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提高政府绩效历来是公共管理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问题是如何提高。政府绩效评估就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它的兴起是当今时代全球化、民主化发展趋势的产物。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政府管理出现服务效能低下、公共支出持续攀升、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干预的高额成本,使政府管理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衰降。因此英美等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政府再造运动蓬勃兴起,绩效评估作为一种评价和改进政府绩效的实用管理工具,逐渐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得到应用。随着公共部门成本意识、服务意识的强化和公民意识的加强,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工作也全面展开。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先进的政府管理理念和思潮开始逐渐在我国的行政改革中得到吸收和借鉴。其中绩效评估问题开始引起广泛的重视并在政府部门中得到初步实践。但整体而言,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在我国还是一个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绩效评估的功能未充分的发挥。为此,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经验总结,力图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对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政府绩效评估的涵义及其意义
所谓绩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是成绩和效益。对于政府而言,政府绩效,在西方国家也被称为“公共生产力”、“国家生产力”、“公共组织绩效”、“政府业绩”、“政府作为”等,从其表面意义上来说,它包含着政府所作的成绩和所获得的效益的意思,但从其内涵上来讲,还包含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良性发展、持续运行的含义在内。相应地,政府绩效评估就是指以一定的时段为界限,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对其管理过程中投入和产出所反映的绩效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量并划分等级,以期改善政府行为绩效和增强控制的活动。(引文)因此,开展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绩效评估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强有力的目标导向。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要将其落到实处,转化为各地各部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实际行动,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科学的绩效评估,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要求变成可以量化的目标体系,强化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意识,形成正确的决策导向和工作导向,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二,绩效评估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绩效。绩效评估作为一种技术,是有效提高政府绩效的动力工具。一方面绩效评估有助于实现和落实政府的责任。政府对公民负有公共责任,政府的支出必须获得人民的同意并按正当程序支出,公共资源必须有效率地利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要落实这些公共责任,就必须对政府的作为进行绩效评估,以准确了解政府是否承担起了公共责任。另一方面,政府绩效评估所采取的界定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强调顾客至上和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等措施,有利于改进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建立和发展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部门的信任,增强政府公共部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第三,绩效评估有利于提升政府管理能力。一通过绩效评估,使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有了依据,建立在绩效评估基础上的奖惩,可强化政府部门的激励机制。二绩效评估有利于有效配置资源,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预算制度、实行绩效与财政预算拨款挂钩,可以降低行政成本,减少政府部门的浪费。三绩效评估是诊断政府部门发展的有力措施。绩效评估作为管理决策的基础,能为组织提供有关政府活动进度、物质损耗、工作协调等方面的信息,以适时调整偏差。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政府及其领导干部的评估发生了两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一是从没有评估和奖励的平均主义转向以政绩论奖惩的绩效主义;二是从以德和政治表现为关注点的政治鉴定转向以工作实绩为关注点的绩效评估。如江苏省纪委的“应用指标分析方法对反腐败五年目标实现程度的测评”,珠海市的“万人评政府”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应用不仅为政府开展绩效管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而且对建设求真务实、高效廉洁、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当前我国行政管理改革仍然具有社会转型期的过渡特点,现代意义上的政府绩效评估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处于探索阶段的政府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表现得很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的实践相比,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还处在原始的手工业水平上”,存在的问题还是相当突出的。
(一)“谁来评估”的问题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往往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重视自查自评和同体评价(上级机关对其下级机关的绩效做出评估和评价,或对其所辖的处室部门从优到劣排出名次),漠视社会评价
第二篇: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提高政府绩效历来是公共管理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问题是如何提高。政府绩效评估就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它的兴起是当今时代全球化、民主化发展趋势的产物。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政府管理出现服务效能低下、公共支出持续攀升、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干预的高额成本,使政府管理的合法性和公信力衰降。因此英美等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政府再造运动蓬勃兴起,绩效评估作为一种评价和改进政府绩效的实用管理工具,逐渐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得到应用。随着公共部门成本意识、服务意识的强化和公民意识的加强,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工作也全面展开。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先进的政府管理理念和思潮开始逐渐在我国的行政改革中得到吸收和借鉴。其中绩效评估问题开始引起广泛的重视并在政府部门中得到初步实践。但整体而言,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在我国还是一个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绩效评估的功能未充分的发挥。为此,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经验总结,力图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对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政府绩效评估的涵义及其意义
