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干部如何看待政绩和理解科学政绩观(大全)
领导干部如何看待政绩和理解科学政绩观
(一)要用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多做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多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蜓、答应不答应,这是衡量干部政续的重要尺度。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要求领导干部决不能把政绩建立在损害群众利益、加重群众负担上。有的地方不顾自身条件,向群众摊派搞“形象工程”,人民群众怨声载道,这样的“政绩”,我们还是不要的好。
(二)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政绩。充分认识到现实的政绩是在前任工作的基础上取得的.同样,现任在创造现实政绩的同时,也要为下任工作打好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政绩分为两种,一种是。显绩”,即易见成效、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一种是“潜绩”,即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却因周期长,一时见不到成效,而又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显绩”固然重要,而“潜绩”同样不可或缺,一定耍视“潜绩”为工作实绩。而那些热衰搞短期行为,~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的做法,则不能视为政绩。用发展的观点看政绩,还要看到政绩是在不断发展的,不能停留在原有政绩的基础上,而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取得崭新的业绩。正像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三)要用实践的观点看待政绩。胡锦涛同志讲过:“真正的政绩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应该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用实践的观点看待政绩,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最力而行,尽力而为,盲目不行,急躁也不行。如果不切实际,不顾民力,不计长远,乱铺摊子,乱上项目,只会劳民伤财;如果单纯追求GDP的增长,不重视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只会造成社会发展的失调,最终导致发展停滞。当前,有些地方急功近利,乱上污染严重的项目:有的地方为了加快发展.不顾需要和可能,建大广场,修大马路,造成群众不满。要按规律办事.让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规划上加以体现。在工作部署上加以贯彻,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落实。政绩是干出来的,不是造出来的。现在有一些人不愿啃“硬骨头”.什么工作易出成绩就抓什么,什么事情有轰动效应就做什么,至于这些工作能否给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惠。则根本不考虑。这样的政绩观,说到底是投机取巧。
如何当好一名副科级干部,是我们每一位走上领导岗位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所谓“领导”,就是带领和引导,是指领导者引导和影响被领导者,作用于客观对象去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种社会行为。但是,领导与管理是不等同的,“领导”是做正确的事,有方向、有目标,“管理”是将事做正确,只需要有方法和途径。领导者是单位的组织者,责任者和当权者,是领导活动中的决策者和指挥者,然而“副科级干部”处在特殊的领导位置上,既是领导者,又是被领导者,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既唱主角,又当配角,那么,怎样当好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注重学习。以“才”增威,做终身学习的表率。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知识储备和重要基础。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领导干部,强调以“才”增威,就是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理论,政策和各种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既懂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既懂法律又懂网络、既懂领导科学又懂领导艺术,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驾驭市场经济有能力,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在工作中也就不会循规蹈矩走老路,缺乏创新意识。
第二是能力问题。能力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培养四个方面能力。一是参与决策能力。决策是领导班子的重要职责之一,要善于学习,知识浩若烟海,大量的知识资源拂面而来,我们要学会获取和储存,便于使用。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为领导提方案,才能够培养教育下属。二是沟通协调能力。搞好对外、对上的协调,搞好班子内部的协调,搞好对下协调。学会理解,对上级部门的理解,对下级的理解,对同事的理解,特别是对知识的理解,要理解别人讲这个话时到底是什么情况下讲的,为什么讲,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样的理解能力很重要,作副科级领导干部,没有这样的理解能力,就会对文件精神,对单位“一把手”或者主管领导的意图不理解,就难于安排部署,难以落实到位。三是贯彻执行能力。作为一名领导者,不仅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执行力,更要关注下属的执行力。比如:对市委的中心工作,有的部门搞得有声有色,搞得非常好,但有的部门就不行,工作推进不起来,敷衍了事。这就是贯彻执行的能力不强。因此,我们要把贯彻落实好作为己任,做到事事有回应,事事有结果。四是创新发展能力。开拓创新是一种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要贯彻执行上级的精神指示。没有创新发展的能力,按部就班地做工作是不可能的,开拓创新是现阶段每一个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副科级干部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只能把工作完成,绝对不可能把工作干好。
第三是责任问题。领导干部,有知识,有能力,没有责任心是不行的,责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要体现在细节中,不管大小事情,要记住自己在为谁工作,是谁给予你权力,要为谁服务,自身的能力只有通过尽心尽责才能完美的展现。能力,永远由责任来承载。无论自己身处哪个岗位,都不要轻视自己的工作,都要担负起工作的责任来。责任告诉我们,没有干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作为副科级干部,也就是副职,要为“一把手”多考虑,得自己拿出一个好的方案,再说服领导,并在得到认同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所以对待任何一项任务,我们要认真负责的对待,要巧用机遇,认真抓好落实。
