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6岁幼儿的敏感期
1、0-3岁:无意识吸收敏感期
高峰期在2岁左;具有超强的无意识吸收记忆力,以惊人的速度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100%照单全收。2、3个月—2岁:舌头敏感期
用舌头舔东西;舌头与手是与智慧有更多的关联。
3、1-2岁:细节敏感期
愿意对泥土中小虫或细小物体长时间观察。
注意孩子对周围细小事物的捕捉,培养孩子巨细无遗综理细微的习性。
4、1-2岁:行走敏感期
不可抗拒的冲动促使孩子行走。
通过行走是对自然的一种征服,是第二次降生,行走敏感期过后,便不愿再走,过一时期便会消失。
5、2—4岁:大肌肉敏感期
行走敏感期的意义:个体自由、相互独立;运动平衡、强壮自己;观察家、探索者、身体健康、体态优美.5、0-4岁:秩序敏感期
1个月-2岁关键期,2-4岁是巩固发展阶段,对什么事情都要求有秩序才能满足。发现物品排列的顺序,符合他的心意就高兴满足,否则就不高兴,对喜欢的物品表现出重复、愉快的排列
注意尊重孩子,为孩子提供一有序的环境,要求场地、服饰、拥有物、习惯、约定都有规律,便于今后学习生活有规律秩序性。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6、4个月-3岁:触觉敏感期(手的敏感期)
手是孩子最好的教师,不用手儿童的智力可以发展到某一水平,但如果用手的活动,智力会达到更高的层次,而且儿童的人格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0-6岁的孩子是触觉学习型,无论任何工作都想去亲自动手去做。7、2—2.5岁:感觉敏感期
看到什么就想用手去摸;注意感官净化,强化独立的教育目标.8、1.5—2岁:同异性敏感期
对同类的物进行对比、并列、比较、区别、找出相同点、相异点;每到一个环境中就有意识提示孩子做观察对比.9、2—4.5岁:生活规范、社会礼仪敏感期
轻开关门、站坐姿势、正确走路、优雅的行为,开始萌发社会化;注意给孩子正确的示范10、3-4岁:绘画敏感期
看到、想到的都在墙上纸上画出来,每次画完都拿给大人看
预备一个环境,给他一张大纸让他画,小纸会限制孩子的内在需要等。
11、0-3岁:数学概念的敏感期
通过对事物的接触学会分类、配对、语言、数学等。见到数就去数数。
家长带孩子上、下楼梯,教孩子数数、家庭就餐时分餐具和食物教孩子数数,去动物园教孩子数数动物等做好数前准备。
3-4岁:学习数学敏感期
喜欢用各种图形去创造心想世界。喜欢借助外在的事物发展内在数学。
4-6岁:数学敏感高峰期
在了解数量、数名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数学知识,具有保留概念。导入四则运算:孩子很容易掌.12、3.5-4.5岁:书写敏感期
手不离笔,见制节、墙、地面就想写
为孩子多选择适宜幼儿读物图画,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特别喜欢写字,可以测查孩子是否会写字,书写前必须有两种能力:
①稳定的手,这只手能朝着某个特定目标移动。
②轻巧的手,用手指来控制写字的能力,轻轻牵动这只笔来画出特定符号。
13、4-6岁:社会化发展敏感期
3岁前孩子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建构物体各种机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体。
3岁以后,当孩子在此阶段没有朋友就会很难过,去问妈妈怎么办时,成人会说他不和你玩,你找别人去玩啊。成人就认为这很正常,孩子如果还没有朋友的话,就会从家里拿点好吃的送给小朋友,这就是“酒肉朋友” 14、3-4岁::幻想敏感
生活圈子扩大后,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容易把梦、前天的事情说成现实,但由于时间概念不清楚大人认为孩子是“说谎”状态。你、我、他概念不清楚,不强化“说谎”概念。
15、0-3岁:语言敏感期,听的敏感期
语言发展的前奏。无论多复杂的语言表达,孩子都爱模仿
加强语音的训练,正确的音乐、外语的播放、朗诵,非常有助于语言发展。
3-4岁:说的敏感期
经常有一种现象告状。多给孩子引导,分析问题,给孩子准备些读物,朗读、讲述。
5-6岁:应用的敏感期
用一些词汇,经常对人、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孩子会讲一些脏话,经常发号一些指令。