所谓绩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是成绩和效益。对于政府而言,政府绩效,在西方国家也被称为“公共生产力”、“国家生产力”、“公共组织绩效”、“政府业绩”、“政府作为”等,从其表面意义上来说,它包含着政府所作的成绩和所获得的效益的意思,但从其内涵上来讲,还包含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良性发展、持续运行的含义在内。相应地,政府绩效评估就是指以一定的时段为界限,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对其管理过程中投入和产出所反映的绩效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量并划分等级,以期改善政府行为绩效和增强控制的活动。(引文)因此,开展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绩效评估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强有力的目标导向。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要将其落到实处,转化为各地各部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实际行动,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科学的绩效评估,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要求变成可以量化的目标体系,强化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意识,形成正确的决策导向和工作导向,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二,绩效评估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绩效。绩效评估作为一种技术,是有效提高政府绩效的动力工具。一方面绩效评估有助于实现和落实政府的责任。政府对公民负有公共责任,政府的支出必须获得人民的同意并按正当程序支出,公共资源必须有效率地利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要落实这些公共责任,就必须对政府的作为进行绩效评估,以准确了解政府是否承担起了公共责任。另一方面,政府绩效评估所采取的界定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强调顾客至上和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等措施,有利于改进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建立和发展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部门的信任,增强政府公共部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第三,绩效评估有利于提升政府管理能力。一通过绩效评估,使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有了依据,建立在绩效评估基础上的奖惩,可强化政府部门的激励机制。二绩效评估有利于有效配置资源,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预算制度、实行绩效与财政预算拨款挂钩,可以降低行政成本,减少政府部门的浪费。三绩效评估是诊断政府部门发展的有力措施。绩效评估作为管理决策的基础,能为组织提供有关政府活动进度、物质损耗、工作协调等方面的信息,以适时调整偏差。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政府及其领导干部的评估发生了两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一是从没有评估和奖励的平均主义转向以政绩论奖惩的绩效主义;二是从以德和政治表现为关注点的政治鉴定转向以工作实绩为关注点的绩效评估。如江苏省纪委的“应用指标分析方法对反腐败五年目标实现程度的测评”,珠海市的“万人评政府”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应用不仅为政府开展绩效管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而且对建设求真务实、高效廉洁、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当前我国行政管理改革仍然具有社会转型期的过渡特点,现代意义上的政府绩效评估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处于探索阶段的政府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表现得很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的实践相比,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还处在原始的手工业水平上”,存在的问题还是相当突出的。
(一)“谁来评估”的问题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往往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重视自查自评和同体评价(上级机关对其下级机关的绩效做出评估和评价,或对其所辖的处室部门从优到劣排出名次),漠视社会评价(外部中介组织、公众、专家的评估)。可见,评估主体多为上级行政机关,社会公众还没有真正成为评估主体。我们的上级领导不仅掌握着资源配置权、指挥命令权,还掌握着对下级的考评奖惩权。这种考评奖惩是悬挂在下级头上的“指挥棒”或令人生畏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这种情况下,“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领导不注意”必然成为官场的游戏规则和普遍现象。政府部门一厢情愿的提供着他们自认为老百姓应该需要的服务,并自设标准评估这种服务的绩效,而对一
些老百姓真正关切的问题,迫切需要的服务,却存在严重的供应短缺。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官员不是不知道某事是违法或不当,但惧于上级领导的赫赫威势,也只好违心顺从勉力而为,躬行妾妇之道。这些官员做事情不是基于自身所负的职能责任,也不是出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而是出于取悦上级的投机心态。我们相信那些大大小小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与其说是做给群众看的,毋宁说主要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另外,自查自评和同体评价由于受自我保护、自我欣赏、自我认同等心理因素和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带有自我保护的色彩,导致绩效评估中粉饰问题,过分夸大自身的成就,出现报喜不报忧的现象。这些都是我国现行政府绩效评估中评估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评估什么”的问题
1.评估内容的界定不尽合理
(1)评估内容重“显”绩,轻“潜”绩和“隐”绩的考评。现在的绩效评估注重短期的、可显现工作成绩的内容,忽视有利于长期发展,但短期内无法显现工作业绩的内容。组织的短期业绩得到彰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却受到削弱。
(2)评估内容超越政府职能范围。转型时期政府经济、社会职能仍旧过于宽泛,牵涉的事务具体庞杂,许多职责业务超出了政府的实际执行能力,这种职能现状使目前不少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内容,并不一定属于政府的份内职责。比如,不少地方把强制性推广某种经济作物,下属企业或社会组织的产值、利润、税收等列为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这显然是政府的越位。如果在政府角色越位的基础上进行绩效评估,不仅把评估政府的本意曲解了,而且会妨碍政府转变职能。同时又会促使不少政府部门为了应付庞杂的超越其职能范围的评估内容疲于奔命,不能集中精力管好政府应该管的事情。