第四是魄力的问题。以“干”树威,做干事创业的表率。作为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加使命感和责任感,把直面矛盾破解难题的勇气和魄力充分体现在各项工作中。无论在什么单位,任什么职务,在影响和谐稳定,影响民生民利的突出问题上,要求强烈的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要真抓实干,带领群众苦干实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要具有直面矛盾、敢破难题的勇气和魄力,要敢抓敢管,雷厉风行的好作风、好形象。
第五是正确处理好自己的角色问题。作为副职干部要扮演好副手、帮手的角色,副职只有与正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领导班子才能打好整体仗、打好优势仗,才能收拢五指、重拳出击,最大限度地发挥班子的整体功能。严格按照职责分工或正职交办的事情,把工作做好,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该请示的请示,该沟通的沟通,该汇报的汇报,积极协助主要领导干好本职工作,不抢权、不夺力,要带好自己的队伍,充分调动分管科室和单位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就像弹钢琴一样,让十个指头动作协调,互相配合,奏出和谐乐章。工作上要大胆管理,不要回避矛盾,不要做“老好人”,对下属宽严适度的管理,该拿主意的时候拿主意,该表明态度要表明态度。
第二篇:如何科学界定领导干部政绩
如何科学界定领导干部政绩
考核中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一直是干部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干部工作的基础。下面结合这次组工论坛发言的主题,我简单的谈下个人的几点想法。一是要注重把握“显性政绩”与“隐性政绩”。这里显性政绩指的是那些在考核中能一目了然、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政绩,而隐性政绩指的是的从长期来看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发展的但显现出来需要一定时间的政绩。平时考核中,有的领导干部可能看起来政绩非常突出,但可能主要是前任的功劳,有的领导干部一时看起来没有多少政绩,但他为继任者出政绩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因此,我们在考核中界定领导干部政绩应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科学把握好“显性政绩”与“隐性政绩”。所以,我们的考核工作就要做到像“淘金”那样,从一堆泥沙中淘出金矿来。有的领导干部任期内注重夯实基础,注重长远发展又兼顾眼前利益,成绩可能一时不突出,但我们必须通过考核挖掘出其潜在政绩的大小;同时也不能把“前任投入,现任产出”的政绩简单地记在现任的身上,要坚持深入调查分析,将前任的政绩从现任中“剥离”出来,重点看现任领导在前任打下的工作基础上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创造和发展,从而准确把握领导干部显性政绩中的“含金量”,这样才能对领导干部的政绩作出实事求 1
是的评价,才能有效遏制领导干部追求虚假政绩工程的现象。
二是要辩证对待客观基础与主观努力。我们考核一个干部,既要看政绩,也要看外因条件,这样干部考核起来才会更加有可比性,同时考核结果也才能让人信服。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开展工作所具备的物质条件和工作基础不同,导致工作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我们考核中识别干部政绩既要看干部的主观努力、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等,也要深入分析创造政绩的外在因素如地域优势和基础条件等方面因素。通过辩证分析,分清哪些是主观努力得到的,哪些是客观环境带来的,避免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问题。同时,还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干部所取得的政绩,既注重干部当前所取得工作成效的大小,又对客观条件的优劣和过去基础的好坏、以及对主观努力程度的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准确地评价干部在创造政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作出的贡献,并对不同的基础条件采用不同量化考核标准,从而提高考核的准确度。
三是要注意区分集体成绩与个人政绩。任何一个单位取得的成绩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体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在考核界定领导干部政绩时,要注意准确区分集体成绩和个人政绩,既不以集体努力的结果为理由而否认个人所做的贡献,也不把所有成绩都归结到某个人特别是“一把
手”身上。要根据领导干部在班子中的具体职责分工以及实际工作情况,实事求是地评价其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考核中要注重看一个干部在某项工作中是发挥了主要作用还是次要作用,是全部参与还是部分参与,以及在工作决策及抓落实过程中发表的意见和采取的措施在工作结果上所起到的作用。因此这里在考核目标设置上就要注意把每项工作都要赋以具体责任人或主要责任人、次要责任人,以便对集体和个人政绩进行量化分解,增加考核的可操作性,使考核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四是要有机结合“资本投入”和“效益产出”。曾经有权威机构做过这样的统计,由于工作决策上的失误、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贪污受贿的9倍之多。如果领导干部能够做好科学决策,正确处理好发展的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那么所创的政绩必会得大于失;相反的,违背规律、脱离实际,不讲成本、不重效益,则政绩一定会“失”大于“得”。因此我们考核领导干部要注意从政绩中减去成本,看创造政绩是否以加重群众负担或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既看效益又看投入,防止出现得不偿失和违背科学发展的“政绩,在考核上做到同等速度看质量,同等规模看水平,同等水平看后劲,同等效果看成本,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体现科学发展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
第三篇:科学政绩观
政绩观用什么来衡量
怎样看待政绩、怎样追求政绩,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所谓政绩观,指的是对政绩的总的认识和看法,通常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以及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态度。
从一定意义上说,政绩观是发展观的延伸和体现。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观。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政绩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发展所创造的政绩。政绩本身不是目的,它应是我们追求科学发展的一种结果、一种体现。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绩观。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出现形形色色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说到底是在发展观的认识上陷入了误区。
