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政治课堂艺术艺术教学开题报告
中学政治课堂艺术艺术教学开题报告
研究内容:
在对市内外大量的政治课堂艺术文化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政治课堂艺术文化的表达形式和质量,并进一步提出改进、提高政治课堂艺术文化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研究目的:对政治课堂艺术文化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初步的改进、发展措施,以促进广大政治教师重视政治课堂艺术文化的生成和质量,从而提高政治课堂艺术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素质的养成。
研究途径:以我为主,记录“我”的成长过程,记录“我”的课堂艺术教学文化特色的生成和效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走进中学政治课堂艺术进行调查;个人研究和集体研究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文献研究)等等。
研究步骤:第一阶段:从2013年11月到2014年1月,课题申报阶段,同时做好前期研究准备工作。第二阶段:2014年2月到2014年5月,前期研究阶段,进行政治课堂艺术文化现状的调查报告;第三阶段:从2014年6月到2014年7月,中期研究阶段,将出一些论文和中期报告。第四阶段:2014年7月至2014年8月结题阶段,一批论文和结题报告是其成果形式。
研究基础:
各地各校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成果,缺乏的只是理论升华。我们所做的也只是抛砖引玉而已。主持人某校政治科组长,中学政治高级教师,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曾主持多个课题,包括校级的,也包括省级的课题;重要成员中,有三人是中学政治高级教师,都曾跟随主持人参加多个课题研究,富有课题研究经验和论文写作经验。成员都具有勤奋、谦虚、好学、爱研究的特点,对于课题研究具有很大的热情。
研究机构:
主持人:
参加者:
研究预期:
负责人曾主持过校级、省级课题几个,先后获得2010年度黑龙江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三等奖,2013年黑龙江省学校办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五位重要成员也多篇论文获得市一等奖、省一、二等奖,对课题研究也热情甚高!我们期待主持人在新的课题上再创辉煌!
我们已经收集了50多个政治课例,课堂艺术上使用的小故事有200多个,教学论文100多篇,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还会继续收集体材料,还会进行调查研究。一份真实而又别开生面的政治课堂艺术教学文化现状的调查会令人耳目一新!
为了研究的连续性,我们将毫不吝惜我们工作之外的休息时间,将会利用一些休息时间进行研究。利用丰富的图书馆资料和畅通的校园网,我们将会有一篇篇论文发表,让教育界重新审视课堂艺术的文化元素。
第二篇:剪纸艺术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题目 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广告图形中的应用
姓名:
所在学院:
所学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____机械工程学院 _____ ___ 工业设计______ ___ 2009级1班_ ______ _________ ____2012年10月___
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它是民间美术的基础和母体艺术,是现代平面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古到今,中国的民间剪纸造型方式无不体现人类的丰富设计思想,打上人类设计思想的印痕。它和设计水乳交融,难解难分。其独特的造型、题材、表现形式等,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和文化影子。所以在强调设计民族化和本土化的今天,可以利用剪纸艺术的特点演绎出不同的现代设计方法,使现代设计能够建立在传统文化的脉络上,必将丰富现代面设计的表现手法,激发现代平面设计的灵感,深化现代平面设计的内涵和底蕴,从而切实推进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从而在国际设计舞台中演绎出独一无二的色彩,面对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再认识、再发掘。
图形可以理解为除摄影以外的一切图和形。图形以其独特的力量,在版面构成中展示着独特的视觉魅力。图形是在平面构成要素中形成广告性格及提高视觉注意力的重要素材。图形能够下意识地左右广告的传播效果。图形占据了重要版面,有的甚至是全部版面。图形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激发阅读兴趣,图形给人的视觉印象要优于文字。而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崇图形的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它不是简单意义上客观事物的重复和真实再现,而是民间艺人根据诸多方面对事物原形进行大胆想象,用艺术的手法提炼、加工、再创造的结果,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
课题的研究意义如下:
中国传统剪纸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情趣和艺术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它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图形创造表现能力不仅征服了传统的艺术家,还使现代的广大的平面设计师为他倾心,并把该元素越来越多的用于现代的广告设计中。
1。广告图形作为散播文化的一种视觉直观方式,能够直接与消费大众面对面。为了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对其创造力和视觉冲击力都有较高的要求。现代广告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抄袭做作,要的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打动消费者的意义。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将剪纸艺术应用于广告设计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对大多数广告作品而言,图形运用的多寡,其传播效果绝对不同。一两幅质量高精的图片,形象鲜明突出,一针见血地突出主题,可以一当十,而超过两个图形之后产生的视觉冲击力相对减弱,画面气氛显得平淡。而民间剪纸图形能精炼在一幅
作品中表现出主题,让人们产生一目了然而没有琐碎的感觉。
3。广告图形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设计者在制作广告时需要时刻注意读者的需要和感情因素。设计这一思维过程才是完满的艺术当随时代,民间艺术它既是传统的,也是最现代的,因为民间艺术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可以肯定:艺术的宝藏在民间,民间艺术不只是一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还寄托着民族的情感,它是我们民族自豪感之根源。
4。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其他领域的产品设计的研究与开发起到参考作用。
