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学校文化引领下建设和谐协作的教师群体
在学校文化引领下建设和谐协作的教师群体
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人,学校管理的动力和核心也是人,学校管理的成败也取决于人。学校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一个有凝聚力、竞争力和相互团结合作的教师群体有利于教师个体的成长。在这个群体中,所有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会形成相互竞争、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及相互促进的局面,从而不断提高教师个体素质。
一、以共同愿景鼓舞人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组织或群体,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其整体的能力,提高其整体的素质。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组织或群体,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而要提高群体素质、建立学习型组织,必须完成“五项修炼”:实现自我表现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进行共同学习、学会系统思考。
怎样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竞争力和相互团结合作的教师群体?首先,需要对和谐协作的教师群体的特征具有明确的认识。根据1994年以来我校对“和谐发展”办学模式的探索,根据我们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学习和领会,和谐协作的教师群体应当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共同愿景、协作精神、良性竞争和特色互补。
所谓共同愿景是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目标、活动、荣誉等有着共同的、一致的认识,具有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现代管理理论特别强调共同愿景的导向作用,认为必须“将个人的愿景整合为共同的愿景”,“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不是因为他们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因为衷心想要如此。”
21世纪南小教师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大家一致认为:应当“为学校作出贡献光荣、为别人提供帮助光荣、求进步持续发展光荣”(三光荣),应当“在群体协作中献计和出力、在人际交往中坦诚和合作、在教育实践中勤奋和自勉、在名誉地位前理智和淡泊”(四个在)。现在“三光荣”、“四个在”已经成为南小教师的行为准则,成为他们在教师群体和谐协作中自主发展的精神动力。
为了形成共同愿景,我们着力营造“南小文化”。作为一所有着二百年办学历史的老校,积淀了丰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在整理这份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发现,尽管南桥小学历经磨难,还是薪火相传,人才辈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南小的教师都有一颗爱国之心、爱校之心、爱生之心,他们都乐于为此作出贡献。许多教师从少女时代一直到老年,始终在南小的校园里辛勤耕耘。这就是南小学校文化的精神源头。
在整理这份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我们充分认识到:要办好一所学校,特别是办好一所名校,归根到底是要进行学校文化的建设和积累;学校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一所成功的学校必定有其内在的精神累积和成功的管理理念,这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要始终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办校、办一流学校的有力抓手,把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到人文精神养育的高度,以自主精神的培育为抓手,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学校1999~2002学年办学三年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本校传统的文化积淀,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其人文精神的养育功能,塑造和谐的育人氛围。学校不断寻求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新的生长点,着力突出教师自主精神的培育,在环境氛围的创设中处处体现教师自主精神培育的目标,在学校文化的创建过程中大力弘扬教职工的主体精神。
几年来,我校以现代人文精神为指导,把校本教育理念作为学校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尤其在教师文化建设方面,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育,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两个方面进行有计划地进行课题实践,使之帮助教师激励发展,转化为自我的内驱力。在学校管理中努力体现人文思想,在实践操作中注重对教师情感和意志的引导,注重文化内涵的充实。通过学校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弘扬每位教师的主体精神,挖掘每位教师的价值和潜能,培养其独立的个性,鼓励和促进其创造精神和自我表现,促进了教师群体的和谐自主发展,形成了“传承与发展相结合,在传承中求发展”的思路。
首先,强调管理过程的民主化问题。例如,我们无论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的活动还是制订的各种制度等,都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强调管理过程的自主性。我们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努力给教师、学生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契机,以达到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的目的。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第三,强调管理过程中的合作性。人本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对此,我们
