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数字出官”的怪圈

时间:2019-05-13 05:3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出“数字出官”的怪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出“数字出官”的怪圈》。

第一篇:走出“数字出官”的怪圈

走出“数字出官”的怪圈

·湖北麻城陈昌学

政绩考核,关系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评价,关系干部选拨的价值取向,是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指挥棒”和评价工作成效的“度量衡”。根据客观实际科学制定考核标准并有效实施,对于选贤任能以及推动党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唯GDP论英雄、用干部之风独占鳌头、愈演愈烈。在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指引下,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GDP”的增长,有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快速增长;有的急于求成,盲目举债上项目、铺摊子,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甚至造假数字、假典型……凡此种种,“重产值轻环保、重政绩轻民生”,“数字出官、官出数字”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消耗过大、产能过剩、安全生产不达标、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升级,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种单

一、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显现出种种弊端,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12月6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今后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标准,不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通知》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干涸的中华大地,通知要求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选人用人不唯GDP论英雄,在指标上把有质效、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考核。《通知》以明确的规定,考核选拔干部变“单杠杆”为“多尺度”,为干部考核工作走出“数字出官”怪圈提供了支持,也对把“政绩工程”当作终南捷径的人是当头棒喝。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全面认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GDP的快速增长;要走出“数字出官”的怪圈,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新导向,加强对政绩的全面综合分析,克服短视折腾的干扰,抵御急功近利的诱惑,纠正“盲目举债上项目”、“新官不理旧账”的偏颇,提升统筹兼顾的能力,给正确的政绩观落地生根提供深厚的土壤,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走出“数字出官”的怪圈,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新导向,为干部松绑鼓劲;有了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新导向,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重在落实。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认真贯彻《通知》精神,调整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完善考核制度,使考核由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转变为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民生改善,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勤政为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

2013年12月20日1

第二篇:走出自我攻击的怪圈

走出自我攻击的怪圈

一、自我攻击的定义

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我攻击行为时有发生。自我攻击是个体以自我生命有机体为代价来寻求自我解脱的情绪发泄方式。自我攻击行为轻则造成身体伤害,重则失去生命,而到达这地步,那就是被称为极端自我攻击。网上资料显示,近些年来(2004—2008年)全国高校极端自我攻击的大学生人数(包括部分因自我攻击而失去生命的大学生),平均每年发生极端自我攻击行为的学生人数不下25人,有的甚至因极端自我攻击而导致悲剧发生,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悲痛,给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极端自我攻击是个体在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行结束生命的行为。

二、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直接原因

发现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直接原因集中在5个方面,依次是学业压力大、就业压力大、适应能力差、情感受挫、人际关系失败。

(一)学业压力大

网上数据表明,学业压力大是导致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主要原因之一,平均比例高达23,8%。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有2类大学生极容易因学业压力大而发生极端自我攻击行为,甚至走上绝路:一是本身基础好,中途由于沉溺于网吧游戏、淡恋爱而严重耽误了学业,面临退学边缘,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实施极端自我攻击;二是虽然在高中时是班上的尖子生,但到了“精英荟萃”的大学后却因自己与别人差距大而深感自卑,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或学业上得不到及时改进,就轻生厌世,以生命为代价逃避现实。

(二)就业压力大

网上数据表明就业压力是近几年来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主要直接原因。显然,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从2004年形成第一个就业竞争高峰起,随着就业政策的转轨、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极端自我攻击人数明显增长。特别是由于待业大军的连续积压,形成2005—2006年极端自我攻击人数最高峰。此后,由于全社会的关注,政府不断加大就业政策支持,高校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明显缓解,极端自我攻击人数明显下降。

