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中国式办法”深化改革
用“中国式办法”深化改革
面对诸多发展困局,要用“中国式办法”深化改革。改革要不断释放红利,让城乡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这里有两层涵义:一是通过改革破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努力做大蛋糕,二是通过改革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公平公正地分好蛋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牵引,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的规律。新一届政府从简政放权入手布局改革,“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还给市场”,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成为完善市场机制的重要途径。仅去年一年,中央部委就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改革红利已然初显。可以预见,随着政府的不断放权,改革红利将持续释放。同时,政府还必须把该管的事情管好,弥补市场失灵,坚持“放”“管”齐头并进。只有把握好这个平衡关系,才能使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为城乡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创造了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在不断做大蛋糕基础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不同利益全体的矛盾和冲突,努力分好蛋糕,促进共同富裕。改革进程要全力而为,走渐进前行道路。改革面临很多阻力和困境,一些问题更是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解决这些 1
问题,首先要坚定改革决心,不能懈怠,更不能知难而退,错失改革良机。要有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气概,咬定改革不放松,全力而为。同时要认识到,我们试错的余地非常有限,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确保改革不出现重大失误,经济建设不出现重大倒退。所有改革都有代价和风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攻坚阶段,若措施不当,即使最好的意图也可能产生反向效果。采取毕其功于一役的办法进行改革,极有可能招致既得利益群体的强烈反弹和共同抵制,会彻底堵死改革道路,过犹不及。统一改革思想,达成改革共识,需要时间,也需要成本。因此,走渐进式改革的道路,以重点突破、小步快跑的方式,出台精细化的改革举措,稳步、有序地推进改革是当下的最优选择。
改革要注重顶层设计,鼓励各方面实践探索。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难度和复杂性同时加大,必须从战略高度整体谋划未来改革。顶层设计就是站在国家层面,明确改革所要解决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设定改革的战略目标,设计好改革路径和改革次序,稳步推进改革,最大限度化解改革阻力,降低改革风险。顶层设计需要有实践探索的配合。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先试点后推广,将实践探索出来的好的做法制度化、法制化,先摸着石头过河,然后架起桥、修上路。改革需要集思广益,需要不断地试错,在试错与纠错、摸索与发现中得到方法和经验。从这层意义上说,顶层
设计的是原则,实践探索的是方法,改革要将不变的原则和万变的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实事求是,去伪存真。
改革要努力扩大增量,不断调整优化存量。改革和发展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改革既是对老问题的梳理和解决,也是对新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推进改革,不仅要研究如何分好蛋糕,也要研究如何做大蛋糕。从历史经验看,在增量改革的过程中优化存量,有助于稳定改革预期、减小改革阻力、释放改革活力、增加改革收益。因此,在优化存量过程中扩大增量将助推改革。近几年,在互联网、传媒、新能源等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兴产业,它们具有强大的内生性增长活力,对传统行业形成了挑战,迫使相关传统行业自发地做出优化调整。这些新兴产业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它们的出现为改革提供了契机。同时,我们应当关注增量与存量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在改革的增量领域亦是如此。改革过程中要防止既得利益者对新事物、新兴产业的阻挠,要预留出必有的政策空间,鼓励、支持新兴产业,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用时间换空间、用新空间替代老空间,依靠新生力量取代落后产业和顽固势力,把改革阻力滞留在原有空间当中,让它们随时间推移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改革要落脚实际,注重经验总结和学习。改革不能脱离当下的实际情况,要实事求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接地气。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生
态文明建设同步、叠加进行,城乡二元比较严重,改革措施的选取必须考虑这三个特殊的国情。同时,还要尊重和总结历史的经验。改革是一个不间断的历史进程,我们要从近代以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中连贯思考改革,在中国近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中考量改革的问题及出路,理清改革脉络,挖掘历史规律。此外,也要善于向外学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具备极为明显的后发优势,善于向外学习是推动改革的有效路径。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学习方法和理念,而非照搬具体政策。要研究发达国家当前面临的困境和对策,也要回顾它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为我们的改革积累必要的知识储备,为我所用。
第二篇: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难题
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难题 看病还是很难。2009年以来,一方面,国家投入8700亿元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在部分地区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但是,社区可用的药品很少,社区医生缺乏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公立医院不断扩张人满为患,医患冲突时有发生。
看病还是很贵。2011年以来我国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达到总人口的90%以上,职工医保缴费和居民医保补贴在不断增加。但个人医疗卫生支出仍占全国总支出的34%以上(应当小于20%),药品占医疗费用的40%以上(国际标准为15%),检查项目和医用耗材占比越来越高。一系列数据显示,确实存在着过度医疗问题。
中国医改难题是什么?