(3)评估内容过于关注行政努力。在我国目前的政绩评估中,我们不适当地把评估的目光过多地集中于行政努力,而多少有些忽视对行政结果的评估。我们常常只关心“做了没有”“做了什么”,而不太关心所做的工作到底有没有产生预期效果。“事实上,一个行政机关常常可以有令人钦佩的行政努力,却不一定有令人满意的行政效果。”据报道,某市政府年年率领机关干部到郊区荒山植树造林,按统计,该市郊区的森林覆盖率早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然而政府只管种不管活,结果荒山依旧。过于关注行政努力,便易带来“制造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形式主义的行政现象,使政府管理领域形式主义盛行。
2.评估指标的设置不够科学
(1)过度追求经济指标,呈现泛经济化趋向
现在政府从上而下,到处都在谈论经济,经济成了压倒一切的最大政治,经济指标自然也成为评估政府绩效的最重要尺度,并和官员的利益得失、仕途进退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在经济绩效评估中,又严重偏向gdp评估,gdp成了政府绩效最炫目的指标。可是gdp具有“不包括家务劳动的价值,不能完全反映社会的劳动成果……不能反映经济增长付出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代价,不能准确反映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状况,人均gdp会掩盖收入差距的扩大”等局限性。并且gdp及其消长的变化本是一个社会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府公共行政只是导致gdp变化的因素之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就gdp与政府公共行政的相关性并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学分析和论证。事实也表明一些地方政府在gdp评估指标的指挥棒下,盲目上项目、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忽视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大搞五花八门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国家财产、物资的巨大浪费,甚至不惜以牺牲下一代或几代人的利益为代价,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危害。
(2)指标设定缺乏环境变量的思考
绩效管理的原则之一就是,员工有足够的能力控制绩效结果。这也就是说,如果员工不能控制绩效结果,简单的将此因素作为绩效评估的指标对员工来讲就不公平。之所以不能控制,主要是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正负两方面:正面影响是指环境因素导致了绩效更好的结果;负面的是指环境因素导致了绩效更坏的结果。比如,就治安状况来讲,火车站、汽车站、外来人口聚居地的治安状况相对其他地区来讲就较差,这是这些地区的行政机构及其公务人员的努力不能完全控制的,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简单的用同一指标来同其他地区进行一样的评价,就明显有失公平,影响这些地区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绩效指标“一票否决”、“递增”需斟酌
据实际调查,在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中,有许多“一票否决”指标的设置,并且占到总体指标的30%左右。所谓“一票否决”,也就是说,一项指标不合格,其他指标分值再高也没用。从绩效管理的理论上来讲,个别重要指标比如涉及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事故、重大决策失误等占的权重较大是合理的,但30%的指标都是“一票否决”就不合理了。像一些地方政府将群众越级上访、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等涉及政府面子的因素都搞成“一票否决”,这就会造成下级部门及人员无所适从,为了达到绩效要求只能文过饰非,尽力掩盖。
另外,现实当中,许多政府部门的绩效指标是递增的。绩效指标的设定确实需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会产生潜在激励作用。但是,目标实现难度的频繁提高,反而会适得其反,挫伤工作的积极性。如有的政府部门快到年底时,一看今年的任务完成了,就放缓或停止工作,将剩下的业绩留到下一,以应付绩效评估指标的递增。
(三)“怎样评估”的问题
1.评估方法——不能合理有效的运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目前,我国政府
绩效评估中,一方面,偏重采用定性方法,对政府部门实行的绩效评估大多只有原则而笼统的规定,没有具体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即缺乏具体、量化的规定。这种简单笼统、定性的方法由于未分类并细化标准,既不能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绩效的要求,也不能真正反映出政府部门及其管理人员不同的工作业绩、工作状况和工作作风等,以致评估往往脱离岗位责任和实际效果。结果是绩效评估只能凭主观印象、感觉、人际的亲疏实施,缺乏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分析,从而评估不可避免的带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另一方面,过于强调定量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出于过去那种完全定性化政治鉴定的否定和对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迷信,我国各行各业的业绩评价越来越趋于量化。在这股定量分析评价的大潮中,政府政绩评估也定量化了,gdp、人均纯收入、引进外资额度、破案数量及破案率、造林总数、人流次数、处罚人数、罚没款额等等,都成了政绩评估的一项项指标。政府官员们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给统计数据掺合水分,假数据、虚报指数等欺上瞒下的行为不断出现,形成中国独有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新官场怪相。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受到破坏,产生发展中的“跛鸭现象”;对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持已显露疲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危机已隐约可见;发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日趋严重,市场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受到地区壁垒的障碍,加剧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2.评估技术落后。我国的绩效评估主要还是大量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计算机主要用来归集数据,财会软件、审计软件、管理软件运用很少,仍属于手工化的劳动密集型劳动。从1998年以来开展的公民评议政府绩效由于缺乏采集政府绩效信息的必要渠道和技术,社会大众对信息资源尤其是对政府内部业务和技术方面的信息采集不完全或不充分,因而对政府的绩效评估就难免有所疏漏。
3.评估程序具有封闭性、神秘性,缺乏透明度、公开性与公平性,缺乏媒体监督。而且没有一个具体的、规范化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评估结果的评价。
三、促进和改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对策思考
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政府价值取向的扭曲和对政府绩效评估的错误认识。在西方国家,民众对于政府的质疑和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是绩效评估实践发生的重要推动力,但我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政府本位”(强调政府权威,政府管政府)、“官本位”(以做官和升迁作为衡量一个人生存价值的基本标准)思想,使得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极力维护和提高其地位和权威,不愿接受来自外部的批评指正。并且不少政府部门对绩效评估还存在许多错误认识,认为绩效评估容易导致人际冲突,从而增加管理难度、减弱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效率。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支配下很难对政府行为形成普遍的监督与控制,政府、官员也很难以平常心态面对下属或百姓的评价、监督。但是正如上文中开展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的意义所阐述的,实施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处罚,而是为了提高政府绩效和管理水平,增强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它不仅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与我国的发展大局密切相联。因此,加强政府绩效评估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努力探求促进和改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途径。