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基本内容
(1)剪纸艺术在广告图形中的表现
世界很多知名的广告图形造型就是利用传统剪纸造型的虚实结合的观念来进行设计的,利用虚、实形的互动,提高设计传递信息的能力。在设计中强调阴阳相依而存,阴阳互补,这种造型基础给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现代的很多广告设计中的图形喜欢运用民间剪纸联想式的艺术造型。如劳力士手表的广告图形所描述的那样,将手表的变盘嵌入中国传统的剪纸造型中,通过图形的形式将表现出来的力与美,奔放与含蓄,时尚与传统完美的传达给消费者。
(2)中国剪纸对于广告图形内涵的表达
剪纸的造型特点是不求真实,善于夸张,不合透视,形体变形,不求物件形态毕肖,只讲简练传神;不求四肢齐全,讲究随心达意。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神达意式的变形艺术,将会极大地丰富现代设计的图形语言。作为世界著名1T公司雅虎推出了一套雅虎搜索引擎的平面广告,广告同样采用中国传统的剪纸元素,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表述自己的广告意图,用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吸引读者的眼球,体现了雅虎对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重视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抹平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3)图形的多寡对广告的影响
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对大多数广告作品而言,图形运用的多寡,其传播效果绝对不同。一两幅质量高精的图片,形象鲜明突出,一针见血地突出主题,可以一当十,而超过两个图形之后产生的视觉冲击力相对减弱,画面气氛显得平淡。而民间剪纸图形能精炼在一幅作品中表现出主题,让人们一目了然没有一点的琐碎。
(4)剪纸为广告图形提供灵感
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己变成了广告的海洋,广告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久而久之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地对广告产生了“广告免疫”。在广告作品中加入趣味性,此种表现形式和方法不但引发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启示人们浓厚的关注度,使人们对视觉的兴奋点一下子提高了,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有效的延长了作品的寿命。剪纸的最主要语言便是图形,大多数剪纸作品全是图形很少出现文字。这也正是剪纸趣味性突出更加引人注意的原因之一。用更多的力量让图形本身说话,这才应该是优秀广告设计作品的出路。
2、剪纸艺术与现代广告应用联系的紧密程度
人们接触广告,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告作品中图形的表现是否能抓住消费者,并引起消费者共鸣。相对于文字而言,图形具有动态画面构成要素。大面积的图形往往用来渲染气氛,可以产生较强的冲击力。尤其是室外大型的广告招贴,更需要形象生动的图片来抓住读者的视线,以达到瞬间传达信息的目的,小面积图片用于帮助和加深读者的印象。所以,图形对于现代广告的应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中国剪纸产品却没有很好的被融入到现代的广告设计应用中,我们的年轻设计师对于设计的专业知识掌握的非常坚实,但是对于传统的剪纸艺术却又不够重视和了解,使自己的民族文化无法和现代的设计相结合起来;而对剪纸熟悉的人才又对现代的广告应用不够了解,这使得原本可以相处的非常融洽的两者处于尴尬的位置。
3。目标产业特点分析研究
传统的剪纸工艺必须与现代的设计“联姻”才会重新焕发青春。设计不同于纯艺术,它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实际生活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不断丰富,人们的需求类别被逐渐细化,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新兴设计行业的产生。各种各样的产品需要不同的广告去表现,而广告又是依赖文字和图形,所以这时候设计师完全可以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现代广告有机的结合在一块。
5。对国外广告图形应用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分析
可口可乐的广告,这一系列的广告效果非常成功,传统的造型设计和现代感很强的构成形式拉近了可口可乐和中国受众的距离。民间剪纸图形的象征寓意和浪漫情怀,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现代元素意蕴。现代图形设计为了图形的新颖、奇特、引人注目。比如玻璃清洁剂的广告。南非机场的大厅玻璃上张贴了一张真人尺寸的贴纸,那张被挤扁的脸定会让人印象深刻以此来突出产品对玻璃的清洗效果,使人映像深刻。再比如,用弯曲吸管的方式非常形象的传达出瑜伽练习者的柔韧性,等等。此种表现形式和方法不但引发民间剪纸
艺术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启示人们浓厚的关注度,使人们对视觉的兴奋点一下子提高。
6。传统剪纸工艺与现代广告图形设计的融合(1)、文化性是剪纸和招贴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将民间剪纸的趣味性应用于广告设计图形中,可以使广告视觉冲击力得以亲切,变得平易近人,文化内涵得以加深、展现与表达,广告设计的附加值和创造合理的生存方式的作用得以实现与扩大。
(2)、传统剪纸工艺中运用实例不少,但设计师对于吉祥图案的理解与把握不够使得很多作品留下了遗憾。设计力求创新,但吉祥图案本身是传统的,它的内涵与形式在几千年前就已近乎完美,如何将它运用于现代广告图形设计中,使二者相得益彰,融合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将是设计师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
(3)、中国民间剪纸造型在原型基础上产生了质的变化,广告图形设计与之结合产生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在美学上赋予了新的生命。独特的视觉形象,传递着设计者知识层面、文化修养、思维理念和审美意识。放眼全球,把我国特有的剪纸艺术运用于广告图形设计并推向全世界,肯定会使世界为之惊叹。
3、研究方法及措施
(1)在信息搜集方面,除了我们会用深入访谈、进入到真正的剪纸艺术中去收集、将寻求多种新的可行方法来进行研究。如对不同年龄阶层的人对剪纸艺术的息搜集,民族志影像资料分析,记录用户与对象产品的交互作用等等。
(2)对用户调研结果建立量化模型(坐标系、加权综合分、需求图等),使研究结果更为精确
(3)结合收集文献资料、真正的剪纸图样、图片、行政管理部门上报数据和国外大学相关研究数据等方式归纳整理,并将其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进行归纳。
4、计划进度
2012年4月~2012年10月
查阅文献,熟悉课题前期的工作,完成开题报告。
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完成初步的资料整理和提纲撰写,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2013年1月~2013年3月
进行多方调研与分析、收集整理数据,撰写论文。
2013年3月~2013年4月
完成论文初稿写作。
