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反思
《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反思
城区一中 张斌
一、思得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比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标、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相互关系的处理;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教学这节课的总体感觉是学生思维活跃,思路非常开阔,出现了教学高潮。教学中通过图片、歌曲、活动、讲故事、谈理想等形式,从课堂一开始就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习中有思考,有实践,能形成理论知识与思想认识的统一。各个环节的过渡也很自然。
二、思失 教学的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如问题情景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自主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这节课的最大失误是,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白”。比如歌曲解读——大胆想象环节,应该给学生留出自由想象的时间,这是一个很能发挥的话题,但是,我却过早的给予点拨和总结,使已经出现的课堂高潮很快消失。还有,感觉知识面太窄,当学生问:“克隆技术能克隆人吗?随着基因密码的破译,人类能活到多少岁呢?”我想给学生解释,但是感到力不从心,简单解释一下敷衍说:“这个话题,课下可以继续讨论,也可以问一下生物老师。”
三、思新课堂教学中精彩的片段和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的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果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最好能详细记录下来,作为第一手素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独特的见解、精彩的问答、创新的思维等等,都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宝贵材料。这堂课出现了三次高潮:一是歌曲解读——大胆想象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尤其活跃,还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就像在“思失”中我提到过的。二是学会求异思维这一环节中“十只杯子”的探究活动,学生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做了很多种尝试,虽然最后只有一个小组做到了,但是其他小组感触也都很深。三是走进生活,尝试创新环节,当同学们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的时候,我突发易想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发明一种机器,可以使学生不学自会?”有的回答能,有的回答不能,我最后总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唯有努力,才能成功。”
四、“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 1
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搭起创新的桥梁》这节课的“再教设计”中,我省去了很多教师的归纳与点拨,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空白”。
第二篇:《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创新的魅力,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2、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观察力、想象力、求异思维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3、知识:知道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源头,知道知识是创新的前提。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知识、勇于实践是重点。是本课的落脚点。
让创新思维闪光是难点。让创新思维的火花变成现实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探究,注重过程性。
2、小组合作讨论法:能体现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情景教学法:依据启发性原则。
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
创设情境与活动,还时间于学生,还空间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
一、图片导入 人类曾经有过无数美好的幻想,如飞到月亮上去,希望有一个机器人为自己服务等,这些幻想曾让无数人苦苦追求和探索。今天,这些幻想早已成为现实,阿波罗登月计划已完成,中国的嫦娥一号于2009年3月着陆月球,神舟七号的宇航员已经实现太空漫步。
请同学们看图片
思考:是什么让人类美好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呢?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是创新发明搭起了理想与现实的桥梁,那么,如何搭起创新的桥梁呢?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创新需要的条件。
板书:搭起创新的桥梁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活动一:学会观察。参考《舍莱恩教授的一堂课》组织活动。教师拿一个盛有盐水的玻璃杯,把食指伸入水中,然后抬手添一下中指,要求学生照样去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尝到了苦涩的盐水。教师: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不要视而不见,要善于观察。看图片,讲故事,谈感受。
教师: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隐藏着秘密,只要善于观察,留意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寻找原因,我们就会有自己的发现,可以说,善于观察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
2.歌曲解读——大胆想象。下面我们伴着这首非常熟悉的歌曲《猴哥》,说一说人类这些美好的愿望怎样变成现实?
投影:
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克隆技术)
翻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航天技术)
眨一眨眼睛能把鬼识破—-(X光透视)长生不老———————-(基因破译)
起死回生———————-(器官移植)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可以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些神话般的、异想天开的想像经过人类的创新实践逐一变成现实。那么怎样开发自己的想像力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敢于想——能够想——善于想 过渡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陶行知 问题:陶行知的名言说明了什么?
3.活动二:学会求异思维。结合教材75页材料,思考问题:伽利略身上的可贵品质是什么?这种品质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意义? 教师:培养创新思维要大胆质疑。投影:尝试解决问题。
上面有10只玻璃杯。左边5只内有水,其余5只空着。现在规定只能动两只杯子,如何才能使这排杯子变成有水的杯子和空着的杯子相交错?