(一)解决“谁来评估”的问题
1.坚持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促进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首先,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作为人民的受托人依法履行其治理的职责,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评价,则可能削弱政府的民主性,削弱政府对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回应性和责任性,从而导致政府脱离群众、失去民心。因此,任何一个民主社会对政府绩效的评估主体都必须包含人民群众。其次,上级领导的评估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政府行政管理的层级体系性就会遭到弱化,从而造成政令不通、指挥不灵的管理弊害。再次,培育民间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如独立的民意调查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媒体以及由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独立评估委员会等。由于组成第三方的人大都掌握专业知识,信息面较广,又与评估对象没有利益冲突,更能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总之,要坚持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促进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把上级机关、同级机关、下属部门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顾客群体”的评估都综合起来,尤其是要把社会公众的政府满意度评价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真正体现服务政府的精神,体现公共责任的理念。
2.加快电子政府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的评估主体地位。
目前,人民群众的政绩评估主体地位在理念上已牢固树立,然而群众性参与的评估——也就是所谓的“公民评议政府”,由于信息不对称,不仅无法进行评估,而且各个部门由于考虑自己的利益,无论是材料的收集还是处理分析都存在“暗箱操作”,从而影响整个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加快电子政府建设,使政府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互动化,从而增强人民影响政府的力量,提供公民大规模和高强度的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使一种有回应力的、高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由人民意愿来驱动的政府成为可能。
3.多措并举,加强考评队伍建设。
评估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建立一支专门的评估队伍,评估人员持证上岗;在组成考评组时,要充分考虑评估对象的各方面工作实际,使评估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经历等各方面能与之相适应;在开展评估前,要开展必要的培训,使评估人员熟练掌握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技巧等,提高科学分析和处理数字的能力。
(二)解决“评估什么”
过上访反映自己的情况,要求问题得到解决,这本身其实是对党和政府信任的表现。但是却被作为负面差错率评估指标,甚至采用“一票否决”。这就有可能助长某些基层政府对上访人员的打击和压制,有损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破坏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甚至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必须探究指标所反映的内在信息是什么,只有这样,指标所反映的信息才会真实可靠,才不会产生误导。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根据地区、部门等差异设计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另外,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后,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既有利于一年一评估,也有利于一届一评估,使评估工作具有可比性。然后可以依据前几年的实际业绩平均值确定下一阶段新的绩效评估指标,当然,还必须参考同地区同类部门的绩效状况,不能出现“鞭打快牛”的现象。这样才能对政府部门和员工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
(三)解决“怎样评估”的问题
1.分类指导,改进评估方法。
政府绩效“3e”考核法已是国际行政管理实践的共识,3e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益性(effectiveness),涉及到政府的投入、成本、产出、效果四个方面。因而,要完善绩效评估方法,就要对政府的投入、成本、产出、效果四个方面进行量和质的考核,既要考虑单项量和统计比率等硬性要求,例如“平均个案处理时间”、“反应速度”、成本与投入的比例、开支增长与降低的比例等要求,又要考虑满意度目标等软性指标的质的测定。但鉴于政府的行政投入和产出并不是都可测量的,因而必须按照行政投入和产出是否可测量,分别采用不同的绩效评估方法。对于投入和产出都能测量的组织采用标杆管理,即对比先进组织的标准,设立竞争标杆;对于投入可测量但产出不可测量的组织则以责任成本为中心,并通过预算约束实施绩效管理;对于投入不可测量但产出可测量的组织采用目标管理,并结合法规制度是否完善来进行评估;对于投入和产出皆不可测量的组织,采取360度考评法,结合专家、上级、同事、社会对组织使命的完成情况的评价加权处理。
2.绩效评估技术信息化。
绩效评估必须依赖一定的技术对政府部门的效率、效益、社会效果、公正等行政绩效进行审查。因此,必须改变单纯利用手工方式来获取、处理评估信息的传统手段,通过互联网来公开政府有关信息,并收集企业、公众对政府绩效的评估信息,使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技术信息化。并且利用高科技的财会软件、管理软件、审计软件等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和数理分析办法,来最大限度减少人为的、感情化的因素,防止出现千篇一律的考评结果。
3.规范、公开评估程序。
评估程序并不是越复杂越有效,关键是要严密、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程序规范化、制度化。并对外公布评估的程序,以保证充分的可信度和透明度。评估的程序一般可确定为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述职评议,召开群众大会,由被评估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就一年来或一届来的工作进行述职,然后组织群众对述职内容进行评议;二是评估打分,评估组对照评估内容,通过查阅资料、专项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了解被评估对象的工作完成情况,并进行逐项打分;三是综合汇总,确定等次,评估组将评估情况汇总后交评估领导小组研究讨论,并确定评估等次。四是反馈,评估领导小组将评估情况反馈给有关政府部门,使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不足,以便及时做出调整。同时还应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让评估结果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
