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因势利导负面新闻的良性发酵
因势利导负面新闻的良性发酵
作者:周兼明 | 来源:凤凰周刊 201009
近来,大陆频发爆炸案。从7月6日江苏泰州梅兰集团发生爆炸,到8月17日黑龙江伊春鞭炮厂爆炸,见诸媒体的各类性质爆炸案便有近10起。令人奇怪的是,事件发生后我们很少听到当事方或有关部门对事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剖析或反思,大多在媒体喧嚣几天后,便不了了之了。而同样是负面新闻,我们只要对比香港发生的导游“辱骂门”和八达通“泄密”事件,便会发现有很多不同。
7月15日香港导游阿珍恶言威吓大陆旅客购物的视频,在大陆部分地方电视台播出后,立即成为港媒重大新闻。短短半个月内,惊动了香港旅游业的各个部门,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每天港媒的问责和政府的回应声不断。直到香港旅游局在京举办活动,提出“无强迫购物”、“无自费项目”、“无附加费”三大旅游保证,此事才算告一段落。八达通“泄密”事件也是一样,从6月中旬香港立法会议员王国兴向特区政府投诉八达通泄漏用户个人资料用以商业牟利始,到8月初八达通行政总裁陈碧铧辞职、4400万元港币不义之财捐给慈善止,也给了公众一个基本的交代。从这两起事件中,我们都看到一个负面新闻的良性发酵过程。尽管香港特区政府对待负面新闻没有“刹车”、“叫停”的权力,但并未因此影响他们对事件的处置,而是通过不断地积极回应和行动,使得一个个负面事件在政府部门、民众和媒体间形成了良性互动态势。新闻虽然渲染得全社会人人皆知了,但在全过程中,不仅政府形象没有受到影响,而且有力推动了相关部门的制度建设。民众通过媒体的深入剖析和研究,既感受到舆论监督的责任,也等于接受了一次次公民社会的伦理和制度教育。媒体在一轮轮问责和对真相的探查中,也越来越懂得如何设置议题,态度日趋理性和成熟。我们将这种新闻的社会处理模式,称为负面新闻的良性发酵。现代社会的现代性,其实很大程度就体现在社会各系统之间通过负面事件进行的良性的有机整合上。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产业与技术的关联度日益提高,社会各部门之间的依存方式也变得更为复杂和脆弱,往往一事多因或一因多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任何负面新闻都是一种社会常态。因为任何一个危机事件,都可能成为全社会检讨问题成因、形成制度建设的契机。只有发动全社会的合作力量,才可能使得一些原本单一部门无法突破的社会问题,通过社会的整合力量及相关的配套制度,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可以说,一个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它的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形成,都得依靠全社会对危机事件的反思、突破和创新,最终形成竞争优势。这也正是负面新闻良性发酵在今天的重要意义。
尤其在数字和网络等新兴媒体普及之后,新闻事件通过快速、深层和系统的发酵,变得众所周知已成为一种必然。面对这种信息碎片化的蔓延态势,无论是采取控制新闻源的方式封锁消息,还是采取鸵鸟政策不闻不问,寄希望于公众的视觉疲劳、健忘而不了了之的处理模式,都会导致民众对政府公信力和执政能力的怀疑。比如南京和大连的爆炸案,最初都属于企业行为,与政府的直接关联度不大。但由于政府出面管制了媒体的报道、问责与分析,反而让民众把事件的责任和疑问引向了政府。人们对信息与新闻的管制不满,并不是有什么政治目的,而是出自人类的天性。因为每个人只有通过大量接受外界信息,才能形成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判断并确定如何行动。
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容忍并鼓励负面新闻的良性发酵,反而可以让政府有效卸责,使政府形象向积极的方向转变。很多地方政府,往往把负面新闻的良性发酵和维稳对立起来,生怕一些负面事件的披露和剖析,会使社会发生动荡,这种社会管理思路是十分幼稚的。相反,压制新闻和信息的传播,使民众无法了解很多事实的真相,反而真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因为在对危险的猜测和想象中,社会不仅会滋生各种谣言和小道消息,也容易让各种负面信息有更大的市场,极有可能蔓延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恐慌。
