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

时间:2019-05-13 08:3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式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式教育》。

第一篇:中国式教育

从学生角度论中国式教育 摘要:中国教育体制是历史变革对我国现在的教育特点的影响深远,加之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落后其他国家数十年,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严重,学生体质下降。但改革起来任重道远。关键词:中国教育历史、现状、改革,就业压力,大学扩招,高考制度,义务教育

我们生活在全球大学生最多的国家,竞争压力是最大的。所以中国式的教育在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中国教育历史

中国如今的教育很大程度的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我国古代从孔子办学,开始就有了私人教育系统,以后的“私塾”教育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王朝时代,是教育的主要体系。不过从汉朝开始有了“官学”,官办的学校分级有中央的“太学”,地方的“郡学”、“府学”、“县学”等,但这些学校主要为培养选拔官吏,是文人进修的地方,最初的启蒙还需要私塾。宋代以后著名文人办“书院”这种类似孔子教学场所的风气开始不断壮大,许多学院都是一种学派的代表。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国家,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期的1905年废除,代之以西方教育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模式改向苏联方式发展。将原先的综合性大学进行拆分。1950年代的扫盲运动是建国初党领导的主要是面向社会下层的群众运动。50年代初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扫盲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需要大量的工业技术人才,故当时中国创建了大量的技术学院。同时,高考也正式设立于1955年。1960-1970年代,中国共产党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劳动和定居。直到1970年代末开始,大部分知青陆续回到城市,仍有部分于农村生活。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导致全国所有学校进入停课状态,大学入学考试被取消。知识分子不被尊重,大多数被下放进行体力劳动,有些则遭到残酷对待,财产被没收,被批为“臭老九”等。总体而言,文化大革命耽误了整整一代人。正在接受教育的人被迫停止继续教育;没有接受教育的人丧失了机会。其对中国人的素质与中国教育的破坏耽搁是毋庸质疑的。

1977年文革结束后恢复了高考制度,那一年考生的平均年龄是最大的,录取率也是最低的。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开始实行大学扩招政策。这一政策虽然圆了很多人的大学梦,不过近几年流弊开始显现。实际上择校之风与应试教育的情况没有改善,因此升学的压力并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补习班的大量增长。而“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施行,让各个学校的收费猛涨,使越来越多工薪阶层的家庭难以承担。同时,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扩招使得现在大学生的素质明显滑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与起薪直线

下降。这也体现出来我国大学生文化程度高能力差的问题。

二、中国教育现状

我国教育一直存在着用最后的考试成绩来论断学生能力的高低,其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后能够有好学校上的学生只是文化成绩最好的学生,也出现了体质越来越弱的问题。

2007年之前,我国实行收费的“强制义务教育”,之后农村及城市相继实施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从法律上来说,九年义务教育期间,不收学费、杂费。实际上,在城市裏,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各项名目仍然收费(除了“学费”),虽然一般普通小学和初中学费很低(约每年200~700元人民币左右),但因为学校师资差异问题所产生的教育差别,仍然一些师资较好的学校仍以“赞助费”等为由违规收取费用。在农村,自2007年以后中小学九年教育为免费,而广大农村地区却很少设立初中,如在贵州、四川、陕西等的山区地方,学校稀少、学生分散,学生每天要走十几公裏路上学。另外,在初中阶段,学生按规定需要学习的课程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初中上课时间一般是上午7:40,但是大多数学校要求6:50到校,一般7:15就开始上第一课,课后作业较多,特别是在初三阶段,学生普遍精神萎靡,在初中的最后一年,尽管相关教育主管单位明令禁止,但基本上各个初中学校都会提前结束课程,并利用节假日设补习以保证该校较高的升学比例。这或许也就是

学生课外活动大量减少,造成学生体制急剧下降的原因。

初中毕业的学生有几种选择,可以升入高级中学为今后进入大学做准备;也可以直接上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中专和职高毕业可以直接就业或再考入高等职业学校。由于高中之后的大学教育学习费用较高,大部分贫困家庭会选择让孩子上职业学校,从而可以提早结束学业,即刻投入工作,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中国的普通高中是全日制教学,教育局规定周末双休日为休息日。然而,大部分学校,包括多数示范学校都没有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规定学生必须进行早自习,晚自习,以及星期六的补习。其中早自习要求学生早上至少提前1小时进入教室开始学习,晚自习要求学生放学之后继续留校学习至少2小时,甚至要求留校学习至夜间21:00~22:30。星期六的补习一般是补习半天或一天,星期天一般都是休息,不过也有极少数学校仍然要求学生星期天再补习半天,甚至出现数周连读后只休息一天的情况,而学校在晚自习以及补课的收费和规定状况上却一直存在不少的争议。许多学校在平时加晚自习或周六加课的时候都说这些加课是自愿参与的,但是却利用晚自习或周六加课讲正课以弥补课程时间不足的问题,造成了学生不上也得上的局面,少数学校甚至还要另行收费。学生高中学习负担重、压力大、时间长,缺少休息,他们的学习目标是高考。部分学校违反规定实施上述补习措施,教育出的学生的学业成绩高,这便促使了相关部门对学校的监督的松散,更有教育部门会对有关投诉置之不理及帮忙掩盖事实。而在有些学校,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不时还会出现小规模针对此情况的校生冲突。

中国的教育会教出成绩很高的学生,但他们的童年普遍受到限制,由于偏重竞争环境中的努力,学习学业中,过度强调智育的发展,所以这也就直接导致一些“高分低能”现象,以及学生在大学的阶段因大学教育管理较宽松出现辍学、逃课现象,其中最为普遍的现象是在大学学习的多数大学生一直以考取某大学为目标而因缺乏职业及事业目标感到迷茫。在我看来,我国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高中阶段,学生在这段时间是最累的,也是各方面体制下滑速度最快的时段。