注意对文字的存在与兴趣,会用你、我、他的代名词来与大人沟通,与成长互动,理解成人对他的要求。设计一些让孩子思考、表达的环境与机会。能够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对事物的看法。
第二篇:0~6岁宝宝的关键敏感期
0~6岁宝宝的关键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敏感期的发展在0-12岁,但最主要的时期是0-6岁。敏感期的表现是孩子在一段时期内重复做某一件事,对别的事情不感兴趣。儿童在0-6岁的心智发展的外在形式的主要是以敏感期体现的,每一个敏感期的出现都将引发下一个敏感期的出现,是一个接一个组成的。敏感期是保证儿童未来良好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敏感期是螺旋发展的,会重复出现,每经过一个敏感期,孩子的心灵就会成长一些,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知也会随着提高。
儿童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但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少。他们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疼爱,又得不到长大后成人给予的尊重。在纷乱的心绪中,他们孤独地成长着,错过了成长中一个又一个关键的敏感期,就如错过花期的花蕾,等待着或许再也没机会到来的绚烂绽放。
在孩子生命的前6年,是由许多的敏感期组成的。在此,我们逐一为您梳理0~6岁的宝宝典型敏感期,教您抓住机会,让每个宝宝的成长之路都花开四季。
一、口和手的敏感期
案例一:8个月的迟迟喜欢左在玩具堆里玩,孩子抓住什么就放到放到嘴里又吭又咬,还口水流老长的,无论是硬的还是软的他都用口尝过遍,感觉什么都是很好吃,什么都可以吃到肚子里。儿童是通过口和物体亲密接触,就是这样孩子慢慢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什么是不可以吃的。
案例二:株株喜欢水,妈妈常常用大木桶给她洗澡。妈妈用舀子把水慢慢的倒进桶里,株株喜欢用手去抓,看看,抓住了!抓住了!可是再看看手,手上什么都没有?孩子被这个现象所吸引了,每次都去抓,可是就是抓不住,乐呵呵的,反复玩着,好不开心。
真相:通过口的不断的探索使脑很好的得到发展,并唤醒了手的灵活性,孩子就开始用手来探索。孩子见到方的就捏,见到圆的就按,见到线就拽,见到扁的就扔。孩子把手放在墙角摸一下,握紧拳头,再张开,就这样不停的玩起来,看起来孩子在做一个简短的动作。其实孩子用手去捕捉到任何事物,来认识世界,增加了手的灵活度,通过手去摸去揉,去扔去拽,来感知一切用手能接触的东西物体,来感知他们之间的差别,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孩子用手的探索需要反复去体验,去抓水去抓沙。孩子这是与环境有个真实的连接。孩子是通过手的探索来协调大脑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孩子通过手的探索发现外在的世界并建够自己内在的世界。这是孩子很重要的认知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很容易被成年人所忽略掉。我们家长应了解到,手是儿童最好的感知工具,手的活动不是一个简短的动作,而是幼儿是有目标探索世界的行为。这样世界在儿童的跟前变得鲜活起来。
处理的方法:准备一些可以让孩子咬的玩具,将玩具洗干净让孩子玩;生活环境是孩子发展手的最好环境,同时也可以给孩子提供能动手活动的材料,如废报纸、用完的化妆品的瓶子、螺丝和螺母等,让孩子自主的发展手的智能。
还可以和宝宝一起玩一个亲子游戏来帮他度过口和手的敏感期。下面简单介绍下玩法。妈妈把宝宝放在妈妈的腿上,把大小颜色软硬各不一样的多个球放在宝宝跟前,宝宝会用小嘴小手去触摸,去感知,去探索。球在地上滚动是让宝宝爬行的去抓球。整个过程中家长让宝宝鼓励引导孩子去探索,这样增进亲子关系。
二、空间敏感期
案例:
“哗”的一声,2岁6个月的小南南又将豆子撒了一地。这已经是第三次了。看来暂时不能指望她归位了,妈妈过去帮她归位。她很快发现妈妈在不停地将豆子归拢,这个发现让她更起劲地将豆子撒到其他地方。伴随着豆子“啪啪啪”落地的声音,她的脸上透着微微的惊喜。