2013年4月~2013年5月
修改、完善论文,准备答辩。
5、参考文献
1.谢志诚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谈论剪纸艺术 1987
2.许之敏 民间剪纸 2005
3.柴京津.柴京海 中国剪纸艺术 1996
4.陈望衡 艺术设计美学 2004
5.陈新生 艺术与现代设计 2005
6.吕胜中 中国民间剪纸 1990
第三篇:诗经艺术研究报告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诗经》艺术探究
一、课题组概况 课题名称: 课题组成员: 导师:
二、引入
1.选题理由
台湾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岳麓书院讲坛上说过的一段话——
在台湾曾经有一位记者问我,他说这都什么时代了,你还在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他说为什么?我说,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掌声)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的遗产。
——(《智者的声音——在岳麓书院听演讲》,湖南大学出版社)
余先生这里说的只是日常用语里的文化传承,其实,文化遗产对我们思想精神层面的影响及作用更不容忽视。中国科学院杨叔子院士在谈到他成为院士有哪些个人因素时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他的研究生如果不学不背《老子》《论语》,就拿不到学位,戴不成博士帽。在他看来,优秀人文文化的滋养至少是:“
一、陶冶与提升了思想感情;
二、活跃与完善了思维能力。”(《我们怎样学语文》,作家出版社)可见,对《诗经》《论语》等文化遗产的学习,不仅仅是言语技能的掌握,还涉及到思维品质、文化教养和精神境界的培育。
著名作家王安忆主张,阅读要从《诗经》开始。她认为《诗经》适合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阅读,她还指出《诗经》是一条文字之河、文化之河。那么,作为高中伊始的学生,探寻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源头,破译我们祖先文字的原创密码,让他们得到的,就不仅是言语技能的提高,更有思维的扩张、文化的厚积以及渐入上古初民生活,重睹旧时家园,感受离合悲欢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2.确定原作基本篇目
《诗经》305篇,其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其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做好专题学习,选定学习篇目至关重要。从内容上,我们选择了恋歌(爱情诗)、战歌(战争诗)和劳动歌谣(农事诗);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兼顾到史诗、叙事诗和讽刺诗。具体篇目是:《关雎》、《桃夭》、《木瓜》、《采葛》、《静女》、《子衿》、《蒹葭》、《将仲子》、《氓》、《君子于役》、《击鼓》、《伯兮》、《无衣》、《黍离》、《采薇》、《东山》、《芣苢》、《伐檀》、《硕鼠》、《七月》,共二十首。这二十首诗作,无论是言语文字的传承,还是文化信息的含量,堪称精品。
三、研究背景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诗经》虽然是被统治阶级用做宣传礼教的工具,从某些角度上而言,有一定负面影响。但更不能否认,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高度。其一是奠立了文人向民间文学学习的优良传统,是推动古代进步诗歌发展的巨大动力,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表现手法和高度艺术技巧而言,是古代诗人学习的重要范本。其中赋,比,兴中,赋是战国时代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比兴影响最为深远,古代诗人用它创造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还成我国特有的文学风格,至今日,诗经艺术还是对我们影响很深。
四、研究目的
我们希望通过调查资料,自己利用书籍、网络看一些文章进行分析讨论,尽量理解《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对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尤其对后世文学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五、研究方式、内容及计划
1、研究方式
①不同资源的相互补充,即印发基本篇目及赏析文段和上传相关专题资源相补充。基本篇目及赏析选自安徽文艺出版社、金启华等主编的《诗经》;上传的专题资源来自“诗经”的一些专题网站。
②不同方法的相互结合,即课堂诵读、精读与网上品读、研读相结合。诵读、精读意在疏通诗之大意,体会诗之节律;品读、研读则侧重感悟诗之内涵,阐发诗之新见。
2、研究内容
《关雎》、《桃夭》、《木瓜》、《采葛》
《静女》、《子衿》、《蒹葭》、《将仲子》、《氓》 《君子于役》、《击鼓》、《伯兮》、《无衣》 《黍离》、《采薇》、《东山》
《芣苢》、《伐檀》、《硕鼠》、《七月》
最后,我们会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得出最后结论,撰写出结题报告,进行成果展示。
六、活动安排 1.成员分工
查找资料、初拟研究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 初拟研究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 查找资料、设计调查问卷 查找资料、PPT制作 发放问卷、填写记录本 2.时间安排
了解背景、整合资料、初拟开题报告
开题及制作
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处理调查数据
总结资料及调查数据进行小组讨论、撰写结题报告及PPT制作
七、预期结果
我们预期会在 结束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会在此得出一些结论,使同学们从中有所受益,而我们也能通过此次研究提高我们各方面能力。研究成果会以Word文档及PPT的形式进行展示。
第四篇:《艺术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走“艺教、德育”结合之路,育全面发展艺术人才》课题开题报告
——潍城区南关小学课题组
课题类别: 课题号:2011JG609 主持人: 秦学伟
开题时间:2012年6月16日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选题的意义:
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以最富于情感的、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直接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它通过形式和内容的美,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思想与情感。它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生活、爱大自然、爱师长、爱劳动等方方面面的思想品德教育,既培养了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表现与创造能力,又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艺术修养,从小培养了良好的道德观念,因此,它对儿童茁壮成长、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苏联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在《更新艺术观念》一文中曾指出,“艺术课程与技术课程原则上的区别,就在于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都兼有道德伦理因素和美育的因素。”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和德育是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艺术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近年来,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校积极创建艺术教育特色,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实施素质教育,依托艺术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努力发挥艺术教育育人功能,提高了学生艺术素质,培养了众多艺术人才,培养了学生艺术实践与创新的思维品质,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成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当前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广义概念下的德育,它的内容很广,意义深远,涉及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学生纪律观念、学习态度、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及爱国爱党思想的形成,与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德育在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实质性方法、手段和它要达成的目标与效果,是与涵盖学校所有学科内容的大审美教育分不开的。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艺术教育更具有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教学特点与优势。笔者认为,学校艺术教育应以德育为中心实施审美教育,它既依附于德育,同时又服务于德育。它既使德育的层面得到拓展,又使德育的过程丰富多彩,更使德育的内涵得到延伸。
2、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探索,理清学校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内容与关系,形成在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经验与做法,为其他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3、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从国外艺术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自四十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对艺术教育普遍重视起来,已将艺术教育作为开发学生智力资源,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但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过度强化“应试教育”,忽视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重要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致使艺术教育对综合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相对弱化,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对综合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造成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脱节。世纪初,教育部颁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是我国第一个有关艺术教育的部级法规性文件,将艺术教育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同时,还印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 年),提出了本世纪前10 年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目标(新时期就是指本世纪前10 年)。由此可见,教育部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小学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浓厚的求知欲。我们认为,小学阶段的艺术课程改革应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发展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美术及文科艺术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课程在不断地改革,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且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的发展也颇有成效。艺术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对孩子进行各种艺术行为的教育教学,而应该以此为依托提升孩子的艺术修养,锻炼孩子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将德育教育融入艺术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使其成为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另一块阵地,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学校全面育人的目标。
本课题在国内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性的课题,只是一些零散的论文材料,对于系统的研究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的作用的意义,艺术对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方面,本课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但结合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又不能照搬,只能参考。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要点和目标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理清学校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2)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3)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4)如何在艺术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5)探索一条合理有效的在小学阶段开展艺术教育的途径。