判断政绩观正确与否,衡量的根本尺度就是看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事业。所以,看政绩,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当前的经济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
续性。但一个时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片面地认为,只有国内生产总值才是实实在在的“硬”东西,其他都是软的,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视为追求政绩的唯一指标,结果导致有增长无发展,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只有树立大局观念,善于在全局上谋划发展,把自己分管的工作纳入全局中来思考和部署,注重各方面工作的整体推进,这样的政绩观才是科学的。
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布局合理、动态平衡,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要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只有自觉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统筹、协调、解决好地域、城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才能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看是否注重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能否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从现实来看,只有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改变那种只管建设、不管保护,滥开发、不治理,只顾眼前增长、缺乏长远打算的错误做法,这样创造的政绩才是可靠的,才不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既经受得住现实的检验,又经受得住历史的检验。政绩观正确与否,归根到底要看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是否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每个领导干部,无论自己感觉为一地或一部门作了多少贡献,无论这些政绩在汇报材料上写得如何辉煌、在各种会议上讲得如何动听,最终都要用人民群众的评价这个最科学、最公正、最无私的“天平”称量,都要看是否抓住了执政为民这一“总开关”。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四篇:干部政绩观及政绩考核办法调研汇报材料
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考评体制机制是干部队伍
建设的坚强保障
(市委组织部调研座谈材料)
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描绘了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就是如何培养造就一只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干部队伍。而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机制是建立一支高水平干部队伍的坚强保障。
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干部政绩观是干部对待政绩总的观念与看法,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和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是我们党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对政绩的根本看法和系统观点,是党的领导理念和执政理念的实践体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四个“明确”,解决正确政绩观形成的思想路径问题。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就要坚持为人民谋求政绩、靠人民创造政绩、由人民评价政绩。为民、务实、清廉,是正确的政绩观的本质和灵魂。
(一)明确“我是谁”。弄懂“我是谁”的问题,是树立正确政权观的前提。作为一名干部,首先要有明确的自身认知,我来自何处,谁培养了我,谁赋予我权力,我的职责是什么,我要往何处去。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很简单,但有很多干部在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觉地淡漠了。忘记了这些问题,就会丧失正确的立场。
(二)明确“为了谁”。弄懂“为了谁”的问题,是树立正确政权观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贯的宗旨,党的宗旨要通过广大干部努力拼搏才能实现。市场经济逐利导向和“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世俗,导致少数干部迷失了方向,享乐主义、奢糜主义抬头。
(三)明确“依靠谁”。弄懂“依靠谁”的问题,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群众是广大干部干事创业、争创佳绩的智慧和力量源泉。少数干部割裂了对组织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辩证统一关系,奉承上级,欺压群众,官僚主义渐显,群众威信下降,工作推展不开。
(四)明确“谁评价”。确立“谁评价”的主体,是树立正确政绩观重要一环。当前,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和各类评价体制机制基本确立起来,但还存在不合理之处。重要一点,就是对干部政绩最有发言权的群众在干部考评中的话语权明显缺失,不但伤害了群众的感情,也造成干部政绩考评不同程度失真。
因此,要深入扎实开展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做到眼要朝下看,脚步往下走,和群众打成一片,汲取智慧,打扫心灵,为干部正确政绩观确立正确的思想路径。
二、突出两个“创造”,解决正确政绩观实践路径问题 正确的政绩观,不能仅仅停留在干部的思想意识领域,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通过创实绩争佳绩来接受实践的检验、组织和群众的考量。
(一)突出“创造什么”,解决施力方向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始终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格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决策、想问题、办事情,始终将广大群众的利益作为衡量判断的最高标准。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从单纯粗放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精神需求,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将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摆在更加重要的位臵,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民生服务,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创老百姓看得见、摸得到、比得出、享得着的真实绩。
