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到底是谁弄丢了教师的尊严与权利
到底是谁弄丢了教师的尊严与权利
今天,9月10日,教师节。这样时节,教师理应享受职业荣光,接受感恩致敬。很遗憾,现实不是这样的。这些天,对师德声讨掩盖了对教师致敬。说来说去,也没有绕开说了许多年的主题——教师节演变为“送礼节”。漫天口水之下,有多少教师一脸尴尬与委屈,无人知。
尊师重教最基本的底线,就是全社会要真正懂得赋予教师尊严与权利。在有着优的尊师传统的中国,现在如果给老师赠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都要被贴上“送礼”的标签,再被送到道德审判台,那背后必将包裹着深层的文化断裂与道德捆绑,造成教师尊严大面积的沦陷。社会对教师高要求,当然值得理解。事实上,长久以来,很多人对教师的诉求,也仍然停留在“羞谈钱,做人梯,当蜡烛”的层面,希望教师做道德苦行僧,背负起教育“无限责任”。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现代公民。这意味着,全社会必须懂得赋还教师的尊严与权利。如果给教师一张贺卡与一束鲜花也要招致疯狂的道德口水,教师的尊严又如何依存?如果连起码的公民精神与教育规律都不懂的人,都随意可以对教师进行道德指责,教师的人格又如何不被矮化?当教师失去应该的尊严与人格,随之倒下的,其实就是他们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
没有权利,就谈不上尊严。当前教师的权利尴尬,体现在很多层面。此前教育部曾诏告天下——“中小学班主任有权批评学生”。面对教育部这个煞有介事规定,相信就算不是教师,也绝对会有被雷倒的感觉。连教师批评学生也要通过行政赋权,这又是怎样荒谬绝伦的规定。难道它不又是在深刻地说明,今天教师在学生面前,师道尊严已经跌入历史谷底吗?
不久前,湖南郴州一名叫做何海滨的42岁老师对一名未穿校服学生批评,该学生家长不仅当着上千学生的面将老师从升旗台拖至办公室,还通过区领导、区人大的干预,对何老师实施多项处分。最后在种种胁迫与诱骗之下,何老师公开向学生与家长道歉。但他承受不了尊严受辱的人性灾难,当场掏出一把多功能折刀,割伤手臂,伤及筋腱,血流如注。“挥刀自残”来以痛制痛,痛何如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高收费、教育乱收费现象严重的今天,很多人容易把对教育现状不满的情绪,错误的转嫁到普遍教师身上,让教师、变成相关教育体制弊端的替罪羊。这也是他们不容易得到社会同情,反而容易遭遇道德大棒的原因。与此同时,很多地方教师在福利、健康、休息、人格之类的权利面前,也很难真正站起来。当教师的尊严与权利得不到根本保障,尊师重教其实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了。
在今天,教师职业必须被赋予诸如人文、权利、民主之类的时代因素;今天的教师群体,也必须真正脱胎换骨成为具有现代法治精神与公民意识的教育工作者。如果只重视道德开发,而忽略权利保护,尊师重教将永远成为一种虚妄的社会公德。为此,在走向公民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让教师从道德捆绑上解脱下来,来反思是否真正对教师的尊严与权利做到足够的尊重。公众舆论也同样需要反思,对师德是否存在不加理性与节制的过度开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人,不懂得尊敬老师,就不配做合格的公民;一个社会,不懂尊师重教,就没有前途希望。在走向公民社会的进程中,全社会都必须真正懂得如何去赋还教师尊严与权利。(单士兵的Blog)
教师渐渐被沦为教育的工具
如今教育界之怪象丛生,令人目不遐接。教师职业有一阵子很被人们捧了一番,有说教师职业稳定的、有说教师职业收入高的、有说教师职业有假期的,总之是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想做教师了。这样的论点骗了不少年轻的大学生们,教师招聘会也确实比以前要火爆了,选
