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共5篇)

时间:2019-05-13 06:2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

第一篇: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

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

实 验 方 案

振安区九连城镇中心小学

二O一二年四月六日

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

实 验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促进公平”作为未来十年中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其重点工作就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的《义务教育法》中也提出了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区域内学校校际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性问题。学校的发展不均衡有硬件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软件方面的原因,特别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同步跟进、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过程评价、教研活动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参与式校本培训等方面差别很大。

客观上我们无法改变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现象日益严重,生源逐年减少,教师总体超编,但又存在结构性缺编;学校办学规模虽小,却又不能立刻撤并,造成了乡镇区域内的小学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教育失衡现象。

主观上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致使多数学生和家长深陷择校怪圈:强校在师资、生源、硬件等方面优势明显,便引来更多优秀师资与生源;而弱校则因软、硬件均无竞争力,陷入“条件差-生源差-质量差-生源更差”的恶性循环。

2、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首先,开展这一课题研究能紧跟时代步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战略选择,“教育的公平、公正”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命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渐扩大,加之由于城乡差别、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带来的教育的不公平、不公正,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总体质量。大学区办学正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满足弱势群体需求的重要战略。

其次,我市农村学校普遍办学水平不高。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跟不上去,学生素质良莠不齐,与市区内学校相距悬殊。在市教育局“小学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会议精神的鼓舞之下,结合我校(一所中心校、六所村小)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职权范围和研究能力,将“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作为课题进行实验与研究。启动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发展我区,乃至于我市其它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借鉴意义。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开始派出优秀教师,到内地欠发达地区支教,以促进东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到90年代以后,支教工作蓬勃发展起来:一方面,到东西部去支教的老师数量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同一地区的城镇学校也向本地区的农村薄弱学校派出支教教师,以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我市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失衡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从我市课改实验区现状看,各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主要有如下几类:

(1)区际间的不均衡: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域学校之间的不均衡。

(2)本地区内的不均衡:同一地区内,乡镇与区直校、乡镇与乡镇之间的不均衡。

(3)同一乡镇内不均衡:①中心校与村小不均衡;②村小与村小不均衡;③同一所学校内因教师自身素质不同,对课改的理解不同,导致不均衡;④同一所学校内不同学科教师,由于管理部门对不同学科管理的力度的偏差,使教师对课改关注程度不同,也使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不同,因而导致不均衡。

(4)某些制度的制约。如:职称的评聘→众多的教师由于无望解决职称而消极懈怠;评优评先与骨干教师挂钩:评先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得是市级骨干教师→而市级骨干教师评聘的年龄又不能超过45岁,许多45到50岁的教师,因骨干超龄,评先无望、职称评聘无望,所以,就消极怠工,一心就等退休回家;恰恰这部分教师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属于经验丰富、水平很高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的消极懈怠情绪对教育的稳定产生了很大影响,更谈不上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5)影响课程改革均衡化发展的原因很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教育发展整体的失衡;教师工作热情懈怠导致教育发展失衡;城乡差异而导致的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特别是教师资源的差别;城乡、中心校、村小资源配置的落差;还有校长的管理水平高低、新课程的培训不到位等原因引出的差别。

3、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本课题将在借鉴、参考上述有关大学区办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对于现有的成型模式和理论的高度理解和把握将直接影响本课题研究的高度和水平。

现有的成型模式和理论成果仅仅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在本课题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把已有的理论个性化并创新实践,探索出适合广大农村中心小学在区域内通过带动辐射作用,最终达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教育均衡: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2、系统理论:

将一个学区或几所学校看成一个系统,将所属各成员校看成子系统,各子系统在学校工作方面既有独立性,又有互补关系,相辅相成;各个子系统中的人,就由原来的“单位人”变成了“系统人”。

3、现行国家教育法规:

(1)、新《义务教育法》要求各级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包括经费、课程、教学质量、办学基本条件、教师问题等。同时明确提出了要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提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

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科研目标

1、建立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养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区域内办学模式相关的制度、措施和促进区域内小学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3、形成以中心校与村小一体化管理,中心校带动、辐射村小的区域内的办学模式。

