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拓创新推动提案质量全面提升
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协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工作。几年来,丹东市政协紧紧抓住提案质量这个关键问题,深入研究新形势、新问题、新特点、新要求,不单纯凭借提案数量的多寡来论高低,关键要看提案自身质量的高下,本着这个原则,我们广开新途径,改革创新,力促提案质量不断提升。
——以精品意识指导提案质量的提升。在政协委员、民主
党派、工商联等人民团体运用提案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提案数量逐年递增的新形势下,针对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倾向,丹东市政协首先提出了“以质量求发展,走精品提案之路”的工作方针。不片面追求提案数量上逐年递增,不搞多多益善,不满足于提案数量是历史同比之最,不以数量论英雄,淡化对“提案大王”和“提案大户”的宣传,大力倡导树立精品意识,坚持宁可少些,但要好些,把质量摆在首位,在大力提高提案质量上下功夫,促进提案精品化。其次是利用政协会议、学习培训、专题辅导、报刊宣传、印发材料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提高提案质量在政协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市政协委员郑辽吉在质量意识的推动下,改变了以往“论文式”、“资料式”的写法,经过深入社会调查和研究分析,提出了《构建丹东国际毽球城》的提案,得到承办单位的全面采纳。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毽球协会已于2004年9月授予丹东市“全国毽球城”的牌匾。第三是通过专业培训、知识讲座、范例评述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增强提案人提出高质量提案的技能技巧。第四是提案的专职工作机构专题精心加工整理,保证使提案规范化,打造具有科学性、宏观性、全局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精品提案,一方面充分调动提案人运用提案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每年提案数量保持在每人一件左右(共368名委员);一方面使规范化、高质量的精品提案,从过去的0.8%提高到这几年的3.6%。
——以信息服务带动提案质量的提升。撰写提案离不开提案信息资源。市政协坚持向全体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提供提案信息服务,除在每年全会开幕前两个月向全体政协委员寄送《党政中心工作概述》、《提案征集函》、《提案参考题目》和《优秀提案标准》、《提案范例》、《不立案标准》等,为提案人提供足够的信息参考、典型经验、启示性内容和撰写提案的导向性意见和建议。在引导委员撰写高质量提案方面,十分关注党政中心工作,如各种会议、出台的各种规定和决定等,筛选出政协调研、视察的题目供提案人参考。还主动以信函、电话、走访等形式征求党政部门的工作意见,就事关全市工作大局,人民群众普遍要求改进、对推动中心工作有重要作用的问题,请他们提出需要政协调研、视察,进而献计献策可促成某项决策(或项目)落实的题目供提案人选题之用。与此同时,市政协还特别注重发挥政协委员“社会服务监督员”队伍的独特作用。丹东的经济、公安、司法、审计、环保、社保等部门特邀部分政协委员为“社会服务监督员”,这些委员把在社会服务监督活动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及时收集、整理,作为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撰写提案源源不竭的信息资源,使所提提案的前瞻性、全局性、准确性、可行性大幅度提高。如,市工商联中的政协委员被聘为银行社会服务监督员,提出的《对丹东市商业银行进行改制重组并作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提案,由市政协主席批示后,交与市政府承办,被纳入银行改制规划之中。
——以整体合力保证提案质量的提升。一是从政协工作全局出发,规范提案质量标准。市政协不只靠提案委员会“单枪匹马”,更重要的是坚持突出提案在政协的整体性和共同性,把提案作为市政协的一项形象工程,用全新的规范性标准衡量和要求提案工作,使之必须做到: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服务丹东发展;坚持以民为本,多办利民之事;坚持发扬民主,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坚持广集民智,反映社情民意;坚持凝聚民心,构建和谐丹东。二是多方共同征集高质量的提案。征集高质量的提案,不仅是提案委的职责,市政协其他专门委员会也积极组织、帮助所联系的委员、委员活动组和有关党派、团体撰写提案。还以市政协办公室和提案委员会联合制发文件的形式,针对丹东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专题征集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大突破、大提高、大发展”的提案,为实现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三是各专委会都有把事关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提案作为本委员会调研课题和视察内容,通过深入调研,深化、细化具体建议,提交主席会议或常委会议审议后形成建议案,有效地提高提案参政议政的质量。四是把集体提案作为市政协协商议政的品牌和“支柱产品”。市政协坚持组织、发动各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和政协委员界别小组,围绕中心工作进行专题调查、视察,使所提问题针对性强,建议具体可行,深受承办单位的欢迎。每年这方面提案保持在30—40件之间,大大提高了集体提案在提案总数中的比例。五是通过信息渠道反映提案中的重要问题。市政协注意把提案中涉及国计民生、党政部
第二篇:关于推动农村教育全面提升
关于推动农村教育全面提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阳谷县第一中学 刘法哲
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工作。通过积极化解义务教育学校债务,不断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基础设施和经费投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就推动农村教育全面提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从总体看,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办学水平还很不均衡,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落后于城区学校,而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尤为落后,教学设施设备、器材不足,图书数量少,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而且与城区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是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目前,在师资队伍配置上,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较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科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农村小学最为严重。据调查,90年代转正的一大批民师仍在支撑着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不高,接受新课程理念较为缓慢,“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等跨科现象还比较突出,从而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三是农村学生转向城区学校就读现象突出。由于农村学校师资水平总体不高、教学质量偏低,导致不少学生转向城区学校,加之农村学生辍学现象仍然存在,造成了农村学校生源明显萎缩,班额偏小,而城区部分学校班额严重超编,既增加了管理难度,又影响了教育质量,这种不良循环己给学校办学带来诸多困难。
四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在农村学校中有不少的“留守儿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隔代抚养”、“亲属寄养”的现象非常突出。他们一般都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监护,由于祖孙年龄差异大,监护人本身是文盲、半文盲,平时对“留守学生”监管不力、监护不到位,只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无法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导致“留守学生”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性格大多比较内向、孤僻,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留守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不尽人意,产生厌学情绪。
为推动农村教育全面提升,加快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只是第一步,“有学上”解决的是就学机会公平问题。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家长对于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要求 “上好学”,“有好学上”的愿望很强烈。针对新的形势发展,建议进一步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撤并一些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农村小学或教学点,最大化地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势。各级政府的教育专项资金要进一步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促进城乡间、校际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开齐、开全课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让农村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让农村的孩子同城里的孩子一样、都能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