在上早教班时,小南南还喜欢将教具搬来搬去,把立体几何组拿到梯道里,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将它们藏到工作毯里。如果圆柱体插座的洞穴里有珠子,不用问,那一定是小南南干的。
有一天,小南南发现粉红塔与棕色阶梯可联合垒高,她欢呼雀跃地站到了小椅子上,要与那塔状造型试比高。在工作时间里,老师不断发现小南南将彩色圆柱体组从她的工作毯上扔到别人的工作毯上,或者把珠子、蚕豆一颗颗地扔在教室的地上。
在餐厅里,常常可以看见小南南推着小椅子跑来跑去。
小南南空间的敏感期到来了。
表现:喜欢移动物体、扔东西、垒高,喜欢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把外面的东西塞进去。喜欢钻进不同大小的空间感觉,喜欢爬上爬下、跳、跑,喜欢旋转、攀爬等。
真相:经过了口和手的敏感期,孩子能自由使用手了,就开始探索空间,反复仍东西。这个过程从0-6岁不间断,每个年龄阶段发展内容不同。儿童首先发现物体是分离的。
比如1-1.5岁的孩子爱玩钻小洞的游戏,以此体会不同形状大小。孩子从子宫的小空间进入大空间,在突破自我,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要感知移动物体在不同空间的感觉,感受大空间的喜悦、小空间的安慰。0-6岁儿童的智能不是学来的。儿童的空间不是大人所想的那样靠想象出来,而是身体感觉出来的。爬、走、上下楼梯,儿童不断地突破极限,创造自我,建立空间意识。最初儿童的运动是眼、手、腿、脑的协同过程,需要幼儿付出很大的努力。
解决方法:给孩子自由,让儿童身体充分运动,家长要克服恐惧心理,给孩子更大的空间,父母在旁边悄悄保护孩子的安全,让孩子跳下。提供可以仍垒的材料,让孩子完成空间探索。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堆叠水果罐的游戏。
三、秩序和执拗敏感期
案例:妈妈每天下午四点钟,都会躺在自家后花园的一张躺椅上给萌萌讲故事。有一天她生病了,还没讲几句就感到很不舒服,和萌萌说完对不起后,便回家里躺在床上。这时,萌萌伤心地大哭起来,在场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孩子是看到妈妈生病而着急地大哭,纷纷感慨才这么大的孩子就知道因为妈妈生病而着急。于是不断地有成人来安慰她,告诉她妈妈的病会好的。孩子却像没听见一样仍然大哭。后来孩子拿着书喊,躺在床上的妈妈以为孩子要让她读书,忍着病痛从床上爬起来给孩子读书。但孩子仍然在哭。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孩子不断地喊“椅子!椅子!”直到家中有一个成员醒悟过来,将妈妈经常坐的那张躺椅的垫子拿来,放在妈妈身边,萌萌才止住了哭泣,并微笑起来。
每天下午四点钟妈妈会坐在这把椅垫上,这已成为秩序固定在萌萌心中。当这个秩序被打破时,萌萌就会感到痛苦。当妈妈又和那把椅子的一部分合在一起时,秩序就恢复了,萌萌的痛苦感也消失了。
表现:孩子循规蹈矩,坚持把垃圾捡进垃圾桶,把弄乱的毛巾整理好。一旦哪件事情形成了秩序,就每天不厌其烦的进行,一个环节都不能错,一个环节也不能漏,先后的顺序也不能打乱。否则就得重新再来一次,从孩子的表现上让我们感觉到他们不可理喻。
真相:秩序敏感期从1-6岁持续发展,3-4岁是关键。这是父母会以为孩子犟、固执不变通,不听成人的话,稍有不如意就哭闹。实际是孩子喜欢按一定程序做事情,不喜欢被打乱,否则会大哭大闹。
经过了口手敏感期,孩子发现身边的世界是有秩序的,意识到自己本身是这种秩序的一部分,认识到一些生活规律,单纯的认为这个世界是固定的,等逐渐长大后就注意细节。完成了这个过程,儿童就社会秩序,他会愿意遵守秩序。如果秩序被打乱,儿童会感到恐慌所适从,通过哭闹来宣泻,这是儿童最初的思维模式。
儿童把内在秩序相配对是儿童智能发展的重要表现,这个过程不是通过道德教育建设起来的,保证了这个敏感期良好发展,孩子可以自我管理,这是家长梦寐以求的,孩子把握了秩序后有很强的安全感,精力就会投入学习中,不用重新适应环境。建立好的秩序利于孩子将来发展,如逻辑思维,生活的秩序化,对社会规则的遵守。秩序和程序给孩子安全感,一旦被打乱就会焦虑不安,一旦时间之后孩子会逐渐适应事物的变化。
解决方法:观察孩子的秩序,一定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要求做的事能够的话就重来一次,做不到的话尽量安抚情绪,不要谴责孩子。让孩子玩照顾娃娃的游戏,适合2-3岁的孩
子.
