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企业改制相关案件的调查与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入化阶段以及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挑战,为规范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增强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类企业的竞争力,真正形成产权明析、权责明确、政企分开、讲究效率的现代企业制度,以集体、国有企业为主的企业改制正进入新一轮高潮。企业改制是对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造,改变以前所有制为标准的企业划分,依据公司法有关规定,对集体、国有企业采取由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自然人投资入股或股份转让,将集体、国有企业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行为。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案件是指企业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造中发生的民商事纠纷和涉及被改制企业的债权、债务纠纷的案件。雨花法院民二庭在审理涉及集体、国有企业的民商事纠纷案件中,发现有大量案件纠纷的发生与企业改制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统计近年来我庭审理的案件,现抽取与企业改制相关案件143件加以比较分析,研究各类案件的成因、比重,并从审判实践出发探研司法对策。
一、与企业改制有关案件的表现形式
1、与企业改制有关的债权债务纠纷此类案件所占比重最大,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改制企业的债权债务纠纷的有118件,占总调查案件数的82.5%,其中因为企业改制而直接导致企业债权分配、债务承担纠纷的约7件,占4.8%,由买卖、承揽、租赁等合同关系而形成债务债务关系,因企业改制而导致债权分配、债务承担不清,使所生之债难以得到及时清偿,而间接产生的债权债务纠纷有111件,占所统计案件的77.7%。
2、企业公司制改造中发生的股权纠纷、出资纠纷企业产权改造以形成《公司法》所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为企业改制的主要方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往往由一个国有企业单独出资,或几个国有企业共同出资形成国有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这类改制由于是国家出资,有的由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因此纠纷较少,即使产生纠纷也由主管部门协调,通过诉讼解决的很少,在案件审理中还未遇到。国有中小企业在改制中,个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参与形成共同出资的情况因涉及不同利益群体产生纠纷的机会较大,主要表现在出资比例、资产分配等方面,在统计案件中有3件,占2.1%。
3、公司分立中产生纠纷公司分立是将现有的公司分为二个或二个以上具有独立法人的实体,依形式不同可分为新设分立和派生分立。由于公司分立涉及到对原来公司资产、债权、债务的处理,这会产生两方面的纠纷:一方面,由于公司分立协议的不明确而引起分立公司之间的纠纷;另一方面,也是引起现在社会广泛关注的企业不良(或优良)资产剥离问题。企业为逃避债务通过公司分立将企业的不良(或优良)资产剥离出去,以不良资产承担公司的债务,这大大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地方利益甚至鼓励这种行为,使得不少亏损企业采用这种方法脱壳逃债,以改制为名行逃债之实。在统计案件中,2件案件就属于此种典型的案件,占1.4%。
4、集体、国有企业出让中产生的纠纷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将集体、国有中小型企业出让给私人经营也是现在企业改制的一次重要形式。但在出让中,因操作的不规范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首先,资产低估。企业资产作为一个整体应包括动产、不动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乃至企业中有特殊技能的技术人员也是企业的财富,但在出让中存在有形资产低估、无形资产不估、出让程序不合法等情况,损害了国家、集体和债务人的利益。例如,2001年西善桥某企业在改制时,主管部门组织内定人员参与拍卖,最终竞标成功,其他竞标方以程序不合法要求法院撤销此次拍卖就属此种情况;其次,在终结原企业的出让中未履行诸如公告通知债权人、注销工商登记等手续,存在着企业实体消灭而身份却未消灭的情况;再次,在保留原企业的出让中,对原企业的债权债务约定不明确,出让人与受让人对债权人相互推诿,逃避履行。此类情况在统计案件中有13件,占9.1%。
5、企业股份制改造中的纠纷股份合作组织制度是将股份制引入全民所有制,以股份的形式融合不同所有制以及各种生产要素,按照“资金共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积累共有”的原则,发展股份合作制。然而这毕竟是在企业以所有制为划分标准转向以组织形式为划分标准的过渡阶段所产生的改制方式。将两种标准进行融合从某种程度而言与其说是为了改制的需要,还不如说是为了迎合政治理论的要求。从实践中看这种改制方式对企业增效有限还极易产生纠纷。如2002年铁心桥某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制,企业资产由该企业职工持股,持股职工又将所持股份与第三方进行联营,企业资产所属不清,发生纠纷后难以追偿。虽然我院处理的案件中仅有5件,占3.5%,但处理案件过程中,从各个乡镇、街道的了解发现这种改制模式并不成功。
6、债权转股权中产生的纠纷债转股是我国在借签外国企业破产整顿运作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企业改制方式。目前主要存在于国有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清理银行债务中所使用。债权转股权可以使负债企业减轻沉重的债务包袱,有利于企业轻装上阵发展生产,对债权人来说,成为股东可以有效地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促进负债企业提高效益,使无望收回的债权转为具有收益性的股权,使“死钱”变成“活钱”,从理论上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改制方式。但在债转股改制中,由于负债企业急于减轻债务,往往采用欺诈手段骗取债权人信任,损害债权人利益。在统计中有2件就属此种情况,占1.4%。
二、企业改制中诸种纠纷的成因企业改制是我国企业提高实力,迎接国际竞争大潮的必由之路,对于改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不能回避,视而不见,要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去分析问题,目前产生改制纠纷的主要原因是:
1、改制不规范虽然就企业改制全国并无统一的法律法规,但仍有《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民事诉讼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基本法规可以遵照。但在改制中,企业乃至主管改制的部门不依法改制,侵害国家、集体、债权人利益的情况却屡见不鲜。如被改制企业在清理中不通知债权人低价出让国家、集体资产,被清理的企业不依法进行注销登记等。
2、对行政部门领导改制缺乏有效监督作为集体、国有企业主要由上级主管部门主持改制,领导“一言堂”拍板决定的情形较多。虽然各级部门都有改制办,但未能形成有效的决策集体。改制中缺乏专业人士如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及资深律师的参与。地方改制有跟风倾向,你改、我改、大家改,不管是否符合条件改制效果怎样,只要行政部门决定改制一律都要改。改制步伐的快慢、改制企业的多少往往成为行政机关的政绩,真正对企业效益提高多少却关心甚少。