在平时管理中注意调动教师这方面的积极性,是一些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达成的目标成为现实。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为了让教师在自我勉励下实现这一要求,我们在师德建设中努力做好教职工主体精神的塑造,提出道德自律、工作自励的四个要求:即:在群体中的影响与地位,在人际交往中的坦诚与合作,在工作中的勤奋与自励,在利益面前的理智与淡泊。在工作实践中引导教师对自身职业道德达成共识,进行大讨论和演讲。“我的进步与学校发展”“我和我的学校”“我和我的教研组”“我和学生”。对先进人物的培养和宣传也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学校要求有更多的骨干教师,甚至是名师,但骨干教师是从自己的每一堂课开始的。名师更是从自己的脚下,从我们的身边开始起步的,因此,我校在十分注重学习和宣传各种先进人物时,也不忘学习和宣传身边先进的你我他。
同时,为了形成共同愿景,学校不断调整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在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学校每五年制订一次发展规划。在前一个五年规划(1999—2003年)中,我们把教师队伍建设做为学校发展的重心,提出“经过努力,到2003年底,学校60%的青年教师成为学校教学骨干,10—15人成为区级(包括市级)骨干教师,1—4名教师成为具有突出教学风格的著名教师。这一目标的提出,激发了广大教师自主发展的极大热情。我们抓住机遇,号召全校教师制订个人发展的五年规划。并通过签订发展目标书、教师责任书的方式明确学校对他们发展的期望,把共同愿景与个人愿景统一起来。在前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基本实现以后,最近我们又制定了《南桥小学2004—2008年办学规划》,以“创新、合作、优质服务”为学校新的发展目标,实现教育思想的更新、敬业精神的提升、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办学业绩的突破。
以学校文化引领,形成教师群体共同愿景,为南桥小学教师在教师群体和谐协作中自主发展注入了富有生命力的内涵。和谐发展总是相对的,和谐发展不等于没有矛盾。关键是用理智的态度去面对矛盾,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在动态中实现群体和个体的和谐发展,这也是对发展的积极主动的态度,与“自主发展”的涵义相匹配。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教师们在和谐协作群体的“润泽”中成长,在学
校的发展中也求得了自身的发展。
二、以评价机制激励人
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教师在群体和谐中自主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主动发展,强调的是变人,是日常的研究和改进。那么学校的评价机制、管理机制的确立和运行就必须以此为价值取向,优化评价机制,提升教育教学效益,优化管理体制,激发师生的自主自发展意识。
1、建立考评制度。对各类教师群体的评价,群体是否和谐,是否有利于教师个人的自主发展;对教师个体的评价,教师个体是否为群体发展做出贡献,是否主动发展。学校在教师全体参与讨论的基础上,先后制订了《教师岗位责任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责任书》、《教师办公室文化建设考核细则》、《教师特别奖励细则》、《班主任常规工作考核细则》等,进一步促进教师群体的和谐自主发展。
2、建立考评模式。建立学校、年级组、办公室、家长为主体的上下沟通的评估网络。其任务是逐级实行自评和复评,及时反馈信息。评价的措施做到坚持两个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复评相结合。所谓形成性评价,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照评价标准及时发现问题、反馈信息,改进评价内容与方法。所谓终结性评价,是指一学期或一学年末所进行的综合性全面评价,以对教师群体和谐自主发展水平做出鉴定、认可。由学校评价小组根据总体部署,于学期末进行终结评价,最后形成终结性评价结论。
3、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
评价结果的运用引导着学校去追求教师群体和谐自主发展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建立在实践和科学之上的有效评价,以其鲜明的导向性,强有力的制约性,积极的激励作用,稳稳地把握住了教师素质向专业化发展的大方向,办学思想进一步端正,面向全体学生得到了保证,学校得到了发展,教师素质明显提高。
4、注意评价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教师自评、群体互评,学校、学生、家长三结合综合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促进教师自我评价。要求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尊重每一位教师价值,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实施聘用合同制,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培训,提供再提高的机会。积极配合 “研究性学习小组”,作为
提高学校师资素质的重要途径。
以评价机制激励人,引领教师在和谐的群体中自主发展,取得初步成效,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1、提高了教师的和谐自主发展的意识、水平和技能
教师树立从教学型转变为教学与研究型相结合的理念,逐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教学足够、结构合理、整体优化的师资队伍;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教有特色,形成有个性、有特长的骨干教师群体。培养了一支既能和谐协作又能自主发展的优秀的教师队伍,注重内涵发展,优势明显。构建了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师们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团结协作,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业务素质优秀,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培养和继续教育,改革人事制度,加强管理,开展名师工程等系列措施,促进师资队伍全面、和谐、自主发展。