总之,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政府处于观念更新,职能转变,机制创新的有利条件下,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努力探求促进和改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途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是可以解决的,并且还能更好的发挥绩效评估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使政府绩效评估真正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助推器”。
第三篇:我国当前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
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大致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普适性的政府机关绩效评估。即绩效评估作为特定管理机制中的一个环节,随着这种管理机制的普及而普遍应用于多种公共组织,实践中的例证包括目标责任制、社会服务承诺制、效能监察、效能建设等等;第二种是专项绩效评估。针对某一专项活动或政府工作的某一方面。如北京市的国家机关网站政务公开检查评议,江苏省纪委的“应用制表分析方法对反腐败五年目标实现程度上的测评”等等。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基本处于探索阶段,尚存在着很多问题,归结起来便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关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我国学术界有关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起步较晚。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目前对政府绩效评估从基本概念、作用机理、操作原则、实施步骤等都还没有形成共识,许多地方把绩效评估与公务员考绩混为一谈,政府绩效的不同层次没有明确区分,对国外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理念与实践也缺乏系统地介绍和研究。由于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中常常出现盲目跟风,过度炒作,一阵风等偏差。
2.政府绩效评估的规范化程度不足。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规范化程度明显不同。政府绩效评估多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作保障。表现为:第一,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绩效评估分散在目标责任制、社会服务承诺制等多种管理机制中,评估内容和侧重点差别很大,评估方法不一致,评估程序存在很大随意性,因而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有的甚至完全流于形式。在这些问题当中,缺乏制度化的评估标准,使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保障。第二,政府绩效评估还是一个短期行为,缺乏对政府绩效的持续性测定。这就导致了运动史的行政管理,管理者很难把工作重点放在政府绩效的持续改进上,而往往采取“严打”之类的阶段性突击方式去解决问题。政府绩效的非规范化导致评估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许多大检查、大评比不仅没有取得效果,而且使这种检查、评比成为成为基层单位的一种负担,某些检查团成员索要礼品,收受贿赂的行为更是直接损害政府的形象。
3.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设置不合理。政府绩效评估的考核以数量化的经济指标为主,过多地强调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要求。只要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税收能够按要求保持一定的增长,一切就万事大吉。至于人民的实际收入、就业比例、住房面积有没有切实的增加,就很少有人关心了。尽管,后面的指标与前面的数据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要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前提下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真正提高还需要政府作更多的工作。而且,在这种只侧重经济增长的指标体系引导下,为了完成任务,积极干预经济活动,常常亲自“登台唱戏”,盲目出资办企业,以求用大投资换取高增长的“政绩”。有的地方甚至不择手段,以编造假数字或走私等造反形式来达到目的。
另外,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制的过于单一,政府绩效评估多以官方评估为主,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估;在官方的评估中,多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的评估,缺乏政府机关的自我评估。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不公开,具有封闭性、神秘性,缺乏媒体监督,缺乏政府绩效评估的激励机制。不是把评估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反面措施,而是作为消极的防御手段---当某一方面的问题成堆,社会反应强烈时,才采取诸如大检查、专项检查、大评比等方式谋求改正,因而总是陷于被动。
政府绩效评估面临的困难:
绩效评估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客观、系统、全面的评估是公共管理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来自公共评估项目本身的问题
首先,政府部门的产出难以量化。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将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此项做法在私营部门基本不构成问题,因为私营部门的服务是可以出售的,并且可以以金钱价值衡量。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远比私营部门复杂。著名公共行政学家詹姆斯.威尔逊认为:“要度量一个机关的输出量常常是很困难的---实际上即使是只对什么是国家部门的输出作一番设想都足以令人头晕目眩。”由于行政组织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是一些“非商品性的产出”。它们进入市场的交易体系不可能形成一个反映其生产机会成本的货币价格,这就带来对其数量进行正确测量的技术上的难度。其次,政府部门目标缺乏准确性。政府部门绝大多数体制中存在着多重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目标。对于这些多重目标的选择和权重排序往往受到权力因素的干扰而难以取得共识。随着领导人的更迭,绩效的侧重点随之转移,原定的目标可能就要重新排序,其稳定性较差,易于影响绩效评估的效果。不仅如此,公共部门所设定的目标经常具有抽象性和笼统性。政府部门的决策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或是不愿受明确目标的限制,或是希望获取更多的支持,往往故意把目标表述的模糊不清,这就给评估测度标准的选择带来混乱,造成衡量和评估政府公共部门目标实现程度的难度。
2.来自政府管理部门内部的困难
首先,绩效评估是对政府的管理绩效、社会效果和公共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衡量,自然也就涉及对政府部门决策者和管理人员的能力高低的鉴别。这种鉴别使决策者和管理人员感到威胁,担心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因而抵制评估。其次,绩效评估是一个消费资源的过程,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目前,国家没有单独的评估经费拨款,评估费用大都是摊入具体的评估项目中,致使评估的资金投入不足。再次,评估常常意味并伴随着批评和改革,在评估日益成为一种政府公共管理监督手段的今天,这种作用更加明显。然而,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却很困难,传统观念倾向于政府总是正确的,很难接受政府也有失误的指责,这也极大的影响绩效评估工作的开展。
3.来自绩效评估理论与技术上的困难
