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课程建设的目标、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
《工程经济学》精品课程申报
综合说明材料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
《工程经济学》是我校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让学生了解工程的经济活动规律,熟悉现行的工程经济与管理方面的主要规定,使学生掌握对成熟的技术和新技术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和评价的方法,从经济的角度为技术的采用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课程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为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把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工程经济学的作用、货币的时间价值、利息及等值的计算、投资方案评价依据、价值工程等。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工程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处理业务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包括:多方案的比较和选择、设备更新方案的分析、财务评价、费用—效益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
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相关教学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争取在3-5年的时期内,把课程培育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校级精品课程,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省级精品课程。具体采取的措施包括:
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先进,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是教材建设,要建设或使用精品教材、包含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
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
二、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本课程组共有教师5人,承担了每年近400名本科生《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博士1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已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工程经济学课程是我校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对项目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公益性项目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设备更新分析、价值工程、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具有一定的开展技术经济分析、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1)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
(2)资金的时间价值计算及资金等值换算;
(3)项目投资方案评价与比选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4)投资项目费用收益的辨识原理及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与参数;
(5)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决策的原理与方法;
(6)价值工程;
(7)以上理论与方法在新建项目、改扩建项目、新技术开发项目、公共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学习工程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使工商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在已修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项目投资评价决策的相关理论与一般评价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进行项目投资评价决策的实用技能。
工程经济学既有较强的实用性,又有较强的理论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具备基本的业务水平。
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已经做到:在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将建设的重点集中于课程讲授内容的完善上。我们在教学中,力图体现该学科的前沿性成果,吸收了部分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教材的选用与编写上,我们以优化投资决策为出发点,突出投资方案可行性判别的过程,引入了前沿性理论,强化案例教学的应用,我们编写了部分案例,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四、与课程体系相关的教学、科研获奖情况
主讲教师王海滋,自99年以来一直从事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近年来,获得的教学科研奖励有:
(1)第二届中国企业管理大会,获得“管理本土化教材奖”,三等奖;2004年10月30日
(2)指导学位论文:2003届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奖,程立超);2004届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奖,曲海睿);2005届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奖,管鑫);2006届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奖,赵恋恋);
(3)2003山东建筑工程学院首届教师质量奖(二等奖);
(4)2006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第二届教师名师;
近年来,承担教学科研情况主要有:
(1)对抗震设计方案经济合理性评价方法的研究(建院,4万元,独立);
(2)从管理科学的角度对普通高等院校整体教育培养过程的分析探讨(省教委,0.45万元,负责人);
(3)青岛市质检站关于建设工程质量保证工作的研究(横向,6万元,负责人),2001
(4)山东省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经济适用房的研究(横向,5万元,负责人);
(5)济南市房地产投资可行性研究(横向,12万元,独立),2003
(6)现代施工管理研究(横向,5万元,负责人),2003
(7)经济学课程群课程建设(教务处,0.3万元,负责人),2002
(8)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项目编号2003DGQ2B171,经费总额3万元,王海滋、罗能均、刘成刚、刘娟,2004年6月
(9)中国城市现行土地出让制度的法经济学研究(XN040202),8000元,2004
(10)会计学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研究,编号522093,2000元,2004
(11)工商管理(按一级学科招生)培养方案研究与设计,1万元,2005
(1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专业建设,06059j,5000元,2006
(13)王海滋教学名师研究经费,06021j,5000元,2006
(14)吴青,王海滋等,2006年文化厅项目,无资项目,2B2006021,山东高技术企业技术转型战略管理与案例研究
(15)王海滋、张雷等,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5000元,2007
(16)王海滋、张雷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我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0000元,2007
(17)王海滋,山东高技术企业技术转型战略管理与案例研究,横向课题(青岛建设集团零零壹项目管理有限公司,5万元,2007
(18)近几年,先后在《灾害学》、《自然灾害学报》、《工程抗震》、《同济大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集团经济研究》、《理论学刊》、《价格月刊》、《经济师》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6篇,其中核心期刊23篇;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本科教材《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等7部。
五、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网络教学情况
通过直观教学、课件教学和实验教学,增加课堂信息量,改善教学效果。主要有下列手段:(1)改变授课方式,开展案例教学。(2)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已完成PowerPoint课件的制作。(3)增加实验性教学。(4)网络教学环境正在不断改善,网络教育平台正在建设中。
六、实践教学及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情况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需要我们有配套的实验设施。我们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配套实训基地建设,本课程组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改革与
尝试,相关可行性分析软件也正在试行中,鼓励开设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教材建设
本课程组选用了由黄渝祥、邢爱芳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工程经济学》。本课程教材选编原则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胆吸收了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经济学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并较好地总结了我国工程经济学的实践经验,全面阐述了“以优化投资决策为导向,以货币的时间价值、利息及等值的计算、投资方案评价依据、多方案的比较和选择、设备更新方案的分析、财务评价、费用—效益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为主要内容,以投资可行性为归宿”的理论体系,并及时反映工程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发展新趋势。该教材有配套的辅导资料,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掌握重点,解决疑难,拓展思维。
