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政府运行成本过高的原因
我国政府运行成本过高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范畴的扩大和深入,政府机构不断膨胀,公务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根据历年《中国财政年鉴》的数据进行统计,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持续增大,已由“一五”时期的 12.72%上升到“十五”期间的17.70%。行政管理费用飙升的一个客观原因,是近年来政府机关公务员数量和平均工资水平迅速上升而造成的人力成本增加。此外,由职务消费引起的财政超编和政府浪费,几乎占了整个政府运行成本的一半以上,成为提升政府运行成本的显著因素。20世纪 80年代以来,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公务差旅费及公费旅游等方面引起的财政负担严重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
在我国,由于机构臃肿、层级过多和职能模糊等原因,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效率的优化,还使得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大幅度提高。从横向的角度看,政府系统内水平机构的增加和行政职能的分割,使得政府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相互掣肘,极大地增加了协调成本。职权关系复杂,加上权责不明,往往导致多个政府部门插手同一事情或管理同一对象,滋生了过多的行政决策和审批流程。
从纵向的角度看,我国目前有五级政府,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中政府层级最多的国家,五级政府对应五级财政,加重了政府的运行成本。从世界情况看,绝大多数国家设立中央政府和二级或三级地方政府。而我国现行政府层次是五级制,即中央、省、市(地区)、县(市)、乡(镇)。政府层次太多,影响统一性;管理幅度太小,影响宏观性。更为严重的是,每一级政府层次的设立,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机构、人员来支撑,增大了政府运行成本。此外,过多的政府层级,使中央到地方的分级职能分配和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过长的委托代理链。委托代理链越长,相对委托人、代理人就越多,他们之间的利益折冲、信息扭曲就越大,从而提高了代理成本。
(摘自《东南学术》2010年第2期 于立生/文)
第二篇:机油压力过高的原因
机油压力过高的原因.txt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人生三难题:思,相思,单相思。机油压力过高的原因与排除方法发表于2008-11-29 10:47:40
楼主无锡新源锅炉有限公司查看作者资料给作者留言加为好友 昵称:
发帖总数: 8490 积分: 1 等级: 童生
1.原因分析发动机润滑系由机油泵产生压力的原理可知,润滑系的机油能够产生压力主要是因机油在系统内的压油段流动有阻力之故,其压力大小与机油在系统内的流动阻力有关,机油在系统内的流动阻力大时机油压力就高,机油在系统内的流动阻力小时机油压力就低。由此可知,润滑系内的机油压力过高,必然是机油在系统的流动阻力过大所引起。另外,机油压力显示装置失常而显示机油压力值失准(即显示机油压力过高),使之误认为润滑系机油压力过高。
引起机油流动阻力增大的常见原因有:
(l)机油粘度过大机油粘度的大小表明了机油流动时的内摩擦阻力大小。机油粘度的大小与发动机温度有关,发动机温度低时,机油粘度大;反之,发动机温度高时,机油粘度小。机油粘度大时流动性差但密封性好,泄漏量少。如果机油粘度超过规定值,机油在润滑系统内流动阻力会增大,同时压力升高。由此可知,发动机温度低或机油本身粘度大(因对机油牌号选用不当,即机油牌号不适合环境温度,如冬季选用了夏季粘度大的机油)时,机油压力会高。
(2)压力润滑部位间隙过小或机油细滤器堵塞由润滑油路可知,润滑系机油循环回路的流动阻力等于并联支路机油流动阻力的倒数之和。压力润滑部位的凸轮轴轴颈、连杆轴颈、曲轴轴颈、摇臂轴等,这些润滑部位如果配合间隙过小,细滤清器的滤芯过脏使机油回路堵塞,以及限压阀调整压力过高等,均会使润滑系油路的流动阻力增大,压力升高。
(3)限压阀调整不当由限压阀组成和工作原理可知,限压阀是靠平衡弹簧和球阀(或锥阀)来限制机油压力的,并使之机油压力不超过技术文件的规定值。机油压力超过规定值时,便克服弹簧的弹力将阀门推开向系统内泄压,机油压力低于弹簧弹力时,阀门在弹簧的作用下关闭,从而将压力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由此看来,润滑系的机油压力取决于弹簧弹力的大小,如果调整的弹簧弹力过大,会使系统内的机油压力过高。
2.排除方法:
(1)如果是新投人使用的工程机械或者是保修后的发动机,机油压力明显过高,说明压力润滑部位的轴颈与轴承(瓦片)配合间隙过小,或限压阀调整压力过高,应认真检查压力润滑部位轴颈与轴承的间隙。若间隙过小时,应调整或刮研,避免因间隙过小烧坏配合副。
(2)如果是使用已久的柴油发动机出现机油压力过高现象,表明是机油细滤清器堵塞,应予以清洗。
(3)如果柴油机为低温时机油压力过高,当发动机温度升高后机油压力正常,表明机油压力过高的原因是柴油机的温度过低所致。
(4)如果更换机油后机油压力显著过高,说明机油牌号选用不当。例如,冬季选用了粘度较高的机油,即多会造成机油压力过高,应重换适合季节性的机油。机油牌号越高(数字越大),粘度越小,反之机油粘度越大。一般环境温度可选用HC-14号机油。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可选用凝点低的HC-11 和HC-8号机油。
href=show2660_2.html class=next title=下一页>继续>>下一页第 2 页
机油压力过高如何诊断?