择师范专业的人也多起来了。但过了一阵子,舆论好象又倒了向,不再提教师的好,铺天盖地的是宣传教师的丑陋的报道,有男教师猥亵女学生的、有女教师不守规范的、有教师剽窃论文的、有体罚学生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有的干脆就总结性地把教师的职业定位于十大丑恶职业之列。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对待人的态度无非就是“捧”和“骂”,如今在对待教师的问题上,这个说法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但是被捧的时候教师是摇摇头,苦笑着;被骂的时候教师们仍然是摇摇头,苦笑着。教师又能怎么样呢?教师除了课堂,是不具备任何发言权的。如今,连课堂的发言权也将失去。何况,经过了长期的奴性驯化,很多教师对于争个孰是孰非的问题早已学会了沉默,早已练就了麻木。可以说,对于被骂与被捧的把戏,教师是经受最多也感受最深的一个群体了。我昨天还被一个家长感恩戴德般地奉承夸奖一番,但今天就有学生背后的坏话传来,一次考试成绩的下滑就足以撕破这层脆弱的关系,换来的是家长的质问和责骂,背后的动作更是五花八门。况且,学校是早有言在先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类似于这样的论断还有很多,比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升学率就是生命线”等等充满绝对化的论断。
有的所谓教育专家们就是些什么货色,这样的漂亮话说出来是很轻松的,看上去也是很漂亮的,是很取宠于人的。但帽子也是很大的,这样的帽子是永远也戴不到领导干部的头上的,这顶大帽子自然需要有人来顶,中国1000万之众的基础教育老师,多大的帽子顶不起来呢?一旦成绩下降,领导就会质问你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一旦和学生有矛盾,领导就会搬出一顶大帽子:“以学生为本,你不知道吗?”,甚至他也会说:“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你要想办法让人民满意”。好一个人民满意!难道1000之众的教师群体不是人民吗?谁让这1000万人满意,假借人民之手而恫吓人民,况且,人民真的满意这样的教育吗?人民靠什么途径来表达是否满意的想法。以学生为本,社会已经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是人、老师也是人,到底谁才是本?难道为了学生的本,老师就完全可以放弃自己做人的本!还有以学生为本,学生的什么才是根本,难道不是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吗?有的学校学生在校任务的完全被定义为提高成绩,其实就是提高分数,一个数字的提高就意味着学生的进步,而老师的工作业绩也完全以此来判断。学生从早读到晚自习,一天之内要上12节课,而中午也没有自由休息的时间,要完全关在教室。而这些时间的操作完全依靠老师的劳动,稍有不慎就招致批评。这些也叫以人为本吗?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已经切切实实地沦为了教育的工具。以人为本是谎言,原本的目的如今沦为手段,西方百年前早已批判的理念如今在中国依然这么猖行。而中国人的言行不一,名实不符又是何等根深蒂固!空提一个理念意义何在呢?
教师为什么已经彻底沦为工具?因为教师已经彻底被切断了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的途径,你和学校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学校的主人,而是学校的雇工,有的学校则日渐沦为校长的私有园地,校长负责制恰恰助长了学校专制主义的氛围。教师原本所仅存的一点自主意识和安全感在历次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中逐渐被剥夺,教师对于学术和知识的独立见解也在历次的教育理念改革和教育培训中被扼杀。教师身上还有什么?一张会说话的嘴、一个比计算机略微更具灵活性的大脑、然后就是一个活动的身体、一颗僵死的心。领导掌握你的经济和“事业”命脉,上级规定了你的工作思路,教科书规定了你所钻研的领地,参考书引领着你的思想和思考。教师,无非是当代教育所需要的工具而已。既然是工具,那么教师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所有脱离或者超越工具范畴的因素都将不受欢迎,都将遭到无情地围堵,以至逐渐枯萎和毁灭。这就是为什么1000万教师似乎是一个死去的群体的原因,因为在一个需要真的声音的时代,教师根本不具备发出声音的资格,因为教师只是工具。是某些教育主管部门、是某些无良甚至无耻的教育专家的某些理念、甚至是仅仅某些校长、局长升官发财、捞取名誉的工具而已。
第二篇:谁把职业荣誉感弄丢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主题词“敬业”。敬业与职业荣誉感息息相关。什么职业既令他人敬重,又让自己自豪?
