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应不应该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
中学应不应该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度
2009年后半年,社会上的热点很多,其中议论的最多的可数是北大新鲜出炉的招新试行新计划——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所谓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就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以自己的名义作为担保,向高校直荐优秀生,让这样的同学跳过高考的环节直接进入高校考官的视野,高校再根据自己的培养模式、培养特色,进行入学前的答辩,符合的就入学,不符合的再回去参加高考的一种创新制度。
这个制度一提出来,就备受争议,引起了广大中校、考生和家长的热切关注,其中关键是这样做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今天就这个问题本人特意在广大校区针对本班26名,本校区20名学生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其中围绕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你认为中学应不应该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
第二:你认为招生者提出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初衷是什么,这种制度有何现实意义与好处。
第三:你认为社会上为何有那么多的人反对这种制度,依你个人认为这种制度有何弊端。
第四:如果你对这种制度持支持态度,那你认为招生者应如何去面对众人的质疑,以及如何去完善这个制度,克服它的弊端呢?
针对这四个问题,有53%左右地学生持反对意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首先,中学校长实名制这个制度设计的本身是不公平的,它不是全面推荐,而是有限制的推荐,尤其是名校推荐,那是对非名校乃至于广大学生的不公平,更引发社会新一轮的“名校风”,家长和学生都会想尽办法往名校那边堆,最终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其次,他们担心校长实名推荐制会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因为这个制度给了校长很大的权力,众所周知,有权力就有滋生腐败的可能,虽然一个校长通常是知识与道德的模范,是社会上享有很高威望与受人尊敬的人,可是当校长手里面有这样一张王牌,可以直接把通往高校大门打开的时候,谁又能保证不会出现钱权交易和引发更多的社会
“潜规则”呢,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下物欲横流的社会,正面临着诚信的重大缺失,最终导致,或许制度本身事不错的,在国外可能行得通,但是在现下的中国,就没有发展可言了。
相对于这些学生,还有37%的人持赞许态度,而且表现得非常的期待与憧憬,并希望这项制度能够尽快实施,其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无疑是对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与设计,有利于打破多年以来,高考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再仅仅以考试论胜负,以分数论高低,以一个标准来选人才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无疑能为我国多元化地输送优秀人才,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这不仅意味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在更深层面上也将对我国整体的教育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可以说是我国重点大学招生的破冰之航。
第二,“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对于高校来说,可以选拔到自己需要的考生,而对于中学来说,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校长实名推荐制” 至少可以解放小部分学业特别优秀、兴趣特别广泛的学生,使他们能从目前的高考模式中走出来,能有更自由的空间、更自主的发展。高校也可根据这些学生的特色,构建创新人才、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绿色通道。从而实现人尽其才,因材施教。
最后,对于这个问题,有近乎10%的学生表现得漠不关心,认为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的是优秀和拔尖的人才上北大,这个制度只是针对少数的高中生来说,自己都已经上大学了,所以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
以上便是这次调查活动的基本情况,首先要感谢广大同学对于这次调查活动提出的宝贵意见,其次,这次调查报告可能有做得不够严谨的地方,对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影响,本来更多的是应该咨询各大中学考生以及家长的看法,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只能在大学本校区进行调查,所以调查的数据以及所反应的情况或许不够严谨,但是总结起来,还是能够反应“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大众的眼里,是这么一个状况:制度出台的初衷是好的,有利于选拔多元化地选拔人才,打破多年来高考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面对社会和现实,给与名校那么大的优惠以及校长那么大的权利,是否真的公平合理,招生者用什么来保证,在这个制度运转的过程中校长的权力不会滋生腐败,若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只怕这个制度遭到反对与质疑的声音会更加的强大更强,最终实际运转起来会变得寸步难行。
