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评价领导干部要重政绩
什么评价领导干部要重政绩?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中国传统戏剧《七品芝麻官》中这句家喻户晓的台词,是封建制度下为官境界的一种写照。如果说,这句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言”,对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有所启示的话,那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作为人民公仆的领导干部,要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不能无所作为,应该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也就是要有政绩。
那么,究竟什么是政绩?概括地讲,政绩就是执政行为所产生的积极成果。通俗地说,它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实绩。
追求政绩,古今中外皆受重视,但社会制度不同,其追求的目的也不同。在封建社会,封建官吏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政治家也重视政绩,但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我们的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贯穿我们党全部活动的基本要求。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都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执政地位不断巩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深切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政绩。
我们党取得的这些政绩,是由各级领导干部带领群众具体创造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每一位领导干部来说,党和人民把你放在领导岗位上,你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勇于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创造一流的政绩。
毋庸置疑,追求政绩很重要,但追求政绩为了谁,对于执政党及其领导干部来说更为重要。“衙斋卧听潇潇雨,疑是百姓疾苦声”。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官吏还有一点悲民情怀,那么对我们党来说,追求政绩则有着鲜明的价值指向,那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谋福利。
今天,在各条战线,我们党有一大批领导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政绩,涌现出了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宋鱼水等一批优秀典型。他们无私奉献,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们的事迹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人民公仆,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当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要使群众认可”。“为民书记”郑培民的这些质朴语言,是对创造政绩为了谁这一问题的最好诠释。
用什么尺度来衡量政绩?
怎样看待政绩、怎样追求政绩,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所谓政绩观,指的是对政绩的总的认识和看法,通常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以及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态度。
从一定意义上说,政绩观是发展观的延伸和体现。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观。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政绩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发展所创造的政绩。政绩本身不是目的,它应是我们追求科学发展的一种结果、一种体现。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绩观。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出现形形色色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说到底是在发展观的认识上陷入了误区。
第二篇:如何评价领导干部政绩之我见
文章标题:如何评价领导干部政绩之我见
政绩是干部综合素质的直观体现。评价一个人是否德才兼备,主要看他的工作过程和结果。不想干事、不会干事、不能干事、干不成事的人,都难有政绩。衡量一个领导干部德与才的主要标准就是看政绩。坚持用人看政绩,这样公道、科学,群众服气,也可以避免发生大的偏差。但面对现实中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的“政
绩”,我们要科学甄别,客观评价,合理采信。
口碑评议政绩。金碑银碑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是干部政绩的受惠主体。无论领导干部如何自称为单位的发展、事业的进步作了多少贡献,取得了多少成绩,最终都要用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这个最客观、科学、公正的“天平”称量。如果绝大多数群众交口称赞、由衷认可,并能真正道出个一二三来,这样的政绩才真实可信。因而选用干部不是简单的“演讲赛”,而是严肃的“听证会”。
成本核算政绩。经营讲究成本,干部政绩同样要计算成本。从政绩所付出的代价中,我们可以掂量出政绩的真正分量,衡量出政绩的实际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能检验出政绩的创造者有没有正确的政绩观,有没有情为民所系的忧患意识,有没有利为民所谋的责任意识,有没有权为民所用的廉政意识。只有牢固树立了执政为民的执政意识,才会时时注意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才会处处做到俭以养廉、俭以养德,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建设事业、改善群众生活上。只有远离了奢侈浪费,真正源自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惠及长远的政绩,才是当今国之所需、业之所需、民之所需。