3、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前已述及,对于改制仍只有几部基本法规,没有针对改制制定出一部统一的、有效的法律规范,这也是造成目前改制比较混乱纠纷频出的重要原因。我们也应当承认,目前企业改制仍处在试验阶段,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到公司制,改制的模式仍未定型。现在虽然大力倡导公司制的改制方式,但由于《公司法》本身的不完善,有些条文缺乏可操作性,使得改制之途更是困难重重。例如,目前各公司中普遍存在着监事会监督不力,股东会无权状态,就是《公司法》对监事会、股东会权利保障不利而造成。
4、司法特别是法院对改制的规制不力司法权对纠纷具有最终裁决权。但目前我国司法存在不够独立依赖于行政的倾向,导致司法机构对企业改制规制不力。法律调整分为事前调整和事后调整。所谓事前调整是已颁布的法律指导人们的行为,事后调整是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和对合法行为的确认和保护。对违法行为的惩治不力会使人们对法律遵从心理大大下降,乃至会无视法律的存在而为所欲为。司法依附于行政,使司法机构对以行政部门为主导的企业改制产生的纠纷不能进行有效的审理,有些法院要么不立案受理,要么立案受理后不能依法正确审理,加剧了企业改制的混乱局面。
三、对策
1、实事求是,深入研究要以一种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态度对待企业改制。我们在统计案件中查阅了卷宗,也翻看了改制资料,发现其中有些改制材料过于简单。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草草的几页纸就改制完毕,显然是不能制定出完善改制方案措施的,我们也遇到过制定很详细的改制企业,企业也诉讼到法院,但由于方案细致,权责明确,案件审理很顺利,原、被告双方也服判。在经济转型期企业改制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不能跟风而上盲目改制,不能搞数目要改多少多少企业,不能搞比率要改百分之多少多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很好地掌握改制的规律,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2、依法律法规进行改制虽然关于企业改制并无统一的法律法规,但现行法律仍有很多基本原则可以依据。《民法通则》就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被誉为民法的帝王原则,它要求平等主体在交易时要诚实不欺,讲究信用,不能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方式而谋取私人之得。改制中遵守诚信原则就要保护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保护企业以及与企业有关联的债权人、企业职工的利益,追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不能为了其中一方的利益的满足而侵害他方利益,所颁布《合同法》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合同法》通过规定合同无效可撤销的情形而保障受害方的利益。在企业公司制改制中,现行的《公司法》又成为改制中依据的主要法律之一。严格依照《公司法》规定的组织形式和设立程序建立公司,是规范改制的重要保障。我们也应认识到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造成了目前改制的混乱,因此应当在不断总结改制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订有关改制的专门法律法规以适应需要。
3、加强政府各部门间协调与监督企业改制不单单是企业自身的事情,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企业的登记、变更、注销涉及到工商部门、债转股牵扯到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其它还有会计、审计、评估、劳动用工等等。各部门间能否相互协调分工,能否进行有效的监督,对改制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统计的案件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纠纷的产生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于有些政府部门没有有效地屡行其职能。例如,有些企业进行注销时并未清理完毕债务,也未通知债权人,依法不能注销,但却也取得了工商部门的注销登记。
4、司法机关应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改制中作为司法机关特别是法院乃是平庭狱讼,解决纠纷之所,对于民事纠纷素有不告不理之原则。但作为法院对现有案件的处理,也应对人们的行为起到指导作用。由于立法的滞后,在法律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应从“三个有利于”出发保护债权人、企业股东及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最高院副院长李国光在2000年10月28日最高法院《在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讲话》提出关于改制后原企业遗留或者遗漏债务的承担的问题,法院审理此类案件应坚持三个原则即法制原则、法人制度原则、债随企业资产转移的原则。江苏省高院对此类诉讼提出了五项原则即诚实信用原则、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原则、过错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公平原则。笔者认为当前企业改制纠纷的处理涉及程序、实体两方面。(1)、程序方面改制企业诉讼如何确立诉讼当事人,一直干扰了人民法院审判。前面我们分析了改制成因及对策,当涉及个案错综复杂,如集体企业改制买断后,产权无法变更,工商登记无法变更,原企业仍存在,债权人应向谁主张权利?改制中企业资产漏评,原企业已不复存在,原主管部门是否能提起诉讼主张债的请求权?集体企业自行组织改制以无资质拍卖人员变卖的,出让人是否有权以
第二篇:与企业改制相关案件的调查与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入化阶段以及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挑战,为规范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增强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类企业的竞争力,真正形成产权明析、权责明确、政企分开、讲究效率的现代企业制度,以集体、国有企业为主的企业改制正进入新一轮高潮,与企业改制相关案件的调查与分析。企业改制是对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造,改变以前所有制为标准的企业划分,依据公司法有关规定,对集体、国有企业采取由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自然人投资入股或股份转让,将集体、国有企业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行为。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案件是指企业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造中发生的民商事纠纷和涉及被改制企业的债权、债务纠纷的案件。雨花法院民二庭在审理涉及集体、国有企业的民商事纠纷案件中,发现有大量案件纠纷的发生与企业改制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统计近年来我庭审理的案件,现抽取与企业改制相关案件143件加以比较分析,研究各类案件的成因、比重,并从审判实践出发探研司法对策。
一、与企业改制有关案件的表现形式
