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市路桥收费调查报告(本站推荐)
武汉市路桥收费调查日志
2011年8月1日第一天,在经过了几天的思考,浏览了各个大型网站,关注一些时事新闻之后,毫无头绪的我整理了一堆材料,在考虑用哪一个题目。这时候,小姨让我帮她搜搜附近的ETC办理点,和她一起去安装ETC,这时候,我对ETC的兴趣油然而生,于是,决定调查这个问题。
ETC的市内收费路段是由今年7月刚刚开始执行的,想必会有很多话题,况且,这项收费确实引起了很多问题。
于是,我决定展开调查。
2011年8月2日第二天,搜集资料,在确定了选题后,在新浪网、凤凰网及腾讯网等各大门户网站看了一些关于高速公路的ETC收费问题调查,采访的文章,有些被震撼。知道了中国是全世界收费公路最多的国家,收费最高的国家,收费里程最长的国家。凤凰网甚至列出种种数据与欧美国家相比。
资料中有一个案件是曾经我们非常关注的——天价高速公路欠费,一个农民逃避高速费用达300多万。这种对于普通人而言的天文数字就这么被推入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对高速收费的关注度一度上升。
2011年8月3日 第三天,去了ETC安装点实地调查,安装点很多,体现了政府为人民的方便,安装的车也不少,大家都很有秩序的等待。安装ETC的师傅几分钟就可以安装完一辆车。随机问了问,一些司机们对武汉市“六桥一隧一路”安装ETC的看法。
2011年8月4日 第四天,到长江隧道口感受了一下车流量。与ETC安装之前的相比,车流量还是差不多多,并没有因此减少很多车的感觉。可见ETC对于车主选择道路而言影响不大,硬性要求过桥的车辆还是比较多。
2011年8月5日 第五天,去江汉一桥感受没有ETC的桥,过往车的情况,有点拥堵,桥面压力较大,也许是因为周围道路在休整的原因,也可能是有些车倾向于选择这个不收费的桥。
2011年8月6日第六天,开始着手写调查报告,整合资料。以高速公路的收费问题为切入,直接过渡到武汉市内的ETC收费路段调查,反映一些私家车司机的感慨及情绪。对路桥收费系统提出意见及对未来的憧憬。
武汉市路桥收费的调查报告
2011年4月底,央视财经频道记者选择国内现在最长的直达运输线路之一广东、辽宁线路,跟随货车司机进行了三天两夜的体验。调查结果发现,运费至少三分之一被高昂的过路过桥费吸走。数据显示,中国路桥业暴利远超石油、证券、房地产、金融等行业。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平均路桥费远远高于这些发达国家。在一度被炒得飞起的“菜贱伤农,菜贵伤民”怪圈中,流通成本过高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之一。
最近有新闻显示,国内以收费为主要营收模式的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其过去一年的利润,甚至超过以暴利闻名的房地产,或能提供另一佐证。中国流通业费用让人震惊,全世界70%的收费公路在中国,流通成本占50%-70%。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北京汇通天下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翟学魂说,货主很强势,还有石油公司、高速公路公司、交警、路政,没有一个可以讨价还价,天花板不断地下落,地板不断地上升,所以物流行业怎么可能会很发达呢。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说,2010年,中国货物运输总量75%是由公路承担的,过路过桥费占到了运输成本的20%到30%。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以物流费用率(物流费用与物流物品价值之间的比值)来说,2010年,我国物流费用率是9.9%,日本只有4.8%。
高速公路公司利润率如何?在深市和沪市上市的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共有19家,在对一家由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发起并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调查中发现,公司经营高速公路246公里,为湖南省经营高等级公路的重要企业。
2010年,这家公司净利润率43.42%。对比一下其他行业,2010年,万科净利润率14.36%,中国银行净利润率37.72%,中石油净利润率9.54%,中兴证券40.70%。现代投资在19家路桥业上市公司中主营收入只居中游,19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率最低也接近20%。光省与省之间的告诉公路都已经如此盈利,在市民的心中交通费用往往是大头,市民对高速公路的收费已经非常多的抱怨了。
然而在武汉市,这座江城,曾经是让人自豪的全国桥梁最多的城市,于2011年7月1日开始,正式启动市区“六桥一隧一路”ETC收费系统。这项政策对于众多车主而言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出去收费,在市内开车还是要收费,并且核算一下,每次8元的过桥费甚至超过了到周边市的高速公路费用。武汉三镇,这个用桥梁沟通的城市,桥梁是它的血脉,连接着各个器官,就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桥梁竟然阻碍了三镇之间的往来。这个收费系统的开通究竟是为民服务还是阻碍民生发展不得不让人深思。
武汉市政府在3月23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宣布,从2011年7月1日起武汉路桥收费将取消现行的“年票制”,全面启动ETC,即采用“不停车电子计次收费系统”,对通过贷款建设的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的机动车计次征收通行费。据介绍,这是全国首个在城区实施不停车收费系统。这一新的收费方式实行后,机动车可以在100公里时速内实现自动计次收费,机动车在通过相关收费路桥隧时不需停车或减速,不会因为收费而造成车辆滞留。图为:武汉长江二桥上已建成并进入试运行的ETC系统。有媒体关于“你是否赞同武汉采取ETC征收车辆通行费”的调查显示,截至昨日14点有385人表示赞同,9508人表示不赞同,137人表示无所谓,不赞同的近95%。
就在五部委清理收费公路的当口,武汉的“路桥隧”ETC收费正式启动。毋庸置疑,此次收费改革的首要目的是还贷。2002年武汉市实行路桥收费改革,市政府采用贷款回购的方式将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晴川桥、月湖桥、长丰桥及三环线西段道路(即“五桥一路”)统一回购。武汉市机动车辆统一购置年票,五座小汽车的收费标准为980元。外地车则免费通行。
近几年,武汉市过江交通建设加快,相继修建了长江隧道、天兴洲大桥等,开通后一直实行免费通行。纳入ETC收费范围的道路桥梁隧道分为2002年由政府从投资者手中回购的“五桥一路”和“新建项目”,其回购和建设总投资为141.52亿元,投资来源全部为银行贷款,每年光利息就多达10亿元。但收费甫一开始,就受到民意的强烈阻击。武汉当地的调查显示,九成多的被调查者反对这一收费机制,这与一年前“武汉市贷款建设城市道路桥梁隧道车辆通行收费标准听证会”上,19名听证代表中,18名代表同意收费方案,仅一人反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先根据建设成本、运营成本、财务费用、车辆通行流量、收费年限、财政补贴等要素,武汉市物价局核算出作为标准车型的五座小汽车单次通行费用为8元。其它车型按照一定折算系数递增。出租车和摩托车每年分别收取500元、280元。收费年限分别持续至2032年及2040年。据武汉市物价局成本监审分局局长王德华介绍,实行ETC收费方案后,每年征收的费用预计将达到11亿元,比以前多收8亿元。持续30年的收费后,收支相抵,将只剩下0.67亿元的“负债”。剔除财政投入的城建资金之后,武汉六桥一隧一路纳入测算的建设资金是141.52亿元。这六桥一隧一路收费年限30年,意味着武汉市民要想从此过,就须留下30年的买路钱,收费年限过后,能否取消还属未知。这对司机是笔不小的支出。
其次从出行来看,新的收费方案也将对武汉市的房地产带来影响,居住在武昌、工作在汉口,或者居住在汉阳、工作在武昌等跨江居住、工作的情况很普遍。有人提出提出武汉市的特色三镇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在市内通行还要收费,岂不成了“新三国”。原来水运畅通使武汉成九省通衢之地。随着长江第一桥在武汉建成,武汉成为水陆交通最为便利的城市之一,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物流天然基地。汉正街曾经的繁荣其实就是物流的发达。这项措施,加剧了市民出行难的问题。以前人们只是觉得出省难,现在这种情况对于市民而言出门都难了。随着该系统的运用,私家车出行确实会受到一些限制,然而真的会缓解城市的拥堵情况吗?以北京为例,北京曾经为了治堵,大幅提高了市区停车费,但新政出台已过半年,效果并不明显,有调查显示北京近9成人认为交通拥堵未缓解。可见加诸与市民身上的收费对交通拥堵的缓解问题不是成比例的。
相应政府的大账本,老百姓也有自己的一本账。有市民在调查中提到,成本核算必须减去土地收益。一个桥梁隧道的建成通常带来周边地价的上涨,以处于长江二桥桥头的徐东村为例,在桥梁没有通之前还只是一个城中村,通了成为商贸中心,地价猛涨。土地的收益显然都被政府拿走了,这部分收益应该进行相应核减。许多有私家车的车主认为,算账应该算大交通账。武汉市轻轨一期投资巨大,但因为路线设计问题,没有多少人乘坐,每天亏损。这笔钱应该用来解决武汉市最为关键的过江交通问题。