导致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职责定位不清:
1.价值取向问题。医疗服务属于健康管理,无论在公立医院还是私营医院,医生的每次处方都要对患者的终生健康负责,经得起长期评估,不是一次性交易。
2.宏观调控问题。基本医疗服务范围过宽,难以被用公共品覆盖;公立医院过滥(规模过大、数量过多、补偿不足、财务不透明等),难以生产公共品;亟待基于服务需求和财政预算规模限定公立医院的范围和数量,并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
3.理念问题。只有承认医生价值、尊重医生人格、建立适合医生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打造好医生的生存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管理体制问题。政府办医院、管医生、管医保基金,热衷做运动员,不会做裁判员,部门之争多于部门合作,缺乏医患保等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公共治理,缺乏医药保之间的联动。
5.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能力建设不足,缺乏有效的精细化管理手段。注重监管基金和控制总费,忽略对医院和医生的指导和服务,医疗保险基金有效使用不足,诱导医院推诿患者和挤出目录用药,增加大医院就医人数和患者负担,尚存医患勾结的欺诈现象。
解决医改难题的中国式办法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面临着更系统化和更深层次的巨大挑战,必须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工程。但中华民族文化饱含救死扶伤的天使色彩,只要以人为本,纠正价值取向、理念和体制的偏颇,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建立医疗服务体系的第一要义是可及性。“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反映最为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其本质就是反映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较差问题。在工业化早期看病即看医生,在信息时代看病即医疗服务,即指将医疗信息、医疗资源和专家指导送到患者身边的服务体系。需要建立以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支持网络,对医疗数据持续研究和有效性分析,1
引入基于临床指南和临床实践模式的决策支持等技术,帮助公立医院积极应对支付方式的转变、社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2.建立有效的医生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医生积极性。
付费制度改革的目标不是要让医疗保险的资金能够控制不超支,而应该发挥的作用是要在有限的资源内,最大限度提高医疗质量,调动医院和医生的积极性,提高医疗保险资金使用效率。医生是人力资本最高、职业风险最大的群体,理应获得最高的报酬,是薪酬体制中的标杆。中国历次医改的主要缺陷在于忽略了这一点。
因此,首先要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和统一收费标准,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和定期审计报告制度;其次,根据财政供养能力界定公立医院和人员规模,以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救助为主,依赖财政预算、医保结算、服务收费甚至药品合理加成进行经营,收支平衡不盈利,但必须做到财务公开,接受定期审计和第三方评价,向同级人大提供财务报告,向社会公布年报。第三是建立合理的医生薪酬制度。
发挥医疗保险的监督服务功能
3.引入医疗保险智能审核功能,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医疗保险是分担参保患者经济风险和抑制医患道德风险的制度安排,不仅有规模巨大的基金,更是社会契约型团购医疗服务的支付方,具有公共治理的重大意义。中国医疗保险事业发展近20年,医疗保险基金分担基本医疗和大病医疗费用的40%-80%,但人均医疗费用增长率年均12%,远远高于GDP增速。伴随人口老龄化和不断提高的医疗服务需求,强化医疗保险费用审核功能,从控费到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抑制过度医疗和欺诈医保基金现象,是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传统的医疗费用审核包括事后审核、事中审核、事前审核,目前各地医保审核基本停留在为控制总额而进行事后审核的水平上,事中只能进行抽查。这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很难调动医生和患者的积极性,漏洞很多,难以抑制过度医疗和欺诈现象。
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需要具有足够的动力、技术、资金和人才与医生对话,强化指引、监督和服务能力。但是,社保中心每月要处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条划卡数据,受财政预算、人员编制和专业水平等条件的约束,这项工作无法进行,医保机构能力建设遇到瓶颈。
而智能审核系统是针对中国诊疗标准、药品目录和医保政策而研发的具有事前引导和约束、事中协商和监控、事后处理和总结三大能力的智能审核系统,并在归集大数据的基础上帮助经办机构提高精细化管理和改善决策能力。
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发挥医疗保险的监督服务功能。
信息化时代的医疗体制改革对管理监督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费用和成本控制、医疗服务质量监控、成本核算等提出了更加精细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同时行政体制改革
2也为实现高效的医疗保险管理明确了方向和创新要求。世界上65%以上国家选择用社会医疗保险购买医疗服务的医疗保障模式,即基于社会契约关系建立公共治理机制;我国建立全民医疗保险的选择是正确的,但医保的主要功能不仅是分担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在于抑制医患道德风险和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目前,部分城市借鉴美国经验,在医保和协议医院的信息系统内嵌入了智能审核系统,治理效果十分明显。
首先,智能审核系统的应用,可以将事后监督可以转向事前指导。当智能审核系统嵌入医院信息系统后,医生行为只能发生在现行卫生、药品和医保政策范围之内,并100%接受监督,如有违反即刻发现和及时纠正,这比政府行政手段管理公立医院更有效。
其次,智能审核系统的应用为医保机构和医生建立了沟通通道。不仅查处违规,更加尊重医生的处方权,也为规范医疗服务和处理医疗纠纷提供数据分析,智能审核系统还可以在更大的领域进行扩展和延伸应用。