2、进一步加大充实、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的力度。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建议各级政府从政策、经费、机制等方面对农村教师队伍给予大力支持。教师编制重点向农村倾斜,建立教师 合理正常的补充机制,依据编制每年为农村学校补充新鲜血液,逐年改善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通过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进一步调动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组织开展 “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送教下乡活动,以保证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的相对均衡。
3、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机制。建议根据 《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不断完善“控辍保学”制度,进一步加大监护人尊重未成年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权力的宣传教育力度。高度重视学生综合发展,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大力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乐学、会学、学懂”。同时,要延伸学校育人功能,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制度。按照国家制定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依据2010年1月1日施行的《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建议全面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把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均衡化水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水平等作为评价每个乡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总之,推动农村教育全面提升,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只要我们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合理规划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和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教育发展长效机制,积极破解农村教育难题,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那么,推动农村教育全面提升,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就一定会尽快实现。
第三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全面提升机关党的建设水平
市水利局创先争优活动党建调研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全面提升机关党的建设水平
(2010年9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机关党建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机关党建工作,如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更好地发挥机关党组织对机关行政工作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是摆在我们广大党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以创新的理念,深刻理解机关党建工作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机关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努力增强创新意识,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机关党建的特点和规律,开拓新思路,健全新机制,不断开创机关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机关党建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也是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的目标要求。机关党建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依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确立新的工作思路和新方法,才能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从社会发展的变革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之中,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党内的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统一党内的思想,协调各方面关系,都给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机关党建工作只有紧跟社会发展的变化,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跟上飞速发展的形势,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努力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的针对性。
(二)机关党建工作的创新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建设的核心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机关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是落实党政机关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具体措施,是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现实需要。因此,机关党建工作的创新必须着眼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是党建创新的内在要求。
(三)机关党建工作的创新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首先要党内和谐,党内和谐也就是党内关系的和谐,它包括党内党员与党员之间、普通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之间、各级领导班子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同级党组织之间、上下级党组织之间的行为活动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机关党员干部是机关各项职能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在党的全部工作中起着骨干和中坚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机关党员干部的言行,来体察各级党委、政府的形象,来评价党的先进性和党内和谐的程度。因此,机关党员干部肩负的重要职责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决定了机关党员干部必须成为实现党内和谐的骨干力量,在推进党内和谐方面走在前头,做出表率,树立标杆。推进党内和谐是一项新的战略部署,它必然要求我们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视角推进机关党建工作创新,努力推进党内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二、以创新的理念,充分发挥机关党建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机关党建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新的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自觉地把机关党建工作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和机关工作大局中来思考、来把握、来部署,充分发挥机关党建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推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创新。