2、领导水平的提高, 探讨和构建了教师群体意识培养的机制,学校管理追求高效。学校是一所有着两百年历史的老校,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率先试行了聘任制、结构工资制,探索层次管理,减少管理层次等举措,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有一支结构较合理,敬业爱生的师资队伍。加强对教师考核力度的同时,增强了考核的弹性,打破了以往论资排辈的局面,激活了教师间竞争,激励的机制,形成了师师间合作的良好氛围。构建协调、高效、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管理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充分发挥管理效能;创设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把学校办成具备一流教育资源、领先管理水平、优良教育质量的示范性学校。学校整体发展水平在市郊农村学校居领先地位,真正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依据新基础教育未来教师新型形象,教师考核评价也随之立体、多元化,学校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的机制确立,教学质量不再是唯考试成绩论,更注重师德、师生关系、师生的进步尤其是学生的进步,师生在学校的生命质量、科研探索等的综合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促进教师群体和谐自主发展的评价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功能。
第二篇:文化引领,和谐校园建设的灵魂
文化引领,和谐校园建设的灵魂
山东省平原师范学校
李好志
内容摘要: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角度谈谈如何进行和谐校园建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以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加强师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形成团结合作的教师团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对话课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多方着手,铸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当前全国正在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学校作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诸多因素中校园文化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本文以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视角谈谈如何以文化引领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 生本教育 对话
一、以先进文化为导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创建和谐校园的主体力量,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人,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境界、职业情操、文化素质、品格修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决定着和谐校园建设的成败。思想政治课教师担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四有”新人的重大使命,政治课教师更应用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时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和灵魂,教师的思想状况,不仅事关自己的工作成效,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思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政治课教师应自觉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
2、促专业发展,结团队精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教书育人的重任,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志存高远,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努力形成奋发向上,埋头苦干,不计得失、团结合作的创新型教师团队。有了对教育事业的追求,教师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放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上,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就会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封闭保守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就会把全部精力用在学生身上,领导与教师之间、同事之间就会融洽相处。教师作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教师的尊严在于其思想。教师应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上,做一名有知识、有思想的创造者。加强教学研究,教师之间增强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形成教育合力。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一支巨大的无形力量,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
3、师爱无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会产生奇迹。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传道之人,必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必然有高尚的灵魂。用心积聚对学生的爱,把爱的甘泉洒向学生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爱是教育的起点和核心,衡量是否爱学生关键看能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洒向全体学生都是爱,“一个也不能少”。不能让有的学生觉得“春风不度玉门关”。关爱学生,重在细节。有时老师的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安慰和幸福。在痛苦时送去温暖,贫困时送去金钱,有病时送去问候,绝望时送去自信。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聆听学生的谈话,用自己的爱心去培养学生的爱心。从同情、仁慈、善待等基本情感入手,再上升到较高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有爱就有宽容,宽容是沟通人与人情感的桥梁,是创造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也许,宽容只不过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普通的话语,然而就是这点点滴滴,让我们把浓浓的爱意化作涓涓细流,浸入学生的心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唯有如此,教师的教育才会真正具有一种神奇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并感染学生。
