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校园考核评估自查报告
重庆市渝北区回兴小学
关于“数字校园”考核评估自查报告
渝北区回兴小学坐落于湖光山色、风景秀丽的宝圣湖畔,占地20余亩,教学班28个,在校学生1800余人,在职教师89人。自96年迁校以来,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于2000年花费28万元组建了一个拥有60台计算机的学生机房1个,在学生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为每间教师办公室配备1台计算机用于教师办公,同时加强对教师们进行办公软件、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的信息技术技能进行了培训,多次被评为渝北区教育信息技术先进单位,为学校进行教学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区委区府在全区、倡导“数字校园”的良机,班班通、微机室、校园广播系统、教师阅览室已经建设成功,学校的中心机房也提上改建日程。通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已略有成就,硬件设备基本完善、软件环境也较为丰富,管理使用行为规范、未来发展思路清晰。
一、硬件建设方面
学校现在教学班级28个,班班通设备27套,教师阅览室1个35台计算机,学生微机室1个65台计算机,教师办公室、远程教育20台计算机,数字广播系统1套,服务器1台,校安工程监控系统1套,多媒体教室1间。校园局域网已建设成功,中心机房正在改建之中建有中心机房。校园局域网采用1000M骨干网,100M到桌面,以城域网4M接入互联网,视频非编系统,专业摄像机、数码相机配备齐全,为“数字校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软件建设方面
1.建有校园网站,域名,分设资讯、师资、教学、科研、家校、心理、资源等栏目,打造对外宣传的网络窗口、便捷家校沟通途径、透明学校办学行为,展示学校办学成果,提升学校影响力。
2.以校讯通为基础,在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庭之间搭建信息沟通平台,使家校、师生之间沟通迅速、便捷、准确,效果良好。同时我们开设
有教师、家校、对外交流、班级QQ群,并且学校网站提供了在线的互动交流系统,实现了家校即时的信息互动交流。
3.收集整理课件资源,实现资源网络共享,课件制作库素材丰富,重要资料服务器备份储存。每期教师们将自己撰写的优秀教案、论文和制作的优质课件全部分年级分学科上传,学校自有教学资源库初步建成。
4.正在安装调试的渝北区数字校园管理平台,将系统完整的解决学校电子校务基础数据库建设、校务管理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及特色资源建设。学生学籍、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已通过重庆市学生学籍网和重庆教师研修网实现了电子管理。三
三、管理与使用方面
建设系统而完善的数字化校园,需要投入相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充分管好用好我校现有的设施设备,最大程度发挥信息技术设备的效能,学校制订了如下管理与使用制度及措施:
1.以校长、分管领导、技术骨干组成“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建全并落实各种建、配、管、用的常规管理制度,并在教师个人绩效中落实制度考核,提倡教师无纸办公,充分利用好现代办公设备工作与学习,严格要求教师在各学科中要充分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以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强化师资培养,做好全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做了具体布置和要求。学校针对教师的工作需要每周开展两次专题培训,同时学校借助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和组织开展教师基本功、优秀课件评比等活动,快速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综合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3.推进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学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两名、兼职一名,严格按课程计划开设信息技术课。严格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常规,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兴趣教育,做好对设备的管理与爱护,保持较高的完好率。
四、未来发展思路
如今我校将借助全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东风,结合实际,就如何更好建设数字化校园和发挥好数字化校园的作用,提出如下想法:
1.引进教育信息技术优秀人才。
2.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培训。
3.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校园功能。
4.扩大信息技术应用范围,使全校师生及家长分享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
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存在资金、人才和经验的局限,还有诸多地方需要完善与改进,与其它先进的学校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我们相信始终如一的不懈努力,我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将取得更优秀的成绩,为全区乃至全市做出更好的“数字校园”建设表率作用。
重庆市渝北区回兴小学
2011年11月10日
第二篇:教务科数字校园评估材料
教务科数字校园评估材料 1、2014年下学期学校共有52个建制班级(三年级班级除外),根据信息化教学工作需要,学校专门配备了陈智、余敏、何琼三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陈智老师是省级计算机专业带头人,株洲市中职教育名师,指导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余敏老师是我校微课、慕课、泛在学习等课件制作专家;何琼老师是学校校园网建设专家,三位专职工作人员对我校信息化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推动、培训和指导作用。