(二)师生发展目标

1、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普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校发展目标

以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普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达到大幅度提高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最终形成“设施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文化资源共享”的区域内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格局,为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也使我镇教育发展步入全区先进行列。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适合农村中心小学一体化管理的教研模式,建立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养模式。

2、建立区域内办学模式相关的制度、措施和促进区域内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3、探索形成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区域内教研一体,创新应用集体备课和主题式系列教研模式,实现教科研资源共享。全学区按学年学科组成大教研组,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和“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

(1)实施“精炼设计”的大集备模式

①“同伴备课”就将一册教材有计划地分工给全镇同学年的全部教师,每学期放假前分配好备课任务,教师在假期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精细备课。开学前学校统一安排时间集中备课,每位教师根据分配到的任务,担当主讲教师,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和挖掘,与同伴们备课进行更科学、更合理的探索。这种备课模式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以好带差,达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提高备课质量,达到少而精,同时为教师减轻了备课负担,改变了以往机械照抄教案的低效率备课形式,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集中研究教材。

②“精炼备课”的“精炼”体现在让教师在备课主要把握住教材中的两点:重难点和训练点。“重难点”是根据知识体系的前后关系、结合学生实际和单元重点等进行确立。数学要

把每课的知识点定准,定全;语文要把每课的核心问题定准,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典型写法或者特殊修辞方法、句式、符号用法等找全,并有机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训练点” 数学方面是结合练习题进行基本训练、发展训练和拓展训练;语文方面主要是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语文园地和课后习题来确定,按“字、词、句、特殊提示”四个方面进行。“重难点的措施”主要是阐述在教学中如何对重难点进行分解、突破、拓展和强化。“训练点的措施”主要体现习题题型、考核目的或者编者意图等,突出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逐步细化每课的“保底”目标,实现“下要保底”的纠偏功能,只有“下保住了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创造,实现“上封不了顶”。这种精炼备课的模式,省时高效,有效地解决部分教师不熟悉教材、备完课后得不到实践的弊端,使参与备课的教师能有效地在一起交流教学心得,研究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集体备课结束后就能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提高了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2)实施“主题式系列教研”的大教研模式

“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模式主要是把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教师比较关注、相对集中的问题,作为一个活动主题,开展群体合作的教学研究。它的基本程序是:问题—计划—行动—总结—调整计划—行动—总结—再调整计划,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在主题的统领下,教研活动从随意走向问题,从形式走向内涵,从经验走向科学。而在“问题——计划——行动——总结”的不断循环中,我们引导每一个教师主动参与问题有效解决的全过程,关注每一个教师对问题的思考,给教师以真实的收获,从而使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得到发展,实现教师个体的自主反思与专家、同事诊断、指导、经验共享的交互作用,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①大教研活动:我们把全镇教师按学年、按学科分成十二个大教研组,间周进行一次“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每组由一名中层以上领导任组长,学年组长任副组长。活动前制定好学期教研活动计划,主要体现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和具体周次主备人名单和教学内容。活动中主备教师带领大家进行集体备课,组内教师评议后,主备教师综合大家的智慧,再次构建教学设计地;教研活动时主备教师上课汇报,课后教师进行综合评议,形成对本课的最终也是最佳创意的教案。每一个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都要形成课后反思,填写评课意见书。

这种活动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农村小学校本教研中的“低效、重复、形式化”的问题,提高了教研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全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研品位。

②小教研活动:“一课三评三讲”活动,所谓“一课三评三讲”就是指每个备课组教师在制定计划时,根据主题需要,共同确定一个具体课题谓“一课”;大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分头进行个性设计,然后由一位老师先上一课,课后马上评议谓“一评”;大家共同反思、再建构,再由第二位老师上课,如此反复三次谓“三评三讲”;基本流程概括起来就是:“集备—异构—上课—评课—反思—再构—再上课”,从而达到不断完善,瑧于完美的效果。

中心小学按低、中、高三个教研组进行,时间安排在大教研组的轮空周进行。一般一课要在一天中完成,分别在一、三、五节进行,其中前两节课在学年中进行,第三讲为汇报课在教研组中进行。