从物价上看,我们所购买的物品的物流成本几乎比其他成本要高50%左右,省与省之间的收费高速已经是物价上涨的因素了,现在武汉这个九省通衢的城市,流通成本的再次提高,市民对于菜价、粮价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表示担心。中间商在成本上升,利润降低的情况下,无疑会将成本转化到市民身上,而
农民也可能会因此被压榨劳动汗水。武汉市内的路桥收费本应对低保市民不造成生活压力,然而这个就“像蝴蝶效应”一样,这六桥一隧一路对整个城市的影响,对物流价格的影响,足以影响到低保市民的生活水平。
此次推行ETC计次收费,治堵是其重要目的之一,其基本思路为提高汽车出行成本,鼓励公交出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车辆过江,通过经济手段平衡过江车流、缓解过江交通压力。但不少市民对这一思路能否真正达到治堵的目的表示怀疑,有多少车辆会因为收费而选择不过江呢?对于那些对过江有硬性需求的车辆,又该怎样去接受突然之间猛涨的路桥费呢?有市民自行驾车,经常过江。他们对收费可限制不必要过江的想法提出了不同看法,自己因为工作需要经常,有时一天过江好几趟,而这都是必要的。收费之后,照样得过江。
世界范围看,提高私家车使用成本、鼓励公共交通是大势所趋。这既可以减少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又能促进低碳节能。就这一点而言,武汉市政府改革收费办法无可厚非。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教授就表达了这一观点。不过,他认为,武汉现有的公共交通体系并不完备,在这样的前提下,即使私家车的使用成本再高,市民还是不得不开车出行,结果就是既堵车又“堵心”。他建议,作为一项影响广泛的政策,应该在考虑市民实际生活、工作出行成本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选择恰当时机推行。然而,据了解,目前,武汉市公共交通工具主要还是公共汽车与轮渡,武汉市下辖汉口、武昌、汉阳三地总计475平方公里的主城区,仅在汉口有一条10.2公里长的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到据下月底建成开通也仅增加18.6公里;而武昌、汉阳城区的轨道交通尚在施工与规划中。
武汉市现在的拥堵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到处都在修路、修桥、修地铁,这些利民工程确实是为百姓带来便利,只是一年之类到处开挖,所有工程一起上马,本来就不宽裕的交通理所当然压力会更加大,当“今天不便是为了明天的方便”的标语在各个路口竖立的时候,百姓给予支持,然而按照目前的收费方案,武汉长江一桥、江汉一桥、江汉二桥因为不是贷款所修,没有纳入到此次收费范围,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在修建的路桥以后也可能会因为要还贷款而收费?那么修路的意义又何在?如果利民工程不能给市民带来方便,那么在我认为,就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了。
有市民认为,现行的980元年票制会淡化通行者对路桥的选择,走容易通过的桥梁,形成自发的分流。新收费系统则不能合理调配车辆分流,车主将更多选择不收费的大桥或隧道,必将造成更严重的拥堵现象,甚至可能增加不收费桥梁的压力,最后导致不收费桥梁负荷过重。
除了收费本身外,武汉市民更关注收费方式和收费金额改变可能带来的“蝴蝶效应”。在6月26日的听证会上,来自公路客运、物流企业、货车运输等三个行业的消费者尽管表示支持新的收费方案,但也同时表示,新的收费方式将导致本行业成本上涨,仅靠自身无力承担,最后都会“转嫁”至普通百姓身上。
专家分析,新的收费方案也将对武汉市的房地产带来影响,居住在武昌、工作在汉口,或者居住在汉阳、工作在武昌等跨江居住、工作的情况很普遍。网友提出武汉市的特色三镇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在市内通行还要收费,岂不成了“新三国”。还有网友感叹武汉守着金饭碗要饭吃,原来水运畅通使武汉成九省通衢之地。随着长江第一桥在武汉建成,武汉成为水陆交通最为便利的城市之一,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物流天然基地。汉正街曾经的繁荣其实就是物流的发达。武汉不真正发掘自己的优势,反而不断削弱这种优势。实在令人费解。对于武汉市路桥收费的问题,尽管车主们都不太满意,由于政策需要,各个安装ETC的站点还
是十分火爆,但是不少车主表示他们相信这项收费政策不会长久。
现在的武汉市,正迎来其发展的高峰时期,被称为中国的芝加哥,机遇与机会需要把握,而交通曾经在历史上作为武汉市的最大优势,希望到现在,这个优势不会变成武汉市发展的瓶颈。一个城市政府提供一个有效的市政设施,包括道路桥梁,服务于城市和市民是他应有的职责,也是一种法定的义务。鉴于桥梁隧道是市民之间工作、生活、交通的必经之路,政府有义务利用自己的财政给市民提供这个更加便利的市政设施。
参考文献:
凤凰网 腾讯网法制日报
第二篇:武汉市路桥收费改革案例分析
武汉市路桥收费改革:以次代年的案例分析
新闻一:武汉六桥一隧年内将计次收费 2010/05/26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凌墨 梅军 实习生徐骞 徐小龙)实行了8年的武汉路桥“年票制”,今年将发生重大改革。昨日,武汉市不停车收费工作领导小组宣布:力争年内在全市贷款建设的“六桥一隧一路”实行计次收费。
纳入计次收费的“六桥一隧一路”为:武汉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天兴洲大桥、晴川桥、月湖桥、长丰桥、长江隧道、三环线道路。计次收费征收对象为:通过收费路桥隧的机动车辆(免费车除外)。其中,在三环线通行的机动车辆若不经过过江桥梁,则不收费。
据介绍,上述路桥隧将全面启用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ETC),可在车辆正常行驶中完成收费,不影响交通。目前ETC主要应用于高速公路,城区内大规模实施ETC,在国内尚无先例。
2002年10月,武汉市首次改革路桥通行费征收方式,由设站、设卡按次收费,改为“年票制”,武汉市籍车辆无论是否过桥或过桥次数多少,一律按缴纳通行费。这一收费方式加剧了过江通道的紧张状态,对不过桥或少过桥的车辆有失公平。为适应城市交通和路桥隧的建设管理需要,武汉市提出实行计次收费方案,今年3月获省政府原则同意。
计次收费正式实行后,机动车辆多过桥多交费,少过桥少交费,不过桥不交费。此外,针对不同群体,有关部门制定了不同的优惠政策:公交车免费;出租车、摩托车实行现行的定额费制;经常过江的车主可选择年优惠票。
武汉市法制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市城市道路桥梁隧道车辆通行费征收管理办法》草案已经形成,今起在武汉政府法制网()公布,面向社会进一步征求意见。
今天,武汉市物价局将在武汉价格信息网()发布听证会公告,并定于6月下旬举行价格听证会。届时将邀请19名各界代表参加,其中消费者代表8人、经营方2人、专家2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1人、相关政府部门代表5人。此次听证会还将征集5名旁听人员,市民可持有效身份证件到武汉市物价局价格审批窗口报名。
新闻二:武汉路桥隧按次计费听证举行 小车过江年票2460元2010年06月27
楚天都市报报道 昨日,备受关注的武汉“六桥一隧一路”计次收费(ETC)标准听证会举行。包括8位消费者在内的19位听证代表,只有一人对收费表示“反对”,半数听证代表认为应适当下调次票和年优惠票收费标准。
绝大多数听证代表认为,实行ETC计次收费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体现了用者付费的公平原则,有利于缓解过江交通压力和节能减排,有利于城市路桥建设的良性发展。
仅有一位听证代表认为,路桥收费不合理,不同意收费。他认为,政府有义务向市民提供公益性的公共交通设施。
按拟定标准,通过武汉“六桥一隧一路”的小汽车每次收费8元,年优惠票2460元。客、货车根据座位数和载重吨位不同,次票从12元到40元、年票从3690元至12300元不等。的士、摩托车维持目前定额费制,分别每年缴纳500元、280元。
对于上述收费标准,有3位听证代表认为,次费收费偏高,建议适当下调。8位听证代表认为,和现行年票980元相比,年优惠票涨幅偏大,建议适当降低。
此次拟实施ETC收费的“六桥一隧一路”,均为政府贷款建设,包括: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晴川桥、月湖桥、长丰桥、天兴洲大桥、长江隧道和三环线新增道路。
据测算,实施ETC后,“六桥一隧一路”首年收取的通行费约11亿元;而2002年以来,平均每年以年费制收取的路桥费仅为3亿多元,还不够偿还每年的建设贷款利息。
武汉市物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将在听取听证代表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制作听证报告,于下周与代表建议一并交由省定价机关,由其审定并作出定价决定。
届时,武汉将取消已实施了8年的路桥费年票制,在全国率先启动ETC计次收费系统,多通过多收费,不通过不收费。
每次收8元收费30年如何算出来?
