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一门公共政治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一门公共政治课,是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考生本科段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它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基本原理,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概括介绍。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运行规律的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它是认识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指南,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基础。学习政治经济学能提高人们的理论水平,加强分析辨别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政治经济学是指导人们社会经济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是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理论,对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广大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有助于透过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认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用以指导自己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由此可见,学习一些政治经济学知识,对广大自学考生来说是很必要也很重要的。它不仅是一门政治理论课,也是高等教育中一门必修的基础知识课。作为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段中不可缺少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政治经济学在全部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必须认真学习,弄懂弄通其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原理解决一些实际经济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指导专业学习,使之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领会、掌握和运用有所帮助。这样,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就不仅是为了考试过关而学,而是要把它作为一门终身受用的科学来深入地学习和领会。
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总体要求,结合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本科段的学习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定为三学分。
二、学习方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基本方式是:自学为主,社会助学,国家考试,因此必须坚持自学为主。自学的方式首先是认真读书,先要逐章逐节认真阅读,在全面学习领会的基础上,再对全书的结构、逻辑、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把握,要始终坚持以自学为基础,不能指望自己不下功夫,仅凭一些辅导就过关。在自学的基础上,可参加一些社会助学的活动,如参加一些考前辅导、串讲班的学习,或是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讲座或录音录像资料,加深印象和解决疑难问题。在学习中一定要坚持以学习教材和考试大纲为主,在此基础上可以参考一些篇幅适宜、归纳准确、解释清楚、重点突出的辅导读物。
首先,应通读教材,对整个理论的概貌有所了解。有总体的把握,对教材阐述的基本原理才能认真领会。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有重点地深入学习,即对整个学科中的一些重要理论,要重点学习和掌握,要弄懂弄通,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能用一些事例来加以解释和说明。比如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就是本课程中的两个重点理论,学好这部分理论,对其他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有直接的帮助。此外,对学习中的难点和疑点,要尽量弄清楚,一方面可以在反复自学和联系性思考中,对难点、疑点逐步解难释疑,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助学、辅导来解决自己搞不懂的问题。辅导读物一般都对政治经济学的重点理论进行了归纳,以利于考生掌握各章节的重点,可通过对这些重点问题的简要归纳来加强记忆。许多辅导书还有一定数量的与国家自学考试题型相同的模拟试题,通过阅读和试做这些模拟试题,能加深考生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帮助考生加强记忆,并使考生熟悉自学考试的题型。可在系统地学习了这门课程的情况下,做一两份与实际考试题型和试卷结构相同的模拟考题,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一下综合自测,从而发现哪些问题还没弄清楚,哪些方面还学得不扎实或记得不牢*,然后再结合教材、辅导材料和参考答案,反复加深印象,达到全面复习、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
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还可利用考试大纲来检验和加深对教材也即整个理论的理解。考试大纲是编写教材和命题的依据,大纲明确列出了各章节的课程内容、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对课程内容,大纲只列了要点,可以此为线索回忆教材是如何分析的。大纲所列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是考试命题所要测试的范围,如果对某些知识点印象不深或理解不透,则说明这部分内容自学还有欠缺,要通过再重复读教材,或求助于一些辅导材料等方式,把这些问题弄懂。
此外,还要处理好自学与社会助学的关系。社会上有各种自学考试辅导班,也有一些适用于自学考试的录音带、录像带,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也可能办一些自学辅导讲座,这些都属于社会助学的具体形式。对考生来说,还是要以自学为主,社会助学为辅,因为这些几十小时、十几小时甚至只有几小时的辅导,只可能是重点问题串讲,或概要性地作些讲解,不可能对整个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辅导。政治经济学有很强的逻辑性,只有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对整个理论框架有全面的了解和总体的把握,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
最后,还有一个理解与记忆的关系问题。许多自学考生,由于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理解力比较强,但因工作忙、年龄大等原因,记忆力往往不如青年学生,出现了一打开书全懂,一放下书又忘了大半的情况。这里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对自学考生来说确实有许多实际困难。不过,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又是有方法、有规律可循的。总的说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有所记忆,才能把知识真正学到手,将来可以利用记忆中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死记硬背,在没理解时强记下一些词句,是没有什么用的。从考试来说,考题千变万化,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或掌握了基本原理,才能应付考试,特别是自学考试这样国家级的水平测试。从长远来说,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所学知识,才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一点不记忆,打开书懂得,合上书忘记,近则无法通过考试,长远看则是没把这门课真正学到手,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有人认为,政治理论就是要*背,这是不对的。比如政治经济学,它是一门科学,有内在的逻辑性,阐述的是客观经济规律,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学懂学通,而理解了的问题就容易记忆了。因为这时可以用联系的观点,把相关问题结合起来记忆,并在记忆中加深理解。人脑是越用越灵;越不愿记忆,记忆力就会越快地衰退。所以,自学考生要坚定信心,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记忆。可以像计算机的树型目录那样,把整个理论先分为几个大的部分,对每部分的重点问题有总体的把握,然后再对各个重点中包括的问题、每个问题包括几层意思逐层记忆,重点把握。当出现一个问题时,能打开记忆的闸门,通过层层梳理,找到它所在的位置,想想其前后联系,所阐述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脑子里了。