请同学们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分析司马光解决问题的方式。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教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摆脱思维定势,求异思维。如果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将会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可以说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
4.积累知识。创新没有捷径,先厚积,才薄发。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投影: 材料
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小学,但他自学了《科学百科全书》和牛顿等人的著作。
材料
二、电报的发明家莫尔斯是一个画家。41岁那年,一次偶然的经历使他对电流产生了兴趣,可是他对电一窍不通。他想,天下哪有天生的电学专家?他丢掉了画笔,从事起电学研究来了。后来经过了5年的学习和探索,终于发明了电报机。
讨论问题:知识储备与创新的关系是什么? 你打算如何积累知识?
教师:知识越丰富,基础打得越牢固,创新的机会就越多。青少年要学好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5.讲故事,谈体会——学以致用。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就一定会有所发明创作吗?还要学以致用,勇于实践。
请同学们讲《小马过河》的故事,交流其中的道理。
事生于虑,成于做,没有创新的实践,哪来创新能力。爱迪生做了1600多种材料的实验才发明了钨丝,可见其追求的执着。
三、走进生活
尝试创新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可记数的订书机”、“四能枕”、“充气雨衣”、“乒乓球捡拾器”、“小孔菜刀”、“电饭锅溢液槽”、“降温调湿电风扇”、“免擦自动黑板”、“黑板拾尘槽”
简单实用的“灭蚊台灯”是中学生罗飞雄同学发明的,因为在灯下学习时常被蚊子咬,罗飞雄想到把电子蚊拍装到台灯下,蚊子飞到灯下便会被击毙。
成都高中女生叶洵发明的“摩托车冷暖空调帽”,受到南京一空调公司的青睐,并出价12万元,欲开发这一创新成果。此帽采用半导体制冷技术,帽内既可制冷又可制热。
(1)看了上面的实例对你有什么启发?
(2)向同学们讲一下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并谈一谈体会。
(3)要想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今后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点拨:创造发明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可以从小发明小制作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大发明大制造打基础。
2、请同学们试着就生活中存在的一个实际问题找出解决方案。
(1)擦黑板时,如何不让粉末到处飞扬。
(2)能否制造出一种自动开关的水龙头,节约用水。
(3)能不能发明一种机器,可以使学生不学自会。
四、谈理想:我国为了提高全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如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说一说自己的理想。
五、归纳创新的条件:
创新=好奇心+善于观察+敢于想象+求异思维+积累知识+勇于实践
六、小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我们要响应时代呼唤,站在时代前列,从创新思维到创新实践,相信同学们创新的星星之火定能成为燎原之势,从而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三思而后改
一、思得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比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标、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相互关系的处理;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教学这节课的总体感觉是学生思维活跃,思路非常开阔,出现了教学高潮。教学中通过图片、歌曲、活动、讲故事、谈理想等形式,从课堂一开始就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习中有思考,有实践,能形成理论知识与思想认识的统一。各个环节的过渡也很自然。
二、思失
教学的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如问题情景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自主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这节课的最大失误是,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白”。比如歌曲解读——大胆想象环节,应该给学生留出自由想象的时间,这是一个很能发挥的话题,但是,我却过早的给予点拨和总结,使已经出现的课堂高潮很快消失。还有,感觉知识面太窄,当学生问:“克隆技术能克隆人吗?随着基因密码的破译,人类能活到多少岁呢?”我想给学生解释,但是感到力不从心,简单解释一下敷衍说:“这个话题,课下可以继续讨论,也可以问一下生物老师。”
三、思新
课堂教学中精彩的片段和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的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果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最好能详细记录下来,作为第一手素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独特的见解、精彩的问答、创新的思维等等,都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宝贵材料。这堂课出现了三次高潮:一是歌曲解读——大胆想象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尤其活跃,还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就像在“思失”中我提到过的。二是学会求异思维这一环节中“十只杯子”的探究活动,学生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做了很多种尝试,虽然最后只有一个小组做到了,但是其他小组感触也都很深。三是走进生活,尝试创新环节,当同学们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的时候,我突发易想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发明一种机器,可以使学生不学自会?”有的回答能,有的回答不能,我最后总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唯有努力,才能成功。”
四、“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搭起创新的桥梁》这节课的“再教设计”中,我省去了很多教师的归纳与点拨,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空白”。
第三篇:”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设计
搭起创新的桥梁学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尝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增强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了解和掌握创新的一般思维和方式。学习重点:积累知识勇于实践 学习难点:让创新思维闪光 学习过程:
环节
一、新课导入
初步感悟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明者、创新者,但创新并不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我们都有创新的潜能。那么,我们应怎样搭起创新的桥梁,从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呢?下面学习“搭起创新的桥梁”。环节
二、自主探究
全面理解
学习任务
一、阅读教材P73---P75页。思考:怎样让创新思维闪光?(1)创新的火花不会凭空而来,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2)想象与创新的关系如何?(3)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4)例子中伽利略身上体现的可贵品质是什么?如何培养这种品质? 学习任务
二、阅读教材P76――P78页。思考:知识积累与创新有什么关系?(1)
莫尔斯的例子给自觉什么启示?(2)为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应怎样做? 环节
三、思维互动
解难释疑
1、师生互动,组间交流,解决自学中个人和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2、我们一起分析判断:
发明创造只是科学家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环节
四、知识整合 系统小结
让创新思维闪光(善于观察
见微知著;敢于想象
善于想象
善于质疑
学会思考)搭起创新桥梁
积累知识、勇于实践:识积累与创新的关系 环节五:夯实基础及时反馈
1.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这告诉我们()
A学会独立思考
B.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C.摆脱思维定势
D.敢于对权威的结论提出质疑、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从16岁开始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倘若使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那么他就处在一个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波场之中。但看来不会有这种事情!”正是他运用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探索,终于提出了改变人类宇宙观的相对论。这个事例说明(B)
①知识是不断积累的.②想象就是创新.③想像是进行创新的翅膀.④创新源自“异想天开”.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①②③.3、下列关于创新与知识、观察、求异思维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创新不需要知识积累.B、想象是创新的先导.C、善于观察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D、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4、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要做到(A)①要“敢于想”,敢于“异想天开”.②要“空想”“梦想”.③要“能够想”.④要“善于想”.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庄凯旋、张祚、王铭玉和郑嘉4名深圳学生设计出了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沙漠中,机器人将树苗移出养护室,挖土、载苗、填土、浇水„„一系列困难的工作由机器人一手操办的“沙漠植树系统”。这说明了(D)
①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就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②这4名同学喜爱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③人人都有创新的灵感,发明创造不只是科学家们的事.④他们都有聪明的天资,这是不务正业的表现.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5、之所以要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因为(C)
A、创新只是青少年的事情.B、青少年思想活跃,更易于创新.C、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D、现在的青少年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6、下列哪些技术不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涉及的(A)
A、电话.B、信息技术.C、新材料技术.D、生物技术.7、2004年8月21日,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国家设立这一奖项,是希望(D)①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②增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③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④青少年都能成为科学家.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8、十六大代表毛光烈说:“十六大报告再次强调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从市场经济角度说,就是要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提高企业实力。企业不抓住科技创新这个龙头,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里就会丧失机遇。”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D)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③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④二战后,以电子、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薪技术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第四篇:《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设计
《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创新的魅力,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2、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观察力、想象力、求异思维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3、知识:知道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源头,知道知识是创新的前提。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知识、勇于实践是重点。是本课的落脚点。
让创新思维闪光是难点。让创新思维的火花变成现实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探究,注重过程性。
2、小组合作讨论法:能体现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情景教学法:依据启发性原则。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
创设情境与活动,还时间于学生,还空间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
一、图片导入
人类曾经有过无数美好的幻想,如飞到月亮上去,希望有一个机器人为自己服务等,这些幻想曾让无数人苦苦追求和探索。今天,这些幻想早已成为现实,阿波罗登月计划已完成,中国的嫦娥一号于2009年3月着陆月球,神舟七号的宇航员已经实现太空漫步。请同学们看图片
思考:是什么让人类美好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呢?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是创新发明搭起了理想与现实的桥梁,那么,如何搭起创新的桥梁呢?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创新需要的条件。板书:搭起创新的桥梁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活动一:学会观察。参考《舍莱恩教授的一堂课》组织活动。教师拿一个盛有盐水的玻璃杯,把食指伸入水中,然后抬手添一下中指,要求学生照样去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尝到了苦涩的盐水。
教师: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不要视而不见,要善于观察。看图片,讲故事,谈感受。
教师: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隐藏着秘密,只要善于观察,留意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寻找原因,我们就会有自己的发现,可以说,善于观察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
2.歌曲解读——大胆想象。下面我们伴着这首非常熟悉的歌曲《猴哥》,说一说人类这些美好的愿望怎样变成现实? 投影:
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克隆技术)翻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航天技术)眨一眨眼睛能把鬼识破—-(X光透视)长生不老———————-(基因破译)起死回生———————-(器官移植)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可以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些神话般的、异想天开的想像经过人类的创新实践逐一变成现实。那么怎样开发自己的想像力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敢于想——能够想——善于想 过渡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陶行知 问题:陶行知的名言说明了什么?