(1)滤清器上盖的机油压力传感器显示机油压力足够,而主油道压力过低,这种情况多是滤清器滤芯过脏,而下方的旁通阀打不开.保证不了主油道的机油压力.此时应更换滤芯。更换滤芯时注意丠,如果更换的是树脂固体滤芯,应事先在机油中浸泡4小时左右.并汪意滤清器盛油为0.5L,装复时,滤芯的安装位置要正确,外壳要对正卡箍,井扭紧.正常情况下,每行驶7500km更换一次滤芯。
(2)主油道压力突然过高,往往也是由于滤清器滤芯堵塞,而滤清器旁通阀打开晚造成的,解决的办法也是更换滤芯。
(3)机油压力过高,速与主轴承、连杆轴承、凸轮轴轴承等间隙过小有关。所以,新发动机在走合期内机油压力常常偏高,这会影响飞溅润滑的效果.必须汪意,走合期内的发动机,绝不能超负荷运转,应维持发动机在额定转速的75%以下运转,否则将因润滑不良而引起拉缸事故。
(4)机油压力偏高的另一个原因是缸体上的其他横油道堵塞。因局部润滑不到,会造成个别轴颈烧瓦,这种情况往往不会引起油压报警,也不易引起注意。
(5)机油牌号选择不当,牌号大的润滑油粘度高,流动阻力大;牌号小的润滑油粘度低,不易形成润滑油膜,温度对润滑油粘度影响也较大,从而影响机油压力。粘度过大、过小都对润滑不利,易造成摩擦件的故障,影响使用寿命。因此应随季节变化适当更换机油牌号。
第三篇:关于我国政府审计成本的全息思考
所谓政府审计成本全息思考,就是全面反映和剖析审计成本的所有信息,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细节的思维,多维度开展研究分析,谋求审计成本科学管理。一是强调系统性。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把审计成本研究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背景之中,将整个审计过程,整个审计机关纳入成本管理的范围,不能孤立、局部地进行成本研究和管理。二是
强调战略性。运用动态和发展眼光,不把成本视为一成不变的模型,而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动因的具体情况采用动态成本策略。不片面讲求节约,而从最终效益入手进行成本控制。三是强调层级性。运用链条和细节的思维,将成本管理控制与审计整个价值链联系起来,与审计机关人流、物流、信息流结合起来,明确成本管理环节之间的联系,关注成本管理的每个细节,提高创造价值、降低成本的可能性。
一、充分运用当代经济学原理,多维度研究分析政府审计成本,为政府审计成本战略抉择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佐证。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恰当理解和认知关于政府审计成本的基础性原理,对于更好地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分析审计成本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的理解,人类一切行为其实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的经济性动机,都拥有尽量小的成本换取尽量大的收益要求。审计在提供公共物品、满足不同偏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中,无论是行政组织构筑、人力资源重组、物力资源占有,还是审计法定职能的履行等方面都有一个成本耗费问题。为此,审计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真实准确计量人力成本、物力成本、管理成本和决策成本,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
多动因理论。成本作为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一种代价,是多重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动因或多或少能够置于控制之下,控制成本不是控制成本本身,而是控制引起成本发生和变化的原因。识别和分析成本动因有助于认识成本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为强化成本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库珀和卡普兰于1987年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cost driver,成本驱动因子)的理论,认为成本在本质上是一种函数,是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自变量)合力驱动的结果。从这一观点出发,应从审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审计自身等方面认真分析审计成本动因,综合分析和协调处理影响审计成本的各类因素,寻找成本控制途径。
bpr的基本思想。bpr即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业务过程重构之意,是生产运作系统设计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过程导向,主张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再思考和激烈再设计,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突破部门间的界限,将分散的在各功能部门的任务整合成过程流。强调组织应以业务流程而不再是以职能部门为中心,以实现绩效的巨大提高。审计部门运用bpr的基本思想,改良审计体制带来的诟病和破解工作实践中的难题不失为一种上策。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罗认为最佳的管理方法是任务管理法,也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并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精神革命,即对于雇主而言追求事业的发展,对于雇员而言充分发挥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适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企业和行政管理。当前,对于相对比较清廉的审计部门而言,大力推行科学管理,充分激活干部潜力对于控制审计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而言,我国政府审计与其作为政府序列的监督身份相比较总成本偏低,但个体成本虚高的现象也不无存在。