四、自我意识敏感期
案例:月月两岁两个月了,只要有人和他打招呼,他的反应就会很激烈,不停地尖叫同时使劲地跺着脚,拍打着手,一脸的不耐烦。月月正处在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他会抱着毛巾被说:“这是我的。”指着自己的包说:“这是我的。”他也拒绝给别人分享妈妈为他带来的分享物。他对成人未经允许就触摸他也极力偾怒,他以尖叫、跺脚、推拒来扞卫自我,他以这样的方式向成人宣布:我的身体是属于我的。
表现:从开始说“我”,说“不”到打人咬人,再到模仿他人,渐渐的孩子有了自我的意识,这时的孩子出现的最多的现象是划分我的以便清楚你的。同时通过说“不”使用自我的意志,感觉我说了算是重要的,如果发生不符合他心意的事情,就会大哭大闹,孩子们表现出完全的以自我为中心。孩子变得自私,什么都说是我的,对什么要求都说不,脾气变得很大,固执、以自我为中心。
真相: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就会非常坚持自我,这表明他们的意志在形成,他在表示我和你是有差别的。孩子逐渐发现自己和世界是分离的,于是悄悄有了自我意识。自我觉醒在1-2岁开始,用是我的来区别你和我的不同。这是孩子的第一个自由宣言。第二个自由宣言就是用来表明你我差别,孩子以此表现我可以不按你的意志做,打你、打死你也是这个意思。
过了这个时期,孩子就会尝试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交换。到了4岁,孩子所有的东西都不会给别人,到了5岁,他就急于把东西分享给别人,来交换得到别人的东西。孩子说打你,不是真的打人的意思,而是要别人立刻消失,当发现没达到目的,就会用手来推来实现。这可以制止他,但不要说教谴责。孩子说不,父母不必纠正过来,该做什么照做,不必和他商量分辨,这就不会影响他的敏感期,过了一段时间自然就过去了。
家长常常教育孩子分享东西,在他什么都还没拥有的情况下这是错误的想法,要先拥有再分享,这个选择权在孩子,这不是自私的表现,不要以大人的道德观来判断孩子。
这是重要的敏感期,保证了个敏感期就等于保证了孩子未来人格的强大和谐在社会立足的能力。
解决方法:当孩子打人咬人时我们只去制止孩子行为,因为那和粗野的行为是不同的,让孩子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使用他的自我。家长要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孩子的需要,尽量让他快乐和顺从。帮孩子建立家庭相册,辨认人和事,认识自己。在2-2.5岁时玩认知游戏,人五官,并通过儿歌来加深印象。
五、完美和审美的敏感期
案例:2岁半的浩浩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乖小伙儿,他对同伴友好,对爸爸妈妈有礼貌,活泼懂事。唯一让妈妈觉得有些烦恼的是她觉得浩浩有“完美主义”倾向!比如,如果给浩浩两块蛋糕,一块是完整的,一块是破碎的,那他一定会选择那个完整的;画画的时候如果看到美工纸有破损,那他肯定不要,会缠着妈妈再要一张完整的美工纸……
表现:很多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像案例中的浩浩一样,突然变成了一个完美主义者。牛奶不能洒出一滴,水果上不能有斑点,他们开始挑剔吃的和用的,接着孩子开始关注身边的环境和自我的完美。尤其是女孩,她们开始乐此不疲地挑选自己的衣服,和妈妈争执今天到底是穿裙子还是穿裤子,并对化妆品开始感兴趣。如果孩子出现了这些特征,那么说明他已经进入了“审美敏感期”。
真相:到5岁半6岁时儿童审美会达到一定水平,这是螺旋发展的,不单是审美发展,更是智能的发展。孩子进入审美敏感期说明他们的内心世界走向丰富,完美带给孩子精神上的愉悦。完美敏感期刚开始是儿童对食物的要求,比如说要最大最亮最完美的,之后儿童就会对物的完美性有更高的要求。
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开始关注自身的完美,开始化妆,慢慢的就有审美观,能够搭配衣服,达到人文化的状态。儿童在最早期完善这些东西对孩子未来的个人魅力和气质有巨大的重要性,影响他们将来的审美能力。父母不用担心,要理解孩子的不满,给孩子提供相应的化妆品、书籍、图案、实例,可以告诉孩子这个年龄不要太多化妆。
解决方法:注意满足女孩子的需求,满足女孩子对化妆品的需求,并把选择衣服的权利交给孩子。父母指导孩子用安全的剪刀剪首饰并涂上漂亮的颜色戴起来。让孩子锻炼手眼能力,感知色彩图案。适合2-3岁的儿童。
六、人际关系的敏感期
案例:越越读大班了。她最近好像一直有心事,情绪不高。临睡前才告诉妈妈,原来是因为两件事,一件是,她想加入班里另外两个孩子的行列一起玩儿,但被对方不友好地拒绝了。第二,一个孩子把糖纸随地乱扔,在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她告诉了老师,受到老师批评的孩子告诉她,以后我再也不跟你玩儿了。
最近,从她的种种描述中可以看出,班里的女孩子自发地形成了很多小团体,这些小团体通常有一个占中心地位的孩子为领袖,她们制定了各种奇怪有趣的入队规则,不遵守规则的孩子会被排斥和拒绝。比如,加入蝴蝶队的孩子需要把唾沫吐在手心,然后搓几下,这样才可以想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
越越说,她所在的蝴蝶队只有高贵的小朋友才可以加入,粗鲁的孩子和有点粗鲁的孩子是不能加入的。而且她对蝴蝶队的那位领袖非常认同,对她评价很高,称她是最高贵的宝宝。显然,越越已经从一对一的伙伴交往递进到了渴望融入小团体的交往的阶段,她对这种关系很依赖。
表现:交往的初始是从食物的交换开始的,进而到物的交换,进而出现相同的爱好和兴趣,最后出现理解、友谊,达到和谐关系。孩子在3岁左右的时侯,开始通过分享好吃的和别的小朋友交往,逐渐的他们开始用交换玩具来交朋友,再长大一点的时侯,他们开始因为喜欢同样的东西有相同爱好而交往,这样朋友的关系就开始长久了。到了5岁左右,三四个朋友的关系就基本上很固定了。
真相:人际关系是人与生俱来的智能。小孩间人际关系就是从交换食物和一对一交换玩具开始的。儿童从3岁开始就有交朋友的渴望,用零食来建立人际关系,但零食仅能满足一时,很快孩子就意识到食物不如玩具更能维系友谊,食物吃掉就没有了,但玩具不会被吃掉,但随着玩具的新鲜感消失,友谊不能长久,由此孩子终于会发现透过食物和玩具都不能建立真正的交往关系。