八、教学组织管理
本课程组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近年来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分配表,教学工作进度表,学生考试试卷及相应的分析报表等各种教学文件均完善并运行良好,各项教学活动均按照规划要求稳步开展,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组织中青年教师相互听课,开展教研活动,交流教学经验体会,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听课2次以上,互相切磋讲课技巧;要求教师每学年都争取有一篇论文发表。坚持老教师言传身教的帮带作法,对年轻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要求辅导教师随堂听课,定时辅导等。本课程组每学期组织1-2次公开课,每学期开学第1天要检查教学日历及教案等;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每年由院教务处、院部和教研室分别组织的教学评教活动,促使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九、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本课程组积极采取切实措施承担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条件成熟时,对精品课程参与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工作。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第二篇:课程建设规划
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课程建设规划
二0一一年九月
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课程建设规划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必将对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切实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各项工作,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和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与实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促进我校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提升我校办学品位
二、基本目标
1、完成我校《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制订和完善,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开发和建设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3、构建我校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服务新课程的目标、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促进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4、制定新课程下的校本研训制度,促进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我校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改革和完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建立旨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6、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文化,建设以人为本、课程育人、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
三、主要内容
(一)学校课程方案
根据《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1、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
2、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周按5.5天计算,每天9学时,每周共50学时,其中机动时间7学时(包括班会、第二课堂活动活动、自习课等),实际每周教学时间应保证43学时。
3、高中课程的学习实行学分管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Ⅰ中至少获得22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对于未能在某些学科、模块学习中获得最低毕业学分的学生,允许重修或补考。
根据省教育厅的课程实施意见和市、县教育局的实施方案及课程开设计划等文件,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校课程方案。一个学校的课程方案,其最核心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给学生提供什么课程(模块),一是学校如何提供这些课程(模块)。课程的编排按以下程序运作:
1、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这是实施高中课程新方案所必须的,也说明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将导致学校结构和功能的部分变革。该课程指导委员会主要由校长、各部门负责人、各年级负责人、各学科负责人等组成。
2、成立学科课程小组。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学科课程小组的核心成员为本学科任课教师。
3、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开课方案。各学科课程小组负责讨论并提出本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意见和初步的开设方案以及课程说明,并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该方案包括本学科(课程)的课程性质和学分分配情况,必修模块的开设,哪些选修模块必须有选修课的要求,哪些模块没有选修课的要求,本学科教师的开课能力等。各学科的课程开设方案意义重大,是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编排的基本依据。该方案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到学校课程总方案的质量。
4、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公布拟开设课程总清单。课程指导委员会应及时对各学科课程小组上交的开课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在此基础上列出和公布下一学期供学生选择的所有课程的总清单。
5、学生依据学校公布的拟开课程清单,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学习意愿进行选课,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上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
6、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排出课程方案与课程表。课程指导委员会对全校各班汇总上来的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汇总,并作适当调整,最后编排出下一学期的课程表,学生依据学校课表确认和调整自己所选的课程,制定自己的课表。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3、从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八大领域之一,是一个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部分,一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另方面,作为侧重点不同的各个部分,在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与编排上应充分考虑它们的独立性。
2、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个学分。高一年级安排10学分,高二年级安排5学分。它的实施分为二个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课题研究。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含义及特点,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应是孤立的,要和课题研究结合,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课题研究,要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之前安排基础理论的学习,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巩固,深化认识。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自主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等领域中选定研究专题,进行探索和实践;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学分。
3、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设置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旨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实现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其课程内容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区乃至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着重构建一个更为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
社会实践的实施地点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时间安排应相对集中,每年一周,三年共3周;组织形式宜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社会实践的6个学分中,校内实践最多2个学分,校外实践至少4个学分;军训作为社会实践的独立部分,为2学分。