1、在我国经济社会处于战略转型期,政府审计成本总量不相匹配,审计能力和工作效率难以有效提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跃至世界第四,平均增速9.7%,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生活中还存在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目前处于战略转型期。为了扩大内需、提振经济,中央密集出台了“国十条”、“金融九条”等一系列宏调政策措施。审计作为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政策措施落实是法定义务。政府审计成本投入总量必须与审计在整个社会经济权责结构中的地位相匹配,否则,过低的审计成本总量必定是以牺牲审计能力和工作效率为代价。
2、从我国政府体系构造上来分析,政府审计成本尚不能完全保障法律法规赋
予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审计职能被虚置。国内外专家认为,政府体系构造应包括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系统。从审计对象来看,政府机构五级设置,规模大,部门多,全国审计机关仅有8万多人,而面对的审计对象却有百万个之多。据资料载,中央一级预算单位有100多个,每年审计覆盖面为50%左右,二三级单位和中央垂直管理单位审计覆盖面则更小,甚至有的从未
审计。从审计总量看,2007年财政总收入为51304.03亿元,增幅达32.4%,且近几年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6.7%。此外,还要开展企业、政府投资、经济责任和绩效审计等。而现有的政府审计成本投入难以保障审计法定职能的发挥,审计真空必然存在,审计职能在一定范围和时段被虚置。
3、社会对审计需求旺盛与政府审计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明显有悖于市场供需规律。供需理论认为,审计发展的关键是审计供给与社会需求关系的协调平衡。审计是一种提供特殊公共服务的活动,其最终“产品”是广义上的审计信息。政府、人大、社会公众以及投资者、债权人等审计信息使用者,从各自对审计信息的价值取向提出审计需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党委、政府和人大,以及社会公众对审计的需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期待审计在政府绩效、行政问责、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新领域发挥作用。而目前我国80%地市县区审计机关经费不足,人员编制过少,审计手段落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审计有效供给能力偏低,明显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
4、政府审计有效产出不足反衬了审计成本虚高,同时个体成本偏高的现象也不容忽视。衡量审计成本的高低不单是以审计成本的总体发生额为标准,还要与其相应的有效产出相比较。目前,审计有效产出不足,造成了审计成本虚高的假象。一方面,审计产品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很多单位部门没有审计,很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发现,审计整改乏力,审计的广度、深度、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产品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缺乏对现有的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同时,审计产品没有迎合市场需求,服务对象单一,服务层次较低,很多价值没有体现。此外,少数审计机关行政成本和个别项目成本偏高的现象也大量存在。
三、无论是理论预期还是时代背景都一再表明,我国政府审计应全面开展审计成本筹划,持续有序提升审计能力,积极谋求有效控制成本和审计功效最大化的动态平衡。
(一)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扩编增效,保障供给。
需求促生供给,供给必须保障。我国立法机构、党政机构及社会公众等对审计的需求,是政府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特别是目前改革步入“深水区”,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政策付诸实施,和谐社会的构建,审计需求表现出了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政府审计必须遵循市场供需定律,全面提高审计供给能力,确保有效地提供产品服务。一是确立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审计供给工作思路。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唯一的和最高的目标,充分认识社会需求是审计生存的基础,以积极的姿态最大限度地、及时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否则,继续生存面临困境,将被经济社会淘汰出局。二是开放审计产品供给市场。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要充分征求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根据需求组织生产,有效供给,否则产品就没有市场,没有价值。三是适度扩编。随着经济总量扩张、社会发展,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因此要适度扩编。2008年,国务院出台各部门“三定”方案时,唯一没有减少编制反而给审计署增加编制300个。各级政府都应适度增加审计编制。同时,审计机关要以继续教育和培训为平台,加速审计干部队伍知识更新、结构优化、素质提升,全面提高审计能力。四是加强审计经费保障。审计经费要全额纳入规范部门预算,积极改善审计工作环境。并且,条件好的地方,还要制定经费奖励政策,充分调动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供给能力。