可以说,如何引导负面新闻的良性发酵,已成为政府和媒体的一项共同的社会责任。首先政府要把向民众及时、公开新闻真相,看作一种合理要求,这样才能维护媒体(作为公众代表)披露新闻真相的法定权利。政府不仅要鼓励媒体深入探知新闻真相,还要拿出应对危机的积极姿态。今天政府的管理和行政作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与民众信息互动的过程,受宪法保护的无障碍的自由信息传播本身就是政府公众形象的最好名片。政府通过媒体形成对社会的调整和治理,而民众则通过媒体对政府作为进行监督和纠偏。如果政府剥夺了民众对新闻事件的知情权,也就破坏了与民众的这种社会合作关系,其结果,只会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香港特区政府对负面新闻的处理模式,很值得内地地方政府借鉴。人类几千年历史亦已证明,社会稳定从来不是“压制”出来的。只有理性地对待负面新闻和危机事件,正视问题、尊重民意、因势利导,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除了“硬件”上的必要条件外,更重要更长期的“软件建设”,是政府、媒体和民众的现代性素质。
第二篇: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陵县会王庄镇会王小学王玉章2013年7月24日
学习优势理论的研究告诉我们,影响学习者学习的重要因素包括家境、环境等外部因素,更包括学习者个体的生理因素、智力因素、学习动机等内部因素。对于每一个学习者个体,这些因素的作用并不相同,其学习行为因此也不完全相同,对其学习也有不同影响。正如杜威所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体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这个理论明确的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应关注哪些因素,教师必须做出选择,而教师的选择也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尤其要引导学生自己做出选择。
学习是学习者的内在行为,基于其内在优势的学习是最容易获得成功的路径。鉴于此,我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注意寻找学生自身影响其学习因素中的优势因素,即发现其个性优势。如现在我教的学生高晨曦,他在学英语的过程中表现的最不愿写,手懒口也懒。这是学英语的大忌。后来,我慢慢地对其进行观察,发现他说话、跑个腿办点事都挺利索,这说明他智力无问题,是学习态度及方法存在问题。于是,我与他聊,告诉他挺聪明,会办事,善于表现自己,这是他的优势、优点;但是,在英语学习上表现的不够积极,需要他做出很大的改进才行。然后与他协商,让他自己确定每天写多少字母,读几个句子,每天表现给大家看,可以吗?他同意了。结果这个学生的英语成绩出现了出色改观,我又继续鼓励、引导。由此看见,在教学中,针对每个学生,寻找发现其优势,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何其重要。
第三篇:因势利导 创新作文
因势利导 创新作文
内容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但写作文却是很多学生倍感困惑的事情。当前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解除学生心理上的畏难情绪,鼓励学生勤观察、多表达,以说促写,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捕捉作文情境,鼓舞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平时积极开展自由写作,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并且及时反馈,让学生品尝到成功之果,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创新意识 自由写作 即时情境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毋庸质疑。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可谓是精心设计,但结果往往却事与愿违,师生都陷入“想”文的泥潭。造成师生“想”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作文教学本身就不是把语文知识和写作技巧简单结合的产物,它涉及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观点、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写上精美的文章,那是永远也不现实的,但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作文技能,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写出一般清楚明白的作文还是有达成目标的可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写出创新的作文呢?
