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时间:2019-05-13 06:1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进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进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第一篇:改进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改进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到传统的语文教学设计方式已不能适应这项语文教学实验的要求。结合新课标教学实验的实施,我们在一所小学尝试改进了语文教师教学设计工作,有关内容可分为宏观、微观和专项设计三方面:

一、关于宏观教学设计

宏观设计主要是制定目录教案。为进一步整合语文单元教学内容,充分用好当前课程计划规定的有限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我们的任课教师从宏观教学角度随学校教学进度制定任教班级的语文教学周计划。下面所列的是学校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周计划,教学内容主要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后半部分,教学时间为该校2006年第14个教学周。

课堂教学计划 :周一(A节),上周小练笔讲评,预习《鱼游到了纸上》。周一(B节),精读《鱼游到了纸上》。周二(A节),练习《鱼游到了纸上》,预习《父亲的菜园》。周二(B节),略读《父亲的菜园》。周三,自由读背说写。周四,第七单元口语交际、习作指导。周五,教学第七单元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课外活动及作业计划:周一,预习《父亲的菜园》,做短文阅读题一篇。周二,练习《鱼游到了纸上》(含课后随文练笔)周三,完成“词语盘点”。周四,列第七单元习作提纲。周五,预习《纪昌学射》,写一篇生活日记

这种以简要文字展现的目录式的周计划就是教师的一种教案,又可称目录教案。其中,课堂教学内容以课节为单位计划。目前,我们要求各教学班要保证每周至少1节自由读背说写,每单元课内书写单元习作、每学期至少书写4篇增量测试习作和每月至少2次活动课时间安排,除此之外的课堂教学时间由单元其它教学内容进行组合。课外教学内容以日为单位安排,注意协调好课内外学习内容、时间的关系,注意平衡每日课外活动及作业量。学生可自主安排课外学习时间,如课文预习可随班级安排分散进行,也可自愿提前集中进行。任课教师每周书写目录教案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要将目录教案所反映的班级课内外教学主要内容、时间作一个较为相对合理的安排,是需要精心设计的。目录教案打破了课堂教学40分钟的时间壁垒,沟通了课内外、校内外联系,符合新课标教学要求。这种教学设计一经形成(一般至少提前一周安排),一般不得随意改动,有利于促进教师养成良好的语文教学习惯。教师良好的语文教的习惯必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的习惯。

二、关于微观教学设计

微观设计之一是撰写阅读课教案。我们的课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是通过课前预习→课堂阅读→课后练习这三个主要阶段进行。课堂阅读教学一般又可分为预习→精读→练习三个主要环节。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有规范化要求。每篇课文阅读教学时间根据课文篇幅和教学要求确定,并力求减少每篇课文阅读教学总课时。从目录教案可以看出,我们的大多数阅读课已突破了课堂四十分钟时间限制,实行长短课结合(长课为一课时,短课为10-20分钟)。合理安排课内外教学内容与时间,有利于整合语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内外学习习

惯。

微观设计之二是撰写口语交际·习作(低年级为说话、写话)指导课教案。

说话、写话、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一般分别安排20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时间。写习作则另外安排一课时完成。

表一:

微观设计之三是撰写活动课教案。目前,自由读背说写课是我们最经常的语文活动课,主要以自读课本及其它课外读物为教材,自由说话及口头作文也在其中,这类课有常规要求,不需形成专门设计。但一些专题性较强的语文活动课,则需形成专门教学设计。

对以上三种微观设计,我们要求每位任课教师每单元至少写一篇内容具体、质量高的精品详案或能反映一堂课主要内容、质量高的精品略案,质量高的要供年组今后沿用(可修改)。为促进积累,每位任课教师选择书写精品教案的课题应与年组以往存有的并仍有使用价值的精品教案课题回避开,同学科同年组的任课教师在同一学期不应选写同一课题的精品教案。,以不断扩大经验积累范围。微观设计之四是标注课本教案。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的教师还将语文教学设计中的一些关键点或一些写在教案中无多大意义而适合在教材上标注的内容均在教材上进行标注,这就是“课本教案”。在课本上标注相关设计内容,使教学设计有了一定覆盖面,弥补了不逐课书写课时详细教案的不足。