小车(二类车)每次过桥收费8元,这个标准是如何算出来的?在昨日的听证会上,武汉市物价局成本调查监审分局副局长王德华对此作了专门说明。
此次收费范围包括:“五桥一路”(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晴川桥、月湖桥、长丰桥、三环线西段)、“新建项目”(天兴洲大桥、长江隧道、三环线新增道路),二者纳入本方案测算的(城建资金等已经剔出)回购和建设总投资141.52亿元,投资来源全部为银行贷款。
王德华介绍,次费是按照这样一个公式计算的:建设投资(贷款数额)+运营成本+财务成本(贷款利息)-财政补贴(每年武汉市政府给五桥一路的财政补贴是1亿元,给新建项目的贷款也是1亿元)-定额收入(摩托车和出租车每年的定额费)作分子,除以分母收费车辆流量。
其中,建设投资为141.52亿元,运营成本为159.6618亿元,财务成本213.12亿元。另据交通规划部门预测,收费期内的车辆总流量约为56亿次(不含摩托车、出租车)。
“五桥一路”收费年限是23年,“一桥一隧一路”收费年限是30年。由上述公式,分别算出两个年限的小车次票,最后加权平均后,得出小车次票成本应为8.01元。
然后,以小车基数为1,按照不同车型乘以不同系数,就得出其他类型车辆的次费标准:三类车系数是1.5,四类车是3,五类车是4,六类车是5。
“五桥一路”收费还有23年“新建项目”收费年限30年
根据拟定的方案,长江二桥等“五桥一路”的收费年限为23年。
有市民提出疑问,即在2002年实施年费制之前,长江二桥等五桥设立收费站收次费的那笔收益,是否从此次收费成本核算中剔除?对此,武汉市物价局相关负责人答复称,这是经测算收回投资并有合理回报的收费年限,并已通过省政府批准。
该负责人介绍,具体收费年限为:“五桥一路”收费年限为30年(2002-2032年),已实施收费7年,采用计次收费方式后,“五桥一路”收费年限还有23年(2010-2032年);“新建项目”收费年限为30年(2010-2040年)。
他说,2002年实施年费制前,武汉市政府已向投资方回购“五桥一路”收费经营权,用于回购的贷款资金余额为50.82亿元。再加上“新建项目”投资90.70亿元,由此得出“五桥一路”与“新建项目”纳入此次核算的建设投资141.52亿元。在整个收费期间,车辆通行费总收入460.63亿元,财政补贴53亿元,总支出514.3亿元。收支相抵,资金余额-0.67亿元。
问题:根据上面两则新闻材料,并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分析并评判武汉市此次的路桥收费改革,并提出你认为合理的收费水平并说明理由。
解: 城市桥梁属于广义的公共产品范畴,按照传统的公共品理论,应该由政府通过税收筹集资金建设公路桥梁,而在中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制度变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否正确,方式与否合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武汉市路桥收费改革这一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分析了武汉市路桥收费制度改革方案,证明武汉市路桥收费制度改革是一次成功的制度变迁。同时,建议将这种的“谁吃谁买单” 的收费制度在其他城市的路桥收费改革中加以推广应用。
一、公共产品角度剖析武汉路桥收费改革
(一)路桥作为混合公共物品收费是合理的。
公共产品(有时称为公共物品、公益品、公共品)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非排除性和非竞争性。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城市路桥是否应该收费问题上还存在争议,只有在可以收费的前提下,讨论收费制度才有基础。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公共产品是不能收费的,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科斯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只要产权明确,公共品收费也是可能的的结论,对我们进行桥梁收费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城市路桥是比较典型的公共产品,一个路人的消费(过桥或过路)并不排除其它人的消费,而且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引起成本的增加。当然,如果是极端的情况,在一条路上都停满了人,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的满足。这一特性对于公路和桥梁来说特别重要,对于生产者来说,只要不到特别拥挤,需要拓宽的程度,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增加生产者的成本,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拥挤是一种成本,因为拥挤会延缓车速,浪费时间,所以,在一定的消费量以下可以认定其拥挤成本为零;当消费量到达一定程度,拥挤成本就体现出来了,并且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因此,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公共产品还应该有边际拥挤成本为零的特征。在现实社会中,纯粹的公共物品是非常少的,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更多的是具有公共产品部分特征的产品,如在不同程度上具有非竞争性、排除成本较高及产生外部收益(外部成本)的产品,桥梁就是属于此类,称为混合产品或准公共品。
传统的公共经济学认为,根据产品的“公共品纯度”,政府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提供:对于“公共品纯度”较高的,应该由政府免费提供,用征税来筹集资金;对于“公共品纯度”较低的,政府可以用收费的办法筹集资金,同时用价格管制、补贴、免税等手段进行干预。
(二)切实解决“搭便车”现象,才能解决公共品供给不足现象。
由于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要求社会成员按自己从公共产品中的受益来相应负担公共产品的成本,而人们倾向于隐瞒自己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真实收益,这种“搭便车”行为使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往往十分困难,结果是公共产品的实际供给不足与过度消费并存,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公共产品与外部效应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外部正效应(外部收益)和外部效应(外部成本),这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和表现之一。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庇古认为:由于公共品的外部性,使得该产品的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相背离,不能通过合同或租约来补偿,引起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是,政府应该对具有外部正效应的公共产品进行补贴,对具有外部负效应的公共产品进行征税,以调节供需,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例如要生产一个公共产品需要一定的成本,为简化起见,假定这个公共品被两人或两群人使用,成本要在他们之间分摊,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根据其对该产品的需求来分摊,从而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但是,现实经济中,很难清楚每个人或每群人的真实需求,一般消费者总是试图隐瞒自己的需求或宣称需求较低,而希望把公共品的成本转嫁到他人身上,自
己成为“搭便车者”,每个人都这样做的结果是公共品供给不足,形成短缺。
二、武汉市路桥收费改革之我见
(一)用者付费的原则体现通行费征收的公平性。
目前武汉市的路桥费征收方式暴露了吃“大锅饭”的尴尬,对部分车主有失公允。国务院颁布的《城市道路管理条例》规定,对利用贷款或者集资建设的大型桥梁、隧道等,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向过往车辆收取通行费,用于偿还贷款或者集资款。国务院还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收费道路和桥梁,应尽量采用不停车收费(ETC)等先进收费系统,提高通行能力。路桥费是“大锅饭”,ETC是谁“吃”谁买单。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可以精确识别、确认机动车辆是否通行了纳入收费范围的路桥隧设施和通行次数,对通行车辆按次收费,不通行的不收费,体现了用者付费的原则和车辆通行费征收的公平性。
(二)弥补资金缺口,减缓政府修建公共产品的成本压力。
目前在武汉采用的路桥收费体制是“贷款修路,收费还贷”,这种体制有效地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尽管随着收费路桥的增加和收费站的激增,交通的公共产品特性与私人供给方式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对武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收不偿贷。从材料中不难看到,政府收费不足之余还本付息压力越来越大,旧债越背越多,新债不断增加。因此,武汉市政府取消年票改计次收费:一是“利用价格杠杆,缓解过江交通拥堵压力,提倡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二是还清当年修建这些工程的贷款及其利息。
(三)实行ETC,提高汽车出行成本,鼓励绿色出行。
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lectronicTolColection),是指通过电子收费技术征收通行费,即对机动车发行安装车载卡(电子标签),设置与车载卡相对应的车主专用账号,车主预存通行费,当车辆通过收费桥隧时,由设置在收费车道门架上的天线读取车载卡信息,识别装有车载卡车辆的身份,按车辆类别从该车主的专用账户中自动扣划通行费,实现车辆不停车收费。此次推行ETC计次收费,治堵是其重要目的之一,其目的是为提高汽车出行成本,鼓励公交出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车辆过江,通过经济手段平衡过江车流、缓解过江交通压力。
三、合理收费水平之界定
政府决定修建ETC收费站,民众一片哗然,大多数是反对意见,反对的理由无外乎两个:无车的人,害怕收费造成堵车,而且外地车必然要人工收费,通行效率大打折扣;有车的人则害怕单次收费增加费用,同时也担心造成新的拥堵。今天提出ETC收费模式,其实质就是恢复几年前才撤销炸毁的收费站,而且是一掷数亿金,其奢侈不难想象。
本人认为以下几种方式可以比较合理去解决关于“以次代年”路桥收费改革问题:
1、维持原武汉出城口的收费站不变,主要转变为收取外地车或本地郊区(不愿购买年票的人)的路桥费。外地车进城时,领取一卡通,记录入城时间,到出城时一并结算,按每天一定数额的路桥费通行。当然外地车也可以购买年票。同时建议外地车进城一月需交费一次,若出城时发现超出一月时间,则收取一定的滞纳金,郊区车辆可选择年票或次票。
2、年票费用过于偏高,建议定在1200左右,比目前年票标准980元高一点即可。
3、对于城区车辆,可能有些城区车辆不愿意缴纳年票,因为一年过不了几次桥,为示公平,可以自由选择次票或年票。而次票只需要在桥上设置一个类似ETC监测系统即可,每台车贴上一张能够自动扫描的卡片,车辆通过一次就记录一次,年底车子年审时一并按照次费缴纳。
鉴此,上述三种方法的实施,投入很少,只需要记录车辆通过次数,不现场收费,外地车在出城时缴纳。这样既解决了城内设置收费站拥堵的问题,又能满足不同出行要求的人的需求。武汉政府对路桥收费体制进行了改革,以求减轻企业和居民的交通负担,改善投资环境,同时减轻政府机构的还贷压力,最终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此举可谓是“一石三鸟”之计,因此,总结路桥收费体制改革的典型模式是政府提供与管理公共产品的有益经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武汉市停车收费标准
武汉市停车收费新标准
截至本月,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15万辆,而城区道路停车位只有48000个。为合理有效利用城市道路资源,缓解停车泊位供需矛盾,从10月20日起,武汉道路停车将实行新的收费和划分标准。
记者昨从武汉市城管部门获悉,新标准相比以前有了不少改变。以前经常出现的按次收费、交一次钱停一天的情况,将全部变为计时收费;以二环线为界划定了两类收费区域,分别执行不同的收费价格。针对市民可能关心的几点问题,昨日武汉市财政、物价、城管、交管等各个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给出了详细解读。执收变化
原停车公司无权再收费
原武汉市停车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自今年10月20日起,不再进行机动车道路停车经营性收费工作。由武汉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武汉市机动车道路停车收费管理中心,今后将是唯一合法的机动车道路停车费执收单位。
根据相关规定,城市道路机动车停车收费,调整为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今后一旦出现收费中心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在城市道路(含人行道)上收费,均属违法行为。市民可举报。区域变化
划分出两类收费区域
根据新标准,城市道路机动车停车收费路段实行分类管理,中心城区内道路泊车需求大、停车矛盾突出的收费路段,被划分为一类收费路段。