三、试卷结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列举的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计算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六种。下面先对这几种题型作些分析和介绍。
名词解释,即对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名词、概念、范畴进行简要的解释,比如商品、价值规律、生产价格等等。由于整个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是由这些专门的名词、概念或范畴构建的,所以熟悉、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是很重要的。
计算题,政治经济学理论涉及一些数量关系问题,计算题就是让考生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会计算相应的题目,例如计算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利润率、资本周转速度、股票或土地的理论价格等。以上两种题型要考核的内容,也可通过其他题型来考核。2000年春季首次开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只用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四种题型。因此,在本书的试题中不再专门设这两种题型的题目,而只用以下四种题型。
单项选择题,即给出一个题干,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将其选出即可。例如: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 价值规律
C 剩余价值规律
D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答案是C.
多项选择题,即给出一个题干,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至五个是正确答案,选出来并选对者得分,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例如: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 价值尺度B 流通手段
C 贮藏手段D 支付手段E 世界货币
答案是A、B.
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是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分析、解释或论述,只是繁简程度不同,简答题一般只要求答出要点即可,而论述题则要求有所论证、适当展开分析和举例说明等,较详细地回答问题。
以上四种题型又可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对选择题来说,无论谁来答题和阅卷,答案都是明确和惟一的,回答问题对错的判断尺度也是明确的、统一的,因此称为客观性试题。而属于非选择题的简答题和论述题,虽有参考答案,但考生对题目的主观掌握和理解及对有关理论的运用,会因每个考生主观上掌握理解和运用程度的不同,以及语言叙述上的差别而有所不同,阅卷老师的主观判断对成绩也会有一定影响,因此这类试题称为主观性试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试卷的主客观题的比例,依据自学和社会考生的特点,定为50%左右客观性试题,50%左右主观性试题,这对社会自学考试者来说是比较适宜的。
第二篇:什么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什么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八十年代初创立的一种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国家考试。自学应考者不受性别、年龄、民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报名参加考试,自学考试没有人数和学习年限的限制,应考者不需经过入学考试。应考者学完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通过考试取得合格成绩,思想品德鉴定符合要求,即可获得省考委与主考高校发给的相应层次的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第三篇: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原理》各章复习要点
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经济规律。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两个: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何异同?
(1)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总的来说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2)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重在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的规律性;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时,重在说明如何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因而它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理论的科学性。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理论。本章重点问题有三个:
1.物质资料生产为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1)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存在于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因而物质资料生产必然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人类社会的存在及人类、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都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作为基础。
2.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2)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产生。
3.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因而经济规律必然具有客观性。(2)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二者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为什么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通过社会再生产,使已被消耗的物质资料重新再生产出来。(2)通过社会再生产又使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使一定的生产关系被再生产出来。
2.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简单再生产既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1)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2)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总趋势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其演进趋势是怎样的?