2、学校按省要求标准配置了足够的学生用计算机,目前学校共有学生用计算机760台,8个计算机机房、两个一人一机班、4个专业实训室。本学期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2165日,平均拥有学习用计算机0.35台,超出了省要求配置标准。学校在拓展学生用计算机的功能方面成效突出:成立了学生微课制作团队,按计划组织团队成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微课制作比赛等活动,团队成员在钟禹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质量较高的微视频、微电影、微课件等。学校计算机房从周一至周四晚上7:00—9:00对学生开放,并安排了专业教师进行现场管理和指导,计算机教室真正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学习的场所。
3、学校先后出台了“教师个人空间建设管理方案”、“教师个人空间建设激励办法”,形成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的长效机制。100%的教师均在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职教新干线)注册了个人空间,并且积极利用相关教育资源网下载和上传资源,95%以上的教师个人空间内容丰富,主要资源包括教学计划、总结、教学心得、反思、教案、学案、课件、教学视频等;92%以上的教师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教务科和教研科规定任课教师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比例不得低于60%;学校每年按计划举办2—4次教学资源应用培训、教学比武、说课或课件制作比赛,既提高了教师的网络资源信息化运用水平,又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4、学校建立了微课平台,制定了“微课堂”、“网络课堂”、“微课程”建设方案,计算机专业率先实施“网络课堂”教学,余敏等老师成功推出了“网络课堂”教学示范课,学校正在稳步推进成学科、成知识点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微课堂”、“微课程”,本学期,学校明确规定任课教师每个月必须制作并上传2—4个微课件,积极探索和实践“微课堂”和“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学校组织开发的“微课堂”和“网络课堂”学科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60%以上的教师正在主动实施“微课堂”和“网络课堂”教学,教学经验日臻成熟。今年10月上旬,学校组织了一次教师微课制作比赛,达到了理想效果。
5、学校建立了“四化”平台,完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教务科建立了课程管理、学生档案管理、体卫管理(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图书管理、实验室管理等管理平台,个管理项目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均已输入管理平台信息系统,并且做到信息资料及时更新。
6、学校在2012年申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校的建设方案中就已明确规定,任课教师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根据教务部门每年对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检查结果,实际上我校96%以上的教师能够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设计,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下载和上传教学资源,能够制作PPT 课件、教学视频和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学校成立了教学管理督导办公室,推行“日巡视、周通报、月总结”的教学过程管理方式;组织信息化教学技术培训;开展信息技术运用帮教活动;每年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运用技能培训;每年举办1—2次PPT 课件制作或微课设计比赛;钟禹、余敏等老师积极探索“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述活动极大的推动和培养了学校教师普遍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7、教务科已经将在校学生的基本数据输入学校网络平台,并且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全校师生均配备了教学与学习智能终端,为教师与学生空间搭建了通畅的沟通与交流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实施空间教学、在线辅导、在线考试、在线智能成绩分析等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开展在线学习、在线质疑、在线考试、在线成绩查询等活动。通过平台学校可以有效监测、掌握和管控学生的成长、综合素质评价、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成绩等。
第三篇:数字校园创建自查报告
云阳县平安小学
关于“数字校园”创建的自查报告
云阳县教育委员会:
为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全面实现管理、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信息化、数字化”,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我校于去年年初,根据《关于印发云阳县“数字校园”建设规划的通知》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云阳县平安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并依据实施方案扎实开展了创建工作。近期,学校组织相关人员按照《重庆市义务阶段学校“数字校园”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扎实开展自查和整改提高工作,已基本实现“数字校园”建设要求。现将自查情况报告于后:
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落实人、财保障。
1、为保证创建工作的落实,学校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1)创建领导小组。组长:舒发光;副组长:蒲自强、陈川云;成员:唐云、孙福贵、余雷、余斌、王林清。
(2)硬件设施建设小组。组长:舒发光;副组长:蒲自强、陈川云;成员:唐云、孙福贵、余雷、余斌、王林清。