具体范围是:由“武汉二七长江大桥——发展大道(解放大道至汉西路)——汉西路(发展大道至建设大道)——建设大道(汉西路至江汉二桥)——江汉二桥——龙阳大道(江汉二桥至墨水湖北路)——墨水湖北路(龙阳大道至动物园路)——动物园路(墨水湖北路至马沧湖路)——马沧湖路(动物园路至马鹦路)——马鹦路(马沧湖路至鹦鹉洲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在建)——津水路(解放路至中山路)——雄楚大道(中山路至珞狮路)——珞狮路(雄楚大道至珞喻路)——珞狮北路(珞喻路至天鹅路)——天鹅路(洪山路至东湖路)——东湖路(天鹅路至徐东大街)——二环线(徐东大街至和平大道)——武汉二七长江大桥”所形成的环线范围内(含环线)的收费路段。
而二类收费路段则是除一类收费路段外的其他收费路段。东湖风景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均在此列。
远城区收费路段由区财政、物价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提出意见,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价格变化
二环线内 收费起价3元
新的收费标准将严格按照计时收费的原则执行。
一类区域即二环线内停车计费方式为:小型车停车第1小时每泊位3元,自第2小时起,为每泊位每小时4元,不足1小时的,按1小时计算,每天累计计时最高收费标准不超过25元;大型车停车按实际占用的泊位数计时收费。
二类收费区域计费方式为:小型车停车每泊位每小时2元,不足1小时的,按1小时计算,每天累计计时最高收费标准不超过8元;大型车停车按实际占用泊位数计时收费。
机动车道路停车收费的票据是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政府非税收入票据。车主停车付费后,收费人员应给予相应票据。
答疑解惑
什么情况下可免费停车?有无时限?
答:三种情况下可免费停车。一是首次临时停车在15分钟内的,免费;二是在收费时限之外的时段停车,免费。新标准规定,一类区域收费时限为7:00至21:00,二类区域为7:00至20:00;三是在免费停车泊位内可停车免费,包括上述单位(个人)申请的占道停车泊位以及党政机关大门左右50米划线泊位。
如何区分收费和免费停车泊位?
答:机动车道路停车收费路段,均设有武汉市机动车道路停车收费管理中心统一制作的停车公示牌。停车收费人员统一穿着、佩戴印有“停车收费“字样的工作证、蓝色马甲或雨衣以及专用工作包。
停车泊位线多为白色。在党政机关大门左右50米划线泊位内停车不收费。按照规定,一些单位(个人)申请的占道停车泊位,不得向临时停车的车辆收费,也不得对外和变相对外进行经营性泊车服务。
新标准实行后,停车者该怎样付费?
答:今后停车者路面停车时,可根据自身状况选用适合方式实现付费。一是现金付费;二是武汉城市一卡通刷卡付费;三是手机付费(POS机设备配置到位后即实行);四是原停车公司发行的咪表停车IC卡付费。
原来的咪表IC卡会否作废?
答:目前还持有原停车公司发行的咪表停车IC卡的用户无需担心,新标准实行后,该卡在武汉市还可继续使用三年(2011年10月20日至2014年10月19日)。
如何申请占道停车泊位?
答:需要占道停泊车辆的单位(个人),应准备相关材料,经交管和市政管理主管部门现场勘查确认符合施划条件后,按有关规定或协议到武汉市机动车道路停车收费管理中心缴纳城市道路停车费,施划停车泊位,并在设置停车公示牌后,方可停泊车辆。停车泊位设置期满后,如需继续停泊车辆,应自期满之日起30日内按规定程序办理续期手续。
这里所说的单位(个人),是除党政机关和政府部门外,医院、宾馆、银行、证券、酒店、餐馆、娱乐、商场、超市、商店、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的经营单位和个人。
温馨提示
停车者应在线内、顺向规范停车
昨日,交管部门特别提醒停车者:在路面停车时,应在交通标志、标线规定的泊位内停放。应严格遵守线内停车规定,车身不得超出停车泊位,影响其他车辆或行人通行。车辆停放时,应顺向规范停车。值得一提的是,停车车辆停放时不得从事经营行为。
第四篇:关于武汉市水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武汉市水环境调查报告
摘要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社会资源,对武汉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证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武汉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武汉市未来水资源供需状况和安全如何实现,是武汉市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一方面人口增长、生产发展、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及维护生态环境健康,不仅影响需水量的变化,还决定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程度;另一方面,城市发展规模、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都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本文简要介绍了武汉市水资源的基本现状。流域、江河、湖泊、地下水等的开发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困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武汉的水资源如何面向持续开发、利用,关系到武汉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方针。结合武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武汉市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指出了武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提出了合理性建议,便于指导今后工作。
关键字:水环境承载能力;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武汉
1、城市概况及其水资源基本状况概况
武汉,简称“汉”,俗称“江城”,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是全国特大城市和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长江中游的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东西最大横距134km,南北最大纵距155km。长江、汉江纵横交汇通过市区,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通称武汉三镇。现辖13个行政区,总面积8484km2,市区建成区面积216km2。截止2010年11月1日,全市常住人口978万,其中城镇人口578万,主城区人口长期居全国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
武汉市的地质构造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地貌单元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过渡区,中部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汉口主要由漫滩阶地、冲积平原组成。武昌、汉阳主要由剥蚀低丘和漫滩阶地组成。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的平坦、低洼地区,遍布灰褐色的冲积砂、亚砂土、亚粘土冲积物或淤泥质褐色亚粘土的湖积物。一般地面以下1m内可见地下水,常有流砂出现。
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罗棋布,汉江、滠水、俯河、倒水、举水、金水、通顺河、东荆河等从长江南北两岸汇入长江,形成以长江为干流的庞大水网。现有水面总面积2117.6km2,占全市幅员面积25.01%,水面率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武汉市5km以上的河流有165条,境内总长2166.4km,水面面积471.31km2,河道水面率5.57%。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下段,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武汉地区易受高空槽、高原槽、中低层切变线、台风等局部天气系统影响,形成多雨天气。
1.1 境内自产水有限,客水极为丰富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05.23亿m3,自产水资源总量47.25亿m3,若不计客水,人均自产水资源占有量为633m3,亩均占有量为1449m3(以2000年人口、耕地面积计)。武汉市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43.71亿m3,换算成径流深为516.2mm。武汉市客水资源丰沛,称得上得水独厚,入境客水多达7000多亿立方米,是境内自产水的148倍。长江、汉江客水资源可利用量达180~200亿m3,丰富的客水为本市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1.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繁
武汉市水资源相对丰富,在总体上满足并适应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要求。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沿江及平原地带水多,山区和丘陵岗地水少的基本格局显而易见,平原区易涝,山丘区易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雨热同期是本市乃至长
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最突出的优点,汛期降水、径流占年总量的70%以上,且多以暴雨、洪水形式出现,不仅难以开发利用,还会造成洪涝灾害。降水不仅在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也十分剧烈。建国后,全市范围内大旱年有1959、1961、1965、l966、1972、1978、1984、2000、2001、2007年等;其中1966、1978、2000、2001、2007年为特大旱年,大旱年和特大旱年的周期极短,平均5a左右出现一次。全市范围内也发生重大洪涝灾害年有1949、1954、1964、1969、1980、1983、1991、1995、1988、1998年等,平均5a一次。丰水年降水量是枯水年降水量的2.2倍以上,有的接近3倍。
1.3 年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本市属湿润地区
本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927.1mm,平均陆面蒸发值726.6mm。蒸发时空分布与气温、气压、风力、空气湿度、日照等气象因素有关,受其影响本市蒸发量季节性变化很明显,地区之间相比,南部大于北部。武汉市多年平均干旱指数0.75,表明武汉市属湿润地区。本市各地干旱指数在0.65~0.79之间,差别不大。
2.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众所周知,武汉市‘得水独厚’,丰富的水资源为武汉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单就城市现状供、需水情况而言,尚不至于存在资源型缺水或是工程型缺水。但也必须看到,在已往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某些方面还存在不科学、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如大规模无节制围湖造田、重资源利用轻资源保护、重开源轻节流、重用水轻退水等等,还有近几十年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张,都直接或间接给武汉市水环境及自然生态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2.1 严重违背自然规律
曾几何时,围湖造田被看作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壮举。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单纯强调蓄水功能,缺乏生态观念,有些工程违背了生态规律。修大西海子水库,切断塔里木河,使昔日一片绿洲的罗布泊干涸成了“死亡之海”;黑河截流使往日山清水秀的阿拉善地区变成了今天沙尘暴的源头。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人与自然的关系决不是谁主宰谁的主仆关系,人类虐待了自然得到的是加倍的惩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频繁的自然灾害向人类敲响警钟。如过度开垦山林,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淤积、生态恶化;对水资源无节制开发利用,导致江河断流;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下沉;过度围湖造田,侵占河道,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和行洪能力。
城市建设的强大张力,对湖泊仍存在较大威胁,由于历史原因和权属问题,在实施湖泊管理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少数单位和个人违法填湖的事件时有发生。湖泊萎缩,中心城区湖泊水质恶化、呈富营养化。废、污水处理能力偏低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本地水资源优势,是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2.2 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自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水法》颁布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水资源的法规和政策。目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滥用职权、人治大于法制的现象仍严重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对水体可能造成伤害就匆匆进行资源开发,结果是越开发对水资源的破坏越严重。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不适应环保跨部门、跨行业管理的需要。责、权、利不明确造成资源大家争、问题互相推诿,对保护水资源工作的展开十分不利。