③点式教研活动:各单位每月组织教师学习名师录相课、经典课例或者骨干教师指导课研讨课等,作为大教研的补充活动,及时跟进新的教育理念或者个案研究,增强教研针对性和实效性。

④构建区域内教研网络信息化平台,通过博客和电子信箱等手段,实现教研资源共享,增强教研活动的及时反思性,公开、公平的交流,大大提高教研活动的广泛度和深远影响力。

2、配合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体制建设,保证区域内教育均衡逐步落实并全面铺开。

(1)、构建区域内设施资源共享

①设施设备资源主要指各种设备、专业教室、图书资料等。从校情出发,在中心校建立设施资源共享制度,在全镇建立统一的设施资源管理平台,全镇各校的所有设施资源有计划地进行调配。

②实行“书香校园”计划,全镇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将图书室里藏书流动起来,解决农村

学生读书难问题。

③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设备,建立中心校网页、博客等,实现网络上的资源共享。

(2)、构建区域内人力资源共享

①构建区域内人力资源共享,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充分调动我镇现有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市区级骨干教师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骨干教师带普通教师的“结对子”活动;实行专业特长教师跨校兼课。

②构建区域内“名师”资源共享,学校之间教师定期交流。

(3)、构建区域内课程资源共享

建立健全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同时在全镇范围内建立共享的典型的教案、网络课件、备课资源、优秀远程课程、优秀题库。

(4)、构建区域内学校文化共享

中心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文化传统、良好的校风全面带动“区域”内学校的发展,提高学区内的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还鼓励每所学校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充分挖掘学校内在潜力,形成各自不同的学校品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实验拟定周期是2012年5月——2014年4月,分准备阶段、实验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2年8月)

1、选题、申报、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实验方案。

2、确定实验人员、对象、职责分工,制订制度、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广泛地相关理论经验学习。

3、研究制定实验相应的量表、制度、标准及操作办法。

(二)实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2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确定课题开题会,明确研究任务、方法、途径、人员分工等。

2、按方案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3、对课题实施以来的相应评价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争求专家、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意见,对实验进行必要的调控,召开中期报告会。

4、根据中期意见,及时调整实验内容,并进一步实施。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1月——2014年4月)

进行课题的总结并形成《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振安区九连城镇中心小学

2012年4月6日

第二篇:一个推动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领头羊范文

项荣:推动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领头羊

通讯员 丁星凡 刘红旗

人物小档案:项荣,男,1986年参加教育工作,1987年走上教育行政岗位,长期担任连河冲中学、灰山港镇中学校长,镇中心校业务副校长,2009年12月起担任镇中心学校校长。曾先后获得益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桃江县优秀共产党员、桃江县劳动竞赛先进个人、全国支持中学生文学社工作优秀校长等几十项荣誉,是桃江教育战线上的模范人物。

桃江教育全国有名。灰山港教育占据桃江教育的半壁河山。说道桃江教育,不得不提灰山港教育,这已是多年来生活在桃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已然形成的一个共识。灰山港教育很有特色,亮点多。2013年,就有湖南教育网、益阳教育网、益阳教育电视台、桃江公众信息网等媒体以《姹紫嫣红满园春》为题,详实报道过灰山港镇近年来推动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就。

灰山港镇是一个有着将近12万人口、200多平方公里土地的省级中心镇,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多达18所,此外还有3所公办幼儿园,20多个民办幼儿机构。撇开民办幼儿机构不说,全镇中小学师生近万人,分布在镇区各个角落,一个这么大的摊子,不说如何均衡布局、统筹发展,光管理起来都有不小的难度。然而,就灰山港镇中心学校那么几个人,在校长项荣的带领下,凭着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对工作的满腔热忱,对人生的不懈追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肩负着全镇12万人民的重托,同心同德,依靠全镇广大中小学教师,短短几年时间,就顺利实现了灰山港教育“一年起步、两年提质”的成功转型,绩效考核和教育教学管理都被评为县里的先进单位,安全文明校园建设和合格学校建设跻身全市先进行列,灰山港教育率先走上区域内均衡发展的快车道。