(3)技术监督与维护小组。组长:乔平云;成员:康天学、曾为民、徐玉才。
(4)应用培训与研究小组。组长:唐云;成员:康天学、曾为民、徐玉才。
2、注重规划,完善制度。
(1)制定“数字校园”五年发展规划;(2)建立了“数字校园管理”的有关制度;
(3)制定了信息化管理与技术支持管理规章与服务措施;(4)制定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5)建立有“数字校园”管理登记和维护记载。
3、学校合理配备了管理、技术支持和研究人员队伍。
4、落实经费保障措施。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力度。
1、学校建有校园局域网,规划布线合理,信息点到达教室、办公室、功能室等教学、学习和管理场所;校园局域网实现了与城域网和远教天网的三网合一;学校网络中心机房设备运行稳定,功能完善。
2、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学校机房、教学用机和多数办公用机均安装了“绿坝”上网安全管理软件;网管教师有互联网开放管理日志和校园网、中心机房维护日志。
3、加快班班通建设步伐。学校已有12个教室实现了班班通。其余教室、功能室的“班班通”建配将在几年内实施。
4、学校现有计算机百余台,按生机比12:1尚差的计算机已纳入申购计划;教师备课、教学和办公计算机配备率已达52%。
三、资源建设已基本完备。
1、学校建有教学资源库,学科资源覆盖率达85%,优质资源占32%。
2、学校建有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博客和课件制作素材库等特
色资源。
3、学校组织市县骨干教师和其他优秀教师开发、建设了大量优质校本教学资源。
四、加强信息化培训和研究,提升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
1、我校50岁以下教师均能使用信息化手段支持教学模式创新,以课件、网络辅助教学、网上独立课程等形式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率达80%;教师对资源库的使用率达90%以上。
2、我校已基本实现数字化学习,多门学科教学中有学生直接运用网络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和软件进行学习的学习内容。
3、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各类信息技术活动,积极参与各级信息技术应用比赛活动。如一年一度的“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
五、培养师生教育技术,增强师生信息素养。
1、增强教师信息素养。学校有计划地开展教师信息能力的培训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在市内、外及校内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率达100%,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合格率为98%。
2、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校按课程计划在3-6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每学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应用方面的讲座、研讨、培训、交流等活动2次;建立了学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加强网上学生宣传工作。
六、实现电子校务,增强管理信息化水平
1、校园网站建设。我校建有“云阳县平安小学”门户网站,实现了学校信息通过校园网站对外发布,实现家校信息网上互动交流。
2、电子校务基础数据库建设已基本成型。学校已建有学生学籍与成绩、师资与教学情况、设备与校产、人事与劳资、财务、科研、办公公文、图书等数据库。
3、校务管理平台已搭建完成。建有学校办公管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教职工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宿舍管理、图书管理、设备与校产管理、学籍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成长档案管理等系统,并与市级系统互联互通。
七、存在不足与整改方向。
1、教师信息化应用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设备能否发挥它在我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或是成为摆设,变为高级垃圾?关键在于教师的使用技能与应用思路,然而我校仍有一部分教师没有信息应用意识,计算机操作技能低,影响了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的水平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信息化与课改的有机结合,如何用信息化技术为课程改革提供强大的保障,仍须加强探究。怎样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有机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既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又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良性循环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3、学校各类信息媒体、电教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又成为一个值
得研究的课题。尤其是高耗能设备的维护,教师办公电脑、教室“班班通”管理等。
对照《重庆市义务阶段学校“数字校园”评估指标体系》,我校自查得分为95分,符合“数字校园”合格标准。
云阳县平安小学 〇一一年十二月四日二
第四篇:“人文校园”考核评估自查报告
“人文校园”考核评估自查报告
忠县复兴镇中心小学校,前身系复兴场初级小学,民国元年(1912年)创办。民国31年2月,改为忠县复兴乡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4月,更名为忠县复兴乡中心小学校。1969年附设初中班。1990年9月实行中小学分部管理,1992年初中部分离出去。1993年更名为忠县复兴镇中心小学校,沿用至今。2008年5月移民至新校,明年就将迎来百年的办学历史。