普通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学制二至三年)、本科教育(学制四年)和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学位)三个阶段。大学扩招带来的影响巨大,从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的2003年开始,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由于大学生包分配取消不到10年,扩招后的大学生就进入了就业市场,客观上,扩招政策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和薪水的下降。2009年,中国将有700万大学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除了庞大的就业需求之外,扩招导致的教育质量下滑,专业与课程结构不合理,不适合市场需求也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数量上去了,质量也是跟不上了,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

三、中国式教育改革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弊端日益显露,因此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改革的方案通常有以下几种:

1、取消高考,从根本上推翻应试教育中的“人才选拔”理论,提出这种方案的人认为高考是应试教育的根源,取消高考就取消了应

试教育。

2、一步步地立法禁止应试教育中的一些行为,比如禁止体罚,禁止强制性的补课班以及禁止过多的作业量等等,提出这种方案的人认为无法一步到位地禁止应试教育,只能一步步来。

3、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改变应试教育支持者的非理性观念,提出这种方案的人认为应试教育的根源是国民科学素养的落后,招致了应试教育这种非理性的风气。

教育部门都多次试图进行教改来降低学生的压力与负担,结果多是成效不彰。并且曾经多次进行“减负”,并连年打出“素质教育”的口号,并成立教育改革小组,然而在中国的考试制度下,应试教育的减少十分有限。

总之,中国式教育的问题已经逐步受到重视,但这种思想已经被国人默许很久,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有好工作,想要改革更是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

〔1〕陈孝彬,程凤春教育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玉琨,杨永博教育集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篇:论中国式教育

议中国式教育

自隋炀帝创科举制,这便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科学的选举方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就像一碗饭,放久了会馊一样。教育,也随之变了味。教育成了家长、老师、学校争名逐利的工具。

其中,这种征兆在明朝就已经有了。在明朝统治者用了八股取士,答题者不能有自己的观点,这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是,现在是21世纪,已经改革开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应该与时俱进。可如今的学生从早上6点学到晚上八九点,没有自由,作息时间被他人掌握,如同是监狱一般。对此,就有一个词来代替-----中国式教育。

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一句话:“你要用功读书,读好书将来才会有好的工作,才会有好的收入。”可这句话在不同的年代,判断的方法也不同。假如放在二十世纪初,那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那么这句话就是被人所接纳的。但放在今天,这句话从本质上有了很大的出入。上一代人,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太多读书的机会,丧失了很多国家铁饭碗的机会。于是,他们将希望寄托给了下一代。但这也只是传承了前人的思想,而不是教人怎样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新兴社会生存。现在大部分学生对读书的认知就是,等老师布置,背诵标准答案,其次应付考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成了教育的牺牲品,中国确实出了不少人才,但中国学生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探究意识、不善于提问题、研究能力薄弱。北大物理系的赵凯华教授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国名牌大学的一个尖子学生留学美国,刚到的时候,指导教授和他见了一面,问了问情况就让他回去了,之后两三个星期也没有再理会他。正在他心感不解时,他的导师已经通知学校将其除名、退回,原因是这位学生没有自主进行科研的意识,不知研究从何入手,应该做些什么,只知道等老师布置。这虽是多年前的一个故事,但这并不是个别现象,中国学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等教授布置题目,虽然也能完成得很好,但如果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往往会不知所措。探究其中的原因,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结果,但有学者指出:“中国教育的弊端是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时就埋下了,问题只是到大学、研究生时才反映出来。

我们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读书中度过的。满打满算就是二十年。这二十年里我们学到些什么,在今后的人生中能用到多少所学的知识?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绝对的,很多东西只增加了大脑的负担,这就如同一根会压垮骆驼的稻草。

此外,中国式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存在众多不足。譬如家长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你考到全班前3名,暑假就带你去玩”,“你考上名牌大学,我就给你买最好的电脑”„„这样的奖励方式,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家长还总是限制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父母总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当孩子对一件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天赋与热情,家长视而不见,将孩子的爱好和梦想扼杀在摇篮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现在家长共有的思想,但大多数家长只是一味地追求分数,施加压力,不顾及孩子们的感受。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看他的国防部,而是教育部。良好的教育--首先是素质教育,也就是人文教育,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公德品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

第三篇:反思中国式的教育

反思中国式的教育

中国式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典型的特征

1. 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传统上的)

2. 强烈的家长意志(传统上的)

3. 片面偏执的思想(近二十年形成的)

功利主义色彩:

自开科举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教育就是读书,而考中科举就是读书的唯一目标与意义。当下亦然,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对下一代的教育就是让他(她)考上大学甚至更高学历,最后挤进去所谓的上流社会,赢取优质的生活。

究其因由,其根本之根本来自于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对劳动力的报酬严重不平等!读书是进入垄断阶层的入场券,社会呈单极发展,且分化日趋严重。相同的劳动力付出,其报酬相差之巨大无以形容。某些工种,如清洁建筑家政等,工作又脏又累,但单位时间的收入却是其它工种或管理层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到了现在,资本拥有者或所谓高级管理人才又更进一步垄断财富,中产阶级受到更严重的压榨,以至社会底层所谓靠手而不是靠“脑”吃饭的人更难以从中产阶级的指缝里分得必须的生活资料。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基本的谋生,无怪乎家长要逼迫孩子上名校,考大学。现在甚至说大学文凭也不值钱了,要硕士博士,留学...对于没有钱和权的家庭背景的人尤其如此。

家长意志

家长意志也是中国千百年的传统。家长们都觉得自己比孩子懂得更多,孩子只有沿着自己的思路发展才会有出路。这跟中国自古三纲五常的阶级秩序的思想不无关系。在家庭里,长辈自然是更高的阶级,自然享有更高的权威。

然而,许多家长其实并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偏好。并不了解孩子的特长和弱点。并不知道如何因人而异的制定孩子的成长计划——即使是兄弟姐妹往往也需要量身制订各自的成长之路,不可一概而论。家长们甚至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不真正懂得职业生涯的规划,只是主观的让孩子上很多的课外班学钢琴,学外语,奥数班,上名校,甚至中学就送到外国留学...