微观设计之五是编写补充教材。结合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我们还编一定份量的补充教材。其中大多数内容以习题方式呈现,有的内容归类编印成题签,极大地节约了印刷纸张。补充教材要印发每一位学生,既是教本,更是学本。这部分教学内容也不必写入教案,还可逐年沿用,减轻了教师书写负担。对补充教材的具体编法、用法,我们也形成了一系列规范, 使补充教材有机地融于语文教学全过程中,发挥补充教材特有作用,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

三、关于专项教学设计

一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如在阅读教学中学法(或写法)的指导与运用,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密切相关。恰恰是这些关键方面,在教学中我们还不十分明确,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对类似的专项内容,包括随文练笔、练说等序列资料、习作指导例文(例段)资料、课文阅读教学参考资料(目录式)、板书等,我们采用选集的方式进行设计或积累。这些选集均按类划分,一个年级组每项一般安排一个专题笔记本。每本前边都有目录,内页也一般按课划分,独立分页,每课留有足够空白,以便补充新内容,利于逐年积累沿用。

我们改进语文教师教学设计主要依靠改进教师教学书面设计来实现的。各项教学设计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语文教学设计整体。其中大多数设计材料能在一个阶段积累沿用,教师教学设计书写总量将大大低于传统教学设计书写总量。实际上,教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的内容要远远大于设计中涉及到的书写内容,即备课量要远大于书写量。备课不等于写课,改进教学设计管理,使教师设计书写负担相对合理些,是我们改进设计的初衷。在改进语文教师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的有机统一,坚持常规管理与教改科研的有机统一,逐步使教师教学设计与电脑和网络整合,不断增强语文教师书面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书面教学设计必将促使教师积极改进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篇:新课标理念实践的探索

新课标理念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 人本精神 民主平等 尊重 反思

2003年9月,新课程的改革在我们武汉市桥口区全面展开,到现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它不仅打开了我的视野,而且为我们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教学的推进,我发现有很多的问题让人无从以对,发人深思。随着不断的学习,交流,探索与实践。我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也如同大家一样在不断的深入。用之于实践,新课标理念的优越性初见端倪。

近期,我们区内组织了一课一论文的比赛。我有幸参加了这一赛事。这里我把大半年来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及其实践呈献给大家,让大家帮助我更深入的理解新课标的理念。促进自身的成长和今后的教学。

一、用教材教学生不能受制于教材

1、恰当处理教材

我所主讲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当我一拿到这个课题时,我们几个参赛教师就有所议论,大家都认为教材内容的设置存在一个重难点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本节内容有两个重难点,分两个课时讲解。第二个重难点看似于第一个重难点的讲解非得联系在一起,否则知识不连贯。但是连起来讲,一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一节课讲不完,二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无重难点。事实上恰当理解了新课标中的“用教材来教”的理念,这个问题不难解决。第二个重难点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从知识角度上看,它具有独立性,且不是定性的探究某种成分的能量,因而可以前置,作一课时来完成,余下的内容再作一课时完成。学生同样可以达到大纲要求的认知目标。

2、充分挖掘教材的课程价值

本节课是一个探究实验课。探究实验是一种独具魅力的学习形式,因而它的课程价值比一般形式的验证性实验要大得多。课前我了解了一下学生的基本情况,由于65中缺编,初中生物教学并不系统,学生还没有进行过一次探究实验。那么我这节课的课程价值相比大纲要求的课程价值就大了很多。特别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它的意义是比较重大的。学生不懂得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这个实验除了获取生物学知识外,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无疑是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所以在完成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我重点强调了这一点,课后还进行了复习巩固。另外,我还注重了学生的分工合作,团结互助等科学素质的培养。这实际上都是这节课的价值所在。

二、求探究结论不应剥夺学生的思维权利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权利

如果你从小学课堂走到中学课堂,你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学生变得越来越不活跃,课堂越来越沉闷。如果你理解为学生理性思维的结果,那么你错了。诚然在不同年龄段学生活跃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但并不表示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就意味着沉闷的到来。相反有人认为,这是教师对结论的追求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课堂教学环境安全感匮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自由。事实上是师生之间一种深层次的不平等。在这节探究实验课的设置上,我注重了几个环节,目的在于不剥夺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权利。体现人本精神和平等,民主。第一个环节是在于这个实验的选材上我并没有给他们固定的实验器材,只是给了每个实验台上充分的器材让其选择。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的组缺这个器材,有的组缺那个器材。通过学生的思考,每个组都选择出了必要的器材,并完成了实验。第二个环节,这个实验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我只是设计了几个讨论问题引导学生,然后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讨论期间,我下去观察了一下,只有少数组的设计较合理,大部分组的设计不科学。我照样让他们进行实验。结果有4个小组的同学在还没有测量花生的质量