一、降低标准、解除障碍
大家知道,每个人对新事物的了解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初步的印象往往左右了是否认同的心理,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果第一印象不好,结果可能导致两个人不再往来。同理,学生对作文的认同,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潜意识里排斥作文。并且如果用教师的眼光去审视学生作文的质量,是给学生写好作文增加了难度。所以,要让学生有信心写作文。首先要解除学生心理障碍,解决他们一接触作文就是仰视的现状。从我们教师本身做起,就是要降低学生写作的门槛。小学的学生你非要让写出初中水平的作文,初中的学生非要写出高中水平的作文,试想,能不给我们的学生留下不爱写作的祸根吗?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告诉他们说好一句话就是一篇好作文,写好一个段落就是一篇好作文,相信他们既会新奇,同时又会觉得作文原来离他们这么近,写“好”作文原来就这么容易,而教师的鼓励又会激励他们写作的热情。正如《语文标准》将写作的总目标分为四段:第一学段称为 “写话”,第二、第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也无非是为降低写作难度而已。
二、笔由心生、自由写作
在我们以往作文教学中,可以说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是“代老师立言”,即老师规定的内容,不管学生有没有材料,是不是感兴趣,都得去写。至于材料是否真实,感情是否真挚,那都是另外的事了。这样容易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在批阅作文中会看到一些胡编乱造、千篇一律的文章。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写他们想说的话,写那些他们觉得新奇有趣而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也就是要“自由写作”。
《语文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写作抒写的是自己的生活感受、思想情感,当然都是自己立意、选材、构思。而“自由写作”更符合《语文标准》,符合写作的本质,更绿色、更本色,目前,学生习惯于命题写作,有的学生甚至自己有素材也不知道如何去记叙与挖掘,更别提抒发真情实感了。长此以往,不都成机器了吗?这是让我们非常担心的事情。因此我认为,首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将他们引入情思的境界之中,来唤起“我要写作文”而不是“要我写作文”的意识。有了写作兴趣和激情,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很投入,很自然地去写作。所以说强调自由写作,让学生更丰富多样的反映他们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增进师生的沟通交流,给教师了解学生、指导学生提供了平台,同时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以说带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正如语文专家郑桂华老师所讲:“不要把作文当‘作’文,而应该把它看成平常讲话那样来对待。”如果把生活中这种能力移植到作文里面,那么写作文在孩子们眼里就不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
美国《提高写作技能》一书开宗明义就表明了“写,是为了有效地交流”。我们的《语文标准》在“总目标”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可见其重在交流信息,于是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搞搞准备活动,即在作文前,让学生先构思,大家一起讨论,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把要写内容先说出来然后再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口头作文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让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学生要说的话自然会移植到作文中去了。如:新学期开始,同学们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都很陌生,借此机会,教师打头阵作自我介绍,紧跟着同学们也介绍自己。大家通过这样的活动做到了彼此了解,加深感情,同时也作了一次写作前的“热身赛”。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在此基础上布置作文“这就是我”。自然成功了!
四、观察生活、写出真情
生活本身是五彩缤纷的,老师应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作文的“即时情境”的引导。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本应该就是生活的再现,是我们每一个人感受生活、表达生活、创造生活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生活是精彩的:秋天的一片金黄落叶、纷纷扬扬的瑞雪、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漫天飞舞小白虫、学校里的一场激烈的比赛、突然而至的大雾等等,都是一朵朵绚丽的小花。老师能够巧妙的在课堂上点拨激趣,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应用于写作训练。