学校占地面积26932平方米,现有教职工66人,县级骨干教师6人,送培市级骨干教师1名,小学高级教师34人,中学高级教师1名。学校现辖一所中心校,两所村小(堰凤村小、东堡村小),一所基点小学(水平小学)。学校现有25个教学班,1076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526人,占学生总人数的48.9%。学校根据留守儿童多,缺乏有力监管这一实际,我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即“三自”教育:生活自理、心理自立、学习自信)作为学校的特色打造。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留守儿童工作越办越有特色,受到了县、镇各界领导专家的肯定,以及报刊、电视媒体的宣传报道。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校园文化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忠教字„2010‟7号关于印发忠县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忠教工委„2010‟26号中共忠县县委教育工委忠县教育委员会转发中共忠县县委办公室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对“人文校
忠县复兴镇中心小学校 园”建设情况进行了自查,现报告如下:
一、明确思路、统筹规划、有效实施校园人文建设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继承与创新发展思路,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群策群力,始终“以精神文化引导人,以环境文化熏陶人,以制度文化约束、激励、规范人,以人文文化培养人、教化人”为学人文校园建设思路。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提升校园静态文化品位和创新,丰富校园动态文化活动,逐步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人文体系,使学校成为校园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厚、文化底蕴丰厚、各项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学校始终坚持以“相约童心,牵手未来”作为办学理念,永恒遵循校训宗旨“智勇悦达”的办学精神,传承“诚朴执著”的校风、恪守“德厚志坚”的教风,不断探寻“黄葛树下是我家”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努力把学校办成“人文气息浓郁,文化积淀丰富,教育质量一流、名师优生众多、办学理念先进,学校特色鲜明”的城郊一流、全县知名、全市有名的学校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回首这些年来走过的路程,伴随我们的是繁重而艰辛的学校建设任务,收获的是逐渐初显的“精致而又富有内涵”的全新校园,凝结成的是“忠诚、奉献和包容”的教师团队精神。
二、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整洁优美的人文校园
(一)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学校文化的载体。按照学校提出的“幸福大家,成才沃土”的办学目标要求,学校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厕所的净化、美化,都作为一种文化内涵的表象。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一是学校各项硬件设施做到整体规划、分别实施。如新建了250米跑道的塑胶操场,新添了两副玻钢篮球桩,绿化师生生活区,构造人文景观,进一步美化了师生活动环境;二是新建了师生食堂,新添了现代化的厨具餐具,目前正在建设学生餐厅,进一步改善师生的就餐环境;新建警务室2间,校门2个,招聘专兼职保安6名,按要求配备好了安保器材,进一步优化了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安全环境;三是按照数字校园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了微机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舞蹈室等专用教室设施,充实了仪器器材和图书藏书及体育用品,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通过物质文化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结合我校育人目标“根深叶茂,秀外慧中”,提出了“自立教育”的办学特色,这是从黄葛树身上得到的启发。因为三峡移民,复兴小学与这棵参天大树和谐而居。每当烈日当头的酷夏,那一片绿荫下是一季的清凉净土;每当阴雨绵绵的冷秋,这树是一季的雨伞眷顾;每当寒风凛冽的严冬,这树的名字就叫温暖之家……她为莘莘学子撑起了一片坚强,一片包容,一片温暖和幸福;她的博爱,已不仅仅藏于绿荫之下,这爱,已默默地渗入校园中每一个勤劳的灵魂,从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这把绿伞,在每一个老师的身上,似乎都能看见这树的影子——执著而温暖的世界。它给人一种力量。黄葛树平凡多见,是因为其生命力极其旺盛,它们总是不攀附,不依靠,不拖累,“独木成林”。它们刚毅坚定,执著顽强,我校师生从这位老朋友身上看到了“自立”的品格,也向往能够像她一样的独立坚强。
三、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进取的人文建设体系
(一)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的人文教育
一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大脑的“三进”工作。二是结合元旦、春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开学典礼、大型集会、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对我校广大教职工进行“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内容的师德规范教育,提升广大教职工的人文素养,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广大教职工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以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为主题,以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文明素质。三是开展把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科课堂教育之中,着力建设“人文课堂”,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向真、向善、向美,从而让人文教育的领域不断拓展。
(二)开展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师生活动