1、与企业改制有关的债权债务纠纷此类案件所占比重最大,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改制企业的债权债务纠纷的有118件,占总调查案件数的82.5%,其中因为企业改制而直接导致企业债权分配、债务承担纠纷的约7件,占4.8%,由买卖、承揽、租赁等合同关系而形成债务债务关系,因企业改制而导致债权分配、债务承担不清,使所生之债难以得到及时清偿,而间接产生的债权债务纠纷有111件,占所统计案件的77.7%。
2、企业公司制改造中发生的股权纠纷、出资纠纷企业产权改造以形成《公司法》所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为企业改制的主要方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往往由一个国有企业单独出资,或几个国有企业共同出资形成国有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这类改制由于是国家出资,有的由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因此纠纷较少,即使产生纠纷也由主管部门协调,通过诉讼解决的很少,在案件审理中还未遇到。国有中小企业在改制中,个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参与形成共同出资的情况因涉及不同利益群体产生纠纷的机会较大,主要表现在出资比例、资产分配等方面,在统计案件中有3件,占2.1%。
3、公司分立中产生纠纷公司分立是将现有的公司分为二个或二个以上具有独立法人的实体,依形式不同可分为新设分立和派生分立。由于公司分立涉及到对原来公司资产、债权、债务的处理,这会产生两方面的纠纷:一方面,由于公司分立协议的不明确而引起分立公司之间的纠纷;另一方面,也是引起现在社会广泛关注的企业不良(或优良)资产剥离问题。企业为逃避债务通过公司分立将企业的不良(或优良)资产剥离出去,以不良资产承担公司的债务,这大大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地方利益甚至鼓励这种行为,使得不少亏损企业采用这种方法脱壳逃债,以改制为名行逃债之实。在统计案件中,2件案件就属于此种典型的案件,占1.4%。
4、集体、国有企业出让中产生的纠纷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将集体、国有中小型企业出让给私人经营也是现在企业改制的一次重要形式。但在出让中,因操作的不规范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首先,资产低估。企业资产作为一个整体应包括动产、不动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乃至企业中有特殊技能的技术人员也是企业的财富,但在出让中存在有形资产低估、无形资产不估、出让程序不合法等情况,损害了国家、集体和债务人的利益。例如,2001年西善桥某企业在改制时,主管部门组织内定人员参与拍卖,最终竞标成功,其他竞标方以程序不合法要求法院撤销此次拍卖就属此种情况;其次,在终结原企业的出让中未履行诸如公告通知债权人、注销工商登记等手续,存在着企业实体消灭而身份却未消灭的情况;再次,在保留原企业的出让中,对原企业的债权债务约定不明确,出让人与受让人对债权人相互推诿,逃避履行。此类情况在统计案件中有13件,占9.1%。
5、企业股份制改造中的纠纷股份合作组织制度是将股份制引入全民所有制,以股份的形式融合不同所有制以及各种生产要素,按照“资金共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积累共有”的原则,发展股份合作制。然而这毕竟是在企业以所有制为划分标准转向以组织形式为划分标准的过渡阶段所产生的改制方式。将两种标准进行融合从某种程度而言与其说是为了改制的需要,还不如说是为了迎合政治理论的要求。从实践中看这种改制方式对企业增效有限还极易产生纠纷。如2002年铁心桥某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制,企业资产由该企业职工持股,持股职工又将所持股份与第三方进行联营,企业资产所属不清,发生纠纷后难以追偿。虽然我院处理的案件中仅有5件,占3.5%,但处理案件过程中,从各个乡镇、街道的了解发现这种改制模式并不成功。
6、债权转股权中产生的纠纷债转股是我国在借签外国企业破产整顿运作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企业改制方式。目前主要存在于国有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清理银行债务中所使用。债权转股权可以使负债企业减轻沉重的债务包袱,有利于企业轻装上阵发展生产,对债权人来说,成为股东可以有效地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促进负债企业提高效益,使无望收回的债权转为具有收益性的股权,使“死钱”变成“活钱”,从理论上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改制方式。但在债转股改制中,由于负债企业急于减轻债务,往往采用欺诈手段骗取债权人信任,损害债权人利益。在统计中有2件就属此种情况,占1.4%,调查报告《与企业改制相关案件的调查与分析》。
二、企业改制中诸种纠纷的成因企业改制是我国企业提高实力,迎接国际竞争大潮的必由之路,对于改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不能回避,视而不见,要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去分析问题,目前产生改制纠纷的主要原因是:
1、改制不规范虽然就企业改制全国并无统一的法律法规,但仍有《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民事诉讼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基本法规可以遵照。但在改制中,企业乃至主管改制的部门不依法改制,侵害国家、集体、债权人利益的情况却屡见不鲜。如被改制企业在清理中不通知债权人低价出让国家、集体资产,被清理的企业不依法进行注销登记等。
2、对行政部门领导改制缺乏有效监督作为集体、国有企业主要由上级主管部门主持改制,领导“一言堂”拍板决定的情形较多。虽然各级部门都有改制办,但未能形成有效的决策集体。改制中缺乏专业人士如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及资深律师的参与。地方改制有跟风倾向,你改、我改、大家改,不管是否符合条件改制效果怎样,只要行政部门决定改制一律都要改。改制步伐的快慢、改制企业的多少往往成为行政机关的政绩,真正对企业效益提高多少却关心甚少。
3、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前已述及,对于改制仍只有几部基本法规,没有针对改制制定出一部统一的、有效的法律规范,这也是造成目前改制比较混乱纠纷频出的重要原因。我们也应当承认,目前企业改制仍处在试验阶段,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到公司制,改制的模式仍未定型。现在虽然大力倡导公司制的改制方式,但由于《公司法》本身的不完善,有些条文缺乏可操作性,使得改制之途更是困难重重。例如,目前各公司中普遍存在着监事会监督不力,股东会无权状态,就是《公司法》对监事会、股东会权利保障不利而造成。
4、司法特别是法院对改制的规制不力司法权对纠纷具有最终裁决权。但目前我国司法存在不够独立依赖于行政的倾向,导致司法机构对企业改制规制不力。法律调整分为事前调整和事后调整。所谓事前调整是已颁布的法律指导人们的行为,事后调整是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和对合法行为的确认和保护。对违法行为的惩治不力会使人们对法律遵从心理大大下降,乃至会无视法律的存在而为所欲为。司法依附于行政,使司法机构对以行政部门为主导的企业改制产生的纠纷不能进行有效的审理,有些法院要么不立案受理,要么立案受理后不能依法正确审理,加剧了企业改制的混乱局面。
三、对策
