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改革推进军事“两个根本性转变”

时间:2019-05-13 05:0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深化改革推进军事“两个根本性转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深化改革推进军事“两个根本性转变”》。

第一篇:以深化改革推进军事“两个根本性转变”

以深化改革推进军事“两个根本性转变”

当以军事改革为表现形式的新军事革命浪潮汹涌向前,“两个根本性转变”深入发展之际,我们应该认清时代特征,乘风扬帆,驱动改革之舟驶向军队建设的新岸。

时代涌动改革潮

“数量规模”、“人力密集”与“质量效能”、“科技密集”是两种不同的建军模式。改革,是实现后者向前者

跨越的必要手段。我军从战争年代脱胎而来,在“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思想支配下建立起来的运行机制与军队结构,历经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调整改革,已经向“精兵”之路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原有的机制和结构影响依然存在,官兵素质、指挥手段、编制体制仍然难以适应未来战场和新军事革命的需要。今天,武器装备发展日新月异,一件新式武器的发明、使用,甚至可能引发一场或大或小的军事改革,“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时代大潮的呼唤。

军事发展对军事改革的要求与以往不同。一方面,军事改革有着不容迟疑的突变性。任何一个领域的竞争与对抗都没有军事领域这样激烈,其结局具有强烈的不可逆转性,其成败得失往往在平时就已见分晓。因而,某种改革一旦取得成效,将会迅速蔓延,形成世界性的改革浪潮。早改者赢得主动,晚改者收获“苦果”,这是当今军事世界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军事改革的时机具有易失性。当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战场上显示出它的超常威力并改变了战争形态时,军事对抗的双方都可能热衷于进行军事改革。发达国家并非永远握有改革成功的先机,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军队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关键是要具备对世界性的改革大潮更敏感,更具有捕捉时机的能力。不改革就要落后挨打,不改革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特殊使命所不容。

军事改革是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有阶段性的社会改革都有军事改革贯穿其中,而重大的军事改革又往往给社会改革以强大的推动。世界上许多国家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带动了一大批高技术的发展,把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推上了一个更高水平,进而促进了构成综合国力诸要素的协调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改革家变法革制无不把尚武强兵、振兴国防作为基本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每一次军事改革都显示出其强大的推动作用。从春秋时的管仲改革国防体制、倡导兵民合一,使齐国雄居“五霸”之首,到我国推行改革开放将国防现代化纳入“四化”之列,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莫不如此。

今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制定了一系列迈向21世纪的改革纲领,军队改革再次向纵深挺进。如果说跨世纪军队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军队由机械化向智能化、电子信息化转变的话。那么,这支军队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还能带动高科技的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为社会提供一系列诸如管理艺术、意志品质、无私奉献、组织纪律、科技素养等精神产品。这是腾飞的需要,又是机遇的再现。乘十五大东风,将军事改革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之中,“两个根本性转变”就一定能够实现。

找准新质的生长点

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而进行的改革,是一项前人未竟的事业,是对既往改革的拓延,是首战之后的续战、再战,必须重新布势,谋求新的生长点。

以编制体制的调整为主要突破口。“真正说到底,我们军队成堆的问题、核心的问题是什么?不是这个人那个人的问题,而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这是最根本的。”邓小平同志70年代中期就一语切中要害,提出我军存在的弊端,并再三强调“不改革体制不行”,“搞好军队的编制整顿、体制整顿,可以适当解决军队的其他问题”。江泽民主席指出,调整体制,压缩规模,优化结构,理顺关系,把体制编制搞得更科学。改革编制体制,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编制体制不科学,不合理的状况,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精干灵便、战斗力强、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科学的编制体制。从我军现状看,长期以来,体制编制积累下了很多弊病,诸如各级领导机关特别是高级机关机构臃肿、部门重叠、职责不清、效率不高、指挥不灵;部队编组和编制过于单一,合成程度低,不能适应多种作战任务和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需要。如果不从体制编制上理顺关系、解决问题,其他方面的改革就难以进行。从“两个根本性转变”来看,我们绝不否认大量先进武器装备的注入,能使军队上质量、增效能。但是,机械化、空中力量、无线电等技术的运用,也只是在德国人提出“闪击战”思想,并采用了与之相适应的部队编成后,才充分发挥了潜力。战争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编制体制,能使战斗力得到倍增。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虽然技术方面的变化属于一般性,但编制体制方面的变化往往具有革命性。新出现的联合作战概念,就是在现有技术装备基础上,通过体制编制的优化,实现了“人——装”、“装——装”之间的最佳结合,谋求了军队最大的整体作战效能。古今中外的军事改革,无不是从体制编制上入手,把体制编制的优化作为改革的支点,并取得良好改革效应。今后,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编制体制上,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军体制编制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军队建设总目标的实现,而且现实条件也比较成熟,易见成效,能较快地推动其他方面的改革,为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创造条件。