之前已经把花生烧完了。这直接导致数据缺失和实验得不出结论。他们组内讨论之后都加以了修正。最终完成了实验。我想这几组的同学对这个实验的印象比直接就完成实验的小组的同学可能会更深刻。另外一个环节。事实上这节课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多设计几个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对象。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是由于我的失误忽视了这一环节,也给这节课造成了本可避免的缺憾。

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应注重指导策略

教师在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指导策略应该不同。

(1)实施前的指导。重点让学生熟悉不明概念及未曾试使用而实验中应涉及到的器材的使用规则。本节实验中,出现了物理概念热能、能量、焦耳。未曾使用的器材,温度计、天平、锥形瓶等,实施探究活动前如不加以指导,学生会表现出不理解,不会操作的现象。恰当的解释及科学的演示非常有必要。

(2)选题指导应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确立课题,只要主题不变各小组的课题可以自行选择,教师的指导在于其课题的可行性如否。

(3)设计指导。重在研究方法指导,思维方法指导,及获取资料信息的基本方法。

(4)结论指导。主要指导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筛选成果的酝酿。

(5)表达交流指导。重在指导学生对探究课题成果的表达

三、文化沉淀是新课标理念确立的最大障碍

每个人都降生于先他而存在的文化之中,在他成长的每一步,都无不接受着文化的熏陶。而作为文化深厚的固着物和存在形式之一,观念表现为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观念的转变也不能立竿见影。

旧课程理念对新课标理念确实有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应该是由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变而引起的。而新课标理念的精髓并不在此,而是人本精神、教师个人的观念文化决定了他在教学中是否能“以人为本”,是否有“平等、民主、尊重”的学生观。如果没有这些观念为前提,开展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只能说是一种“有形无神”的模仿。在这次讲完探究课后,我找教研员张丽华老师进行了讨教,张老师指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有一组学生的数据迟来了几分钟,我考虑到时间不够,催了又催,甚至犯了急,影响了正常学习情绪。二是,对学生的亲合力不够。私下分析应该是课堂不够民主,尊重学生不够而造成的。事实上就是我个人的观念文化与新课标理念的冲突,我正逐步意识到个人文化观念与新课程理念的关系,并在不断加强个人文化修养。然而,仍然有时会自然流露,不自觉地违背了新课标理念。对于有着千差万别的教师个人观念文化,新课标理念的确立,可想而知将有多大的阻力。

四、教师应学会反思

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和文化,从某种意义程度上来说是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责任首先是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新的理念,而不是封闭在自己的理念里,其次,教师应善于学习,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思考的维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个人观念的突破,教师的个人反思及努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种巨大的变革确实令人鼓舞,这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在此,我个人以浅薄的知识及一节课的心得,投入到大家的讨论之中,还望各位专家、同仁不吝指教,十分感谢!

参考文献:

郑晓蕙《生物课程与教学论》2003

李希贵《发生在课堂里的理念碰撞》《人民教育》2003第2期 余慧娟《新课程理念的突围与反突围》《人民教育》2003第24期 张汉光、周淑美《生物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004.3.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于漪老师如是说。小语《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一.回归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再如教学《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的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 40 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于是教者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地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层次,在课堂中轻而易举了解“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更别说这句:“吃饭时,时间从饭碗旁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 `````` ”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再如《桂林山水》一文,学生家在桂林,走出家门即可观察山山水水,领略家乡的美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不言而喻;还有《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例如,在教学《凡卡》后,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辩论会——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再如,《奴隶英雄》的教学的确让不少老师犯难,久远陌生的历史背景、拗口难解的外国语言文学、剧本式的文体结构成了教学“拦路虎”,这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准备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斯巴达克、司令官、贵妇人、奴隶、等角色,有声有色地上演一出中国儿童式的《奴隶英雄》,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奴隶悲惨命运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发展。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草莓、夏橙、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可爱极了!这科技能训练的“生活化”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练读,配上精心剪辑的音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指导用“管理”造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经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能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一旦这样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自动完成。又如:有位老师执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当学生学到阮恒为小姑娘献血,担心医生会抽掉自己全部的血而救活小姑娘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小朋友,你们平时打过针没有,痛不痛?你们怕不怕?”再回到课文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当时阮恒的痛苦与担心便容易得多了。有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期。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能使知识“活”起来,也是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试的好办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走向生活》一文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慰人们要“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让学生制定出“交友方案”,布置学生“走向生活、广交朋友”,一段时间以后再来交流,甚至书写下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定会“更上一层楼”。