第三,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能效。放宽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的准入和政策性限制,允许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医疗保险的费用审核、费用结算和支付、基金监管等业务;或将这些业务内容外包给第三方专业机构。这样的公共服务外包不同于公共服务私有化,是指医保经办机构将自身职责体系内的事项委托非政府组织办理,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核心是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以市场活动来弥补经办机构服务提供能力的不足。
医疗保险审核功能外包是指在政府经办机构的指导下,的技术层面将诊疗行为和医保基金使用的审核等功能委托非政府组织,甚至是商业机构,包括研发、安装、操作、维护、统计、分析、咨询和二次开发等,从而提高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监控能力。
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保障,医疗保障管理服务需要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知识结合,需要与经办机构长期的磨合,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最大发挥管理效应。这符合当前机构改革的要求,也符合世界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最终,探索出医保改革的中国式办法,并成为中国走向公共治理的标杆。
第三篇:刘延东: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刘延东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刘延东在省部级干部医改座谈会上强调
坚定信心 攻坚克难
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新华网北京3月27日电 3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主持召开省部级干部医改座谈会,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医改,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探索出破解医改难题的中国式办法,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刘延东指出,医改是重大民生工程,是经济社会领域一项重大改革。要立足国情,改革创新,推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破除以药补医,合理把控公立医院规模,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确保优质医疗资源合理布局。进一步推动社会办医和医师多点执业,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建设,发挥好托底救急、扶危济困作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注重“治未病”。规范药品流通秩序,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有效防范和治理“药价虚高”问题。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依法打击暴力伤医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四篇:用解放思想为深化改革开路
尊敬的党组织:
解放思想的关键在领导干部。我们绝不能对别人讲解放思想,对自己则裹足不前;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而是要把自己摆进去,带头开阔眼界,带头勤学善思,带头敢闯敢试。对瓶颈性问题、老大难问题,一旦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就毫不犹豫地干,坚定不移地闯。
放开单独生二胎、尝试纪委双向管理、废除劳教制度、减少军队非战斗人员.....,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们奉献了一道既叫好又叫座的深化改革“套餐”,开启了中国深化改革的新纪元。然而,深化改革是一场过险滩、涉深水、啃硬骨头的硬仗,要把三中全会描绘的蓝图变成现实,光靠“追梦”式的畅想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战胜各种问题和挑战。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用好解放思想这一“武器”,才能让深化改革充满“活力”和“闯劲”,保证“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不会因“思维僵化、墨守成规”而溺水,才能把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
用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势。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实践的力量。深化改革既要有高屋建瓴般的顶层设计,又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不断探索。而不管是制度设计,还是实践探索都没有成例和“样本”可循,不可能按图索骥。这就需要我们用好解放思想这一“武器”,打破定性思维。事实上,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是一部不断冲破观念束缚的思想解放史。如果,我们墨守成规可能就不会有“家庭联产承包”、“确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等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取得今天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因此,在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用解放思想这一“武器”来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惯性思维产生的阻力。
解放思想贵在把自己摆进去。一个地方能否深化发展,关键看干部能不能解放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样的成效,有没有一股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和干劲。当前,改革已经进入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攻坚期,剩下的都是硬骨头。面对经济发展衍生的种种变化,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矛盾,思想文化激荡伴随的价值观复杂、多变等新形势、新问题,如果领导干部把解放思想当摆设,台上说一套台下做一套,就不可能凝聚改革共识,形成同仇敌忾的改革合力。那么改革就可能沦为“口惠而实不至”的空谈,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古人云:“风不难化也,自上及下而风行。”要啃掉硬骨头,广大领导干部就要带头把自己摆进去,带头开阔眼界,带头勤学善思,带头敢闯敢试,用实际行动为深化改革搭桥开路。