曾经,我们崇尚“劳动最光荣”“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曾经,我们歌唱“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曾经,我们给予一些特殊行业无限敬意,“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可爱的人”“白衣天使”„„
从什么时候开始,职业荣誉感渐行渐远?对许多人来说,职业,仅仅变成谋生的手段,其所承载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在慢慢消失。
谁把职业荣誉感弄丢了?没有荣誉感的职业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吗? 我们如何重新找回“失落的尊严”? ■谁还记得“咱们工人有力量”?
——“技术再好还是一个工人,在外面没人会高看你一眼”
今年高考结束后,江苏理科状元吴呈杰打算报考新闻专业。孰料,多名采访他的记者,竟苦劝其不要从事这一职业。“啥无冕之王,就是新闻民工”“狗仔队这行不好干”“不学金融,你这成绩可惜了”„„小吴为之愕然。
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在否定自己的职业。尽管对择业有“围城”之说——进来的想出去、出来的想进去,但近些年来,整体上,许多行业都失去了往日光芒,对从业者的价值,仅仅是生存诉求而非理想召唤。
在蓝领阶层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当上工长有啥用?还是个工人!没人会高看你一眼,何况我们还是最底层的打工仔。”说起职业荣誉感,30岁的程雷连连摇头。
其实,在外人眼里,程雷已经算是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优秀代表了。他从湖北黄冈职业技校毕业,受过扎实的专业培训,是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技术工人。在江苏无锡一家民营机电公司干了8年,在十几个滚齿工中是响当当的技术骨干。去年,他贷款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把户口从河南老家迁到无锡,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
“有啥荣誉感啊,就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即使成了技术骨干,还是社会的最底层。”程雷告诉记者,他迁户口家人都不同意,“老家的承包地可惜了,就
算流转给别人种,也有一笔收入。这不都是为了孩子能有城市户口,好好念书嘛!希望她将来找份体面的工作,别像我。”程雷说。
“我们的父辈,大多在钢铁厂、焦化厂、电厂、机厂工作,小时候要是听说谁的爸爸是八级工,羡慕得不得了,觉得特别有本事!可是现在,谁还会以当工人为荣呢?”北京某银行的金融白领许小姐认为,“拼爹时代”,工人阶层不仅自己得不到社会认同,有时还影响下一代的成长,所以“职业荣誉感”的消失,是断崖式的。
一些具有高学历的知识阶层对自己的职业同样“妄自菲薄”。
在河北省邯郸市一家三甲医院工作的医生宋亚岚,就对当初的职业选择产生了怀疑。“刚工作时觉得医生很了不起,当我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或者患者治愈出院时,很有成就感!可是现在呢?看一下网上的评论,医生在老百姓的眼中就是白眼狼、吸血鬼,不收红包就不好好看病,开药就是为了多赚奖金。医患关系这么紧张,荣誉感大打折扣!”