去年11月初的一个早晨,下了一场大雾,十多米之外的东西就看不清楚了。我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即时情境”。那天正好是我的早读课,当我来到教室之后,同学见了我都大笑起来,我对着教室里的镜子一看,原来我的头发上、眉毛上、衣服上都是一些白色的丝状的东西。我果断地中止了早读课,把学生带到窗户前,让他们细致观察遮天蔽日的大雾、大雾中的校园、十分钟之后让他们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重点交流了自己在上学路上的感受。然后让他们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写关于这场雾的一个片断。由于大家都刚从雾中来,我又进行了一些点拨,即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也把这场大雾具体生动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尽量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的乐趣,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例如:大自然的风、云、雨、雪、朝阳、晚霞变化之繁杂,生活中广播电视、广告名词、商品说明、招牌启示等等,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而且便于观察,有这么多的材料去观察去感受,并把这些搜集整理,还怕写不出真情实感吗?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的魅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既可获得写作源泉,又享受到积累和写作的乐趣。这样才符合《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五、体验成功、创新发展
学生都希望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之果,也只有获得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他们再创新的能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从激励学生写作的成就动机入手,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自己的习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也可以在班级中挑选优秀习作,在班级中自己朗读,组织学生汇编班级优秀习作手册,办手写报、弄排行榜、开展作文竞赛等形式的趣味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立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适时适度地引导,使它成为一泓清洌不竭的泉水,学生才会笔下有泉涌,笔下现真情。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仅着眼于学生思维、语言、观点、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开发,更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来说,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作文本身。
第四篇:浅谈良性违宪
浅谈良性违宪
随着改革开放以的不断深入,社会不断发展,不少政府行为和社会现象硬生生地与我国的现行宪法相冲撞。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深圳土地改革到本世纪初的国企改制,有关此类行为是否合宪的争论没有停止过,但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学者提出鉴于这类行为有利于社会发展,因此称之为良性违宪。而对于良性违宪,至今学术界仍无相对统一的观点,官方也没有明确声明或立法。
郝铁川教授曾提出检验违宪的是否是良性的标准有二:一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二是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但笔者认为,由于未来是不可能完全准确预期的,是否符合以上两点标准都是在违宪行为发生后才能判断的,所以良性违宪或是恶性违宪都是后话,所谓良性违宪从逻辑上来说其本质就是违宪,违宪是不可取的。
因为天赋人权,抛开中国特色不说,理论上来说,宪法是人权的保障,是人民利益的体现,违宪便是侵犯人民的利益,因此违宪不可取。其次,如果认可良性违宪,那难免引起后续的违宪行为披着良性违宪的外衣,侵犯人民的利益。因此笔者认为良性违宪不可取。
然而从事实上来看,部分违宪行为的确对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但权衡之下,笔者认为良性违宪还是弊大于利。良性违宪的行为往往是
仅在政策指导之下进行,不符合宪法规定。由于宪法是根本法,其他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因此就使得相关法律无从制定或对其进行监督,所谓良性违宪的行为完全在法律之外进行。例如近期热议地话题——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意图是积极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但却违反了我国宪法第五第六条。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就浮现了许多存在争议的现象。例如格林柯尔集团的创办人顾雏军大举收购经营困难,但品牌较好的国有企业,以9亿元现金撬动了100多亿国有资产。这使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成为个人财富,人民的利益严重受到侵害,并滋生出众多贪腐的案例。由于国企改制仅仅在政策指导下进行,不符合宪法规定,相关的法律也无从制定来规范国企改制这一过程,这使得整个国企改制游离在法律之外。在我国宪法规定的体制下,每一个国民对国有资产都有一份权利,几代中国人拿着低工资建设的国企,在没有通过人民同意(即违宪)的情况下,一夜间变成了个人的财富,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可怕的。
我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种由于违宪导致的法律真空所造成的混乱现象,但我国现在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在所谓良性违宪的行为发生后才去修宪,例如1992年以来我国领导人多次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有违1982年宪法第15条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规定,然而这种新提法直到1993年3月29日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才有了宪法根据。这种做法使得宪法落后于社会现实,在不断的去迎合社会的发展,而不是纲领性