(二)突出“怎么创造”,解决关键环节问题。在全体干部中坚持开展“六治”活动(治庸、治懒、治散、治慢、治乱、治奢),切实改变学风、会风、文风,将广大干部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中来。一要静下心,钻得进。力戒浮躁,静心修身,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不断提升创实绩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本领,二要沉下身,走得近,轻车简从,坚持深入基层和群众,调查研究,了解实情,定位努力方向,团结凝聚力量。三要勤总结,慎决策,找出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坚持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规划出台创实绩路线图。四要善借力,勇攻坚。整合群众力量、领导权威、部门资源、专家智慧,合力攻坚,勇创佳绩。
三、杜绝“八种状况”,纠正政绩观的现实误区
(一)杜绝重近轻远。纠正一味追求注重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对长远发展缺少统筹谋划的误区。
(二)杜绝重表轻里。纠正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对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不够重视的误区。
(三)杜绝重虚轻实。纠正不靠艰苦奋斗、真抓实干,而靠欺上 瞒下、弄虚作假的误区。
(四)杜绝重显轻潜。纠正热衷于干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忽视短时间内无法显现成效的工作误区。
(五)杜绝重硬轻软。纠正喜欢追求硬指标,轻视不易量化的工作误区。
(六)杜绝重物轻人。纠正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较少顾及人民生活环境和质量的误区。
(七)杜绝重局部轻全局。纠正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不从全局考虑问题,甚至为了追求局部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的误区。
(八)杜绝重投入轻收益。纠正只看GDP、招商引资总量,不计投入、环境成本,不考虑效率与效益的误区。
建立完善干部政绩考评机制
干部考核导向,决定科学发展方向。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是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这对新形势下加强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考评体制机制和考评方式方法,涉及到考评机构的建立和人员的组织、考评范围和内容的确定、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考评方案的研究论证、考评人员的业务培训、考评工作的组织实施、考评结果的汇总归档与应用等等,是一门高深的专业理论和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本人只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辩证看待GDP在干部考核中的作用。GDP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年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长期以来,GDP被作为衡量地方经济发展成果和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用于对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之所以如此,是由我国的历史和特定的国情所决定的。
(一)正面作用。在建国后,为了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争取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将经济建设与发展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改革开放后的近30年的时间,我国的GDP一直以2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在短短时间内,生产力得到有效释放,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市场经济初步建成,我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切成就的取得既是我们党高瞻远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动改革开放的结果,同时也是我们广大干部攻坚克难,组织带动广大群众努力拼搏的成果。因此,以GDP为干部政绩考评的指挥棒,将广大干部主要精力引导到地方经济建设中来,在激发干部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争创佳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负面作用。就GDP本身来看,它是一个衡量一定时期一个区域经济建设成果的总量和流量指标,它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内部结构和质量。片面使用GDP这个流量指标,会使人们忽视了资产存量或社会财富的积累。在我国遇到诸如旱涝灾害、SARS瘟疫、汶川地震等带来的损失时,有的干部还会笑着说,“坏事能够变为好事”,误认为能够在救治、恢复、重建中增加GDP。因此,GDP的快速增加并不等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更不等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建设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甚至给发展带来负面的危害。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干部唯GDP马首是瞻,为了把GDP搞上去,可以不惜成本,不计代价;有的干部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盲目铺摊子、借债搞建设;有的急于出成绩,片面追求外延式扩张,热衷于一些立竿见影、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为片面追求GDP指标,一些地方社会事业民生建设严重滞后,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越积越多,干群关系日益紧张。
归纳起来,以GDP为政绩指标的核心,存在的主要弊端表现在:一是衡量不了社会财富的现实积累与分布以及人们对其占有格局。二是衡量不了社会和谐、民生建设的状况。三是衡量不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四是衡量不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与满足状况。