一是以“唱读讲传”活动为主要载体,强化校园人文教育。我校深入推进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着眼于建设高品味、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将“唱、读、讲、传”融入第二课堂并作为艺术节、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活动、班队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家校活动的重要内容。各班坚持定期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实现“唱读讲传”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精品化,着力培养师生求真、扬善、尚美、务实、高效、创新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升校园人文精神的张力、活力、魅力,激荡师生顽强拼搏的志气、开拓创新的勇气、团结奋进的豪气、干净干事的正气,使之成为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的有效载体。09年被县教委表彰为“经典诵读优秀学校”。
二是坚持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时事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一年来,我们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与改革开放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新学期升旗、开学典礼、学生表彰大会及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为契机,开展了“给母亲一封信”征文比赛和“颂歌献给党”、“光辉的旗帜”读书征文活动;以改革开放好为主题,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勤奋学习、爱国爱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通过开展“乐善好思”的学生文化建设,培育善良、文雅、好学、自律、感恩、善思的学生精神。如在三月份围绕忠孝主题开展了“给母亲一封信”征文比赛和“诵读经典美文、做忠孝少年”读书活动。在四月份围绕感恩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在九月份围绕信念主题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并发动学生撰写观看感,举行演讲比赛。在十月份围绕善思主题参加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我是90后”读书征文活动,2010年学校被县教委表彰为“先进集体”,有5名同学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在十一月份围绕自律主题开展了“品读经典,师生共赏”诗歌、故事大赛,我校的张学彤同学在参加全县教育系统举办的“我身边的廉洁小故事”学生组比赛中获全县第二名。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认知、不断体会、不断提升,把思想道德内化为自身素质。在抓好主题教育的同时,学校少总部坚持抓好常规检查评比,来不断规范学生的言行。学校把创“文明班级”作为规范学生行为的重点和标准,坚持做好纪律、卫生、路队、出勤、两操的每天检查评比评和公示,并与班主任绩效考核挂钩。
四是全员参与学校文化建设。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应使每个人都是学校文化主旋律中的一个音符,因此,我们在教师中开展了“建学习型校园,做学者型教师”活动,引导教师学习理论,钻研业务,提高技能,举办了教师优质课大赛、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形成了人人关心学校文化,人人参与学校文化的良好局面;在学生中开展了 “班级文化建设”、“文明班级评选”等活动,激发了他们爱我校园、美化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五是按照“自强者立”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校广播电台、宣传栏、壁报栏、校园小报、读书征文比赛,文学、艺术、心理、历史等文化讲座和法制、安全、交通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校园到处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使先进文化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六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活跃学校文化。文化艺术活动对于丰富学校文化生活,营造文化氛围,展现学生风采,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重要作用。多年来,我校学生科技兴趣小组、篮球队、乒乓队、合唱队等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合唱比赛、广播操比赛、运动会、以及书法、绘画、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校德育和美育工作,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校文化建设呈现多样化、群体性、艺术性的特点。目前我校正在深度挖掘地方特色“莲萧”的训练,力争成为我县乃至全市的一个特色项目。
七是以实施人文校园为契机,不断丰富“黄葛树下是我家”的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打造留守儿童成长的“温馨家园”。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爱护的一个群体。学校在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长期坚持“四免费”制度。一是每年在季节更替时节,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预防流感的中草药;二是坚持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感冒药,学生只需在登记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即可领药,不需一分钱;三是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桶装饮用水,学校在每个教室为学生安置桶装水,学生只需自带饮水器,即可喝上安全可口的饮用水;四是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电话和视频连线,只要是我校学生打接电话和与家长开展视频交流都不要钱。