在整体配套中谋发展。“两个根本性转变”中的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达不到要求,都可能影响新的组

合,新的功能。武器装备的改进、军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体制编制的调整是军队改革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密切配合,协调发展才能构成有机的战斗力系统,发挥出整体作战效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离开或削弱了哪一个方面,这个系统都将失去平衡。承接既往的改革成果,补齐历史造就的“短板”,在体制编制调整的同时,要注重战斗力的主体要素——人的转变,重视和发挥高科技知识的教化作用和认识功能,提高官兵的科技文化素质,让更多的“白领”、专家型军人走上军事指挥的前台,使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进入决策,管理以及各种日常工作,让指挥机关的业务素质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经验型向科学型、事务型向谋划型,由理解执行为主向研究创新为主转变。着重开发利用与我国国情、军队现有技术构成、官兵素质、战斗力系统整体效能相适应的技术,并注重搞好科学技术向战斗力转化的系统设计,力争高低搭配,多元组合,衔接配套,协调发展,以利于整体效能的发挥;突出抓好指挥方式与手段的改革与更新,保证情报信息的互通共享,实现指挥、通信由纵深向横宽,由点、线向网状的转变。

以“中国特色”为主轴线,“科技强军”、“质量建军”是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共同选择,是“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客观要求。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我军的历史使命和现有技术构成,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决定了“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的实现,应该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特色主要包括:军事斗争准备必须符合战略上的防御性、“数量规模”满足防务需要的足够性和“科技密集”具有与国家经济、科技实力、人的素质,特别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外交政策和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相一致的适应性。它从根本上规定了新时期军事改革的方向。以此为规范,“两个根本性转变”中的改革,必须依据新时期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着眼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发展,充分考虑潜在作战对象的军队编成,作战能力和作战手段,以及我军可能采取的作战形式、作战方法和手段,科学合理地确定军队的层次结构、部队编组、人力、科技的数、质量与密集程度,坚持从国家和军队的实际出发,把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做到“有所赶,有所不赶,有所超,有所不超”。

先走出“过去”,再走进“现在”

改革既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又是对主观世界的修正。改造世界必须率先改造自我,走出过去的自我,方能改造现在的世界。

摘掉头上的“悬剑”,走出惰性的泥潭。言及改革,我们既可能因为过分“恐高”,自惭“家什”不如人,进而导致不激(进)则(懈)怠;还可能囿于昔日的光荣,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惰性的泥潭。前者往往容易一谈改革似乎“科技密集”、“质量效能”势必“高、精、尖”多多益善,没有装备事难办,后者常常把“继承传统”当标签,进也迟疑,退也迟疑,左冲右突无进展,最终莫如照抄照搬,没风险又省力。诸上情况,过去存在,今后则必须避免。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一场真正的军事革命,不只是具有技术的先进性,而应是技术、军事思想和军队组织编制相结合的产物。拥有新的技术装备,只是拥有了军事改革的前提条件,物质技术不占优势的一方,如果从作战理论、体制编制、军队建设诸方面寻求补救条件,同样可以扬长避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农业国诞生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及其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便是在机械化战争时代超越自身物质技术条件而成功进行军事改革的典范。完全可以说,在军事改革上,无论技术优劣,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关键在于谁能最敏感、最及时地牢牢把握机遇,抢先占领起跑线,并尽快完成一次改革的大循环。另一方面,要提高对光荣历史的辩证认识,大胆地接受新事物,开拓新领域,使“发展中的继承”赋予优良传统以新生命,贵在不抱残守缺,盲目推崇传统,提倡改革精神。