(一)党政机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践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党政机关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方针原则、工作内容等也给机关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政机关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实践者,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指挥部、参谋部,担负着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为指导,制定和执行重要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大量事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部署、贯彻执行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等,必然集中地体现到各级党政机关中来。党政机关固有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决定其必然要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领域。可以说,没有和谐机关,和谐社会的各项内容就没法落到实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机关党建工作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更加奋发有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进而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旨在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积极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努力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社会建设和管理职责更多体现在党政机关的日常工作之中,加强机关建设、创新管理等新任务必然要求机关党建工作的积极跟进,从而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更加奋发有为,真正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机关党的自身建设。各级党组织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担负着“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职责,要切实完成这些职责,就必然离不开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就机关党组织来说,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和战略的提出,要求机关党组织必须进一步拓展党员教育和干部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思想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心在基层原则,这就要求机关党组织必须扎实有效地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夯实促进社会和谐的组织基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原则的提出,要求机关党组织要进一步活跃党内生活、激发党内活力;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加强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要求机关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
三、以创新的理念,构建机关党建工作的支撑平台
机关党建要走在基层党组织的前列,首要问题就是要改革不适应发展要求的工作机制、方式方法,并进行大胆的机制创新,切实增强机关党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根据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要求,认真总结吸收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创新机关党建工作必须把机关党建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通过新的机制联结起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在一定动力的驱动下,在一定体制、力量的保障下,把发挥党组(党委)、机关党委、党支部抓好机关党建工作的领导作用与党员个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统一起来,把党组织的约束与党员的自律结合起来,把机关党建资源整合起来,把握重点环节,积极开创机关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一)以观念的转变为支撑,确立机关党建的新思路。观念创新是机关党建工作创新的基础。推进机关党建工作创新,首要的任务在于转变观念,确立新思路。创新观念,就是要在思想观念上牢固树立创新破难、走在前列的意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破除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束缚我们手脚的思想观念,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树立起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观念。在工作思路上,要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注意总结和借鉴过去的好做法、好经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既要考虑方式方法上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又要考虑党性方面的刚性教育和管理,从抓常规性事务性的工作转移到研究机关党建的重大问题上来。机关党建工作还要把握“三个重点”:一要明确机关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始终站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二要把握机关党建工作的立足点,围绕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要找准机关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的结合点,主动“渗透”,积极“融入”,根据行政工作的目标任务,明确党建工作的内容,针对工作的难点,确定党建工作的重点,围绕工作大局,落实保障措施。
(二)以制度规范为支撑,完善机关党建的新机制。机制创新是机关党建工作创新的根本,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不断建立健全机关党建工作的领导机制、运行机制、作用发挥机制等长效机制。
1、建立完善机关党建工作的领导机制。一是完善机关党建工作责任机制。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的要求,切实建立健全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解决机关党建工作“讲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的问题。突出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切实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参加机关党组织开展的活动、带头做好机关党组织安排部署的工作、带头执行机关党组织的决议、带头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二是完善机关党建工作落实机制。要把机关党的建设作为党组(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起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奖惩的机关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使机关党建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目标、有考核,确保机关党建工作的落实。三是完善机关党建工作条件保障机制。要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有关规定和“一岗双责”制的要求,选拔配备好机关党组织的书记,重视机关党务工作者的培训、使用、交流,有意识地安排机关业务工作能手做党务工作,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更好地结合,同时定期安排党务干部的轮岗交流。
2、建立健全机关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完善工作推动机制。在工作安排上,坚持紧贴机关工作重心来搞好机关党的建设,找准机关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做到抓机关党的建设从中心工作发展着眼,抓中心工作从机关党的建设入手,促进机关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互动。在工作方式上,把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结合起来,善于从众多工作中梳理和策划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载体,靠“精品”活动带动全面工作的开展;把机关党委的要求与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需要结合起来,使活动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提高党员参与机关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工作要求上,把工作总体要求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推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全面发展。二是完善工作制度机制。要严格机关党委工作制度,明确机关党委委员分工,制定机关党委委员职责,完善决策前征求意见和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各级机关党的工作会议制度和机关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要坚持工作管理制度,完善党支部工作请示和报告制度、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党支部书记述职制度。要坚持表彰制度,对机关党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营造比、学、赶的氛围。