把家长的意志强加于下一代,就有如龚自珍所说的人为地扭曲出“病梅”,还自以为这是好看的形态。这种做法,最后往往为孩子以致整个家庭酿成恶果。

片面偏执的思想

由于对教育存在显著的功利色彩,不少家长对于教育更加片面理解为升学。为了升学,片面的追求学习成绩。为了学习成绩,一味靠请家教,参加提高班。一方面忽视甚至放弃了很多德育,体育和其他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使孩子过早地承受繁重的学习压力,甚至扭曲了心理的发育。这种偏执的教育使一些孩子在中学以致小学就不堪重负而自杀,有些孩子到了大学还不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许多孩子缺乏基本的待人接物和沟通协作能力。牺牲了孩子的健康发育,整体体质不断下降。同时很多家长天真的认为我只要花了钱让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责任就不在我了,学校和这些班自然会还给我一个完美的孩子,自己就可以尽情地去参加无尽的饭局,卡拉OK,上网,打麻将…

从摇篮开始的教育

对此,首先政府与家长都必须做出深层的反思和改变。社会分配问题涉及太深太广这里就不多说了。唯一要说的是如果不从社会结构发展上变革,任何为学生减负都是空话,说不定将来在妈妈肚子里就要开始竞争了。

作为家长,必须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所谓竞争都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有些家长悲哀地说,现在连硕士博士都不好找工作了。为什么呢?一来扩招之后,本科以致以上学历的人才固然多了,然而面对那些还要家长代替面试,无法适应团队工作,又或者弱不禁风的高学历人才,用人企业能够怎么办呢?对于那些只会考试,只会夸夸其谈,碰到实际操作却吓得发抖的“人才”,企业又会如何选择呢?

有些人,经过考试的历练,职场的厮混,的确深谙厚黑之道,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反倒断送了一生发展,这又能怪谁呢?

家长必须明确,一方面家长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个角色从孩子生下来第一天就开始,将来无论上了学校,乃至毕业工作,家长在教育方面的角色依然存在。但这并不等于说家长直接制定好了孩子的发展之路,孩子并没有其它选择余地。

作为家长,希望孩子以后过得好,归根到底是想让他(她)过得快乐。并不是任何人都觉得非得当很大的官,有很多钱才快乐。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能够在自己特长的领域发挥,当然也要能维持自己觉得满意的生活,我相信这就足够令人快乐。最不快乐的事情是迫使自己追求能力之外的东西。既要享乐,又没有能力获得,会使人纠结一生,心理扭曲。

因此家长在为孩子制定所谓的发展方向时,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了解孩子的特长,培养孩子的兴趣。另外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价值观。懂得享受的前提是先要付出,而且两者是等价的。有人喜欢使劲工作使劲玩,有人甘于平淡悠闲的生活,要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学龄前的孩子可以让他(她)通过玩,多接触不同的事物,观察他(她)的特长和兴趣,加以培养。但绝不要以考上多少级为目标。文学艺术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堆积木玩拼图这类游戏可以培养他(她)的动手能力。鼓励他(她)多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学会正确表达情感,学会分享,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容忍,学会接受挫折。

-------------

到了一二年级,需要培养孩子的纪律精神。开始培养做事情的注意力,比如上课,做作业。开始让孩子做一些简单安全的自我服务的工作,如穿衣服,洗澡,洗袜子。有些家长为鼓励孩子劳动,适当的给一些零用钱作为回报。如果引导得好也不失为一种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方式。孩子们往往不能理解钱的意义,花5元和花10元买东西好像没有差别。但通过合理的劳动报酬,他(她)能够理解5元10元背后的劳动付出。但用这种方法主要是教育孩子懂得家庭收入来之不易,切不能演变成不给钱就不劳动。再大一

点甚至要说明,为自己服务是没有报酬的,为家庭服务可以适当给些(尽管如此,要让孩子明白家长们其实都在义务的为孩子工作,从而让她们懂得感恩。)

这个时候的孩子要为学习预留一定的时间,也要有时间让他(她)玩。选一到两种他(她)感兴趣的内容继续课外学习,但不要成为他(她)的负担。这个年级还是充分培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年纪,过多的绑在这个班那个班上,会扼杀对未来最可贵的创造能力。

三四年级的孩子学习内容开始多了,作业也开始复杂了。家长要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这个年龄段的学习成绩其实并不反映孩子的能力。因为知识的深度广度并不足以区分孩子的能力,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觉性和学习习惯,没有定制的学习方法,能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而我只能说孩子的成绩只反映了家长的重视程度。然而,如果孩子在这两年里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开始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到了五六年级就会觉得有负担了。

作为老师考虑到每个同学的差异性,考虑到所谓减负的要求,不会布置太多作业,也不会出给很难的题目。因此一方面要关注孩子的作业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另一方面要分析孩子的长处和弱点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计划。以稳固基础知识为主,稍微做一点开放性思维的练习。本末倒置只会事倍功半以致适得其反。