可以这样说,灰山港教育任何成绩的取得都凝聚着项荣的心血和智慧。而项荣本人,正如一些熟悉他的领导、老师和同行所评价的那样:无论走在哪里,他都能以高尚的人格影响人,以敬业奉献的精神带动人,以民主公正的态度尊重人,从而赢得了广大教职工的拥护和爱戴。

抓班子,带队伍,凝聚人心谋发展

项荣一直把抓班子、带队伍列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勤政务实、廉政节流、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建设了一支钢班子、带出了一个铁队伍。在全校、全镇上下形成了“凝神聚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提质量”的良好局面。

党员干部是学校的政治核心,在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教学具体工作中负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责任。项荣特别注意规范支部工作,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以身作则,树立党员干部在教

职工中的表率形象及先锋作用。他坚持民主集中制,能够正确处理职位和权位的关系,大到上百万的基建项目发包、小到校际之间学生的异动等事宜都通过集体研究决策。在防堵学生非正常流动的工作中,他带头堵住人情关、亲情关,不乱收,严格按规程操作。面对金钱的诱惑和感情的投资,项荣经得起考验,在群众中树立起了威信,2011年光荣当选县人民代表。项荣还创新工作机制,实行了镇属范围内教育行政干部交叉任职,使各校班子成员摆正了“政治核心”与“质量中心”的位置关系,给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学校决策、管理,发挥领导、监督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开展“党风廉政勤政建设”教育活动,是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项荣经常教育党员干部要用理论学习提高自己,以自身修养感召人,以能力水平影响人,以工作实绩带动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严守组织纪律,服从工作安排,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任何报酬做好工作。至今在灰山港镇中学还传颂着项荣校长率先垂范、勇挑重担的事迹。那时,他管理着一个24个班1800多学生的单位,竟仍然兼教2个初三毕业班的政治课,还带头上教研课。愣是这样,他每到一个单位,都能短时间内打造出一支肯吃苦、讲奉献、能创业的教师队伍。

搭平台,造氛围,给力建设夯基础

从连河冲到镇中学,再到中心校,一路走来,项荣都十分注重学校育人环境的改造与完善,为教育教学的稳步推进搭建发展平台,营造良好氛围。

1992年以前的连河冲中学,校舍简陋、设施陈旧,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刚到职的项荣深感担子沉重。此后的5年多,他用透支生命的代价,实现着那句“一定要改变连中面貌”的铮铮誓言——开联席会,会同当地政府领导现场办公,跑县里、市里争资立项,确定改善办学条件的具体方案„„最后蓝图逐一化为现实:教师住宿楼和新礼堂相继拔地而起,旧教学楼也得到改造和加固。

1997年,担任校长助理的项荣正式接掌刚刚合并组建的新的灰山港镇中学。上任伊始,他就站在关注和保障师生人身安全的高度,提出了对南北两栋教学楼和综合楼尽早进行加固与改造的动议。尔后,在假期各项工程施工期间,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他几乎天天守在建筑工地,也不怕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严把质量关口。基建工程扫尾时,为了赶进度,也为了节省开支,他带头和老师们一起清理建筑垃圾,刨砖挖土,平整地面。当时由于他患有胃溃疡、加之过度劳累,使他疼得躺在床上连翻身都困难,走起路来直哈着腰。可他艰苦带头,从不声张,吃过药,稍事休息,又出现在工地。在他和教职工的辛勤劳作下,一个优雅舒适的环境终于赶在新学期开学前呈现在师生面前。

完成对基础设施的改造后,项荣又力主加强对校园环境和内部设施的建设改善。在2008年启动合格学校建设之前,学校基本完成了美化、绿化、亮化、硬化目标,被评为县级示范学校,成为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先进实验点校。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新建礼堂一个,实现了园中园——幼儿园的整体搬迁,又建成先进的多媒体室、语音室、理化生实验室、音美教室,微机室更新换代,新添置电脑64台。所有的这一切,都凝聚着项荣的心血,为后来学校顺利申报首批省级合格学校建设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灰山港城区周边的孩子尽早接受优质教育搭建了平台。