(二)以流程重组为核心,科学管理,全面控制。
审计产品服务是通过具体的审计业务流程完成的,所以高效率、低成本的审计必须要一个高效的审计业务流程的配合。受审计资源的限制,审计机关要有效控制成本,必须科学整合资源,设计最恰当的业务流程,并对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控制。一是要再造业务流程。打破传统思想,重构整合审计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价值流程、人事流程、信息流程,建立起运转有序、信息通畅、灵活高效、反应迅速的工作体系,为成本最小化提供组织载体。具体讲,可以进行四个层次的改造: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循环改造审计业务流程;实现审计人员分工专业化;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合并简化附属机构;整合与利用外部审计资源。二是要科学管理。标准化的概念来源于生产领域,逐渐渗透到执法领域。推行审计标准化管理,从成本定额、成本计量、审计作业、审计成果都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标准并制度化,逐步建立科学的审计成本核算数字化模型,促使审计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三是要全程监控。实行事前控制,科学合理确定审计计划和编制项目成本预算;以预算成本执行为依托,加强审计实施实时监控,高效地完成各项审计任务,提高审计质量;强化反馈控制,开展对比分析,与成本预算、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以防止问题的再度发生。同时,要大力推行干部自主管理,有效发挥干部道德品格在成本控制中的积极作用。
(三)以成本否决为导向,扩大成果,附加价值。
成本总是相对于产出(成果)而言的,成本否决实质就是追求最大成果。于审计而言,审计机关不应片面追求成本最小化,而应追求审计成果数量和质量,功效与价值,合理分摊和转嫁审计成本。按照规模经济的思维,加大审计力度,产出更多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提升成果,实现审计结果循环使用,全方位增值审计成果,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一是要在决策管理上实现增值。建立审计结果跟踪落实制度,促进被审计单位采纳建议,整改问题,加强管理。加强对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向上级提供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使更多的审计情况进入领导的决策圈,在服务宏观管理决策体现审计成果价值。二是在推进制度法规完善上实现增值。要从依法行政的角度和着眼社会民主法制建设未来,善于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发现和研究问题,利用审计掌握的资料对我国经济进行制度层面和法制层面的分析和探索,推进制度建设和法制完善。三是在扩大社会外部效应上增值。加强审计宣传,稳步推进审计公告制度,开放审计监督成果,放大审计成果外部效应,实现审计成果社会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
第四篇:锅炉水硬度过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锅炉水硬度过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一、1、正洗时间短(加长正洗时间)
2、锅炉软化水设备给水水压不稳定引发的盐箱补水过少、吸盐过少、正洗时间不足
3、盐箱中盐很少,未能及时添加,造成某次再生效果不佳
4、设备操作不当,某次再生过程中关闭给水阀
二、吸盐速度太慢,正常时间内不能吸入足够的盐,其原因:
1、给水压力过低
2、上下布水中泥沙等杂物赌赛严重
3、废水软化管变形、折弯等引发的排废不畅
4、树脂内杂物太多
5、吸盐管内有泄露点,使空气背吸入
6、射流器中有异物
7、空气逆水阀失灵,(提前关闭或赌赛)
8、射流器选型偏小
三、树脂罐中有大量气体存在,可能来自于给水中带气或慢洗过程中空气逆止阀关闭不严。
四、控制阀内部漏硬时出现软水口与废水口同时出水,如果是此内漏,处于正洗位置时,废水口检查合格,但转入运行后软水硬度超标。
第五篇:我国酒店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酒店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摘要:当前,酒店企业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成本行为软化的“三化”现象,致使成本失控日益严重,成本水平高居不下,严重制约着企业效益的提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从不同角度对我国酒店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成本管理;问题;原因
一、我国酒店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管理责任不明确,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主体确立失误
长期以来,企业一直把成本管理作为少数人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把各部门、班组的职工只看作生产者,广大员工对于成本管理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成本意识淡漠。员工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管理成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浪费现象严重,企业的成本管理失去了真正能对成本控制起作用的管理群体,成效当然不会明显。没有全员性的参与,要想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只是空谈。
2.对成本管理对象与内容认识不清