又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像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借助表演,打开运动智能的窗户,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尚书?群陈》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功);有容,德乃大。”“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二.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和谐统一。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教学资源,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以校为本,联系学校生活教学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让学生写自荐书上台演讲;每堂课前请一名学生作“ 2 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都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让学生写《我设计的主题队会》说明书;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另者,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古诗《草》,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时,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

(学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

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什么东西?

生:春风。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学生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了几条斜线。

师:这就是风!可是风是看不见的呀!想一想,怎么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生: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师: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儿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

教师利用图画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敢于大胆想像,智慧之花竞相开放,教学高潮不时迭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立足家庭,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走向社会,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 XX 啤酒,步步领鲜”、“使用 XX 牙膏,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葡萄沟》、《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桂林的山水、桂海碑林、李宗仁故居、八路军驻桂办事处遗址、红军突破湘江烈士陵园等,就是一个个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街道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

[1] [2] 下一页

第四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摘 要】在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的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同时教师还要对课外教学活动的作用进行充分的认识,并且还要充分的认识到课外教学活动对于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效;课外活动空间

小学语文是一门有着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在小学语文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的就是课外的教学活动,但是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教师都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了课堂,这样就严重的忽略了课外教学活动的主要作用。课外活动能够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当然,我们要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得以提升,也一定要积极的对小学语文进行课外活动的开拓,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提升教学语文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够有所提升。要对语文课外阅读的活动进行强化

在小学语文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最主要的课外活动就是语文的课外阅读活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一定要积极的把学生组织起来,从而开展语文的课外阅读活动,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的环境,进而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有所增加。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同时还要把语文的课外阅读带进课堂之中,要在固定的时间内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的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在学校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还一定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在课后也要进行课外阅读的活动,教师还要依照着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课程内容来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这样教师就能够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丰富。教师还可以在教室设立一个图书角,放置一些少儿读物,来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此外,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把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技巧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这样不但能够对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并且教师还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一些好的词句记录下来,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丰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要组织班级的学生建立一个写作小组,使那些爱好写作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够使学生充分的了解到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而主动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在班级建立一个板报小组,同时还要对班级的黑板报进行定期的更新,使学生在这其中进行明确的分工,有的专门负责排版,有的专门负责写稿等。黑板报中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创新性,在黑板报中可以设立很多的专栏,如名人名言、社会动态、国际新闻等,学生还可以适当的配上一些图,使图文并茂,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看黑板报的兴趣,同时又能够使学生了解到很多国内外的新闻,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使学生在其中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学校还要成立一个记者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这样不但能够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进行锻炼,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交往能力有所提升,从而使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能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开展语文趣味知识竞赛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语文的相关知识来开展语文的趣味知识竞赛,利用这种形式能够充分的激起学生的斗志,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从而就能够在一定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的团队精神与竞争的意识有所提升。因此,教师就一定要在语文的教学中开展趣味的知识竞赛。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开展成语收尾字相接的比赛,教师先说一个成语,学生再说出一个成语,学生说出的成语的首字一定要和教师说出的成语的尾子相同,教师还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最后进行评分。

教师还要组织学生来进行一些演讲、讲故事等相关的比赛,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所增强,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更加的热爱学习。开展相关的课外教学活动,使语文教学的实效得以提升