要坚持督促检查制度,把经常性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听取汇报与深入基层检查相结合,跟踪检查、阶段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坚持培训制度,每年对支部书记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党支部书记“两手抓”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完善工作目标机制。机关党建工作必须改变做多与做少、做好与做差一个样的作法,要根据机关党组织的工作任务,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工作目标,层层签订“责任状”,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通过定期考核,表彰先进,鞭策落后,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把党支部建设的“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建立健全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机制。一是健全和落实党支部工作机制。坚持以处室设立党支部,由处室党员主要负责人担任党支部书记,实行“一岗双责双目标”,促进业务工作与党支部工作落到实处。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做到“三及时三解决”:及时掌握党员群众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存在的模糊认识;及时疏通和保持与党员群众联系渠道,解决他们提出的合理建议和要求;及时分析和研究党员群众的思想问题,解决他们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党员意识强化机制、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党员激励机制。重点是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形成典型激励;通过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健全导向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优秀党员脱颖而出;通过争先创优等主体活动,健全荣誉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党组织的真情关怀机制。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真正重视、真诚关怀、真心爱护”的要求,建立党员思想状况分析制度,党员间谈心谈话制度,走访慰问制度,党内结对帮扶制度等,把这些作为体现党内关怀的重要载体,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
(三)以载体创新为支撑,搭建机关党建的新平台。载体创新就是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为党建工作服务。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水平,离不开党建研究和实践探索,离不开支撑这种研究和探索的载体。
1、载体创新需要把握的原则。在党建工作载体创新方面,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载体要体现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方面;二是载体要有明显的实效性,起到牵动、带动和激励作用;三是载体要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四是载体要得到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的认可,使各项活动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要着力推进载体创新,结合实际,不断改进机关党建的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使活动载体体现群众性,反映时代性,具有实效性,增强吸引力;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电子政务、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来组织和开展机关党建的创新工作,真正达到吸引人、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
2、深入推进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创建学习型机关就是要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构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为核心,不断创新学习载体,完善运行机制,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融工作、学习、生活为一体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构建较完善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形成多层次的学习网络,具备相对完善的教育设施和制度保障体系等。要制定细化的可操性学习型机关标准,并采取典型引路,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此项活动的深入开展。力争机关党员干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切实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行政、总揽全局的能力、不断增强履职尽责的能力。
3、积极开展和谐机关创建活动,建设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机关文化。要大力推进群众性和谐机关创建活动,运用重大纪念节日、大型活动和典型事件,以及上级有部署、基层有需求等各种有利时机和便利条件,作为机关和谐创建和文化建设的载体,在表现形式上,根据主题需要,既可是文艺娱乐、思想教育、体育活动等综合性、社会性、群众性强的大规模活动,也可是座谈、报告、演讲、展览、表彰、参观、培训等专题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要不断改进、完善和丰富党建活动的内容及载体,从而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调动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以改进方法为支撑,探索机关党建的新手段。方法创新是机关党建工作创新的重点。在新形势下,机关党组织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
1、方法创新的基本原则。推进工作方法创新,必须妥善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机关党建工作千头万绪,有上级工委布置的工作,有本级党组织交办的任务,有配合行政的工作等,必须要学会统筹兼顾,结合本单位实际,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二是质与量的关系。要讲“量”,更要注重“质”,努力在“实”字上下功夫。比如,在发展党员工作上,如何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在民主评议党员中,如何处理好对大多数党员的思想教育与对少数不合格党员的组织处理的关系;在开展党建活动中,如何处理好党建活动开展的次数与实际效果的关系等等。三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机关党组织在开展党建活动时,要自觉增强政治性、思想性和原则性,自觉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中心任务及加强自身建设联系起来。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注重活动内容的政治性,而忽视运用和创造党员干部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那么这样的活动难以产生吸引力,甚至会形成空洞的“说教”,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因此,在开展活动中,要注重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载体,激发机关党组织内在活力。四是点与面的关系。要将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区分开来。要针对不同机关的行业特点,进行分类指导。要从抓好典型入手,开展创建先进机关党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个性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共性。
2、转变方式,增强工作活力。机关党建工作既要着眼于整体推进,全面落实,又要考虑方式方法上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既要有党建方面刚性的教育和管理,又要有人文角度软性的鼓励和关怀。要从抓常规性、事务性工作,转移到研究解决事关机关党建全局的重大问题上来;从开会、发文等一般性指导,转移到抓根本、打基础、固本强基上来;从面上部署、总体要求,转移到加强督促检查、狠抓落实上来;从封闭型转移到开放型上来,拓宽思路,开拓视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增强机关党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3、积极运用新手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机关党建工作要有能够充分反映与此相适应的科学管理和工作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现代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理论及人际关系学、行为科学、领导科学等直接运用到机关党建工作中去;把电化教育、计算机运用、电子信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到机关党建管理中来,增强机关党建工作的超前性、科学性,逐步走出一条依靠现代科学管理思想、科学方法和科技手段加强机关党建的新路子。