担任中心校校长以后,项荣一如既往地重视学校建设。他抓住合格学校建设的契机,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前前后后为改善灰山港镇各个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争取了1200多万元的资金,完成了对向阳花、源嘉桥、河溪水、金沙洲、万功塘等多所中小学的合格学校建设,目前,又有镇小学、河溪水小学、澄泉湾小学和甘泉山小学纳入了桃江县第四批合格学校建设的规划。这次更是大手笔,光镇小学就投入1400多万。他关注校园生态文明,重视学校法制安全建设,切实规范师生行为,强化安全责任意识,确保了全镇19所中小学校(园)近万名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抓教改,提质量,科学发展创品牌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面对人们对义务教育特别是优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烈需求,“我们怎么办?必须转变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快速提高办学效益。”项荣的态度总是那么斩钉截铁,没有一丝一毫的犹疑。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项荣主管镇中学工作期间,敢于打破教育大锅饭,在全镇乃至全县率先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和目标管理,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有效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学校合并之初“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突出问题,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坚持“人尽其才”的原则重新组合优化教师队伍,面向全镇竞选骨干力量;在校内实行高职低聘、转岗分流,给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活力。

项荣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直以来都把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主管连河冲中学时,面对学校名师优生不多的境况,就定期组织教师赴益阳、长沙等地听课、考察。执掌镇中学、特别是担任中心校业务副校长之后,在基建任务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也千方百计外派教师参加培训。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他主政镇中心学校以来,镇属各学校教师外出培训总计达800多人次。为了年轻教师的发展,他还推出“青蓝工程”,制定了“一年上

岗、三年胜任、五年能循环”的目标,为教师发展搭建大舞台。此外,他还多次邀请省教科院、市县教研室专家到校传经送宝,充分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

在教育科研上,他明确提出科研兴校、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出台了课题牵动、科研带动战略。他本人参与了学校的“九五”、“十五”2个省级课题的研究,撰写的论文获省级奖,并在当时的《益阳师专学报》上发表。在他的带动下,像镇中学、镇小学、向阳花等学校,有近200人次的教师积极参与到省市县各级课题研究中来,并频频在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评选和说课、教学设计、优质课大赛中获奖。2001年,镇中学被省教科院确认为“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2007被评为先进实验学校。向阳花学校承担的省级“十一五”课题又于2010年11月顺利结题,并获得优秀成果奖。2011年镇小学获评益阳市唯一的由教育部授牌的“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无论工作有多忙,项荣都要挤时间深入班级听课、深入教研组参与研讨、深入教师办公室和老师交流,多方了解情况,采纳建议,并将自己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推介给教师,转化为师生的实际行动。担任镇中学校长期间,每期听课不下40节。担任中心校业务副校长,更是创全县之最,一学年听课达120多节。在他的带领下,党员干部带头抓教研、搞课改。教研组、备课组按照课改要求,围绕如何提高质量,重新梳理章节,设计教案,进行研讨。各个学校还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走向社会。教师们深有感触地说:跟着项校长搞教学、抓教研,有事做,有奔头。

项荣以“科学管理、提升效益”为宗旨,坚持“育人为本,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理念、四个定位、五大工程”的工作思路,形成了科学的办学思想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像2011年到2013年连续三年,灰山港镇中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合格率均达95%以上,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4%以内。组队参加全县中小学生创新知识能力竞赛,获团体总分均进入前三。县局组织的期末抽考,灰山港镇中小学更是每次都名列全县前茅。中考成绩则有镇中学、河溪水中学年年进入全县十强。其他各项工作如师训、校园文化建设、食品卫生安全、民办幼儿教育管理、教育装备等均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肯定,被评为市县先进。

项荣凭借自己对党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用痴心谱写敬业歌,为灰山港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劲东风鼓舞下,他必将带领灰山港镇中心学校一班人,团结和依靠全镇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创灰山港教育事业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至今,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不仅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的纵深发展水平,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公平发展。因此,推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之一,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在我国,如今虽已基本实现了“两基”基本任务,但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流动人口、弱势群体教育机会不均等等方面。