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的情感进行培养,同时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流利的朗读出课文,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充满了情感,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在朗读的过程中,使主人公的形象被生动的体现出来,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就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能够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教师一定要创新教学方法,积极的组织学生把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小故事与小情节,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把这些小故事进行编排,然后再表演出来,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表演中深刻的体会到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还能够使学生懂得怎样才能够对课文中人物的形象进行一定的诠释,进而使语文的教学实效得到一定的提升。

总之,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课外拓展,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有计划的郊游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的亲近大自然,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从而才能够有效的使语文教学的实效得以提升。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探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在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规定为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①“主题设计”是我国现实条件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探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依据、主题内容确证、主题生成与展开的方法,旨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提供参考。

一、主题设计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需要寻求基本的依据,否则,可能使主题内容脱离时代要求,悖离课程性质,偏离课程目的,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课程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

进入信息化社会,人类生活充满无限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教育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也发生着空前的改变。“零距离”教育时代渐渐来临,教育时间任意安排成为可能,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以任何方式接受任何内容的教育,所有这一切,极大程度地改变着学校教育的内容,改变着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学校课程,无论被定义为何种涵义,始终与时代发展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它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综合实践活动被确定为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对应信息化社会,学生的生活和整个人类社会都已经发生了越来越不确定的变化,反映综合实践活动本质的活动主题已经不可能是固定的和预期的,它需要因应时代的变化、学生生活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变化,体现知识的变化。

从课程管理角度讲,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而由地方和学校依据实际开发的课程,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课程资源,不同的地理环境,课程开发的方式、内容也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二)课程性质与主题设计

课程性质是确立课程内容、方式以及相应课程开发方式的重要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有着特殊的课程性质,对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活动方式、主题组织方式以及课程开发方式有着特殊的规定。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课程的性质。所谓“综合”不是强调两门以上学科结合,综合结果不是形成一门新的学科,而是活动项目和方式的统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内在地统整个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以实践经验为课程内容,课程范围涉及学生全部教育性社会生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主题设计强调综合性,非专门性。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学生经验的、生活的、社会的统整,也涉及现有学科框架无法收入的现代课题。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不是学科知识的连接,但它同时也体现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属于跨学科性课程,所以,活动主题可以是跨学科的课题。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活动课程的性质。从历史角度看,它属于活动课程的一种存在形式。活动课程强调“体验”、“开放”、“整合”、“自主”,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本质上仍然离不开这些特征。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设计以学生实践经验为核心内容,倡导主动参与、主体体验、探究、调查等主要活动方式,注重学生在体验自然、志愿服务、观察、实验、调查、手工制作、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此外,活动课程设计指向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开发方式以学校本位为主。因此,课程设计和实施统一于学校层面,活动主题设计强调选择“适合学校和地区特色的课题”。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互联系。有文献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非学科性”,这种观点在一定意义上将其与学科课程区别开来,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容易导致过分地与学科课程划清界限,孤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难以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统整功能。从此意义上讲,与其提“非学科性”,不如主张“跨学科性”。

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而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而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③从跨学科角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将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同时避免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学生在发现和探究课题的过程中,综合地、相互联系地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目的与主题设计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框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重强调以下五方面目标: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这些规定明显表现在“情意态度”和“能力”领域,而对“知识”领域没有过多的说明。事实上,没有无知识的课程,只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知识有着独特的性质,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方法”的知识,包括调查、实验和探究的方法;“学习方法”的方法性知识;收集、运用与处理信息的方法等。其二,综合性知识,包括超越教科书的知识,即社会知识、生活知识、交往知识、网络知识、课外书本知识等。其三,“经验”的知识,包括直接体验、运用知识的知识。明确这些知识的性质,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主题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与实施需要认真研究课程目的,在目的指引下选择活动主题领域或范畴,再分别确立各领域或范畴的目标,规定活动内容。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一些学校往往凭教师直觉确立主题,不问为何要设计活动主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益。

二、主题领域的确立

考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目的以及变化的时代同“主题设计”的关系,并非意味着主题设计可以完全成为可能。对于具体的主题设计者而言,活动主题的成功设计,仍然依赖于体现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优化重组的主题领域。

(一)主题领域确立的难度与必要性

综观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国家一级课程管理大多只有基本要求,没有指定具体的活动内容。尽管如此,不同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大都表现为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学习和生活学习。④课题研究领域包括自然现象或问题的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实践学习包括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生活学习包括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生活技能与创造活动。这些规定为地方和学校设计活动领域提供了不少启示。