之后孩子会发现通过平等交往来发展最早最成功的来往关系,再往后就发现交朋友的原则是有相同兴趣,互相喜欢或者互相理解。刚开始孩子会分成不同类型的,有的是爱控制对方的,有的是愿意依附别人的,但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依附的一方渐渐不愿意受制于人,他也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时就会有短暂的矛盾,很快经过调整,变成平等的交往,经过不断调整,孩子学会相互欣赏理解,还学会妥协退让,经过良好沟通才能达到和谐关系。
男女孩交往的兴趣点不同,应该树立男女不同的状态,孩子会发展出结伴合作的活动,这不是成人教出来的,而是儿童在交往中自己总结出来的。
解决方法:给孩子买些食物来吸引小朋友,允许孩子带玩具,倾听孩子。2-3岁时多个孩子玩交换玩具的游戏,以此建立初步交往意识,孩子如果不愿意可以由家长代替,让孩子来模仿。
第三篇:抓住幼儿敏感期
发 展 幼 儿 的 语 言 能 力
河南理工大学幼儿园 张雁娜 最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们话很多,与家长沟通过以后,原来在家里和在园一样,话非常多。根据这个原因我查了相关资料,这是3到6岁之间的语言发展敏感期。要知道多大的孩子要进行语言训练,要知道具体该如何做。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语言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本领,但也有超乎自然的部分,由于周围的人并没有刻意的教他语言,然而人类的语言对婴幼儿的语言,就如同人间最美妙的音乐。他们生命在一种自发的力量,让语言在他们尚不能表达和自由活动时,就开始吸收,储藏。
对一个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宝宝来说什么都是好奇的,还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所需要的和感受。只能用自己敏锐的小耳朵来听爸爸妈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在自己的心理,高兴的时候会手舞足蹈,不高兴时也会嚎啕大哭。是不是的还会给大家带来惊喜。
当闲暇的时候父母刻意有目的的给孩子讲述一些简单的事情,不如描述一下今天他都干了什么,今天的心情如何,今天都和那些小朋友玩了等等,在孩子说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认真听,当他说完的时候,还可以纠正不恰当的用词,然后再交给他三两个新词下次孩子说的时候可以引导他用这些词语。
语言乃思考之本,它作为思维工具、交际工具、和学习工具,服务于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个阶层、各个场合。美国人类工程学研究所教授庄生•欧克纳博士,以四十万的美国人为对象,调查理解能力和学生成绩或社会地位的相关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语文的理解能力和成绩、地位成正比。语言是思维和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词语的抽象概括是达不到思维的,所以理解学习的词汇愈丰富,思考的范围便愈广且缜密。
儿童们在童年初期0-3岁(通过吸收)即对语言具有特殊敏感性,而到5岁半或6岁的时候,此种敏感性已不复存在。因此,只有在该年龄阶段,儿童才能充满兴趣热情洋溢地学习,这是本性赋予他们的。2岁半是一个人心理形成的分界线,2岁半以后,儿童开始了组织语言的新阶段,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主动性和自发性。儿童透过无意识活动的预备语言与有意过程的逐渐表达便形成了“人“。因此如何抓住幼儿语言学习的敏感期,运用各种手段全面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我们于2007年9月开始对25名2岁半至3岁幼儿进行了语言教学的实践。
一个人的言语能力可以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形成,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方面主要是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四大部分,这四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生理机制发展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听、说、认、写四方面对幼儿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
一、学习倾听
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形式和运用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对幼儿倾听培养。
1、选择合适的倾听内容。每次团体教学前我们都会选择优美、短小的散文诗,这些琅琅上口、舒缓押韵的文章,不仅使幼儿容易记忆并在记忆的同时,扩大了词汇量和对语言美的感受。
2、运用恰当的倾听方式。我们用点名游戏、静寂游戏、听微弱声音等方式来训练幼儿的听力,提高他们的听觉敏感性。2岁半左右的幼儿有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总不能保持安静倾听。我设计了一节静寂游戏活动,请幼儿坐在线上仔细观察一只熟睡的小猫,所有幼儿都被告知不能吵醒它,孩子们静静地坐着,脸上充满喜悦,在长达十五分钟的时间内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他们感受到了静谥的快乐,体会到了不打扰别人,同时不被别人打扰的身心的愉悦。充满兴趣的幼儿能主动去听,提高了倾听的质量,培养幼儿有意识、有目的地倾听,并大大提高了幼儿的纪律性。
3、建立循序渐进的倾听要求。单独字母发音的初步模仿到对音节的声母辨别,从而区分出不同拼音字母的正确发音与拼读,为以后正规而完善地学习拼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诉说