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服务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满2个学分。公益性是社区服务的最大特色,服务者的志愿与义务是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社区服务活动的标准。社区服务应该在课余时间由学校安排,以服务小组为重要活动单位。
4、遵循“重结果,更注重过程”的原则,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标准和有关规定,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学分认定。
5、学校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前,应该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家长可结合子女的身体等情况给学校以特别提示,以便在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某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校方可提供其它更合适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患意见,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1、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
2、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 ①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
②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③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④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3、学生修习校本课程不得少于6学分。根据我校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在高一学年开设的《中学校园里的心理学》为全体学生必选的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得2个学分。在高一和高二学年四个学期开设由学生选修的校本课程,每门课程18课时教学内容,学生每学期选一门,得1个学分。
(五)学分管理制度
学生的学分认定工作是一项新生事物。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用百分制表示,也可以用等级表示(可用A、B、C、D四个等级)。学分认定一般根据考试(考核)成绩、出勤、评语三项综合评定得出。其中,出勤量和课程模块考核是认定学分的必要条件。根据规定,学生未经同意缺课总数达到或超过模块学习时数10%,就不能认定学分;学生课程模块考核不合格不能认定学分。考虑到学分是一个完成学习任务“合格量”的标志,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差异状况。因此,为了全面正确地记录学生的学业状况,现阶段学生的学业成绩管理宜采用学分和原始成绩双重记载制。
学分认定的依据:(l)学科类学分的认定。以学科模块为单位,按模块规定的分值认定。认定要求:修习的学时数达到规定要求;考勤符合学校规定;模块考核合格才能认定学科类模块学分。考核不合格的,必修模块允许补考或重修,选修模块允许补考、重修、另选。(2)综合实践活动学分的认定。由学校按照有关标准或办法并按有关程序认定。认定要求: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有完整的研究过程并有记录;有课时保证;由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完成;有课题研究成果。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每学年2学分。由学校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和实践的效果等进行认定。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学校依据既定程序和社区提供的有关学生服务的对象、时间、项目、体会以及被服务者的意见等来认定学分。
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学生在每个学习领域必须获得规定的学分;三年内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总学分必须达到144学分。
四、推进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在高一年级全面推进新课程,建立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系统十分重要。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及下设的课改办公室和七个相关的研究工作小组必须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决策、管理和技术保障。同时,年级是执行机构,负责新课程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教研组备课组负责学科教学工作。各职能部门更要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做到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1、成立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和实施全校的课改推进工作。
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组 长:孟
军
副组长:孙先启
广
丽
王升江
成 员:王俊博
孙吉芳
刘成秀
胡佳军
各学科教研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与开发两个工作组,其职能如下:
(1)教师培训工作组:负责对教师的岗前、岗上培训,校内、校外培训,要求教师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2)课程实施与开发工作组:负责课程的运行与管理,模块化教学的实施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审核,建立、充实校本课程资源库。负责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教师的评价工作,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评价
2、完善管理机制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我校完善各项管理机制,以规范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促进新课程健康、有序推进。
(1)完善年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机制:年级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落实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措施,除了正常履行本年级的管理职能外,还协调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本年级的相关事项,防止和克服新老课程并存期间教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2)完善校本教研机制:推行完善二次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率。推行二次备课。倡导个人钻研,形成个案——集体讨论,一人主讲,分工合作,共同研讨,形成共案。——自我研究,完善个案的备课流程。组织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考纲、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学情,了解学生缺什么,是怎么学习的,让教师明确学生需要什么,有效地指导学生怎么学。依纲据本,大胆舍弃繁难偏旧内容,强化效率意识。学校双周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教管人员学科蹲点制度保障了集体备课的有效落实。
(3)完善检查考核机制:我校采取过程跟踪、随机抽查、阶段评价、综合检测的方式,检查考核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考核结果与教师奖惩、晋升、职务评聘、业务进修等挂钩,同时动态跟踪记录教师的专业水平、创新意识、教研能力、探索精神等,动态跟踪记录学生成长过程,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档案资料。
3、充实设备设施
课程改革实验与推进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学校准备了专项经费用以充实设备设施,添置新教师笔记本电脑,改建校园网,添置实验器材和药品,保障新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二)强化培训,更新观念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是统揽我校核心工作,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我校要高度重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规划和实施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1、培训目标和任务
(1)全面了解高中新课程的改革背景、指导思想、特点、改革目标、实施策略、工作策略。从高中课程实施的现实问题出发,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并认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主动将这些新的观念与思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行为,并能够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参与到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来。
(2)在反思的基础上学习和领悟新课程设置理念,开阔思路,为校本课程开发寻求方法。了解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的选择机会。充分认识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运行机制及引发的班级建设的新问题,提出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的办法。
(3)认真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重点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评估要求,了解新教材在编写思路、模块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分为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大类。