在我国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定中,除性质、目标和内容描述外,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即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同时要求各学校在活动内容选择时,要把握四条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这些原则性规定为活动课程开发指明了基本方向和思路,只是相对地方和学校教育现实条件而言,仍然是相当“抽象”,学校教师难以操作*果地方和学校依据这些规定,挖掘自身课程资源优势,研究活动主题领域,籍此示范,可望对我国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一定推动作用。

(二)主题领域设计广个参考性框架

显然,不同地方(或者学校)存在相应的活动主题领域,本文以深圳为例,尝试说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领域设计思路。

1.分析城市特点与发展状况。从深圳移民文化、特殊地理环境、快速发展的产业、独特的发展历史、人口素质特征、特殊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系统分析,籍此发现活动主题领域的区域性特征。

2.分析地方教育发展历史、现状与要求。3.分析课程资源:优势、不足、机会、困难。4.主题领域确立:国际理解、健康安全、环境保护、社会参与、生活经营、资讯科技。

5.课程目标具体化分析:⑤ 第一,“国际理解” 认识并尊重不同文化差异。包容不同文化。

了解、关心全球问题,有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意识。体验人际关系,尊重并关怀不同种族和人群。

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宽容人。把握自己的文化特色,分享自己对文化建设的价值。积极应用外语,展现对国际的理解和文化的学习。第二,“健康安全”

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受生命的价值。

发现自己身心特点,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乐于表现和发展自己。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具有开朗J观、坚强的个性。认识各种灾害与危险情境,学会保护自己上他人。第三,“环境保护”

接触自然,感受自然,欣赏自然的美。

认识环境改变与破坏可能带来的危险,学工保护或改善环境。

了解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国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进行观察与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第四,“社区参与”

认识社区地理、人文环境,了解物产特色浪间风俗和传统节日。关心社区重大活动和主要问题,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关怀团队成员。参与社区团体活动,乐于表达,自愿与人沟通。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服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第五,“生活经营”

学会合理消费,形成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意识,做明智的消费者。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分享自己安排时间、金钱和个人生活的经验。

规划适合自己的健康的休闲活动,具备一定的野外生活能力。分享自己与家人沟通的方式,体验管理家庭生活的重要。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设计与制作的程序和方法,并设计与制作简单的工艺品和技术作品。了解作物生长和农副产品的形成与销售过程,掌握种植、饲养的一般方法。第六,“资讯科技”

认识资讯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形成从事技术活动必备的品格与态度,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与他人进行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的态度与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六大领域及主题群,仅供学校教师设计活动主题参考,学校可与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协商,发现新的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活动主题。

三、主题生成方法

(一)主题生成准则 1.主题之前先有学生。

学生不是因为课程存在而存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主题设计要重视那些来自学生的课题,要以学生为主题展开学习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

2.考虑主题对学生的价值。

Sylvia C.Chard提示我们,应当以“问问题”的方式思考主题的价值。⑥这些主题是否能根基于孩子已具有的知识及能力(或旧有的经验好是否能帮助孩子更加了解他们所居住的世界?是否能帮助孩子了解别人?是否能让孩子了解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读、写、数算的价值?是否能提供孩子戏剧扮演或表现想法的机会?是否能鼓励孩子在学校外寻找资源的来源?是否能促进孩子与父母间的沟通?

透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讨论,主题的价值得到活动参与者的认同、质疑或否认,活动主题是否确立便有了实在的答案。

3.从学生角度考虑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注意学生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和问题,不能选择与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的课题。活动主题与学生生活相关联,反映学生认为有意义的生活、自然、社会现象,使活动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4.从综合角度研究课程知识。

整体考虑课程的价值,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视为学校课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思考学科知识的运用,思考知识的改造,思考相互联系地运用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5.资源的可获得性。

主题活动展开需要的资源,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的在使是教师选择的资源,也需要符合学生的阅读程度和资讯处理技巧。

6.根据活动展开过程和活动情境的需要不断生成新主题。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过程取向的。它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因此,除预先规划与设计活动主题外,需要高度重视主题在活动中的“可变性”,关注活动过程中主题的“生成性”,依据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发展表现和需求,及时调整、增加、改变主题。