2.3 资源有限,浪费严重
全市工业用水量19.249亿m3,占总用水量的45.4%;农业用水量16.355亿m3,占总用水量的38.6%;生活用水量6.793亿m3,占总用水量的16.0%。
由于武汉市各区(片)人口数量和产业结构的差异,用水量及组成有明显不同。城区武昌片、汉口片和汉阳片,人口多、工业和第三产业规模大,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占主要地位,农业用水所占比重很小。江夏区、黄陂区、东西湖区、汉南区农业用水比重最大。新洲区情况特殊,不仅农业用水多,工业中的火电用水更多。
(1)综合用水指标
人均用水量:1980年武汉市人均用水量468m3,2000年武汉市人均用水量566m3,这一指标近20年来呈上升趋势,见下图3。由于火电用水占有很大比重,如剔除火电用水量,现状人均用水量为458 m3,且近10年一直比较稳定。由此可见,火电用水的大幅增加是造成本市人均用水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万元GDP用水量: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为1206.8亿元,可比价为694.72亿元(1990年不变价),以GDP可比价计算,每万元GDP用水量为610m3。
(2)城镇生活用水指标
城镇居民住宅用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生活用水量(包括输水管网损失在内)平均为193升/人·天。1980年以来,这一指标变化不大,在比较小的范围内波动。
公共用水指标:公共毛用水量平均分摊到人,全市城镇居民平均用水量为127升/人·天。随着城市发展和繁荣,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外出活动增多,人均公共用水量呈上升趋势,每年大约有1.5%的增幅。
生活用水综合指标:综合用水指标为以上两单项指标之和。2000年全市城镇居民平均综合用水量为320升/人·天。
(3)一般工业用水指标
一般工业指除火电以外的工业行业。用水指标分别用万元产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表示。2000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每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102m3,每万元工业增加值434m3。计算价格采用1990年不变价。
具体来说,农业仍然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在农村“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目前仍在普遍沿用,从调查得出的结论看,灌溉用水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损失了,耕地自然降水利用率只有45%左右。因为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平均要用70~100t,一些耗水企业高达四五百吨,甚至600余吨,而发达国家只需4~8t,日本只有6t;全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武汉市2006年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7%,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同时,农业灌溉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仍存在供需矛盾,遇干旱年份,还有部份地方农村人口饮用水得不到保证,农业供水工程的保证标准只可抗御4~5a一遇的旱灾,出现10~20a一遇的特别干旱年,因超过农业抗旱保证标准,供水难以满足需水要求,全市大部分地区缺水,平均缺水率为20%。自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平均低于30%。远城区农业用水多的地区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要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接近30%,中心城区以客水利用为主,自产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另外,武汉市自来水跑、冒、滴、漏总量较大,武汉市自来水地下管线长近4200km,自来水漏损率达19.6%,全市每年白白流走的自来水有1~2亿m3,数量十分惊人。
2.4 湖泊富营养化
湖泊水体流动性差,水循环周期长,湖泊水质的恶化状况比较突出。近几年的监测表明,武汉市主城区大多数湖泊水质类别为Ⅳ类或Ⅴ类。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等。根据2003年中心城区27个湖泊水质抽样监测结果统计,总氮超标率为45.1%,总磷超标率为39.2%,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标率为23.5%,高锰酸盐指数超标率为21.6%。这些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偏高导致了湖泊呈营养化。
湖泊营养化使水体混浊、透明度降低、氧含量不足,影响水生动、植物正常生长。
属重营养化的湖泊有:东湖、北湖、严西湖、南湖、野芷湖、沙湖、龙阳湖、墨水湖、南太子湖、西北湖等。因东湖水质恶化,东湖水厂于2001年关闭,预计团山水厂也面临关闭。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污水处理能力偏低,污水处理能力增长滞后于用水增长。最近几年来,武汉市投巨资对东湖、月湖等湖泊的水环境进行整治,起动了主城区污水处理系统改扩建工程,正在努力改善城市水环境,修复湖泊水生态功能,但这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2.5 “水华”现象频繁发生
“水华”也是水体富营养化而引起的一种现象。汉江“水华”系水体中硅藻大量繁殖,使水体呈褐色,有异味,影响到人们对水的正常使用。
1992年2月中旬,汉江潜江至武汉段首次发生“水华”。1998年2月底至3月中旬,汉江第二次发生“水华”,江段向上延伸至沙洋。2000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汉江潜江至武汉段发生第三次“水华”,历时40多天,是汉江历次来势最猛、藻类繁殖量最高的一次。
以上情况表明,汉江“水华”不是偶然现象,它不仅仅影响本市供水,更说明汉江下游江段水环境在逐渐恶化,水体自净能力、稀释功能正在衰减,已经到了十分脆弱的地步。
汉江“水华”直接影响汉江沿岸城市供水系统正常运行,即自来水水质下降、制水困难、制水成本提高。汉江是武汉市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水华”的出现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如汉江“水华”的污染源涉及武汉、潜江、沙洋等上下游沿岸地区,如果不综合考虑汉江下游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从上至下控制其开发强度,限制污水排放,改善“水华”产生的外部条件,“水华”现象不会自动消失。
2.6 湖泊湿地萎缩
上世纪50年代初,武汉市中心城区尚有湖泊59个,水面面积273km2,2000年统计湖泊数量为41个,水面面积约122km2,数量减少30%,水面面积减少了55%。
以近郊的汤逊湖为例,上世纪50年代水面面积56.9km2,80年代初减至36.6km2,面积约减少36%。目前的面积约33.4km2,与上世纪80年代比较,减少8.7%。
一些在上世纪80年代面积为0.1~0.6km2的小湖,如晒湖、内沙湖、西湖、北湖、静湖等,现状面积已减缩至0.05~0.2 km2,一般减少了50%~70%。
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武汉市围垦面积(含开辟渔池)在万亩以上的湖泊有汤逊湖、南湖、北太子湖、梁子湖、豹澥湖、斧头湖、鲁湖、东湖(蔡甸)、西湖(蔡甸)、小奓湖、武湖、后湖(黄陂)、涨渡湖、东西湖、银莲湖等15个。其中梁子湖(跨市)、斧头湖(跨市)、武湖、涨渡湖、东西湖围垦面积在10万亩以上。
武汉市湖泊湿地萎缩十分严重,造成生态环境问题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蓄水调节功能减弱,产生滞涝灾害的机会增多,受灾程度增加,加重了防洪排涝压力。二是水体、水面大幅减少后,纳污净化能力衰退甚至丧失,加速了湖泊水质恶化。三是湖泊水面萎缩,改变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特性,特别是水生类动植物、水禽等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其种类和数量大量减少。
3.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措施
3.1 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建议制定《武汉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法规。在法规中宜明确提出有利于节约用水事业和节约用水产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同时节约用水主管部门也应与有关部门会商,制定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发展的优惠政策。要从不重视节水、治污和不注意开发非传统水资源转变为: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生产、生活中产生污水,而后对污水进行治理是长期以来城市污水治理的旧模式,导致原有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难以跟上污水量日益增大、污染物含量不断增多的形势,使水环境不断恶化。而推行清洁生产、合理高效施肥施药、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实施污水收集和中水回用等措施,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根本上遏制恶化水环境的污染物产生,还能降低污水处理运行负荷,减少运行费用,提高处理效率。
还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坚持人水相亲、人水两利,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特别是要对一些涉及国计民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下水利用、城市水务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超前研究,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3.2 合理规划,开源节流
首先,要做好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摸清武汉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全面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的规划方案。其次,要全面实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在立项前对其取水水源、用水合理性、退水水质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和论证,判断其取水是否超过当地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使重大建设项目符合当地水资源条件,达到相协调的目的。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在节水。武汉市节水要从供水部门自身抓起,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把过高的管网损失率降下来。为解决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缺水问题,要实行节水在先,在节水的前提下,考虑增加供水设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水价格体系,通过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和强化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1)增强全民节约用水意识,鼓励群众参与。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形式,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工作的社会监督体系,多形式、多层次组织社会公众参与节约用水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树立节约用水光荣的社会风尚。
(2)增加投入,逐步建立地方财政、用水户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有关部门应当在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资金及水利建设基金、城市建设三项费用中安排节约用水资金。企业特别是高耗水企业要增加节约用水技术改造资金的投入。
根据“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的原则,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节约用水基金,实行节约用水补助金制度,用于支持节约用水技术改造,以及补助对节约用水工作作出重大贡献的用水户,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改革节约用水投入机制,建立节约用水投入多元化体系。