对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虽然持反对意见的人很多,但是调查者却细腻地发现他们内心对这个制度并不是真正抗拒的,相反还有赞许的意思,因为绝大多数的反对者都承认这个制度本身是好的,僵硬的高考模式,实在是苦了广大的考生,特别是对于一些偏才和怪才来,和一些在高考中没有发挥好的真正人才来说,只是怕这个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得不到严格的执行,而最终走向腐败而已。而对于名校推荐,他们则不可苟同,认为这个世界卧虎藏龙的地方很多,何况是学校呢,要推荐就得全面推荐,为什么一定要名校推荐呢。
面对这些人的担忧与疑问,持支持意见的同学以及调查者本人则有不同的看法:
从历史上看,古代选拔人才主要经历了这几个阶段:春秋时,由于是贵族统治阶级占主导地位,实行世禄世卿制,保证了贵族的世袭统治。到了战国,由于社会环境是处于混战中,各国都纷纷以战功来选拔人才,增强战斗力,以此建立了以选贤为能的选拔人才制度,并逐步废除世禄世卿制度。到了秦代,统一了六国,秦国也以军功为主要的选拔人才制度。但到了汉代,为了适应中央集权和儒家思想的需要,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选人才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等多种方式。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滥觞的科举制。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这些选官用人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弊端。
而成熟与汉代的察举制度,是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与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有异曲同工之处。察举,即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历史演进:这一制度是在先秦乡里荐举选士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选官制度。春秋时期已经有通过基层逐级察举,由地方官向国君推荐人才的制度。战国时期规定地方官在年终上计时,必须向中央推荐一定数额的人才,经过国君考核而授予官职。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前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有名额限制,东汉和帝时制凡满20万人的郡国每年举一人,不满20万人的两年举一人,不满10万人的三年举一人。边境地区郡国人少,10万人以上则可以岁举一人。孝廉的出路最多的是在皇帝身边当郎官,然后再由郎迁中央或地方官吏。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是入仕的正途。举秀才的对象为现任官吏。到东汉为避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茂才由州推举,所以人数比孝廉少得多。茂才的出路大多充任地方县令,比孝廉任用为重,但名额少。诏举,是由皇帝下诏察举人才,是临时性的特科。其特点是:诏举常在灾异之后举行。诏举人数不限,由诏令临时规定。诏举科目很多,也不固定,能把有专门才能的人推举出来。无论岁举孝廉、秀才还是诏举贤良文学,到中央以后均需经过考试。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两种。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凡属诏令推举之士一般是由天子策试;郡国岁举之孝廉、秀才则由三公府考试。儒生考经学,官吏考举奏,通过考试选出优等生,报皇帝录用。考试实际是量才录用。
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曹操审时度势,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这既是对处于乱世求贤的需要,也是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
今天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也是由下向上的推荐制度。虽然两者相隔了多年的历史,但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制度有许多的相同之处:1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2是由下向上的推荐,需要有一定实力的人为推荐人,3给偏才,怪才和优秀的人才一个发展的机会,4突破了常规的选择,5备受争议,被认为是权力寻租的工具。尽管当时的察举制最终因为腐败之风而不了了之,但是我们认为今天实行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却不是历史的倒退,也不会是历史的重蹈覆辙,它是现代文明的引领,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进行,市场经济的告诉发展,诚信越来越成为这个社会的迫切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这样风起云涌的环境中提出,本身就是重塑社会公信力的积极努力,是推进社会诚信的强烈信号,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提得非常及时。
针对于反对者的质疑,我们则做出了如下的回答:
第一,对公平的理解有所偏误偏误。反对者们认为,实名推荐制
设计的本身是不公平的,它不是全面推荐,而是有限制的推荐,尤其是名校推荐,那是对非名校学生的不公平,更引发社会新一轮的“名校风”,最终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但我们认为事实并不如此,首先我们要清楚,任何资源都是有限,无可否认名校的教育设施和教学理念都略胜一筹,改革之初优先考虑名校推荐是可以理解的,就如同改革开放新试点也不是一下子就开放全国,而是从我国东南沿海到内陆地区,一步一步来实现的,任何事都要按部就班,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名校推荐也只是这个制度的一个开始而已,这正是改革者面对改革之初种种不稳定的因素深思熟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果啊!