7.尽可能就地取材,体现社区特色,并可以与地方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结合起来。

(二)主题生成过程

主题是由学生和教师以协商的方式共同选择和确定的。下面的步骤是主题以及主题网络化的办法,可资参考。

第一,共同叙事。教师与教师之间或教师与学生之间尽可能民主协商,必要时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人士或家长参与讨论,写下能够参考的或想到的任何与主题有关的词语,要求尽可能具体。

第二,比较归类。将比较类似的词语,记录在同一组项目中,把不同类型的放在其他项目。

第三,概念提升。为每一组写下标题或者分类标签。在每组中,选择一个适合的词语连接这组中所有项目的概念。第四,横向沟通A果与其他教师一起协同教学,此时就可以看看别人所计划的主题网。注意每一个计划中共同的特色;有一些项目和类别可能会在每一个人所计划的主题网出现;因为每一个人的兴趣和经验不同,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别的项目;当你看到每一个人所设计的主题同时,想想看哪部分可以合并在自己的主题网中。

第五,形成体系。将上述一组组的词语,使用“主题网状”的格式,誊写在纸上,主题中所有的概念并没有先后秩序之分。主题网上的许许多多小概念,就像是从一个中心概念(主题或论题)散发出的星点一般。

但是,活动展开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境,因此,预设主题并非绝对不变的。所以:

第一,在活动过程中增加新的有意义的主题。

第二,在活动过程中放弃无意义或经过努力仍然不可能完成的主题。

(三)选择主题的组织方式 1.主题的类型。

主题大致有三类:基于儿童的兴趣的课题、综合性课题、跨学科课题。三类主题的发展,一般从儿童有兴趣的课题发展到涉及学校、地区的课题,再发展到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九年义务教育1~6年级侧重儿童兴趣确定课题,7~9年级侧重以地区、学校特色确定课题,高中侧重选择跨学科性课题,但实际上,不管是九年一贯,还是高中,三类主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三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2.主题组织方式。

主题组织以下列三种方式为主。

第一,横向统整。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背景,选择学科科际之间的连接点作为主题内容,统整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打散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所有知识放到同一个平台上,从“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连接”角度审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连接点,寻找“知识”与“生活”的连接点,建构主题之间的关系。

第二,纵向递进。围绕主题,向纵深方向层层推进和展开。一般而言,要求主题综合性强,主题统整程度高。以“垃圾与我们生活环境”为例,第一层次主题可以是“垃圾的数量与变化”、“垃圾的种类与变化”、“垃圾箱的种类与变化”、“垃圾工人的辛劳”、“垃圾的运送与处理”等。在第二层次,“垃圾的数量与变化”又可以分解为“垃圾数量的变化与人口增长”、“垃圾数量变化与生活方式”、“浪费与垃圾的增长”„„;“垃圾的运送与处理”可以分解为“垃圾处理的基本方式”、“垃圾焚烧的主要流程”„„

第三,多元展开。注重概念、规则的统整,事实是概念、规则统整的基础。以主题为中心,思考主题一学生兴趣、主题一学科、主题一社会之间的连接关系,确立反映主题内容的不同概念和规则,进一步寻找能够体现概念、规则的事实,环绕在概念、规则的周围,形成一个由中心向周围发散开去的主题网络。如,主题“汽车”,与此相关的基本概念可以是“种类”、“驾驶资格”、“功能”、“构造”、“道路”等,而“驾驶资格”与“训练”、“执照”等事实相互关联,“构造”、与“动力系统”、“传动系统”等事实发生联系。

下载改进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进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 桃江县灰山港镇苍场湾小学——郑明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古诗词的讲解也......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 城关小学 申大鹏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古诗词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

    新课标小学语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最终版)

    新课标小学语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一个美丽而浪漫的季节,前几天,我们刚刚过完一个秋天的节日,就是――中秋节,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

    小学语文新课标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

    小学语文新课标(定稿)

    《小学语文新课标》(修订版)学习体会 2012年8月28-30日全校老师听取了黄新凯副校长对《小学语文新课标》(修订版)的解读,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模式探索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 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改善语文作业布置的不足,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是我们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学三年级《认识分数》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小学三年级《认识分数》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因此,针对《认识分数》这一教学内容,就要求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