要培养孩子自己记录老师布置了哪些作业,自己检查作业完成了没有。自己收拾好书桌,准备明天的课本和练习册。必须摆正学习和娱乐之间的关系。虽然时间比重上玩的时间不一定比学习时间少,但学习一定是要优先处理的事项。

让孩子适当做些家务,参加体育锻炼。这表面上好像挤占了一些学习或者玩的时间,但也促使孩子提高专注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这对于应付将来更繁重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五六年级的孩子应该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了。尝试让他(她)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家长可以给与指导。学习计划要跟生活计划联系在一起,考虑到整体时间分配。全部用于学习并不一定是好事。要考虑到学科之间的优势与弱点,也要考虑到具体每一科的优势和弱点。善于从错题当中总结问题,进一步完善学习计划。当然要更注重学习效率的提高。

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继续一些校外兴趣课程。如果觉得负担太重就不要勉强了。对于大部分孩子,我比较反对超前学习。一方面这违背了学习规律也会导致对基础知识理解囫囵吞枣。加大了负担的同时,并没有长期的效益。试想就算能够在短期内提高成绩,到了高考,有可能用大学的知识来帮助解题,提高成绩吗?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这个阶段,要通过教育小孩掌握基本的礼貌。了解如何合理地约束自己的言行避免引起别人反感。

总的来说,小学阶段的最重要任务是:

-培养孩子自由而健康的心理发育,兴趣爱好

-建立初步的是非观,善恶观和价值观,培养同情心和感恩的思想

-开始具有集体观念(家庭和学校)和纪律意识,学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做到以上几点,必须家长有很好的耐心。夫妻以致祖辈在教育方面达成共识。研究孩子的心理和教育方法,多花时间。开始的时候,有些孩子在主观上会有很大的抗拒,这时候家长既要有灵活性,又一定要在原则问题上守住底线。

-------------------

初中阶段的孩子应该更注重培养独立能力。生活要完全自理,合理的分担家务。自己制定每日的生活学习日程表,制定每一科的学习计划。进一步学会分析试题,分析重点难点,分析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计划。

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开始体现出能力上的差异,也会体现出明显的兴趣偏向。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发展更具体的个人兴趣爱好。有的孩子喜欢自然科学,有的喜欢文学艺术,有的喜欢人文社科,还有的喜欢体育航模,甚至交游结社。可以在照顾学习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让孩子接触他(她)爱好的东西。同时继续灌输思想教育,使孩子确立正确全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个年龄的孩子心理上开始非常渴望被认同为成人,同时又带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需要家长正确引导,让孩子自己思考每种行为的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同时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产生的后果负责。

这个阶段的教育要更注重以引导为主而不是简单的禁止。要平等地尊重孩子,把他(她)当做成年人来谈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更懂得对人平等尊重。

维护私隐权是孩子人生第一次对权利的觉醒,应该予以尊重。但不等于不闻不问,如果家长把孩子当做朋友,用他(她)的方式与他(她)交流,仍然可以了解孩子的动态,及时地引导他(她)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如何面对和引导相当一部分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早恋”问题,应该是这个课题的很常见的实际应用。

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开始从具体实施转到方向的指导,有点无为而治的意味但又不能真的撒手不管。这个阶段管好了,后面高中大学就会发现他(她)已经在轨道上有一定惯性了,家长可以更加从具体的事件处理当中抽身出来,考虑更高层面的问题了。

升学是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的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是升高中还是念中专技校,要看孩子的兴趣和潜力。如果孩子已经尽了努力学习,不应该再给他(她)任何压力。需要让他(她)看到不同维度的人生发展方式。如果的确不宜强行向大学方向发展,不如根据其特长爱好以及社会需求趁早决定报读那个方向的中专职校,开始规划人生。

---

如果孩子的发展一直像前面说的那样,到了高中/中专,我认为家长可以做的具体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孩子会自觉学习,会运用学习方法,会策略性的支配学习与生活的时间。在高三之前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学习组织协调,甚至可以让他(她)来组织家庭的活动。

让孩子接触多一些社会时政新闻,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接触一些人文哲学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完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于有些过于好动的孩子要引导他更好的分配学习时间。对于有些给自己太大思想压力的孩子要及时给予心里疏导。

越到高年级学习任务越繁重,要通过有效率的方式增强体质。如果每天打球一个多小时已经不现实,就通过长跑等短时间,强度足够的运动增强体质。没有健康的体魄无法应对未来的激烈竞争。

相信很多人知道爱恩斯坦的名言,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这未免把汗水的比重说得太过了。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特长和弱点。可以说是基因决定的,既无可避免,又随机分散地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对于任何一件事,百分之八十五的投入程度是最经济的,相对于你的能力,其回报率是最大的。如果你愿意再投入百分之五,或许还能再提高百分之一到二。如果你以为投入最后的百分之十还可以为你带来百分之三到四的提高,那是太高估了。我估计顶多也是百分之一到二。然而,相对于由此而牺牲的其他方面的东西,这样的回报实在太不值得了。甚至可以说到了偏执的境地了。如果在某个领域投入了百分之九十还很难“生存”下去,最好的方法是重新估计自己的特长,转向其他更适宜自己发展的方向。

很多家长会很注重孩子的成绩。我也同意通过成绩分析孩子的问题。但切不要简单的认为成绩不好就是孩子的问题。表面上孩子必然存在问题,但深层次上其实家长更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方向出现了问题。应该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求对策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责备。