(3)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三同时”、“四到位”管理。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在报送取水许可申请时,必须附具节约用水设施设计任务书和相应的节施,节约用水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在取水许可审批和年检时要求取用水户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约用水目标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
全面推行计划用水制度。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供水部门,根据水资源统一规划和水量的供求计划,编制供水计划,报同级计划主管部门批准并下达执行。实行区域和流域总量控制、定额供水。
(4)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水资源是有承载能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内,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发展就会失去物质基础,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生存环境恶化。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的要求,适时、适地、适度调整水价。规范价格管理,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制定和调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逐步提高到补偿合理成本和微利的水平。
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对于浪费水资源行为,要按照浪费水资源的数量实行惩罚性水价。建立健全水资源费征收政策和办法。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逐步提高征收标准。
3.3 提高水环境容量和水体自净能力
科学分析武汉市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认真分析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制约区域发展的问题和原因,以利研究对策,确保水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依靠科技进步研制、开发污水处理的新技术、新途径、新产品,大力推广现有污水处理新工艺、新产品(含引进消化国外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积极建设污水处理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技术推广和服务网络。水资源综合规划要考虑解决污水处理问题,提高污水处理保证标准,改善污水处理能力严重滞后的状况。因此,近期规划的重点要放在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水环境治理方面,对于污水处理再利用与中水回用的具体措施是:(1)污水处理厂和农村集中排水设施等产生的处理水及工业废水等的回收利用,应适应污水水质变化,组合现代处理工艺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长期以来,城市污水采取常规处理模式,以除去悬浮固体、有机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为主要目标,而对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的去除效率极低。随着污水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化肥、合成洗涤剂和农药等产品的大量生产和应用,废水中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对水环境影响越来越大,造成水体、尤其是封闭水体富营养化。因此,采取深度处理,进一步去除废水中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成为水环境治理工程的重要措施。同时,常规处理工程投资运行费用巨大,限制和束缚了对水污染的治理进程,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城市难以承受高昂的处理费用而延缓了对污染的治理,随着生态技术的发展,由于其建设运行费用优势明
显,促进治理工程从常规处理模式向生态修复发展,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模处理技术等得到广泛的运用。
(2)对工业生产过程中废水通过封闭循环方式再利用,有效地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未来除在同一工厂内进行回收处理外,在工业园区,通过新技术开发将废水集中处理再生,应用于其它行业。
(3)在生活用水集中的学校、医院、宾馆、居民小区等地方,积极发展中水回用设施,利用中水冲洗厕所、浇灌花草树木。中水回用也是一种封闭循环利用方式,其好处是减少新鲜水消耗、减轻污水处理负担,但是,中水回用有时会增加利用成本和能源消耗,需要论证比较确定。
(4)加强生态系统观念,实现水体生态恢复
水环境污染不仅造成水质下降,还会导致水生生态系统退化甚至毁灭。近几十年以来,恢复和重建受损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逐渐形成研究的热点,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英国的泰晤士河和德国的莱茵河等水体的生态恢复就是典型范例。中国在水体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并越来越受到重视,水体生态恢复已成为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目标。
(5)加强全局观念,从全流域整体性出发治理和保护水环境
水环境问题具有流域特性,上游污染对下游水体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因此,跨越一般的行政区划界限,在流域或水系范围制订统一的标准和政策成为协调各区域的必然要求。
(6)主动建设水环境,合理调整水系网络布局,提高水价值
随着对水环境综合功能认识的提高,水环境治理保护从过去的被动保护向主动建设发展,结合绿化、景观建设对岸线、滨水区进行综合整治,并对水系网络优化调整。通过主动建设,在治理保护水环境的同时形成水文化、提高水价值、发展水经济、发挥水环境景观旅游资源等功能。
4.对武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类向海洋要效益的愿望,但在水资源开发迅速升温的同时,水资源也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现实令人担忧也令人思考:水资源开发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如何避免人类在开发陆地资源时曾经有过的失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促使人们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开发水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特殊的意义。
首先,水资源所具有的巨大潜力,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众所周知,自然资源的状况,是一个社会和民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物质前提和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运行,实质上主要是在围绕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水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其它资源一起,在整个资源大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正在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因随着许多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人
类对水资源的依赖将日益增大。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多种资源,如: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固体矿物资源等,这些资源将为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提供巨大的物质支撑力。
各种水资源在开发活动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海洋产业,已成为沿海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的甚至作为支柱产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应该看到,尽管人们对水资源开发投入极大的热情,并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却不是很高,除了传统的海洋生物资源外,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上处于初始阶段或低级水平。因此,水资源开发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水是我们将来的依赖资源。通过有计划、有方向的海洋开发活动,可逐步解决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制约问题,诸如:空间紧张、水资源短缺和食物数量与质量等问题。缓解沿海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促进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水资源的多层次复合性特点,要求其开发过程中必须系统规划、综合利用。水资源具有空间复合程度高的显著特点,许多资源在同一海区共存,既有生物资源,也有非生物资源,有和溶存或生活在海水中,有和储藏在海底或海底之下,也有的是通过水体运动而发生等。不少海域,海底是油气田,水体是渔场,水面是船舶航行的航道。海洋资源的这种多层次复合性、多功能性特点,决定了海洋的每一部分都拥有多种价值、多种功能,由此使水资源开发往往出现多行业的立体化开发,以及对同一水区某种资源的争相开发。这种状况要求任何水区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必须建立在对区域基础功能和价值的客观了解与分析基础之上,即对该区全部的可利用资源(包括物质的和空间与环境的)进行科学评价。要在最充分地发挥海区自然优势功能的基础上,尽量地考虑到社会需要与可能的各方面因素,树立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观念,力求使海域的客观价值得到最佳的使用。同时,水资源的这种空间性特点,也使水开发必须系统配套。因水资源开发受海洋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如海底油气资源开发,其原理和方法与陆地石油工作,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区别。但一层海水使得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比陆地复杂得多:海上风浪、海水运动、中高纬度冬季海冰活动、海底地质地貌动态、以及工作场地等都给勘探与开发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只有全面安排各有关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开发的正常进行、功效提高和人命与财产的安全。
第三,水资源的流动性特点,使其在开发过程中更易产生联带影响。水资源的最突出特点在于它具有流动性,即水是流动的,水中的许多资源也是流动的。这一点决定了水资源开发与陆地资源开发的一个明显差别,即某一陆地地域的资源开发一般不会给不相连的陆地资源带来直接的影响。而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则不然,连续统一的海洋,通过流动的水可把不同区域开发利用活动联系起来,即某一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影响本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而且必然影响到邻近水域甚至更大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当然,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一旦因人类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某种水资源的生存状况,那将对其它水资源的生存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在可能危及海岸带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之间的这种联带作用,使水资源开发暗含着 10