绩效评估在我国是个新兴领域,还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评估体系,这就给开展具体评估工作带来许多操作上的困难。首先,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实践中具有盲目性。现阶段我国政府进行的绩效评估并没有把评估作为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正面措施,而只是作为绩效预防的一种手段---当某一方面问题成堆,社会反应强烈时,才采取诸如大检查、转向调查、大评比等方式谋求改进,因而总陷于被动。其次,由于对绩效评估的概念认识不一,对绩效评估的内容范围界定不清,无法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不同部门采用不同的评估形式和规范,造成实际评估过程中的千差万别。并且,分散于各个分支机构的绩效,能否总结起来当作中央机构的绩效,不仅在技术上有其困难,在实践上也令人怀疑。第三,开展评估所需要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备。比如,没有建立全国性的评估信息数据网络,致使评估资料不足,评估结果反馈核扩散能力差;缺乏评估的管理保障体系等这些无疑也加大了评估的难度。
以人为本,新时期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价值取向
促进以人为本,是十六大后新一代领导集体逝世后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理念与价值取向,这标志着中国政府的发展目标已经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清晰的突显出以人为本的新政绩观。可以断定,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将成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价值取向。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人本取向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以人为本简单的说就是政府管理是一种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造就人、成全人、发展人的管理模式。政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人,一切要有益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是几千年来人本思想及其价值演变的最终归宿。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更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第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认识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21世纪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价值取向上,鲜明的突现以人为本的特征。因此,现代政府管理和决策应该一切从人出发,把现实的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充分反映人的利益、愿望、要求。
第二,以人为本是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的执政方针和理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003年9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专题研究班讲话时,又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这是十六大后新一代领导集体崭新的执政理念和管理价值观。政府的绩效管理必然受到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制约和支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尺度和根本目的。
第三以人为本,是迎接政府入世挑战以及回应公众需求的需要。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仍与入世后的承诺有较大差距。政府入世首先要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切实解决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的问题,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实现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的转变,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况且,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纷繁复杂,公众需求不断变化,这对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提出了诸多新的严峻挑战,要求政府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快速回应公众需求,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尽管如此。由于在思想认识、体制制度、评估方法技术等方面还不成熟和健全,政府绩效评估的人本趋向尚未得到全面、真正的落实。出现了价值上的偏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评估中的思想问题不利于人本思想的真正落实。由于两千多年来传统的封建主义政治文化的影响,当前政府部门中的官本位思想、机会主义、平均主义倾向还有一定的市场。不少政府官员观念转变滞后,对政府绩效评估认识不够,甚至是抵触,认为绩效评估是个耗费资源的过程,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没有认识到绩效评估是政府改进行政管理的有效工具,通过绩效管理能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和巩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对政府绩效评估的认识滞后,不利于绩效评估的推行,从而难以保证政府绩效的提高,也就很难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绩效管理中也就很难得到真正落实。
2.绩效评估中的政府本为模式淡化了人文关怀。这种政府本位理念容易市政府偏离公共性,而专注于评估中单纯的经济指标,忽视了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公众满意程度等社会、人文发展指标。
3.绩效评估过程中存在的单向性和不平衡性忽视了社会公众的参与。这种单向性和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把绩效评估当作政府内部的事,多为上级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评价,缺乏社会公众和相对人的参与。在绩效评估中政府往往重视自身评价,而忽视社会公众的评价、认可、支持,很难保证政府绩效评估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这样政府绩效计划就难以很好地贯彻与执行。
结论与建议
显而易见,我国行政绩效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重点是在绩效评估方面,改革是刻不容缓的,迫切要求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强绩效管理。基于资料的限制。尤其是笔者能力的缺乏,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很难,下边是笔者立足于我国现状,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几点关于构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议:
1.建立政府绩效评估组织。可考虑成立由中央政府垂直领导的各级政府绩效评估委员会,负责组织各级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并建立多冲评估体制,包括政府机关内设的评估机构和国家专设的评估机构,以及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社会舆论评估等。
2.制定政府绩效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法律法规,借助法的力量推动行政管理改革,是近年发达国家的一项措施。可通过制定“政府绩效评估法”,将政府绩效评估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使各级政府绩效法律化、制度化。