(三)适应能力差

通过对2004-2008年以来大一新生(访谈学生亲人、周围同学等)实施极端自我攻击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部分“养尊处优”、缺乏生活磨砺的大一新生(多为独生子女)不能尽快适应大学校园新的人际环境、学习方式,生活自理能力差,加之学业的要求与家长的厚望、亲人和亲友的期望等综合原因使他们陷入深深的矛盾、迷茫和痛苦之中,倘若遇到更大挫折时,便导致极端自我攻击行为。

(四)情感受挫

在本研究中,因情感受挫而引发极端自我攻击的大学生比例达17.5%。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青春期,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然而身体成熟早于心理成熟,这些“深入爱河”的大学生们很少有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责任感和挫折承受力。他们一旦恋爱受挫,便入深深的失恋痛苦中而不能向拔,“无颜见人”引发极端自我攻击行为,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去殉情。

(五)人际关系失败

部分独生子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在父母的“严格保护”下长大,交往面十分狭窄,性格孤僻,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和困难,一到大学阶段,面临着伞新的人际环境,由于个人性格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而被同学们“玲落”的大学生,一旦不能及时融入班集体,极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深感孤独、自卑和无助,一旦得不到及时调适或改变,就很容易发生极端自我攻击行为。

三、一般自我攻击的表现

一般自我攻击表现为:

1、自我批评

时常会给自己下消极的判语,就好象惯于责备的父母骑在自己的肩上。过分在意你哪些事情做得不对或不好,而不是哪些事情做得好。在内心对自我产生一种批判感,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对自己抱有强烈的敌意。

2、责怪自己

经常认为自己是错的,并将一切消极的事件归罪到自己身上。

3、自我标识

用“全或无”的思维方式看待自己。如果在某件事上失败了,就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不可爱的、或是无能的人。这种抑郁思维模式还包括责备和咒骂自己(例如,没用,无能,软弱,废物,虚伪,无价值,败坏等等。)

4、以偏盖全

判断对人不对事,认为行为表现才是重要的。如果表现不好,则内心会自我证明这个人本身不够好。同时对自己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6、自我憎恨

这是是自我攻击的极端表现。它不仅包含对自我的愤怒,而且包含指向自己的情绪和判断,认为自己败坏、邪恶、或令人厌恶。自我批评的目的是通过惩罚来改善;有见影自我憎恨旨在破坏或根除。

四、如何走出自我攻击

我们大学生都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深层的社会原因,也有直接刺激源,既有外在因素,也有个体内在的心理病变。因此,预防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须从多方面人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内因是根本,因此我们自己应该努力采用种种方法,走出自我攻击的行为。

1、培养自我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

我们的情绪和感情都不够稳定,处于过渡时期,因而,只有使自己各方面素质进一步提

高,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提升,保持稳定的情绪,学会控制和驾驭情绪,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自我攻击行为的发生,同时减少急躁、冲动、焦虑抑郁等不良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2、学会自我教育。每当我们产生一种不良情绪时,应该把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当做一次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认识水平的过程。调控自己的情绪,通常的步骤有三个,其一,正确认识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状况。即正视自己的不良情绪,它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东西,也是成长的契机,是可以控制、转化的,同时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姿态和表情了解自己情绪处于何种状态。其二,根据自身以往经验,查找原因,查明问题发生的根源。其三,自我调节,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由于自我攻击行为的产生是基于对自我的一种不自信,缺乏深度了解,因此,可以经常总结自我,提升对自我的一个认知,从根源上去减少自我攻击的发生。

自我攻击是对自我的一种残害,自我攻击亦是心理不健全的一种表现,希望可以多去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减少自我攻击行为,杜绝极度自我攻击行为的发生。

第三篇:第二十课:走出“自我中心”的怪圈

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出“自我中心”的怪圈》。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_四川文艺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高中一、二年级•全一册的第二十课。《心理健康教育》这套教材是根据高中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出发,结合教学情境为主线而编排的。自我中心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总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别人的感受,因此应该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本节课是自我意识这一模块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高一年级的心理辅导课的一个侧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辅导,培养其团队协作的意识。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和感受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兴趣。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认同自我、悦纳自我。