网络论坛里,记者称自己“新闻屌丝”、教师称自己“全职保姆”、司机调侃自己是“私人家丁”„„ 失落的职业荣誉感,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
■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现象
——分配制度不均衡,趋利的价值导向、舆论导向等都影响着人们的职业荣誉感 职业荣誉感为什么离我们越来越远?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涂光晋表示,这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有关。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型的、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正在形成。“曾经我们讲求奉献精神,提倡劳动光荣,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趋利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考察一个人是否值得尊重,金钱成了‘硬杠杠’;评判一份职业是否有价值,要考量‘投入产出比’。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对职业的忠诚度自然会下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分析说,在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中,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声望、职业地位相互关联。他认为,在急剧转型期的中国,对于一些职业的评价往往是截然相反的。比如说官员、医生、律师、演员、警察等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这在相对稳定、成熟的社会中是比较少见的。”
李强认为,职业荣誉感的缺失既有个人的因素,也有制度体系不健全的因素。“任何一个职业的进入都有门槛,都有其职业规范、职业技术、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而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培训、考核、认证等制度体系恰恰不健全。”李强介绍,在制造业发达的德国等
欧洲国家中,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占人口比例最高,达到40%;我国这个数字仅有7.3%。在这些国家,木工、瓦工、车工、电工等技术工种,都要先经过行业协会的培训,通过考试拿到证书,才能进入企业工作。加上完善的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技术工人不仅收入高,也有社会地位,因此格外有职业荣誉感,非常敬业。
“我曾在国内7省做过一个调查,只有11%的农民工通过职高、中专、技校的学习拿到了资格证书,剩下的89%大多没有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工作的流动性也很大,收入没保障,这部分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怎么会有职业荣誉感?”李强如是说。
涂光晋认为,社会分配制度不均衡、趋利的价值导向、舆论导向等都影响着人们的职业荣誉感。“各种行业、不同职业之间的确存在着落差,有些是正常差距,有些则是由于体制、机制因素所造成的,比如说垄断行业中的普通工人收入都比其他行业高出一大截,这时候社会心态是不平衡的。还有一些相亲节目、影视剧等宣扬的拜金、炫富的价值观,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职业价值判断。”
■还劳动以尊严
——完善制度体系保障,让实干者得实惠,让苦干者吃香,让老实人不吃亏 今天,我们还需要职业荣誉感吗?
答案是肯定的。职业荣誉感与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息息相关。良好的职业荣誉感是良性社会的标志。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得出色,就会得到充分的尊敬,自己也能体验职业荣誉感与幸福感。普通人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成就一番事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在上海,“80后”农民工李影从事着大多数人都不爱干的职业——打扫公厕。可是,她用心去做,把厕所卫生打扫到极致。对小便池,来人一次就冲一次,保证池内无污渍;对厕所地面,见到痕迹就用抹布擦一次,保证地面无脚印;每天晚上10点,公厕关门后,还要进行一次全面保洁。李影管理的厕所干净清爽,鲜花绽放,自己也赢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如今,这位江苏姑娘已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全国道德模范,并获得上海户籍,成为新上海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职业于人有双重意义,它不仅是我们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岗位,还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的第二个价值准则就是敬业。有了职业荣誉感,才能发自内心的爱岗敬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才可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未来。在我国,强化职业荣誉感势在必行。
李强建议,首先要从制度体系上加以保障,让人们能够通过职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实现职业地位上升,从而得到相应的尊重。这需要我国不断完善用工制度,形成长期、稳定的雇