(1)通识培训。内容包括: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管理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设置和编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和教师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评价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不同岗位人群及其需求从以上内容中选择不同板块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研修。(2)学科培训。内容包括:学科标准研修、多种版本的新教材的分析研究、高中各学科的课程理念、内容标准、学科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相比于教学大纲,新课程具有哪些创新点和突破点、各模块间的关系及其教学实施建议、模块的评价及学分认定建议。
3、培训形式
更新培训观念,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新课程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省、市、县培训参训人员的统筹安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要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关案例进行培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和反思中进步,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在培训方式上,要积极采取讲授式、参与式、案例教学、问题探究、现场诊断等多种模式,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篇:课程建设规划
蚌埠医学院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做好我院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规律,适应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我院整体教学水平。
二、建设目标
在已有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和院级优秀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完善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秀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拟用5年的时间,使所有专业必修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全院50%以上课程达到优秀课程标准,并构建院、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成院级精品课程10-15门,省级精品课程5-10门,力争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
三、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合格课程建设
合格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达到合格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各专业要充分重视合格课程建设工作,尤其要重视新办专业的课程建设。合格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有:
1、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主讲教师所学专业应与申报课程相符合或经过1学期以上(含1学期)的该专业方向进修学习,并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形成人员相对稳定,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梯队;
2、注重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科学,经过主讲教师进行2轮以上(含2轮)教学过程整合,能够吸收一定量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选用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比较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选用教材符合要求。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鼓励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
5、教学文件齐备。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及试题库或试卷库等。
(二)优秀课程建设
优秀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为此,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现代教育思想要在课程建设中有所体现;
2、提高教师队伍水平。课程由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主讲,形成结构较合理、人员较稳定的教师梯队,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整体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
3、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科学,经过主讲教师进行3轮以上(含3轮)教学过程的整合。注重教学改革研究,有院级以上(含院级)教改立项。注意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教学有特色,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明显的作用。鼓励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初步建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及试题库或试卷库等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5、注重考试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科学合理;
6、选用国家级优质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
7、教学文件齐备(包含的内容同合格课程),教学组织管理科学、规范。
(三)精品课程建设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文件精神,按照《蚌埠医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继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提升我院课程建设水平,带动其他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示范性,要以优秀课程为起点,按照以下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建设工作:
1、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能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要拥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教师梯队,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3、要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教学内容要先进、科学,并经过主讲教师进行3个轮次以上(含3轮)教学过程整合,及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纳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4、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能够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5、注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
6、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在主要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和试题库或试卷库、主讲教师教学录像等)上网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加强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方面内容的建设;
7、不断深化考试改革。建立有效、可信的考核机制,鼓励探索和尝试新型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8、注重教材建设。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凡申报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将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同时,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学校。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授课教师要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四、建设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保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加强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它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项整体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全院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新办专业合格课程的验收和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评选,对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等工作,系、部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开展合格课程的建设、指导、验收和检查,组织申报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等工作,从而为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将严格执行有关人才引进规定,重点引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主讲教师;鼓励并继续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在职教师进行短期进修和申请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院内教学资源,积极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优秀教师评选等各类教学奖评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激励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巩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取得的成果,师资管理部门要继续开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全面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的能力;在增加兼职教师数量的同时,提高外聘教师的质量,努力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任教。