解放思想要与实事求是相结合。解放思想要从实际出发,切忌不切实际、不接“地气”的假大空。实际上,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克服以gdp为导向的发展观念,纠正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偏差,使深化改革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进行。否则,解放思想就会脱离实际变成空谈、妄想,深化改革也会走入误区。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寻求破解问题的思路时,以《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出发点,坚持实事求是、立足本地实情想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切忌脱离实际,背离事物的发展规律。
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带头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用解放思想这一武器,破解深化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把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五篇:用深化改革拓宽发展空间
尊敬的党组织: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已走到了“深水区”,阻力前所未有,所有“帕累托改进”式的“只有人受益而不会有人受损”的改革事项都已做完,任何一项深化改革的任务都会面临既得利益的“固化藩篱”形成的障碍,而且各项改革大多已经深度关联交织,过去在局部发力寻求突破就可以改观全局的空间,已明显收窄,更多更大的考验,正集中于“全面改革”这个基本概念之上。对此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坚定地攻坚克难、推进改革,以支撑可持续发展。
对冲下行因素的上行因素能否释放,取决于改革能否攻坚克难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主要特征,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来描述:
第一,“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相伴随。在中国各地稍作调研就可以感受到,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不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镇和许多农村,建设场景触目可及,给人印象深刻;但来自资源、环境的矛盾制约和来自人际关系的矛盾制约,更是日趋明显、咄咄逼人:雾霾已影响大半个中国,地方某些新上马的重化工项目,一而再、再而三地遇到民众的强烈反对。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收入分配问题更为凸显,“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追求“民粹主义基础上的福利赶超”等社会心态日趋明显。
第二,“下行因素”和“上行因素”在对冲。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已在“下台阶”,很可能从10%左右下行到7%—8%的区间,相关的下行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以及较高基数上投资“报酬递减”的影响等。与此同时,存在着可以对冲下行因素的若干上行因素,包括新型城镇化红利、科技创新红利、社会管理红利(在社区治理、非营利机构和志愿者组织成长等方面形成基层自治、社会和谐、兴利除弊效应),而使所有这些红利能够释放出来的关键,是改革能否攻坚克难,凝聚成提升和保持全要素生产率、化解种种矛盾制约的“改革红利”。
第三,深化改革的努力和既得利益的阻力相博弈。在渐进式改革中,既得利益也渐成气候,尾大不掉。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多次强调要深化改革,但社会上、企业界、市场中对于改革的信心仍需要增强。在深化改革努力与既得利益阻力的博弈背后,是改革与社会累积问题的赛跑,被人形象地比作“两只老虎的赛跑”。谁跑得更快一些,将决定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
以更大的决心、勇气推进“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
既然追求可持续增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实质性地深化改革,那么我们就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勇气、魄力和更高的智慧与操作水准,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
——今年8月1日在全国推开的“营改增”改革,势必倒逼整体财税改革和与之联动的多方配套改革;
——前一阶段已有颇多宣示的金融领域改革,将会依照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和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要点,进入具有攻坚性质的新阶段;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带有新一轮“以开放促改革”的战略意义,将以负面清单管理等为突破,打造可复制的高标准、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实质性升级;
——工商企业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取消公司注册资本限制、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报告制度等举措推出后,必将降低市场主体的创业成本,助力大量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成长,推动企业投资、创业、创新打开新局面,并与国有经济深化改革互动;
——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等其他方面的改革将互相激励,共襄壮举。
下一步改革,将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循序展开。我们认为,应把握的大原则是将贯彻“顶层设计”和必要的“先行先试”相结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义无反顾、“壮士断腕”般地推进和深化历史性的全面改革。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