(五)以丰富内容为支撑,获取机关党建的新发展。内容创新是机关党建工作创新的重点。在长期的实践中,机关党建工作内容基本形成了“三项工作格局”。一是行政业务工作,主要是抓好中心工作的落实和各部门职能工作的落实。二是机关党的建设,主要是抓好理论武装、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和党内监督等工作。三是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形势和任务教育、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项工作”都必须围绕服务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丰富和创新工作内容。比如,思想政治建设要着眼抓根本,着力加强理论武装和提高科学文化道德素质;组织建设要着眼于夯实基础,着力加强党支部建设;作风建设要着眼于树立机关形象,加强效能建设项目,开展民主评议机关,着力强化党政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为民意识;党风廉政建设要着眼于标本兼治,着力解决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工青妇工作要着眼于发挥优势,着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要通过内容创新,努力实现“四个突破”:一是突破就党建抓党建的旧框框,把机关党建工作放到改革开放的大环节境中去研究,放到机关工作大局中去定位,从当前的长远的角度去思考,不断拓宽机关党建使机关党建工作自觉进入加快科学发展这个工作大局。二是突破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小圈子,跳出机关看机关,跳出党建看党建,从行政和业务工作的角度去审视机关党的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积极参与各项行政业务工作和经济活动,在促进发展、深化改革、维护稳定当中,发挥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经济建设保好驾、护好航。三是突破党建工作是务虚的思想模式,虚工实做抓落实,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开会、发文件、听汇报等形式抓工作的做法,在强化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上下功夫,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四是突破党建工作主要靠经验、靠传统、靠教育的旧套路,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并把制度建设贯彻其中,既立足于经常性的工作,又集中力量抓紧解决存在突出问题,使机关党的各项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机关党建工作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课题,机关党务工作者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良好的精神状态,防止和克服安于现状、墨守陈规等问题,承担起创新的责任,投身到创新的实践中去,努力拓宽党的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创造出新的工作业绩,努力把机关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篇:开拓创新 全面推进
开拓创新 全面推进 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 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XX镇团委2007年工作报告
一年来,我镇团委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在团市委的指导和帮助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镇党委和团市委各时期的中心工作,突出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带领青年,以创新和发展为主线,以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培养青少年社会实践的创新能力为重点,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构建和谐XX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下面,我代表镇团委向团干部们作工作报告。
一、团的组织建设扎实有力
(一)团委班子健全,富有朝气和活力。
今年9月30日,我镇团委隆重召开了共青团中山市XX镇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富有朝气和活力、综合素质高的知识型班子。此次团代会是在镇党委和团市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召开的,是一次胜利的、振奋人心的大会。代表大会由筹备、候选人推选以及大会正式召开,一直得到镇党委和团市委的全面指导和大力支持,镇党委书记周小川亲自指导本次换届选举工作,并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把工作做细、做强。
(二)加强自身建设,牢固团建基础。
团的自身建设是共青团员基础的工作,同时也是各项工作任务得以落实的保证,团的自身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加强和改进团的作风建设。我镇团委不断加强团员意识教育,进一步完善团员管理制度、团员活动制度以及团费收缴制度等,使团的工作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2、以创建‚五四红旗团支部‛为载体,加强团的组织建设。
3、加大发展新团员力度。以中学为重点,加大新团员发展力度,在今年的‚五四‛期间,共发展新团员320名。
4、提高团干部综合素质水平,加强团干部横向沟通与交流,推进我镇共青团工作全面发展。⑴定期举办各团组织干部交流会;⑵组织16名志愿者骨干参加中山市社区(农村)志愿工作培训;⑶组织7名团支部书记参加中山市基层团干部岗位培训;⑷组织38名团干部到广西学习考察。
(三)落实“推优”工作,当好党的助手。
1、今年来,我镇团委认真分析和总结了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巩固和深化已取得成果,积极组织、调查、研究、开展党员、团员‚一帮一同进步‛的工作,进一步推动我镇党建带团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2、认真做好推优入党工作,加强团内基础工作建设。结合镇党委党建带团建文件关于做好‚发展28岁‛以下团员入党,必须经过团组织推优,并填写《入党推荐表》的工作要求,我镇团委不断完善青年团员入党机制,深入各团组织进行摸底调查,积极了解情况,积极吸纳和发展优秀团员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年向党组织推荐75名同志为入党先进分子。
二、团的主题活动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一)深入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1、组织学习团省委XXX书记重要讲话。7月9日,我镇团委组织各团委委员以及各团支书深入学习团省委XXX书记在中山调研时的重要讲话。这对于我镇团委进一步认清形势、振奋精神、统一思想,努力开创共青团和志愿者事业的新局面,特别是加强共青团农村组织建设、完善志愿者事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2、组织学习镇党委XXX书记重要讲话。7月31日,我镇团委组织各团委委员以及各团支书深入学习镇党委XXX书记在‚XX镇200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设想‛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我镇团委要求各团组织要紧紧围绕镇党委、镇政府的中心工作,带动团员青年积极投身镇的建设发展中,凝心聚力,为全面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3、组织学习十七大精神。11月下旬,我镇团委组织各团委委员以及各团支书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十七大报告和党章,引导他们全面准确地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并要求各团支书要结合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好广大团员青年的学习,推动学习贯彻活动在各界青年中全面展开,并要广泛开展‚立足新起点,创造新业绩‛主题活动,引导团员青年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切实把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好、贯彻好。
4、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重要会议精神和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实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方式,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在科技培训、文体宣传教育活动和‚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创建等活动中。以春节、‚三五‛雷锋活动日、‚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敬老节等节日为契机,组织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同时,我镇团委还充分利用我镇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城和中山革命烈士陵园等资源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多种形式的革命传统教育。积极开展XX‚07阳光接力计划‛青少年预防毒品教育系列活动,如:①组织开展‚永不沾毒‛万人签名活动;②举办禁毒宣传活动;③举办禁毒图片展览。
(二)深入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
我镇团委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生力军作用,在各团组织积极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今年,我镇XX医院获得‚中山市卫生系统2005年—2006市级青年文明号‛。我镇团委计划明年推选我镇劳动和社会保障分局申报市级青年文明号,并且每年对已获得青年文明号的集体进行严格考核,进一步促进我镇青年文明号集体的模范运作,并在此基础上,挑选工作开展较好的市级青年文明号申报省、全国青年文明号。目前我镇共创建市级青年文明号9个,全国青年文明号1个。青年文明号集体中的团员青年努力工作、开拓进取,为系统、行业创新创效,为提高服务水平而作出积极贡献。