1、实事求是,深入研究要以一种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态度对待企业改制。我们在统计案件中查阅了卷宗,也翻看了改制资料,发现其中有些改制材料过于简单。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草草的几页纸就改制完毕,显然是不能制定出完善改制方案措施的,我们也遇到过制定很详细的改制企业,企业也诉讼到法院,但由于方案细致,权责明确,案件审理很顺利,原、被告双方也服判。在经济转型期企业改制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不能跟风而上盲目改制,不能搞数目要改多少多少企业,不能搞比率要改百分之多少多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很好地掌握改制的规律,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2、依法律法规进行改制虽然关于企业改制并无统一的法律法规,但现行法律仍有很多基本原则可以依据。《民法通则》就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被誉为民法的帝王原则,它要求平等主体在交易时要诚实不欺,讲究信用,不能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方式而谋取私人之得。改制中遵守诚信原则就要保护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保护企业以及与企业有关联的债权人、企业职工的利益,追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不能为了其中一方的利益的满足而侵害他方利益,所颁布《合同法》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合同法》通过规定合同无效可撤销的情形而保障受害方的利益。在企业公司制改制中,现行的《公司法》又成为改制中依据的主要法律之一。严格依照《公司法》规定的组织形式和设立程序建立公司,是规范改制的重要保障。我们也应认识到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造成了目前改制的混乱,因此应当在不断总结改制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订有关改制的专门法律法规以适应需要。
3、加强政府各部门间协调与监督企业改制不单单是企业自身的事情,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企业的登记、变更、注销涉及到工商部门、债转股牵扯到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其它还有会计、审计、评估、劳动用工等等。各部门间能否相互协调分工,能否进行有效的监督,对改制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统计的案件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纠纷的产生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于有些政府部门没有有效地屡行其职能。例如,有些企业进行注销时并未清理完毕债务,也未通知债权人,依法不能注销,但却也取得了工商部门的注销登记。
4、司法机关应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改制中作为司法机关特别是法院乃是平庭狱讼,解决纠纷之所,对于民事纠纷素有不告不理之原则。但作为法院对现有案件的处理,也应对人们的行为起到指导作用。由于立法的滞后,在法律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应从“三个有利于”出发保护债权人、企业股东及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最高院副院长李国光在2000年10月28日最高法院《在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讲话》提出关于改制后原企业遗留或者遗漏债务的承担的问题,法院审理此类案件应坚持三个原则即法制原则、法人制度原则、债随企业资产转移的原则。江苏省高院对此类诉讼提出了五项原则即诚实信用原则、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原则、过错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公平原则。笔者认为当前企业改制纠纷的处理涉及程序、实体两方面。(1)、程序方面改制企业诉讼如何确立诉讼当事人,一直干扰了人民法院审判。前面我们分析了改制成因及对策,当涉及个案错综复杂,如集体企业改制买断后,产权无法变更,工商登记无法变更,原企业仍存在,债权人应向谁主张权利?改制中企业资产漏评,原企业已不复存在,原主管部门是否能提起诉讼主张债的请求权?集体企业自行组织改制以无资质拍卖人员变卖的,出让人是否有权以出让程序不合法要求行使撤销权?企业改制职工成为股份合作者又与其他公司联营形成新的法人,债权人如何向其主张权利等等。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确立当事人及诉讼参加人时,应坚持合同相对人的原则,对合同违约之诉以合同相对人确立当事人,对债权之诉以所有权人,债权人及因果关系确立诉讼当事人。(2)、实体方面上面列举的程序方面的有关问题与实体处理密切相关,司法实践中应遵从省高院的“五个原则”处理,如个人购买之后,企业按个体式私营经营,原企业工商登记未变更的,对双方关于企业原有债权、债务承担的约定,债权人明示同意的,应按约定确定债务承担者,债权人不同意的应按“债随资产走的原则”处理,对于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租股结合、出售时遗漏债务处理及企业兼并分立等债务负担,因情况各异不再一一分析,在审判实践中,应坚持“情理、国法、人情”三原则,将司法审判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起来,对企业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与处理应遵从合同法、民法则相关规定,严格把握,如无法定无效事由,应当确定合同有效,对效力待定的合同,附条件期限合同等应允许当事人提起撤销权、解除权。企业改制条件的审理是深化改革中,司法所面临的新问题,情况复杂,数量众多,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才能更好地在此类案件审理中实现司法公正效率。
第三篇:浅谈企业改制与诉讼
当前企业改革方兴未艾,各地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出售产权,重组资产,转换机制,分块搞活,人员分流,减员增效,调整结构,盘活存量,兼并联合,承包租赁,加速公司化改革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益。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新型案件起诉到人民法院,寻求司法调节和保护。审判实践中对这类案件的认识和
处理不尽统一,本文谈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前遗留债务纠纷。(1)出售。根据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国资局《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产权的暂行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应依买卖双方约定清偿企业出售前之遗留债务;买卖双方未约定该债务承担的,买方在移交的债务范围内承担责任,其余债务由卖方在出卖企业收益范围内承担。(2)承包、租赁、委托经营。因不涉及企业产权性质和主体资格变更,遗留的对外债务应由原企业承担。若依合同约定承包、租赁、受托人负有清偿债务责任的,应将其列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由其承担承诺的义务;若其采取抽逃资金、转移财产、违法经营等手段致使企业丧失清偿债务能力的,应列其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民事责任。(3)联营、合资,他人参股经营。应以新组建的企业为当事人,在原企业股份范围内清偿债务。(4)股份制改造。依公司法和国家规范性意见,原企业债务由新设立的公司承担。如果被改造的企业成为新公司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列该分支机构为当事人并由其承担债务;若该分支机构具有经营资格但不具有法人资格,列该分支机构和新公司为共同诉讼人,分支机构承担债务,新公司负连带责任;若该分支机构未取得营业执照,则由新设立的公司承担债务。(5)兼并。以承担债务方式兼并的,被兼并企业债务由兼并企业承担;以购买式、吸收股份式、控股式兼并的,由兼并企业在原企业财产额范围内承担债务。(6)分立、合并。企业合并的,以合并后的企业为当事人并由其承担债务;企业分立的,由分立后的企业按约定或按分立时各方取得财产份额承担按份民事责任。人民法院处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前遗留的债务纠纷,应本着既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又支持新组建企业发展的原则,在坚持债务应当清偿的民法原则前提下,充分运用政策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在还债期限和还债方式上注意支持新组建企业发展。经债权人和新组建企业同意,可采取灵活变通的办法清偿债务。
