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领导人就改革频频发声
尊敬的党组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一系列场合频频就改革发声。外媒认为,中国政府的改革决心于此可见一斑。
尽管大多数评论认为本届三中全会将启动中国意义重大的新一轮改革,但也有人担忧,受困于利益藩篱,已进入攻坚期的改革能否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大步推进?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11月2日,习近平在和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会面时明确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
李克强亦于1日晚间在该会议的开幕式上表示,尽管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但中国将着力突破深层次障碍,推动财税、金融、价格、企业等方面的改革走向深入。
新加坡《联合早报》对此评价说,习近平和李克强先后在人民大会堂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代表,表明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决心。
21世纪理事会主席、墨西哥前总统塞迪略表示,与中国政府高层的对话让他们感到即将宣布的改革是带有雄心的,这将有利于中国的繁荣发展。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报道认为,中国几十年来真正有成就的就是变革。在改善民生的问题上,中国对改革、变革和自我批评非常重视,且拥有变革和适应的能力。如果改革能够持续,中国将迎来持续增长。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6日发表专栏文章指出,中国领导人已经不断证实,外界对中国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悲观怀疑论调是错误的。
而习近平、李克强日前离京考察期间的言行,亦一再释放出改革决心,令外媒体会到其革新意志。
11月3日至5日,在湖南省考察时,习近平要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化为GDp的增长。
李克强也在5日考察现代农业改革进展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靠改革,要通过改革破解体制机制的制约。
部分媒体还特别关注到习近平和李克强在考察期间对民众表现出充分的关注。习近平曾在赴土家族村落调研时帮村民采摘柚子。李克强则摸村民的衣襟,看衣服厚薄,要求不让一个人挨饿受冻。
对此,韩国《朝鲜日报》6日报道认为,中国领导人的这些举动展示出其亲民与革新意志。亲民、革新和可持续发展,或将成为本届三中全会的议题。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二篇:加强改革系统集成,习近平频频强调
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前期重点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中期重点在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巩固和深化这些年来我们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019年9月9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
要推进改革成果系统集成,做好成果梳理对接,从整体上推动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019年7月5日,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强调
要结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健全党领导改革工作的体制机制,完善改革领导决策、推动落实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主体改革和配套方案、改革举措和法治保障、试点探索和总结推广、改革任务推进和机构职能调整的配套联动,打好改革组合拳。
——2019年7月5日,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强调
在谋划改革发展思路、解决突出矛盾问题、防范风险挑战、激发创新活力上下功夫,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各领域改革进展,形成整体效应。
——2019年7月5日,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强调
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决破除条条框框、思维定势的束缚,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系统集成,继续抓好国资国企、民营经济、商事制度、社会信用、人才发展、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改革举措的完善和落实,放大改革综合效应。
——2018年11月6日至7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要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科学配置各方面资源,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人才体制、财税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国有企业等方面的改革,支持海南设立国际能源、航运、大宗商品、产权、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场所,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
——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第三篇:中国历届领导人及其任期
1.第一届中央政府(1954年9月27日-1959年4月27日)
国家主席:毛泽东
国家副主席:朱德
全国人大委员长:刘少奇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国务院副总理:陈云 林彪彭德怀 邓小平邓子恢 贺龙 陈毅 乌兰夫 李富春 李先念 聂荣臻
薄一波(1956年6月增补)
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毛泽东(名誉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
2.第二届中央政府(1959年4月27日-1965年1月)
国家主席:刘少奇
国家副主席:宋庆龄董必武
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国务院副总理:陈云 林彪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 贺龙 陈毅 乌兰夫 李富春 李先念 聂荣臻 薄一波
谭震林 陆定一 罗瑞卿习仲勋
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毛泽东(名誉主席)
3.第三届中央政府(1965年1月-1975年1月)
国家主席:刘少奇(1968年10月在十二中全会上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并于1969年11月12日病逝)
国家副主席:宋庆龄董必武
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国务院副总理:林彪(1971年9月13日叛国,死亡)
陈云 邓小平
贺龙(1969年6月9日病逝)
陈毅(1972年1月6日病逝)