(三)强化教改立项研究内容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更新课程建设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是加强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的有力措施。为使课程建设内容不断更新,学院将在继续保证教改专项研究经费投入,加强对原有教改立项项目管理,强化教改研究成果的实践和应用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的,以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等为内容(含实践教学)的研究项目,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为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学院将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优先保证各类课程建设经费。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类课程建设质量。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为此,学院将加大课程建设工作人力物力的配置,健全和强化教学研究室的工作职能,使其在我院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激励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学院也将定期组织合格课程的鉴定验收和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评选,并对通过鉴定的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对各类课程的建设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尤其是要对上网内容进行不断升级和更新;对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后续建设工作不力、水平明显下降的课程,将取消其相应的荣誉称号,停拨后续建设经费。被取消荣誉称号的课程两年内可以申请一次复查,复查合格的课程可以恢复其原有的荣誉称号。
(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加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鼓励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加课程建设,学校将把课程建设纳入教学考核和教学奖励范畴,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评选出的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分别授予“蚌埠医学院优秀课程”和“蚌埠医学院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提供一定数额的前期建设补助和后续建设经费,并从院级精品课程中择优推荐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职务晋升以及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量化赋分时将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与院级教改立项同等对待。
第四篇: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采取措施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采取措施
(1)强化纪律约束。严格请销假制度,对到岗情况实行签到和不定期查岗制度,督查出勤情况,促进干部作风转变。
(2)强化廉政建设和内部制约机制。对重点科室和岗位进行廉政风险评估,并与主管领导和科室负责人签署责任状,规范财政内部运行程序,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腐败行为,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认可度来评价作风建设的成效。
(3)强化工作落实。要围绕区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大对教育、社保和医疗救助等民生投入,逐步实现就业服务、城乡医保、城乡低保、义务教育、困难救助五个全覆盖,实施“民生财政”政策。
(4)强化制度建设。从严格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工作效能、完善服务措施、提高文明服务水平等层面,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管事,以服务能力的改进来衡量作风建设的成效。
(5)强化学习教育。鼓励参加职称和学历教育考试,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廉政教育,提高财政干部的业务与理论素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当标兵”的氛围,以财政工作质量的提高来检验作风建设的成效。
第五篇:建设总结及目标规划
建设总结及目标规划
一、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1、课程简介: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之上的应用科学,也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市场营销策划是在市场营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关键环节和主要手段,是符合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门更加实用性的课程。
2、市场营销学课程在我校的历史沿革:
我校从1994年招收市场营销专业起,市场营销学就开始成为我校工商管理类学科群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在 10年的教学历程中,我们始终重视对市场营销课程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确立课程教学重点和对学生进行考查的重点,确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的教学流程。并以此为依据编制课程教学大纲、选定教材、更新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
(2)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建设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课程组中有三名教师具有营销师考评员资格。教师队伍无论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还是年龄结构,均达到比较好的人员配备。(3)《市场营销策划》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而实践教学硬件环境的建设是实践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基础。因此,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除了营销模拟实验室和营销表现实训室外,还有近十家实习实训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及岗位群要求的核心能力为依据、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堂案例分析讨论、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独立实训实战测试。
(4)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提升教学效果。一是规范课堂教学,建立了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二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题坚持开展教研活动;三是紧密与企业合作;四是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五是严格教学环节,建立系、教研室、课程组三级教学管理机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纳入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
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市场营销策划》教学内容组织方式采用“五个结合”。即: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理论、突出实践。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教学与调研相结合,注重继承、突出创新。通过案例分析、知识竞赛、实战练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把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强调课外专业意识养成训练。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把课内的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潜移默化到第二课堂中。
(4)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重视个性发展。(5)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创造动态训练环境。
三、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及岗位群要求的核心能力为依据、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堂案例分析讨论、模拟演练、第二课堂、独立实训实战测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1)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设计,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外社会实践,富有特色,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了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期,满足了当前企业对外向型人才的需要。