(三)深入开展“动感青年,和谐先锋”和“活力在基层”主题团日活动。
为弘扬五四精神,展示我镇青年风采,进一步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我镇团委按照团市委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动感青年,和谐先锋‛和‚三个一‛为主题,深入开展主题鲜明、创意突出、富有特色的主题团日活动,在实践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充分发挥广大团员青年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1、2月份开展了‚青春暖流,共享和谐‛主题活动。2、3月初举办了‚2007年XX镇为您服务集市活动‛。3、3月底与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举办了‚宣传和谐文化、共建和谐中山,爱心出动志愿者行动文艺晚会‛,同时晚会设有法律案件有奖问答游戏,司法所现场设有法律咨询,并派发宣传单张3000多份。4、4月15日,与教科文卫办联合举办了‚青年散文诗歌朗诵比赛和青年老师专业能力风采大赛‛。5、5月2日,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勇攀高峰‛登高游园活动。6、5月8日至20日,与XX衢中学团委举办了‚XX镇第七届中学生青年文化艺术比赛‛。7、5月16日,与团市委联合举办了‚XX镇隆重纪念‘五四’运动88周年和建团85周年表彰大会暨民族音乐表演晚会‛。8、6月8日,与交警第四大队二中队联合举办了‚交通安全知识竞赛‛。9、6月8日,与中山市个协、私协XX分会联合举办了‚同心同德共筑和谐演讲比赛‛。10、8月8日至24日,举办了快乐暑假——‚打开天空,画出彩虹‛主题活动,该活动荣获我镇‚2007年关心下一代主题活动先进单位‛表彰。11、9月份开展了‚活力在基层‛主题团日活动摄影比赛,积极发动全镇广大团员青年踊跃参与,并上报10幅优秀作品到团市委。12、10月开展了‚活力在基层,团建百日行‛主题活动。我镇团委挑选了两个团建工作比较薄弱的团支部作调研对象,了解团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研讨解决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团的工作思路和方式。
三、弘扬社会新风,深化志愿行动
为进一步推动我镇志愿事业发展,树立志愿工作品牌,我镇团委积极开展多项志愿活动。
一是开展‚送法下乡‛志愿行动,联合镇司法所送法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二是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三是开展‚健康直通车‛活动;四是开展‚一助一‛扶困助学工程活动;五是开展‚送温暖‛活动,定期到孤寡老人、困难户、五保户家中打扫卫生、修理电器以及理发义诊等等;六是开展无偿献血行动;七是开展‚绿色中秋‛月饼盒回收活动;八是慰问被儿子遗弃的困境老人;九是开展‚牵手困境儿童‛爱心活动;十是协助镇政府做好各场文艺晚会秩序维持工作等等。
回顾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我镇团委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镇委镇政府和上级团委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离不开全镇各团组织、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的共同努力。在这里,我代表镇团委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XX共青团工作的各级领导、全镇各团组织、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2007年工作中,我镇团委荣获‚2007中山市先进基层团委‛称号、荣获中山市‚活力在基层‛主题团日活动竞赛最佳组织奖。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镇团委与上级的工作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如
1、工作思路比较狭窄、活动形式比较单
一、参与面不够广泛;
2、部份团支部对待团工作不够积极、欠缺激情和活力,没有很好地调动自身支部团员青年的活力和干劲,开展的团日活动比较少;
3、团干部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镇团委将不断提高团干部政治觉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青年的积极性,激活基层组织,整合社会各方资源,贴近青年需求做好各项工作;突出重点,抓好亮点,完成各项任务;紧密围绕党政中心工作,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提升共青团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吸引力和渗透力,树立共青团的良好形象,把我镇共青团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共青团XX镇委员会 二〇〇八年一月二十五日
第五篇:巩固成果开拓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
巩固成果 开拓创新
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
——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11月19日)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统筹谋划“十三五”工作之际,我们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总结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的成绩和经验,部署“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巩固成果、开拓创新,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刚才,有关省、市和学校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听了很受启发和鼓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极大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实施后,特别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及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三年来,教育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作力度空前加大,呈现出教育系统全力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第一,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得以确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教育信息化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李克强总理要求,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国务院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各地纷纷出台教育信息化规划,建立机制,狠抓落实。教育信息化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今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中国召开,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与成就。
第二,“三通两平台”工程进展顺利。“三通两平台”工程是“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任务,启动三年来进展迅速,总体上超出了预期目标。
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取得重大进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85%,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77%。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学校,已全部接入互联网并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
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取得显著成效。“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有力推进,提高了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等国家规定课程的开课率,惠及400多万偏远地区的孩子。“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调动全国500多万名教师参与、晒课300多万堂。这种“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促进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超过30%的学校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数量从2012年的60万个增长到4200万个,应用范围从职业教育扩展到各级各类教育。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推动了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教学管理更加开放透明,家校互动更加迅捷畅通。
四是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两大平台全面应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12年底上线运行,已与26个地方平台互联互通,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两级(国家、省)建设、五级(国家、省、市、县、校)应用格局基本形成,全国学生、教职工、教育机构等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全国学校“一校一码”、学生电子学籍“一人一号”基本实现。