柯庆施(1965年4月9日病逝)
乌兰夫
李富春(1975年1月9日病逝)
李先念 谭震林 聂荣臻 薄一波 陆定一 罗瑞卿
陶铸(1969年11月病逝)
谢富治(1972年3月26日病死)
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毛泽东(名誉主席)
4.第四届中央政府(1975年1月-1978年3月)
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1976年7月6日病逝)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976年1月8日病逝)华国锋(1976年2月2日代理,4月7日正式任命)
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1976年4月7日被撤销,1977年7月16日恢复)
张春桥(1976年10月6日被隔离审查)
李先念 陈锡联 纪登奎 华国锋 陈永贵 吴桂贤(女)王震 余秋里 谷牧 孙健
5.第五届中央政府(1978年3月-1983年6月)
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1981年5月16日当选,29日逝世)
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
国务院总理:华国锋
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李先念 徐向前 纪登奎 余秋里 陈锡联 耿飚 陈永贵 方毅 王震 谷牧 康世恩
陈慕华(女)
王任重(1978年12月26日上任)
陈云 薄一波
姚依林(1979年7月1日上任)
姬鹏飞(1979年9月13日上任)
1980年4月16日会议后,赵紫阳、万里代替辞职的纪登奎、陈锡联
1980年9月10日五届三次会议后,担任总理、副总理的有
国务院总理:赵紫阳
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耿飚 方毅 谷牧 康世恩 陈慕华(女)薄一波 姚依林
姬鹏飞 万里 杨静仁张爱萍 黄华
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
1982年5月4日会议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有:姚依林 万里
6.第六届中央政府(1983年6月-1988年4月)
国家主席:李先念
国家副主席:乌兰夫
全国人大委员长:彭真
国务院总理:赵紫阳(1987年11月辞职)李鹏(代理)
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姚依林 李鹏 田纪云 乔石(1986年4月12日增补)
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
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徐向前 聂荣臻 杨尚昆
7.第七届中央政府(1988年4月-1993年3月)
国家主席:杨尚昆
国家副主席:王震(1993年3月12日逝世)
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
国务院总理:李鹏
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田纪云 吴学谦 邹家华 朱镕基(1991年4月9日增补)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
8.第八届中央政府(1993年3月-1998年3月15日)
国家主席:江泽民
国家副主席:荣毅仁
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
国务院总理:李鹏
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邹家华 钱其琛 李岚清 吴邦国 姜春云(1995年3月18日增补)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怀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
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
9.第九届中央政府(1998年3月16日-2003年3月14日)
国家主席:江泽民
国家副主席:胡锦涛
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钱其琛 吴邦国 温家宝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
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迟浩田 胡锦涛(1999年增补)
10.第十届中央政府(2003年3月15日-2008年3月14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
国家副主席:曾庆红
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国务院副总理:黄菊(2007年6月2日病逝)吴仪(女)曾培炎 回良玉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
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
11.第十一届中央政府(2008年3月15日—*年)
国家主席:胡锦涛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
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
副委员长:王兆国 路甬祥乌云其木格 韩启德 华建敏 陈至立 周铁农 李建国 司马义·铁力瓦尔地
蒋树声 陈昌智 严隽琪 桑国卫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回良玉、张德江、王岐山
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
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郭伯雄 徐才厚
第四篇:不改革 就消亡
不改革 就消亡 ——奈斯比特夫妇演讲实录
(2013年6月)目前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呼吁变革,我们都在质疑现存的一些制度安排,包括全球市场、经济体系和治理模式。
(数声榔头敲击声中开场)
1517年10月31日,几次榔头的敲击声标志着16世纪西方世界变革的开始。文艺复兴运动使西方世界开始了从停滞向增长的过渡,艺术、教育、科学得到了蓬勃发展。那天,德国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在维滕堡大学的教堂门口张贴了写有改革基督教制度的《九十五条论纲》,这份文件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结束了天主教的霸权。
那时候天主教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相当于今天西方在过去几百年间对世界的主导。当时的天主教上下腐败、病入膏肓,一些国王和公爵都可以担任大主教。他们还制定一些法律条款,通过金钱来消除他们所犯下的罪行。
在16世纪,人们呼唤改革的另一大原因是经济危机来了。苛捐杂税导致农民抗议,而手工业者不得不与新兴工业展开竞争。在城市,一些上层阶级和地主的财富日益积累,但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拉大。我们现在把这个阶段称之为欧洲的变革,其实它只是一个开端,西方世界迎来辉煌期的序幕。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与16世纪的时候非常相似。
西方为什么没落
(数声榔头敲击声)
各位今天所听到的声音正是又一次全世界呼吁改革的号角,而这种对于改革的呼吁也是我们全世界的共识。