地规范社会的发展。这必然给人民的利益带来了风险并给社会的有序发展埋下了隐患。先违宪后修宪或解释宪法是一场豪赌,就好比我们需要泉水灌溉田地,但却不事先挖渠,总是先试验引入一些泉水而后再挖渠引流,但如果试验失败,洪水泛滥会怎样?这场豪赌的赌注是人民与社会承受不起的。20世纪90年代初的俄罗斯休克疗法便是一个前车之鉴。
在我看来,一方面,我们的宪法面临着两难的境地。社会的发展正挑战着宪法的底线。就如国企改制中,如果我们修改宪法,允许部分国企改制,那必然会使整个国有资产遭遇危机,当经营困难的国企被收归私有,那些庞大的垄断国企又有什么理由挂着国家的旗号,垄断市场或是国防科技等重要领域?那我们的社会主义的体制与政府都会受到质疑与挑战。然而部分庞大低效的国有企业又无法适应社会发展,改制势在必行。而另一方面,我国在面对这样一种社会发展对法律的挑战的时候还不成熟,往往通过部分人制定的政策来进行改革,缺少人民共同认可的法律条文来规范改革过程,这不免会损害许多人的利益,引发社会矛盾。我认为良性违宪只是一个表象,当违宪行为从目的上来说反而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时候,只能说明宪法的有关条文与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认为良性违宪不可取不是说其行为本身不对,恰恰是我们需要真正符合人民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宪法,以及被人民认可的法律框架让所谓的良性违宪行为规范地进行。
第五篇:医院危机管理和负面新闻处理
医院危机管理和负面新闻处理
定制服务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
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
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摘要
危机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并不是医院管理的主要内容,医院是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卫生事业政策实施单位,突然发生处置不当的紧急情况或危机,不仅给医院造成财力、物力、人力以及名誉的损失,对于社会具有长远的的影响和危害。本文就目前医院管理者对于危机发生后的处理认识不足、危机预警机制建立缺失、发生危机后总结不足、对于新媒体形势下负面新闻的认识和处理存在误区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确保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关键词
危机;管理;负面新闻;新媒体;策略
危机(crisis)源于希腊语,目前学者们公认的定义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1]。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人口迅速增多,工作、生活以及竞争日益加剧,社会各个公共单位危机出现的风险、强度和次数均出现大幅上升,医院作为社会组织的主要成员具有人流量大、传染性疾病多等特点,也随时都面临着各种危机的发生。本文对医院危机管理以及相关负面新闻处理的策略分析如下。1医院危机管理
1.1危机管理的概念和延伸危机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并不是医院管理的主要内容,而是企业用于解除和降低危机带来的各项损失和危险,处理和化解危机、调整规划决策以及人员应急能力和日常培训的手段,目的是将危机转化为契机,将突发消弭于预防中,从而促进企业的改革和自我发展[1]。医院是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卫生事业政策实施单位,在服务对象、管理结构、组织理念等方面均与一般的商业企业存在较大差异,突然发生处置不当的紧急情况或危机,不仅给医院造成财力、物力、人力以及名誉的损失,对于社会也具有长远的影响和危害,从根本上动摇医院治病救人的使命,损害医院、国家医疗卫生的形象,所以将现代危机管理理论应用于医院管理体系,对于维护医院的正面形象、生存、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2目前医院处理处理危机的不足目前中小城市医院缺乏危机管理的概念和应对措施,对于处理和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危机处理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1)危机预警机制建立缺失:我国的医院的领导多是具有医学背景的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医疗管理整体水平偏低,医院普遍没有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构,整体管理层对于危机的认识程度不足,对于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够重视,只是采取表面应付,对于危机发生的预警和处理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一旦危机发生,相关人员反映、处置、上报过程并不迅速,而且处置危机时的协调能力需进一步加强,所以医院一旦发生危机,危机期持续时间较长,这也是促使医院公共危机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2]。(2)对外信息发布机制不够完善:大多数医院缺乏系统的危机对外信息发布机制,医院的宣传部门缺乏统一的对外发布信息,没有专用的信息发布平台,导致危机到来时对外信息发布延迟,不能掌握主动话语权,导致接下来的新闻公关、信息发布进一步被动,甚至被媒体引导前行。医院发生重大危机后容易导致一些部门各自为政、集体失语、互相推诿,如果加上新闻发言人对于危机的公关技巧、发言技巧或应对媒体提问的技巧不足,更会招致媒体和大众的质疑,加剧危机舆论的爆发,将医院推进至更为艰难的处境,降低医院的可信度和信誉[3]。(3)各种信息掌握不全面导致危机加剧:医院危机传播分为媒体介入期、舆论爆发期以及舆论减退期3个阶段。