佣关系,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力度,让农民工“体面劳动”。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多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技术工人的职业培训、考核和认证等。
涂光晋则认为,还要通过深化改革,如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增加广大劳动者的收入。同时为培育爱岗敬业人才提供机制、制度保障,让实干者得实惠,让苦干者吃香,让老实人不吃亏。
此外,在价值导向、舆论导向方面也要积极引导。专家建议通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和教育,大力宣扬和赞颂职业道德模范,奖励那些不同岗位具有强烈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的优秀人才,以此让更多的人在感佩荣誉的同时,感悟社会责任和为人民服务的义务。
“我们以往反映先进人物、劳动模范的事迹,比较注重写先进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今后应当形成这样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一个人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的付出有相应的回报,无私奉献的人不是傻子,不会吃亏。这样人们才会对自己的职业更加热爱和忠诚。要通过媒体舆论、影视节目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重塑人们的职业荣誉感。”涂光晋建议。
第三篇:《是谁弄丢了孩子的天赋》读书心得体会
《是谁弄丢了孩子的天赋》读书心得体会
现在的我不仅仅是一位只站在三尺讲台的老师,还是一位孩子的母亲了,为人母的我更加明白教育的重要性,现在我不仅仅要教育我的学生,还要教育我的孩子,我的肩膀似乎重了起来,不禁自问“如何能够教育我的学生和我的孩子呢?一位优秀的教师,如果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充其量也只是传递知识的高手,要做好教育工作我就必须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武器装备”,而阅读就是我获得教育的科学知识与育人智慧的重要途径之一。恰逢我校相应区的号召组织我校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在推荐阅读的书目里发现一本名为《是谁弄丢了孩子的天赋》的书,看完书目就顿时让我沉思了,思考究竟是谁弄丢了孩子的天赋呢?阅读完这本书让我震撼了,有许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对的教育方式竟然是埋没孩子天赋的“杀手”。以下和大家一起分享我阅读完《是谁弄丢了孩子的天赋》的心得体会。
《是谁丢失了孩子的天赋》整本书贯穿成长,成长是人类进步的手段,也是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整本书从孩子的天赋在生命早期中、成人代劳中、错误归因中、教师家庭中、亲子疏离中丢失,用一个个简短的故事或者人物对话来阐述作者的思想,再利用“温馨提示”将我们从故事中点醒,理性理解故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寻求继续自己成长的道路。最后,本书又用各种案例陈述找回父母教育天赋、找回孩子丢失天赋的历程,每一个案例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育儿中的种种问题,每一个案例分析,又像一个智慧老人,在跟我们娓娓道来,给我们讲解事情发生的根源。
在整本书里我最欣赏的是第七章“找回孩子丢失天赋的历程”,每个孩子的生命中,都潜藏着巨大的能量,但是因为我们成年人过度的干预,给各种潜能蒙上了一层重压,让孩子潜能始终得不到发挥,于是出现了天赋的破损和遗漏。只有成人行为改变了,孩子丢失的天赋才有找回的可能。我稍微总结了一下:
1、放出心的牢狱,重新获得自信。
我们父母大多以爱的名义,完全垄断孩子的生活,总是对孩子的独立能力持怀疑态度,牵着孩子的手不放,唯恐孩子不慎跌倒,摔得鼻青脸肿,最后让孩子如同坐牢,没有自信,没有价值感,没有自尊感,难以得到发展。唯有解除管制,放出心的牢狱,给予足够的自由,孩子才能在自觉、自主、自由的行为中获得自信。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鼓励孩子大胆策划,大胆尝试,相信孩子天生不怕犯错,不怕失败,愿意承担后果,经过反复实践就会逐步提高对自我价值看的认定,获得不断成长的自信。
2、学会直面现实,养成反省习惯
父母的自我反省是孩子自我反省的前提。皮得·巴勒曾说过:看清楚别人容易,看清楚自己困难。我们大多数人都缺乏客观地自我反省能力。孩子出现问题,不要以为责怪孩子,父母一定要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与理念,同时要意识到缺点与不足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能认识就是一种伟大,敢于在孩子面前承认,请求孩子帮助自己改正,就是对孩子自我反思意识的最好教育。
3、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同样的问题摆在众人面前,主动寻找方法、积极解决问题是成功者的特征;而一味蛮干,遇到问题就临阵脱逃、推卸责任、自我设限者,就是永远力图为败在找借口辩解。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是找回孩子丢失的天赋的基本思路。
看完整本书,让我认识到教育的真正意义。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要用自己精神的力量去温暖、滋润孩子的心灵,然后,自然就会自觉第去引爆大脑的潜能,爱学习,会学习。
通过阅读本书,让我发现大家一直努力做的,公认的一些想法与做法,恰恰就是导致孩子问题的根源。原来,最辛苦,最操劳,最一丝不苟的父母,才是制造问题孩子的父母。科学育儿,静赏花开,其中的哲理原来就是我们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换位思考,理解孩子,遵循规律,与孩子和谐啊!