极大的风险性,稍有不慎,可影响全局和长远,破坏整体生态环境。因此,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便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人们走向可持续之路。面对水中所蕴涵的丰富资源,在人们认识到水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巨大拉动和支撑作用后,各沿每国家、地区以及受利益驱动的不同群体纷纷加入水开发的行列。由于海洋综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水资源开发技术落后,加之一些部门的急功近利,导致对水资源的严重破坏。表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开发利用水平低、不充分,造成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和严重浪费;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使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入海污染物总量逐年增加,致使某些海域环境污染加剧,等等影响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必须吸收人类在陆地开发中的经验和教训,尽最大可能防患于未然,不要重蹈覆辙。
5.下面是武汉市政府为治理水污染,解决用水问题上所出台的一些政策和努力
5.1武汉今(8月1日)起实施《水资源保护条例》 禁止新建水域餐厅 《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条例》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禁止在水域范围内新建餐厅,原有对水体有污染的餐厅限期两年整改,逾期不达标者一律关闭或搬离。
号称“百湖之市”和“江城”的武汉市境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内,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大江两侧,形成庞大的湖泊水网。但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一些水库、湖泊等水域边建起的餐厅,污水直排入水,成为武汉水质的一大“杀手”。
条例规定:禁止在江河、湖泊、水库和人工水道水域范围内新建对水体有污染的餐饮等经营场所。现有对水体有污染的餐厅等经营场所,由管辖的区人民政府制定整改方案,责令限期治理,限期治理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二年,逾期不达标的,责令关闭或搬离。
武汉市水管局介绍,因为历史原因,武汉现有一些水上、水边餐厅。这些餐厅有些已经完成了整改,污水集中收集,不再直接排入水中,这种对水体无污染的餐厅不在“封杀”范围之内,可以继续经营。至于怎样具体定义条例规定的“水域范围”,武汉将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
5.2服务企业 征求意见
2011-08-19
——记市水政支队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召开征求意见暨水资源管理座谈会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水政监察支队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及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的工作要求,并为加强服务企业促进政风行风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市水政监察支队于8月6日在洪湖悦兮半岛酒店召开企业座谈会,征求意见暨水资源管理座谈会,全市大型企业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汉安居工作有限公司、武汉晨鸣纸业公司、中石化武汉分公司、湖北省少管所、武汉祥龙电业股份公司、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副支队长汪幼林同志主持。首先宣读了武汉市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工作办公室、武汉市行政投诉中心致全市企业的公开信。
各企业代表进行了踊跃的发言,大家对支队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支队进行了梳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条例》举办一期学习班。二是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提供政策、技术支持。三是进一步打击违法填点湖泊,保护武汉市的水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扩大现有湖泊的面积,美化湖泊周边环境。四是从源头上遏制向江、河、湖泊排污的行为净化水质。五是进一步增加互动与联系。促进支队与企业的关系良性循环。
刘菲同志对《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条例》出台的背景及有关法律法条进行了宣讲。最后,支队长杨卫国进行了总结发言。一是对各位企业的代表莅临会议表示感谢;二是介绍了本次座谈会的目的与意义。在于通过“治庸问责“工作的开展促进,支队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等相关工作的开展。三是介绍了治庸工作开展以来,支队在湖泊保护、河道采砂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四是针对各企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积极作为认真执法。保护武汉市的水资源;五是针对武钢等企业提出他们承担社会排渍任务要求返还部分水资源,我们将积极向上反映,争取政策支队。
6.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量的激增,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发展面临挑战。另外,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乡生活及工业用水量持续增长,用水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对供水水质和保障率的要求更高。因此,武汉市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节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工程等切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全面推进节水工作。并努力降低各种资源的消耗,实现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以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的,全面推进武汉市建设节约型社会.武汉是全国人均水资源丰富的城市之一,也是用水比较多的城市。人们都知道水的重要性,但当重要性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时,就容易被人忽视。
武汉市的水资源整体状况并不好。要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正义,就必须让公众了解我市目前的真实环境状况和环境问题。让公众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期待着进一步提高大武汉人民环保意识。共同建设一个新的武汉市。
第五篇:关于武汉市水污染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武汉市水污染情况调查报告
武汉二中高一(分2)班吕诗景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好水环境极为重要。武汉市滨江、滨湖的独特地理优势,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但生产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水的污染是首当其冲。近两年,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在武汉的发展,就水污染问题,我们作过一些调查、走访,查阅了相关资料,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地处长江中游,境内江河纵横,湖泊众多。市域内有河道40多条,大小湖泊60多个,市郊有水库273座。全市总水域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5.8%;水资源总量7484.4亿立方米,其中客水资源量7450亿立方米;城镇自来水日供水能力420.9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供水面积743平方公里,供水普及率100%。丰富的水资源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也给武汉市提出了保护水环境的重大课题。
武汉市是老工业基地,排污企业多,排污大户多,企业治理达标工作难度大。市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和治理水资源。一是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将147家原位于城市中心的工厂转产或搬迁,每年减少废水排放量3000万吨。二是依法实施限期治理,督促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1996年确定全市614家企业超标排放废水,要求企业必须限期治理达标。三是抓重点排污大户。
据统计,仅武钢、晨鸣、青化等6家企业排放废水量占全市总量的45%以上。在环保部门的督促下,武钢、晨鸣等企业投资数亿元新建、改造了污水处理设施。四是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全市355台工业污水治理设备基本上保持运转,工业废水污染得到基本控制。污水处理方面,武汉市利用芬兰、世行贷款,实施黄浦路深排江工程,兴建沙湖、二郎庙、龙王嘴3座一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将由目前的6.4%提高到21.6%。筹资6.6亿元,实施21项排渍工程,建成了40立方米/秒流量的新生路泵站,还完成了古田地区,惠济二路,二七路,中南一、二路等排水工程,特别是遇雨必淹的硚口古田地区有了明显变化。积极推广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东湖、木兰湖等旅游风景区已推广实施,全市共拥有27套设施,日处理能力达到404吨。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水资源与城市环境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做好水文章,一批亮点工程突出了滨江滨湖特色,城市面貌有了较大变化。将东湖路与东湖南路建成景观路,新建了沙滩浴场、楚风园和亲水平台。“汉口江滩”、龙王庙、南岸咀等景点环境综合治理使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二、武汉市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前期工作深入扎实,但武汉市的水污染的状况还没得到有效地遏制,生态环境还很脆弱,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主要表现:
(一)生活污水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全市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据环保部门统计:2000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4971.03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34310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5.76%。近年来,我市住宅小区成片开发,餐饮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宾馆业日渐兴旺,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进
一步加剧了水环境污染。我市有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解放公园周边居民,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生活污水直排公园湖内,长期沉积,气温稍高,湖水发臭,市民对此反映强烈。随着旅游业力度加大,木兰湖周边15个渡假村的兴建,排入湖内的生活污水量也呈不断加大之势。此外,大量的生活垃圾也是水污染重要原因。目前,长江、汉江武汉段水域船舶流动人员和常住人口日生产垃圾、粪便近300吨,而垃圾收集量仅为20吨,粪便几乎都是直接向两江倾倒。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各方面对水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生活污水排放的矛盾还将日益突出。
(二)湖泊污染富营养化严重
由于周边地区排污口长期向湖内排污,多数湖泊水质恶化态势明显。东湖原为清澈见底的洁净湖泊,由于受污染严重,水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大量繁殖,致使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天气闷热时,死鱼现象频发。沙湖由于投资兴建的污水净化厂未能正常运行,仍有8个排污口常年向该湖排放污水,致使湖水变黑发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发展较快,南太子湖成了开发区纳污水体。从1995年开始,又有部分污水由墨水湖改道排入南太子湖,致使南太子湖水质情况进一步恶化,面积6000亩的南太子湖水质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已超V类标准,并对毗邻的三角湖的水质形成压力。近年来,官桥湖富营养化也很严重,“水葫芦”疯长,如不采取得力措施,此湖将不复存在。