(1)狭义的产业结构有四种类型,广义的产业结构分为三次产业。(2)各个国家的各种类型的产业结构,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呈现为逐步优化升级的演进趋势。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本章的主要问题是阐明劳动价值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商品经济产业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应了解,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有两个:(1)一般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2)决定性条件是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存在。
2.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般商品。(3)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3.怎样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它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指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三个作用,即配置社会资源、刺激生产力发展、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本章的难点问题有两个:
1.商品价值的形成与价值的创造有何联系与区别?
(1)商品的价值是由两部分价值所形成的,一是生产商品时转移到商品中的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二是生产商品时由活劳动新增加到商品中的价值。
(2)价值创造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商品中的价值,所以,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1)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2)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方式是什么?
(1)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是为了将有限的社会资源加以合理分配,以保持经济顺利发展。
(2)任务是在不同时间、部门、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
(3)目标是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4)方式主要有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2.市场经济有哪些一般特征?
(1)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市场,(2)企业是市场的主体,(3)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实行宏观调控。
3.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和市场调节有什么作用?
(1)市场机制包括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2)市场调节是市场机制的调节。(3)市场调节的作用:一是调节价格,二是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是调节需求。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二者的区别在于,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只有当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2)二者的联系在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四个:
1.为什么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具有一个特点,即劳动者的劳动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从而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这就使资本家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怎样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过程?
(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使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2)工人的抽象劳动所新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因而实现了价值增值。
3.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为什么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1)通过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揭示出,资本家的可变资本乃至全部资本都是工人所创造的,而且工人的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2)这就表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一方面使资本家继续保持了其资本家的地位,另一方面仍然使工人处于雇佣劳动者的地位,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再生产出来。
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怎样的?
(1)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引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锐化。(2)这个矛盾的解决,在客观上要求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本章的难点问题有两个:
1.为什么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1)各个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必然竞相采用先进技术。(2)当先进技术普及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下降,相应地劳动力价值也会下降。(3)结果是,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2.为什么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如果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新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不能实现价值增值,这种生产过程只是一种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2)一旦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了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这个一定点,就会生产出剩余价值,从而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以及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哪些阶段和采取哪些职能形式?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2)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2.实现产业资本连续不断循环需要什么条件?
其条件有两个:(1)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具有并存性。(2)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
3.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一是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二是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本章的难点问题有两个: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2)通过这三方面交换可看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有三个实现条件,其中最基本的实现条件是I(V+m)=ⅡC。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2)由此可看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三个实现条件,其中最基本的实现条件是I(V+△V+m/x)=Ⅱ(C+△C)。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四个: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1)利润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实现的。(2)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
2.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实现途径是什么?
(1)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2)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途径是通过价格差额实现的。(3)商业利润的数量相当于平均利润。
3.利息率的高低是怎样决定的?
(1)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2)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3)在一定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的条件下,利息率由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
4.股份公司及股票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1)股份公司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2)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它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本章的难点问题有两个:
1.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1)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2)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3)产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2.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1)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2)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3)产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怎样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
自由竞争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垄断。
2.垄断和竞争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垄断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原因在于:(1)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2)非垄断企业之间仍存在竞争。(3)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存在竞争。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持续发展?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由此引起一系列矛盾,如市场问题、科技开发问题、国民经济调节问题等日益加重,这些矛盾的解决需借助国家的力量,从而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持续发展。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为什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双重作用?
(1)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部调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2)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质,从而加深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导致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垄断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经济全球化为何具有必然性?
(1)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国际化发展所引起的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密切联系和结合的趋势。(2)由于科技的发展、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强,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2.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经济全球化要求世界经济领域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建立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一体化就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2)地区经济集团化则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
3.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是怎样的?