第四篇:教师的良知与尊严
教师的良知与尊严
一直有一个梦想,用良知去教育良知。
消灭一切不公平现象,让人类和平共处,社会和谐繁荣。这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潮流,也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从现今的网络反腐的热烈程度,可见人心还是向善的多。但为何腐败之类的各种不良现象就是不能根绝,且有越演越烈之势。这应该是很多人在思考的问题。
于是一直就有一个梦想,用良知去教育良知。
也知道这可能仅仅是一种理想,就如痴人说梦罢。
无论在什么社会,教师应该算是更有良知的一群人。但尽管如此,面对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现象,教师更多的不过是敢怒而不敢言而已。说到底,在这个社会,教师毕竟仍然是弱势群体。
那么,教师应该期待什么?
教师更值得期待的,也许是用良知去教育良知。
用教师的良知去教育我们的学生具有良知。试想,富豪、官员也都曾经是学生,曾经是我们的学生,教育他们具有良知应该是教师的职责,这些人中的有些人没有良知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失职。如果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具有良知,当他们成为富豪和官员时,仍然具有良知,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不可能是一个缺乏良知的社会。
无论在什么社会,富豪和官员应该是更具有能力来左右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人(并不是夸大他们的作用,只是就事论事),如果他们具有更多的良知,那么,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变得怎样,我想一切有良知的人都能想象得出。如果,让我们的人民都能具有良知,那么,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又会变得怎样,我想,一切有良知的人也同样能想象得出。
那么谁有能力去让我们的人民、富豪和官员变得有良知,这个责任应该有谁来承担?我想,也应该只能是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的教师,以及一切有良知的人来承担,但想来主要还是要依靠教师来承担的。
所以,一直有一个梦想,用良知去教育良知。
那么,是什么原因,我们的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
可能是因为部分教师的短视,因为部分教师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丧失了部分良知,而没有从更长远的目标上来看待问题。当看到很多教师都在追逐眼前的利益时,担心会处于不利的局面,于是就会有更多的教师也去注重眼前的利益,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教师变得越来越短视了。
教师不应该是短视的人,教师应该是具有良知的,具有长远眼光的,为国家长远利益考虑的智者。教师应该用良知去教育良知,而不应该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教师的职业,也许在近阶段仍然只能是清贫的,这也是目前社会经济现实所决定的。毕竟比教师更清贫的还大有人在。我们也只能期待我国的国力能更强大一些,贫富差距能更小一些。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期待。
也许更值得期待一些的,更能指望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能教育出尊师重教的学生,如果我们在教育中能更重视教育我们的学生具有良知,更加尊师重教,那么教师待遇的提高也并非不可能。
好像,这个逻辑关系,并不难理解。
问题是,为什么一直没有人这样想,难道是我在痴人说梦?
第五篇:党员教师权利与义务-李嘉
党员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龙头中心小学 李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员的义务指党员对党应尽的责任,是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党员条件的具体化,也是衡量一个党员合格不合格的具体标准。
共产党员只有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不断增强组织纪律观念,自觉接受党组织教育、帮助和监督,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找出自己的差距,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从而保证自己切实履行党员义务,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共产党员增强组织纪律观念,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帮助和监督,保证自己全面、忠实地履行党员义务,必须做到:
第一,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和党内各种会议,认真阅读党的文件和党报党刊。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提高自己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自觉性和水平,及时纠正自己不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的言行,并自觉把自己置于党组织的监督之下。
第二,经常忠实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以争取党组织的教育和指导,共产党员决不能对党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括动,更不能对党组织阳奉阴违,搞两面派和小集团活动。
第三,积极开展自我批评,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要经常对照党员标准,检查自己履行党员义务的情况,勇于承认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并诚心诚意地争取和接受党组织和其他党员同志对自己批评、教育和帮助。
只有明确了党员的权利与义务,我们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被执行,才能维护党内团结。我觉得,在明确了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的情况下,这一股先进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