在中国,我们愿意跟年轻人进行交流,因为年轻人所代表的是中国的未来。我们去过中国的不同城市,也去过中国很多农村。我们曾到过一座中国的城市,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座的各位是否知道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哪里?是重庆,大重庆有3200万人口。我们很高兴到访重庆,还去了当地一所中学,这所中学有学生5000人左右。当时我们在那里发表演讲,听众是500名学生。正如此刻我们非常想要了解各位的梦想一样,我们当时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你们想要做什么?当时一片寂静,但在寂静之后,第三排有个男孩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他似乎还在犹豫是否该举手。我走到他面前,他有点腼腆但最终还是举起了手,声音颤抖地说:“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但是那个女孩不喜欢我。”
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因为今天我们看到了类似的情况:中国非常愿意被世界所接受,非常愿意世界能够喜欢上自己。但是另外一方面,西方一直持一种态度:他们不喜欢中国,很难理解中国。目前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呼吁变革,我们都在质疑现存的一些制度安排,包括全球市场、经济体系和治理模式。但这是西方所不愿意听到的。
西方为什么会没落呢?不是因为西方突然缺少人才和资源,相反人才和资源在西方都非常丰富。打一个比方来说,西方的盘子上面是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里边有领先的技术、发明创新、高效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人口的多样性和充足的人才,他们还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人均收入也是最高的,最重要的是西方的政治结构是基于成熟的民主制度,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西方的问题主要还是在于缺乏调整、缺乏变化、缺乏改革。
要么改革 要么消亡
缺乏改革是我们的共识,包括中国的企业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比如法国,我们曾经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但今天在这个国度,法国人每个星期只需要工作35个小时,即使失业,他们每个月的失业救济金也可以高达6万元人民币。因此,法国如今年轻人的失业率已经达到25%,而且公共开支的金额占到了财政收入的57%。同样,西班牙和葡萄牙年轻人的失业率也高达50%。
德国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德国的企业。德国的财政部长在2011年的时候说过欧洲没有欧债危机,而2013年的时候他又说,欧债危机期间我们成果丰硕。法国总统曾经说欧债危机已经结束,而德国总理说欧债危机远未结束,可以发现欧洲并不是那么团结统一,还是存在不同的分歧和意见。其实,欧盟现在是两颗红心(指德国和法国),27个不同的头脑(指27个成员国)。美国的情况其实也很类似。目前我们看到的是经济下滑,“美国梦”在局部破碎,几百万的美国中产阶级面临着滑向社会底层的威胁。政治竞选也只是用一些全新的社会福利来诱惑选民,满足人们的短期利益。而大部分选民的选票也只是为个人利益而投,开出最优厚条件支票的候选人往往能够赢得竞选。
当然,情况也在发生变化。美国国会开始辩论一系列的变革,包括移民和金融体系的改革。欧洲也开始逐渐意识到欧盟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要么增长,要么消亡。如果不进行改革,不取得经济增长,欧盟肯定会四分五裂。
不仅在欧洲,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是一样,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昨天我们环游了西湖,晚上还跟王永昌先生(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共进了晚餐。我们发现他跟我们一样都对哲学非常感兴趣。当时我们谈到一位德国的哲学家,他曾经有一句话,“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并不喜欢学习新的东西,我们寻求的只是去确认我们已经知晓的东西”。我想把这一点和我们游览西湖时看到的荷花结合起来,荷叶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特性,就是水滴在荷叶上时,荷叶是不会吸收的,水很容易就直接滑落了。很多人也在养成一种“荷叶式的精神”,这种“精神”其实是把一些新的思想、新的东西都阻挡在外面,不愿意吸收、接受和借鉴新事物。如果你有荷叶的这种特性,对于你个人发展和事业发展其实都会造成问题。一叶障目,会让你看不到世界发生的变化。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我们似乎还在用原来的思维方式,把世界看作是由不同经济体组成的。但事实上各国的GDP数值并不能够反映各国真实的情况,如果你仅仅看一些特定的行业,比如说制药行业、建筑行业、地产开发或者是汽车行业,这些行业透露的信息会超过国家GDP反映出来的信息。最近我们刚好读了一本德国的杂志,其中提到俄罗斯有480家企业在德国进行投资,而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是落后于俄罗斯企业的,只有424家中国企业在德国进行投资。所以在场企业家如果你们愿意到德国投资,我建议你们赶紧收拾行李到德国去吧。所以仅看各国的GDP数据是不够的,更多地要把这些GDP的数据细分到各个不同的行业,这些行业的数据其实可以给我们更多的信息。
学习中国的治理模式
目前我们面临的一大矛盾就是“商业是全球的,但是政府和制度却是本地的”。我们认为各国目前需要的是改革治理模式,完善新型的治理模式,可以考虑学习中国这样的新型治理模式。
过去四年我们一直在关注中国,也一直在写文章关注中国正在创造的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我们相信其核心是中国的精英阶级。中国的这种治理模式关键在于它的决策过程,类似于经营一家规模庞大的企业。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计划。2011年的时候,我们出版了一本题为《在中国创新》的书,书中我们描述了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经济改革,为此我们到访了中国很多乡村和城镇,尤其对成都进行了研究。成都的经济社会改革形成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产权改革、积极民主的三角形模式,当然其核心是实行法治。
我们还就农民和工人的变化以及选举进行了多场热烈的讨论,中国需要改革原有的社会结构,中国将以中国特色的方式进行改革,西方必须理解民主进程需要融入不同的原则和价值观。我们认为中国目前只是实现了其三分之一的潜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跟鸽子一样非常谦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跟狐狸一样非常聪明”。我们觉得中国人刚好兼容了这两个特性,一方面是谦和,另一方面是聪明,即使中国有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但是总体来说还是非常的谦和与聪慧。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股创业的基因。我们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创业基因,今天应该说来对地方了,因为正是你们各位组成了一个创业家的群体。
目前西方似乎正在酣睡,而中国刚好利用了这个机会增加它在新兴市场和新兴经济体中的影响力。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东亚、非洲、拉美国家和很多西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非洲采取了不干涉政策,这其实对于非洲的政治领导人是有利的,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直接投资提供了机会,因为非洲自然资源和未开发的耕地可以为全球的粮食和能源市场带来可观的收益。