在初期媒体刚介入,医院所发生的危机还未上升至公共事件的范畴,如果医院的危机处理程序和发言人制度没有启动,会导致医院各个部门发出不同的声音,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细节、甚至关键词语使用不当,均可对医院造成新的信任危机[4],未统一发布的信息不利于危机事件的控制和管理。(4)发生危机后总结不足。医院发生危机后全体医务人员甚至是管理层不能真正认识到发生的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新的体验、怎样发现并完善原来危机管理的漏洞。医院应当将危机变为契机,针对特定人群进行培训,找出问题加以修正和改进,建立第三方独立调查机制,聘请高级管理人才,公正甄别事件诱因,根据危机的发生、发展以及处理的经过展开危机管理培训活动,鼓励相关管理人员、临床医护人员从危机中学习,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总结成长,以便减少以及杜绝新的危机事件的发生。
2新媒体时代下医院危机传播特点
2.1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新媒体是在20世纪以后依托于科技和电子设备的发展进步,新闻信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建立扩展,导致信息传播速度加剧,传播方式更为丰富。新媒体的出现导致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可以是新闻发言人,将危机的及时性转变成即时性,使医院对危机新闻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小,危机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宽,给医院处理危机带来较大阻力,使医院处于被动的局面。
2.2新媒体对医院危机传播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范围,公众成为危机传播和呈现的主要生力军,公众通过新媒体下视频、语音、图片等可即时了解医院危机的“真相”,又以加工或不加工的方式扩散流传,使得危机迅速成为热点事件,负面新闻对医院的形象造成了较大程度损害,使全社会增加了对医疗安全的质疑。由于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内容的复合性,给公众提供了讨论、信息共享的平台和空间,他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就公共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不惜进行加工和炒作,甚至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链条,培养了一大批代表公众的“舆论领袖”,为了获得广大网民、听众和观众的支持来生产信息。
3发生危机后对负面新闻的处理和公关
3.1加强对负面新闻的监控、分析当危机发生或负面新闻产生之前,医院相关部门就要注意对有关的舆论、媒体的信息的收集、评估、监测和判断,特别要注重有可能演变成为舆情的信息、评论和讨论,关注知名论坛、网站和加V博主的文章,要对目前医疗环境下医院被动、舆论弱势的形式具有清醒的认识[5]。医院相关科室要详细了解各大网站的舆论发生、评价制度,对涉及危机的事件如果有损医院形象,相关人员应立即启动调查,准备好相关材料,及时掌握和关注事态发展的方向、制定应对措施,争取在危机事件处理中占据主动权。
3.2增加正面宣传的力度在舆论爆发期面对突如其来的负面新闻,医院应启动公关应急措施,宣传部门应积极采取正面引导作用,在医院微博、网站、电台、电视台发布危机相关信息、医院的处理态度和方法,向公众解释事实的真相,尽快发布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通过正面新闻的释放压缩负面新闻的传播空间,引导舆论的走向。在医院内部要统一思想,鼓舞医务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在岗位上继续为广大患者尽心服务,医院管理人员要注重鼓舞士气,消除相关医务人员的负面情绪,宣传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以及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和宗旨,树立医院在广大民众中的光辉形象。
3.3负面新闻传播的技巧和制度负面新闻传播的主要技巧包括时效性、表述议程、表述技巧。负面新闻时效性对负面新闻的传播具有较强影响,把新闻危机处理在早期阶段,防止医院信息发布的延时,医院危机管理小组要迅速形成沟通策略,与主流媒体互通主要讯息,把握可以发言的黄金时机,在响应媒体的同时做到使舆论向有利的方向转化。医院负责人以及发言人要注重新闻的表述议程的技巧,在尊重医疗专业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广大民众的感受和希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医院的对外报道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工作中不断的正视相关报道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增加新闻媒体对自己发言稿的使用率,争取赢得主流媒体对医院危机事件处理态度、方法和补救措施的好评。在负面新闻传播制度的问题上,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考虑我国媒体所处的制度环境。医院公共性危机引发的负面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信任危机,医院要充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和应对,提高对危机发生时负面新闻的处理和分析能力。综上所述,由于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求,医院管理者必须树立医院全体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切实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注重打造危机管理团队,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最终实现医院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