实效考量政绩。政绩应是经得起实证、可以被感受的成效,只要不是写出来的“数字工程”,吹出来的“泡沫工程”,“秀”出来的“面子工程”,注出来的“水分工程”,政绩自然能被上级看得见摸得着,自然能被群众说得清道得明。因此,考量政绩,既要看造福当今,又要看惠及长远;既要看发展局部,又要看利及全局;既要看经济建设的成果,又要看社会的全面进步;既要看硬环境的加强,又要看软环境的改善;既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只有谋近虑远、顾此及彼、良性循环、和谐发展的工作实效,才是体现爱民思想、展示为民水平、反映利民能力的真政绩。
条件类比政绩。评价一个干部的政绩,要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既要看现在实绩的大小,也要看前任打下基础的厚薄;既要看近期作为,又要看长远影响;既要看显性成果,又要看潜在成效;既要看个人付出的努力,又要看集体作用的发挥;既要横向比较实绩的轻重,又要纵向比较实绩的分量。尤其要充分考虑领导干部的工作条件和外部环境,如自然资源的丰乏、地理位置的好坏、政策支持的多少,都会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对一个班子和干部的工作带来重要影响。地方与地方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由于分工不同、职能职责不同、运作方式不同、人员组成不同,工作成效的表现形式和社会影响也差别很大。因此,工作实绩要分类比较和综合比较同时运用,科学分析所取得实绩的难易系数,客观、公正地判断干部的政绩。
法纪规范政绩。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实现法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使领导权力,规范经济活动,调节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要靠法制做保障。可以说,法纪为“政绩”划定的界限是最后的底线。“政绩”符不符规、合不合法是测评考量政绩的重要前提。合法合规的行为未必是利民惠民的政绩,但违规违法的政绩必定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作为。在法律纪律前提下创造政绩,应当成为考证政绩的立足点。
《如何评价领导干部政绩之我见》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如何评价领导干部政绩之我见。
第三篇:政绩考核要重实质轻形式
政绩考核要重实质轻形式
最近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将整治“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作为其中重要的内容。因此,杜绝“政绩工程”,必须要对现有的绩效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
从考核内容和指标设计看,存在着重“经济”轻“民生”、重“显绩”轻“潜绩”、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的问题。俗话讲“考什么、干什么”,考核是指挥棒,决定着官员的政绩观念、行为取向和业绩形式。从绩效指标的表现形式看,“经济”“显绩”“短期效益”往往是比较容易衡量和识别的指标,在这方面做文章容易出“亮点”,更吸引上级和社会的“眼球”,而“民生”“潜绩”“长远发展”等方面的绩效往往看不见、摸不着,短期内很难见到结果。从考核方式看,存在着重“分数排名”轻“诊断分析”、重“考核”轻“任期考核”、重“当期考核”轻“追溯考核”的问题。以前的干部考核和绩效考核,在方式上较为粗放和简单,凭感觉、凭印象的成分多一些,存在很多人为主观因素。从考核主体看,缺乏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广泛参与,本质上仍然存在着“对上不对下”“对内不对外”的问题。
在考核内容上应逐步减少直接干预经济的指标,增加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内容。应逐步将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交给市场主体,甚至可以将政府逐步减少对市场、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作为一项硬性的考核指标。在考核方式上要设定完整的绩效考核周期,注重长期考核与短期考核的有效结合。要遵从绩效本身的发展规律,既要看结果也要看过程,既要看短期绩效目标是否实现更要看长远绩效任务是否有效完成。对周期较长、影响深远的重大事项,必要时要引入“回溯考核”。在考核主体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对政府绩效考核和干部考核的参与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和群众有效监督与评价政府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要加大政府绩效考核和干部考核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将本级政府和部门的五年发展规划、绩效计划、年底的绩效报告,或者评估内容、评估过程、评估方式和评估结果等,通过政府网站、政府报告等形式面向全社会公开,避免“关起门来自己搞”。在考核结果使用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绩效问责制度,真正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绩效考核的结果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尤其在干部选拔任用、问责等方面经常存在着脱节现象。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哪些责任与领导班子相关、哪些责任与领导个人相关,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介入当地政府的绩效考核工作,要将干部考核体系和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进行对接,避免相互脱节的问题。
第四篇:政绩考核要重实质轻形式
政绩考核要重实质轻形式
最近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将整治“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作为其中重要的内容。因此,杜绝“政绩工程”,必须要对现有的绩效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