说是听的必然结果,也是检查听的效果直接形式,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学会与人交流。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让幼儿进行充分表述:
1、回答问题。欣赏完短文或故事后,对故事内容提出循序渐进的问题。开始说出故事里有谁?从故事里听到了什么?然后以较完整的话说出简单的故事情节并找出自认为好听的词,对能力强的幼儿提出更高要求,如要是你遇到这事会怎么做呢?较好地培养了小儿的语言表述能力、理解能力和胆量,并扩大了幼儿的词汇量。
2、从发一个音节、一个字开始说一个词乃至一句话,对幼儿进行由点及面的发散性思维练习,提高幼儿口头表达能力,并开拓了幼儿的思维。
3、在日常生活中扩大幼儿的接触面,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并最终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籍由根据事物的不同特性来设计的器具,以较准确的语言概括出事物的特质。孩子们在看看、摸摸、听听的过程中,成为了一个认真地观察者,学习了“光滑、粗糙、冷、热、粗、细”等等词语,正确表述自己的感知。
4、增加幼儿说话交流的机会。随时随地以一个主题为内容展开谈话,如吃苹果时先请幼儿说出这是什么样的苹果,开始孩子们仅能说出圆圆的红红的苹果,后来就越来越多样化了,如太阳一样的苹果、香香甜甜的苹果、会跑的苹果等等,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我们还利用身边随时可见的素材让幼儿练习讲述,如起床叠被子时,孩子们对毛巾被上的图案发生了兴趣,我就因势利导让他们根据画面编故事,于是一个个童趣盎然、条理清晰地故事产生了:《太阳公公笑了》、《草地上的吉他》、《斑点狗一家去北京》等等,在注意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的同时,他们还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它融入到了故事的内容中。我注意整理下来并写上作者--幼儿的名字,让他们体会到了创编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了他们讲述的欲望。
三、学习识字
早期识字对幼儿的发育有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语言的发育,促进观察力的形成和发展,可使主动注意力出现的更早,对幼儿的记忆力也有增强的作用。幼儿的识字过程是大脑皮层中复杂的神经联系形成的过程。出生后头8年,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比较迅速,功能逐渐增强,这是识字的物质保证。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儿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形成,这是识字的根本条件。
1、认字前的准备工作----图形的对应与对比。幼儿的图形辨别能力很强,而我们的汉字就像是一些图形,幼儿学习汉字是把它当作图形来认识和记忆的,因此,我们把对图形的辨别作为幼儿识字基础,并设计了一系列对应的图形练习。如“热带鱼找朋友”游戏,找十对大小相近、颜色相似的仿真鱼,按序排好,请幼儿根据花纹、颜色、形状的差异找出完全相同的两条鱼配对。“看看哪里不一样”比较平面图片上细微差及“图片接龙”建立从左至右的顺序感等,提高观察的敏锐性,为认字打下了基础。
2、认字的实施工作----文字的对应与对比。采用三段式卡片教学法,带字和画面的卡片、只有字的卡片、只有画面的卡片,通过对应画面、文字的寻找,提高幼儿观察字形的能力和抽象能力。随着幼儿观察力的提高,逐步过渡到直接的文字对应,如字宝宝找家等游戏,以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进行认字的学习。
3、认字的延伸工作----文字的词性划分。我们将字词按词性分组,并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来代表它们,如黑三角形代表名词、红色圆形代表动词等,并将幼儿学过的字词分类别装入不同颜色的盒内,当幼儿词汇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请他按句子的组成结构,有次序地将词语排列,使幼儿学说一句完整的话,这样可以使孩子认识到汉字的奇妙并激起其识字的欲望。
4、认字的复习工作---文字的查找与巩固。幼儿所看到的汉字会很自然地进入他的小脑袋里,不需刻意地强记,毫无负担地便可以记住。但记忆时间不长,需反复地、长期地进行复习与巩固。因此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适合认字的环境,在他们随处可见的地方贴了学过的字,让他随时触摸、认读,同时鼓励他们自己阅读文学作品,从中找出学过的字,以巩固他对文字的记忆,并提高他认字的兴趣。
四、学习书写
当孩子对认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后,在良好的识字环境中会有自己书写的欲望,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指出:书写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的运动:一种是复现形状的动作,还有一种操作书写工具的动作。针对这两方面,我们先做了大量的书写前准备工作。
1、建立笔划形象的视觉概念---制造砂字板与嵌字板。将汉字常用的笔划丶丿乛等等用砂纸剪出,贴在硬纸板上供幼儿随时触摸,加深对笔划、字形的感知。同时将这些笔划做成凹形,使它呈槽沟状,幼儿可用铅笔沿着中空的轮廓画一周,然后把框拿走,让幼儿欣赏字形。
2、掌握运用书写肌肉运动机制----利用各种运动锻炼幼儿的小手肌肉群。为了锻炼幼儿书写所需要的特殊肌肉机制,先从日常生活中两指抓(捏豆子)开始,至三指抓(插座圆柱体的嵌入),由浅入深地练习。第二阶段让孩子触摸字形时不仅用他右手的食指,还用上中指。第三阶段让他象握笔一样握一根小木棒触摸字形。通过不同方式扩大这种练习,使幼儿不通过书写就可以直接复现书写所需的各种动作。