高中的另一个问题是选择发展方向和科目。传统的有文理之分。尽管近年的高考都以3+X等不同方式考核,还是离不开这两个基本的方向。正如前面说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长和爱好,不同时期社会的需求也不一样。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订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由于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人生转折,甚至要考虑到备选的方案以备万一。这一切,既要利用好家长的丰富阅历和人际关系,又要充分的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

越到高年级,家长越要能够从细小的事情上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及时疏导孩子的压力,必要时跟孩子一起重新编制学习计划和生活作息。

有些事业比较“成功”的家长,倾向于高中就把孩子送到国外,多少钱不在乎,只要是名校,越有名越好。也好像越早送出去,就越会赢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让孩子远离自己的最重要前提是他(她)的独立自主性,自我约束的能力。还有就是连贯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中留学的第一个问题是不少学生由于突然缺乏了家长的教导,突然看到了很多以前从未见过和想过的事情现象,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或有效地约束自己。三年下来不但没有学到应有的本领,反而沾染了一身坏习气,严重的可能由于过多接触非法乱纪之徒走上犯罪道路或者送上自己的性命。(可以留意各西方国家发生的涉及留学生的严重刑事案件)

另外,由于家长本身对于外国社会的脱节,根本没有认真考虑孩子在外国高中毕业以后如何升学,如何选择专业。就算混到了高中毕业,继续升学的问题同样会处理得一塌糊涂。

所以,除非你已经非常彻底地考虑过孩子到外国留学高中的所有问题,以致跟从孩子到外国陪读,研究未来职业方向,否则劝这些事业“成功”的家长不要轻易的说让孩子到外国留学高中。

总的来说,高中中专是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前奏,也是孩子初步产生公民意识的阶段。很多人一生的思想行为,对事情的判断和决定(以致白手兴家的成功和富二代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就决定在这个时期。-----------------------------

后面就要分开不同的人生轨迹进行论述了。

从中专进入社会的青年,第一次涉足社会,自己又还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引导。避免孩子产生低人一等的心里。只要自食其力,堂正做人,就应该抬得起头。要大方的跟同事交往,虚心的学习。在单位里更要注意沟通技巧,千万不能耍孩子脾气,意气用事。相比进入大学的学生,中专毕业生也应该把前面几年的作为学习实践的重要阶段。不要过分注重收入,要从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出发,为自己制定每个阶段的目标。根据自己选定的方向选择企业和工种,向同事学习实践经验,以致管理知识。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已经悟出了,其实大学给予学生最有用的东西不是书本的知识,而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中专毕业生虽然提前进入了社会,但并不妨碍他们培养这种能力。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其实本科生能够做的事情,中专生也能做得到。(只能说他们在应试能力这一方面比本科生稍微欠缺而已)

对于进入大学的学生,应该更自觉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沿袭高中阶段的学习习惯积极培养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由于大学有更多科目选择的空间,可以进一步在自我兴趣和规划职业的基础上进行选读。另外多去图书馆开阔视野,自学更多方面感兴趣的知识。从大一开始就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主动通过学习和实践充实自己的求职简历。

未来的社会工作都将是团队的合作。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本职位置出发成为团队的领导者。领导能力将是必要的职业技能。另外每个人也都会成为其他工作团队的一份子,如何扮演好一个优秀团队成员的角色亦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大学的社团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这方面的技能。并注意做好记录和总结,以便将来放到求职简历当中。

对于大学生,父母真的要像跟同事朋友一样交谈了,要给他(她)更多的自主独立性,给他(她)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加尊重他(她)的决定,当然也要通过自己的阅历充分的让他(她)知道自己的选择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后果,同时会存在哪些风险。有时不免要通过一些事实教训让孩子切身感受到后果的严重性,同时父母要考虑好补救的措施,以免事态扩大。

总的来说,这个阶段父母花的时间更少了,但要求的技巧却更高了。只要引导好孩子培养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从早开始规划职业生涯,到了毕业,父母的教育工作也大部分完成了。但也还没有完呢,进入社会以后,孩子还会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疑惑和举棋不定,还会犯一些年轻人会犯的错误,但只要孩子一直以来是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教育,到时已经是知命之年的父母应该很容易找到切入点,只要轻轻一点拨,孩子就会明白。也免却了许多家庭的争端。

最后想说的是,跟谁相爱,生个孩子是容易的,但教育一个孩子却是一个终其一生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但需要物质的投入,更要爱心与方法。对于不止一个孩子的家庭,父母必须公平对待。作为父母从任职的第一天起就注定没有退休的一日,也不会有工资,这是对家庭对社会的义务。当然,一个教育得当的家庭,她得到的天伦之乐也是令人艳羡,无法比拟的。

第四篇:中国式优秀员工教育读本读后心得

《中国式优秀员工教育读本》读后心得

《中国式优秀员工教育读本》是员工从平凡走向优秀、卓越的最佳读物,它为正陷入泥潭中的职场人士指明了方向。只要你能够对照书中的指导,弥补自己的不足,就一定能成为中国式的最优秀的员工!在当前社会,如何成为一名中国式的优秀员工已经成为众多员工的心声。

书中有很多正面和反面的例子,总是给以我们深刻的教训与警醒。例如林军,原本是知名企业的佼佼者,就因为自己一时被贪欲所控制,自己的大好前程就被毁掉了。我们在替林军惋惜的同时,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不仅要勤勤恳恳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道德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让自己在贪婪面前跌跤。对于金钱和权力,很多人都无法抗拒,于是贪婪欲望开始泛滥。然而古人告诉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只是一味的用权力谋私利、用职权祸害一方,必然会导致悲惨的结局。

常言道:干一行爱一行。我们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积极主动地学习,才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俗的成绩来。