从考核内容和指标设计看,存在着重“经济”轻“民生”、重“显绩”轻“潜绩”、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的问题。俗话讲“考什么、干什么”,考核是指挥棒,决定着官员的政绩观念、行为取向和业绩形式。从绩效指标的表现形式看,“经济”“显绩”“短期效益”往往是比较容易衡量和识别的指标,在这方面做文章容易出“亮点”,更吸引上级和社会的“眼球”,而“民生”“潜绩”“长远发展”等方面的绩效往往看不见、摸不着,短期内很难见到结果。从考核方式看,存在着重“分数排名”轻“诊断分析”、重“考核”轻“任期考核”、重“当期考核”轻“追溯考核”的问题。以前的干部考核和绩效考核,在方式上较为粗放和简单,凭感觉、凭印象的成分多一些,存在很多人为主观因素。从考核主体看,缺乏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广泛参与,本质上仍然存在着“对上不对下”“对内不对外”的问题。在考核内容上应逐步减少直接干预经济的指标,增加公
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内容。应逐步将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交给市场主体,甚至可以将政府逐步减少对市场、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作为一项硬性的考核指标。在考核方式上要设定完整的绩效考核周期,注重长期考核与短期考核的有效结合。要遵从绩效本身的发展规律,既要看结果也要看过程,既要看短期绩效目标是否实现更要看长远绩效任务是否有效完成。对周期较长、影响深远的重大事项,必要时要引入“回溯考核”。在考核主体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对政府绩效考核和干部考核的参与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和群众有效监督与评价政府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要加大政府绩效考核和干部考核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将本级政府和部门的五年发展规划、绩效计划、年底的绩效报告,或者评估内容、评估过程、评估方式和评估结果等,通过政府网站、政府报告等形式面向全社会公开,避免“关起门来自己搞”。在考核结果使用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绩效问责制度,真正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绩效考核的结果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尤其在干部选拔任用、问责等方面经常存在着脱节现象。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哪些责任与领导班子相关、哪些责任与领导个人相关,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介入当地政府的绩效考核工作,要将干部考核体系和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进行对接,避免相互脱节的问题。
第五篇:关于如何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浅见
政绩是干部综合素质的直观体现。评价一个人是否德才兼备,主要看他的工作过程和结果。不想干事、不会干事、不能干事、干不成事的人,都难有政绩。衡量一个领导干部德与才的主要标准就是看政绩。坚持用人看政绩,这样公道、科学,群众服气,也可以避免发生大的偏差。但面对现实中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的“政绩”,我们要科学甄别,客观评价,合理采信。
口碑评议政绩。金碑银碑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是干部政绩的受惠主体。无论领导干部如何自称为单位的发展、事业的进步作了多少贡献,取得了多少成绩,最终都要用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这个最客观、科学、公正的“天平”称量。如果绝大多数群众交口称赞、由衷认可,并能真正道出个一二三来,这样的政绩才真实可信。因而选用干部不是简单的“演讲赛”,而是严肃的“听证会”。
成本核算政绩。经营讲究成本,干部政绩同样要计算成本。从政绩所付出的代价中,我们可以掂量出政绩的真正分量,衡量出政绩的实际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能检验出政绩的创造者有没有正确的政绩观,有没有情为民所系的忧患意识,有没有利为民所谋的责任意识,有没有权为民所用的廉政意识。只有牢固树立了执政为民的执政意识,才会时时注意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才会处处做到俭以养廉、俭以养德,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建设事业、改善群众生活上。只有远离了奢侈浪费,真正源自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惠及长远的政绩,才是当今国之所需、业之所需、民之所需。
实效考量政绩。政绩应是经得起实证、可以被感受的成效,只要不是写出来的“数字工程”,吹出来的“泡沫工程”,“秀”出来的“面子工程”,注出来的“水分工程”,政绩自然能被上级看得见摸得着,自然能被群众说得清道得明。因此,考量政绩,既要看造福当今,又要看惠及长远;既要看发展局部,又要看利及全局;既要看经济建设的成果,又要看社会的全面进步;既要看硬环境的加强,又要看软环境的改善;既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只有谋近虑远、顾此及彼、良性循环、和谐发展的工作实效,才是体现爱民思想、展示为民水平、反映利民能力的真政绩。
条件类比政绩。评价一个干部的政绩,要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既要看现在实绩的大小,也要看前任打下基础的厚薄;既要看近期作为,又要看长远影响;既要看显性成果,又要看潜在成效;既要看个人付出的努力,又要看集体作用的发挥;既要横向比较实绩的轻重,又要纵向比较实绩的分量。尤其要充分考虑领导干部的工作条件和外部环境,如自然资源的丰乏、地理位置的好坏、政策支持的多少,都会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对一个班子和干部的工作带来重要影响。地方与地方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由于分工不同、职能职责不同、运作方式不同、人员组成不同,工作成效的表现形式和社会影响也差别很大。因此,工作实绩要分类比较和综合比较同时运用,科学分析所取得实绩的难易系数,客观、公正地判断干部的政绩。
法纪规范政绩。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实现法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使领导权力,规范经济活动,调节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要靠法制做保障。可以说,法纪为“政绩”划定的界限是最后的底线。“政绩”符不符规、合不合法是测评考量政绩的重要前提。合法合规的行为未必是利民惠民的政绩,但违规违法的政绩必定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作为。在法律纪律前提下创造政绩,应当成为考证政绩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