下面几句话是我在杂志上读到的:“谁在苏丹的河上建大桥?中国人;谁在苏丹的麦洛维建大坝(苏丹麦洛维大坝,世界最长大坝)?中国人;谁在苏丹的港口建设石油管道?中国人;谁在出资为苏丹总统建官邸?中国人。”中国在争夺非洲市场和资源的时候应该说是一个排头兵。
虽然这些实际行动也遭来了一些非议。我们去过非洲,也亲身感受到了非洲人复杂的心情。我们当时在非洲就看到了他们会摆摊卖一些鸡肉和其他食品,但是大量中国人去非洲建起了养鸡场,把鸡直接销售出去,对当地原来的鸡肉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所以中国在带给非洲帮助的同时,当地人也遭受着就业和生产效率等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对于中国企业家的投资,他们也是怀着错综复杂的心情来对待。在未来10年,亚洲、非洲和拉美一些新兴国家会有5亿人口进入到中产阶级,这个人口总数达到了美国人口的两倍。而这些人的消费需求会持续地增加,在这么短时间内消费市场会有这么快的扩张和增长,这是前所未有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对于在座的各位这意味着什么样的机遇呢?
目前全世界都在呼吁改革和变化,这种声音不会停下来。虽然各国面临着不同层次的挑战和不同行业的挑战,但是在这个互相联系的世界上,所有人都在为此做出贡献,要么是为了世界的繁荣,要么是为了所有人的希望。目前我们要做的是在全球化的商业世界和本地化的政府之间建造一座桥梁。我们需要确定的是继续保持全球化的优点,并且考虑到本地所需要面临的具体问题,同时在日益苏醒的新兴世界中创造一种互惠互利的制度安排。
(数声榔头敲击声结尾)
第五篇:浅析中国改革
浅析中国改革
谈到改革,我们都知道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因此,要解决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以及民生问题,我们就必须改革,以谋求社会更大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政治改革的滞后,使得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增大,政治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国际上也不断遭到一些国家的骚扰。因此,十八大之后,国家便将深化改革提进了国家政治的议事日程。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最近今年的发展的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发展原则。
十八大报告中的一些改革问题分析
【摘要】中共十八大中提到了很多的改革问题,在中国的世纪初的十年发展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有政治、经济、民生等问题。随着新一届党的领导人的上任,国家将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改革。笔者通过自身见闻,试图对改革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教育改革 十八大
绪论:今年11月份中国共产党第18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其中提到最多的还是改革问题。笔者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以及所见所闻,对十八大报告有所见解,略以拙笔记之。
谈到改革,我们都知道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因此,要解决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以及民生问题,我们就必须改革,以谋求社会更大的发展。在前任总书记胡锦涛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出现了腾飞现象,国民经济总产值达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经过2008年的世
界性的经济危机,我国依然能够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这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政治改革的滞后,使得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增大,政治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国际上也不断遭到一些国家的骚扰。因此,十八大之后,国家便将深化改革提进了国家政治的议事日程。笔者将根据笔者自身经历以及听闻,对十八大前后的教育问题、政治问题以及其他的民生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最近今年的发展的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发展原则。
一、政治改革问题
我国实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并且始终是我国的执政党。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更好的领导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也需要不断的完善自身,发展自身,使得党能够始终保持领导地位。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江泽民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社会顺利进入新世纪。顺应社会的发展,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到需要建设新型的顺应时代的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性的提出了怎么样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党的思想。对我国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经济的腾飞造成了大批的党员干部思想受到腐蚀的现象。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各种贪污腐败的问题。其次,大部分党员干部在领导政务的过程中没有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管理科学,使得一些地方的政治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出现社会矛盾日益严重的现象。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的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对这一批领导着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共产党人进行一定的改造,使得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做好新一代的领导人。
第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力度,使得其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管理制度,能够在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当代社会中建立起政府的公信力。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