效果测评
我们在学期结束前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幼儿在语言能力方面的发展进行了测评(见附表),实验幼儿全部参与测评,总人数为25人;非实验幼儿为随机抽取25人参与测评。通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实验的幼儿言语能力较普通班有明显提高,在听音发音上,所有幼儿都能根据字母发音说出有关联的音节,并能辨别四声音调,尤其是语言表述方面,孩子的表现欲、表述的完整性、条理性都优于非实验班。同时幼儿对语言具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了正确的阅读和倾听的习惯,为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们在对幼儿的语言教学中,注重对幼儿的能力培养,结合幼儿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让幼儿自主自由地发展,在毫无压力充满兴趣地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学习。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给孩子一把开启奥妙之门的钥匙,使孩子学会主动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幼儿敏感期的认识
幼儿敏感期的认识
幼儿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专心吸收周围环境某一事物的特性,并不断进行重复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儿童对其生活周围的一切事物进行认知、学习、掌握的过程。所以,家长要把握好幼儿的各个敏感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0-6岁是孩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从咿咿呀呀学语到背着书包上幼儿园,爸爸妈妈关心,爷爷奶奶操心,除了吃得好穿得暖外,有的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细微习惯,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把握好幼儿的各个敏感期,家长可以培养孩子的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学习能力,今后可谓受益无穷。
从出生起就是一个感官敏感期,家长会发现孩子喜欢咬手,喜欢到处摸一摸,往往拿来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啃一啃,这都是孩子的天性。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举动有时候是大声呵斥,这么做容易让孩子产生畏难以及不安全的感觉,甚至让孩子变得胆小,不利于孩子气质培养。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把家里的小玩具清洗及消毒后允许孩子去尝。对于孩子的一些探索要求,只要不具危险性,家长都可以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让孩子学会用五官去探索世界。
2岁至4岁是动作敏感期,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比如蹦、跳等动作,都可以循序渐进让孩子尝试,这个时候给家长的建议是不要仅仅注意动作做了没有,还要注意动作协调性,特别是手、眼的协调性;一般两岁半到6岁,是进入了常说的社会规范敏感期,这个敏感期最为重要,两岁半之前的孩子,往往显得比较“自私”,喜欢独处,以自我为中心,但两岁半之后,孩子的交际圈渐渐扩大,他的朋友开始多了,而且喜欢加入到群体活动中,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我们经常说让孩子“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就是文明礼仪规范的启蒙教育。所以从这个时候起,教会孩子一点生活中的规范,很有必要,建议家长与孩子多沟通,教一点日常礼仪,如见到人主动打招呼,别人帮助时要道谢等。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孩子同入各种公共场所及参加社交活动时,注意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作用,让孩子有样可学。
4.5岁至5.5岁进入阅读敏感期,这个时期主要是孩子学习能力的一种启蒙教育。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建议最好有个小书房,没有这个条件的话,父母常常阅读书报,常常与孩子一起阅读小书,给孩子讲故事等。
第五篇:捕捉幼儿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幼儿敏感期读后感
(一):相信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作者:龙桥幼儿园托班黄老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我一直比较相信的教育方法,因为教会孩子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让他们在未来遇到不同的问题时,能够较为从容不迫的应对。可是当我面对班里这一帮还不会穿衣、甚至还不能自理,每天上学还会哼唧哼唧、吵吵闹闹地不肯来上学托班小朋友的时候,我所学的理论知识完全乱了套。开学的第一周都处在哄孩子的阶段,秩序与规则对于孩子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每天最担心的是一是户外活动,怕排在后面的孩子掉队;二是安全事故,班里有温柔听话的小朋友,当然也会有完全听不进的“调皮捣蛋王”,而这些“捣蛋王”分走了我大半的精力,做老师的斗志荡然无存。