其次对于名校风的问题,我们则认为追逐名校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用什么方式去追逐,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追逐,固然是值得批判的,但假若用自己的努力,努力学习,刻苦专研,最终进入了自己理想的中学,那又何尝不是人生中的一大美事呢,再说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名校呢,自有其定论,并不会因为有资格推荐优秀学生的学校就会变成名校,所以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我们认为是过于担忧的。
最后反对者们多次提到了实名推荐制相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我们认为这个制度的设计,本身就是为了人才的选拨,所以大局的比较绝对的公平大可留待占绝大多数名额的高考来保证吧,而对于小数的以选拔人才为主要目的实名推荐制,我们大可放开胸怀,不必再以高考那种坚硬的标准来看待和约束它,那样是毫无意义的,不然就无所谓的改革和创新了。
第二,反对者都提到了校长实名推荐制极可能会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我们认为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如同我们不能因为政府权力有滋生腐败的嫌疑,就简单地一刀切,把整个政府部门从国家的机构中排除出去吧,显然那样做是得不偿失的,也是不科学的,所以关键是制度的完善,在这里我们应该看到,这项制度有严格的中学准入制度,充分的阳光公示、监督机制,和严格的事后惩罚制度,或许这样还够,但改革与完善的道路是任重而道
远的,新事物成长的道路也总是曲折而反复无常的,但我们认为与其在困难面前退避三舍,还不如,扬起风帆,乘风破浪,继续前进呢。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实名推荐制本身无疑是一种改革与创新的尝试,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实践,更是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无论其成败,都可以为我国教育改革积累经验,不仅意味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在更深层面上也将对我国整体的教育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导向作用,改革的过程,或许有不尽完美的地方,所以的确要需要我们大家用大气的胸襟来面对与包容,毕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和文化上的复兴,关键应该是人才的复兴,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无疑在这方面为我国多元化地输送了优秀人才,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所以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推行者们抱有信心,让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我国教育改革作出贡献。
第二篇:网络不应该实行实名制_总结陈词
四辨总结陈词
反方:网络不应该实行实名制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表现,但是也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的几点错误和误区。
对方辩友一直在说网络实名制的好处,强调利大于弊,但是评判应不应该实行不能来武断评判好处和弊端的孰大孰小,你也没有标准也证明大于小于的问题,只是在罗列好处,护士弊端,故我方认为没有可比性。
Q1:多种方式都可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抓犯人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没有必要非得实行实名制,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杨吉说:“难道我们只有通过网络实名制,才能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么?从目前情况看,凭有关部门的技术手段,没有实行网络实名,一些利用互联网犯罪的人不也被‘揪’出来了么?” Q2:对方辩友一直在纠缠韩国不放,但是地球上不是只有韩国一个国家,所有的网络也不都是韩国的网络。世界各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各个地区,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差别悬殊,甚至很多国家地区连网络都没有,所以不同地区没有讨论的可比性,故我方认为韩国没有过分讨论的必要.Q3:对待问题我们辩证来看,任何东西我们都要看到其好处和弊端,我方不否认网络实名制有其实行的好处,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也提醒对方辩友,更不要忽视网络实名制的弊端,尤其是隐性的弊端和挑战更是不能忽略不计。
Q4:对方辩友一直在提发展趋势,是在跟我们讨论未来吗?未来的事伟大的先知们说了都不算,更何况我们,故我方是以有自知之明的态度,来对待辩题,也希望对方辩友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才能符合对方所说的言论自负嘛!Q5:对方辩友一直在说网络实名制是未来网络发展的趋势,先不说它是不是发展趋势,因为我们只能说网络优化是一种趋势,即使暂且认为它可能是发展趋势,那是趋势就应该去实行吗。趋势只是大家倡导的方向,而不是非要应该实行。所以我们还是踏踏实实,严密考虑客观条件的限制,实际情况实际分析,才能让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流畅。而我方认为,评判应不应该实行的标准是可不可行,有没有必要和危害考虑三方面。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总结我方观点:
第一,网络实名制不可行。首先,目前来看,法律不完善,网络技术达不到,群众基础不广泛等多方面原因直接导致实名制很难实行。况且,网络其独有的复杂性不容忽视,它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难想象,动一发而动全身,一次大规模的网络改革必然会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没有周全的考虑,没有严谨的基础建设等外界条件,就大肆宣扬实行实名制,我方认为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故我方认为网络实名制不可行,故不应该实行。
第二,网络实名制没必要。我方一辩已经指出,网络之所以是大家的网络,之所以被这么多人喜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给予网络用户一个隐私和言论自由的方便,我们才能不用担心和顾虑在现实必须顾及的问题,而可以率真的发泄我们的情绪,表达我们的真实想法。但是,如果如对方所说,一旦网络实行了实名制,我相信不管是前台实名制还是后台实名制,多少我们会有所顾忌,毕竟我们的真实身份就放在那里,不管是你看到还是没看到。所以这
样继续我们网络的繁荣发展有何不可呢?如果对方非要拿网络上那些少数人所犯的危害纠缠不放,那我来告诉对方辩友,我们完全可以在保证现行网络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加强监管、整治等实际可达的措施来打击这些行为,而没必要去实行实名制这个目前来看,非常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故我方认为没有必要实行就不应该实行。
第三,网络实名制本身具有弊端。首先实名制会限制了公众言论自由。近年来,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公民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已将网络列为新增的举报渠道之一,网民也一直诉求:要“拓宽渠道”而不是“收缩空间”。试想,如果实行了网络实名制,那么即使是后台实名制,普通百姓还敢从网络上举报监督吗?我们要承认,总是有一些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人存在,网上举报的渠道相信不会长久。再者,如果实行了网络实名制,一旦信任网网络遭到破坏,或者被侵入,或者已被损坏,相信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远比犯罪等危害大的多。综上所诉,网络不应该实行实名制。
网络实名制想要实行,需要满足三方面条件:所需要的一切条件成熟,能准确达到执行的目的,又不产生新的问题。显然,事实是这三个方面一个我们都达不到。所以现在,还是让我们冷静下来,实事求是,严谨对待,为网络的健康发展寻求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沿用伟人的那句话,革命尚未完成,希望我辈继续努力!最后,我将以非诚勿扰上的一段话结束我方的辩论
你见,或者不见我实名就在那里
监视你我言行
你念,或者不念我阴影就在那里
挥之不去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真实信息就是不想被人提起 不容置疑
不要强迫让我改变
这样
会让我离你越来越远 所以 珍惜 不晚 实名 再见
第三篇:微博不应该实行实名制 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下面由我来做反方总结陈词 博用户的道德与素质。其实实名制只是一种简单粗实名制到底是对言论自由的合理限制,还是对言论自由的不合理限制,是本场比赛核心争论之一,通过刚才的质询我们发现,其实对方辩友并无判别合理与否的标准,连判别依据都没有,判别结果自然站不住脚(辩手根据临场修改)。
下面,我再次给简单大家梳理思路。判断是否和合理限制的标准,就是看微博实名制有没有限制到公民原本想说并且可以说的言论,由于公民并不清楚责任追究的原则和尺度,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息事宁人文化环境下,微博用户可能因担心秋后算账而主动抑制对言论自由的行使,使得一些有益的、但存在被打压可能的言论被扼杀在摇篮里。并且,这种打压与威慑是普遍存在于用户当中的,了解到这点,相当于在根本上解构对方辩友的核心观点。
下面我将指出对方辩友一些函待讨论的观点
1、忽视网络的自净能力。对方辩友大谈实名制如何净化网络环境,但我方早已经提过,设置官方辟谣微博、辟谣信息在公告栏顶置,设置不实信息曝光专区等非实名制手段同样可以有净化网络环境的效果,所以对方辩友认为的实名制核心优势之一,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2、价值观缺失,对方辩友还说,实名制缩短责任追究时间,降低责任追究成本,我们先暂且忽略非本人信息注册微博从事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问题,暂且认为实名制可以缩短时间降低成本,但是,您为了缩短时间、降低成本,就要以牺牲公民天赋的言论自由权为代价,这,合理吗?
下面我将重申我方观点:
1、无可否认,微博实名制对减少网络水军、马甲有一定效果,但我方已经论证过实名制无法阻止作奸犯科之人利用他人信息注册微博,制造恐慌、危害国家安全,要知道,后者危害社会的程度要深得多,实名制只能阻止了一部分小的危害,对大的危害效果甚微,为此我们却要以牺牲绝大部分人的言论自由为代价。微博实名制,显然不应该。再说,对于揭黑反腐反贪者而言,其实微博马甲就像新闻采访中的脸部马赛克,是保护外衣。
2、谣言不止于实名,谣言止于智者,要说治标,我们已经有了日渐成熟、效果明显的非实名制的手段;要说治本,从根本上解决微博乱象,只有依靠社会系统工程,加强政府引导,明晰企业责任,增强微
暴的手段,治标效果既得不偿失,又不能治本,所以,微博实名制,显然不应该。
3、从价值判断角度来说,微博实名制实施与否,折射出来的是国家对于国民言论的态度,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说的是限制人民言论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微博实名制是一种控制言论的简单粗暴手段,它是通过强制捆绑言论和身份,威慑和限制公民言论。其实,净化网络环境根本在于“疏”,而不是实名制这种简单粗暴的“堵”,所以,微博实名制,显然不应该。
约翰·密尔在《论自由》里说过,人类应当有自由去形成意见并且毫无保留地发表意见。现代社会必然是朝着越来越开放的方向发展,公民的言论自由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的开放程度,请对方辩友告诉大家,有了微博实名制,有多少人能够毫无保留地发表意见?假如一个社会连让人们自由表达的容忍度都没有,那社会如何进步?国家的民主何在?国家的未来何在?文明进步的动力何在?!