3.活动二:学会求异思维。结合教材75页材料,思考问题:伽利略身上的可贵品质是什么?这种品质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意义? 教师:培养创新思维要大胆质疑。投影:尝试解决问题。
上面有10只玻璃杯。左边5只内有水,其余5只空着。现在规定只能动两只杯子,如何才能使这排杯子变成有水的杯子和空着的杯子相交错? 请同学们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分析司马光解决问题的方式。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教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摆脱思维定势,求异思维。如果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将会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可以说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
4.积累知识。创新没有捷径,先厚积,才薄发。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投影: 材料
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小学,但他自学了《科学百科全书》和牛顿等人的著作。
材料
二、电报的发明家莫尔斯是一个画家。41岁那年,一次偶然的经历使他对电流产生了兴趣,可是他对电一窍不通。他想,天下哪有天生的电学专家?他丢掉了画笔,从事起电学研究来了。后来经过了5年的学习和探索,终于发明了电报机。
讨论问题:知识储备与创新的关系是什么? 你打算如何积累知识? 教师:知识越丰富,基础打得越牢固,创新的机会就越多。青少年要学好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5.讲故事,谈体会——学以致用。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就一定会有所发明创作吗?还要学以致用,勇于实践。请同学们讲《小马过河》的故事,交流其中的道理。
事生于虑,成于做,没有创新的实践,哪来创新能力。爱迪生做了1600多种材料的实验才发明了钨丝,可见其追求的执着。
三、走进生活 尝试创新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可记数的订书机”、“四能枕”、“充气雨衣”、“乒乓球捡拾器”、“小孔菜刀”、“电饭锅溢液槽”、“降温调湿电风扇”、“免擦自动黑板”、“黑板拾尘槽”
简单实用的“灭蚊台灯”是中学生罗飞雄同学发明的,因为在灯下学习时常被蚊子咬,罗飞雄想到把电子蚊拍装到台灯下,蚊子飞到灯下便会被击毙。
成都高中女生叶洵发明的“摩托车冷暖空调帽”,受到南京一空调公司的青睐,并出价12万元,欲开发这一创新成果。此帽采用半导体制冷技术,帽内既可制冷又可制热。
(1)看了上面的实例对你有什么启发?
(2)向同学们讲一下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并谈一谈体会。(3)要想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今后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点拨:创造发明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可以从小发明小制作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大发明大制造打基础。
2、请同学们试着就生活中存在的一个实际问题找出解决方案。(1)擦黑板时,如何不让粉末到处飞扬。
(2)能否制造出一种自动开关的水龙头,节约用水。(3)能不能发明一种机器,可以使学生不学自会。
四、谈理想:我国为了提高全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如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说一说自己的理想。
五、归纳创新的条件:
创新=好奇心+善于观察+敢于想象+求异思维+积累知识+勇于实践
六、小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我们要响应时代呼唤,站在时代前列,从创新思维到创新实践,相信同学们创新的星星之火定能成为燎原之势,从而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第五篇:《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设计
《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了解观察、想象、求异思维、积累知识、勇于实践,引导学生勤 于观察、丰富想象、敢于质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培养自己的 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为学生搭起创新的桥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创新的事例和故事,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2.布置学生搜集能够激发创新潜能的方法,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教学过程 一.感受创新 阅读感悟
有一名初中女学生,在一次考试中不小心将铅笔芯弄断,耽误了测验时间,影响了成绩。于是,她就想制造一种不断芯、可装很多笔芯的铅笔。经过多次研究试验,她设计出“自动铅笔多芯器”,并且将图纸、模型和专利申请书寄送到国家专利局。经过审查验证,“自动铅笔多芯器”完全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要求。于是,她获得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①该同学设计“自动铅笔多芯器”的构想是从哪里来的?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阅读材料,感悟到生活中需要创新,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要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师生总结: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明者、创新者,创新并不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我们都有创新的潜能。那么,我们应怎样搭起创新的桥梁,从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呢?(2)领悟激发创新潜能的方法