著名哲学大师艾弥尔说:工作使人生有味!如何才能真正体味到工作的乐趣?那就是让你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做一个对企业有用的员工。

通过学习《中国式优秀员工教育读本》,我懂得了当我们决定做一个有用的人才的时候,那就是我们成功最大的秘诀。我要做企业最

有价值的员工,热爱我的工作,当别人不愿意做,不肯做懒得做的时候,我要把普通的一件事做得最好。也许我们被分配到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岗位,那么,就从这里出发,好好的沉淀自己,从工作中汲取到有价值的营养,厚积薄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出发,就有希望到达终点。

艾莫老师讲:为人处事要给别人留后路,但做事业的时候,绝不能给自己留后路。当你决一死战的时候,你才能珍惜,当你珍惜的时候才能敬业,当你敬业的时候,你才能塑造你的价值。

在人力资源管理界,特别流行一个说法,即:“骑马,牵牛,赶猪,打狗”理论。人品很好,能力又很强的是千里马,我们要骑着他;人品很好但能力普通的,是老黄牛,我们要牵着他;人品、能力皆普通的,就是“猪”,我们要赶走他;人品很差,能力很强的,那是“狗”,我们要打击他。在职场上打拼的我们,一样胸怀大志,一样想成为一匹被人赏识、驰骋沙场的千里马。那么,从现在开始,把自己的姿态放下,把身架放低,让自己沉淀下来,抱着学习的态度去适应环境,接受挑战。

一位热爱工作、积极主动、具有进取心的员工,无论在何种场合,都不会被埋没,他们就像藏在布袋中的锥子,终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做优秀员工,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如果每位员工都有当优秀员工的志向的话,对我们的单位有益,对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如《把信送给加西亚》所言:年轻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

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指导,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嘱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

以上就是我的心得体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做的更好。无论评上与否,再次感谢这次让我敞开心扉的机会。望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五篇:BBC中国式教育记录片观后感

关于BBC教育纪录片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BBC的三集教育纪录片,之前教育心理学老师也让我们看过,并写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调查结果和思考。

一、背景

刚看到这个纪录片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很惊讶,感觉中国老师被妖魔化了。BBC纪录片的名字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可是视频里中式学校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现在中国的主流教育方式,那是中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方式,现在应该被放进博物馆了。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教育实验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对中式教育充满负能量的视频呢?而为什么在这样“残暴”的中式教育下,学生的成绩竟然比英式教育好呢?那就要从这个视频诞生的背景来说起了。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实施了一个测试,叫做“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在这个测试中,上海高中生连续两年蝉联榜首,而英国学生却一再被甩在25名以外。这极大地震惊了英国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感叹现在英国学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小,特别是数学,和别的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和中国,普遍认为英国学生的数学比中国学生差3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有了这个国际教育交流项目。在这个项目里,BBC负责招募、选拔五位中国教师前往位于英国汉普郡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执教。要求完全按照中国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为期一个月,然后对学生进行水平考核。在执教的这一个月中,BBC进行了全程录像,力求真实的展现其教学过程。

在查阅资料室发现,对于PISA测试的科学合理性,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由经合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其全球数学成绩排行榜一直以来让其名誉扫地,最近受到中国教育专家赵勇的质疑。赵勇系是国俄勒冈大学教授,他于去年五月与数十位欧美教育家一起,向“PISA之父”Andreas Schleicher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PISA正在摧毁全球的教育和学术,要求废止考试。PISA将英美两国15岁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中国最富裕城市上海、以及香港和新加坡那些“考试工厂”的学生数学成绩作比较。这种比较根本称不上比较。此外,PISA排行榜曝光最多的是数学成绩。因为数学是机械式学习,英国学生在PISA的这场大惨败堪称经典案例。我们不知道这些孩子以后表现如何,多大程度上过上更忙、更富有、更幸福、更安全和更充实的生活。评分的人并不关心这些。我们知道的是,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这些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对他们来说,民主活力很重要。在我看来,中国教育和俄罗斯教育一样,擅长制造机器人,就像视频里一个英国学生说的,中国的教育就像是流水线,批量生产的是国家的合格公民,而忽略了学生创作性思维的发展。英国,或者说是西方教育发达国家,他们理应有充分的自信,那为什么英国政府却对这个测试趋之若鹜?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二、目的