(三)强化艺体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校开齐、开足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课时,深入实施体育、艺术和科技创新“2+2”项目计划,严格课程标准、改善设施设备、强化常规管理、抓好了“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落实了考核评估,确保了每个学生具备一项艺术爱好特长;切实加强师资配备和培养工作,根据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课时增加的实际,适当增加学校专兼职艺术教师,加大艺术学科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了师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今年5月17日,我校成功主办了东溪片区首届儿童运动会,在举行的跳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四个大项中,我校男女代表队取得五个第一,并代表东溪片区参加“中博杯”“健康忠县”首届儿童运动会,女子篮球代表队获全县团体第六名。
(四)狠抓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提高校园文明礼仪水平。通过抓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学生文明礼仪制度建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升我校的校园文明礼仪水平;积极开展“礼仪伴我行,争做文明好学生”教育活动,完善学生文明礼仪评价标准,规范我校学生的文明礼仪,让他们“言谈文雅,举止儒雅,品行高雅”。努力实施“根深叶茂,秀外慧中”的培养目标。
(五)创新人文管理模式,构筑和谐的人文环境。我们按照“德厚志坚”的学校教风要求,在执行学校制度的同时,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与欣赏,体现对教师的关怀,把尊重教职工、信任教职工、理解教职工、关心教职工、支持教职工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合情合理地解决困难,拓展了为教师服务的空间,使管理工作浸润着平等、宽容、理解和激励。2010年学校被县教委表彰为“民主管理优秀学校”。
关心教师的工作,鼓励他们上研讨课、示范课,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落实“骨干教师引领一般教师,名师引领骨干教师”的梯级培养策略,实现差异发展。做好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的管理工作,使其积极热情主动地反哺其他教师。同时建立客观评价制度。通过评选“十佳”教师和优秀班主任来丰富“德厚志坚”的教师文化建设内涵,培育忠诚、宁静、和善、敬业、协作的教师精神。人人都会找到自己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人人都有用武之地,让教师的聪明才智在宽松、愉悦、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张扬。
解决教师工作困难,让教师有信心把工作干好。下力气解决好老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真正做到不让一个老师带着闹心事工作,带着烦心事上课,不让一个讲台充满火药味,切实让老师们专心工作,安心授课,保证师生关系和谐,保证课堂气氛温馨。我们坚持开展教师“生日同乐”、节日同庆、生病探访、红白喜事慰问,组织全体教职工到重庆西南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为每位女教职工购买一份安康保险,为每位服务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参加每月一次集中学习活动的退休教师报销往返车费10元。不断增强教师互信,构建温馨、和谐的人文校园。
(六)加强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标识环境建设 学校在人文校园建设中,加强了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标识环境建设,本着人文化、个性化、品牌化的原则,依据宏观教育政策和发展趋势,学校的地域、地理特点,学校的历史与现状,学校未来发展等多种因素,提出了学校的 办学理念:相约童心,牵手未来;校训:智勇悦达;校风:诚朴执著;教风:德厚志坚;学风:乐善好思;校园文化主题:黄葛树下是我家;办学目标:幸福大家 成才沃土;培养目标:根深叶茂 秀外慧中;管理理念:和而有序;人才理念:自强者立;服务理念:勤培细育;学校口号:相约童心,牵手创未来;智勇悦达,携手绘蓝图;教师誓词:博爱诚朴,相约童心;爱校如家,爱生如己;学高德厚,润物无声;勤培细育,奉献教育;学生誓词:乐善好思,自立自信;尊师爱校,悦人悦己;不畏艰难,顽强刚毅;秀外慧中,根深叶茂。学校还设计出了校徽、校旗、校歌,还有宣传画册、手提袋和纸杯等。在这些人文校园标识文化环境建设中,着力培养了师生求真、扬善、尚美、务实、高效、创新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升了校园人文精神的张力、活力、魅力。强化学校标识文化系统建设,使校园室内(外)标识系统、交通标识系统、公共警示(关怀)标识系统、形象(语音)标识系统等,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规范化、理性化中充分发挥标识系统的引导作用。
加强人文校园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五个校园”建设的需要,是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需要,是提高育人水平的需要。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校的人文校园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文校园的建设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只有大家都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功能才会得到真正加强,学生才能真正健康的发展,学校也才能进一步提高学校文化的品位。
忠县复兴镇中心小学校 二○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第五篇:农村综合改革考核评估自查报告
市镇位于市西南部,国土面积 265平方公里,现辖 15 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共 113 个村民小组,11391 户,36248 人,常用耕地面积 78432 亩。