(2)实践教学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指导教师持续地把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及案例等带进课堂。
(3)实践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素质。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发现了自己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不足。学生的实习报告、市场调研方案、产品推广方案等质量明显提高。
四、教材使用与建设:
我课程组选用有特色的高水平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目前选用的是由杨明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组计划在2005年底前自编一本《市场营销策划》教材,以更符合我院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更加突出实践技能。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汇编了《市场营销策划模拟试题库》、《市场营销策划教学案例集》、《市场营销策划教学参考书目》等,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参考资料。
五、实践性教学环境:
《市场营销策划》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而实践教学硬件环境的建设是实践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基础。因此,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除了营销模拟实验室和营销表现实训室外,还有保定五合窖酒业有限公司、河北中兴汽车有限公司等近十家实习实训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及岗位群要求的核心能力为依据、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建有800个接口的校园网,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快速传递。并与《中国营销传播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华企管网》 http//www.xiexiebang.com连接,以便于教师和学生自学与查阅资料。已经形成了集文字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及网络环境于一体的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教学效果好。实践教学基地、课程实验设备、课程设计等均能够满足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需要。
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优化、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效果的保障,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立足于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从市场营销策划的课程特性出发,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强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近年来我们对《市场营销策划》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指导思想,避免单一的、满堂灌式的讲授法,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练式教学法。
1、对目前经济类课程的教学基本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专题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讲座法、现场教学法、自学法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合《市场营销策划》的学科特点、精心选择和梳理,确定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问题研究法等作为主要方法。
2、本课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从2002年开始,大部分教师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授课方式,积极利用Internet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先进设备来开发实践性教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3、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考核可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课程成绩由平时大作业、社会实践和期末考核综合而成,实行新的人才质量评估体系。
4、坚持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专业课教学和第二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效果
通过我们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能灵活运用市场营销策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市场营销策划的一些理论和技巧,不仅成为工作中的必需,甚至成为生存和生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对课程组教师讲授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评价分数平均为90分。
八、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经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1、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教学方法科学。采用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是“五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调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动态训练与静态讲授相结合。同时,灵活采用讲授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辩论法、竞赛法、问题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建设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课程组全体老师勤奋敬业、工作认真、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授课中既重言教,更重身教;既教做事,更教做人。
3、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合理。课程内容的设计能够把最新的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
九、本课程存在的不足:
1、市场营销策划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网络教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3、市场营销策划的教学课件需进一步强化互动效果。
十、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一)目标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其它院校和其它专业的精品课程为标杆,在现有基础上将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建设成集特色性与通用性为一体的一流的现代化精品课程,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具体目标如下:
1、注重教学改革和研究,加强教育的信息化,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2、建设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形成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效果,以及有效的评价、激励、管理机制。
3、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应用,达到资源共享,提高市场营销策划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步骤
1、调查、了解国内外本课程建设状况,确定标杆。
2、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寻找差距。
3、制订课程建设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1)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与研究计划。5—10年内立项并完成以下项目的研究:教学案例库的建设;网络资源的开发与推广应用;课程及专业网站的建立与维护;相关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等。
(2)课程内容的更新计划。关注营销发展的新动向;注重体系的科学化;注重营销的本土化。使教学内容逐年有所更新。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计划。3年内多媒体手段运用率达100%;实践教学法的进一步实施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学设备和设施的配套方案。
(4)教材的更新及立体化教材的网络化推进计划。教材2—3年更新一次,进一步推进教材的网络化。
(5)教学队伍建设计划。加强新一代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的培育与扶持,进一步优化年龄、学历、学缘结构,进行目标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每位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计划,并进行检查落实。
(6)监督与激励计划。制定并完善每学期学生评教、同行听课交流和专家评教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7)网络资源建设和共享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