情感目标: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自觉追求自我完善与超越,进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学会客观认识自我、认同自我。

2、从认知、情感、能力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从而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学生情况分析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春天,是从童年走向成年、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交织的时期,极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我面对的学生是高一的学生,不是专业的心理系学生,所以我力求上课的内容可以迎合当前高一学生的心理需求,力求取材于生,许多内容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而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很多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并希望学生通过这堂课,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培养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有利于为高中三年以及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2、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自我中心,以及认识到自我中心的危害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让同学们共同参与进来,一起分享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说一说:

你在生活中会以自我为中心吗?意识到这种情况你是怎样对待的?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引领其他同学提出自己觉得可行的办法,相互交流学习,取得经验。为了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自己应该要努力做到什么?

心灵驿站

分享心灵驿站里面的两个实例,让同学们认识到遇到的这些问题都是暂时性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正确的定位自己并通过自己对认知、情感、行为上的改变来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或者说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以及布置作业。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干部选任何时能走出人情怪圈

干部选任何时能走出人情“怪圈”?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因此,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干部选任必须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不得打招呼、讲人情、搭天线。但是,有些地方,总有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干部被特别安排、特殊照顾,而一些平时默默无闻、埋头工作、不事张扬、不善钻营的同志则长期受到冷落;有些热门单位、热点部门班子成员被塞得满满的,而有些单位领导班子配备不足但长期得不到充实,严重影响了地方事业的科学发展和部门工作的正常开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尤其需要讲规矩、讲规则、讲规范,一切按规矩办事、依法律行事,绝不能任由人情泛滥、关系盛行,更不能被权力绑架、让特权架空,戴着“脚镣”跳舞。

俗话说,干部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但是,干部什么时候该搬,哪些干部该搬,该搬到什么位置,能发挥什么作用,等等这些问题,必须认真思考,并切实加以妥善解决。然而,一些地方,不管岗位是否需要,也不论干部是否符合,只要“有关领导”有提议,便动干部,将常态化的干部调整当成了“临时动议”甚至“突击提拔”,至于推荐、测评、考察、评定等这些程序,则会被简单化甚至虚无化。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也便会在“组织关怀”下“平稳”就职。

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往来,也常常被认为是人之常情。但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绝不能也不允许被“人情”缠绕。各级各地党委政府,特别是组织人事部门,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采取有力措施,走出人情“怪圈”。

公开公示广泛监督。“人情”背后,往往隐藏着权力寻租、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权力犯罪行为。而权力之所以会被异化、被利用、被滥用,说到底,还是缺乏监督、缺少阳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健全干部考察预告、任前公示、重大事项报告、财产公示等公示公告制度,利用各种监督工具和方式,使干部选任的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规范在监督里,其中特别要发挥好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等体制外的监督作用,要将评判的标尺交给群众,而不是掌控在某些人乃至个别人手里,从而不断提高干部工作的社会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

固化程序刚化制度。制度管根本,更管长远。干部工作尤其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着严格的程序、规范的制度,而有关程序和制度,不代表有了就一定能落到实处,必须将程序固化、制度刚化,最大限度地削减和取消自由裁量权,才能使程序和制度走出纸面、落地生根。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干部基本信息库和岗位需求信息库,并科学设定人岗相宜的关联指数;要建立健全科学全面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并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作为重要参考,对于一些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不廉行为,要敢于从程序上说“不”、从制度上叫“停”,不形成“破窗效应”,不让制度成稻草人当“摆设”,发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作用,从而减少“人情”的渗透和“怪圈”的形成。