(三)全面认识GDP。总而言之,GDP不能准确衡量我们党孜孜以求的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提高程度,同时还严重误导干部创先争优争创业绩的方向。可以预言,一天不真正把以GDP为核心的干部政绩考核体制机制纠正过来,就一天不会真正脱离以简单粗放的规模扩张支撑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格局、建设美好中国美好安徽美好新滁城等一系列指导思想和决策部署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所以,重GDP但不唯GDP,尊重大势,遵循规律,建立健全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兼顾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二)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的设置
总书记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把民生改善、社会进 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这就为科学设臵、全面完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指明了方向。
1、确立指标设臵的基本原则。
(1)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六位一体”统筹兼顾原则。指标设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六位一体”,才能引导推动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找准中心、突出重点,均衡施力,从而避免唯GDP论英雄的偏激做法,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2)坚持紧密联系实际原则。指标设计必须紧密结合被考核地区、部门、行业实际和干部本职工作,不能贪大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掌握不住重点,考不出真绩。
(3)坚持民生导向原则。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我们的一切管理和服务,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数,因此指标设计,必须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最高标准。
2、把握指标设臵的重点
(1)做好指标设置前期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干部考核管理部门没有深入实地开展好调研工作,没有向干部管理服务的对象和基层群众、有关专家学者和干部自身进行深入全面的走访了解,对干部工作的环境、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普通百姓的期盼知之不多,理解不透,造成设计出的指标不够全面、不够科学与准确,从而降低了指标的质量。
(2)合理界定干部考核内容范围。坚持“德能勤绩廉”考核为基础,各主管部门和干部考评机构,要依据自身职责权限,紧密结合被考核单位和干部队伍的职能分工,划定各综合考评、单项考评的内容范围,如经济建设部门主要以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为主要考评内容,执法部门主要以案件办理数、结案率、息访息诉率、和解率、执法态度和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考评内容,等等。
(3)健全完善指标体系
所有的考评都是围绕指标来开展,因此,依据考评的内容范围,设臵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最为关键。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做到,一要保证指标体系能全部涵盖所有的考核内容。二要做到指标体系内各指标合理搭配,如主要指标与次要指标,关联性指标、印证性指标和互证性指标,质量指标和数量指标,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等等。三要做到一级指标衍生的二级、三级指标等指标层级设臵,同级指标之间分解、搭配合理。四要做到指标体系相互间的合理搭配,如既有不同层次级别干部的考核指标体系,又有不同区域领域部门考核指标体系,既有领导班子考核指标体系,又有普通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既有任期指标体系,又有年季月度指标和周指标体系等等。五要努力做到质量指标数量化,增强考评项目的可测度性。
(4)科学设定各指标权重分布。权重分布设计与指标设臵同等重要。要根据整个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数量和不同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合理确定各项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分值权重。为科学设臵权重,先可以将所有指标按重要性大小进行分级归类,将整个权重在不同重要等级指标间合理分割,再将分得的权重在同级指标间分割,最后确定每个具体指标的权重。(5)抽样测试并调整完善指标体系。指标设臵完毕后,组织专家论证并初步调整;在考评对象中抽取样本试考试评,汇总测评结果;开展实地走访,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多方了解情况,得出印象结果,再与试考试评结果比较分析,按差异大小进行调整完善,形成最终考评指标体系。
(三)加强和改进干部考核的方式和方法
1、组织对考评机构和考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考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2、提倡由考核办统一组织开展联合、综合考评,降低各种不太重要或单项考评工作的频率,让被考评对象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干事创业。
3、组织相关部门、行业的专家学者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考评机构开展考评工作,提高考评结果的信度、效度和考评工作的效率。
4、重点开发系统科学的考评软件,增加信息化系统在考评工作中的利用程度,提高考评软件的实用性、易操作性,减少人工考评的主观随意性,提高考评工作快捷性和准确性。
5、考核结果要及时向被考评对象反馈,以适当方式进行公示,并接受基层和群众监督。被考评对象对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向提出申请复核。考评单位要认真复核,并及时反馈结果。
第五篇: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心得体会
【篇一】
真理往往掌握在广大人民群众手中,群众的“脸色”直接检验着领导干部工作的“成色”,群众的“好口碑”才是政绩出彩的“好奖杯”。领导干部要牢固宗旨意识,把群众满意的标准贯穿于干事创业全过程,坚决把一切为民之事、安民之事、利民之事、富民之事办好办实,做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矢志不渝的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因而,在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同时,老百姓的“话语权”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当前一些地方的干部考核中,往往只“唯上”,上级领导的评价占据了相当重的比例,而在社情民意测评时,只是发发表、问问卷了事,一大堆“书面式”的问题,群众看得云里雾里,“稀里糊涂”就完成了测评。这样的考核,群众的“话语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考核结果难免失准失实。“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要坚持眼光“向下”,把“指挥棒”交给群众,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干部干得好不好,人民群众心里都有“一杆秤”。