读了《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好似为我赶走了头顶的乌云,解开了重重的困惑。书中崇尚给孩子带去爱与自由,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关于孩子空间敏感期的一章,那里的孩子能够充分利用感官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空间,你会看到有孩子所在狭小的柜子中,有孩子钻在大的车轮胎中,有的孩子爬上了高高的体育器械上。这些要是放在我们班,我肯定是会阻止孩子的行为的,而且会美名其曰“这是为了孩子的安全”.但是孙瑞雪老师说,老师要相信孩子,他会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既然他能爬到那么高的地方,自然他也会有办法下来。而我总是呵斥孩子的这种探索行为,企图通过向孩子传递“危险”的信号让孩子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但是可能这样的举动会给孩子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我想“授之以渔”也不是一个好方法,但是一味地放任孩子自己探索,不参与他们的成长也一定不是好的教育方法,作为老师,我们要相信孩子,应该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在一个允许他自由探索的空间内成长。
捕捉幼儿敏感期读后感
(二)作者:龙桥幼儿园中班谢老师
最近幼儿园传阅的一本书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刚开始,我连书本都没有拆封,但是我听老师们说这本书写的真的很不错,值得看看。这个时候才拿出书本来看看,觉得哎呦,不错哦!往后翻了两个事例,和我们班孩子很像很像,看了这本书之后,发现可以了解到孩子很多东西,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各个年龄段的敏感期,印象深刻记在大脑里面。
“成人粗糙的感情有时很难体会孩子细腻的心灵”,这句话我很喜欢,我赞成,在与我们班孩子一起相处的日子里,我深深的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孩子很爱帮助老师阿姨做事情,他们常常喜欢等待,等待你分配事情给他,有一次,我手头上的事情很多,我们班的姐姐妹妹就在等老师忙好,就问老师要不要撕字宝宝。她俩就会很安静的在等待,孩子的心灵是细腻的。
爱与自由这个教育甚好。有段时间我们班小男生特喜欢带玩具过来在放学时和好朋友交换,我并没有干涉,既是放学时间又是孩子的自由,而他们的家长也很配合,都没有干涉。我觉得这样的机会能在周围世界中活生生地去经历与他人的交往,体会各种喜乐和忧伤。这是成长所必需的过程。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我很幸运也很开心能参与孩子的敏感期,他们是需要被疼爱的。多给孩子一点微笑,多给孩子一个拥抱。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中快快乐乐的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三)作者:龙桥幼儿园小班董老师
最近我正在看一本《捕捉儿童敏感期》的书,它作者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这本书主要是通过一些真实的小案例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新妈妈和幼教工作者更好的陪同孩子快乐的成长。
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提到了几点:
1、大人有大人的得失标准,孩子有孩子的取舍。在大人的价值观中,一个价值的东西就应该换同等价值的东西。但对于幼儿来说,他换东西就是凭自己的喜欢,我喜欢这个东西我就和他换,不在乎物品的价值,这在家长的眼中是不可以的,大人用钱来衡量幼儿的决定,认为这是不可以的,从而否定幼儿所做的决定。这个时候应该支持幼儿。
2、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秩序给儿童以安全感。如果秩序和秩序被打乱,会给儿童带来内在的极大混乱和不是。这是儿童的思维,有时称为“直线思维”.在这点上我认为对我们幼儿教育者来说可以很好地利用孩子的“直线思维”来培养幼儿的各项常规。
3、大孩子照顾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孩子,大孩子不还手,不记恨,这不是教育出的道德品质,而是生命成长之后的正常状态。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经常就会出现抢东西、打架等等各种麻烦事件。但是让一个大班的孩子看一个托小班的小朋友这个时候他就有了责任感,有责任照顾好比自己小的孩子,也不会欺负。每次中午吃过饭,下去散步的时候,我们班的孩子经常乱跑,我就让大班的孩子牵着我们班的孩子散步,散步后送回我们教师睡觉,他们都能够做好这件事情,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的责任感,在这件事情中他们也有了成就感。
4、我终于明白,一个没有爱的幼儿园,无论它多么高级,也能毁掉一个敏感,脆弱的孩子,一个缺乏自由的家,也很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爱和自由”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有爱的家,可以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的性格。一个有爱的幼儿园,孩子会喜欢来幼儿园,喜欢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小朋友,让我们给孩子创设一个有爱和自由的环境吧。
印度有一个大师说:"头脑和头脑的沟通是语言,心灵和心灵的沟通是感受,灵魂与灵魂的沟通是沉默。这是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