综合实行微博实名制的理论视角、技术支持、法律环境,现实作用、价值意义5方面,我方坚定认为,微博不应该实行实名制!!谢谢大家!
逻辑推导:天赋公民言论自由不可侵犯,微博实名制侵害公民言论自由,且技术不支持,法律不健全,实行效果不明显,价值不倡导,所以不应该实行微博实名制
1、我方立论早已强调,微博实名制是后台实名前台自愿,但对方一辩却在攻辩小结里将己方观点强加于我方,说是前台也实名,不知道是提前准备的稿子没来得及改?还是没能听懂我方陈述?(应该没那么低级失误吧„只是准备下)
第四篇:中小学校长应实行竞争上岗
中小学校长应实行竞争上岗
程长会(贵州省福泉市大院小学)
为什么中小学校长要实行民主选举、竞争上岗?大胆地说,一大部分的中小学校长一直是主管部门包办任命的,这种陈腐的沿袭方针长期来禁锢着教育这片热土,束缚了不少有识之士、能人学者,违背了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进取精神,对人才的尊重、人才的开发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障碍、极大的浪费,对有识者十分不公平,也有损民主之原则。改革开放以来,虽进行了一些尝试,但绝大部分地区仍被旧的传统观念把持着,一层不变地推行全权主义。
在基层,在实践工作和人民群众中乃至全体教育教学工作者中,他们对“任命”实际有一种不满的激情。由于受到上级的制约或者权威,他们是敢怒而不敢言,其实心中企盼的是我们自己选一个胜任工作的校长,或者我们也能当校长。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他们呼吁:校长必须竞争上岗!
现实任命的校长有很多是关系连带任职的,是“皇亲国戚”。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在我们地区,校长是主管部门或局里任命,没一个是竞争上岗的。一旦下文,他们便是终身不变的校长官了。
这些校长,由于没有受到培训,又不专业,他们根本就没有具备管好学校的能力和经验,有些受旧的观念和十年**的影响较深,他们还停留在旧的观念上,对于学校的深化改革、教育管理、新课改、素质教育、新的教育理念,他们是文盲。
一所学校的义务教育是为小康社会发展到富裕社会及科学强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经济型特色社会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它的效率、质量、管理是第一位的,出发点落脚点必须围绕这个中心。目标不明确,你这个校长就无法团结全体教师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党和国家规定的培养青少年的任务。现在国家下决心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又把重点放在农村义务教育,并且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免费为核心的惠民政策,这一政策还可发展至高中乃至大学,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胡锦涛总书记“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之指示,是改变旧的教育思想、旧的教育观念,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扎实地推进世纪课改的号角。学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知识,更要具备有高觉悟的素养,所以竞选校长更为重要。
一些校长,他们虽有学历,或者有资历,但并不完全具备热爱教育、憧憬满怀,他们打造不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亮点,当不好舵手。好的政策还要有能力的模范执行者,否则学生未见其利,先受其害,整个学校也会如此。
前段时间,我们有过调查:有一所大型完小,由几所小学合并而成,教师六十多人,学生一千二百,教学质量越来越差。该校长大龄化,又是局里委派的,在教师中没有什么威信。这样一所庞大的完小,没有坚强的领导堡垒是不行的。为什么教育教学、素质教育跟不上去?是教师素质、文化水准不行吗?是教师没有事业心吗?完全不是!