二、公司内部诉讼。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和规范了大批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制公司。公司成立后,公司的董事会、董事、监事会、监事等应认真履行法律和章程规定的职责,积极组织管理公司的各项活动,不得侵犯股东和公司的合法权益。然而在实践中,公司组织机构利用职权侵犯公司和股东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股东提起诉讼的,原则上其持有股份应占10%以上并提供担保。人民法院可以行使下述裁判权:(1)对股东大会的裁判权。股东大会的召集与有关公司整体利益与前途的决议,关系到公司股东和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公司不能依法召开定期或临时股东大会,法院有权强制命令董事会召开股东大会;股东大会的召集与有关公司整体利益与前途的决议,关系到公司股东和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公司不能依法召集定期或临时股东大会,法院有强制命令董事会召集股东大会,股东大会召集的手续违反法律或公司章程,决议程序存在瑕疵,股东大会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被限制表决权的股东对股东大会的决议行了表决权,股东可以提起股东大会决议撤销之诉,股东大会决议违反我国法律保护股东利益强制性规定和明确性规定,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股东可以提起股东大会决议无效的确认之诉。(2)对董事会、董事、经理的裁判权。在公司内部,监事会行使对董事、经理违法行为的监督权和对董事、经理损害公司利益行为的纠正权。当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董事会决议以及董事经理之行为在公司内部无法纠正时,股东有权提起董事会决议无效的确认之诉和对董事、经理提起损害赔偿诉讼。(3)对监事的裁判权。股东对监事提起损害赔偿诉讼,人民法院有权判决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给公司造成损害的监事承担赔偿责任。股东大会也可以作出决议并由监事代表公司对董事、经理提起赔偿诉讼;股东大会可以作出决议并派代表对监事提起诉讼。
三、公司解散、清算和破产。公司解散、清算和破产是公司制度不可缺少的内容。公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有关机关依公司法第192条责令其关闭的,公司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公司根据公司法第190条、第191条规定决定解散的,应当在15日内成立清算组,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申请并及时指定清算组成员;利害关系人认为清算组在人员的组成上不利于自己利益的保护或清算组成员不能公正履行职责时,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指定或重新指定或解任清算组成员,人民法院亦应当受理这种申请,依法作出
指定或不指定,解任或不解任清算组成员的裁定。有的企业利用“先分后破”、“大船搁浅,舢板逃生”的办法逃避债务,有的企业主管部门通过“活一块,死一块”的形式非法转移财产,假破产,真逃债。为此,人民法院必须把好立案关:(1)严格审查受理破产案件的法定要件。企业虽资不抵债,但能维持生产经营活动,有较好市场前景,只是为甩掉债务包袱而申请破产的,不予受理;主管部门虽同意破产,但大部分职工或企业有信心扭亏增盈而不同意破产的,不予受理。(2)注意破产的实际效果。企业无产可破,或现有资产存量不大,利用价值不高的,暂缓受理;企业财产无法变现,或难以通过其他分配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的,暂不受理;对虽符合破产条件,但可预见会出现严重不良后果的,在不安宁因素、消除之前暂缓受理。(3)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对于政府不能解决职工再就业问题或者未能提出切实方案的暂不受理。在案件审理中,对破产企业以逃避债务为目的进行隐匿。私分或无偿转让财产,压价出售财产,对未到期债务提前清偿及放弃债权等行为,应依法确认无效并追回财产。资产评估结论不客观的不予采信,以规范破产。处理破产财产应尽可能将资产变现,防止低价转让,以避免国有、集体资产流失和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当前农村信用社案件风险调查与分析
当前农村信用社案件风险调查与分析
最近,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着案件防控的课题,在基层调研,对当前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内控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分析。
一、近年内控案防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一直绷紧案防这根弦,整章建制,狠抓内部管理,稽核检查,严查严处,加大投入,筑牢安全防线,没有发生大案、要案和重大责任事故,实现零发案目标。
1、加快案防制度建设。不断适应新情况、新形势、新业务的发展变化,加快案防制度建设。一是建立了制度体系。从柜台服务到网点打造,从业务拓展到内控管理,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先后制定了三年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规划、防范控制案件岗位职责、案件防控三方联保制度和风险保证金制度等。二是填补了制度空白。对事后监督、远程监控、风险预警、指纹押运等新的内控管理方式,出台了《指纹押运操作实施方案》、《集中事后监督实施细则》、《集中授权监督实施细则》、《案防联保责任制度》、《综合业务风险预警处臵实施细则》等相关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不留空白。三是形成了风控体系。建立健全了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制度流程体系、岗位职责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臵预案,明确了应急响应级别、处臵方式、工作 流程、报告路径、责任划分及其他有关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处理程序。
2、狠抓内控制度执行。抓好制度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抓制度的执行、抓制度监督和评价问责。一是开展合规教育。改进教育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案防、安全教育和多层次的培训,将合规理念真正转化成员工的自觉行动,营造了“人人讲合规、处处显合规、社社重合规”的良好氛围。二是实行积分管理。建立了全辖所有员工的“风险档案”,从联社高管到一般员工都建立了积分台帐,实行按月汇总排名,按季通报,对有章不循、有制不遵的员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扣减积分、诫勉谈话、行政处罚等,严防制度办法流于形式,达到了引导全辖员工遵章守纪的良好作用。三是严格督查督办。对每一项规章制度、操作办法、业务流程的遵守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督查督办,明确督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紧盯执行情况,对执行不及时、不到位的,严格问责。