因为中国老师来英国数量的限制,在这一个月的执教中,一个中国老师往往兼任两到三门课程,比如科学老师杨君,就兼任了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教学。一个月过去了,考核结束了,中国老师一顶三教出的学生成绩竟然比英国老师自己教出的学生成绩更好,中国老师完胜。记录片很快被剪辑出来,可是,我们在画面中看到的似乎全是负面的东西。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慢,中国老师在课堂上极力的维持课堂秩序,甚至让爱说话的同学单独坐在一边,让调皮的学生站到教室门口。可是,这些措施似乎没有多大效果,学生反而觉得很好玩,到最后学生与老师矛盾越来越深重。师生之间的对峙似乎越来越激烈,学校的教务主任也有所耳闻,于是进行了深入查访,他随机走进课堂观看学生的上课情况,结果当然很吃惊也很遗憾,他们不约而同的认为这样的课堂是不可能教出好学生来的,他们觉得他们看到的景像再坏不过了。我想如果我的课堂是这样,毫无疑问会很抓狂。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很显然,中国老师的教育方式在视频里看是很简单粗暴的,甚至我这种一直接受中式教育的学生都难以接受,可是学生们的成绩比接受英式教育的学生好呢?既然中国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已经被考核证明成绩更异,那BBC应该认可才对,又为什么会剪辑了一部充满负能量的记录片呢?事实正如中国老师杨君所言,这一部记录片的剪辑是有失偏颇的,有很多学生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的镜头被BBC剪掉了,留下的都是调皮捣蛋的。担任中式学校校长的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英语特级教师李爱云也表示:“大家现在看到的不仅是最乱的,而且是从最乱的里面挑了最乱的播出来。”而且参与的邹老师说,在他任教的南京外国语中学,每天下午四点就下课了,不会出现每天12个小时的情况。我认为虽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像南京外国语中学那样,但是在我所见到的大部分学校里,也不会出现这么严苛的制度。接下来邹老师的话让我惊讶。严苛的教学制度和满墙贴的孔老夫子语录都是制片方规定的。我认为英国方面在选拔老师时,肯定是听过中国老师讲课的,对于现在中国的教育方式是有起码的认识的。而且我们知道英国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分。打个比方,公立学校是“平民教育”,而私立学校是“精英教育”。之前看过一句话:英国的阶层分化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完成了。学生在公立学校是不用交学费的,相应的他的教学质量并不高,管理也不是很严格。在私立学校读书的学生,他们的学费昂贵,学习压力并不比中国学生小,一些顶尖的私立学校学生管理甚至比中国大部分学校还要严苛。公立中学在各个方面都秒杀私立中学,而在本次试验中,选择的是博航特公立中学,为什么不去英国顶尖私立中学伊顿中学呢?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中国中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数学、科学表现优异,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基础教育表现出浓厚兴趣。英国教育大臣更是率团到中国考察,准备引进中国教学模式以改造英国中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但是,对于引进“中国学校模式”,英国上下并未达成共识。政府积极推进,可学校老师、家长并不怎么“感冒”。在这种情况下,对比实验就成为双方论辩的重要证据——中国老师究竟怎么教学?学生感受如何?中国教学模式能否在英国推广?借助对比实验的结果,展开更加深入的讨论,试图增加直观性和说服力。这次教育实验,我认为说白了就是一次“炒作”。而在媒体“炒作”的背后,隐藏的是英国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及其决策机制,显然,政府想引进中式的教学成分,而其他参与决策的组织却并不认为有这个必要。欧美国家的教育实行民主管理,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有参与管理、决策的权力。政府的任何教育改革必须征得不同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认可。具体到英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仍然是“双轨制”:一轨是私立教育,主要通过私人出资办学,也被称作“贵族教育”;一轨是公立教育,主要通过居民纳赋或称国家出资办学,也被称作“平民教育”。在公立教育办学方面,不仅学生家长、国家机构,就连纳税人都有教育决策权,这就是英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也是“中国式教学”被“热炒”的英国国情背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BBC炮制了这样一个实验,以期给整个社会以震撼,让大家去激烈的讨论,思考英国教育改革的方法,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问题只有争论,才会促进问题的解决。从暑假开始,关于这个教育试验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BBC的目的也达到了。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

过多拘泥于这个教育实验的背景和BBC的目的,不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该有的态度,那是那些阴谋家的事儿。我们就单纯来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吸取英国或者是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长处,思考应对的措施。

视频中一些片段虽然有戏剧化的效果,但也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教育偏重灌输式,而西方教育多倾向启发式。比如中西方两大哲人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中西方的教育方式。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多为提问启发,而孔子则多为回答问题。我们要去借鉴西方基础教育过程中,如何给学生自我空间。我们也要给学生留有自主性空间和时间,要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总的来说,让学生有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思考、独立思考的机会。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在教育理念上变选拔为育人。从历史看,中国教育文化原本具有浓厚的育人特色,侧重在“德育”方面。然而,选仕制度在中国确立后,选拔“入仕”开始演变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目标,并积淀成一种文化。相反,教育本身的目标追求是什么,反倒变得“模糊”起来。BBC制作纪录片的初衷,尽管可能是想引导英国社会深入研究并借鉴中国教育,但是,它也启发我们研究并借鉴英国教育,特别是反思中国教育自身的问题,尤其是教育文化的积弊并加以改进。严格地说,选拔只是教育的衍生功能,育人才是其主旨。变“选拔文化”为“育人文化”,才是中国教育文化重建的正途。否则,在“选拔文化”背景下讨论教育改革,一切都是雾里看花、空中楼阁。

第二,在教育目标上变学习知识为提高素质目标。知识传授是“中国式教学”主要功能,也是为“知识目标”所设计的针对性教学架构。因此,一般而言,“中国式教学”的教育目标是“知识目标”。这在农业社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当时的教育承担的任务,主要不是培养劳动者、科技工作者等类人才,而是培养“士”阶层,即今天所谓知识分子阶层。时移世易,今天教育不仅肩负培养知识分子,而且更肩负着培养从业者、技术人员等各种人才的重任。这些人才仅有丰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必须是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育人文化”的回归,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要。教育目标的重建必须建基于这个现实。

第三,在教育手段上变灌输为启迪。相对而言,“中国式教学”在教育系统里属于“手段”层面的内容,而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中国式教学”尽管适合“知识传授”这一原有教育目标,但却无法承担培养全面素质这一教育的新目标。教育目标的转向,即从“知识”转向“素质”,要求教学从理论框架和具体操作模式也必须转向和重建。在“素质目标”指导下,特别是因应我国现阶段对教育提出了的新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应的教育手段亟待重新选择或重建。至于具体手段是什么?有哪些?我们可能一时难于准确回答,但是,选择教育手段的原则是明确的,毋庸置疑的,即必须是启迪性的,引导性的,辅助性的。因为素质的培养一定是在学生活动中落实的,能力是“灌输”不来的。即使在隶属“素质”的“知识”学习中,教学手段也需是启迪性的,而非直接灌输。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亲自行动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各种素质得以培养,我们所强调的“实践能力”也随之生长了,“创新精神”也随之孕育了。