3.把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高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负责,狠抓落实,建立健全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方法体系,特别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估的责任体系。从根本上说,政绩评价是历史的评价、人民的评价。因此,政府绩效评估要建立责任制,落实责任人,树立人民政府“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4.绩效评估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已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基点。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把人的地位放在突出位置。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首先要关注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始终贯彻在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整个过程中,如贯穿在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指标体系、操作程序、方法技术等个具体环节中。
5.政府绩效的主要内容凸现人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和实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基本前提。政府绩效不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应包括经济、社会、政治三个具体维度:经济绩效是绩效体系的主要内涵和外在表现,社会绩效是绩效体系的价值目标,政治绩效是政府绩效体系的中枢和核心。无论是经济绩效、社会绩效还是政治绩效都应从人的需求出发,重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在物质、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政府绩效评价必须重视公众的满意度。政府绩效的目标与计划是否实现,实现得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公众。好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不仅包括投入、产出、结果和效率等定量指标,还包括公平、民主、服务质量以及公众满意度等一些定性的指标。顾客导向是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一个比较时髦的词,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应首先与顾客、公众沟通,明确公众的需求与愿望,在此基础上共同确定政府绩效评估的各项指标,而不是由政府方面决定。这样,确立的绩效指标才是可行的、公正而科学的,绩效计划地执行就更加顺畅。
第四篇:我国电子化政府采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电子化政府采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王俊
来源:《海峡科学》2011年第04期
[摘要] 随着电子通信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为采购活动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政府采购的电子化已成为我国乃至各国政府采购改革的方向。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国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电子化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电子化政府采购发展的对策。
第五篇:政府绩效问题研究
政府绩效问题研究
提高政府绩效,是世界各国政府始终追寻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新公共管理主导的基本方向。随着世界朝向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发展,政府越来越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向高绩效、集约化、精简化方向发展,以减小政府规模和成本,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质量。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政府绩效评估对于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政府改革的最重要的工具。
一、政府绩效的涵义
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对绩效作了种种归纳,结论不尽一致,但有一点却达成了共识:绩效要素是一个结构。“3E”即经济、效率和效果,曾被西方学者认为是绩效的“新正统学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入,质量也日渐成为评估的主流范畴,围绕质量形成的指标数量不断增加。此外,公平、责任等指标,也逐渐成为建构绩效体系的基本要素。
1.“3E”要素结构
3E 指标,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与效果(effectiveness),已成为“分析绩效的最好出发点,因为它们是建立在一个相当清楚的模式之上,这个模式是可以被用来测评的。
(1)经济。在评估一个组织的绩效时,首要的一个问题便是—— 该组织在既定的时间内,究竟花费了多少钱?是不是按照法定的程序花费金钱?这是经济指标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经济指标一般指组织投入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水准,它关心的是“投入”的项目,即如何使投入的项目作最经济的利用。换句话说,经济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经济指标并不关注服务的品质问题。
(2)效率。效率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机关或组织在既定的时间内,预算投入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效率指标通常包括:服务水准的提供、活动的执行、服务与产品的数量、每项服务的单位成本等。如医院可以计算病人的求诊人数;图书馆可以衡量借书册数。
(3)效果。以效率作为衡量指标,仅适用于那些可以量化的或货币化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而许多公共产品或服务在性质上很难界定,更难量化。在此情况下,效果便成为衡量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效果关心的问题在于“情况是否得到改善”。
2.3E+质量要素结构
在对绩效的节约和效率方面关注达十几年之后,现在公众、政界、管理界和专业界人士开始关注服务质量所产生的结果。用“质量”这一概念比用“效果”更容易表达这种关注。如今,“全面质量管理”、“质量周期”、“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竞争求质量”等术语在公共部门和公众中越来越倍受青睐和欢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邓国胜博士在其所著的《非营利组织评估》一书中认为,项目评估应该包括投入指标、结果指标、效率指标、效能指标和质量指标等几种基本的类指标。“质量(quality)” 指标也逐渐成为评价政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3.3E+质量+公平、责任、回应等要素结构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公平、回应、责任也应成为评估的主流要素。传统上,公共行政与管理重视效率、效果,而不大关心公平问题。自新公共行政以来,公平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并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公平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它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都受到公平的待遇吗?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服务”。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和苏珊·温在其合著的《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就把经济效率、通过财政平衡实现公平、再分配公平、责任和适应性等五个要素作为绩效评估的总体标准。
总之,从发展的趋向看,绩效越来越成为一个包括3E、质量、公平、责任、回应等在内的综合性的要素结构。