尊重群众“话语权”,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照妖镜”。一些领导干部,干工作只“唯上”不“唯下”,只求领导满意,不求群众认可,“自以为是”的干事情,与人民立场相对立,与群众路线相背驰,时常干出一些让群众不满意、不认可的“蠢事”。群众小事是民生大事。在民生工程建设中,很多被忽视的细节,往往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地方,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便与不便、利与不利。如果地方领导干部在“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上大做文章,在政绩考核征求群众意见时,群众自然不会有“好言好语好脸色”。要善用政务服务“好差评”这把利剑,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政绩归于人民,在矢志奋斗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开展政绩考核时,要坚持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赞不赞同、高不高兴、拥不拥护、支不支持”来衡量。要着重点看领导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是否坚定人民立场,能否坚定不移走好了群众路线,能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了最高位置;
要着重点看领导干部是否真正深入人民群众,能否切实做到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暖民心,能否从群众“急难愁盼”处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要着重点看领导干部决策是否充分体现了群众意志,能否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能否能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要不断完善“社情民意”考核机制,主动引导群众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把群众的口碑当作干部考核的重要“风向标”。
【篇二】
“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充分发挥好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突出政治性,把握群众性,聚焦科学性,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断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以科学高效的政绩考核推进高质量发展。
用好政治“标尺”,把牢正确方向。党的干部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除了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建设,坚守政治方向这个“生命线”外,组织人事部门也要当好“把关人”的角色,精准识别干部的政治觉悟、政治素养、政治表现,对那些不能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人,坚定予以“一票否决”,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
用好民心“标尺”,瞄准发展实效。“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用好民心标尺,就是要把群众满不满意、拥不拥护作为重要标准,善于用群众眼光来识别干部。作为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理解群众、融入群众,常怀忧民、敬民、惠民之心,带着真情实意与群众打交道,与群众成为真正的朋友。对标民生保障目标考核任务,全力投身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中,用解决问题的实绩实效取信于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用好科学“标尺”,定出公平标准。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考准考实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人与考事相结合。根据职位高低、岗位职责、工作内容等,结合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的管理制度,在加强日常考核的基础上,制定目标清晰、量化明确、易于操作的考核标准,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精准考核。此外,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将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奖励惩罚的重要导向和依据。“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用活用好政绩考核的标尺,激励引导广大干部不断提高想为的思想觉悟,激发勇为的工作激情,增强善为的真才实干,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篇三】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
知事识人,重在考核。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要充分发挥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对以政绩考核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安排部署。只有舞活政绩考核“指挥棒”,立起标尺、指明方向、开出良方,才能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和能力,最大限度推进高质量发展。
立起政治标尺,划定“硬杠杠”。旗帜鲜明讲政治是衡量干部的首要标准。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切不可忽视政治标准的首要地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常态化开展政治素质考核与工作实绩考核相结合,既看理想信念又看思想境界,既看政治表现又看实绩担当,重点检验考察对象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听党话、跟党走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让政治标准具体起来、鲜明起来、落得下来,进而引导各级干部严守政治言行“硬杠杠”,以高质量发展实绩践行“两个维护”。
指明为民方向,浇灌“幸福花”。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只有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的重要标准,时刻关注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认真倾听记录群众评语评价,才能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尽己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把群众满意度纳入政绩考核的评判标准,把考核触角拓展到基层、延伸到一线,把考核功夫用在平时、下在经常,通过蹲点调研、入户走访、谈心谈话、田间测评等方式,多到群众家、多坐热炕头、多听群众说,不仅在乡语口碑中看工作成效,更看百姓笑脸,用心用情浇灌“幸福花”。