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系统下,逐步的、循序渐进的实施课改,并且在高考政策上逐渐向新课改靠拢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前段时间去听了课改名师刘恩山老师关于第8次课改的讲座,感受很深。之前写了一点关于应试教育与新课改的小东西,现附在此,请老师批评指正。

(二)、应试教育与新课改

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主要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发展需求不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

3、课程内容“难、偏、繁、旧”。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应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普遍存在。

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以及甄别和选拔功能。

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当设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六项具体目标如下:

1.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这是课改的核心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改变课程内容“难、偏、繁、旧”和过于看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课程及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可是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由此联想到山东省的高考制度改革。

在9月22日,我看了一篇报道,山东省内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我是山东人,对这个比较关注。大体内容如下:

(1)、改革方案落地,学生选择权加大。夏季高考统考科目为语、数、外,春季高考突出技能测试。文理综六科纳入学考成绩,不再分文理科,而是由学生选择。学生可在纳入高考的六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三门纳入高考成绩,不再单独设文理综。改革后学生选择权加大,对学校要求更高了。“高考改革的靴子终于在山东落地了!”之前在上海和浙江试点,我省这是首次官方落实。

(2)、综合素质评价成参考,单一科目考两次。我省高考改革将推行“两依据,一参考”模式。高校将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和学试成绩,参考素质评价招生录取。这是对教育部关于学考核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落实。学考地位上升后,高中要均衡安排每个学年的授课科目,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左右,高二年级6个科目左右,高三年级6个科目左右。每年考试要覆盖所有科目,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教育部门要为学生同一科目考两次以及更换已考科目提供机会。高考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农村学生怎么办呢?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基层和农村学生来说可能处于不利地位,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录取。山东省还未有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细则。

(3)春考、夏考侧重点更明显。根据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差异性,即将施行本科、高职高专分类考试制度。夏季高考主要为本科高校选拔人才,春季高考主要面向高职高专和部分应用型本科选拔人才。这一方案将从2016年高中的秋季入学后实施。高考改革方案按“三年早知道”原则发布,意味着2016年秋季入学的学生们将在高中三年后面临新的高招制度,也就是在2019年高考时,上述新的高招制度将在全省施行。

(4)2018年,我省高考将全部使用全国卷。具体日程是2015年起外语科目,2016年起文综、理综,2018年语文和数学使用全国卷,这也意味着我省持续了12年的自主命题画上句号。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改变课程管理过于将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增强课程度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记得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学校开设选修课,实行走班制,学的内容就是校本课程,很有地方特色。沂蒙山的介绍,孟良崮战役的简介都让人印象深刻。现代化的临沂同样使人向往。亚洲最大的橡胶坝,亚洲最大的长途汽车站,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城,亚洲最大的大学,所有这些都让我们自豪。多彩多样各种形式的选修课提高了我们各个方面的素质。我选的是近代诗歌赏析,老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朗诵那些美妙的诗篇使人心驰神往。“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灶台,我用坚毅的笔写下相信未来。”“你一会看云,一会看我,你看云的时候很近,看我的时候很远。”“你侧耳倾听,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最短的新诗名为《生活》,全文只有一个字:网。叫人不得不赞叹是人的才情。过去六年了,这些片段依然留在了我脑海里,虽然仅仅上了5节课而已。校本课程丰富了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充满了地方特色,同时也锻炼了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问题来了,校本课程该如何开发呢?

(1)合作开发。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校内合作、校际合作、学校与当地教育部门的合作。(2)课题研究与实验。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哪些作用呢?(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3)校本课程开发增强进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4)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5)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思想和灵魂

有点长,嘿嘿~~谢谢老师看完。请老师批评指正!谢谢老师!

下载中国式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式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式教育的十大弊端

    中国式教育孩子的十大弊端 一、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教过严 被逼迫出来的“优秀”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有心理疾病,容 易对父母,对社会产生怨恨。 二、不尊重孩子,为孩子做所有决定与选......

    中国式“守财”

    “看到金子,占有金子。” 19世纪30年代,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在其名着《欧也妮 葛朗台》中这样描写他的主人公。这也成为当年的人们关于“守财奴”最基本的印象。......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1980年代,西方工商业界的警报铃声远比现在要响得多。近几年人们从美国的安然事件、欧洲的帕玛拉特事件得出的警示是,公司治理及监管制度必须改革;而当时人们却一致同......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曾仕强教授 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北京华夏智业管理学院校长,中华企管网集团首席顾问,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被企业界尊称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存在着三大致命缺陷 一、不可重复性但是,工业时代大型厂商组织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商业的管理逻辑。“人”在大型机器这个庞然怪物面前,显得是如此的无奈和渺......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十字路口上的抉择 关键词:中国式、管理、抉择、现状、问题、历史。 1984年,马胜利出任石家庄造纸厂厂长,以推行承包而闻名全国。自此之后,偌大的960万平方公里成为了......

    中国式策划

    课堂小结-----中国式策划 商务策划是企业在不断变迁的环境条件下,为达到企业资源与市场机会的良好配合,使企业处于竞争优势而进行的策略系统设计的专业活动。商务策划原理主要......

    (中国式英语)

    世界上最强的中国式英文 1.we two who and who? 咱俩谁跟谁阿 2.how are you ? how old are you? 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 3.you don't bird me,I don't bird you 你不鸟我,我也不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