3、加大稽核检查力度。从常规检查到专项检查,从事后监督到现场稽核,不断创新稽核检查的方式方法,增强检查的有效性。一是明确稽核主查责任。采取现场稽核与事后监督分别负责制,对全辖30个网点稽核检查责任到人,10名稽核人员与联社理事长分别签订了《主查责任状》,进一步明确了稽核人员的职责与权力。二是集中稽核检查职能。联社设立现场检查中心,配备专职现场检查员,对辖内网点 业务、柜台操作、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库存现金、员工遵章守制情况进行循环检查,覆盖了现金、出纳、会计、信贷等各项业务。三是狠抓查出问题整改。对各种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并督促整改落实,事后进行持续跟踪、后续检查,确保整改到位。
4、强化科技技防功能。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物防投入,提高物防、技防能力。一是实现了所有网点的远程监控。联社成立了远程监控中心,全辖30个营业网点共安装449个监控镜头,由8名工作人员,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金库实行远程异地守库,对全辖营业网点柜员日常操作、ATM机运行情况、金库管理情况和营业场所实行实时监控。通过监控,对营业中钱箱落锁不及时、联动门双开等违规问题及时进行了纠正,达到了防范风险、实时监控、同步监管的目的。二是提高了基层网点的安全系数。近几年加大基层网点装修改造力度,在塑造良好形象的同时,严格按照安全防范的要求,实施网点安全达标计划,今年又对所有网点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并全部整改到位。
二、当前还存在哪些主要案件风险
虽然这么多年来,***没有发生大案、要案和重大责任事故,但并不意味着案防工作就万无一失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内外严峻形势,仍然存在很多案件风险隐患,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1、外部侵害。年初,云田信用社发生外部人员入室盗窃未遂事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时时刻刻觊觎着金融机构,特别是防范设施差、科技手段较为落后的农村信用社更是他们犯案的目标,这为我们加强外部侵害案件防范敲响了警钟。
2、信贷违规。虽然近几年以来我们的新放贷款到期收回率都保持在99.5%以上,但这中间是否隐藏着冒名、借名贷款问题,是否有垒大户、超权限现象,是否涉及民间高息借贷、贷款过桥问题,甚至是否有内外勾结、骗取信贷资金严重违法犯罪行为,随着经济下行的压力,特别是今年以来,基层信用社普遍感觉贷款收回处臵的压力越来越大。
3、柜面违规。近几年来,我们通过积分管理,对柜面违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整治,违规操作行为得到了明显好转,虽然没有发生案件和重大违规操作,但依然存在一些不按章操作的现象,小问题、小违规总是屡禁不止。有的网点经办柜员直接或通过模仿相关审批权人的字迹在《大额审批单》上签字,授权监督中心无法确定该款项是否真正得到审批;有的网点受理需核对印鉴的支票、对公存折户等业务时,未先折角验印,存在着内外勾结虚假支取客户资金的重要隐患;有的网点违规使用客户身份证复印件等违规办理业务的问题。
深刻分析上述问题的成因,既有客观性的一面,又有主 观性的一面。
客观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影响深刻。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一部分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不是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途径发展致富,而是挖空心思的采用违规甚至违法手段“发横财”、“挣大钱”,臵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尤其是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够成熟,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的现实条件,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成为违法犯罪的重点部门和首要目标。二是法制体系不够完善。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制体系初步建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奠定了有利基础。但由于各种因素或条件的限制,现行的法律法规仍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盲区,使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尤其是执行力问题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法律法规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严肃性和不可侵犯性。
主观方面
一是案防意识淡薄。网点负责人在思想上存在着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的倾向,往往忙于抓业务指标,疏于风险案件的防范,使得内部员工思想建设与内控机制建设相对薄弱,对案件防控工作仅限于口头讲、文件提,没有进心入脑,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把防范风险案件作为 信用社工作的命根子真抓落实。有的网点负责人对案防形势缺乏必要的分析、评估和判断,对容易或可能出问题的人员、业务等不了解、不掌握,有无风险隐患不清楚,心中没有底、没有数。二是员工监控不力。有的网点负责人对员工思想动态把握不准,异常行为监控不力,不关注员工思想、生活、工作等日常行为动态,管理方法简单,对员工警示谈话少,对出现不良苗头的员工批评教育少,不敢“刺刀见红”,致使一些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逐步滑向危险边缘。三是监督制约失效。“人情大于制度”的现象还比较盛行,岗位制约“形同虚设”,一些员工有章不循,以信任取代监督,相互讲情面、不愿得罪人。四是制度执行不到位。联社先后多次下发了案件防控方面的文件规定,要求落实操作规程,提高制度执行力,但个别员工对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不知道、不清楚,法规制度观念淡薄,办理业务常常不坚持制度,违规操作。不学无术,不熟悉自己的岗位规章,不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不知道业务办理流程。有的不讲制度、不讲规矩、不讲原则;甚至采取“师傅以经验带徒弟”的方式办理各项业务,不按业务规程操作,无视制度的存在。五是违规整改不力。联社每年开展的检查不少,也查出不少的问题,但一些网点就是查而不纠、查而不改,整改不彻底、不落实,或流于形式,致使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彻底纠正。有的网点对稽核检查工作支持不够,总认为稽核是找茬,一旦发现问 题,内部消化,不愿暴露,对违规责任人的问责处理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情,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罚款代替处分,以批评教育代替经济处罚,责任追究未能形成有效的震慑效果。
三、今后如何加强案件风险防控
我们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案件防控的严峻形势,增强做好案件防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落实案防措施,堵住发案源头,进一步强化内控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防止事故案件发生,确保农商行改革发展稳步推进。