2、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在于研究探讨小学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预期对指导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1)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2)如何在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3)通过艺术活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
(4)怎样在小学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3、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理清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问题,然后探索一条在小学能够合理、有效开展艺术教学的途径,并深入探究如何在各科艺术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4、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检索法。明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各种关键概念的界定,探讨艺术教育的内容及德育教育的范围。
(2)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中探讨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研究如何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艺术教育开展的内容形式。
(3)群体研究法。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既重视针对学生个体的追踪研究,也重视学生群体的整体研究探讨艺术生学习素质的构成和培养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4)实践论证法。科学论证,不断实践,特别是成果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比较研究,力求挖掘艺术课程的德育智育等能力的全面培养。
(5)总结法。及时总结归纳研究过程中各各学科及活动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2012.01——2012.02)
对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可行性进行论证,做好开题准备工作,建立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并做好课题申报工作,完成大部分文献检索,制定并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准备开题。
2、课题研究阶段(2012.03——2012.04)
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学习,明确课题组成员各自的课题研究任务。搜集本课题已经形成的经验与做法,进行整理,明确下一步研究目标。
3、结题鉴定阶段:(2012.05——2012.08)
加强课题研究教师的研究学习,深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搜集整理艺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的好的经验做法,并进行初步整理,探索有效的艺术教育开展途径,形成相应的学术论文。形成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4.课题研究后期阶段(2012.09—2012.10)
对课题内容进行整体归纳,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做法进行整理归纳并升华成为理论,形成相关理论文集,完成课题总报告。
四、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与表达。
1、课题研究总报告
2、课题中期报告和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
3、结题 论文集:
如何在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案例集:
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案例集
五、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组 长: 秦学伟 课题总负责 副组长: 武瑞华 负责协调课题组成员任务安排 成 员: 李志强
刘友美 路 霞 徐玉峰
具体负责课题的组织、研究、总结工作
实验研究中的德育内容挖掘整理
开展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开展艺术课堂教学研究
南关小学课题组
2012.2
《走“艺教、德育”结合之路,育全面发展艺术人才》课题
开 题 报 告
潍坊市潍城区南关小学课题组
2012.2
第五篇: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新课改下新课程的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问题几乎都是由教师提出,而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教师提问要艺术,还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新课程强调,通过设计真实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同时也允许老师答不出来,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评价有这样几段文字: “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均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即教学时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又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高境界。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成功。学生从敢于问”问题“到善于问”问题“,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只有多问,勤问,最终才能实现这个飞跃。知识来源于问号,著名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悟出自己提问的方法,成为一个善问的人。
不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学生提问都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和质量,那么提问有哪些窍门可寻呢?
(一)从教师”教学“方面看:
周恩来同志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
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教师讲求提问的艺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呢?