“用一点革命的方法”,“成熟一件做一件”。改革,既是对旧的破,又是对新的立。破旧,必然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立新,往往还会困于“知道必须马上破,不知道破后怎么立,立什么”的窘境。诸如编制体制的调整,大规模地精简机构和员额,必然涉及到一些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切身利益。落实中,往往出现“原则赞成,一涉及到自身的利害,问题就出来了”的现象,形成程度不同的阻力,其结果也往往是要么在左右照顾中平衡,要么减东家,增西家,“按下葫芦冒出瓢”。回顾既往改革历程,在许多方面,我们虽然下了很大的功夫,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的虽然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却又经历了许多不应有的曲折。今后,面对阻力,必须来点革命而不是改良的方法,既要教育广大官兵个别服从整体、局部服从全局,又要强化法制手段,从政策和制度上为改革提供保证,创造条件。制定方案,要深思熟虑,科学论证,一些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的东西,不应匆忙出台,草草行事,要坚持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成熟一件做一件,不成熟宁肯慢一点”。

“抓头头,头头抓”,加强改革的宏观指导与具体领导。军队改革必须贯彻自上而下的原则,这依赖于上面的统筹规划,拿出改革方案,提出改革的方针原则和步骤方法,绝不能提倡“微观搞活”,到下面去寻找自己的“模式”或“随机碰撞”、“相机形成突破口”。但是,“改什么、怎么改”通常又要自下而上逐级论证,逐级“拍板”,当理论尚不完全成熟时,就要依靠各级领导机关,依据总的理论原则,凭借自己的慧眼卓识,果断决策,靠领导的组织指挥艺术运筹帷幄,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再好的武器装备,体制编制和作战方法,也难以实现优化组合,形成现实战斗力。主观上,我们过去一直在向这方面努力,事实上既往的改革并不顺当,以致出现许多问题。诸如不少单位为了改革指挥方式和手段,购置了不少先进的设备,由于缺乏总体规划,不是上下左右不兼容,便是人机智能太悬殊,结果往往是有了先进的设备,开发利用率却很低,指挥效能仍与以前差不多。发挥了下级的主观能动性,减轻了上面的“裤带紧”,实际上花了不少冤枉钱,最终远离了“效益性”。理论研究由于指、技分离,研、用脱节,许多新发明、新技术往往首先在“认识差”中成了只开花不结果的“橱窗产品”,表面上新成果层出不穷,实际运用中依然故我,长期处于“复制古董”。改革实践证明,决策层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改革的前途与命运。抓头头,头头抓,就是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把各级领导层的素质提高到与军事改革和军队履行职能相适应的水平,率先实现指挥人员的知识结构由指技分离向指技合一,决策活动由经验实证型向科学创造型的转变。这是实现军事改革目标的关键所在。

第二篇: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

一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2013年11月14日 00:22:51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2

新华网北京11月13日电人民日报14日评论员文章: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历经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代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的壮丽征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全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集结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刻揭示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之道。35年来,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到国家和人民面貌的深刻变化,莫不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天,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的旗帜,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这次三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为的就是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中国梦释放强大动力。这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要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并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

在35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谱写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靠的是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今天,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领导改革开放这一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进取意识,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机遇最可宝贵,历史上的中国曾多次与机遇失之交臂。18世纪中叶以来,我们失去了工业革命、世界现代化浪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直到1978年以来,我们抓住了机遇,中华民族才大踏步赶了上来。今天,从我国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到经济发展能力和潜力巨大,主客观条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我们从未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我们不能丧失,抓住就能赢得战略主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就一定能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今天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三中全会发出了攻坚克难的动员令,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以强烈的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我们就一定能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和勇气,凝聚共识和力量,迎接我们的将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新胜利。

第三篇:以“三个解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以“三个解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文章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康伟] 发布时间:14-04-14 09:32:1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三个解放”既是我国长期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又是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三者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深刻揭示了改革的本质和规律,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抓住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解放思想是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既能为行动注入强大的动力,又可能成为行动的巨大阻力。纵观人类社会每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重大历史进步,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思想解放及其形成的先进理念和认识,为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方向指导和理论武装,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解放思想是前提。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只有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大胆突破。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36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每当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是思想解放廓清了认识误区,也是思想解放引领了改革潮流。真理标准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区,由此引发的思想大解放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邓小平南巡讲话消除了姓“社”姓“资”、“计划与市场”的疑虑,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形成;世纪之交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打破了姓“公”姓“私”的思维定势,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在新的阶段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可以说,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推动着改革开放大踏步地向前迈进,反之,没有思想观念的突破,改革开放就寸步难行。

当前,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对各种险滩和难啃的硬骨头,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就必须更大幅度和更深层次地继续解放思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根本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只有物质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这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根本。

邓小平精辟地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中首要的标准。他还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他亲自领导和设计的改革开放事业就是从联产承包、解放农村生产力开始,一步步向各个领域推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八大首次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个“基本要求”之一来论述,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实际上是改革的最终价值追求,也就是改革的最终目的。但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就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社会财富才得以极大丰富,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