二、树立生本教育理念,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纽带编织和谐校园
1、树立生本教育观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基本的存在状态是被抛入世界的,教育对人的援助就是对觉醒的援助,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于被教育唤醒或内在的觉醒。”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哪怕是数学考了几十分,哪怕是字写得曲曲扭扭,哪怕他品德有问题,但作为人类的一代,他们像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就像我们学校的王校长说过一句朴实的话:教师要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对待,要让学生把自己当爹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终生的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师把每一位学生当作独立人格的生命体,要“目中有人”,目中有学生。感受到学生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与学生真诚相待,相信学生的潜能,培育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树立“教育即服务”的观念,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才能使教学成为师生间的交往和对话,成为心灵的沟通,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只有树立生本教育观念,才能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校园。
2、师生间平等对话
教育教学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交往中实现的。师生双方精神的对话包括以下内涵: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平等,注重心灵沟通,尊重学生的创造生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古人说:“人之相交,贵在交心。容忍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强调同学之间合作为主,适度竞争;多运用鼓励性评价、纵向比较评价,少做横向比较评价。
面向生源质量下降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最大的潜能,采用对话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启迪学生,把握生命情怀,领略人生真谛,让学生学会珍爱自己的同时,学会关爱他人。走出“假大空”的政治说教,以平等对话的姿态融入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关注生活,珍爱生命,从培养“道德学家”、“道德圣贤”到培养合格公民。从基础品德入手,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敏感性,从“知识”到“生命”,实现师生之间的精神交往。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课上课下两重天,教学过程“剧场化”,就会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产生毁灭性破坏。
3、关注弱势群体
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指学习基础较差,行为习惯有缺点,甚至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他们或自由散漫,或孤僻冷漠,或意志薄弱,或存在逆反心理,成因复杂,对他们要特别真诚,先缩小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取得学生的信任,这是教育的前提。要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出现问题不当众批评他们,给学生留有面子,学生会觉得老师理解他,老师的话就会听进去。在办公室谈话时,要请学生坐下,平等交流。对他们多关心,多交流,不能等学生出问题时才与学生谈话,平时可以通过周记、作业批语等形式交流,多鼓励,也可以让同桌、班干部对其发挥积极的影响。把耐心加长,不苛求学生,期望值低一点。要求要严格,学生一旦出了问题,处理要宽松。平时多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了解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并加以解决。让他们感到温暖,看到希望,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生活。
三、班级文化,学生成长进步的精神家园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在班级建设中,要铸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增强学生对班集体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有了班级文化,班级的发展就有“自发”阶段进入了“自觉”阶段。如果只强调制度管理,忽视文化的重要性,则会使学生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因为制度是刚性的、外在的,文化是柔性的、内在的。把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加强人文关怀,以班级精神为支撑,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引路,才能使班级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精神家园。
1、班级精神:自信自强