我省教育改革家汪广仁校长早在1998年就说过:“只有落后的校长,没有落后的教师。”而该学校实行的路线、方针、目标不对路,办学理念不明确,可谓闭瞎眼睛捉麻雀。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实行一整套旧的教学模式和沿袭考试制度,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学校对于素质教育和世纪课改,只是口头上讲讲,实际仍采取各种各样的残酷手段和“刑法”,考试排队,以统考成绩评定一个教师所有的工作和所有的成绩。只要你班考上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你就是优秀教师,考不好的主科教师则要遭受到扣取本人正当的劳动工资的待遇。学校的政治路线失控,学校实行的路线是弄虚作假,学校制定的条款是整教师,学校的面貌是校长压迫教师,教师压迫学生,校长是奴隶主,教师、学生是奴隶。
我们认为,必要的测试、正常的考试,检验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可以的。但由于学校从根本上没有认识到江泽民总书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指示,对科技兴教与党的教育方针不理解,造成了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错误走向。教师被整,学生被卡,差生被排斥,巩固“两基”成果又成了反差,无外乎青少年犯罪率增多。
校长是高举皮鞭,教师们是劳累不堪,辛勤与汗水又得不到奖励,于是乎,他们唱起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中小学校,全国大面积还是好的,但如上情况泛滥也不少。诸如安全事故、腐败贪污、各种
1巧立名目的乱收费等违纪违法现象也常有出现。
综上所述,要完全彻底改变这种反差现象,首先必须讲究根本,一些太老牌的智商低微的或者“皇亲国戚”的无所作为的校长应更换,从四十五岁以下的具有高文凭高素质且经过专业培训的中青年教师中公开选拔校长、竞争上岗。
第二,增强教师的凝聚力,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提高办学品味。校长是学校的核心,是学校的统帅,要推动科学教育研究,促进素质教育,搞好新课程改革。教育改革,是一所学校工作的重点所在。作为一名合格的校长,必须打造好闪光的亮点,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对教职员工要发扬高民主,讲诚信,讲政治,讲文明,谈和谐,关心教师生活,不要随心所欲扣取教师正当的劳动工资作为它用,杜绝以考试整教师,考试弄虚作假,真正把提高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的一切工作落实在实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学校的顶梁大柱,国家的建设人才。明确这一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实现。教师工作做好,学校办学品味自然会提高,更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就叫给力啊!
第三,学校校长要认真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执行中共十七大提
出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深入细致领会中央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
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祛除应试教育的机械条款、世袭观念,勇于实
现真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坚定不移地、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
决策。对学校的评估工作要特别重视过程工作的科学管理和实际工作,正确评估学校,正确评估教师,正确评估班级,热情对待学生。
第四,何为素质教育?即政治(品德)提高教育,学习提高教育,美育体育提高教育等。学校要以德育为中心实现学校管理进一步合理
化、规范化、科学化,把握学校大方向的原则,明确管理的任务,确保
德育工作的开展,各项工作协调一致,与全校教职员工一起,建立健全
有利于真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规章制度,学校工作有规范、有规矩、有制度,形成优良的校纪、校风、校貌,一个完美的学校就基本形成了。
第五,坚持依法执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巩固“两基”等劳
动成果。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何为生命线?就是科学搞好新课改,推
广教育研究成果,和谐搞好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巩固素质教育。素质提高了,减少、杜绝青少年犯罪,则社会安定,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欢笑。
教育是一座了不起的伟大工程,校长是工程的专家。所以,尊重人才,竞选校长是转轨的必然。每一位教师都应享有夺取这块阵地的制高点的权利,同时我也相信竞选上岗的校长会把学校这块热土建设得更光辉、更灿烂!
(作者简介:程长会,女,1963年9月出生,中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职称,为市优秀教师、先进班主任,已从教达30年。详细通讯地址:贵州省福泉市马场坪办事处外环西路8号——大院小学;邮编:550501;电话:***;信箱:pdz2446244@163.com)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1年6期,http://)
第五篇:辩论赛:中国应不应该实行计划生育(正方)立论
中国应不应该实行计划生育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经历国庆长假,相信大家都会赞同,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宅在家里看你们堵在路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无时无刻的不在提醒我们应该更加坚定不移的实行计划生育。开宗明义,所谓应该则是情理上合情合理理应如此。计划生育则是国家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政策。而就何种选择更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我方认为中国应该实行计划生育,理由有二:
其一,就中国人口基数大的现状来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计划生育有利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降低。这大大缓解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资源短缺,住房困难,环境污染等后果。试想,如果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多子多福相信不久就会变成多子多灾了。如果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原本只用三个人分的田却要由五个人甚至是更多人分,你还会认为人多力量大吗?如果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我们将早早的超过最佳人口生存数量,地球将无法负荷。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人均资源将会进一步减少。这一系列的后果难道不是在提醒着缓解人口压力刻不容缓吗?
其二,就计划生育本身的政策而言。所谓的计划生育并不只是减少生育这么片面的解释,它更多的是结合时代的变迁,根据中国人口形势以及人口年龄分布等做出的科学的发展的政策。计划生育并不是僵化的政策,它在不断的完善。12年新增八种条件下可以生二胎等一系列措施正是人性化的表现。当然,任何一个政策都不会是完美的,它总会有一些弊端,但就计划生育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仍然是利大于弊的。
综上所述,结合中国人口的现状,和计划生育带来的好处,我方坚持认为中国应该实行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