定》强调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必须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这实际上也是强调要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关键

社会活力是社会有机体生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活力的不断增强,既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也是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社会活力强,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被充分激活,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直接构成要素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的效用得以充分释放,作为社会制度层面的体制机制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社会就生机勃勃,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缺失活力,人的创造性被抑制,财富的源泉被堵塞,体制机制被固化,社会就死气沉沉,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在“三个解放”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说,判断改革措施是否具有成效,主要是看其实施后是否激发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活力。邓小平指出:“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搞活必须进行体制改革。”从改革的直接目的看,就是要通过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解除思想观念束缚,让社会各主体、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都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当前,利益固化的倾向与趋势日益明显,社会流动渠道不够畅通,公平正义问题凸显,这些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活力,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即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等。

“三个解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个解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

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相互促进。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突破各种不利于发展的观念障碍,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宽松氛围,形成推动发展的正确导向,从而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了,人们通过实实在在的发展得到了实惠,就会更加积极主动自觉地解放思想;同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也能够推动人们“被动”地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相互促进。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惯性和惰性,激发社会主体巨大的内在潜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强大气场,从而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社会活力本身就包括思想活力,社会活力解放和增强了,全社会就会形成一种更加宽松、自由、大胆创新的氛围,人们的思想禁锢被解除,就会以更加宽容、更加理解、更加崇尚的态度倡导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相互促进。生产力是最革命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一切社会活力之源,从根本上说,社会的创造活力来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生生不息、永不停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充满创造活力的过程。社会活力的解放和增强能够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三个解放”有机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深化改革推动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又为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又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物质基础。改革激发社会活力,社会活力的增强又反过来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所以,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做到“三个解放”,以“三个解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第四篇: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历经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代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的壮丽征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全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集结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刻揭示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之道。35年来,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到国家和人民面貌的深刻变化,莫不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天,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的旗帜,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这次三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为的就是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中国梦释放强大动力。这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要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并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

在35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谱写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靠的是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今天,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领导改革开放这一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进取意识,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机遇最可宝贵,历史上的中国曾多次与机遇失之交臂。18世纪中叶以来,我们失去了工业革命、世界现代化浪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直到1978年以来,我们抓住了机遇,中华民族才大踏步赶了上来。今天,从我国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到经济发展能力和潜力巨大,主客观条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我们从未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我们不能丧失,抓住就能赢得战略主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就一定能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今天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三中全会发出了攻坚克难的动员令,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以强烈的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我们就一定能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和勇气,凝聚共识和力量,迎接我们的将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新胜利。

第五篇:李鸿忠:以思想大解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李鸿忠:以思想大解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21日,中央宣讲团在我省武汉市举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报告会。中央宣讲团成员、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作专题辅导报告。

来自全省各界的1500多名干部群众到现场聆听,偌大的洪山礼堂会议厅内座无虚席,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中国梦的美好前景在激励召唤,新一轮改革的大潮在交融激荡。

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不在职、副省级以上离退休老干部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省委副书记张昌尔主持。

这次报告会也是省委理论中心学习组今年第八次集中学习活动。

让全会精神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从决策部署到实践推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李鸿忠在报告中紧贴世情、党情、国情、省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和深入阐释。

他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35个年头了。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面向未来,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这个根本动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改革自信、改革自觉和改革自主。”李鸿忠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将具有空前的广度、力度、深度。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全会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大任务和举措,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要求,迅速切实抓好全会精神在湖北的贯彻落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上来,让全会精神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没有思想大解放,就没有改革大突破

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李鸿忠强调,首要任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干事创业的逻辑起点,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引领,“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道程序’”。

“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改革的大突破。”李鸿忠认为,全面深化改革能够形成多大的发展局面,关键在于我们解放思想的力度、宽度、高度和深度。解放思想的力度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景就好;思想解放不够,就只能是“桌子底下放风筝”——高度有限,“螺蛳壳里做道场”——空间有限,小动作,最终是作为有限。

“怎样才叫解放思想?”李鸿忠指出,关键是观念、理念的转换和变化。要破除思维定式,打开破除角色定式、利益定式、体制定式、工作定式的突破口;要转换思想观念,以自我革新的勇气,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要更新文化土壤,根除以小农经济意识、小商品意识、小码头意识为代表的内陆意识,清空封闭保守的、官本位的、不利于改革开放创新的文化土壤,“卸载”头脑中的落后软件、垃圾软件,大力弘扬发展文化、改革文化、创新文化,不断培育有利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文化土壤。