(1)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按照资本和实力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2)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的特征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实质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两个:
1.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趋势和停滞趋势的相互关系是:(1)二者同时并存。(2)两种趋势交替占上风。(3)任何一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是这两种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为什么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包括客观物质条件和主观社会条件都已成熟。
本章的难点问题有两个:
1.怎样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1)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明显地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范围内,可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2)股份资本的发展、垄断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等,都是这种自我调整的表现。(3)这种调整可以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内在的基本矛盾。
2.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其原因在于:(1)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延长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到顶点的时间,(2)现已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需要有一个过程,(3)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从而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也不平衡。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社会主义的本质及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是什么?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了解判断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
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而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以便实现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和主要矛盾是什么?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一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四是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为什么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1)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公有制必须占主体地位;(2)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是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这就要求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2.为什么要坚持和如何坚持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根本标志,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因而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使公有资产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占主导地位。
3.为什么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非公有制经济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它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市场。(2)它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力量。(3)非公有制企业也是市场的主体。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实行股份制?
(1)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2)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关键看股权由谁掌握。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要实行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三个条件决定的:(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2)旧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第一需要,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
(1)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而多种所有制形式则决定相应的多种分配方式;(2)多种经营方式决定多种分配方式;(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3.我国现阶段如何理顺分配关系?
我国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改善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者的收入,形成“中部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中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二者的一致性在于,效率可以促进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可以提高效率;二者的矛盾在于,效率原则不会自然地实现分配的公平,处理不当会背离共同富裕的目标。(2)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必须二者并重,要以效率促进公平,以公平实现效率。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特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为:(1)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2)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结构,制约着市场分配机制,可缓和市场经济在分配上的矛盾;(3)国家能更自觉有效地实行宏观调控,使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是什么?
(1)对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改革,才能解放生产方和发展生产力。(2)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必须进行改革。(3)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其基本结构有三个部分:(1)以自主企业制度为基础;(2)比较发育的市场;(3)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根本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具有自身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是市场竞争主体,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2.为什么转换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市场主体,只有它的经营机制转换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才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提高企业的素质。
3.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基本内容、主要形式是什么?
(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2)基本内容包括四项制度: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企业法人财产制度、有限责任制度、企业组织管理制度。(3)主要形式是规范的公司制,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和市场。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现代市场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两个: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既具有市场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概括地说,它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
2.如何培育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要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2)要培育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房地产、劳动力、技术、信息、产权、生产资料等市场。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1)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价值;(2)价格还受商品供求关系、货币发行量、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格形成机制要市场化。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本章的主要内容阐明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是如何进行初次分配的?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部门中进行的,主要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企业内部进行的。(2)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生产劳动者个人收入三个部分。
2.怎样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2)二者的比例应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3)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积累的比例;(4)正确安排消费基金内部的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5)确定合理的积累率。
3.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精简政府机构和减轻政府负担、引导合理消费、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为什么要进行和如何进行再分配?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原因,一是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二是加强重点建设,三是设立社会保障基金,四是建立社会后备基金。(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是国家财政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的支付、价格体系。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
1.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原因,一是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三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要求,四是协调宏观同微观经济运行的要求。
2.我国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1)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式、手段、政策是什么?
(1)我国宏观调控是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2)宏观调控手段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并运用计划和行政手段。(3)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货币、收入分配、产业等政策。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宏观调控中为什么要利用经济杠杆?
(1)价格、税收、利率、信贷等各种经济杠杆,都具有利益调节者的功能。(2)在宏观调控中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能从经济利益的制约上促使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大体上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起到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本章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1.为什么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
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是互相制约的,二者既相统一,又存在一定矛盾,速度快不一定效益好,片面追求快速增长反而效果不好,而没有一定经济增长速度也不可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在提高经蒂效益的前提下,力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2.我国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原因是:(1)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舫盾;(2)满足社会需要;(3)搞活国有企业;(4)实现可持续发展;(5)增强国际竞争力。
3.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意义和格局是什么?
(1)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加快增长速度,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总供需平衡,保证积累与消费的实现。(2)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形成的格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4.为什么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地位?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是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也是其他部门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地位,具有基础性作用。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实现途径是什么?
(1)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途径是:一要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为一体,二要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三要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四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我国为什么要实现和如何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变?
(1)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解决经济落后,特别是农村经济落后问题,必须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2)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型,要求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
2.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什么?