1、次序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再如第七册《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同样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科利亚怎样埋木匣?怎样挖木匣?从埋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2、铺垫法
在进行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可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如第八册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前先布臵学生上网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信息高速路是怎么回事?了解它有什么好处?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做了这些准备后,再来上课,学习就很轻松,甚至还会在课上交流许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学生的知识。再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护书”部分之前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核心法
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在日本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第十一册《小抄写员》一课中,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根据这一中心,设计问题为:“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当他被爸爸误解后,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是什么力量使他坚持工作的?再如第十二册《詹天佑》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精神的伟大。
4、对比法
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5、点睛法
所谓点睛法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作者的点睛之笔设问。中心句就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点睛之笔。因此,根据中心句设问,不至离题太远。例如:第九册《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
6、想象法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九册《再见了,亲人》学完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加以想象: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文中知道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还通过想象内容的交流知道了这种情谊是相互的,是伟大的。又如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主要写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形态各异。在学习了描写狮子的形态那段后,设计这样一个想象问题:除了作者写的这些狮子形态,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并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表达出来。像这样的想象提问,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有利于心理的积极发展和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培养。
7、寻究法
事情总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可设疑:他明白了什么?根据这一结果在探究其具体原因时质疑为:为什么小红军一直不肯上马?为什么不和陈赓同行?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如第十一册《草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追问,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8、破题法
破题法,顾名思义是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例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为:“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再看第十二册《将相和》,根据题目中"将“"相”“和”三个字设计问题为:课文中说的“将”“相”各指的是谁?他们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因为什么而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以上两篇课文设计的问题一解决,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了。
9、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指抓文章的重点词句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七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0、评论法
教师先不表态,等学生把想法一一交流后,再让学生评价谁的看法更合理,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概括总结出正确结论。例如:第十册《丰碑》的学习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本来自己是发棉衣的,然而他却因为没有棉衣穿被活活冻死了,你说他是傻还是不傻?为什么?同样《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问题讨论: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做正确的总结性的评论。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11、连环法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学习目标也就达到了。如:第十册《宴子使楚》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宴子到楚国去见谁?遭遇到什么?楚王几次侮辱宴子,是怎样侮辱的?宴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
12、发散法
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这种问题又叫开放性问题。如:第十一册古诗《泊船瓜舟》就可这样设计一个问题: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再如《向命运挑战》可设计问题: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13、联系实际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例如:十一册《景阳冈》一文可探讨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写到: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
14、观察法
观察即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图文并茂地学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然,教师提问的方法还不止这些,许多教师还摸索出了其他提问的好办法,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探索才会使自己的课堂提问彰显艺术魅力。
(二)从学生”质疑“方面看: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让牛顿产生疑问,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蒸汽机把水壶盖顶起来让瓦特产生疑问,才有了蒸汽机的发明;李四光对一块巨石的来历产生疑问,才有了后来发现在我国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以致后来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摘掉了“中国平油”的帽子……只有会疑,才能促使自己去积极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作为教师,要交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那么,学生如何质疑呢?
1、紧扣题眼质疑。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
2、抓中心句质疑。如《一夜的工作》,找出中心句:“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质疑:课文是怎样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
3、抓过渡句质疑。如《伟大的友谊》,找出过渡段,质疑:这段的哪部分承上,哪部分启下?
4、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质疑。如《壮丽的青春》针对主要内容“遇险”和“排险”质疑: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具体表现在哪里?欧阳海是怎么挺身而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从中心思想上质疑。如:读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文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
6、从语言反复处质疑。如《林海》中,“感到亲切、舒服”出现了三次,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感情的?《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7、找特殊标点质疑。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
8、在细节描写处质疑。如《军神》中人物细节描写提问: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凡卡》中为什么要写“我”挨打这个细节?
9、抓住反常现象及矛盾之处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阮恒在抽血过程中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男孩为什么会“立刻停止了哭泣”?
10、从比喻、拟人处质疑。如《长征》中:“云崖暖”、“铁索寒”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如《古井》中“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质疑为:“甜美的乳汁”指什么?“哺育”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
11、从内容联系处质疑。如《一夜的工作》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之间有什么联系?
12、抓重点词语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可针对“纹丝不动”质疑: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纹丝不动?他为什么纹丝不动?他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
13、联系上下文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既然抽血不会疼,阮恒怎么会“啜泣”呢?
14、由人物的神情去探究内心想法质疑。如《白杨》最后一段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15、联系生活实际或有关知识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问:“抽血”很疼吗?(不很疼)。不很疼小男孩为什么那么痛苦?
16、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句子”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两种断言都是爱,你是怎么理解的?
17、在难点处质疑。如:《爸爸和书》一课中,针对难点问:”为什么对’我’来说,一本薄薄的童话集是那么珍贵?明明是’寒风呼啸’’冷得直发抖’,’我’却大声说’买书比坐汽车强’,为什么?为什么’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在说这些话的?
18、拓展内容质疑想象。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指导员想的是什么?指导员没说完的话会是什么?《凡卡》中”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
19、在能进行对比的地方质疑。如《林海》中“云横秦岭”是怎样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
20、针对写作方法质疑。如:《再见了,亲人》中“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这三段最后一句话,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海豚救人》一文提问:”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珍贵”有什么联系?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更具体了,降低了问题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