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师范生的处境多为中考落榜生,他们中的多数学生缺乏自信,甚至有自卑感。我们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很长的时间去恢复学生的自信。方法有多种:如,班级口号:“光荣与梦想属于我们!”“05级3班——我温馨的家”。还可通过班会导向、周记批语、个别谈话等办法。少关注过去,多关注现在和将来,少关注结果,多关注过程。可以通过故事渗透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把身边我校教师的成功故事讲给学生,把报纸上的小故事读给学生,把学生中的成功故事讲给学生,潜移默化,形成自信乐观的精神状态。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活动前积极动员,认真准备,树立必胜的信念;活动后及时总结,使每位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取得成绩要胜不骄,败不馁,学会面对成绩,泰然处之;不成功也不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成功的时候多找不足之处,失利的时候多找闪光点加以表扬。有一次拔河比赛失利后我及时表扬学生的拼搏精神:有的带病上场,有的把手磨破了,又给学生读了《一碗阳春面》的故事,激励学生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2、班级管理:自我教育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建设和谐班集体。班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制定班规,设立“值日班长”,给每位学生班级管理的机会。学生能干的事班主任坚决不干,可以从旁边加以引导。“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用管”,班干部轮换制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班级荣誉感,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经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有他律逐渐转向自律。学生在管理中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的人格素养。
把成长的舞台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谈班级管理的办法,谈对活动的组织,互相鼓劲,自我激励。每学期初,我要求每位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制定具体的目标:如音体美、书法等特长的发展,优等生、模范团员、学习成绩的提高等,班主任根据学生制定的目标,督促学生践行。学生有了切实可行、具体化的目标,把主要精力用在自我发展上,不合谐因素就会减少或杜绝。这样,诚信友爱,和谐奋进的班集体形成了。
我们还要加强生命安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第一宝贵的财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命安全,时刻牢记于心,做到防火、防电、防溺水,交通安全,饮食安全,心理健康。
3、同学关系:融洽共进
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有导向示范作用,有利于同学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平等互助的新型同学关系。同学关系融洽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属感。教师及时了解当代青少年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及时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增加学生的合作学习机会,使他们长期处于友好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上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会包容别人的缺点;看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学会善待比自己优秀的人,建立一种兄弟姐妹般的和谐关系。
校园文化是一片沃土,是一所学校的精髓,是学校活力的源泉。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文化,每位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一支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和谐校园的支柱。以积极向上的文化做引领,建设和谐校园,用校园文化的力量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让学校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
李好志,男,1972年6月生,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第三篇:建设安全文化体系引领企业和谐发展
建设安全文化体系引领企业和谐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集团公司为我们搭建了这次学习交流的平台,感谢―――。借此机会,我代表二号煤矿向各位领导及代表就我矿近年来在安全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向大家做简要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建设安全文化体系,引领企业和谐发展》。
安全是煤矿生产的永恒主题。一年来,二号煤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文化建设全过程,紧紧围绕矿井管理转型和安全生产的目标任务,在矿业集团公司安全文化体系方面引领下,通过举安全工作使命之旗,铸安全理念之魂,强安全行为规范之基,塑安全文化之形等途径和有效措施,营造了“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的良好氛围,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二号煤矿安全分支文化,较好地解决了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问题,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执行力、现场力和管控力。
一、培育安全理念,构筑安全文化之魂
培育安全理念,构筑安全文化之“魂”。安全理念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我们从二号煤矿的实际出发,总结安全经验,汇聚员工智慧,提炼升华了十五条安全理念。如:“以人为本,强基固本”的教育培训理念;“安全、自律、规范、协作”的现场作业理念;“安全是父母之所愿,妻子之所依,孩子之所盼,家庭之所靠,企业之所系”的安全亲情理念等,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理念系统。安全理念使广大员工有效地树立了正确的科学安全和谐发展观,规范了安全行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效应。同时利用有效的宣传载体重点抓舆论引导灌输。利用班前会、职工安全宣传教育大会、讲理念进行灌输式教育;运用典型案例剖析、身边安全先进典型事例进行形象化教育;利用井下结成安全对子,做到对子之间相互监督提醒、多交流,进而警钟长鸣进行现场教育;开设安全文化墙展示每个员工的安全远景和安全成果进行自我教育。我们还对“违章人员” 实行一对一包保帮教,在区队开设“亲情寄语”“安全全家福”等专栏等进行针对性教育,较好地深化了安全理念,提高了全体职工的整体安全意识。
二、提高安全素质,强化安全文化之本
