察失误责任也很难追究。少数领导干部在干部任用中掺杂个人意志,通过“走程序”的形式实现个人目的,造成“程序上看似中规中矩,实质上体现个人意志”的现象。

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在深化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工作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但从总体上看,制度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如:如何提名、怎样提名、提名范围如何界定,在操作层面上还没有制度可循,在操作过程中不好掌握等。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民主推荐反馈机制,群众只参与了测评、推荐过程,而不知道推荐结果,对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结果缺欠认真的研究分析。个别地方党委领导干部对民主推荐结果,合意的就强调“必须尊重民意”,不合意的就强调“不能简单以票取人”,民主推荐结果运用的权威性不足。

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社会氛围还不够浓。职位空缺调配信息尚欠明朗化。就传统做法

而言,领导职位出现空缺后,组织上考虑进行配备时,对外公开一般都是到民主推荐阶段时在目标推荐单位进行小范围公开,其他主体很能难获取信息,限制了其他主体参与的机会,不利于调动其他主体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干部选拔任用群众公认原则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群众提名权不明确,导致群众参与选择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干部选任的准确度,增加了干部选任的风险成本。

完善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办法的建议

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扩大民主,完善程序,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开透明度,有效避免少数人选人,实现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加大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参与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初始提名方法、程序及其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初始提名,增强广大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参与初始提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干部选任中,更广泛地运用民意,把群众意愿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标准之一,真正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加大公开力度,切实营造干部选任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的良好氛围。

完善制度,建立科学、完备的民主提名机制。一是建立空岗预告制度。在民主推荐之前,对所有拟选任的岗位进行描述,把空缺职位、任职资格和条件、选拔方式和程序等提前向群众公开,给群众充分的酝酿时间,允许其作必要的调查或讨论,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掌握必要的信息。二是建立推荐提名责任制。任何单位党组织或领导干部个人向组织部门推荐干部提名人选时,要实事求是地填写推荐表,并附上署名的推荐材料,推荐材料要包括推荐人选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和民意情况。要如实地反映推荐人选的优缺点,对推荐失真失实、造成用人失误的,要追究推荐人的责任。提名乡镇和重要职能部门正职干部,实行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一把手”应有的用人建议权在确定参考人员名单的过程同步得到体现,又受到全委会委员民主提名的合理制约,有效防止用干部问题上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把提名上的失误控制在最小程度。三是探索试行差额提名制度。采取明确推荐职位、任职条件,召开领导干部大会进行定向“海推”,县委常委会二次提名,确定考察对象进行差额考察,县委全委会或县委常委会差额票决。四是建立符合条件参加推荐人选公示制度。对经审查符合参加推荐条件的人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让群众进一步审查。五是建立定期民主推荐干部制度。结合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换届考核和后备干部推荐,在全委会或更大范围内定期推荐干部,丰富干部工作的信息,为组织部门提供推荐参考人选打好基础。

严密程序,扩大提名工作民主程度。为确保个人、组织和民主推荐提名权利的均衡性和有效性,扩大提名工作的民主程度,必须在初始提名的准备程序上下功夫。民主推荐是初始提名的基础,民主推荐的范围越广,程序越规范,初始提名的质量就越高,就越能体现初始提名的民主程度。一要科学界定提名主体的范围。单位规模不是很大,领导与干部职工之间相互比较了解,人员容易集中的,应实行全员推荐;对规模比较大,或者所属单位比较分散,人员不易集中的单位,在确定推荐人员时,除了让全体领导干部、机关干部、所属下级单位负责人参加外,还应到部分基层单位推荐或由部分群众代表、服务对象参加推荐,尽可能让多数群众参加,使广大群众都享有民主权利。二要创造好民主推荐的环境。要提前向群众公开推荐职务和条件,给群众充分的酝酿时间,允许其作必要的调查以至讨论酝酿。要作好充

分的动员,消除群众的顾虑,明确推荐的具体事项,减少群众推荐的盲目性,提高推荐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三要科学分析推荐结果。推荐结果虽然可以反映一定的民意,但不能简单地以票取人。在工作中要多做考察了解工作,多方面听取意见,在辨别意见真伪的基础上,正确分析个别人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看法的关系,干部小节与主流的关系,从而对推荐结果作科学的判断。四要适当公开推荐结果。为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推荐结果可在参加推荐人员范围内公开,既能够将干部选任工作置于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也可以增加广大群众参与干部选任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确定初始提名考察对象。在充分酝酿、征求所在单位主要领导意见,并经组织部部务会议研究提出初始考察对象初步人选后,向常委会汇报,确定初始提名考察对象,进行差额考察。

规范提名方式,增强民主参与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在个人推荐提名上,要明确权利,严密程序,完善制度,规范地进行推荐,而且必须向组织部门推荐,按要求填写推荐表。如果所推人选得不到所在单位大多数群众拥护就不列入提名考察对象。在组织推荐提名上,要绝对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在提名时,必须充分体现公正性,避免照顾安排。在民主提名推荐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推荐数量由等额推荐向差额推荐转变,扩大群众和组织选择的空间。二是实现推荐方式从集中推荐向分层次分散推荐转变,把各个层次干部、群众的意见分开来,综合分析。三是实现推荐结果从封闭运行向适度公开运行转变,提高民主推荐的可信度和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

下载规范干部初始提名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规范干部初始提名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权问题研究(定稿)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权问题研究 近年来,中央相继制定出台了《干部任用条例》、《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

    干部初始提名办法[精选多篇]

    洛南县选拔任用科级领导干部初始提名工作 实施办法(试行) (2008年10月10日洛南县委第25次常委会通过)为了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工作,把干部任用初......

    20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_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全建业 (中共长沙县委党校 湖南 长沙410129) 摘 要: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应从明确提名主体、认定提名资格、规范提名程序、落实......

    贺州市市管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办法

    贺州市市管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

    关于改革初始提名方法选拔

    关于改革初始提名方法选拔任用 党政领导干部的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我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规范党政正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程序,根据《......

    对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的探索与思考(精选五篇)

    对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的探索与思考R图片新闻省委组织部督查调研(„R推荐新闻静宁县工作简报 - 对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的探索与思考 对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的......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程序的探索与思考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程序的探索与思考 2010-05-25 08:41:15 来源: 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甘肃省临泽县委组织部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基础程序,也是决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质量的重......

    对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的思考(五篇范文)

    对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思考 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工作,是选人用人的起始环节,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关键性问题,可以说事关整个选拔任用工作的成败。自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