1.城乡教育发展差异严重。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城乡教育间的落差。一些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政府投入难以得到保障,学校办学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教育设施落后,教育理念陈旧,师资力量薄弱,优质教育无从谈起。

2.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受历史上精英教育主义思想和建国以来我国兴办重点学校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基础教育校际间存在着非均衡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和普通学校、薄弱学校之间不均衡,优质教育集中在城市中心的“重点中小学”,这人为的扩大了学校间的差异,这些学校过多的占据了社会的教育资源。

3.弱势群体未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进步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这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但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也成了难题。受户籍管理的影响,他们受教育权及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减少。同时残疾儿童少年、贫困家庭子女和学习困难儿童等在基础教育上受到或多或少的不公正待遇,学业成功机会不平等。

二、基础教育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二元化的城乡社会经济结构是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居民长期处在偏僻落后、封闭的环境下,与现代生活隔离,思想长期保持着保守的状态,再加上经济不宽裕的限制,对教育支付能力不足,从而降低了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而与此相反,城市居民对子女的投入越来越重视,城镇居民对教育投资的期盼加深,投资观念更新,并且投资数量不断增多,投资方向多元化,这加剧了城乡教育的失衡。

政策、体制上的不合理也是基础教育失衡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教育政策长期的“城市中心”和“重点学校”偏向,导致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教学条件、业务水平的提升以及职称评定与城市“重点学校”教师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些“重点学校”和“城市中心”取向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发挥示范作用,培养人才方面确实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在学校基础教育发展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后,这种发展战略的积极作用已日益渐退,消极作用日益突出。

三、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教育均衡化是个理想的目标。当前,既要注重区域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扶持薄弱地区,更应注重在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改造和消除薄弱的学校,关注弱势群体。

1.建立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教育经费的均衡。教育均衡化发展要解决的重点是经费问题,国家应该从宏观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充分体现教育均衡化发展要求的经费保障政策。建立并完善基础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和问责制度、审计制度,对教育经费的筹集、分配、使用以及效果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

2.建立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推进办学条件的均衡。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资基础。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是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前提。

3.建立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师资统筹管理机制,推进师资素质的均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确保教师待遇,稳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鼓励师资合理流动,加强对教师的学历资格认定、培训和考核。

4.建立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薄弱学校扶持机制,推进校际间的均衡。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经费投入上对薄弱学校的建设采取倾斜政策,鼓励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薄弱学校去任教,积极稳妥地推进办学体制的改革,把办学体制改革与薄弱学校的改造、择校生的治理、规范办学行为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等五个方面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

5.建立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价机制,推进教育质量的均衡。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督导、评估机制,定期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评估,对各学校之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将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估、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的基础性指标,推动各地努力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均衡发展。

第四篇: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之我见.doc

发展之我见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因此,教育也随之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事业。当前,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仍是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参差不齐,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是实施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重要前提。

一、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呼唤教育均衡发展。

1、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地方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少,学校硬件设施差,我乡11所小学中,只有中心校校本部办学条件稍微好一些,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等。一般的农村小学只能保证有地方上课,而一些基本的教学配套设施,如:音乐室、美术室、健身房、图书室、实验室等,只能出现在孩子的幻想里。

2、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缺乏体育、美术、音乐、英语等专任学科教师,即使有这类教师也只能兼职,应对上级的督导把课开开。师资结构不合理,出现老龄化。老教师适应不了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一部分小学教师出身民办,文化程度不高,又因家在农村,节假日常常要为家庭生计奔波,故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低下,妨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农村小学的推进。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以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目标取向和策略选择,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全民族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之我见。

1、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重视教育的氛围,让人们认识到中国要发展、经济要腾飞、教育是关键。

2、建立健全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价体系,帮助落后学校发现不足,寻找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制定改进措施,限期整改,以实际行动赶超先进。

3、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名师共享”活动,让有高超教学艺术、全新教育理念的骨干教师到偏远山区学校上指导课,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改教研活动,以公开课、讲座等多种形式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