其实质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正确处理和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相互关系。要在实现当前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未来长远的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3.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其总体要求是,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
1.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和实行对外开放?
这是由两个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的。(1)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这是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什么?
(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这种格局从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来看,包括对外贸易、对外技术交流、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援助、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3)这种格局从对外开放的地域来看,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开放、沿线和中西部地区开放等。
3.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1)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2)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第四篇:2011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试题
2011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试题
加入收藏 考吧(www.xiexiebang.com)自考网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产力发展规律
B.社会发展规律
C.资本运动规律
D.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的三个简单的生产要素是【】
A.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
B.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C.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科学技术
D.劳动者的劳动、科学技术和劳动对象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生产资料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科学技术
4.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政治关系
B.宗教关系
C.生产关系
D.家庭关系
5.要解决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
A.商品生产
B.商品分配
C.商品交换
D.商品消费
6.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商品的【】
A.价值
B.使用价值
C.剩余价值
D.超额剩余价值
7.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A.供求规律
B.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8.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和生产要素流动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指【】
A.竞争机制
B.供求机制
C.价格机制
D.利率机制
9.通过分析资本流通公式可以看出价值增值发生在【】
A.G—W阶段的货币上
B.G—W阶段商品购买的行为上
C.G—W阶段中所购买商品的价值上
D.G—W阶段所购买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O.随着利润范畴的出现,商品价值的公式便转化为【】
A.k+m
B.v+p
C.c+v+p
D.k+p
11.借贷资本主要来源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闲置的【】
A.不变资本
B.货币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12.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是【】
A.资本原始积累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
D.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3.新殖民主义与旧殖民主义的实质相同,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A.仅仅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B.体现着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
C.所采取的控制和掠夺的方式有所改变
D.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方式有所改变
l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
A.货币资本的国际化
B.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C.商品资本的国际化
D.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15.我国必须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于我国社会脱胎于【】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
B.封建社会
C.垄断资本主义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A.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B.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C.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
D.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17.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
A.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股份合作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l8.在下列收入形式中,属于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是【】
A.国民收入
B.按劳分配收入
C.优抚收入
D.股票收入
19.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形式是【】
A.价格与价值长期背离
B.价格与价值完全相等
C.价格与价值平行运动
D.价格围绕价值变动并趋于同价值一致
20.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存在商品关系的原因是【】
A.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经济效益不同
B.各全民所有制企业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存在差别
C.各全民所有制企业属于不同所有者
D.各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21.企业具有活力的关键在于它应【】
A.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
B.具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C.实行经济核算制度
D.实行按劳分配制度
22.在我国货币流通中,向城镇投放货币的主要渠道是【】
A.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学校、团体向职工支付工资
B.商业部门、企业收购农产品
C.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购买办公用品
D.国家收购手工业品和废旧物品
23.粮食价格与重要经济作物价格的对比关系属于【】
A.工农产品比价
B.工业品比价
C.农产品比价
D.季节差价
24.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积累率是指【】
A.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的比率
B.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率
C.积累基金与国民收入的比率
D.国民收入与积累基金的比率
25.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任务是【】
A.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B.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C.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D.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26.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根本途径是【】
A.减少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B.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C.实行政企分开
D.加强政府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管理
27.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
A.农业
B.工业
C.建筑业
D.第三产业
28.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是在【】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末
29.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是指【】
A.由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变
B.由城乡二元经济向一元的现代经济转变
C.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D.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
30.我国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资金【】
A.以国内银行贷款为主
B.以利用外资为主
C.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为主
D.以证券市场筹资为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从生产领域的空间范围划分,社会分工可分为【】
A.生产单位内部分工
B.部门分工
C.地区分工
D.国际分工
E.家庭分工
32.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相互关系是【】
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E.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3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
A.市场机制是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机制
B.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C.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结合D.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E.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
34.相对剩余价值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C.劳动力价值下降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E.工作日不变,增加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3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经济计划化”的作用是【】
A.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B.可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C.使经济发展完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D.使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缓解
E.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3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有【】
A.生产力落后,多层次,不平衡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E.商品经济发展很不充分
37.市场机制主要包括【】
A.供求机制
B.调节机制
C.竞争机制
D.流通机制
E.价格机制
38.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基本原始收入有【】
A.社会保障收入
B.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C.企业收入
D.社会后备基金
E.个人收入
39.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
A.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B.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
C.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
D.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
E.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40.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为【】
A.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调节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平衡,促进社会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
C.调节国内市场供应,更好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D.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E.取得外汇收入,增加现代化建设资金的来源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的基本内容。
42.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职能形式。
43.简述垄断时期竞争的新特点。
44.简述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
45.简述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必要性。(第四篇324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第四篇)
47.试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与区别。
48.试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第五篇:1什么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什么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
2.自学考试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有什么不同?