1、切实提高案件防范意识。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金融企业,每一个业务环节都是操作风险点,因此,防范操作风险必须从每一名员工做起,将每位员工作为防范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员工风险和案件防范意识的培训,加强专业知识、岗位职责、法律法规、风险防控、案件治理等方面的系统、综合培训力度,使每一个员工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树立风险意识、提高防控能力,尤其是要针对性的多组织一些警示教育、案例分析活动,通过发生在自身、身边和其他有影响的典型案件,举一反
三、追根溯源,唤起员工对风险案件危害性的认识,树立和强化“违规就是风险”“案件防范重于泰山”的经营理念,培养员工严格执行党纪国法行规的自觉性,使广大员工真正在思想上不想作案,力求把案件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和第一道关口。
2、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性工作,要及时更新、完善、补充各项规章制度,内部规章制度要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监管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补充;在推出新产品、新业务时,应该建立覆盖全面、简明有效、衔接配套的内控制度;对一些在实际执行中出现操作性不强、或已经过时或不适应业务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废止;对存在缺陷或不完善的要及时修正和完善;要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认真彻底的改进和完善,使操作流程成为保证业务规范开展、规避风险案件的“筛子”与“保险”;同时,各项业务流程不是摆设,一定要不折不扣的、按照流程步步执行落实,使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
3、不断加大检查整改力度。稽核检查工作要做到制度化、常态化,提高稽核检查手段,强化工作力度;要突出稽核检查的重点,从过去注重专项稽核转向常规稽核检查;要实行防范风险关口前移,变过去事后被动式的核查为事前主动式的预防性检查;特别是对一些苗头性、趋向性问题,要提前介入,重点检查,防患于未然;对高风险业务、易发案件部位,要加大稽核检查的深度、广度和频率,重点抓好易发风险及案件的薄弱环节、要害部位、重要业务和重要人员的隐患排查,如重要空白凭证、印鉴密押、票据审验、账务的查询核对、现金库存等;要改进稽核方式,实行内外结合、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的办法;对稽核检查出的问题 及风险隐患,要加强整改力度,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加大处罚力度,形成“有错必纠、违规必罚、违法必处”的高压态势,把案件风险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4、增强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要科学设臵内部岗位,建立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并按制度和内控要求合理配臵人员;要严格执行“员工交流制度、岗位轮换制度、强制性休假制度、离岗审计制度、近亲回避制度”等制度,重点加强对信贷、储蓄、财会、联行等涉及钱、账等重要岗位操作人员的管理;要不断加强制度执行力检查,督促各网点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制度执行能力是建立防范风险长效机制的关键,要从提高执行力出发,切实打造一支优秀的、有战斗力的团队,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业务、防范案件风险的机制,要强化制度执行,创造一个能够能促进农村信用社良性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5、加强企业内控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内控文化能够提高全体员工遵章守纪意识、降低内控执行成本,有效防止内部团伙作案,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将良好的内控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文化与农信社经营管理的最佳结合点之一,让“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内控文化理念,扎根于员工的思想深处,落实到日常行为上,让员工在业务操作中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风险要防范,什么事情要监督,从而营造一 个良好的风险防范氛围,促进农村信用社事业更加健康、有序、稳健发展。
第五篇:改制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浅析
改制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浅析
当前,尤其是已建立了企业制度的改制企业,正处于的关键时期, 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方面的改进与加强亦刻不容缓。
一、改制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一)缺乏高素质人才
目前,有些改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改制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首先,高层次人才缺乏,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很少,中级职称、技师、专业技术人员也只占了员工很少的比例。其次,管理人员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人员无论是文化基础还是综合素质,都存在不足,再加上相关的培训教育没有跟上,有用人才流失,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滞后于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深入
近年来,一些员工受西方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种种因素影响,个别企业人员缺乏追求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一是业务上虽然能够履行工作职责,但争创一流业绩的进取精神不够。二是一些老同志只满足于做份内的事,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仅仅满足于现有水平,不愿花时间去拓展业务知识、业务技能。
在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的企业党建工作照搬照抄中央和省委的有关指示和要求,不能很好地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结合企业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工作目标和着力点。党建工作形式上创新不够,对青年缺乏吸引力。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捷,但有的企业党组织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研究,依然沿用老办法,造成员工的抵触和厌烦情绪,党组织的吸引力不强,职工不想或不愿加入党组织的现象突出,甚至有些各方面表现不错的同志,因怕入党后要受更多的约束而以自己“不够格”为由推辞。另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预见性。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就业方式等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趋向多元化。