真正成为“中国人民的先锋队”,能够真正做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建设。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社会腐败问题的日益严重,部分党员没有坚持自己的立场,被糖衣炮弹攻击到无所适从,最终陷入了错误的泥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中的败类,成为中国人民的敌人。这种现象不仅仅使得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更是对于社会风气有了一个不好的发展方向。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掌握着我国的党政大权,中国共产党的腐败问题其实就是中国人民政府的腐败问题。由于腐败导致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其加剧了本来就已经比较尖锐的社会矛盾,加剧了日益严重的社会等级思想。使得广大社会的有识之士对社会的发展失望,从而做出一些伤害人民感情的事情。因此政治改革的核心在于加强党纪,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公信力。
自“***”之后,十八大以来,中国查处了大部分混在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思想被侵蚀的贪污腐败的官员。随着党纪的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会得到长期的发展。
二、经济改革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却也产生了很多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过大,随着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的恶化,经济发展将会遇到很大的瓶颈。十大大报告中提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1[1]因此中国目前的首要任务还是发展,发展的核心就在于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逐渐实现科学发展。
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建立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异常缓慢。因此要不断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技带动经济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使得三驾马车共同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
其次,经济体制的改革还在于发展生态型环保型的经济。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我国必须承担一定的国际责任。一方面是保护国内的环境,使得经济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另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实现经济的科学协调发展,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得全国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因此我们在进行经济改革的时候,必须加快分配制度的改革,不断增加百姓的财产性收入,使得中国人民能够抵抗一定的社会的经济的波动。提高中国人民的幸福感。经济改革的成果能够广大的人民所认可。
三、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点,十八大报告中着重强调民生问题,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1[2]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解决民生问题始终是发展的目的,民生问题的解决也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鉴于笔者水平问题,在本文只是就教育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教育是民生之本,是国家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国家得以培养大量的人才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生力军。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对经济影响的日益加深,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但是新世纪前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于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了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高等教育方面,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在这一方面国家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为大学应届毕业生提供平台可以进行自主创业或者提供就业机会。其次,需要对高校进行改革,使得高校的教育能够使得大学生更适应社会。对于研究方向的学生,国家应该提供支持,使得其能够专心学术研究,从整体上提升国家的综合软实力。
基础教育方面,教师资源的缺乏、教育设施的不足始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极大的瓶颈。国家一方面应该鼓励大量的高中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选择进入教育学校学习,最终进入教育行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大投入,为教师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最重要的是发挥政策的力量,改革教育体制,避免教育出现为了争夺优质教育资源而出现的一些问题。
教育的主要部分是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因此要改变教育现状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
另外,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现象的发展,国家应该需要重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一方面是留守儿童问题,另一方面是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在短期无法得到解决,需要国家对农村的基础教育投入更大的力度。其中主要是农村教师的培养以及农村社区的管理。农村教师的培养很大一方面在于农村的教育基金的不足,使得大量的农村优秀教师资源流失。这一个问题需要发展农村经济,转变教育类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农村管理者的理念,使得农村能够自主解决教育基金问题,实现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问题则需要城市管理者作出努力。鉴于城市教育机构的盛行,我们可以尝试学习法律援助,规定注册的教育机构的教师每年或者没十年承担一定量的义务的子弟学校的教育。另外,笔者一向比较重视大学生在教育方面的生力军作用,可以发展大学生义务教育者,承担一定的子弟学校教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