“如果不抛弃、不更换、不变化原来的旧观念、老理念,就不叫解放思想。”李鸿忠强调。

他接着说,从湖北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必须把握三个维度。一是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按市场规则办事,让市场配置资源,让市场决定产业、企业的进退。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只有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才能“有的放矢”,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落到实处。三是回应人民期盼。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

全面深化改革要强化“三种意识”

“改革,本质在进,目的在优,通过进取得优。”李鸿忠说,首先是要强化进取意识。在今年初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竞进提质”的总要求。“竞进”,就是进取意识,就是向上攀登、向前发展的进击态势。“湖北承担多个全局使命,肩负着‘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重大任务,不能等待观望,必须不断进取。”

李鸿忠指出,要处理好“进”与“稳”的关系,针对我省发展水平还不高的实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方向、时机、节奏和力度,将“进”作为保持稳定、解决

矛盾的根本抓手、基本姿态。要处理好“进”与“退”的关系,面对区域经济竞争中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发展现实,自我加压、自找差距,破除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加快发展。要处理好“进”与“拼”的关系,树立只争朝夕、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破除按部就班、贪图安逸、松松垮垮的工作作风,根除无所用心、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惰性思想,将发展蓝图转化为更好更快的发展现实。

“二要强化机遇意识。”李鸿忠认为,新一轮“改革窗口期”已经开启,为湖北提供了一次“新的起跑线”机遇。要因“时”而动,抢抓机遇,敢于先行先试,争取后发先至;要因“势”而动,用好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要因“实”而动,靠务实主动作为去寻求、争取、创造机遇。

“三要强化责任意识。”李鸿忠强调,只有事不避难、勇于履责、敢于担责,才能直面矛盾、正视困难、解决问题,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全力推动改革创新,为全局发展“吃第一口螃蟹”。

以正确的方法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李鸿忠认为,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

结合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六大关系”的重要讲话精神,联系湖北实际,李鸿忠强调,我们还要重点把握好“三点”——

一要实行“半步策略”。在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渐入佳境,使改革大业一步步推进、一步步突破。

二要用好“底线思维”。每一项重大改革,从制定工作方案到出台具体政策措施,都要准确地找出短板、划定底线、管控风险,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三要善于“摸着石头过河”。在学习借鉴沿海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同时,勇于先行先试,大胆试、大胆闯,在某些领域实现率先突围。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改革氛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好的作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李鸿忠指出,没有优良的作风,就不可能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不改革的干部不是好干部,不改革的班子不是好

班子。在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繁重紧迫的新形势下,不换思想就只能换干部,不改作风就只能改岗位、甚至丢掉岗位。我们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查找与全面深化改革不符合、不适应的作风问题,坚决破除官僚主义风气、本位主义风气、机会主义风气和不作为风气,真查真改、立查立改,以优良的作风保障和推进改革。

努力开创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张昌尔在主持会议时要求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决定》,真正把全会精神学懂弄通,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要实现学习宣传全覆盖,因地施教、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事施教,推动全会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真正使全会精神入心入脑。要把改革面临的问题分析透,切实把解放思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道程序”,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围绕主题主线、发展需要、民生需求来思考改革、理解改革、谋划改革。

他强调,要把改革的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围绕改革重点任务,因时、因势、因实而动,定路线图、工作量、时间表、责任人,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在自我改革、自觉改革上作表率,努力开创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下载以深化改革推进军事“两个根本性转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深化改革推进军事“两个根本性转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先进军事文化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以先进军事文化 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这是“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

    人民日报评论: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人民日报评论: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一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历经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代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的壮......

    以核心素养模型推进课程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不仅要考虑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业成绩和就业后的职业能力,还要综合考虑如何促成学生发展为更为健全的个体,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 2014年,《教育部......

    以简政放权为核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

    军事思维方式的转变

    军事思维方式的转变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就是说,在工......

    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企业深化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企业深化改革 作者:李琴 来源:《企业文化·中旬刊》2015年第04期 摘 要: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中非常重要......

    切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号角。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我省改革,省委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

    以转变促发展

    以转变促发展 自我所深入开展“三个转变“大讨论活动以来,围绕三个转变,我室多次召开学习和讨论。大家都充分认识到,熊群力总经理提出的 “三个转变”是集团公司实现“打造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