强化责任严肃问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政官员特别是组织部门、组工干部肩负的神圣职责,务必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对于初始提名、组织考察、决定任用等各个环节都要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对于因执行纪律不严、落实制度不力、不讲规矩、不按程序而导致用人不正之风形成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且要实行倒查追责,使讲人情者没有市场、送人情者没有好下场,净化干部选任环境和政治生态。要定期开展巡视巡查工作,对于巡视巡查中发现的有关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出现的问题,要坚决做到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决不手软,从而倒逼干部守纪律、讲规矩、拒人情,实现干部的合理调配、科学使用。

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将人民群众当亲人,才能在各项工作特别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替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反之,如果心里装不下人民,各种人情关系、潜规则等便会占领头脑,各种不正之风也便会滋生和蔓延,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钻营者得利,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干部选任能不能走出人情“怪圈”,关键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的根本宗旨有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和躬身践行。得民心者,得天下。干部选任讲人情,势必就会失去民心,其后果不堪设想。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引起深刻警醒。干部选任走出人情“怪圈”,才能走进百姓心坎。

第五篇: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如何走出循环怪圈的探讨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如何走出循环怪圈的探讨

摘要:自1982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共进行了六次政府系统的机构改革,但至今收效甚微。本文从行政体制缺陷、利益追求和观念问题等方面分析了政府机构改革在“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中徘徊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阐述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政府机构;循环怪圈;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 从中央到地方一共进行了六次政府系统的机构改革,但至今收效甚微。十八大后,政府又提出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大部制改革,以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社会服务与管理为主,切实解决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权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频繁程度世界罕见,平均4~5 年就有一次“大动作”;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年来我们依然在行政改革一直在“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中徘徊。

这充分说明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理性程度和有效程度还不够高,间接反映出我国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已经滞后于实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始终跳不出“怪圈”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有必要对行政改革的实践进行理性的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于推进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和提高我国行政改革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使政府能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行政环境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进而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形成“怪圈”的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形成“怪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源上分析有体制缺陷、利益追求、观念问题这三个原因。

(一)体制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改变了过去那 种僵化的格局。然而,政治体制改革却举步维艰,以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为主导,以包办一切、统管一切为特征的行政体制依然存在,造成管理的混乱、僵化和低效率,进而禁锢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行政体制的缺陷,体现在机构问题上则是:一方面“人人有饭吃”的原则保证高就业率,但这者并没有有高生产率做基础, 就业水平并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对象并非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是因包办和统制才得以“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机构不断进行简单的切割划分和调剂配置,越切越碎,越分越乱,导致机构和人员越来越庞杂,而政府的效能却越来越差。政府部门只考虑维护和发展自身的职能职权与地位影响,实现自身的持续扩张,而不关心企业的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财政的消耗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以“大政府、小社会”为目标模式,以“大统制、小服务”为行为模式的传统行政模式,与精简、效能的原则相违背,从而不断产生和恶化机构问题。

(二)利益追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取向逐渐多元化,经济利益的诱惑力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要大得多,各种机构和人员都争相前来追求自身利益,由此造成了机构膨胀。西方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人是以追求自身的利益为最大目标”,并把个人作为集体行为的出发点,把个人的选择或决策当作公共选择或具体选择的基础,认为集体的行为动机也由个人的行为动机决定

【1】

。由此推论政府的行为动机也最终是由其中的组成人员的动机决定的。但政府机构的公共服务性和非盈利性,使得他们不能明确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于是只好用另一种方式即扩大政府机构来满足他们的利益追求。我国政府机构的重叠庞大,人员庞杂,人浮于事,使得“吃饭财政”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另外行政机构还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所在--企业。专业经济行政部门掌握了整个企业管理权,一直死抓住企业不放,与企业的利益紧紧地捆在一起,政企不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不遵守财政精简、统一和效能的要求,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千方百计争取和扩大享受公共利益的机会的现象使机构问题不仅总治不了,还反弹,最终成为全国性、全社会性的大问题。

(三)观念问题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权力本位”和“官本位”的思想观念根 深蒂固。有些政府部门和领导总认为只有政府直接管理企业才是社会主义,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并且形成了一种政府机关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的习惯。