我国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几种形式。参加普通高考或成人高考成绩优秀的,可取得进入普通高校或成人高校学习,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而参加自学考试接受高等教育不需要通过入学考试,考生可自主选择专业报名参加考试。按照专业考试计划要求,全部课程合格者,且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即可获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3.自学考试是种什么性质的考试?
自学考试属于标准参照考试,即水平性考试。它是根据专业考试计划的培养目标和自学考试大纲的规定编制试题,用以评定受试者对要求内容的掌握水平。标准参照考试不偏重于区分度或难度。
4.自学考试有哪些学历层次?
自学考试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证书教育,其中学历教育包括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目前四川省自考委开设有专科和独立本科段两种类型。
5.什么是独立本科段?
独立本科段,是为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等教育形式专科及专科以上毕业证书的人员继续学习而设置的。其性质类似成人高校的专升本。
6.自学考试的毕业证书由谁颁发?
自学考试的毕业证书由省考委颁发,主考学校副署校印。为体现国家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自2003年起,自学考试的毕业证书由全国考委统一制作。我院招收专业毕业证书均由四川理工学院副署校印,文凭均为全国承认、电子注册。
7.什么是主考学校?
主考学校由省考委遴选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担任。主考学校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上接受省考委的领导,参与制订专业考试计划和课程考试大纲,参与命题和评卷,负责有关实践性学习环节的考核,在毕业证书上副署校印,办理省考委交办的其他有关工作。
8.所报考专业的部分课程以前已经考过,怎么办?
可以申请免考。若参加高等教育考试合格的课程与将要学习考试的课程课码及课程名称相同可以办转免考;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等学校本科以上(含本科)的毕业生,凭毕业证书、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的成绩单,可以办理相同层次的公共课程的转免考(如毛泽东思想概论、英语等),国家举办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合格成绩可以转免自学考试的英语
(一)或英语
(二),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成绩可以按照自学考试计划要求转免相关课程。
9.如果在两年内没有合格完所有科目,怎么办?
如果在2年内没有修完所有科目,不能颁发本科毕业证书,但所学科目的成绩并没作废,可在以后时间内继续参加未完课程的考试,直致所有科目全部合格,就能颁发本科毕业证书。
10.自学考试的考试时间和毕业时间是什么时候?
考试时间为每年1月正考,4月补考;7月正考,10月补考。毕业证办理时间为每年6月底和12月底。
11、自考文凭可以申请学位吗?
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证书的学生,按规定具有以下条件者,可以在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后两年内申请学士学位,在学位申请前,必须通过省学位办在每年9月组织的学位外语考试。申请的条件如下: ⑴ 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考试课程总平均分不低于65分(不含毕业论文成绩);⑵ 通过省学位办专门组织的学位外语考试;⑶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成绩合格;⑷在读期间没有出现严重违反学术诚信的或触犯刑法受到处罚的。
12.专科本科可以衔接吗:
⑴ 参加在校普通专科生、成教专科生和自考专科生,取得专科学籍后,均可参加在校专科与自考本科衔接自学考试; ⑵在通过自考本科所有课程、领取本科毕业证前,必须取得专科毕业证; ⑶ 专科生选报本科专业时可选相同或相近的本科自考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