在成本管理过程中,仍将成本管理局限于传统的“节约一度电、一张纸”的简单、狭窄的模式之内,忽视潜在的损失,尚未对成本实行全方位的管理。目前,许多酒店企业对人力资源耗费缺乏重视,企业内存在大量冗员,人员配置不合理。同时,不少酒店忽视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如对职工进行相关职业培训,导致员工业务不熟,工作效率低,造成人工费用相对过高。
3.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模式没有确立
首先,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缺少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一些企业原始记录不够健全,资产定期盘点制度执行不严,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等基础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出现制度成为只求形式的一种摆设,完全失去监督、考查作用。
其次,过分依赖现有成本会计系统,无法适应企业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现有的成本管理体系没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方法,导致成本管理目的成为单纯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无法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无法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反映不了各个环节的发生的后果关系,结果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另外,现有成本管理对象局限于酒店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管理人员所需的资源、作业、产品、原料、客户、销售市场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
第三,考核制度不完善,力度不大。具体表现在,考核只是企业内部考核,没有很好地跟市场联系起来;对酒店内部业绩的考核只是粗略的以部门为单位,但由于下达考核指标的制定缺乏科学依据,基本上只是在上年实际发生的基础上上浮一定比例即成为下一指标,且在运行过程中也不会随实际市场情况变化如按季或按半年作相应调整,考核指标往往严重偏离实际情况,起不到真正考核的作用。
4.成本核算工作有待提高
目前,国内外很多酒店企业成本计量与核算上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这些计量与核算还并没有贯穿酒店企业所有的成本管理中。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1.企业技术水平影响了成本降低
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影响较大。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是有限度的,为了改进成本,企业管理者还应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高科技的应用现已成为酒店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和酒店的管理相结合可形成新的生产力。由于许多国企管理者流动性强,对短期内投入较大、回收期较长的高科技投入缺乏积极性,只注重任期内企业利润的高低,不注重长期投入,影响了企业对高科技的应用,结果设备老化、陈旧,无法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也不利于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2.缺乏成本约束和激励机制
酒店企业普遍未能有效执行成本管理制度,也缺乏成本管理的内部制约机制。管理者为了不正当目的,可较容易对成本资料进行人为调整,使企业的成本管理无法获得准确的资料,对这类企业的评价也是不真实的。同时,对成本进行有效管理,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激励也不到位,不能充分调动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
3.财务人员地位低,直接影响成本管理的成效
财务人员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人员,其对成本管理成效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许多企业中,财务人员地位较低,无法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仅作为后勤人员。财务人员的工作普遍只是事后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对企业成本事前、事中控制只是空谈。许多管理者只认为企业经营活动“开源”的重要性,而意识不到“节流”对于一个企业的良性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由于财务人员面临上述窘境,工作积极性也受到极大影响,许多高素质的财务专才不愿从事这一行地位较卑微的工作,纷纷改行,导致目前企业财务战线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直接影响企业成本管理的成效。综上所述,成本管理是一项错综复杂并关系到酒店企业长期发展的大问题,酒店企业应花大力气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解决上述问题,以促进酒店业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 恩 秦书华 陈 林:《企业财务成本控制技术》,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2]罗 音:《餐饮服务企业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3]祁述宏 钱 军:《如何运用成本管理法经营酒店》,载《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2期.[4]王秀荣 卢锡慧:《酒店服务业产品成本分析与管理对策》,载《经济论坛》,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