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培育优秀的安全行为文化是企业治本之策,也是安全文化的本职要求。一年来,我们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载体,大兴学习之风。主要做法是:
一是搞好安全教育,强化职工安全素质。
二是搞好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技能。
三是搞好行为规范,提升岗位技能。
四是搞好安全活动,营造安全氛围。
三、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安全文化之道
安全管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制度保证,创新务实管用的安全管理文化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途径。
一是为有效发挥现场管理人员的作用把住现场关,确保矿井安全,形成了“六员五网”为核心的安全管理模式:“六员”即抓党员,发挥党组织的监督和保证作用;抓岗员,发挥青监岗员的带头作用,;抓网员,发挥网员的监督作用;抓安全员、验收员,发挥安全员、验收员对现场的监督作用;抓瓦检员,发挥瓦检员对防止重特大事故的预防作用。一年来我们设立了10个党员安全示范岗,20个青监岗员,此外在回采面、掘进面相应设立了安全员、验收员、瓦检员、网员,形成了一支作风硬朗,业务能力强的安全检查队伍。皮带队以驱动机房为阵地,有3名示范岗员,他们提出了“我是党员,我保安全”口号,三名岗员以高度的责任心,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影响和带动其他员工,全年排除隐患16起,保证了主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
“六网”即以安全文化墙、企业文化长廊、井下重要场所等为阵地的安全标语警示网;以职工安全教育大会、班前班后会等为阵地的学习教育网;以《工作简报》、《矿工报》、有线电视、网络等为工具的宣传网;以党工团活动为中心的党团员示范网;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安全监督网;以家属为中心的女工家属安全规劝网。通过“六网”建设,形成了宣传、教育、监督、警示、示范并存的安全教育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二是搞好闭环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围绕安全生产要素和安全操作控制环节,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整改提高”的基本模式对人员、操作、程序、责任、考核的职责细分,建立起严格的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监管考核的落实体系:一是实行信息系统闭环管理。对隐患从信息形成、整理甄别、落实整改到复查验收、信息反馈系统的闭环管理。二是实行指令落实闭环管理,以时间周期为单位,对安全管理的指示、指令、制度落实形成闭环管理系统。三是实行教育培训闭环管理。对干部职工从参加教育培训、规范行为养成到安全技能提升形成闭环管理系统。
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夯实安全文化之基
企业生产环境和生产设备是确保安全的物质保证,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物化了的安全文化。
一是加强设备检修,提高装备安全性能。
二是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保安能力。
以上是我们在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一些浅薄的做法,从整体上讲,二号煤矿在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中是做了一些工作,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很
大差距,我们今后将在矿业集团公司的领导下,借鉴兄弟单位成功的经验,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拓宽渠道,进一步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为二号煤矿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谢谢大家!
第四篇: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建设美丽和谐乡村
三、加强宣传,倡导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于保山市“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保山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农业文化传统悠久的地方,旧城曾有“一山一湖,三河绕城”的美丽景致,许多乡村更是风景如画,文化深远,如和顺、江东、大村、张家村、山邑等,要打造这些天然的美丽村落,必须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要用生态的思维设计和生态的方式谋划乡村建设。通过规划引导和环境整治,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塘净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村庄绿化,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目前,我市已经着力于打造一些乡村的环境治理,下一步应继续打造乡村的山水田园风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充分尊重自然之美,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也要用生态的理念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才能使更多的农民富起来。
二是充分挖掘各乡村历史人文价值、旅游价值和建筑价值等。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布局、适度开发的思路,发展旅游、文化等产业,形成乡村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比如李根源提名“文化村”的腾冲张家村,位于高黎贡山下、龙川江畔,历史上商旅发达,马帮繁忙,是有名的侨村。近年来,腾冲县整合各级新农村建设资金450万元,以村内基础设施和环境美化为建设重点,开始了张家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目前,该村全部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60%左右。新建的文化活动场所集村民议事、办宴席、休闲健身、文化娱乐为一体,成功打造了弘扬侨村文化、交流乡音乡情的“华侨文苑”,并进一步打造为腾冲南部“第一侨村”的美丽名片。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文化创意与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找自己的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真正形成“一乡一品味,一村一特色”的建设格局。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升人们的生态文化理念。可以通过组织民间业余文艺队在环保日举行大型宣传活动,激发了群众参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更重要的是要抓好农民素质培训和教育工程。因为,“‘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提升村民整体素质的总体工程,不仅要求村容村貌美,更需要村民心灵美。”应注重引导村民们的道德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由此来彰显传统的孝道文化、传统礼仪,保护纯朴的村风、民风。