近几年来,镇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5 年,全镇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精简、效能、利民为目标,一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的农村改革和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认真落实。按照文件通知精神,我镇于 3 月中旬对照考核评估表对全镇 2015 年综合改革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考核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迎检准备情况
(一)召开会议,部署工作。我镇接到市委办公室通知后,镇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召开了党委会议,研究部署自查整改及迎检工作;党委会后,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晓男同志主持召开了相关人员参加的工作会,将检查整改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布置和分解。
(二)成立机构,落实责任。我镇自查整改工作由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宋维荣同志牵头,成立了由组织委员、分管“三个中心”的党委成员、财政所负责人、“三个中心”负责人、财政专管员、联系村国家干部组成的自查整改工作专班,并要求专班人员按照分工和管辖区域
包片(块)负责。
(三)收集资料,准备现场。我镇制定了镇、村、户、中心需准备的资料目录,由相关责任人督促和指导资料收集;我们也准备了能突出反映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反映新农村建设成果、反映农民实际生产和生活状况的现场。
(四)全面检查,整改到位。按照专班分工,在相关责任人进行检查整改的基础上,我镇又组织专班对所有村级资料进行了检查,并对农户进行了随机抽查询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照考核评估表全面整改到位。
二、对照考核评估表自评情况
(一)、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运行情况
1、我镇机构设置为“三办一所”,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和财政所。改革后,核定机关编制 45 人,司法所 3 人,财政所 15 人。3 个派驻单位,国土资源所 3 人、林业站 4人、派出所 7 人。3 个转制服务中心,农业 15 人、计生 1 人、文化 1人。各个服务中心产生了法人代表,与政府签定了服务项目合同书,按规定程序对各个单位进行了考核,按考核情况兑现“以钱养事”资
金。近几年,镇新增了派驻单位人社所、药监所、住建所、水利站。
2、镇成立了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分管副镇长等为副组长。同时,成立了镇农村公益性服务考核专班。督促镇与各服务中心项目合同的完善与落实,提高了改制单位为民服务的质量。制定了公益性服务项目考核办法,在对各个中心的监督和管理的同时,严格执行年初的合同和管理办法。
3、年初镇与中心签订了规范细化的服务合同。
4、严格执行年初的量化考核制度,把握政策尺度,“养事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严格实行公益性服务合同管理,细化服务项目,逐项考核兑现。2015 年市级下达我镇“以钱养事”资金为 110.62 万元。镇政府按省“以钱养事”服务合同文本模式分别签订了“以钱养事”公益性服务合同,合同总金额为 111.142 万元(其中:农业中心 75.6 万元,计生中心 8.72 万元,文化中心 6.95 万元,畜牧产业 19.872 万元)。年终,各业务主管部门对“以钱养事”情况进行了工作考核;镇政府按年初制定的考核细则对“以钱养事”的服务情况进行了认真考核。综合各种考核测评结果兑现服务费,2015 年共兑现“以钱养事”资金111.857 万元(其中:农业中心 76.266 万元,人员调整增加;计生中心 8.633 万元;文化中心 6.915 万元;畜牧产业 20.043 万元,按市考核拨款)。
5、政府机关没有编外借用、聘用公益性服务人员。
(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以各中小学为基本预算单位,编制完整的预算,由中心学校审核汇总。
2、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情况:2015 义务教育经费按年初预算已落实到位。
3、原中小学普九锁定债务 191.03 万元,按市政府总体安排,由市财政局分六年偿还,截止 2008 年已经全部偿还完毕,现不存在普九债务,全镇中小学无新增债务。
(三)、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情况
镇 2015 实施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 6 个,其中公路硬化项目 6 个。项目村于年初向镇人民政府申报,我镇经严格审查后上报市减负办、市综改办审批,市综改办于 2015 年 3 月以正式文件《关于下达 2015 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通知》(当综改办〔2015〕2 号)批准了我镇的 6 个项目,申请财
政奖补资金 132 万元。
1、全镇所有项目都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在实施一事一议项目过程中,做到了财务一定要公开,工程质量一定要确保,财务监督一定要到位。特别是把村务公开贯穿于“议事”的全过程,即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之前,由村委会提前把会议议题通知给村民代表,并要求村民代表认真走访群众,就会议议题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让广大村民享有知晓权、参与权、决策权,真正做到群众参与,民主管理。
2、我镇 6 个项目都由镇向市综改办申报,市综改办对所有项目进行审批后由村级组织建设,项目完工后,市级又组织对各个项目进行了验收。
3、2015 年 12 月底前所有项目已全部完工,并接受了市政府、市综改办组织验收,财政奖补资金于今年元月一次性全额拨付到村,无挪用、截留情况。
4、为保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正常运行和长期发挥效益,我镇制定了管护制度,还专门明确了管护责任人,并签订了管护合同。
(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1、试点村通过竞争立项确定为双莲村。年初由各村上报项目建设提案,通过评分确定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2、试点村按照“一事一议”议事程序实行了民主议事。