第三,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以来,600多万名教师、5万多名校长参加培训,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对全国县区以上教育厅局长进行了全员轮训,各地举办管理人员、教师及校长培训,教育战线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执行力普遍提高。
第四,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不断创新。各地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统筹协调,成立领导机构,形成了协同推进的合力。积极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机制,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等难题,各地采取企业垫资建设、融资租赁服务等多种形式,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在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里,初步构建了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使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缩小了教育差距和数字鸿沟,推进了教育公平;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了广大师生,提升了教育质量。“十二五”教育信息化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充分证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思路和措施符合国情和教情。同时要清醒认识到,与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深度应用、融合创新的水平相比,我们的工作仍存在差距。一是思想认识尚需深化。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没有深刻认识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新挑战,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作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二是体制机制尚需创新。教育信息化工作各主体的责任须进一步厘清,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仍须完善,广大师生和教育管理者的应用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三是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尚需加强。一些地方和学校没有意识到,在当今网络时代,网络传播不仅涉及教育安全,还涉及国家安全。学校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只管建设不顾安全、只管硬件忽视软件、只管数据采集不顾数据维护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四是信息化建设推进进度不平衡。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有的地区已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并尝试融合创新,而有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未完成。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二、全面落实中央要求、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全球互联网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日益加深,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以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的机遇不容错失。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具体体现在:
第一,推进教育信息化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作出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发贺信,指出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作出重要部署,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教育系统必须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战线落实中央要求的具体行动,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
第二,推进教育信息化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应有之义。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日渐成熟,信息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学习方式等都已产生巨大影响,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教育信息化对教育领域的变革作用日益显著,全球浸润式大学和即时可学式大学引发广泛关注,慕课(MOOC)风行全球,新的教学模式蓬勃发展,正在重塑人们的学习行为和对教育的理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发达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强调以应用为导向,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这些新趋势为教育变革提供了可能,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借鉴。我们必须紧抓这一轮世界信息化发展机遇,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新成果转化为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
第三,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有力保障。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这是党中央站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要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就是要真正推动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培养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满足群众需要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教育技术手段和装备现代化,它涉及教育理念和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等多个方面。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就必须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引擎。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完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与弘扬,更加便捷高效地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推送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化的革命性影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丰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内涵,满足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深化应用、融合创新,扎实做好“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服务国家战略,聚焦重大问题和短板,谋好篇、布好局,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第一,要坚持以应用为核心,确保实现“三个基本”的目标。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强化深度应用、融合创新,大力提升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效能。要运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和推进“教改”、“课改”,促进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以及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以教育信息化支撑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推进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到“十三五”末,教育信息化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二是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三是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中国特色发展路子,向世界教育信息化先进水平赶超。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三通两平台”工程,努力做到“四个提升”。