总之,“美丽乡村”创建是一项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建设。文化是“美丽乡村”创建的灵魂。保山市美丽乡村建设应因地制宜,紧扣生态的理念,依托于特色优势,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农村文化服务阵地的建设,真正走出一条文化引领、经济先行、生态保障、科技跟进、道德助推的建设“美丽乡村”特色之路。
第五篇:“红色文化”建设引领学校美育发展
“红色文化”建设引领学校美育发展
太平中学始建于1994年,坐落在川黔交界的美丽的赤水河畔。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学校依山傍水,环境优雅;绿树成荫,碧草映阶;花团锦簇,鸟语传歌。蓝天与绿地相伴,假山共池沼齐辉。现有教学班18个,教职工58人,其中高级教师7人,中级教师20人,市骨干教师6人,学生近1000人。学校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管理规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立项在研市级普教科研课题和实验教学课题,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学校始终坚持“以德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红色扬校”的办学方针,先后荣获“二级合格中学”、“县文明单位”、“县校风示范学校”、“县级教工之家示范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建校以来,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太平中学的建设和发展,都倾注了诸多的建设投入和人文关怀。学校各界领导也十分重视自身内涵提炼,不断挖掘适合太中自身发展的教育形式,努力构建“普职联教”、“警校共育”、“家校同教”、“红色扬校”等教育行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的教育。特别是近几年来,新一届领导班子充分依托“四渡赤水”的鲜活红色历史题材,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红色文化”的特色教育、美育教育,使我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1.在基础设施上熔铸红色文化。
在校园基础建设上,学校非常注重彰显红色文化。充分利用教学楼走廊空间和校园空旷环境,积极打造 “红色文化”,在全校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在修造太平中学校门时,学校就精心设计规划,四根立柱代表“四渡赤水”,校门整体颜色采用暗红色,充分体现“红色文化”的理念构想。同时,学校还精心打造了“红军园”“国学园”和“励志园”。在“红军园”中设置“四渡赤水出奇兵”石刻壁画和“韧”字警语石,在“国学园”中设置《弟子规》,在“励志园”中设置“勤”字和“和”字警语石,以及将“励志园”设计为“雄鹰展翅”的造型,并将其中的假山设计为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模型。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红文化的理念,营造了“红色文化”氛围。其次,在学校围墙上设置中外名人浮雕和创办“红色文化墙”,在教学楼走道上悬挂革命年代伟人、名人画像及其名诗名言警句。这些都凸显了我校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
2.在班级建设上彰显红色文化。
我校还创造性的让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红文化建设。在学 校统筹安排下,班主任结合本班特点规划本班目标和班主任寄语,班训主标和副标、条幅内容及自主张贴板块名称,学校专人规划班牌模板及教室内红文化体现形式,包括字体及颜色、大小,各个板块的大小及体现红文化的图片。力求做到每一处设置都展现红文化的元素,充分营造班级红文化氛围,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上进、快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专人规划下,七—九年级的张贴板块的名称分别为“精细班务栏”、“互动展示台”和“智慧管理窗”,体现本班特色的张贴板块有“乐园”、“起点”、“起跑线”、“焦点荟萃”等。条幅设计上,七、九年级都采用了古典镂空窗口封闭边框形状,八年级则采用双手握物形状,并用暗红作为主色调,同时插入学校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的图片。寓意我们各班都要弘扬革命精神打造形象窗口。所有这些设计,充分彰显学校打造红文化特色学校的理念。3.在舆论氛围上营造红色文化。
我们利用广播、黑板报、展板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努力营造红色文化舆论氛围。学校广播室开设专栏,每天广播时间30分钟,播放一首红色歌曲、宣讲一个红军故事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让学生不拿书本、不进图书室也能受到红文化的熏陶感染。黑板报也成为学校红色教育的宣传窗口。利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一二·九等重大节假日,定期组织学生创办学校和班级黑板报,向学生宣传红军的历史和故事,大力营造红文化的氛围。同时,我校还利用各级领导来校检查督导和开展大型活动、校级活动之机,设计制作反映我校德育工作、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展板,充分展示我校红文化建设的成果,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熏陶、感染作用。
4.在课程建设上诠释红色文化。