3、双莲村结合该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居民点规划,并已逐步实施。
4、为集中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各部门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管理不变、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负其责、优势互补”原则,对性质相近、用途相同、使用分散的专项资金,通过存量调整、增量集中等方式归并、整合。该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共整合资金 1686 万余元,其中:一是市土地整治项目共投资 2468 万元,用于双莲村 1600 万元。二是粮食产能项目投资 2000 万元,用于双莲村 60 万元。三是 2014年移民项项目资金 17 万元。四是产业链扶持资金 10 万元。
另外,市汇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项目预计投资 2.5 亿元建设观光农业示范园。办理土地流转 8000 余亩,已投资 1.3 亿元。
(五)、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村级组织运转保障
1、市人民政府于 2015 年成立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我镇 2014 年成立了三资管理监督委员会。
2、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2015 年 9 月,我镇将产权交易中心更名为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全镇范围办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工程项目建设都通过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以包和招投标。
3、2015 市下达我镇转移支付资金为 2903505 元,镇人民政府全额分配到村。转移支付资金只能用于弥补税费改革后村干部工资、村级党建及办公经费、五保老人供养,结余部分只能用于偿还村级债务。
4、村干部工资发放情况:2015 村干部工资由镇委组织专班对各村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评分,确定出农村支部书记工资,再由村级申报村干部工资分配方案,最后由党委集体研究审批,已于 2016年元月由信用社直接全额发放到村干部“一折通”。
(六)、农民负担和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1、农民负担情况:一是狠抓涉农收费治理。农村中小学、公安办证、计生办证、农民建房、结婚和务工经商办证等杜绝了违规收费,教育收费实行“一费制”。涉农收费项目全部按照政策规定的项目、标准和依据进行了公示。镇财政所及各村都整修了固定公示栏,完善了公
示内容,向农户及时发放了《省农民负担及补贴政策监督卡》,收费项目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我镇发放监督卡、公开信、涉农收费公示手册各 10447 份,发放率 100%。二是严把村组筹资筹劳关。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采取村级组织、农民自愿,按规定程序上报市级审批后实施,专帐管理,单独核算,决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不存在乱集资、乱摊派,也不存在超规定标准现象。
2、国家惠农政策落实情况。2015 年发放各项惠农资金 650.25 万元,涉及农户 10447 户,具体明细如下:粮食直补资金:补贴标准 13.77 元/亩,发放补贴资金 102.62 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补贴标准 46.02 元/亩,发放补贴资金 342.95 万元;良种补贴资金:补贴标准水稻 15 元/亩,小麦、玉米 10 元/亩,发放补贴资金 154.66 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补贴标准 125 元/亩,发放补贴资金 50.02 万元。所有惠农资金全额通过银行“一折通”发放,由农户直接到信用社兑取。在落实惠农政策过程中,财政专管员逐户逐田核实,并进行了公示。镇、村、组都不存在截留、抵扣、挪用惠农资金情况。
三、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农村综合改革以来,镇认真落实政策,真抓实改,历任党委书记、镇长任改革领导小组长,亲自抓,镇政府、财政等负责人为改革工作专门机构,将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改革的各项政策狠抓落实,通
过组织学习文件,发放宣传资料,利用广播、会议、写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改革政策,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通过检查督办、考核验收、听取汇报、整改纠偏,全面深化了农村综合改革,改革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尽管的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认为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一是积极探索解决服务中心人才结构矛盾的办法。希望各级都能建立服务人员培训机制,安排专门培训经费把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成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乡土专家,使其更好的为产业发展服务。二是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有效结合的方式。解决市场运作腿短的问题,真正建立服务形式多样、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兼容、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结合的新机制。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 2015 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经认真自查评估,我们认为全镇执行农村综合改革政策较好,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得到全面落实,“以钱养事”的新机制建立并运行良好,改革效果明显,可以评为优秀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