二、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进展。在理论方面的进展有:国家人事部的《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研究报告》、厦门大学卓越教授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类型和方法》、浙江大学范柏乃博士的《我国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和实际测度》以及中山大学倪星教授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与筛选》等。不少地方政府还借鉴企业和国外政府机构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与技术来设计和完善自身的绩效评估体系,如有些地方政府实行了目标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珠海、南京、沈阳等地开展了“万人评议政府”活动;安徽宣城进行了民主考评百名科长活动等。虽然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已有了很大进展,但就整体而言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使绩效评估功能难以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绩效评估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法律是政府绩效评估的前提和基础。英、美等一些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以确保绩效评估的实施。如美国有《政府绩效与成果法》、《以绩效为基础的组织典范法》;英国有《国家审计法》、《地方政府法》等。而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虽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评估活动越来越频繁,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总体上还处于自发状态,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已有的法律如《审计法》、《行政监察法》、《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计分方法》、《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公务员法》等虽然对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评有所规定,但只涉及了绩效评估的某些具体领域,缺乏实体标准和具体程序,根本不能适应绩效评估的法律需要。一些已实施绩效评估的地方,评估工作也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经常采用如上报材料、递交报告、专项调查、检查、评比等方式来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不仅难以做到客观、公正、权威,甚至流于形式。非规范化的绩效评估不仅不能使评估的功能正常发挥,还会滋生大量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直接损害了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二)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西方国家在绩效评估实践中基本以“4E”为标准(即经济、效率、效益、公平)。这一标准的核心是质量,目的是强化政府机构的价值取向。而我国现行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缺陷较多:首先是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地区各自为政且差异很大。其次是评估指标经济化倾向严重,即在政绩的驱使下,许多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业绩而忽视效率、效益,将经济指标尤其是GDP指数等同于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而有关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众满意度的指标很少。偏经济化的评估指标会诱发环境破坏、地方保护以及漠视公民权利等不良后果。最后是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少。大多数地方政府重定性指标,而忽视定量指标,不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不仅使政府绩效评估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还严重影响绩效评估的实效。
(三)评估主体单一,公众参与度不高。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普遍采取内部评估(包括上级对下级的评估和机关或部门的自我评估)的形式,加之我国政府官员的提拔实际上最关键的是上级的评价,这种绩效评估形式和干部提拔方式必然会使这样两条潜规则在政府部门工作中被心照不宣地遵循:(1)“过程导向”潜规则,即重过程轻结果。只要按照一定程序办事,即便没有效果甚至造成不良后果,也与个人关系不大,以至于出现了有些政府部门和官员为了本部门的利益或一己私利大胆研究并钻过程和程序的漏洞而置社会公平、公正、公民利益于不顾的现象。(2)“领导导向”原则。这一潜规则的存在导致相当多的下级机关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研究上级领导的意图和应酬上,导致相当多的政府官员认为跟不上形势不重要,跟紧领导最重要;也必然使下级机关极力迎合上级的评估指标,而忽视社会公众利益与需求,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如重庆奉节投资2000多万的“移民纪念塔”作为“烂尾楼”被炸掉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全面推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对策(一)通过法制化途径确保政府绩效评估顺利实施。政府绩效评估不同于其他领域的评估,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是很难实行下去的。绩效评估正是通过国家立法或国家行政立法对绩效目标的规定,把政府公共管理活动对法律负责、对行为结果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统一起来。因此,进行评估立法是改进政府绩效评估的首要途径。
(二)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系统的核心。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在我国全面推行绩效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立足国情并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围绕“四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oness、公平Equity),构建一套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不仅要有GDP的增长指标,还要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社会保障、政府服务质量、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还要采取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合理确定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即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建立一套以政府效率和公众满意度为核心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三)构建多元化的评估主体。为确保政府绩效评估客观、公正、准确,必须建立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对政府绩效实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估,以弥补政府内部评估的缺陷。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运用社会调查、民意测验以及民间组织、中介评估机构对政府部门的独立评审等方法,定期征求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并以此作为对政府绩效评估的依据。只有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对政府绩效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估,才能增强评估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才能不断提高政府绩效,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