一是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基本实现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提升出口带宽,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加强无线校园建设和应用,实现具备条件的城镇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更加普及、深入,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服务,基本形成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二是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与管理的能力。要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筹规划国家平台和地方平台建设,避免硬件设施重复浪费;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建设平台。要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数据的管理与应用,实现多方共享和有效对接。要加强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整合集成,形成覆盖全国、协同服务、互联互通的教育云服务体系,支撑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
三是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通过“专递课堂”,大力推广“一校带多校”的教学教研组织模式,既要提高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开课率,更要重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名师课堂”,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名校网络课堂”,鼓励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原则上所有教师都应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推进课堂信息化教学全面普及。
四是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制定数字教育资源标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用好存量资源,采取多种方式为教学应用提供服务,特别是为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学校提供免费服务,帮助这些地区会用、用好信息化资源。培育社会化的资源服务市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有资质的企业、机构开发优质资源、提供优质服务。坚持面向人人、没有围墙、超越时空,办好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就业技能培训等,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品质的教育公共服务,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撑,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惠及普通民众。
第三,要加快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步伐,着力实现“四个拓展”。
一是从服务教育自身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信息化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在“一带一路”、大数据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作用。要抢抓新科技革命机遇,把握“互联网+”潮流,通过开放共享教育科技资源,为创客、众创等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开辟大学生就业新途径,拓展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边界和空间。发挥市场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催生适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中华语言文化、中国优质教育资源走向世界开辟更多渠道,抢占信息化制高点,增加国际话语权。
二是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积极利用成熟技术和平台,集成教学、学习、管理等功能,拓展课堂外延,统筹推进实名制、组织化、可管可控的网络学习空间。促进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优势互补,引导教师应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学习指导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倡导学校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学生综合评价、教学综合分析,提高管理效率,减轻师生负担。
三是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创业大学、创客教育、微课堂等方面的应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标准,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培训紧密结合,纳入师范生培养和教师、校长考核评价体系。
四是从服务一般性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发挥信息化在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中的作用,促进简政放权,创新治理方式,提高教育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学校管理过程精细化、教学分析即时化,实现学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利用信息化实现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广泛连接与互通,推动管、办、评分离,形成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形成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强大合力
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已进入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发展新阶段。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切实把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一要明确职责,统筹推进。当前我们正处在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谋划“十三五”工作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要积极承担起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体责任,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十三五”规划,整体设计、系统部署。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牵头推进、沟通协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发展改革、财政、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要在规划、项目、经费安排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力度。各地要进一步理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健全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的分工协作机制。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格局。
二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要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在教育信息化资金筹措、建设运营维护、资源服务、教学应用等方面出实招、破难题、建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政府和市场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新机制。要阳光建设,阳光运行,接受社会监督,坚决防止腐败行为。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在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同时,明确网络安全责任,加强防范,堵塞漏洞,建章立制,确保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坚决保障教育安全和国家安全。
三要分类指导,务求实效。要结合不同区域自身实际,确定工作重点。东部地区要率先完成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任务,实现深度应用;中西部地区要在加快补足短板的基础上,推进常态化应用。各地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制定针对区域、学校、课程、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和办法。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督促各地政府创造性地做好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
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巩固成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