4、建立健全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补贴细则。实施支教活动,扩大教师的流动面,实行教师轮岗制。城市教师必须到农村小学支教一至二年,方能得到晋升。设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对长期支持在偏远农村任教的教师实施特殊津贴。鼓励青年教师到偏远学校支教,对支教的教师同样实施特殊绩效工资津贴。

5、优化学校结构,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寄宿学校建设,完善管理方法,逐步撤并一些规模较小、存在价值不大的学校,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优化配置,保证教师老、中、青结合,学历高、低互补,集几村之力办一所学校,对学校

第五篇:实现九镇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实现九镇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前言

“择校”问题近年来一直困扰着义务教育,也多为家长、社会人士所诟病。如今“择校”问题也困扰着我们这些农村的乡镇中心小学:一方面是中心小学“人满为患”,软硬件设施、师资配备跟不上“吃不消”;另一方面是村级小学“门可罗雀”,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浪费“吃不饱”。教育部长袁贵仁走马上任不久就观点明确的提出: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

最近屡屡发生的“校车”问题,用血的事实和生命的代价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虽然“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要到2020年”,但在教育区域内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我们还是有必要,也有能力去敦促的。

二、背景

九连城镇下尖小学位于下尖村,地处马市岛中下游,是河西、上尖、马市三村村民进城必经之路,与套里村接壤。地理位置处于四个村子的中心地带,四个村子的适龄儿童均均可就近到下尖小学入学。然而,下尖小学的校舍分别建于1968年、1970年。由于建设时间久远,维修不能保证及时,目前校舍主体多处开裂,房盖经常漏雨,室内顶棚已经出现脱落,严重危及师生的安全。同时建筑条件简陋,门窗窄小,采光严重不足,影响师生视力,更不符合现代化教学条件的要求。

三、构想

根据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最近的讲话精神:“不能寄宿的农村儿童要就近入学,不能提供校车服务的地方不能随意撤并学校,以免造成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使农村儿童安全得不到保障,甚至因此失学。”结合区域内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以解决“择校”问题的长期构想。下尖小学还是有长期存在的必要性的,在下尖小学原址重建新校是目前比较理想方案之一。优势一:

虽然下尖小学硬件条件差,但学校文化底蕴深厚。内部管理多年如一日,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学校有灵魂,教师有思想,学生有自信。区教育局几次推荐参评市级示范村小,皆因校舍不合格而落选。只要有了好的硬件设施,学校肯定会成为当地老百姓子女就读的理想学校。

优势二:

学校占地面积达9000平方米,是我镇操场面积最大的一所学校,全镇的小学运动会每年都在下尖召开。新建校舍不用另选校址。

优势三:

上尖、下尖、马市、套里四个村的学生总数预计可以达到240人以上,教师总数达到20人以上,符合村级完小标准。新建校舍只需保证六个教学班的配备标准即可。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不会造成资金和教育资源上的浪费。

优势四:

学校管理会更加科学规范,中心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实现定期交流。相信一定会迎来九连城镇教育的一片新景象。

(可进一步把全镇教育均衡发展的构想扩大一下,中心校、下尖、二十九中和庙岭怎么管理等)

下载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摘 要:促进小学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能够推动民主平等,保障公民权利,实现教育的全面深入。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会导致教育水平低下,学生无法得到教学保障......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四川省委主委 苟建丽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农村教育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

    大连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

    大连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教师素质的视角 一、基本观点 教育不均衡是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大连作为一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在教育均衡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目前......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大全]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抚宁县茶棚学区后白塔小学 冯春华 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核心工程。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改变课堂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模式是......

    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模式发展研究

    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模式发展研究 摘要 本文简述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模式的提出与阐释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的主要理论基础,分析农村淘宝模式与兰田模式、沙田模式的相似及不同之处,揭示......

    小学均衡教育发展工作汇报材料

    管理促发展,创新引提升 ——普安寺小学均衡教育发展工作汇报 我校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和支持下,坚持以规范办学行为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

    浅议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五篇模版)

    浅议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曾在网络上读过一篇在各大论坛点击率都很高的帖子《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帖子的主题就是告诉人们,一个农家子弟,在现代社会要想融入......

    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例谈(5篇范例)

    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例谈 党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个大课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都要朝着均衡方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