①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将搜集到的反映创新的事例和故事进行交流,并尝试说出激发创新潜能的方法。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初步领悟寻求激发创新潜能的方法。
②故事引导,共同探究
故事一:相传有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柴无烟,百扭有余”,并限期10天内完成。庞涓未加思索,每天砍柴不止。孙膑则经过多次观察和认真考虑后,选择一些榆木放到一个大肚子小门的窑洞里,烧成木炭,然后用一根柏树枝做成的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担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干柴,火势虽旺,但浓烟滚滚。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这正是鬼谷子所期望的。
故事二:1973年,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位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诧,因为他来这儿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的。再说对Bit系统,默尔斯博士才教了点皮毛,要开发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是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豪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拿到博士后学位;那位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则仅决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富豪。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位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边开发边学习新的知识,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也随之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故事三:在河北省新乐市的邯邰镇,人们亲眼见到了长在“树”上的西瓜,这就是当地一些瓜农今年推广的“吊蔓西瓜”。
吊蔓西瓜栽培技术是由邯邰镇小流村的老瓜农刘三锁首创发明的。在长期的种瓜实践中,刘三锁发现用传统地蔓方法种植的西瓜不仅瓜形不好,而且瓜的质量也差。于是,他设想如果西瓜长在空中肯定要好得多。他开始试验给西瓜搭架,让瓜蔓顺着木杆向上爬,使西瓜吊在空中生长,当地村民称之为“西瓜树”。结果令人喜出望外,西瓜上“树”后由于上下四面见光透气,产量提高了近3倍,成熟期提前了5至8天,而且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许多,深受欢迎。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故事,共同探究,进一步领悟激发创新潜能的方法。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
①孙膑是怎样使鬼谷子满意“木柴无烟,百担有余”的7 ②比尔•盖茨退学反而成功了,是不是说明知识对激发创新的潜能没有多大作用? ③“树上结西瓜”是怎样成为现实的? ④这些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注意事项:
①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充分发挥每一个故事的作用。
②利用好第二个故事,针对学生的疑惑,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探究知识积累对激发创新潜能的重大作用。③教师组织学生将搜集到的能够激发创新潜能的方法,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④师生总结:
A 创新二好奇心+善于观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积累知识+勇于实践 B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尝试创新 活动一:激活你的思维
有4条小链子(见图1),每条小链子有3个环。打开一个环要花2分钱,闭合一个环要花3分钱。开始时所有的环都是闭合的。你的任务是要把这12个环全部连成一个闭合的大链子(见图2),但花钱不能超过15分钱,时间越短越好。活动二:展开想象的翅膀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设想在家庭、学校的生活、学习用品中:(1)你认为哪些方面可以改进?(2)说一说你这一创新的构思。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创新 走进生活: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王凯是一个电脑爱好者。在小学时他就对电脑感兴趣,现在他的电脑知识非常丰富,电脑应用能力也比较强。他多次代表学校参加省里、市里的电脑设计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专家对他的设计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王凯也想将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是让王凯非常头疼的是几门文化课学习成绩不理想,原因是他把不少的时间用到了学习电脑上。父母经常对他说:现在学习文化课是主要的,玩电脑是不务正业。并对王凯下了最后通牒,让他戒掉电脑瘾,专心学习课本知识。王凯感到非常苦恼。他认为,学好了电脑将来照样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为什么非要把所有的文化课都学好呢? 王凯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如果自己是王凯的同学,应该怎样帮助他解决这些烦恼呢? 有的人因为好奇而产生了对某一事物的浓厚兴趣,继而进行积极探索,终于有所发明创造;而有的人却因为好奇,染上了抽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不良嗜好。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好奇心? 三.课堂小结: 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青少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从小打好知识基础,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异想天开”、敢于向权威挑战、勇于质疑、勤于实践,在未来科技发展的大潮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