学校经过长期酝酿和周密考证,决定编纂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红色记忆》和校刊《红雨点》。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四渡赤水”的故事,充分认识“四渡赤水”,弘扬“四渡赤水”精神,学校专门组织力量,搜集、整理有关“四渡赤水”的资料,汇编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红色记忆》校本课程。这一本教材的问世,填补了我校无校本课程特别是无“红色文化”课程的空白。编写这本课程,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当年红军转战川黔两省交界的赤水河的整体情况;进而去感知红军及领导人在古蔺、太平范围内两渡赤水、巧妙周旋、适时歼敌的战斗故事;让学生了解、认识在太平二、四渡赤水期间(含红军进驻古蔺),发生在古蔺各地,特别是太平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同时,我们选取红军在四渡赤水期间遗留下来的部分物件图片,向学生展示红军当年战斗场面、劳动生产、生活宣传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接受“四渡赤水”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洗礼。为了丰富我校校园文化生 活,展示我校师生在“四渡赤水”精神沐浴下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学校决定恢复《红雨点》校刊的编写工作。我们将组织教师编写一期一刊的校刊《红雨点》,充分反映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营造我校独特的红文化氛围。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学校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红色教育,如语文课、思品课中,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元素,与长征、“四渡赤水”的故事有机融合,向学生诠释长征精神、“四渡赤水”精神;美术课上,组织学生编写以“清明节”为题材的手抄报,并开展班级手抄报比赛活动,让学生亲自搜集相关红色故事,写读后感,使学生受到长征精神、赤水精神的熏陶和感染。音乐老师多年来一直把红色歌谣作为音乐教学的校本内容,精选了如《赤水船歌》《赤水情》《月亮河》等多首颂扬“四渡赤水”精神的革命歌曲,教学生传唱。
5.在实践活动中凸显红色文化。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红色教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和永恒的课题来抓,找准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生养成教育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的红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宽德育教育渠道,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方法。(1)深入爱国教育基地参观。学校利用“清明节”或少先队建队节,组织学生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渡赤水纪念碑,开展清明扫墓和学生入团活动,瞻仰纪念碑,聆听红军感人的故事,追寻红军留下的足迹,缅怀革命先烈,培养学生崇高志趣和激发学生昂扬斗志;到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纪念馆参观,亲眼目睹一幅幅真实的图片和一件件珍贵的遗物,认识“四渡赤水”的历史和传统,感知红军革命的伟大和神圣,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开展国旗下讲话和唱红歌活动。学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集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学校还以升旗仪式为切入点开展单周国旗下讲话和双周唱红歌活动。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爱国爱校爱家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开展国旗下“唱红歌”活动,让全校师生感知红军理想抱负、革命情怀、人生态度,激发师生高昂工作、学生热情。国旗下讲话和唱红歌已成为我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常态化的活动,对塑造学生的人格,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每当班级学生唱响嘹亮的红歌时,每一个太中人的心中就荡起那种澎湃、激昂的革命情怀。唱红歌已成为我校德育工作一道靓丽的风景。
(3)定期开展阅读革命诗文活动。为了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充分认识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特别是长征和四渡赤水的历史和事迹,学校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要看一本“红色”书籍,并将每周 三定为学校图书室借阅“红色”书刊的开放日和阅读日。这一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可以在阅览室、教室,甚至学校的三个园里阅读“红色”书籍。同时,德育办还借每年4月2日儿童读书日之机,组织红色群文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享阅读收获,以培养学生崇高理想、革命情怀、意志毅力、爱国情操。
(4)利用节假日开展唱红歌和诵红诗比赛活动。为了继承革命光荣传统,激励学生争当新人,德育办和学生会借每年的“五·四”节和纪念“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之机,举办唱红歌或诵红诗比赛活动。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革命先辈奔赴沙场的豪情壮志,攻坚克难的毅力恒心,临危不惧的英雄胆识,从而使学生受到红文化的熏陶感染。
实践证明,将红色文化运用于学校德育,进而实施美育教育,引领学校向前发展,既是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统一,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美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革命传统的精神内涵和教育魅力,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虽然,我校结合地域特点在美育教育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特别是“红色文化”建设上开展了很多工作,但也有一些困惑值得我们思考并去解决。学生在这样的美好环境中学习热情还不高涨,缺乏解决大困难的毅力和做事情的持久恒心,仍有一些行为习惯与学校创设的红文化环境极不相称。同时,我们编写的校本课程形式还较单一,内容还较贫乏,如何去挖掘、搜集、整理、编纂更具特色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红色文化”校本课程,更让我们感到困难之大。再有,学校经济基础差,校园文化建设投入还显不足。凡此种种,都是我们太中人需要努力去做的。唯有这样,才能将学校红色文化建设做得更好。
古蔺县太平中学 2015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