(三)饮用水源的安全令人担忧
武汉市中心城区内有12个大型自来水厂,其中以长江为水源的7个,以汉江为水源的4个,以东湖为水源的1个。两江岸边的污染影响沿岸水厂水质,饮用水源现状令人担忧。长江武汉段岸边排污口多,污水直接入江,近岸形成的污染带长达116公里,宽度50-100米。汉江“水葫芦”严重。目前,饮用水源保护规定: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为保护区。但据调查,12个水厂保护区内有11个码头、3个修船厂、2个沙码头、3个油库、14个排污口,都对饮用水源造成直接威胁。江河沿岸污染带的形成,直接导致沿岸水厂取水口水质下降,并初显水质性缺水的矛盾。
武汉经济开发区的沌口水厂,由于取水口与排污口犬牙交错,取水口为了避开上游仅1000米处的晨鸣纸业排污口,不得不多花400多万元,铺设管道向江心延伸300米取水。根据市水利局公报,我市主要供水源地水质II类水所占比例1999年为89%,2000年下降为60%,年下降幅度高达29%,照此速度发展下去,我市主要供水源地水质令人堪忧。
三、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一)水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我市地处两江交汇处,境内湖泊众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对水少有忧患意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差。“得水独厚,待水太薄”,是江河湖泊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人认为武汉水多,加之江水自净能力强,就算污染了也没多大问题;有的单位重经济利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的“边建设,边破坏”,建设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近几年,我市投资几十亿元实施环境创新,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填湖建公园、建广场、建高楼;边建晴川桥,边向汉江倾倒渣土;边实施东湖截污工程,边向湖内排放污水等。
(二)湖泊填占严重
建国初期,武汉市有湖泊127个,到90年代初,7个中心城区主要湖泊锐减到35个,如今仅剩27个湖泊,10年净减少湖泊面积5000多亩,湖泊在萎缩及隐性消亡,“百湖之都”已名不副实。究其原因:一是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现有法规缺乏强制性、操作性,发现填湖难以制止。处罚措施单一,往往一罚了之,而有的单位和个人宁愿受罚,也要通过填湖获
取更大利益。二是体制不顺,权属不清。过去,全市没有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湖泊。27个湖泊权属分散,有的归市建委,有的归市园林、市市政、村集体„„。特别是多数湖泊为村集体所有,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致使湖泊被“蚕食”。三是利益驱动。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行,填湖开发成本低,助长了填湖行为。如沙湖原有水面面积585亩,90年代由于开发性填湖,至今仅存50亩。
(三)河流上游下泄的污染
长期以来,各城市将两江当作天然的大排污沟,有的将污染重的企业安排在本江段下游。武汉处在长江中游,汉江下游,上游下泄的污染使武汉深受其害。特别是汉江的污染对武汉的威胁最大。进入90年代以来,汉江钟祥以下在1992、1998和2000年先后三次出现“水华”,一次比一次严重。2000年“水华”汉江武汉段江水呈褐色,当时水流缓,气温高,藻类疯长。武汉150万人饮用汉江水,白鹤嘴水厂、琴断口水厂、国棉九厂水厂、宗关水厂等4个饮用水源受到威胁。尽管自来水公司采取大量措施,饮用水仍有严重藻腥味。上游污染下泄、转移,严重影响了我市生产和生活。
(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种种原因,我市无论是工业还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都明显滞后。达标的企业不少出现反弹,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工业污水治理还有“死角”。生活污水处理标准也不高,二级处理太少。特别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明显不足,从目前城市污水处理水平看,沙湖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加上黄浦路深排江工程10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也不过15万吨/日,处理能力只有6.4%。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龙王嘴、二郎庙及沙湖(扩建)3座污水处理厂共38万吨/日,今年建成后,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日,处理率也只有21.46%,还是低于全国31.70%的平均水平,更是落后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50%的标准,离中央对省会城市到2005年达到60%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保护水环境的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水环境保护意识
大力开展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在经济活动中改变过去那种重经济政绩、轻环境政绩;重眼前发展,轻可持续发展;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的思想。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重视水环境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杜绝对山体的破坏和对湖泊的随意填占,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现有湖泊,保护饮用水源的安全。
(二)防治结合,标本兼治,千方百计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水污染治理必须坚持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要结合武汉实际,千方百计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一是污水处理设施大、中、小、微一起上。武汉是座特大城市,面对日益突出的生活污水要有大型污水处理设施。目前,武汉仅有一座5万吨/日处理厂,北京就有好几座,最大的100万吨/日,上海最大的160万吨/日。国家环保总局要求2005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应达45%,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60%。根据这一目标,武汉要着手考虑、规划建80万吨/日、100万吨/日的大型污水处理厂,以适应特大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提高污水处理标准,增加或扩建二级污水处理厂,还要因地制宜,中、小、微污水处理设施同时上。如旅游区、餐饮业可大力推广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二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污水治理要走市场化道路。工业污水一定要经企业治理。工业行业门类多,处理方法不一样。现在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混排,加大了处理难度。工业污水除企业自行处理外,可进入市场通过环保公司完成。因此,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可借鉴欧美国家和上海等地的经验,“谁污染、谁付费”。水污染治理要坚持长期性,对新的污染进行预防,旧的污染逐年分散治理,做到“新账不能欠,老账逐年还”。三是建立有效的治污筹资机制。建议水环境保护纳入我市经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财政项目,保证环保资金落实到位。拓宽资金渠道、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要制定合理的污水处理收费和其他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保证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行。四是应规划、完善、改造城市排水系统,在实施截污工程同时,实行雨污分流。雨水收集入湖以补充净化水体,让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浓度达到二级处理的标准。处理后的污水不易直接排入湖内,可进行二次利用,如用于灌溉、冲洗车辆或直排入江。
(三)突出重点,加大治理力度,改善东湖水质
东湖是我市城区独有的国家级风景区,治理好东湖是贯彻实施水污染防治法的重点。为进一步改善东湖水质,下步要采取有效措施,分步实施,综合治理,全面推进。一是要大力实施污水截流。东湖周边13个排污口,每天排放大量污水。武大、茶岗是两个污染最重的排污口,武大的生活污水及教学的生物、化学污水严重破坏东湖水质。因此,要加快污水截流步伐。世行贷款新建的三座污水处理厂,与其配套的截污管网要同步进行,建成后要能保证设施正常运转。二是加强污染控制。东湖截污工程完工前,要加强周边的污染控制。企业一定要实现达标排放;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湖区内要加强对水上旅游船和服务业污染项目的管理;加强周边农村污染控制。据调查,湖边农村污染近来发展很快,要控制围网养殖、畜禽养殖,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防止污水渗透。三是清淤工程。目前,东湖的淤泥较深,有的地方水浊、水臭。杭州西湖一期清淤量达103万立方米,二期160万立方米已开工。我们可参考西湖分期清淤的做法,截污纳管实现后,要加大湖底清淤疏浚力度。应充分估计清淤工程的难度,要有详细方案和具体措施,保证清淤顺利进行。关于有专家提到引江水入东湖加速水体置换及其它方案,可以进行论证,以寻求有效解决东湖水质问题。
(四)健全法律、法规,切实加大执法力度
“有法可依”是实现水环境保护的基本前提。要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和省里有关法规、规章,进一步制定配套法规和规章。对立法空白要加强调研立法,对操作性不强的法规要制定出实施细则。要争取《武汉市湖泊保护办法》尽快出台。应考虑制定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细则,完善饮用水源保护等法规。立法应体现从严思想,法规要有强制性约束和制裁措施,如《武汉市湖泊保护办法》的具体条款要严谨,绝不能留口子,还应有可操作性的处罚办法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强化依法行政,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是研究执法。我市机构改革成立了城市管理执法局,应尽快研究、制定执法依据,规定执法程序,建立执法队伍。水务局与环保局、规划局的职能尽快理顺,使全市水务管理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合理格局。二是规范执法。认真贯彻落实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人员行为。对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的违法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三是严格执法。巩固和深化“一控双达标”成果,实施再提高工程。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重点查处工业企业达标反弹、“15小”企业反弹。保护饮用水源,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码头、油库、修船厂、排污口等要进行搬迁、改造、拆除和分期截污。加大执法力度,认真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防水环境继续受到污染。加强湖泊的保护和管理,尽快制定湖泊保护规划,防止随意改变湖泊水体功能。行政人员要带头依法行政,保护好管理好城区内现存湖泊,防止填占和污染,违法者一定要依法惩处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五)关注南水北调工程,寻求应对之策
“十五”期间,我国将加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工程实施后将对我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目前,我市城区取水量93。2%来自长江和汉江,南水北调的中线方案实施以后,汉江中下游流量会相对减少,特别是枯水季节汉江下游水质将会呈现恶化趋势,对我市江北地区的饮用水源将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南水北调后,我国还将引起一场水的革命,过去“低价水”、“计划水”将不复存在,城市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价格将
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地区间以经济手段进行水交易的趋势将日趋明显。这将为武汉市创造出很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我市应该关注南水北调工程的动态,组织专班进行研究,掌握信息,寻求应对之策,兴利除弊,力求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机遇,将我市水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