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管理企业,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物,转为市场经济后,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而政府成为市场的配角,但是政府部门却不甘心放弃,认为政府不直接管理企业就不能体现政府的职能,于是不遵循市场规律,仍在经济舞台上唱主角,把权力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

另一方面,放权让利,转变职能,使一部分官员们有一种失落感,心理失衡,认为放权就是“失利”,为了减少权利的损失,一些政府部门就暗里抵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等各项改革措施。“权力本位”和“官本位”的思想观念作祟,使得“政府办企业”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且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影响了政府的效力,阻碍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政企分开,更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使其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三、政府机构改革真正走出“怪圈”的对策

历次机构改革的实践表明,之所以会形成“怪圈”,是因为改革没有从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问题入手,或在改革中没有把它落到实处,才会形成了一个“精简—膨胀”的循环怪圈。因此,我们必须吸取过去的教训,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要切实抓好这一突破口,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三者关系中寻求最佳平衡点。

(一)寻求政府与市场的平衡点,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作为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各有利弊,也各有自己运行的规律。为了实现政府与市场二元机制的最优组合,只能是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二者相结合,构建一种有效的协调机制,在不断的尝试和选择中,寻求政府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政府既不应参与市场之中,又不应置身于市场之外,而应当从宏观的高度调控市场,弥补市场的不足,使市场经济正常、健康地发展。一方面要维护而不能取代市场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使配置社会资源的调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要尽快转变政府职能,使公共管理的职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另外,政府还要动用公共权力,在严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同时,严格规范政府自身的公共行政行为。“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必须依法”【2】,政府只有真正 实现导向、管理、协调与服务这些公共职能,市场经济才会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而只有社会经济不断获得发展,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为被精简人员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从根本上真正消除机构臃肿的问题。

(二)寻求政企分开的平衡点,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权力高度集中,政企不分。于是合理分权成为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的最直接选择,而政企分开是所有分权改革的核心。

首先,要实现政企分开必须确定政府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定位。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全社会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把握宏观方向,进行宏观调控;而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 其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利润,应当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和自负盈亏。这种追求行为只有在政府的宏观规范和支持下,才能使社会不断增加财富,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其次,应该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营运体系

【3】,实现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分开。一方面国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拥有法律上的所有权;另一方面,企业则对其享有支配权,真正履行保值增值的责任。为此,必须构建一个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营运、监督体系,从而全面取消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为实现政企分开提供实质性的可靠条件。只有明确了政企各自的职责与权力范围,实行政资分开,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

这样,政府也才能摆脱繁重的经济管理事务,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按照各自所承担的具体经济职责和事权的划分原则,以“小政府,大服务”为目标模式,设置必要的政府机构和部门的内部机构,从而实现政府机构、职能、工作程序的科学化、合理化。

(三)寻求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平衡点,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政府是协调社会发展的组织形式,因而具有公共服务性和非营利性。政府的公共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本质表现,也是政府作为公共性政权机构的当然工作。因此,政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在观念上进行“解放”或更新,改变传统的“权力本位”,“官本位”的思想观念,树立“义务本位”,自觉为社会、为大众谋利益。同时还要做好适当的人员精简和机构设置,形成各种有利于改革的氛围和机制,以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公平,实现社会利益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 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要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是关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机构,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行政管理对象在某些方面便呈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因而政府职能难以彻底转变,机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政府机构改革要走出“精简———膨胀”的循环怪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渐进过程。

走出循环怪圈的途径,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阶段性的机构改革,逐步理清和理顺政府的职能,使政府行政组织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环境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维持一种稳定的行政秩序。参考文献:

[1]约瑟夫·斯蒂格里兹(美),政府经济学[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2]厉以宁,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徐远中,尤京文,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层原因及最大难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0(2):31-35.5

下载走出“数字出官”的怪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出“数字出官”的怪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