开出发展良方,精耕“责任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强动力和路径图,也是衡量干部政绩的赛马场和试金石。因此,让政绩考核落细见效,离不开高质量发展这个重要衡量指标。要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上级决策部署和当地高质量发展主线,充分考虑考核对象的部门职能、工作性质及具体职责等因素,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纳入其中,科学设置党的建设、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社会治理等考核指标,在细化实化指标中评准考实。同时,切实强化结果运用,把考核高质量发展的结果作为选人用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把有政绩、干实事、群众爱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留下来。
【篇四】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指出,要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政绩考核内容指标。对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求,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实行分级分类考核,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锻长板。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人与考事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考准考实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以奖惩分明、奖优罚劣激励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发展。
考核贵在精准,也难在精准。组工部门作为干部管理直接部门,要优化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人与考事相结合,用好考核、任期考核、平时考核、专项考核等方式,综合运用巡视督查、大数据、分析研判等多种方法,考准考实领导干部工作实绩,把真干假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辨别出来。要把政绩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奖惩分明、奖优罚劣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发展。
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各级组长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工作举措,不断规范党员干部考核体系,促使广大干部不忘初心使命,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扛重活、打硬仗、创实绩。
【篇五】
政绩考核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对官吏进行考核,到唐代官吏考核制度更是进一步发展成熟,政绩考核和评估机制的建设也可以说是一个全球化的课题,不论是我国古代的考课法,还是西方各国的公务员法,各国都很重视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及其政绩的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政绩考核工作在推动树立高质量政绩观,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行为模式,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方面发挥着新的重要作用。
没有高标准,就难有高质量。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鲜明的政绩考核导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提升政治站位、理念思路、工作机制和能力作风,切实担负好新时代赋予组织工作的职责使命。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教育,树立“真抓实干”的政治“风向标”。组织部门是政治机关,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政治工作。要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这个总原则,以坚决的态度、鲜明的导向、管用的措施,推动政治建设落实到组织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强化政治“风向标”作用,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干部政治表现考察办法,加强对公务员考录遴选、党员发展等政治把关,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切实担负好新时代赋予组织工作的职责使命。
其次要建章立制,筑牢“为官不为”的制度“防火墙”。要坚决贯彻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建立健全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功能,打好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组合拳。注重组织力提升,突出政治性、聚焦高质量,制定出台标准化,整体优化提升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战斗力、服务力。还要坚守绝对忠诚、坚如磐石的品质,秉持忠诚公道的正气,针对廉而不勤、消极懈怠、庸政懒政等“为官不为”现象,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和监督指导。
最后要完善机制,探索“为官有为”的改革“新思路”。处于创新的时代,要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表现和工作实绩,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基本依据,作为检验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尺度。做好组织工作也应该适应科学发展要求,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形势发展,因地制宜增设自定考核项目,激发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精准设置各项指标,创造性地更新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锻长板,以奖惩分明、奖优罚劣激励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发展。
政绩考核是党管干部的指挥棒,是领导干部政绩观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新时代组织工作的主基调、主旋律。新时期要把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政绩考核工作的始终,切实增强政绩考核与干部激励工作对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引领和保障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