二、加强改制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产品,直接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也推动了企业自身的进步。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作法,积累了许多有效的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成份的多元化、社会分配形式的多元化引起的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变化,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难解课题,特别是与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企业,问题更为突出。
要配合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深人的步伐,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进一步明确定位,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改进。企业改制以后,不管是对企业的发展,还是对企业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都面临着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要树立公平、平等、诚信原则,确立权利与义务对称的价值观念,提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企业文化鲜明的思想性、道德性特征,为我们党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
要切实把党建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结合起来,进而在企业中树立新思想、新观念,从而形成新的企业精神。要运用企业文化这个新载体营造学习型组织,创造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和新内容.、如何深化改制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提高政工干部的综合素质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保证。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具有紧迫性。这不仅因为它是企业“大政工”格局的基础,也是影响改制企业党建深化的关键因素。强化教育培训,按照各级各类政工干部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复合型”政工干部为目标进行培训。改制企业政工干部应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来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全面掌握和正确运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紧密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抓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释疑解惑,化解矛盾,调动广人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加强广大政工干部的实践锻炼。如下派到基层、班组任职锻炼,放到关键岗位压担子等,让他们体会工作责任,熟悉工作程序,积累工作经验。
(二)大力加强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
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具有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文化在改制企业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只有应用到生产经营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广义上讲,党的思想建设也是一种文化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必须直接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改制企业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用先进文化促进党的建设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好办法。企业文化建设是今后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对企业改革、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改制企业党组织应将党的理念有机融合到企业文化之中,在设计企业文化内涵、建立企业文化形象、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培育起具有改制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切实形成一种有别于其他企业,能反映本企业管理风格、被企业员工所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价值观念和群体规范。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培训,不断提高干部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支具有科学理想、先进技能和创造热情的团队,使企业的发展有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
(三)探索新形势下改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机制、新内容、新方法
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评判体系。一是要以是否有利于改制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改制企业员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绝大多数员工收人的稳定增长来评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二是在工作机制上,要从单纯依靠上级党组织发指示、“出题目”的被动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在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原则下,积极主动地设计出符合时代特色和改制企业自身实际的“自选动作”,以增强改制企业党建工作在新的组织制度,以及新的内外环境下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三是拓宽改制企业党的工作思路,变守旧封闭性思维为开放性思维,变呆板单调定势为求新求活求实。四是积极探索员工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把大众传播和新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宣传思想工作,积极寻求多种途径和渠道,善于运用多种载体,如结合企业阶段性、突击性任务,设计和组织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等,以最大限度地增强改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